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中医诊治_第1页
中暑的中医诊治_第2页
中暑的中医诊治_第3页
中暑的中医诊治_第4页
中暑的中医诊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中暑的中医诊治【概述】

1.含义:中暑是指在长夏至初秋,天暑地热,天旱酷暑之时,人在气交之中,感受暑毒,伤气耗津,而突发忽然卒倒,身热汗出,脉虚的急性病证。第2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古代医籍论述

中暑一名始身于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中暑即背寒面垢,手足微冷,烦渴口燥。”张洁古从动静而分为“中暑”、“中热”。而“中暑”为阴,

“中热”为阳。

《素问·刺志论》总名为“伤暑”。后世以动静、阴阳分为伤暑、中暑、冒暑,就其病情而言,分为:初病—“伤暑”,轻症—“冒暑”,重症—“中暑”。第3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特点

起病急骤,以发热、自汗、背寒面垢、头晕、头痛、烦渴,手足厥冷,身重,舌红苔黄腻,脉虚数为特点。重则可见:壮热、神昏、抽搐或脱证。亦有表现为:起病缓慢、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肢体拘急、恶心呕吐或腹痛、泄泻、苔白腻、紧脉。第4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病位以肺卫、心包和心为主。若发生变证时,可累及脾、肝、肾诸脏。第5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5.病性

虚实夹杂为多,若不及时治疗,极易耗伤气津,发生暑入阳明、暑陷心包、暑热动风及气阴欲脱等急危病证。第6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季节

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夏至后的盛暑季节。男女老幼皆可患病。现代医学中的各种病可参考本证内容诊治。第7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病因病机】病因:外因—

暑邪内因—

正气亏虚,痰饮内盛诱因—

饥渴劳累病机:“两虚相搏”,抑遏阳气,耗气伤阴。第8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外伤暑邪阳暑:盛暑炎热之时,烈日曝晒过久,或在高温或夹湿的环境中劳作运行,暑热蒸腾。人在气交之中,外伤暑热,内使阳明,耗伤气津—“阳暑”。若正不胜邪,暑热迅速内陷心包、蒙蔽心神或暑热鸱张,引动肝风,进则耗竭气阴,产生各种危急、重症。第9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阴暑:避暑贪凉,栖身于课堂大厦,或风地树荫而不谨衣被,抑遏卫阳,致寒袭肌腠。或不慎口腹,恣食生冷,损伤中阳,致脾胃健运失司,发生暑月伤寒之证。(一)外伤暑邪第10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正气亏虚

老年脾胃虚衰,产妇气血亏虚,小儿形体未充,肥胖,痰浊内盛,久病正气虚损,因不耐热而外伤暑邪而致中暑。亦有素体强健者,因长途跋涉,劳累过度,饥渴过久,少寐疲乏等诱因而发病。第11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问诊先兆症状: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口渴,自汗,胸闷,心悸,恶心呕吐,体温正常或略高,则大汗出,面赤,发热。严重者:谵语,神昏,四肢抽搐,手足厥冷,大汗淋漓。亦有起病缓慢,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肢体拘急,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此类病人,常有高温、高湿环境作业史,或者避暑贪冷,恣食生冷等。第12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闻诊

可闻及呕吐、呃逆者,无特殊口味及二便味,心率快,心音多低钝,亦有的可有心律失常,血压偏低或血压下降。第13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望诊体温可高达39℃以上。精神萎靡,嗜睡或谵妄,头昏,面红而垢或苍白,口唇、爪甲青紫,出汗或冷汗淋漓,手足或肢体抽搐,呼吸快而浅,或深浅不均,或有叹息样,瞳孔缩小,后期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血、尿常规,血尿素氮,谷丙、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心电图等检查常异常。舌红或绛红,苔黄腻少津或白腻。第14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切诊

虚里多鼓动,快而无力,胸腹肌肉灼热,手足欠温或厥冷,可有肌张力增高,脉虚数或虚濡数,弦细或沉伏,重者六脉不出或芤迟。第15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鉴别诊断

1.暑湿:从发病季节,起病急骤,传变快变证多等,壮热、烦渴等主症与中暑相似。

1)但暑温属温病范畴,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常常伴有斑疹、吐血、衄血等动血症状。

2)其病史无高温或高温挟湿环境中劳作生活史。第16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疫毒痢

1)发热、神昏、抽搐或出现脱症时,可见有里急后重,下痢脓血,或粪检有脓细胞、RBC、WBC及巨噬细胞。

2)有饮食不洁史,而无高温劳作史。第17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论治】

(一)治疗原则:暑为火热之邪,易耗伤气津,内陷心包,蒙蔽神明。

1.阳暑:迅速消除暑热病因。治则:消热涤暑,益气生津,化湿开窍。

2.阴暑:疏表散寒,涤暑化湿。第18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急救处理

1.一般处理消去病因,迅速撤离高温环境,解开衣扣,饮食盐水凉饮料,及吸氧。高热者,冷水淋浴,以皮肤发红为止,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

2.刮痧疗法:致皮下出现红紫瘀斑为止。

第19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3.针灸:取十穴放血,或泻法针刺大枢、曲池、内突等。

4.针剂:热闭,神昏或抽搐。

1)清开灵注射液:40ml+5%GS500ml注1次/日。

2)醒脑静注射液:4mlim1-3次/日,亦可静点。热伤元气,津液汗出,口干,气短等暑热灼津严重者:生脉注射液20-40ml+5%GS500ml注1-2次/日。伤津严重者:2000-3000mlNSIV。(二)急救处理第20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辨证治疗】(一)暑入阳明证候:高热、汗多,心烦口渴,头痛且晕,面红而垢,气粗,或背恶寒,舌红苔黄腻少津,脉洪数或虚数。治法:消暑泄热,益气生津。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第21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暑陷心包证候:高热烦躁,谵妄或神昏不语,舌红绛,脉细数。或卒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或口开,舌绛,脉虚数。治法:祛暑清热,开窍醒神。方药: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兼见轻微抽搐者,加羚羊、钩藤、菊花以消热熄风止疼。兼见神昏舌短,饮不解渴,下之不通者,可配服牛蒡承气汤(安宫牛黄丸2丸化开,调生大黄口服)。第22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暑热动风证候:高热汗多,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昏不清,或喉中痰鸣,舌绛,苔黄燥,脉弦数。治法:祛暑清热,熄风止疼。方药:羚麻白虎汤(羚羊角、天麻加白虎汤加瓜蒌仁、川贝母、鲜荷叶包煎)。若暑陷心包、神昏谵语严重,可配服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热伤津液者,加玄参、西洋参、麦冬、石斛等以滋阴增液。第23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阴暑证证候:发热恶寒,头痛,身热,无汗,身形拘急,脘闷心烦,或腹痛,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苔白腻,脉弦。治法:疏表散寒,清暑化湿。方药:新加香薷饮。兼见口渴心烦者,加莲子、麦冬、六一散利湿和中。两腿转筋者,加木瓜以舒筋活络。感受寒湿,气虚较著者,加人参、扁蓄、白术、桔仁、茯苓、甘草以益气健脾除湿,或用六和汤。第24页,共2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权变法】中暑多为急危重症,传变迅速,变化复杂。临床常见的变证为:高热,神昏,抽搐或脱证。此时病情险恶,生命垂危。若见:昏不识人,手足厥冷,为“暑厥”,应急救,苏合香丸灌服。若见:身热头痛,小便短赤,腹泻,心神恍惚者,可予以香砂五苓散。口渴饮引,烦渴无度,肤胀满而泻吐者,给桂苓甘露饮。无汗、谵语发狂者,予白虚加苍术汤。气阴欲脱,证见:四肢厥冷,大汗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