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写作《修改润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四单元写作《修改润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四单元写作《修改润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四单元写作《修改润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四单元写作《修改润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言之有文书华章——作文语言润色技巧教学设计课标分析2022年语文新课标发布,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从课程性质到课程目标都强调了语言运用及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精准表达思想,表现情感,会让文章增色不少。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写能力,对自身写作也有了更高要求。不少学生苦于自己文笔不好,语言不美,文章感染力不强,迫切希望找到提升语言品质的路径。有的同学依赖于大量摘录美文美篇,虽然有一定成效,但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语言的华丽转身。其实,有感染力的语言还是有一定的共同点,需要对这些优美文字进行研究,归纳整理其遣词造句艺术,从而形成可迁移可内化的规律。基于此,本课试图在学生现有基础上,以读带写,在实践中习得提升语言品质的方法。教材分析《修改润色》为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指导专题。九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五个专题的作文指导,分别是《学习扩写》《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有创意的表达》。第一个专题承接了九年级上册《学习缩写》的作文指导策略,是对学生综合思维、表达的训练。后四个写作专题则侧重于写作技巧的训练,是作文程式化的学习,形成了“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的梯级训练模式。而《修改润色》则属于“语言表达”训练的范畴。作文里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语言,语言是写作的最基本因素,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学生习作中鲜见那些词句优美、描写精彩、引经据典、文采飞扬的文章,只有粗略的叙事、干瘪的描写、突兀的抒情,没有自然圆润之气。所以把“润色语言”设置为本节课的重点。我特意设计此堂课,力求“跟着名家名篇学习语言”来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润色技巧,使他们的写作“言之有文”。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作文训练,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语言表达上仍然存在粗略的叙事、干瘪的描写、突兀的抒情等问题,甚至有个别学生还出现了望文生厌的现象。尤其是写作考场作文时,很多学生都苦恼:为什么我的作文其实思想很深刻,但写出来的全是大白话,毫无美感?好的作文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素材的积累、明晰的结构,还应该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优美的语言。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考作文判分的标尺之一。针对许多同学的作文,读起来味同嚼蜡,语言缺乏表现力这个特点,我特意设计此堂课,通过阅读课文中的经典句段等教学活动,感受语言魅力,力求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作文语言润色技巧,提升他们的作文文采。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作文的档次,增强学生习作的可读性。【教学目标】1、阅读经典句段,体会语言魅力。2、探讨有效路径,提升作文文采。3、迁移训练促进语言美的内化。。【学习重难点】探讨有效路径,提升作文文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同学们,听说过推敲的故事吗?视频播放“推敲”的故事。“推敲”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古代诗人在斟酌文字上下得苦功夫。孔子也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意思是“语言若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很远”。一篇好的作文除了新颖的立意、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构思外,语言的生动形象必不可少。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作文语言的润色技巧,让你的文章“言之有文”。板书:言之有文书华章——作文语言润色技巧二、出示目标,明确方向【教学目标】1、阅读经典句段,体会语言魅力。2、探讨有效路径,提升作文文采。3、迁移训练促进语言美的内化。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三、跟着名家感受语言魅力1、首先,我们来做个填词游戏,像贾岛一样“推敲”文字,感受语言美。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让句子变得更优美。屏显:入夜,毛毛细雨___进树叶里。大家快速回答。2、下面我们看看作家王鼎钧是如何写毛毛细雨的。屏显: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拟人),很湿,也很有诗意。(王鼎钧《那树》)3、赏析、评价这句子。大家觉得怎么样?学生回答老师归纳:你们看,作家用了一个“跌”字,把细雨写得就像个淘气而迷失方向的小孩子。一个字就让整个句子既新鲜又生动,真是一字传神。所以我们要想“言之有文”就要词语上下功夫。4、大家看看,这个句子还有哪些地方写的比较美?预设:“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老师归纳对,这就告诉我们要想“言之有文”就要在修辞上下功夫。5、这句话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就是句式上,既有“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这样的长句子,又有“很湿”这样的短句子。这就告诉我们想要想“言之有文”就要在句式上下功夫,通过赏析这个优美的句子,我们发现要想“言之有文”就要润色词语、修辞、句式。(板书)四、跟着经典学语言润色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组语言,探究作者的写作之道由《背影》插图引出朱自清经典段落。我们之所以能一眼就认出来这一经典形象,是因为朱自清先生这段精妙的文字,不只是《背影》我们课本中的课文篇篇都是经典,每一篇都是我们写作的好例子,让我们跟着这些名家名作学习写作之道,润色之法。大家请看这三组片段,都是出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组语言,先自主思考语言的精彩之处,探究作者的写作之道,看看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并做好记录。第一组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组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第三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刘成章《安塞腰鼓》2、师生互动,探究名家写作之道锤炼词语选用精细的动词。(1)、学生交流探讨收获朱自清《背影》中动词用的好,比如“探、穿过”等,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体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这几个动词有什么特点?预设:把动作写得很详细,细致生动地写了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还有吗?大家看这个“攀”字和“缩”字,这两个字换成“他用两手按着上面,两脚再向上跨”换成“按”和“跨”,行不行?因为父亲年龄大了,且比较胖,还比较矮,用“攀”着上面再慢慢地“缩”腿,就比较准确。个子高的人,年轻人会用“攀”和“缩”吗?这说明动词用的准确、精准。(归纳:正是用了这一系列精细的动词,将这一体现父爱的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选用贴切的形容词。)除了一系列的动词,这段文字还有哪些动人之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预设: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来写。菜畦的特点是碧绿,石井栏的特点是光滑,为啥是光滑?因为孩子经常攀爬。预设多角度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碧绿、紫红是颜色;高大、肥胖是形态;能够把这些事物写得如此全面,是因为“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肥胖、轻捷”这些形容词用的贴切。观察很仔细,分析也很到位。在作文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用贴切的形容词进行多角度描写,这样不仅能使所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更能使文章文采飞扬。(2)、牛刀小试,实践润色之法☆请横线上修改一系列动词,描写早晨起晚将要迟到的情景。天啦,要迟到了!我掀开被子,从床上爬起来,穿上衣服,几步跑进洗手间,在脸上洗了几下,就跑出家门。☆试试在动词前的括号内添加修饰词,使文章呈现出生动的画面。天啦,要迟到了!我()开被子,从床上()起来,上衣服,几步进洗手间,在脸上()了几把,就()出家门。归纳: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锤炼精细的动词,贴切的形容词,恰当的副词,力求一字传神。你觉得还可以锤炼什么词语可以是文章语言优美?恰当的副词;运用叠音词,增强文章的音韵美;运用色彩词语,使有画面感.......记得小说大师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的词语也只有一个。”这就是老师送你们锦囊一:精心的锤炼词语,力求语言的生动美。巧用修辞朱自清先生的《春》一直被大家公认为描写细腻、主题明朗、语言优美的散文,让我们大家一起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润色语言的,哪一组来说说。(1)、学生交流探讨收获例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比喻、排比)预设:“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春雨的多(多如牛毛)、亮(花针又细又亮)、长(像细丝)的特点越写越细致,既形象又全面,让我们想象到当时的画面有多美。因为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往往有“壮文势,广文义”的效果。这就是老师送你们锦囊二:巧妙运用修辞,增添语言的神韵美例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拟人)写出了春风的温暖、细腻。师:拟人句,赋予物以人的情感,使句子富有感情色彩。在文章中巧妙地引用、化用一些名言警句、口语俗语、优美的诗文、歌词等,不仅可以使行文流畅,增强节奏感,而且可以内化文章的主旨,又浸透书卷气息。这就是老师送你们锦囊三:巧引名言诗句,浸透语言的书卷美(2)、牛刀小试,实践润色之法☆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构成整句。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零是一轮金灿灿的太阳,是热乎乎的鸡蛋,是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在迷茫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的眼里,零是一个无底的深洞,是一个能置人于死地的枪口,是________________。灵活句式(1)、学生交流探讨第三组。常用的有长句、短句、整句、散句、肯定句、否定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长句结构复杂,表意严密;短句结构简明,节奏明快。整句形式对称,音节和谐;散句灵活自然,朗朗上口。就如同《安塞腰鼓》中的这两段话,这一句,选择短句,“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显得有力量,气势。这一句选择了长句,长句修饰成分较多,便于表达复杂的内容。写作时要善于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由此,我们发现:锦囊四:精心挑选句式,追求语言的灵动美。从《安塞腰鼓》整篇文章来看,既有长句,又有短句;既有整句,又有散句。长短句交错,整散句结合,运用恰当,可以在写作中大显身手,令文采倍增。(2)、牛刀小试,实践润色之法☆试着把下面长句,在不改变句意的情况下适当增减。杨柳刚刚抽出新芽的嫩绿的枝条在平静如水的湖面上荡来荡去。我们把这些长句改成短句,句子是不是变得简洁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了呢五、妙笔生花,运用润色之法1、运用所学的技巧,以“读书”为话题,写一段话,让语言文采飞扬。2、学生展示所写片段。温馨提示:“辞以意为主”如果没有思想感情为基础,单纯地锤炼语言,那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结束语:最后送个大家两句话:文无定法,叙述生动有法;文无捷径,多读多写是径。六、布置作业:利用本节课所学技巧,充实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