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的要素读书报告6200字】_第1页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报告6200字】_第2页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报告6200字】_第3页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报告6200字】_第4页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报告62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报告目录TOC\o"1-2"\h\u18888《辩证法的要素》读书报告 18542一、主要内容 116416l、其中第2条和第8条为普遍联系原则 262052、第3条为辩证法的运动发展原则 2173891、其中第7条是对辩证法进行认识和分析的过程 228979二、学习重点 213069(一)辩证法具有客观性 316492(二)辩证法中的两项原则 420405(三)对立统一规律 511037(四)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611986(五)辩证法的关键部分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73289三、现实意义 7《辩证法的要素》出自于列宁的《哲学笔记》,是一篇关于辩证法的重要资料。《哲学笔记》一书是列宁于1916年所编写的,该书中共有46篇文献所组成,其中包括:读书摘要、批注、短文、以及札记,研究前人的哲学著作所写的读书笔记的汇编。除了五篇读书批注外,其余均来自列宁的各项笔记。列宁所备注的哲学笔记本有八本,这些笔记均被归入了《哲学笔记》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实际上是列宁打算继承马思克的遗志,进行唯物辩证法的编写所准备材料和半成品。在“十月革命”前的1914年一1916年,列宁着重研究辩证法并非出自偶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及理论发展的必然。一、主要内容《辩证法的要素》,是列宁1914年研究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时,所写的笔记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对黑格尔《逻辑学》中辩证法思想的总结,同时也是列宁为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诡辩论所作的初步总结。列宁在这里简要概述了唯物辩证法中所具备的各项原理,并且认为唯物辩证法的关键部分就是对立统一的规律,同时列宁还描述了唯物辩证法未来发展的蓝图。列宁对黑格尔所提出的逻辑学理论中的辩证法,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黑格尔所提了的辩证法思想中的关键要素不够清晰。于是,他对这一规定进行了改造,最初写下了辩证法的3条要素。(见《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8页)这3条概括了辩证法的客观基础和实质,指出了它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接着,列宁对辩证法的要素又加以扩展,列出了16条,从16条要素的内容及其结构顺序看,是列宁对辩证法内容的初步构想及对其体系轮廓的勾画。这16条要素大概可归纳为6个问题:(一)辩证法的客观性(第1条)(二)辩证法要素中的2、3、8条是辩证法的重要原则l、其中第2条和第8条为普遍联系原则2、第3条为辩证法的运动发展原则(三)辩证法要素中的4、5、6、9条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1、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内在矛盾(第4条)2、对立面的互相依存(第5条)4、对立面的相互转化(第9条)(四)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第13、14、15、16条)l、否定之否定(第13、14条)2、内容和形式(第15条)3、质和量(第16条)(五)辩证法要素中的7、10、11和12条是对辩证法的认识1、其中第7条是对辩证法进行认识和分析的过程2、对辩证法的认识是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无限过程(第10条)3、第11条是对辩证法从现象认识发展为本质认识的过程4、认识过程中范畴的发展与转化(第12条)(六)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总结)从以上16条可以看出列宁构造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一些原则:第一,辩证法应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第二,难物辩证法的总原则是联系与发展,第三,辩证法的关键部分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第四,实质上辩证法和认识论、逻辑学在这个体系中是同一个东西。学习重点(一)辩证法具有客观性其中在《辩证法要素》一文中的第1条就首先指出:“观察的客观性”。(《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8页)就曾提到辩证法是具有客观性的。并且指出因为辩证法的客观性,所以在运用辩证法的同时,要注意对进行客观研究时,注重事物的辩证运动以及辩证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绝对观念”为基础,从“纯有”概念出发,是唯心主义性质的辩证法。列宁则认为,辩证法的基础和出发点应是客观世界自身。所以,列宁在讲到辩证法三要素的第l条时,就明确地把黑格尔的理论中有关辩证法概念的规定,应该改成要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去分析事物的本身。在列宁全集的第238页中也提到了辩证法是具有客观性的。马克思理论中也对黑格尔所提出的辩证法所具务的绝对观念从基地上转移到客观物质的基础上。列宁坚持了这一立场。他在《哲学笔记》中多次谈到辩证法的客观基础。列宁曾提出:从人们生活现状和精神思想中可以延伸出认识论和逻辑论。在《哲学笔记》的第84页中提到,事物的辩证法和观念的辩证法是相同的。在《哲学笔记》中的第210条也讲到了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是属于相对立的关系。所以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时,要贯彻客观性原则,而不能从主观臆想出发,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应用辩证法。列宁在讲述事物的客观性时,提到了在观察事物时不是实例,也不是事物的外在联系,要从事物的本身进行客观观察。在《哲学笔记》第38面中就曾提到,坚持观察客观性的原则时,要把握事物‘的本质与整体,而不能只是列举实例,只抓住表面现象和枝节。列宁这个思想是在对黑格尔所提出的合理思想进行批判时所得出的。在黑格尔的合理思想中认为: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时,不但要观察其普遍性,同时还不可以偏离事物的本身,所以不能只注重事物的实例和一些不太重要的情况,必须要关注事物本身,同时将事物内在的本质注入思想中。在第237页列宁也批判了第二国际所提出的修正主义诡辩论。列宁认为这些国家为了替自身资产阶级的战争策略进行狡辩,就将辩证法和枝节论同概而论,认为本国的战争策略并非掠夺而是为了人类的正义而战,同时他们打着保卫祖国的旗号。考茨基也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民族性战争,他声称,自己的这个结论是“辩证地”援引了“极其纷繁复杂”的现实而得出来的。普列汉诺夫则认为,德奥是战争的祸首,所以俄国方面是反侵略的、正义的。列宁认为随意抽出一些虚假事物以及个别的事实案例,在社会现象而言,根本不具备普遍性。在《列宁全集》中的第279页中提到:如果只是对事物进行片面性和随意性的了解,而不注重事物的本身,不能观察事件的全局,那么最终观察到的事物则不具备真实性。列宁认为必须要了解事物的本质与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本来面目。显然,唯物辩证法的关键部分就是辩证法具有的客观性,而要做到这点,必须运用辩证法去揭示事物的本质。(二)辩证法中的两项原则列宁认为辩证法必须具备两项基本原则:普遍联系原则和发展原则。列宁在辩证法要素的2、3和8条中都详细介绍了辩证法的两项基本原则。其中第2条和第8条中提到:普遍联系就是事物本身和其它事物所产生的联系。在第238页中也说到了任何事物都会和其它事物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不可能独立存在。第8条提到:所有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都会有所不同,且这些关系都具有普遍性。这也说明了这些事物或现象都和其它事物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在239页中讲到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时,不但要发现它和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还要发现事物本身所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辩证法主要就是掌握这种联系。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则对事物这间具有的普遍性联系原则,以及世界是统一的整体等观点有着不同的看法,或者只承认偶然的次要的联系,不承认必然的主要的联系,这种观点是无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而诡辩论则玩弄普遍联系原则,硬在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之间捏造出一些“联系”来,或者把主要联系说成次要联系,把次要联系说成主要联系。当然,它更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列宁在讲了普遍联系之后,接着在第3条讲事物运动发展的原则,即“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第238页)这一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切现象或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而且事物的变化是其本身的变化,有着内在的源泉和动力。而源泉与动力到底是什么?列宁在第4条作了回答。“自己运动”是黑格尔关于发展动因的一个猜测,《哲学笔记》中记载了许多列宁对黑格尔提出的“自己运动”理念的评价,列宁对该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才使辩证法成为“革命的、批判的”。对于辩证法中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列宁提到:由于事物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这也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发展。从普遍联系向运动发展深入,也是辩证法从较初级范畴进入高一级范畴的逻辑推移,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层次上的不断深化。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或者只承认机械的运动、数量的增减,并对事物的新生和死亡有着不同的观点。在形而上学理论中是外部的力量促进了事物的运动,不认同事物的动动发展是由于其本身内部的力量而造成的。诡辩论不象形而上学那样直接公开地反对辩证法的发展原则,而是玩弄发展原则,以达到其否认发展的目的。在他们看来,在第390页列宁对没有真理以及所有事物都在运动的思想,一再批判了这种观点。(三)对立统一规律第4条是紧接着第3条讲的,第3条列宁指明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源于其内在的力量,同时在第4条中明确指出了事物的内在力量即为其内在矛盾。关于内在矛盾的思想是列宁对黑格尔合理思想的改造。列宁在许多地方都摘录了合理思想,这也充分体现了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矛盾,且这些矛盾会影响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认为所有事物本身都存在矛盾。(第144页)任何事物都由于其本身之中包含着矛盾,所以它才能运动,才具有趋向和活动。(第145页)第5条说明对立面的统一或同一性。首先,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简单的现象或事物都具有两个对立面,并将它们组合到一起,而复杂的现象或事物通常都有多方面的对立统一。列宁在第6条中指出,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具有同一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斗争性和排斥性。列宁对矛盾的存在进行了说明,并认为在对立的双方经过斗争后才发展成为矛盾的。矛盾的根本特性就是具有斗争性,差别、矛盾、对立、排斥、否定等概念都意味着在进行斗争。列宁在描述对立统一规律时提到:对立面的斗争性和统一性,都是在发展后所产生的。(第408页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对立面的斗争性,并且对立面的统一也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所以对立面既有可能为斗争性,也可能为统一性,都将推进事物发展。列宁在第9条指出,对立面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相互转化的。同样也是指对立面进行的转化,转化为新的事物,同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列宁在辩证法中明确了事物的相互转化思想,而对立面是否具有转化可能,在这里打了个问号,说明极其注意这一问题,并进行着思考,到了写《谈谈辩证法问题》时,就明确指出:向其对立面进行转化。在第408页的第9条中列宁提到了,事物在向其对立面进行转化时,事物的特征、特征、质以及规定等都将转化。而且事物转化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性质形式的转化,和地位形式的转化,譬如:转化成新事物或者资产阶段向无产阶段的地位转化等;还有一个事物的某些特征、规定等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等等。这些转化有时同时发生,有时则分别进行,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宁还曾指出,事物向对立面进行转化时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而非随意的转化,若条件不具备时就不能实现转化。(四)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列宁在第10、1l、12条,讲了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从认识的广度讲,通常对辩证法的认识都是从不知、少知到多知的认识过程。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永远没有完结。新的事物、新的方面、新的关系的出现永远没有完结。因此,在接触新事物时,一直会存在认识的过程。由于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过程都为无限的,因而这种不断反映事物新方面和新关系的认识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其次,从认识的深度方面讲,就是从事物或现象的表面到本质,再向二级本质发展的过程。同样人的思想认识也同事物的认识过程相同,都是从表面到本质,现向二级本质认识的过程,最后不断的深入了解和认识。(第278页)这个由本质深入向二级本质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认识更加理性和深入,而且不只在纯粹理性认识领域深化,而是在反复回到现象、回到感性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如同列宁说的,在本质以及表面之间进行着转化和往返。再次,列宁指出,认识的过程既是转化的过程,更是范围拓展的过程。在认识史中,科学和人类认识的发展都是一个逐渐深入了解的过程,而且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范踌,也由浅入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许多并列现象开始的,“并存”是事物间的一种联系,但它是最简单,最表面地联系,因而形成较为肤浅的“并存”范畴。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就从并存关系进到因果关系。于是产生了因果范畴。因果性范畴比并存范畴更深刻。然而,任何一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许多原因,不能把这些原因等量齐观。而原因又可分为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偶然和必然,根本和次要原因……等等。人们的认识必须前进一步,才能从原因中把必然原因、根本原因、内在原因揭示出来,这样人们就认识了事物的必然联系。而它比起因果联系更一般、更本质。科学的任务主要在于揭示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新范畴的出现,人对事物的认识随着事物的发展,必须走向深化的过程。列宁曾言,人类在对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其逻辑的范围。(第212页)从中可以得知,范围的不断拓展,也总结了人类科学认识的深化过程。哲学史,范畴发展史,基本上是同人类认识史、科学发展史一致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多次指出,应该研究人类认识史、科学发展史、哲学史,进而研究范畴发展规律,也认为这些是对逻辑论、认识论以及辩证法进行研究的主要途径。(五)辩证法的关键部分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它将在整个辩证法中起到了贯穿的作用。将辩证法的第一条中唯物主义基础除外,其余15条都讲辩证法的具体内容。其中4、5、6、9条是讲对立统一规律本身;第2、8条讲普遍联系的原则,第3条讲发展原则,它们是辩证法的基本原则,而对立统一无非是二者的进一步深化;其中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形式,在第13条-16条中有详细的说明;辩证法的认识在第7、10、11和12条中都有具体的阐述。列宁曾指出,只提出辩证法的关键是对立统一规律还不够,所以,他指出这个论断“需要说明和发挥”。(第240页)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