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则
1.0.1为统一和规范城市轨道交通架空接触网的设计、施工、施工质量验收和
检修维护的技术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列车设计时速不大于120km/h,供电电压为直流750V或
直流1500V的城市轨道交通架空接触网的设计、施工、施工质量验收和检修维
护。
1.0.3设计中应采用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经济合理的设备。设计采用新技术、
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的有关规定。
1.0.4架空接触网设计应根据环境条件采取防地质灾害、防雷电、防水患、防
火灾等各种灾害的措施,确保架空接触网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1.0.5城市轨道交通架空接触网的设计、施工、施工质量验收和检修维护,除
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架空接触网overheadcontactwiresystem
安装在列车的上方,供给列车电能的输电设备。架空接触网主要由支持结
构、接触线、中心锚结、电连接、接地等组成。
2.0.2柔性接触网flexiblecatenary
由接触悬挂和支持装置梁部分组成,是由一根接触线直接固定在支柱支持
装置上悬挂形式的接触网,其驰度受车辆受电弓的压力而改变。
2.0.3刚性接触网rigidconductwire
将接触线夹装在汇流排中,靠其自身的刚性保持接触线的恒定位置,接触
线不因重力而产生驰度的改变。
2.0.4冷滑试验cold-runningtest
在接触网无电条件下受电弓沿接触网滑行的试验。
2.0.5热滑试验hot-runningtest
在接触网带电条件下,列车带电运行试验。
2.0.6周期修periodicmaintenance
按一定的周期对设备进行维修的维修模式。
2.0.7大修overhaul
为系统性的恢复或改进设备性能而进行的维修。
3架空接触网设计
3.1一般规定
3.1.1架空接触网允许的行车速度不应小于线路的最高行车速度。
3.1.2架空接触网按接触悬挂方式的不同分为柔性架空接触网和刚性架空接
触网。
3.1.3对于柔性架空接触网,区间、车站、车辆基地出入线及试车线处宜采用
全补偿简单直链型悬挂,其他条件受限制区段可采用补偿弹性简单悬挂。有轨
电车线路的柔性架空接触网宜采用弹性简单悬挂。
3.1.4接触线宜采用铜或铜合金材质,承力索宜采用铜或铜合金绞线。同一线
路的接触线材质宜统一。接触线的波动传播速度不应小于线路最高行车速度的
1.4倍,正线接触线的最小张力不宜小于10kN。承力索的张力应根据接触网的
跨距、结构高度、吊弦形式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宜与接触线张力一致。
3.1.5接触线工作支悬挂点距轨面的高度应根据车辆高度、空气绝缘距离、冰
雪附加荷载、工务维修、施工误差以及受电弓的工作范围等因素综合确定。接
触线距轨面最低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上线路接触线距轨面高度宜为4600mm,困难时不宜低于4400mm;
2车辆基地的地上线路接触线距轨面高度宜为5000mm,特殊情况下按维
修要求设置;
3隧道内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不应小于4040mm。
3.1.6地面段柔性架空接触网采用简单直链型悬挂时,最小吊弦长度一般不宜
小于300mm,地下段及其他特殊区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1.7架空接触网设计的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电力牵引供
电设计规范》TB10009的规定。
3.1.8柔性架空接触网的接触线工作支悬挂点的高度发生变化时,其最大坡度
应符合表3.1.8的规定。在变坡区段的始末跨,接触线坡度变化不宜大于变坡
区段最大坡度值的一半。
表3.L8柔性接触线最大坡度值
列车速度(km/h)接触线最大坡度(%。)接触线最大坡度变化(%0)
104020
302010
列车速度(km/h)接触线最大坡度(%。)接触线最大坡度变化(%0)
60105
9063
10052.5
12042
3.1.9链形悬挂接触线弛度不宜大于150mm;简单悬挂接触线弛度不宜大于
250mm;对行车速度不大于45km/h的低速区段,可为350mm。
3.1.10受电弓的动态包络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
的规定。
3.1.11除与受电弓有直接相互作用的设备外,接触网的其它设备均不得侵入设
备限界。
3.1.12接触网零部件应耐腐蚀、耐疲劳、强度高,紧固件应采取有效的防松
防缓措施。
3.2气象条件
3.2.1地面部分架空接触网设计的气象条件,应根据最近记录年限不少于25
年的城市气象资料计算,并结合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电气化铁路或高压架
空送电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
3.2.2架空接触网的风偏设计风速,应采用空旷地区、离地面10m高处的lOmin
自动记录30年发生一次的平均最大值,且不宜大于列车运行最大环境风速;架
空接触网的结构设计风速,应采用空旷地区、离地面10m高处的lOmin自动记
录50年发生一次的平均最大值。如气象台(站)的记录值不符合上述要求,则
应按规定进行换算。
3.2.3与覆冰有关的接触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覆冰厚度应根据沿线气象记录和运营经验确定,且取整数为0mm、5mm、
10mm、15mm、20mm,接触线的覆冰厚度应为上述相应值的50%;
2覆冰时的气温应按-5C计算;
3覆冰时的风速,除个别强风重冰区应按调查数据取值外,其余地区应按
10m/s计算;
4冰的密度按0.9g/cm3计算。
3.2.4架空接触网设计的各项气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最高气温应按15年发生一次的平均最高值计算确定;最高计算温度宜为
最高气温的1.5倍;
2最低气温应按15年发生一次的平均最低值计算确定;
3最大风速时的气温应按最大风速时的实际值和强风季节最冷月的月平均
气温综合确定;
4腕臂、吊弦和定位器正常位置时的温度宜按最高计算温度和最低气温的
平均值计算;
5隧道内接触网设计气温除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
计规范》TB10009的规定外,还需要根据隧道内通风空调的设计要求综合分析
确定。一般隧道内最低温度不宜低于5℃,最高气温不宜高于40℃。
3.2.5按安装和维修条件进行接触网有关验算时,其计算温度宜为-5℃;计算
风速宜为10m/s;覆冰厚度宜为0mm;安装或维修工人体重(包括工具)可取
0.8kNo
3.3防雷'绝缘、接地
3.3.1架空接触网的大气过电压保护应根据雷电日及运营经验设计,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地上区段的架空接触网每隔不大于300m设置避雷器;
2在隧道两端和需要重点防护的设备处设置避雷器。
3在年均雷暴日不小于60d地区可采取增设避雷线或将架空地线适当抬高
兼避雷线等特殊防护措施。
3.3.2地上区段架空接触网的架空地线应每隔200m左右设置放电间隙。
3.3.3避雷器与放电间隙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lOQo
3.3.4接触网带电部分和接地体(如混凝土结构体、轨旁设备等)、车体之间
的最小空气绝缘间隙,应符合表3.3.4的规定。
表3.3.4接触网带电部分和接地体之间的最小净距(mm)
标称电压静态动态绝对最小动态
750V502525
1500V15010060
3.3.5固定支持架空接触网的非带电金属体,应与接触网架空地线相连接。接
触网架空地线应引至牵引变电所接地装置。
3.3.6电缆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127
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的规定。上网电缆、回流电缆的根数及截
面,应根据大双边供电等方式下的远期负荷计算确定,每个回路的电缆根数不
得少于两根。
3.4平面布置
3.4.1柔性架空接触网的应结合近、远期发展综合考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基地段预留接触网支柱基础和拉线基础,或在接触网支柱基础及下锚
拉线基础处预留位置和容量;
2在桥梁桥墩上或梁面上应预留接触网支柱基础及下锚拉线基础;
3隧道内应按照接触网的要求预留锚段关节及下锚洞、设备安装洞,隧道
的净空必须满足接触网的安装空间要求,悬挂及下锚处需要满足接触网的荷载
要求;
4桥梁、隧道内应按照接触网的要求预留接地极或接地端子;
5车站结构柱、顶棚、结构横梁等需要安装接触网悬挂或下锚的位置应按
照接触网的要求进行预留;
6声屏障及各种沟槽管线的安装应避开接触网支柱及基础,任何情况下均
不得影响接触网悬挂的正常安装。
3.4.2接触网平面布置应与轨旁信号设施相互配合,避免相互干扰。
3.4.3道岔处柔性架空接触网宜采用交叉布置方式。
3.4.4柔性架空接触网的终端柱距车挡不宜小于10mo因地形限制不能满足上
述要求时,支柱可设于线路的一侧,但应满足行车对有效受电范围的要求。
3.4.5柔性架空接触网支柱跨距,应根据悬挂类型、曲线半径、导线最大受风
偏移值和运营条件等通过计算和仿真综合确定。刚性架空接触网的悬挂点间距,
应根据曲线半径、汇流排的弛度和运营条件等通过计算和仿真综合确定。
3.4.6接触线的布置应保证受电弓磨耗均匀,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直线区段沿受电弓两侧,柔性架空接触线应按“之”字形布置,刚性
悬挂宜按等斜率布置;直线区段最大拉出值不宜小于200mm;
2接触线的最大拉出值应根据受电弓滑板宽度、受电弓横向摆动量、支持
结构的挠度、拉出值施工误差、风偏等综合计算确定;
3曲线区段,接触线一般由受电弓中心向外侧拉出,并宜使接触线与受电
弓中心点的轨迹相割;对于半径较大的曲线区段,宜按“之”字形布置。
3.4.7在柔性架空接触网与刚性架空接触网的衔接处,应设置刚柔过渡设施。
3.4.8软(硬)横跨跨越股道数不宜大于8股道,上下部定位索宜单侧安装弹
簧补偿装置。
3.4.9柔性架空接触网锚段长度应根据补偿的接触线和承力索的张力差、补偿
器形式以及补偿位移范围等因素计算确定,接触线、承力索的张力差均不得大
于其额定张力的10%。刚性架空接触网的锚段长度,应根据环境温度、载流温
升、材料线胀系数、伸缩要求等计算确定。
3.4.10自动张力补偿装置宜采用滑轮组或棘轮方式,补偿装置的补偿效率不
应小于97%;受特殊条件限制时可采用其他补偿方式下锚。
3.4.11柔性架空接触网接触线在非工作支部分改变方向时,该线与原方向的水
平夹角应符合下列规定:
1正线不宜大于6°,困难时不宜大于8°;
2除正线外的站线、渡线、停车线等其他线路不宜大于8°,困难时不宜
大于10°。
3.4.12地面段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的轨道平交道口两侧应设置限界门。靠
平交道口左右两侧的支柱宜对称布置,对称布置确有困难时,支柱距平交道中
心不应小于10m。平交道口处不宜设置锚段关节,并不应在其左右两侧设锚柱。
3.4.13接触网的安装形式应满足人防门、防淹门等使用要求。
3.4.14接触网通过区段,应根据需要设置断电标、合电标以及接触网终点标、
安全作业标、安全警示标等易于识别的警示、保护标志。
3.4.15对易受异物侵入的场所,应对接触网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易受损
的支柱及拉线,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5供电分段
3.5.1接触网供电分段的设置位置应满足牵引供电方案、行车组织、调车作业
方便,供电线径路合理及进站信号机位置和显示等要求。
3.5.2接触网的电分段应设在下列位置:
1有牵引变电所的车站,宜设在列车进站端;
2区间牵引变电所,宜设在变电所直流电缆出口处;
3配线与正线的衔接处;
4车辆基地与正线的衔接处;
5车辆基地各电化库入口处。
3.5.3牵引变电所直流快速断路器至接触网间应设置电动隔离开关。
3.5.4当终端车站后面的折返线有停车检修需要时,其接触网宜单独分段,并
应设置手动隔离开关。
3.5.5设车辆检查坑并有检修作业的折返线,其接触网应通过设于当地的手动
隔离开关供电。接触网应有主备两个电源,主电源来自于临近牵引变电所,备
用电源来自一条正线接触网。
3.5.6不设车辆检查坑的折返线,其接触网供电应有主备两路电源,分别通过
电动隔离开关接自上、下行的正线接触网。
3.5.7车辆基地中的接触网,应有来自牵引变电所的主电源及来自正线的备用
电源。
3.5.8停车列检库、静调库、试车线的接触网,宜单独电分段,并由牵引变电
所直接供电。每条库线的接触网应设置带接地刀闸的手动隔离开关。
3.5.9兼做回流的走行轨应在正线与车辆基地的衔接处及电化库入口处设置
绝缘结。
3.6支持结构及基础
3.6.1接触网支持结构的选型设计应结合人文、地域等特点,在满足功能性的
前提下综合考虑与环境协调的景观要求。
3.6.2柔性架空接触网支柱一般采用单腕臂柱形式,跨越多股道时可根据实际
情况采用线间立柱、与雨棚柱(或结构柱)共柱、顶棚(板)吊柱、硬横跨或
软横跨方案。
3.6.3接触网支柱选型应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并应考虑环境腐蚀因素的影响。
一般宜采用锥形钢管柱、等径钢管柱或H型钢柱。
3.6.4柔性架空接触网的腕臂装置宜采用绝缘旋转腕臂结构,链型悬挂的吊弦
宜采用整体吊弦。
3.6.5基础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础的型式,应根据支柱型式、线路地质、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2路基区段支柱基础和拉线基础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
3桥梁、框架桥上的基础由桥梁专业按接触网的要求进行预留设计。
4隧道内安装基础宜由隧道专业按接触网的要求进行预留或预留安装条件。
5锚栓应按照锚栓性能、基材性状、锚固连接的受力性质、被连接结构类
型、抗震设防等要求选用。抗震设防区结构构件连接时,膨胀型锚栓不应作为
受拉、边缘受剪和拉剪复合受力连接件。
3.6.6支持结构与基础设计中的荷载、结构计算、结构设计、材料选型以及防
腐等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TB10009和《建
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
3.6.7支柱容量应根据其工作条件,包括接触悬挂类型、跨距、沿线线路状况
及气象条件等组合产生的最大效应确定。划分支柱容量等级,应从技术可靠、
经济合理、使用方便等综合考虑。
3.1.8架空接触网的抗震设防烈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当地政府主管
部门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电
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TB10009的规定。
3.6.9正常运行状态下,在柔性架空接触网风偏设计风速时,支柱及硬横梁的
挠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风荷载标准值和悬挂荷载标准值作用下,柱顶处垂直线路方向的水平
挠度不应超过支柱高度的1.5/100;
2仅在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支柱在接触线高度处垂直线路方向的水平挠
度值不应大于50mm;
3在风荷载标准值和悬挂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硬横梁的竖向最大挠度不应
超过硬横梁跨度的1/360o
3.6.10接触网下锚拉线与地面的夹角不得大于60°。
3.6.11混凝土中的锚栓(机械锚栓和化学锚栓)设计,应综合考虑埋置深度、
混凝土基材厚度、混凝土等级强度、锚栓材质、锚栓间距、边距、荷载组合等
影响。
4架空接触网施工
4.1一般规定
4.1.1接触网工程必须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如需变更应按相关规定执行。
4.1.2接触网工程施工应贯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合理利用资源,做到文明生产、安全施工。
4.1.3应建立健全施工质量保证体系,认真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做好工
程质量检验和安全管理工作。
4.1.4接触网施工用设计文件应包括:
1接触网施工设计说明书;
2接触网平面图、安装图及安装曲线;
3基础设计图、支柱设计图及零配件图;
4接触网供电分段示意图。
4.2施工测量
4.2.1确认设计图纸标定的起测点、复核点的坐标位置应准确无误。
4.2.2测量应采用检定合格的测量器具。
4.2.3接触网支柱位置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从设计规定的起测点或道岔开始;
2纵向测量应以正线钢轨为依据;
3测量过程中应以设计里程、坐标,校核测量结果;
4测量偏差应分摊在相邻跨距中,如偏差较大需要增减支柱时,应按变更
设计手续办理;
5支柱因地形、地物需调整跨距以避让时,跨距调整幅度为设计跨距的
m,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最大跨距。
4.2.4在横向测量中,同组硬横梁支柱中心的连线应与重要线中心线垂直,偏
差角不得大于3°。
4.2.5坑位测定后应在邻近钢轨腰部标明:基坑位置、支柱号、支柱类型或基
础类型、支柱侧面限界等。
4.2.6刚性悬挂点的跨距应符合设计图纸,道岔、关节等特殊处,允许误差土
200mm;其它允许误差±500mm;刚性悬挂点测量时锚栓位置应避开隧道伸缩
缝、连接缝、盾构区间管片接缝和连接螺栓或渗水、漏水区。锚栓到接缝边缘
距离不得小于50mm。
4.2.7隧道内悬挂点确定后在对应跨距的钢轨腰部标明悬挂点位置;在对应侧
面隧道壁上标明锚段号、拉出值。
4.3基础
4.3.1基坑开挖前,应探测坑位附近地下埋设物,并采取预防损坏地下设施的
措施。
4.3.2基坑开挖后,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应及时报告。
4.3.3接触网基础应符合下列规定:
1达到设计所规定的强度;
2基础外型尺寸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应符合表4.3.3的规定。
表4.3.3基础外形施工允许偏差
项目允许偏差(mm)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10
基础横断面尺寸±20
基础埋深±100
基础螺栓间距±2
基础螺栓埋深+20
基础螺栓外漏长度±20
3同一组硬横跨的基础除符合表4.3.3的要求外,还应符合表4.3.4的规
定:
表4.3.4同一组硬横跨基础施工允许偏差
项目允许偏差(mm)
两基础中心间距±30
两基础顶面和地面标高±50
两基础中心连线与正线中心线的偏角不大于2°
4.4钻孔、预埋件
4.4.1钻孔前,先确定孔位是否有钢筋,如碰到钢筋,应顺线路移位不小于
50mm,重新确定孔位。
4.4.2埋入杆件的埋设深度、规格型号应满足设计要求。
4.4.3锚栓螺纹及镀锌层完好,化学锚固螺栓孔应填充密实。
4.4.4埋入杆件载荷检测应符合设计要求,化学锚固螺栓所使用的化学填充剂
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4.4.5化学锚栓安装时,在药剂完全硬化前,应严格遵守与安装温度有关的等
待时间。
4.4.6隧道内预埋杆件的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4.6的规定:
表4.4.6埋入杆件位置施工允许偏差表
允许偏差
项目备注
(mm)
后切底螺栓深度±2隧道拱部允许
化学锚固螺栓深度+5
-3
后切底螺栓钢套管相对深度+1
0
成组杆件中心垂直线路方向±20
成组杆件个体相对间距±2或不超出安装孔范围
成组杆件横向布置其轴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垂
直,纵向布置其轴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平行,其>3°
偏斜度
刚性悬挂支持装置的埋入
杆件顺线路方向铅垂度应
杆件对隧道拱壁切线的垂直度或铅垂度>r
以汇流排在线夹内有间隙
为原则
4.4.7桥上预埋螺栓应符合下列规定:
1螺栓呈水平状态,且垂直线路;
2螺栓间距允许施工允许误差为±2mm;
3螺栓埋深允许施工允许误差为±20mm;
4螺栓组纵向轴线顺线路偏离线路中心线的施工允许误差为±30mm;
5桥墩支架锚栓至轨面高度施工允许误差为±100mm。
4.5支柱和硬横跨
4.5.1钢柱、硬横跨运抵工地后,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外观检查:
1焊接处无裂纹;
2基础螺栓孔距偏差不得大于±2mm;
3钢柱镀锌层应均匀、光滑,连接处不得有露铁、毛刺、锌瘤和多余结块,
并不得有过渡酸洗造成的蚀坑、泛酸等缺陷;
4硬横跨硬横梁的跨度、挠曲、扭曲应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4.5.2钢柱整正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调整钢柱的倾斜度,用薄厚不同的钢垫片,垫在钢柱法兰盘下面;
2每个钢柱钢垫片数不得大于3片。
4.5.3接触网支柱承载后横顺线路方向应直立,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5.3
的规定。
表4.5.3支柱承载后倾斜允许偏差(从基础面算起):
项目标准允许偏差(mm)
支柱横线路方向直立0.5%
支柱顺线路方向直上0.5%
锚柱向拉线侧倾斜+1%
0
曲线外侧和直线腕臂柱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侧倾斜40.5%
0
锚段关节中心柱、曲线内侧支柱及转换柱向受力反侧倾斜40.5%
0
-J--_x_
硬横跨钢柱顺、横线路方向直上0.5%
两侧式悬挂支柱、安装隔离开关的支柱横、顺
直立0.5%
线路方向
4.5.4接触网支柱侧面限界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550mmo
4.5.5基础帽的浇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钢柱整正承载后达到稳定状态,方可浇制;
2浇制的基础帽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C8;
3基础帽应将基础螺栓及钢柱底座外露部分全部遮盖;基础帽不得有积水
现象;施工偏差为±10mm。
4.5.6在设计荷载作用下,支柱顶部及硬横梁的挠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6接地装置、拉线
4.6.1接触网隔离开关、避雷器、放电间隙设备应按设计要求可靠接地,接地
电阻不应大于10。O
4.6.2接地极施工应按下列规定:
1向土壤打入接地极之前,应进行地下电缆或管路的调查和探测;
2采用垂直接地体时,应垂直打入,并与土壤保持良好接触;
3采用水平敷设的接地体应平直,无明显弯曲;
4沟地面应平整,不应有石块或其他影响接地体与土壤紧密接触的杂物,
接地体埋设后的回填土应分层夯实。
4.6.3施工完毕后实测本接地极的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本标准4.6.1规定的
接地电阻值。否则应采用增加垂直接地体数量的方法降低接地电阻。
4.6.4隧道内接地线应和隧道壁,拱圈密贴,并应通过地线卡固定牢固,且与
带电体的距离符合设计要求。
4.6.5拉线安装应按下列要求:
1安装下锚拉线底座或者角钢应与支柱密贴;
2将安装好的下端双耳楔形线夹与下端拉线板连接,调整连接螺栓,使拉
线处于受力状态;
3应用紧线器等工具对拉线进行紧线,测出下端双耳楔形线夹回头位置,
做好回头;
4拉线板底部应和拉线基础密贴,拉线基础螺栓应用力矩扳手进行紧固,
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
5UT型楔形线夹在受力后,螺扣应外露,其长度不应小于20mm,且最
大不得大于螺纹全长的1/2;
6连接螺栓由线路侧穿向田野侧,连接螺栓安装好后,应穿开口销,开口
销双向扳开角度不应小于120°o
4.7柔性悬挂支持装置安装
4.7.1接触网零部件、线材、绝缘子等进场前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TB/T2075的规定。
4.7.2支持装置安装包括:腕臂安装、定位装置安装、硬横跨安装。
4.7.3腕臂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腕臂底座的安装符合设计规定,底座与支柱密贴,底座呈水平状态;
2腕臂安装后应满足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的设计高度,施工允许偏差土
20mm;
3腕臂上各部件处在同一垂直平面上(不包括定位装置),被接处转动灵活,
腕臂不得弯曲,平腕臂管端外露长度约200mm,顶端管帽封好;
4.7.4各连接螺栓应牢固可靠,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质量的要求。
4.7.5定位装置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固定定位器的定位管,宜呈水平状态,施工偏差为+3;mm,各种定位管
的斜拉线保持顺直;
2正定位时定位管管端外露长度不得大于50mm;反定位时定位管管端
外露长度不得大于200mm;
3定位器在当地平均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当温度变化时,偏移量与
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相一致,其偏角最大不得超过18°;
4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接触线非工作支和工
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应小于50mm。
4.7.6硬横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固定角钢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施工偏差为±20mm;
2上、下部固定索的电分段绝缘子在同一垂直面内,施工偏差为±100mm;
股道间横向电分段绝缘子位于股道中间;
3上、下部固定索承载后允许有轻微的负弛度,固定索均不得有接头;
4楔形线夹中回头长度为300-500mm,回头与本线用61.6-2.0mm镀锌
铁线绑扎100mm,施工偏差为±10mm,绑扎密实整齐;
4.8刚性悬挂支持装置安装
4.8.1刚性悬挂支持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悬挂底座应水平安装,悬吊槽钢(角钢)、绝缘横撑应与安装地点的轨
道平面平行;
2平坡线路上悬垂吊柱及T型头螺栓应铅垂安装,倾斜度误差不宜大于1°;
3槽钢底座、悬吊槽钢(角钢)、绝缘横撑、悬垂吊柱、T型头螺栓等构
件安装稳固可靠,紧固件齐全,不宜少于15mm的调节余量;
4预埋螺栓防腐性能好,且垂直于绝缘子本体,倾斜度误差应Wl°。
4.8.2汇流排在现场加工时,切割机应垂直于汇流排长度中心线;切割后的汇
流排切割面应符合汇流排截面尺寸偏差要求,其端部连接孔的尺寸误差应符合
设计和产品要求。
4.8.3汇流排定位线夹在夹持汇流排时,线夹应平整,不得错位。
4.8.4两段汇流排之间的夹槽连接处应平顺光滑,不平顺度不得大于0.3mm;
两段汇流排接缝处的宽度不应大于1mm。
4.8.5汇流排中轴线应垂直于所在处的轨道平面,偏斜不应大于1°o
4.8.6分段绝缘器安装处三跨内的汇流排宜呈直线状态。
4.9架线
4.9.1当两线交叉时,承力索与承力索、接触线与接触线上下位置关系应符合
设计要求;承力索交叉点与接触线交叉点的投影位置应相同。
4.9.2承力索、接触线宜采用恒张力架线方式,放线速度宜为3km/h-5km/h
并应保持匀速恒定。
4.9.3架线区段的各悬挂点均应采用放线滑轮。
4.9.4承力索、接触线不得有中间接头。
4.9.5补偿装置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滑轮状态必须符合设计,并完整无损,滑轮油槽内灌注黄油,使其转动
灵活;
2坠蛇完整,表面光洁平整,坠蛇串排列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180°,
并保证坠泥不被支柱或其他物件卡滞;
3补偿绳不得有松股、断股等缺陷,不得有接头。
4.9.6承力索和接触线的额定张力应符合设计规定。补偿坠死重量允许偏差为
额定重量的±1%
4.9.7刚性接触网架线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架线作业前,应严格检查线盘和线材质量,线盘不得扭曲和损坏,接触
线不得有损伤、扭曲、硬弯等质量问题;
2接触线应可靠嵌入汇流排内,在锚段内无接头、无硬弯;
3汇流排终端到相邻悬挂点的距离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为-50mm〜
+20mm;
4接触线在锚段末端汇流排外余长为150mm〜200mm,沿汇流排终端方
向顺延;
5在有分段绝缘器的锚段,接触线在分段绝缘器内末端外露长约100mm,
且接触线端头应上翘,上翘角度不得大于10°O
4.10接触悬挂安装与调整
4.10.1接触悬挂调整应遵守下列程序:
1柔性悬挂承力索、接触线的延伸量应在达到设计要求后,方能安装中心
锚结;
2柔性悬挂应从中心锚结处向两端依次调整接触线工作面;安装吊弦,调
整接触线的高度;安装定位器,布置接触线拉出值;
3刚性悬挂调整应在中心锚结安装后,从中心锚结处向两端依次调整接触
线高度和拉出值。
4.10.2中心锚结安装要求:
1柔性接触网中心锚结线夹与接触线、承力索、中心锚结绳接触面应涂电
力复合脂,线夹间距,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2全补偿链形悬挂中心锚结线夹两端锚结绳的张力与长度应相等;中心锚
结线夹处接触导线的高度应比相邻吊弦点高出20mm〜60mm;
3刚性接触网中心锚结安装形式、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且处于汇流排
中心线的正上方,中心锚结底座中心横向偏离汇流排中心不大于±30mm;中
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应平顺无负驰度。
4.10.3整体吊弦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整体吊弦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100mm;
2吊弦上、下端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吊弦不得有散股、断股、硬变等缺
陷;
4.10.4支持装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全补偿链形悬挂,腕臂在当地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温度
变化时,腕臂顺线路方向偏移量应和承力索、接触线在该点随温度变化的伸缩
量相一致,施工偏差为计算值的10%;
2定位器顺线路的偏移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4.10.5柔性接触网接触线的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拉出值的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拉出值施工偏差为±30mm,拉出值不
大于300mm;
2接触线距轨面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允许施工误差为±30mm;
3接触线工作高度变化时,其坡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4非绝缘锚段关节两承力索/接触线水平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
误差±30mm,垂直方向抬升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5绝缘锚段关节两承力索/接触线相互间的绝缘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施
工允许误差为+5;mm,垂直方向抬升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6绝缘锚段关节转换柱处的绝缘子距悬挂点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
允许误差为±50mm,承力索接触线绝缘子应对齐,施工允许误差为±50mm。
4.10.6刚性接触悬挂的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触线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规定,悬挂点接触线距轨面高度的允许安装
误差为±4mm,跨中弛度不得大于跨距值的1%。,且不得出现负弛度。
2悬挂点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规定,允许误差不应大于±20mm;
3带电体距接地体绝缘距离应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
4锚段关节处的两支接触线在关节中间悬挂点处应等高,转换悬挂点处非
工作支宜比工作支高出lmm~3mm;
5在道岔处受电弓同时接触两支接触线范围内,两支接触线应等高;在受
电弓始触点,渡线接触线宜与正线接触线等高或高出正线接触线1mm〜3mm;
6交叉渡线道岔在交叉渡线两线路中心的交叉点处,两支悬挂的汇流排中
心线距交叉点距离符合设计规定。允许误差±10mm;
7道岔处电连接线、接地线应完整无遗漏,安装牢固,符合设计要求;
8刚柔过渡转换处两支接触线应等高,在刚柔过渡交界点处,汇流排对接
触线不应产生下压或上抬。
4.11线岔安装
4.11.1在当地平均温度时,线岔的中点应与接触线的交叉点对齐。在任何情况
下,接触线交叉点距道岔定位点的距离不得小于1000mm。
4.11.2复式交分道岔处两接触线应相交于道岔对称中心轴上方。
4.11.3在始触区的两工作支接触线的距轨面高度应保持相等,施工偏差土
10mm,两接触线中有一根为非工作支,则非工作支的接触线应比工作支接触
线高出30mm,接触线在线岔里应能随温度变化自由纵向移动。
4.11.4道岔定位柱两条接触线拉出值均不宜超过300mmo
4.12电连接安装
4.12.1柔性悬挂的电连接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连接线夹与导线接触面应平整、光洁,电连接线无松散、断股等现象,
电连接线夹所有安装接触面均应清洁、涂抹导电油脂;
2电连接线夹螺栓应受力均匀,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3横向电连接应安装在吊弦附近,道岔电连接应安装在始触区以外,多股
道电连接线应安装在1/3跨的位置。
4.12.2电连接线的长度应满足接触悬挂伸缩的需要。
4.13设备安装
4.13.1隔离开关安装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所有各连接部件紧固,各转动部分灵活;
2各传动部件安装位置正确,固定牢靠,传动齿轮咬合准确,传动操作轻
便灵活;
3电动隔离开关电动机转向正确;机械传动系统润滑良好,动作平稳、噪音小、
无卡阻、冲击等异常情况;机构的分、合闸指示与开关的实际分、合闸位置相符;
4隔离开关合闸后触头间的相对位置、备用行程、分闸状态时触头间的净
距或拉开角度,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规定。
4.13.2隔离开关的闭锁装置应动作灵活,准确可靠;带有接地刀闸的隔离开
关,接地刀闸与主触头间的机械或电气闭锁应准确、可靠。
4.13.3隔离开关的导电部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触头表面应平整、清洁,并涂以薄层中性凡士林;载流部分的可挠连接
不得有拆损;
2触头间应接触紧密,接触压力均匀;
3设备接线端子涂以薄层电力复合脂。
4.13.4避雷器、放电间隙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避雷器、放电间隙不得任意拆开,破坏密封和损坏元件;
2避雷器、放电间隙各连接处的金属接触表面除去氧化膜及油漆,并涂一
层电力复合脂;
3避雷器、放电间隙引线连接不应使端子受到超过允许的外加应力;
4避雷器、放电间隙接地体的安装方式及接地电阻值符合设计规定。
4.13.5分段绝缘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分段绝缘器与接触线的连接可靠,接头平顺,不应产生硬点;分段绝缘
器两端接触线高度与悬挂点接触线高度一致;
2分段绝缘器紧固件应齐全,连接牢固可靠,分段绝缘器上的锚固螺母与
螺杆的扭矩应符合产品技术说明书要求。
4.14号码、标志、限界门、支柱防护
4.14.1接触网号码、标志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号码、标志的文字和数字
整齐、端正、清楚。
4.14.2各种标志牌均应清晰明显,安装牢固、可靠,便于机车司机及维护人
员瞭望,且不得侵入基本建筑限界。
4.14.3限界门支柱应符合以下要求:
1限界门支柱埋深和距线路中心线距离符应符合设计规定;
2限界门支柱埋设时,应分层夯实,支柱受力后应保持直立;
4.14.4邻近道路的接触网支柱,应按设计要求设支柱防护。
4.15冷滑试验及送电开通
4.15.1接触网工程竣工后,应进行冷滑试验。冷滑试验应采用接触网检测车
或有同等效果的检测车辆。
4.15.2冷滑试验应具备下列条件:
1试验区段的接触网工程已全部完成;
2试验区段的接触网已进行检查,记录完整,检查质量符合验收要求;
3影响冷滑试验的绝缘包扎物等已全部拆除。
4.15.3冷滑试验的检查项目应包含以下内容:
1接触线拉出值;
2接触悬挂有无硬点;
3吊弦线夹、定位线夹、中心锚结线夹、电连接线夹、分段绝缘器、线岔
等安装状态,有无碰弓、脱弓或刮弓的危险;
4接触线有无弯曲、扭转等现象;
5受电弓与定位管之间的距离,受电弓与有关绝缘子之间的距离,受电弓
与有关接地体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要求。
4.15.4接触网送电开通应具备下列条件:
1接触网工程己按设计文件全面完工;
2接触网已完成冷滑行试验,发现的问题已处理完毕;
3接触网绝缘子及绝缘部件已全部清扫干净,绝缘包扎物已全部清理;
4不符合安全运营要求的、构筑物及树木等均已处理完毕;
5确认送电开通区段接触网绝缘良好;
6牵引供电工程开通送电方案已批准,送电开通组织已建立,安全设施完备;
7送电开通专用通信设施畅通、可靠。
4.15.5开通区段接触网绝缘良好,冷滑试验满足本标准第5.27.1、5.27.2、5.27.3
及5.27.4的要求后可向接触网送电。
4.15.6送电开通后,应组织进行接触网动态检测及短路试验。
5架空接触网施工质量验收
5.1一般规定
5.1.1接触网送电开通前,应进行绝缘电阻测试试验和导通试验。
5.1.2接触网施工质量管理应有相应的接触网施工技术规范、健全的质量管理
体系和施工质量检验制度。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应在施工前按表5.1.2的规定填写并形成检查
结论。
表5.1.2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单位工程名称开工日期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
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
序号项目内容
1开工报告
2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3质量责任制
4工程质量检验制度
5施工技术标准、设计文件
6施工图现场核对情况
7施工复测及测量控制资料
8施工组织设计及审批
9施工方案和环境保护方案及审批
10主要专业工种操作上岗证书
11施工检测设备及计量器具设置
12材料、设备管理制度
检查结论:
总监理工程师年月日
5.1.3接触网系统工程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控制:
1应对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外观、规格、型号和质量证
明文件等进行验收,并经检查认可;凡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应进行检
验。
2各工序应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完成后,应进行检查,
并形成记录。
3工序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上道工序应满足下道工序的施工条件和技术
要求。未经检查或检查不合格的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1.4接触网系统工程施工质量应按下列要求进行验收:
1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本标准和相关专业验收标准的规定;
2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3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均应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5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进行验收,并应形成验收文件;
6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现场检验项目,应按规定进行平行检验、
见证取样检测或见证检测;
7检验批的质量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验收;
8对涉及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分部工程应进行抽样检测;
9单位工程的观感质量应通过现场检查确认。
5.1.5接触网系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
和检验批。
5.1.6单位工程按一个完整工程划分。
5.1.7分部工程应按一个完整部位或主要结构及施工阶段划分。
5.1.8分项工程应按工种、工序、设备等划分。
5.1.9检验批可根据施工及质量控制和验收需要按施工段或部位划分,其检验
项目分为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
5.1.10接触网系统工程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检验项目
应符合表5.1.11的规定。
表5.1.11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划分和检验项目
检验批检验项目
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规模条文号
主控项目一般项目
接01基础站或区间
触基础、钻孔及预埋件02钻孔站或区间
03预埋件站或区间
网
01钢柱及硬横梁站或区间
系支柱、地线及拉线
02地线、接地极站或区间
检验批检验项目
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规模条文号
主控项目一般项目
统03拉线站或区间
01柔性悬挂支持装置站或区间
支持结构02刚性悬挂支持装置站或区间
03补偿装置站或区间
01承力索架设站或区间
承力索及接触线架设
02接触线架设站或区间
01中心锚结站或区间
02定位器及定位装置站或区间
03吊弦站或区间
接触悬挂04柔性接触悬挂站或区间
05刚性接触悬挂站或区间
06电连接站或区间
07线岔站或区间
01隔离开关站或区间
设备02避雷器、放电间隙站或区间
03分段绝缘器站或区间
01标志牌、支柱号码站或区间
号码、标志、限界门
02支柱防护、限界门站或区间
01附加导线站或区间
附加导线
02供电电缆站或区间
标志牌、支柱防护01标志牌、支柱号码站或区间
及限界口02支柱防护、限界门站或区间
冷滑试验及送电开通01冷滑试验及送电开通全部
5.1.12检验批的质量验收应包括如下内容:
1实物检查,按下列方式进行:
1)对原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等的检验,应按进场的批次和本标准规定的
抽样检验方案执行;
2)对混凝土性能指标等的检验,应按现行国家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工
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的规定和本标准规定的抽样检验方案
执行;
3)对本标准中采用计数检验的项目,应按抽验总点数的合格点率进行检
查。
2资料检查,包括原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等的质量证明文件(质量合格证、
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等)和检验报告、施工过程中重要工序的自检和交
接检验记录、平行检验报告、见证取样检测报告和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
5.1.13检验批合格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全部合格;
2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全部合格。其中,有允许偏差项目的抽查点,80%
及以上的抽查点应控制在规定允许偏差内,最大偏差不得大于规定的允许偏差的L5倍;
3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质量检查记录。
5.1.14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均应符合合格质量的规定;
2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
5.1.15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
2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3分部工程中有关安全及功能的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应符合有关规定。
5.1.16单位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
2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3实体质量和主要功能应符合要求;
4观感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
5.1.17当检验批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经返工重做或更换构配件、设备的
检验批,应重新进行验收;
5.1.18通过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的分部工程、单
位工程,严禁验收。
5.1.19检验批应自检合格并上报后开始组织验收。应对全部主控项目进行检
查,对一般项目的检查内容和数量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应按表5.1.19填写。
表5.1.19______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单位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名称
分项工程名称验收部位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名称及编号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规定施工单位检查评定记录监理单位验收记录
1
2
3
主4
控
项5
目
6
7
8
9
1
-2
般
项3
目
4
5
专职质量检查员年月日
施工单位检查
分项工程技术负责人年月日
评定结果
分项工程负责人年月日
监理单位
验收结论
监理工程师年月日
5.1.20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应按表5.1.20填写记录。
表5.1.20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单位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名称检验批数
施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萝卜糕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自动化仪器仪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男士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动座式平衡重式叉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炊事车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折叠式手动液压堆垛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定香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双面反射铝箔节能帘膜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全部课件
- 2020年成都市崇州市事业单位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医学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成都银行招聘真题
- 2023年中国铁塔招聘考试真题
- 英文2024 年的全球支付 - 更简单的界面复杂的现实
- 2024-2025学年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2024)人教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
- 和平积弊分析检查报告和整改方案
- 医院对口支援实施方案
- 某某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点学科建设可行性报告
- 辽宁交投物产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4.2.2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说课课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
- DB37T 5284-2024 建筑施工现场塔式起重机安装拆卸安全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