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者按]高考第36、37题担负着区分考生、选拔人才的功能,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很有必要对这两道大题进行专项研究,让考生明晰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变失分点为增分点。通过研究历年高考发现,这两道大题的命制具有极强的规律性:从区域背景上看,一道为中国区域背景,一道为世界区域背景;从区域范围看,一道为宏观区域,一道为微观区域。从考查的命题点看,主要集中在天气与气候、河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农业与工业、交通、生态环境问题、能源开发等几个主流考点上。对这7大命题点分类研究,不仅能准确地把握高考的脉动,而且能起到以线串知、贯通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体系的效果。串讲(一)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气候的影响无处不在,渗透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个环节。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影响的相关知识,点多面广,考生在作答时往往由于记不清而导致失分。将气候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搭建成框架,条目化进行梳理,有助于考生分类存储知识,做到记得牢、调用准。[相关知识串讲]一、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地形的影响(1)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2)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3)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2.对水文的影响(1)对河流的影响: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①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②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2)对湖泊的影响:①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②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3)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①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②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4)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①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②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③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5)对雪线高度的影响:①气温: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②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3.对土壤的影响(1)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2)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3)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4.对植被的影响光热水的不同组合,影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二、气候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热水风的影响)(1)旱涝、盐碱、风沙、焚风等气候现象对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影响。气候类型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对策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兴修水利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烈降水少,雨热不同期 解决灌溉,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降水丰富,光照、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产量低发展乳肉畜牧业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大),夏季高温降水少,冬季气温低解决灌溉,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3)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等。2.对交通的影响(1)对内河航运的影响:通过影响河流的水位、水量和结冰期影响内河航运。(2)对远洋航运的影响:顺风和逆风、台风和飓风等影响。(3)对航空的影响:大雾天气、狂风、特大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4)对管道运输的影响:低温冻害的影响。(5)对公路、铁路运输的影响。(6)对邮政通讯的影响:通过灾害性天气影响邮路来影响邮政通讯。3.对水能的影响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可能丰富(还要考虑地势落差)。4.对旅游业的影响(1)有利影响:形成特殊的气象气候景观——吉林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黄山的云海等。(2)不利影响:恶劣天气影响出游。(3)对特殊气候区的旅游影响:地中海气候夏季旅游旺季。5.对建筑物的影响通过光照和盛行风向影响建筑物和街道的朝向。(如我国北方房屋的坐北朝南,极地地区房屋的朝向,黄土高原窑洞)6.对工业布局的影响(1)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的布局:考虑当地的盛行风向或最小风频。(2)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3)热力环流: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对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布局的影响。7.对各种观测站、卫星发射站的布局影响(1)天文台:海拔高,天气晴朗,空气稀薄的地区利于天文观测。(2)卫星发射站:降水少,风力弱,天气晴朗及恶劣天气少的地区。8.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1)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城市、人口密集。(2)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如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3)对建筑物形状影响:南北方屋顶坡度的差异、云南的吊脚竹楼。[巩固迁移训练]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水、雪等,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如图为近15年来秦巴山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1~2题。1.近15年来秦巴山区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是()A.增加 B.减少C.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2.造成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降水减少 B.气候变冷C.地形抬升 D.土壤贫瘠解析:1.D2.A第1题,图示归一化植被指数都为正值,在2000年至2010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植被覆盖处于增加态势,从2010年开始往后处于下降趋势,说明植被覆盖开始下降,即D项正确。第2题,图中显示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总体一致的是平均降水量,故造成该山区植被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减少。(2018·南昌一模)咖啡树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气候是其种植的决定性因素。赤道两边南北纬25°之间的地带,最适合种植咖啡树,被称为“咖啡带”。据此回答3~4题。3.咖啡树多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说明咖啡树()A.需土壤肥沃 B.需光照充足C.喜冷湿环境 D.喜阴湿环境4.人们常在南北纬25°附近的咖啡种植园里夹种树干较高的植物,这一举措不是为了()A.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B.充分利用土地资源C.改变咖啡树热量条件 D.改变咖啡树光照条件解析:3.D4.C第3题,赤道附近多为热带雨林气候,多高大乔木,而咖啡树为灌木或小乔木,说明不喜光照;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森林中气候潮湿,而咖啡树最适合在此生长,说明喜湿。第4题,因咖啡树最适合在赤道附近种植,而南北纬25°附近纬度较高,从热量条件看该处已经是边缘地带,不能再降低热量;而树干较高的植物会阻挡光照,会降低小环境的热量,故这一举措不是为了改变热量条件。5.(2018·鲁晥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某地理科考小组对某大洲的地理环境进行了科学考察,他们在下图(图甲)所示的沿海地区选取了a到l十二个点查阅相关资料,绘制了7月份的降水变化曲线,并选取了E和G两条线路进行了气候和自然景观的考察。图乙示意l地气温和降水变化。(1)据甲图分析g、f两地降水较其他地方多的原因。(2)说明该科考小组两条考察路线中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3)分析l地气候对当地植被和水文的影响。解析:第(1)题,主要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g、f位于几内亚湾沿岸,沿岸有几内亚湾暖流流经,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大,降水较多;同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转为西南风,位于海洋吹向陆地的西南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第(2)题,E线路由几内亚湾沿岸向北到达地中海沿岸,沿途依次经过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因此根据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关系可知,依次经过的景观为热带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热带荒漠景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G线路沿赤道由非洲的东部东非高原到达非洲的西部刚果盆地,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景观为热带草原,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景观为热带雨林。第(3)题,根据l地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代表性植被为常绿硬叶林,叶片表面有蜡质,夏季可减少水分散失;由于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因此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冬季降水多,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冬季。答案:(1)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大;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为西南风,位于海洋吹向陆地的西南风的迎风坡;沿岸受几内亚湾暖流影响,增温增湿。(2)E线路沿途依次经过的景观是:热带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热带荒漠景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G路线沿途依次经过的景观是:热带草原景观,热带雨林景观。(3)l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代表性植被为常绿硬叶林,叶片表面有蜡质,夏季可减少水分散失;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汛期出现在冬季。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17年2月20日,晴,我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搭乘豪华邮轮前往火地群岛探险旅游。几个小时后,邮轮在蜿蜒曲折的海峡内航行,海面上风大浪高。我看到处处是幽深的峡湾,烟云缭绕,两岸绿岛荒岩上栖息着无数海鸟、企鹅和海狮,远处一座座青山雪峰,冰川遍布,蔚为壮观。邮轮到达乌斯怀亚港已然风平浪静,大大小小的船只星罗棋布,海鸟自由翱翔,与岸上色彩鲜艳的小木屋构成绚烂的画卷……——摘自游记《世界尽头·原始火地岛》材料二如图示意火地群岛位置及游记中的探险旅游路线。(1)分析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2)比较线路甲、乙段的风浪大小,并说明理由。(3)乌斯怀亚民居多为低矮的小木屋,屋顶坡度大。说明该地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析:第(1)题,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山峰、植被、积雪形成原因分析。山峰的形成与板块构造有关,该地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形成高大山脉。由于地处盛行西风带,降水量大,且2月份为南半球夏季,气温高,植被茂密“青山”。由于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峰顶有积雪覆盖,为“雪峰”。第(2)题,线路甲、乙段的风浪大小及理由主要从该地的盛行风向及洋流角度考虑。读图根据经纬度可知,航行路线位于西风带内,洋流为西风漂流。甲航段受大陆影响,位于西风背风地带,且受西风漂流影响小,而乙段航线与西风漂流及西风风向一致,西部为海洋,对于西风及西风漂流影响小,且由于地处小岛屿之间,有狭管效应,使得乙段风浪大。第(3)题,乌斯怀亚民居多为低矮的小木屋,屋顶坡度大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从抗风、防震及取材角度考虑。由于该地位于西风带,风浪大,低矮的木屋可以防风。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强。该地冬季多降雪,屋顶坡度大,不易积雪。且周围植被覆盖率高,有利于就地取材。答案:(1)地处板块消亡边界,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地处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降水丰富,正值夏季,森林茂密;纬度较高,且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多数山峰被积雪覆盖。(2)乙段风浪较甲段大。理由:与甲段相比,乙段西部为海洋,对西风和西风漂流的削弱作用较小;航道狭窄且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狭管效应显著。(3)该地多大风天气,地震频发,低矮小木屋抗风性强,且利于防震;冬季降雪量大,屋顶坡度大不易积雪;森林茂密,便于就地取材。
串讲(二)河流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初、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河流的基础图像不少,但相关基础知识及内在关联结构图示明显不足。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考生在作答河流类试题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为此,我们搭建河流基础知识、基础图像与考题之间的连接桥梁,从而突破失分瓶颈,做到快速、准确答题。[相关知识串讲]一、河流的特征1.任何一条河流自上游的源头到下游入海口(或入湖或消失在沙漠)地势逐步降低。2.河流上游地区一般都是“V”字型河谷,因为河流上游地区一般地势高,起伏大,多高山和高原,对河流、河道有明显的束缚作用。河流中下游地区通常都是“U”字型河谷,因为河流中下游地区一般地势低,且相对平坦,多平原和丘陵,对河流河道没有明显的束缚作用,加之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河流侧向侵蚀作用十分显著,河曲发育。3.河流的支流地势和海拔高度明显高于干流的地势海拔高度,支流水体汇入干流。4.因地势原因,河曲多出现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5.流域面积的大小与流域内降水量的多少呈正相关,同时它还与区域内地形地势相关。6.一般来说,外流河源远流长,水量较大,流域面积广。内流河流程较短,水量较小,流域面积小。但也有例外,如伏尔加河是注入里海,流域内降水丰富,流程长,流域面积广阔,为欧洲第一大河。外流区内也会出现局部地区的内流河流域。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去分析,自然原因包括降水量等河流补给方式出现了明显变化,如降水量减少,区域气温较高,蒸发量明显增加等等。人为原因包括过度破坏流域内植被,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过度开发利用流域内的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土枯竭等等。二、主要影响因素(一)气候对河流的影响1.气温对河流的影响(1)气温决定着河流的冰期,在中高纬度地区当气温在0℃以下的时候,河段会出现结冰现象。在我国一般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冬季气温在0℃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以北地区冬季气温在0℃以下,冬季有结冰现象,而且纬度越高,冰期越长。(2)气温决定着河流的两种补给方式——高山高原地区的永久性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和平原丘陵区的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两者的最大补给量分别出现在夏季和春季,前者多补给河流的源头地段,后者多补给河流的中下游地区。(3)气温还决定着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蒸发量,这直接关系到干旱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中亚地区大量引用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灌溉棉田,导致区域内水分蒸发量激增,致使干旱区域更加干旱。中国新疆的绿洲及宁夏平原都存在过度开发水资源的倾向。2.降水对河流的影响(1)大江大河流域内的年降水量决定着河流的径流总量。影响流域年径流总量的因素主要是流域面积和年降水量,当流域面积相差不大时,降水量越大,河流的径流总量越大。(2)流域内的降水季节变化决定着河流的枯水期和丰水期。由于季风气候的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所以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河流的水量平稳,没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决定流域内特大的旱涝灾情。雨热同期虽然有利于季风气候区的农业发展,但是旱涝灾害频繁,会带来不利影响,致使水利设施的投资较大。(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地形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形状与安全。海河流域水系的形状像一把打开的扇子,干流和支流的水体同时注入天津市后再入渤海。这样的水系形状是地形决定的,各个支流之间、干流与支流之间是因为分水岭的存在,扇状的分水岭决定了扇状的水系特点。当突发暴雨来临时,这种扇状水系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在下游地区形成洪涝灾害。(三)植被对河流的影响植被对河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决定河流的含沙量、调节河流的径流量变化。植被茂密,河流的含沙量小,汇水速度慢,径流量变化小;植被稀疏时,河流含沙量大,汇水速度快,易给中下游地区带来洪涝灾害。三、水利和水害(一)水利1.概念:利用各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如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减轻和免除水旱灾害,满足人类生活与工业生产用水需要。2.水利形式可分为两个层级:第一级包括河流航运、灌溉农田和水力发电。第二级包括调节气候、淡水养殖、旅游开发、聚落供水和美化环境。(二)水害1.洪涝灾害的成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包括降水总量(降水时间长短×降水强度)、地形地势和河曲发育造成泄洪不利等三大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中上游植被覆盖率下降和中下游围湖造田。治理措施包括上游的水土保持林工程建设,中下游的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疏浚河道和退耕还湖。2.凌汛灾害的成因包括:(1)河流处于温带或亚寒带及寒带地区,有明显的冰期;(2)河流有由低纬流向较高纬度的趋势;(3)初冬时节,相对上游河段未结冰,相对下游河段已结冰,形成冰坝阻挡上游河水流动,造成乱流,形成凌汛。初春冰融形成凌汛道理相同。治理措施主要是飞机轰炸坚固的冰面。[巩固迁移训练]图1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图2为该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图1图21.该河位于我国的()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C.东南地区 D.东北地区2.对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P河道为该河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B.若河流上游修筑水坝,则河心沙洲面积增长速度可能减慢C.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浅D.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解析:1.D2.B第1题,由图2面积变化可知,沙洲在3、4月份和7、8月份面积较小,结合河流流量大、侵蚀严重即可判断该河流有两次汛期,我国东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雨带北移形成夏汛,故该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第2题,若P为主航道,则河流流向应为自东南流向西北。河流上游修建水坝,泥沙沉积,将导致河心沙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若该河段自西向东流,则Q处侵蚀严重,P处沉积严重。河心沙洲的形成是泥沙沉积的结果,故发育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泾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时,由于含沙量或矿物含量的不同,便呈现不同水色河水交汇时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线,科学家调研发现,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kg时,水色会呈赤黄色。学者经过考证,证实古今泾渭分明的水色表现完全相反。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3.以下关于古今泾渭两河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①古代泾河水浑浊,渭河水清澈②古代泾河水清澈,渭河水浑浊③现代渭河上游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植被破坏④古今水色差异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4.图中城市所属地形区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断裂下陷形成了肥沃的土壤B.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C.属于流水侵蚀形成的宽谷D.属于冰川侵蚀形成的宽谷解析:3.A4.B第3题,根据材料,现代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kg时,水色会呈赤黄色,即现在是泾清渭混。材料中讲述,古今泾渭分明的水色表现完全相反,所以古代是泾混渭清。①对,②错。现代渭河上游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植被破坏,③对。古今水色差异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④错。第4题,图中城市分布在渭河平原上,是在地壳断裂下陷和泥沙沉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5.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个大洲的局部等高线示意图和河流流域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比较甲、乙两图中的河流,完成下列表格。甲图M—N河段乙图A—B河段流经主要地形类型判断理由(2)G、H两河在河口处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地貌景观(如图所示),试分析G河河口没有形成与H河河口相同地貌类型的原因。解析:第(1)题,地形类型可以从水系形状、等高线数值及分布、主要地形区经纬度分布等方面判读。第(2)题,可从河流流经位置、地形特点及泥沙量来分析。答案:(1)甲图M—N河段乙图A—B河段流经主要地形类型盆地平原判断理由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较高;从等高线看,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该地形区为盆地从等高线分布看,该地区等高线稀疏;河流流经的是200m以下的开阔地形区,该地形区主要为平原(2)从流经位置特点看,G河中上游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少;从流经地形特点看,G河在N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小,易于泥沙沉积,使得N点以下河段含沙量小;在入海口附近,由于地形高差较大,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所以没有形成冲积三角洲地貌。6.(2018·肇庆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出自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一诗中的名句。漓江发源于南岭,在桂林至阳朔河段,蜿蜒南流,河床由砂、卵石组成,两岸多为石灰岩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桂林山水的核心。下图示意桂林在广西的位置和漓江的景观。(1)推断漓江夏、冬两季河水含沙量大小的差异,并说明理由。(2)分析漓江河床多卵石的原因。(3)说明漓江两岸形成“山如碧玉簪”景观与当地气候的关系。解析:第(1)题,漓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多大雨,流量大,对地表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强,搬运作用也强,河水含沙量大;冬季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少,流量小,侵蚀和搬运作用弱,含沙量小。第(2)题,卵石应从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角度分析。第(3)题,据材料可知,漓江两岸多为石灰岩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且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也强,加快石灰岩岩溶地貌的发育;冬季温暖,植物也能生长,因此漓江两岸形成“山如碧玉簪”景观。答案:(1)夏季大,理由是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多大雨,流量大,对地表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强,搬运作用也强,河水含沙量大;冬季小,理由是冬季河流补给以地下水为主,降水少,流量小,侵蚀和搬运作用弱。或:差异:夏季大于冬季。理由: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多大雨,流量大,对地表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强,搬运作用也强,河水含沙量大;冬季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少。(2)从上游来的河水,水流急,搬运作用强,可携带砾石;搬运过程中砾石碰撞摩擦,棱角消失;在漓江河段,流速变缓,携带的卵石在此处堆积。(3)当地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也强,加快石灰岩岩溶地貌的发育;冬季温暖,植物也能生长。串讲(三)地形的形成及影响在区域地理环境中,地形地势图像无处不在,出现频率较高,其学习难度也不小。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思维线索不清,知识结构杂乱无章,对非地带性特征认识不足,对地形众多的影响分析不到位。因此,考生在复习时,首先要记忆区域地形的知识,通过地形图获取地形基础知识;其次要完善地形复习线索,打通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相关知识串讲]一、地形的类型、特点描述及其成因1.地形类型把握四种原生态的地型类型——山地、高原、丘陵和平原,明辨一种派生性的地形类型——盆地。2.地形特点描述地形区特点的描述一般有两个思路:(1)同类地形特点的比较。如松辽平原(沃野千里)、江汉平原(河湖密布)、东欧平原(冰川作用形成的波状起伏)地形特点的差异;(2)据等高线图描述某一地形区的具体特点。如路南石林的地形特点——岩石耸立,如丛林一般。3.地形的成因(1)宏观角度:全球板块运动观点①基本观点:整个岩石圈被分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如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不仅目前没有火山、地震发生,而且整个版图的地质演变也比较缓慢,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不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这是世界上高大山地的生长地带。②边界类型:生长边界——集中分布在各个大洋的海岭上,大西洋S形,印度洋“人”字形,太平洋像汉字笔画的一大捺。消亡边界——集中分布在海陆交界的环太平洋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这里是世界火山、地震的多发地带。(2)微观角度:内、外力共同作用①内力作用主要是通过地球内能的释放,导致地壳的上升或下沉,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形式多元化,呈现出削高填低的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②几乎每一种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的以内力作用为主,有的以外力作用为主。同时内、外力作用具有阶段性,某一阶段以内力作用为主,另一阶段就以外力作用为主。二、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等方面(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①地势高低对气温的影响——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降低6℃;②地形中山脉对降水的影响——山脉走向与盛行风向基本垂直,分别出现迎风坡降水(地形雨)和背风坡焚风效应。(2)地形对河湖的影响主要表现:①地形决定了河流的流向,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诸多河流东流入海。②地形决定了河流的流速,地势高低的突变,阶梯交界处落差加大,流速剧增。③地形决定着水系形状及其安全。④地势较高的区域湖泊多咸水湖,这是因为区域内地壳不断抬升,由海洋壳转换为大陆壳,部分湖水无法流出低洼地区,残留在高原面上。(3)地形对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①地势起伏大的区域植被垂直变化明显。②地势起伏还会造成植被阴坡和阳坡的差异,特别是东西走向的山脉更是明显。③如果阴坡同时又是背风坡,降水和光照明显不同于阳坡和迎风坡,植被特点的差异会很大。(4)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的土壤厚度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这与水土容易流失有关。(5)地形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较高。阳坡雪线较高,阴坡雪线较低。坡度较大的坡向,雪线较高;坡度较小的坡向,雪线较低。2.对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聚落、工业、农业及交通等方面(1)地形对人口的影响:①地势低平的区域人口数量和密度都比较大,而地势起伏和海拔高度较大的山区人口数量与密度都比较小。②地势低平的区域人口流动性比山区大,人口迁移现象显著。(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主要表现:地形和地势决定了聚落的分布规模(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和聚落形态(如条带式的兰州、放射式的延安、组团式的重庆和团块式的成都等类型)。(3)地形对工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现代区位因素中,作为自然地理因素的地形影响力逐步下降。地形区的地势是否平坦和面积是否足够广阔对工业企业的选址有一定的影响。如攀枝花钢铁公司就是因为地形因素无法扩大企业规模。(4)地形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①地形是否平坦直接决定农业的机械化的程度、劳动生产率及农产品的商品率。②地势起伏较大的区域使垂直立体农业模式成为可能。③地势起伏的大小决定着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这是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5)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主要表现:①对航空运输来说,机场的建设,特别是足够长度的跑道是最为重要的,这就需要地势平坦、面积广阔的平原区或高原区。②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地区如果地势起伏较大,就会增加修路成本。③河港和海港的建设都需要港区地势平坦及面积广阔,同时水下垂直变化比较大,即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大吨位船只的进出海港区。④管道虽然埋在地下,但地下投入资金的数量与地形状况有直接相关。[巩固迁移训练](2014·重庆高考)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源 B.凸岸C.凹岸 D.入海口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A.石笋 B.冰斗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解析:1.B2.C第1题,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冲刷或沉积作用不同。图中砾石的体积和质量较大,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下蚀作用为主,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第2题,河流中的砾石变圆主要是由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造成的,风蚀蘑菇也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在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下,同样具有相对圆滑的外表。(2018·潍坊质检)如图为沿87°E所绘的局部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该地区主要的运输方式是()A.公路 B.铁路C.航空 D.管道4.影响该地区交通线路走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①地形②技术③石油分布④绿洲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3.A4.B第3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新疆,公路运输是新疆地区(主要为山地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第4题,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建设公路的重要目标,而新疆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分布在绿洲;新疆地区复杂的地形,成为影响公路选线的重要因素。5.(2018·宜昌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高考结束后,强海峰同学想到非洲旅行,当他看到某旅游网站关于安哥拉的介绍时,有些内容颠覆了他的认知。下面是网站关于安哥拉的推介:提到非洲,是不是就想到酷热?但安哥拉气温舒适宜人,全年平均温度在22℃左右,最高气温也不超过28℃,被称为非洲的“春天国度”。提到非洲,是不是就想到干燥?安哥拉全年分旱、雨两季,5~9月为旱季,相对凉爽,有很重的雾,也被人们称为“雾季”,潮湿无雨;9月~次年5月为雨季,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量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东北高原地区年均降水量可达1500mm,而南部纳米贝沙漠地区年均降水量仅为50mm。提到非洲,是不是就想到物产丰富?安哥拉确实是富饶的国度,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丰富。截止至2014年,安哥拉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超过131亿桶,天然气储量达7万亿立方米;主要矿产有钻石、铁、磷酸盐、铜、锰等。森林面积53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5%,是非洲第二大林业资源国,草场资源广阔。水资源潜力1400亿立方米,水力、农牧渔业资源较丰富。(1)描述安哥拉地形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2)解释安哥拉北部地区内陆湿润、沿海干燥的形成原因。(3)分析安哥拉生物物种丰富的原因。解析:第(1)题,地形要从地形类型、分布及地势等方面来回答,亦可借助河流流向分析。读图分析可知,大量的河流从区域的中部发源流向四周,因此该地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由图中等高线的数值来看,大部分的数值在500m以上,西部沿海小部分等值线在200m以下,因此该地地形以高原为主,西部沿海平原狭小。第(2)题,气候特征分析,要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地形及其洋流影响的角度去思考。第(3)题,生物物种多样性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差异、地形的复杂性和地理隔离程度造成的。可以从纬度、气候、地形、水生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图示地区为非洲地区,纬度低,同时海拔高差大,垂直地带性显著,生物物种繁多。而且区域内干湿自然带差异大,生物的生存空间多样;河流众多,海岸线长,海洋鱼类和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答案:(1)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形以高原为主,西部沿海平原狭小;判断理由: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分流,呈放射状分布;等高线呈南北延伸,大部分地区等高线在500m以上,沿海地区多在200m以下。(2)北部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多对流雨;中间地势高,北部内陆地区是从海上出来带着水汽的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沿海则受寒流影响,降温降湿,降水少。(3)纬度低,气温高,降水丰富,植被茂盛,生物种类多;地形高差大,垂直地带性显著,种类多;区域内干湿自然带差异大,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空间;河流众多,水源丰富,水生生物多;海岸线长,受海岸上升流和河流携带的营养物质影响,鱼类资源丰富。6.如图为北美洲局部区域图。图中甲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第四纪以来冰川、流水等外力作用塑造了该半岛许多重要地表形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推断甲半岛的地势特征并说明依据。(2)描述甲半岛聚落空间分布特点。(3)指出第四纪甲半岛主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并说明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第(1)题,地势特征可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等进行分析。从图中河流流向呈放射状可以判断出甲半岛地势特征为中间高四周低。第(2)题,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甲半岛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第(3)题,拉布拉多半岛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为冰川侵蚀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冰川侵蚀地貌可以从峡湾、湖泊方面分析;流水侵蚀地貌应主要从河流分布方面分析。答案:(1)特征:中部高四周低。依据:河流从中部流向四周(或呈放射状)。(2)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或沿海多,内陆少);东南、东部沿海密(多),西部、北部沿海疏(少)。(3)冰川侵蚀作用。(东北)海岸线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湖泊多位于河流上游,冰蚀形成高原湖泊群。流水侵蚀作用。河流众多,呈放射状注入周边的海洋。串讲(四)区位因素分析的思维要点任何人类活动都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各要素相互关联,受到各种常规因素和特殊因素的影响。由于考生在解答区位因素分析类试题时,区位因素分析角度不全面导致失分现象比较严重。为此,我们归纳该类试题的思维线索,考生按线索答题,能够做到理得清、答得准。[相关知识串讲]一、区位因素概述1.区位是某项产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该产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1)各项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在具体区域和具体产业中的地位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在整体的区位因素类别上是相同的,都包含自然、社会及环境等主要内容。(2)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影响一般大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影响。自然因素在现代区位因素中已发展为一项基础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逐步下降。(3)相对于自然地理环境来说,社会经济因素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决定了产业地域类型的不断变化。2.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建设及聚落形成的区位分析思想是相连通的,这一思维方式也将应用到军事工程选址、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旅游事业的发展、文化教育产业的布局、乡村聚落的改造及经济开发区的确立等方方面面。3.人类对区位因素的研究,其终极目标是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生存和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促进人类社会与环境持续、和谐的发展。二、区位因素分析1.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原则(1)全面性原则:即在认清问题的情况下,不矛盾、啰唆。先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并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如:①自然区位要素——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河湖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②经济区位要素——资源、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③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与工业协作、国家政策(政治)、宗教、军事(国防)等。(2)主导性原则:主导性区位因素的判断一般是考查的重点,一定要根据时间的变化动态来推理,同时要根据空间位置找出区域特征,即时空兼顾加以判断。(3)区域性原则:答题时语言表达要反映所在区域,同时要注意区域的特殊区位。(4)动态性原则:因时而宜,把握区位联系的变化和发展。2.区位因素结构及其变化3.利用区域图进行区位分析与评价高考对区位分析的考查多与具体地理区域相结合,坚持自然、人文要素在特定区域中相互联系的考查思路,强调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中的叠加,重视因地制宜、人地协调观念的传达,使区位分析与评价“区域化”。(1)从地形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河流分布,说明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和地貌类型,分析地形对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2)从气候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空间定位,结合气候统计图、等值线图判断该区域气候类型及特征,分析气候对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3)从河流水文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解读河流,整合地形、气候信息,说明该区域水系、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4)区域图中的人口、城市、交通线是社会经济区位评价的重要内容,人口多指向劳动力的数量、价格;城市往往与消费市场、港口发展依托联系在一起;经济地理位置多隐含着运输方式组合、交通通达性等信息。4.区位因素分析模型分析方法分析模型案例剖析主导因素分析理清各区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找出决定性因素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分为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等不同的类型动态分析把握区位联系的变化和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类或某地区区位因素的变化,并抓住倾向性因素作预测性分析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接近煤炭产地→接近铁矿产地→向市场和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原料的影响力在减弱,市场、交通、科技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综合分析在人地关系的层次上对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加以综合,同时还要从区域环境特征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因地制宜观念的形成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自然因素(耕地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旱,水源短缺);经济因素(市场需求量大,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社会因素(农业技术进步,政府政策支持)等辩证分析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影响某一人类活动区位形成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并对其做出有利与不利的评价以“自然因素对青藏铁路选线的影响”为例:与其他方案相比,沿线地势较为平坦,线路较短是选线的主要优势,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是铁路建设遇到的自然障碍,采用“以桥代路”等技术、方法可以克服自然障碍比较分析找出两者或两地区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形态的影响荷兰作为传统的鲜切花生产国,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科技水平高是维持其市场竞争力的主要优势条件。肯尼亚作为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主要优势条件有:纬度低,热量充足;地势高,光照充足;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政府政策支持。肯尼亚属热带草原气候,旱灾多发是其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巩固迁移训练](2018·柳州模拟)米易县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区的安宁河谷,早市(抢先在各地销售)蔬菜是米易县农业的支柱产业。米易早市蔬菜的上市时间为2月下旬至5月,恰逢滇、桂、琼早市蔬菜销售结束,全国其他区域同类蔬菜大多尚未上市。据此完成1~2题。1.与材料中“全国其他区域”相比,米易县发展早市蔬菜的优势条件是()A.水源充足 B.冬季温暖C.冬雨较多 D.政策支持2.滇、桂、琼早市蔬菜较米易县上市更早,与之最密切的因素是()A.纬度位置 B.市场距离C.交通条件 D.种植技术解析:1.B2.A第1题,与材料中“全国其他区域”相比,米易县发展早市蔬菜的优势条件是冬季温暖,作物生长期开始较早,上市早,B对。水源充足、冬雨较多、政策支持不是上市早的原因,A、C、D错。第2题,滇、桂、琼早市蔬菜较米易县上市更早,与之最密切的因素是纬度位置更低,热量更丰富,A对。市场距离、交通条件、种植技术不是蔬菜上市存在季节差异的原因,B、C、D错。(2018·淮北一中模拟)如图为我国某城市新、老城区分布图,新城区的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读图完成3~4题。3.新城区区位选择的主要原因是临近()A.公路 B.铁路C.航空港 D.河流4.新城区的建设对老城区的积极影响是()①缓解交通拥堵②优化空间结构③引发人口集聚④解决环境问题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3.C4.A第3题,由题干材料可知,新城区的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其产品一般“轻、薄、短、小”,价格贵,更新快,所以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要求高,靠近航空港便于把产品运往世界各地,故选项C正确。第4题,图中显示新城区与老城区接近,可以分散老城区一部分人口、工业,故排除③;新城区可以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优化空间结构,有利于缓解环境问题,但不能解决环境问题,故选项A正确。(2018·南昌三校联考)兰新高铁开通运营后,沿线西部城市嘉峪关全面融入西宁、兰州、乌鲁木齐3个省会城市的经济圈,区域性中心地位迅速提升,仅高铁开通的前9个月全社会旅游收入就实现同比增长36%,旅游人数同比增长38%。如图为兰新高铁及兰新铁路局部路段景观图,读图完成5~7题。5.兰新高铁沿线防护设施的主要作用是()A.防噪音 B.防滑坡C.防强风 D.防洪水6.兰新高铁的建设在西宁段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是()A.冻土 B.冻雨C.干旱 D.泥石流7.兰新高铁运营后产生的有利影响是()①促进兰州产业向外转移②缓解兰新铁路的货运压力③推动该区域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④促进该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5.C6.A7.D第5题,兰新高铁一般走低缓谷地或平地,狭管效应显著,风力较大,多强风,C项正确。第6题,西宁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有冻土存在,不利于铁路的修建,A正确;西北气候干旱,降雨稀少,B、D错;干旱不影响铁路的修建,C错。第7题,铁路建成后兰州的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东部的产业迁入,①错;客运分流到高铁,可以缓解兰新铁路的货运压力,②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布于科技发达的地方,仅交通改善并不能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③错;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促进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④对;故选D。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总人口约14.6万,人口密度为12.2人/km2。墨脱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境内四季如春,气候条件优良,种植的水稻品质好,被誉为“西藏的江南”。如图为我国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等高线地形图。(1)分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2)说明墨脱水稻品质极优的自然条件。(3)分析墨脱被誉为“西藏的江南”的气候原因。解析:第(1)题,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要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人类活动方面分析回答。第(2)题,墨脱水稻品质优的自然条件要从光照、气候、污染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回答。第(3)题,分析气候成因要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季风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回答。答案:(1)高寒地区,地形闭塞,人口稀少(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2)海拔高,夏季气温较低,作物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大气稀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环境优良。(3)纬度较低,位于河谷,海拔较低,冬季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年均温较高;夏季印度洋西南风沿峡谷深入,湿润多雨。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位于中西非地区的加蓬,地形复杂,高原山地面积广,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素有“绿金之国”和“木材之国”的美誉。在加蓬漂浮上岸、留在沙滩上的大木头比比皆是,沿海开发区,木材加工厂、家具厂一家连一家。材料二加蓬地理位置示意图。材料三加蓬从2010年开始禁止原木出口,并制定了长期出口木制成品和半成品的目标。(1)试推测加蓬原木及木制品的主要运输方式,并分析其原因。(2)试分析加蓬调整原木出口政策的原因。(3)从自然因素考虑,在让蒂尔港建木材加工厂有哪些优势?解析:第(1)题,结合加蓬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以及地理位置分析。加蓬地形复杂,森林覆盖率高,河网密布,所以原木及木制品主要依赖内河航运;西临大西洋,原木及木制品出口以海洋运输为主。第(2)题,可以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分析。加工木材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第(3)题,让蒂尔港建木材加工厂接近木材产地,原料丰富;水陆交通便利,便于产品出口。答案:(1)水运。原因:加蓬地形复杂,森林覆盖率高,河网密布,所以原木及木制品主要依赖内河航运(要点:内陆主要依靠河运);西临大西洋,原木及木制品出口以海洋运输为主(要点:对外运输主要依靠海洋运输)。(2)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工木材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3)靠近原料产地,木材资源丰富;靠近河口,原木运输便利;靠近海港,产品出口方便。命题点(一)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也是高考重要的命题点。综合分析近五年的高考命题,对天气与气候的考查在2013年和2015年均有呈现,主要通过具体区域图文材料考查气候特征的成因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研究高考设题方式,规范解题思路,洞悉失分原因,明确备考方向,才能在今后解答“天气与气候类”大题中做到少失分、得高分。eq\a\vs4\al([典例1])(2013·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①“百里钢城”之称的②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_℃(昆明为7.7_℃,成都为5.5_℃),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③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④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6分)(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8分)[尝试解题](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1)(2)(3)eq\a\vs4\al(一)学审题析题eq\a\vs4\al(——这样答准答全)(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设问主旨设问要求思考定向第(1)问攀枝花1月份气温较高分析说明影响气温的因素第(2)问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描述特征天气特征的描述角度第(3)问从空气质量角度质疑将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论证探究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1.由信息①可知,攀枝花钢铁工业、城市交通发达,意味着污染会比较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可对接设问(3);2.由信息②可知,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成都、昆明高,结合图a中三地的相对位置可知,地形地势是导致攀枝花1月份气温较高的原因,为正确回答第(1)问找准切入点。3.由图a和图b可获取以下信息:北部地区有高大山地,可阻挡冬季风南下;位于河谷地带,气流下沉,气温高,可对接设问(1);气流下沉,气温高,多晴天、少云雨天气;攀枝花地形相对封闭,风力弱,同时也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可对接设问(2)(3)。eq\a\vs4\al(二)防细节失分eq\a\vs4\al(——这样答美答范)满分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盛行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易误防范[纠偏1]考生在回答第(1)问时,往往没有紧扣设问中的隐性信息——与昆明、成都相比较,而答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这一无效得分点。[纠偏2]准确获取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从图b中获取攀枝花位于河谷地带、且地形相对封闭这一关键点才能准确描述攀枝花的天气特征。[纠偏3]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一般都会答出“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但忽视“特殊地形,风力小,污染物不易扩散”这一得分点。第二个得分点其实在描述天气特征时已经得出,考生没有做到知识的迁移交汇而失分。eq\a\vs4\al([典例2])(2015·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①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②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_℃,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_℃。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km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③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④“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⑤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⑥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8分)(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8分)[尝试解题](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1)(2)(3)eq\a\vs4\al(一)学审题析题eq\a\vs4\al(——这样答准答全)(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设问解读思考定向第(1)问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多年冻土层的结构、青藏高原和东北高纬度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第(2)问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多年冻土层的结构、气温对多年冻土层的影响第(3)问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热棒的工作原理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1.由信息①可知多年冻土的结构及其变化特点,信息②是对设问(1)的说明。分析原因可联想到的知识有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年温差小等)。2.信息③说明活动层的变化特点及危害,信息⑤展示甲地与五道梁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对接设问(2),分析甲地路基更不稳定,可从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和年平均气温比五道梁高两个角度展开。3.由信息④可知热棒新技术的作用,结合图b倾斜设置即可联想到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冷却路基下的冻土,从而更好地保护路基。4.由信息⑥可知热棒工作原理,抓住关键词“上部分为冷凝段,下部分为蒸发段”即可很轻松的判定热棒的工作季节为冬季。eq\a\vs4\al(二)防细节失分eq\a\vs4\al(——这样答美答范)满分答案(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3)冬季。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易误防范[纠偏1]知识的迁移与综合分析能力在本题得到充分的体现。如由第(1)问联想到综合分析青藏高原和东北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由热棒的工作原理迁移到倾斜设置的具体应用。[纠偏2]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大部分都能答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活动层频繁冻融,影响路基稳定性”,但由于缺乏条理性而失分。[高分必备·主干串忆]准确解答天气与气候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1)大气的受热原理及其实践应用。(2)气候特征的描述(气温、降水)及其成因。(3)区域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及成因分析。(4)区域气候和天气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命题点(二)河流纵观近五年高考命题,对河流的考查主要出现在2016年,其他年份也有相关内容的出现,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及其成因、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等相关内容,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河流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河流仍将是高考的重要命题点。在复习过程中,考生首先要把握河流水文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的方法,然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相关措施做到灵活应用。eq\a\vs4\al([典例1])(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①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②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2)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5分)③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改善水质发电增加生物多样性土地开发开采河沙改善航运条件阶段时间主要措施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①________、________。第二阶段20世纪20~80年代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恢复河流生态。(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4分)(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尝试解题](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1)(2)(3)(4)eq\a\vs4\al(一)学审题析题eq\a\vs4\al(——这样答准答全)(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设问解读思考定向第(1)问罗讷河不同区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分析第(2)问不同阶段罗讷河的整治和开发目标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措施第(3)问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第(4)问“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河流生态的恢复(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1.由第(1)问题干中“罗讷河上游”对应信息①,可判定补给类型为冰川融水补给,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受气温的影响大;北部支流索恩河的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径流量全年较稳定;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变化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大(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2.第(2)问实为选择式填空题,由措施推导目标。首先要抓住不同阶段治理措施的核心,然后结合信息③的不同目标进行分析即可。3.抓住信息②中的关键词“唯一授权机构”,结合图中罗讷河流域分布即可提炼出罗讷河流域广,跨多个行政区。对接设问(3)然后结合流域综合治理相关知识即可作答。4.在回答第(4)问时首先要抓住关键点“河流生态的恢复”,然后联想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特征,三是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等方面,进而组织答案。eq\a\vs4\al(二)防细节失分eq\a\vs4\al(——这样答美答范)满分答案(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2)①改善航运条件防洪②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土地开发(防洪)(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易误防范[纠偏1]考生在回答第(1)问中索恩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时,由于不能在图中提取“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这一关键信息而导致失分。由此可见,准确获取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考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这一能力的培养。[纠偏2]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在本题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解答流域开发与整治类试题时,都可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相关知识来组织答题点。我国最新实施的“河长制”,与“国立罗讷河公司”有相似之处,考生应加强关注。eq\a\vs4\al([典例2])(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一位被①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②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③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④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8分)(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尝试解题](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1)(2)(3)eq\a\vs4\al(一)学审题析题eq\a\vs4\al(——这样答准答全)(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关键词句设问要求思考定向第(1)问“内格罗河”“富含腐殖质”“泥沙含量少”分析原因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第(2)问“很少有桥”给出解释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第(3)问“拓展旅游观光业”表明态度,说明理由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1.由信息①②可知,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茂盛,说明生物量大,腐殖质来源丰富,对应设问(1),同时暗含该区域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少,对接设问(2)。2.由信息③可知内格罗河流经沼泽区,可联想到地势低平,河流流速缓慢,既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也有利于泥沙沉积,可对接设问(1)。3.由信息④中的“布朗库河因含泥沙而呈黄色”,结合图中布朗库河流域等高线分布,进一步佐证内格罗河泥沙含量少与地势低平有关。4.分析河上很少有桥,由图可获取的信息是该区域水网密集,可联想到一是水运便利,二是修路建桥成本高,同时修路建桥容易对雨林产生破坏。5.第(3)问属于观点选择类试题。首先要明确该区域人口少、经济落后等这一社会经济特征,然后调用已学知识(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从该区域发展旅游观光业的条件和发展旅游观光业可能给该地带来的影响等方面作出辩证分析。eq\a\vs4\al(二)防细节失分eq\a\vs4\al(——这样答美答范)满分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易误防范[纠偏1]语言表达不条理导致失分,表现在设问(1)中,解答该题时应该分别答出原因,考生往往将两者融合到一块进行作答。[纠偏2]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差导致失分。在设问(3)中体现的非常明显。设问(3)为开放性试题,由于在图文材料中不能提炼相关信息,导致答题没有思路。仔细一想,该题的设置正是教材中“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的翻版,掌握教材知识,做到灵活迁移与应用,也就能够准确解答该问。[高分必备·主干串忆]准确解答河流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1)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描述及影响因素分析。(2)流域水能开发条件评价。(3)河流航运价值评价。(4)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及其意义。命题点(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纵观近五年高考命题可知,对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考查主要出现在2013年、2016年和2017年。主要考查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现象、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及运用两大原理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从高考命题趋势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实施来看,今后高考中有关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考查仍会加强,仍会以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现实问题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的应用。eq\a\vs4\al([典例1])(2013·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①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②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③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6分)(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8分)(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6分)(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4分)[尝试解题](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1)(2)(3)(4)eq\a\vs4\al(一)学审题析题eq\a\vs4\al(——这样答准答全)(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关键语句设问要求思考定向第(1)问“沼泽获得稳定水源”分析原因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分析过程水循环的作用第(2)问“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分析变化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原因第(3)问“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说明理由速生桉的生长特点、发展造纸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第(4)问“降水条件”“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分析原因不同区域气候特点的分析(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1.由图a中天然次生林、灌丛和沼泽的分布,结合森林的作用及其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影响即可准确作答第(1)问。2.分析由图a、图b的变化可获取以下信息:(1)天然次生林、灌丛分布减少;(2)沼泽面积减少;(3)地下水位下降。综合分析信息点,可梳理出以下线索:引种速生桉使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天然次生林、灌丛分布和沼泽面积减少,对接设问(2)。3.由信息①可获取的信息有:桉树生长在热带雨林区,大量吸收地下水。既印证了图a、图b地下水位的变化,又为设问(4)提供论证依据。4.由信息②③可知,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材料,可对接设问(3)。eq\a\vs4\al(二)防细节失分eq\a\vs4\al(——这样答美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城市土地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体育职业学院《电动汽车原理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人文学院《西方政治思想史汪聂才》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C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食品卫生检测技术的发展
- 策划感恩节新媒体活动模板
- 清明文化在媒体传播中的挖掘模板
- 元旦跨年夜祝福语
-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寒假作业(一)(有答案)
-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业基础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浙江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学校自习室管理及收费方案
- 2025年护理部护士理论培训计划
- 环保管家管家式管家式一站式服务合同
- 医疗废物污水培训
-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3)》参考课件
- 房地产营销策划 -佛山龙湾壹号学区房项目推广策略提案方案
- 产品共同研发合作协议范本5篇
- 风水学的基础知识培训
- 2024年6月高考地理真题完全解读(安徽省)
- 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应用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