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域旅游规划投标方案目录TOC\o"1-3"\h\u25231第一章规划背景及需求分析 138794第一节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分析 1310713一、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 1326265二、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差异剖析 1714721三、全域旅游示范建设分析 2125792第二节旅游总体现状与趋势分析 2430933一、五大转变,展示中国旅游业辉煌成就 2413839二、五大作用,反映旅游产业综合贡献 288481三、四个阶段,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342582四、五大影响,凸显中国旅游业国际地位 3822888五、四大战略,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 4129392六、五个着力,绘就中国旅游发展蓝图 4424238第三节全域旅游发展展望 4818498一、大众消费升级带来的历史机遇 4817328二、大交通网格局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 5110709三、产业政策全面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5311083第四节项目规划背景 565027第五节规划需求分析 5815135一、规划范围及期限 5828436二、规划性质 5912329三、规划目标 59382四、规划成果 603444五、规划依据 6128836六、规划原则 6223824七、规划重点 635189第二章全域旅游现状分析 6632233第一节全域旅游发展现状诊断 6617697一、核心吸引物开发体系诊断 663387二、旅游要素诊断 687449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诊断 7212462四、旅游新业态诊断 7431058五、全域旅游标准对比与主要差距 7628265六、全域旅游发展主要问题研判 9322157七、全域旅游发展竞合分析 9527287第二节全域旅游资源分析 1018457一、总体评价 10124113二、旅游市场现状 1037341三、全域视角下的旅游资源分析 10830994四、资源新价值发掘 11128491第三节全域旅游市场分析 11312694一、旅游市场现状与结构分析 11326175二、游客满意度分析 11522107三、旅游关注度与潜在市场分析 1266577第三章全域旅游整体发展规划设想 1306875第一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13025416一、指导思想 13024051二、发展定位 1312830三、发展目标 1358601四、发展步骤 13725810五、发展战略 1409550六、发展模式 14310578七、全域旅游重点战略 14524846第二节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14619659一、做大龙头 14612975二、突破城市 150184三、三区支撑 15411764四、两带整合 16223786五、三网覆盖 1656946第三节区域合作与协同规划 16729713一、旅游区域合作规划 167954二、全民协作分工 17327219三、加强多规合一 1731791四、跨区域旅游线路 17927144第四节全域旅游规划实施体系 18113941一、规划保障引领 1817199二、编制规划 18331742三、规划技术 1845303第四章全域旅游特色产品体系规划 1878379第一节景区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18715509一、发展思路 1878707二、发展目标 1877347第二节度假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18827110一、发展思路 18820469二、发展目标 18925728第三节休闲城镇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190937第四节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19015616第五节自驾车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1921266一、发展思路 19226603二、营地规划 1922692第五章全域旅游基础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1943163第一节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1949573一、加快构建公铁水空立体交通格局 19411335二、优化市域交通网络 19522669三、特色交通体系建设 19611300四、交通服务体系建设 1975781第二节旅游集散体系建设 1977252一、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定位 1977639二、机构设置与职能 20131547三、旅游集散中心业务应用特点 20911957四、旅游集散中心主要业务应用场景 2107427五、经营模式 21113530第三节旅游厕所体系建设 215942一、指导思想 21512588二、基本要求 2161886三、任务目标 2164341四、工作重点 2165919第四节旅游标识体系建设 2171411一、空间格局 21715003二、解决方案 21820921第五节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标准体系建设 219930一、构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标准指标体系 21930921二、构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标准建设体系 22126270第六章全域旅游服务要素体系规划 22511127第一节旅游住宿体系建设 2253922一、发展布局 22529759二、发展类型 22523790三、发展路径 22616810第二节旅游餐饮体系建设 22718314一、发展布局 22717008二、发展类型 22717079三、发展路径 2282543第三节旅游购物体系建设 229463一、发展布局 229136二、发展类型 2309342三、发展路径 2317856第四节旅游娱乐体系建设 23227279一、发展布局 23220865二、发展类型 2333886三、发展路径 23418444 23511122一、发展布局 23527695二、发展路径 23627229 23727413一、商务会议会奖旅游励服务体系 237468二、研学旅游服务体系 2384818三、亲子旅游服务体系 23816472四、婚庆旅游服务体系 23813748五、体育与户外旅游服务体系 23915752六、文化类新业态 2392366第七章全域旅游城镇乡村体系规划 24027575第一节旅游城镇体系空间格局 24026094一、提升沿江旅游城镇发展带 24031507二、做强市域核心发展区 24113881三、做大三大旅游发展集中片区 24117205第二节旅游城镇等级体系 2425733一、构筑国际化旅游中心城 24319992二、做优旅游特色目的地城 24429733三、培育重点旅游目的地镇 24514271第三节做精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24813346一、特色小镇(建制镇) 24828692二、特色小镇(非建制镇) 24921727第四节推进美丽乡村旅游建设 2506347一、“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庄旅游发展引导 25118252二、“省传统村落名录”村庄旅游发展引导 25423782三、“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庄旅游发展引导 25929419四、旅游扶贫 26019149第八章全域旅游配套提升重点措施 26323043第一节全产业融合 26331168一、旅游+文化 26315522二、旅游+工业 26412062三、旅游+农业 266495四、旅游+生态 26814233五、旅游+健康 27017782六、旅游+商业 2729153七、旅游+教育 27329678八、旅游+地产 2756982九、旅游+体育 2775095十、旅游+会展 27928662第二节全体系覆盖 28115593一、吃得创意 28123006二、住得创意 28216895三、娱的创意 28311594四、购的创意 2847757五、游的创意 2856345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意 28620024七、旅游投诉及服务质量监管 29022260第三节全社会参与 29014997一、管理体系 29027494二、发展平台: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和大联盟建设 2911602三、对接旅游品牌大企业 29211375四、资金保障 2936552五、深化全民参与 29410047第四节政策支撑体系 29525173一、加强全域旅游组织保障体系 2956820二、推进旅游资金保障措施完善 29613296三、加大全域旅游政策扶持力度 29921365四、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和绩效考核 30124856第九章智慧旅游管理体系建设 30321339 30327968一、总体目标 30318164二、建设任务 3045987 30621089一、智慧旅游总体架构 3063510二、智慧旅游整体技术架构 308824三、智慧旅游的“智慧” 3099956四、智慧旅游系统的总体构成 31232568五、网络拓扑结构 31331849第三节智慧旅游应用平台设计 31416831一、景区智慧旅游管理体系 3143251二、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 3739700三、指挥调度中心 37319286第十章自然文化遗产与环境综合整治 37810847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7830679一、湿地与河湖生态保护规划 3781442二、林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3785075三、国土资源与水土保持规划 3786073四、景观生态建设规划 37913703第二节旅游环境规划 37927848一、旅游环境卫生规划 38011635二、创新倡导绿色旅游消费 38011993三、游憩环境打造 3802746四、社会环境(居民素质文化) 38130275第三节人文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 38115808一、古镇古村保护性开发 38124558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3822724三、文物资源保护 3839519第四节乡土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 38323094一、构建旅游引导的乡村产业模式 38328444二、构建旅游引导的乡村民宿模式 3843759三、乡土景观的保护和提升 38426261第十一章政策引导与保障体系 3851716第一节全域旅游项目投融资体系 3853024一、项目开发结构 38530020二、PPP投融资模式 3884868三、旅游投融资平台体系 3917708第二节全域旅游改革治理体系 39116998一、推进市委市政府统筹及领导小组建设 39117220二、旅游综合执法改革 39210152三、旅游统计改革和评价改革 39310359四、推进旅游景区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39613126第三节全域旅游人才建设体系 39626006一、优化全域旅游人才政策环境 39610016二、加快培养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3989984第四节文明旅游和旅游投诉 40212305一、文明旅游 40214396二、旅游投诉处理流程 402温馨提示: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说明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规划背景及需求分析”,可参照第一章;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现状分析”,可参照第二章;三、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整体发展规划设想”,可参照第三章;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特色产品体系规划”,可参照第四章;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基础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可参照第五章;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服务要素体系规划”,可参照第六章;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体系规划”,可参照第七章;八、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可参照第九章。编制依据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三、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二)其他法律法规。四、行业规范、标准(以下内容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招标文件的要求进行修改)第一章规划背景及需求分析第一节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分析一、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全域旅游随着国家的城乡统筹发展、旅游业地位提升、旅游泛化、旅游消费需求新常态以及产业升级等发展趋势而不断进化提升。关于全域旅游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全域旅游”如同“智慧旅游”,成为旅游界一大热词,成为众多旅游目的地打造的重点方向。(一)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全域旅游发展契机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一步明确要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尤其是将统筹城乡发展摆在首位。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城乡统筹的途径在于资源的整合,任务是各行各业的融合优化。城乡统筹发展推进了中国旅游发展意识形态的转变,为夯实一体化基础,提出“大城小镇嵌景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开辟路径。(二)旅游业地位提升促进全域旅游发展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旅游业从行业的、部门的、经济的层面,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进入国家战略体系,有利于提升旅游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而推崇“全景、全业、全民、全时”的全域旅游,将成为体现和实现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发展理念。2014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旅游业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大意义,提出从树立科学旅游观、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旅游发展政策五方面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工作。要求优化休假安排,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小镇的要求,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2016年农业部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休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发展休闲农业要坚持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传统村落为形,创新创造为径,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将休闲农业产业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三)旅游泛化奠定全域旅游发展基础中国旅游业正从传统的“门票旅游时代”向“泛旅游时代”转变。与传统的旅游产业相比,泛旅游打破了传统旅游产业的界限,使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得到扩散和增强,泛旅游时代具有旅游者泛化、旅游活动空间泛化、旅游产业综合化的特点,泛旅游化与全域旅游有异曲同工之妙。旅游屯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者由小众变成大众,同时由于传统景区的淡旺季明显,旺季景区人满为患,大大降低了旅游舒适度,于是人们在旅游旺季选择去城市、乡村、商业街等进行旅游休闲,旅游者的旅游空间更加广阔,突破了传统景区的界限。旅游泛化促进产业间的融合、产业间联系更加密切,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基础。(四)旅游消费需求新常态倒逼旅游全域化发展随着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休闲旅游产品需求量与日俱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成为扩大旅游消费的新契机,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对地方制定鼓励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政策,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改善旅游休闲环境、推进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休闲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完善旅游休闲公共服务、提升旅游休闲服务质量,进而提升旅游消费水平起到推动作用,更为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五)借助全域旅游途径实现产品升级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统计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9.5%,第三产业增速为8.4%,远高于一产增速3.5%和二产增速6.1%。旅游业具有强大的带动力和纽带作用,是促进产业升级和全业态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六)国家高位推进全域旅游新格局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提出,现代旅游业是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这是一种新经济,不仅促进农产品消费和升值,也带动更多适应群众需要的工业品开发,并提出全业发展、全民体验、旅游市场标准化发展、旅游创意发展、多规合一、旅游+互联网发展等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重点工作。同年,李金早局长在2016年全国旅游规划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旅游发展阶段演进,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2016年国家先后公布了两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并将给予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优先安排旅游外交、宣传推广重点活动、纳入国家旅游宣传推广重点支持范围、优先纳入国家旅游改革创新试点示范领域、优先支持A级旅游景区等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创建、优先安排旅游人才培训、优先列入国家旅游局重点联系区域等八大优惠扶持。国家全域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建立。二、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差异剖析(一)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体现在旅游空间、旅游时间、旅游参与者、旅游市场、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参与部门和运营过程等方面。“四新八全”为全域旅游全新的发展模式。“四新”包括全新的资源观、全新的产品观、全新的产业观和全新的市场观;“八全”是指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八个层面,是全域旅游落实的主要方面。全域旅游的“四新八全”促进其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城乡统筹的社会效应以及低碳环保的环境效应的产生和发展。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对比项传统旅游全域旅游旅游空间景区全区域旅游时间某一特定时间全时候参与者旅游者与相关人员全社会市场旅游者全游客资源传统旅游吸引物全要素产业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全产业参与部门旅游相关部门全部门过程旅游过程全过程1.空间全域化旅游者的旅游空间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已逐步涉及到全域范围内。无论是目的地核心旅游区域内还是核心旅游区域外,全域旅游都能给游客提供满足其体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2.时间全时化全域旅游发展主张在目的地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突破淡旺季,发展昼夜经济,打通四季时间轴发展的全时化发展理念。3.参与者全社会化目的地居民参与到旅游业服务、经营中,使得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能从参与旅游中获得各自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同时也通过全民积极参与,提升目的地的全程旅游风貌和好客程度,全面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城市的美誉度。4.市场全游客化在目的地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游客与居民之间的交融,要体现“游客即居民、居民即游客”、“人人为旅游、旅游为人人”的理念。5.资源全要素化将整个月的地作为旅游的吸引物,依附在整个月的地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有可能成为吸引人们前来旅行的吸引物。在全域旅游中,旅游吸引物的类型不仅是从自然、人文扩大到社会旅游吸引物,还需要将吸引物本身与所处环境相结合。6.全产业化在全域旅游中,旅游的发展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产业融合中共同发展,产业之间产生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格局,有些则通过产业之间的聚变反应创造形成了全新业态。7.全部门化全域旅游发展注重吸引目的地各个相关部门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借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拓展本部门的价值。8.全过程化全域旅游强调从游客进入到离开目的地,在整个过程中,目的地及各节点的连接过程中都能提供旅游体验,保证旅游体验无处不在。(二)全域旅游较之传统旅游的重大转变“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借助“全域旅游”,可以使区域最终实现以下九大方面的重大转变:1.从单一景区景点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2.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3.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4.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5.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6.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7.从景区点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8.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9.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三、全域旅游示范建设分析(一)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国家旅游局关于公布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提出6项主要考核标准:1.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2.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3.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4.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5.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6.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度高、覆盖度广。在这个基础上,李金早局长又强化了4项基本标准:1.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一定水平;2.建立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3.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4.建成旅游数据中心。国家旅游局创建文件中也提出,率先实施“1+3”旅游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旅游厕所建设率先达标,旅游数据中心率先建成的创建单位,国家旅游局将优先组织验收。通过验收的,正式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求李金早局长的《全域旅游大有可为》总体报告已经成为全国建设全域旅游工作的风向标,其中,对于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也全面系统地提出了5项要求:1.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冉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2.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点景区“国墙”,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推进多规合一,整体优一化环境片优美景观与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3.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围绕适应旅游发展的综合产业需求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4.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5.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要求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和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三)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重点1.党政主导,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2.补齐短板,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3.突出特色,完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4.破除壁垒,促进旅游消费提升;5.依法监督,促进市场规范有序;6.精准施策,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富民;7.多措并举,抓好全域旅游整合营销;8.外引内联,培育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四)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优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享受8项国家级“优先权”:1.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2.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3.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4.优先安排旅游外交、宣传推广重点活动,纳入国家旅游宣传推广重点支持范围;5.优先纳入国家旅游改革创新试点示范领域;6.优先支持A级旅游景区等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创建;7.优先安排旅游人才培训;8.优先列入国家旅游局重点联系区域。第二节旅游总体现状与趋势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成长、拓展、综合发展4个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日益增长,在世界旅游业的地位也得到极大提升。一、五大转变,展示中国旅游业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转变,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国内旅游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化转变,已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国民人均出游从1984年的0.2次增长到2015年的3次,增长了14倍。国内游客数量从1984年约2亿人次扩大到2015年40亿人次,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10.2%;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国内游客数量呈现持续高位增长,推动中国步入了大众旅游时代,成为世界上拥有国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也从1985年的约8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4200亿元,增长了426.5倍,年均增长22.4%。2015年,中国旅游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85.8%,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旅游消费市场。(二)国际旅游从单一入境游发展成为出入境旅游并重格局,出境旅游市场更加活跃、发展空间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国际旅游仅限于单一的入境游,出境游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已形成入境与出境两大旅游市场并重活跃的发展格局。从入境市场看,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旅游入境接待国。入境旅游人数(含入境过夜游客,下同)从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33亿人次,增长72.5倍,年均增长12.3%;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136.5亿美元,增长431倍,年均增长17.8%。从出境市场看,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客源输出国之一,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2014年,中国大陆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达到了1.09亿人次,2015年上升为1.2亿人次,比1992年的298.87万人次增长了39倍。目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已扩大到1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客源国。(三)旅游业从单纯外事接待型事业转向事业、产业共同发展,旅游综合功能优势日益凸显。改革开放前,中国旅游业是中国外交事务的组成部分,对增进国家友谊和促进国际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尚不具备现代产业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显示出巨大活力,与110多个行业相关、融合发展,对国家调结构、扩消费、稳增长、惠民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体上实现了六大发展转变:一是从外交的边缘向外交的前沿转变;二是从经济建设的边缘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转变;三是从经济增长点向第三产业的重点转变;四是从传统粗放型、数量型旅游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创新型推动方式转变;五是从扩大就业岗位重任向就业、旅游扶贫的重任转变;六是旅游发展的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类型、全方位地推进。如今,旅游业对于社会公共服务、地区综合管理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对于中国城镇化建设、乡村脱贫致富、生态保护、实现美丽中国等起着重大作用。(四)旅游业由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产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2009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方位推动旅游产业步入了黄金发展期,旅游产业规模和实力更加显著提升。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旅行社27364家,比1999年的7355家净增加了2万多家;全国已评有星级饭店数量13491家,其中包括五星级饭店867家、四星级饭店2779家、三星级饭店6776家;中国已有各类经济型连锁酒店约1.5万家,客房总数超过140万间。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始实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管理。其中,5A级景区首次评定始于2007年,截至2015年底,中国5A级景区数量达到200多家。自1998年起,国家旅游局通过推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提升了中国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成功创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在产业融合发展、资本并购、连锁化经营、互联网+等创新发展中,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涌现出一批有竞争潜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包括以华侨城、宋城等为代表的景区连锁经营商,以锦江、首旅、万达等为代表的综合性旅游商,以携程、去哪儿、同程、途牛等为代表的线上旅游服务运营商,业绩增长迅速,已成为中国旅游企业的领跑者。(五)旅游业发展面由局部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格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等少数旅游城市和黄山、峨眉山等著名旅游景区,如今,旅游业发展已遍及全国,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几乎所有的省(区、市)都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一系列在更大范围内的区域旅游合作品牌相继产生。国家旅游局与各省区市建立了推进战略合作机制。2014年国家成立了中国政府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务院分管旅游工作的汪洋副总理任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了国家旅游局、外交部、发改委等28个国家政府部门。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全国各类金融机构、非旅游类大型企业集团也开始纷纷参与旅游业投资与经营,形成了多层面、多区域、多形式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二、五大作用,反映旅游产业综合贡献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性高,拉动性大,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显示出了巨大发展活力,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是国家稳增长、促消费、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产业。(一)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按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关于《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和《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和框架》,国家信息中心测算了旅游业对经济的相关贡献,测算结果表明: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达到了10%,对三次产业间接带动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长态势,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应显著。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从2012年的9.41%上升为2015的10.51%。旅游业对三次产业间接带动的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12年为15022.77亿元,2015年达到了21230.951亿元,增长了12.22%。间接带动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处于稳定状态,在0.17%左右;间接带动得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处于上升状态,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旅游业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应远大于关联产业对旅游业的贡献效应。2012-2015年,旅游对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拉动贡献超过80%,比交通运输业对旅游业增加值50%的贡献多30个百分点,其中,旅游对民航运输及辅助服务贡献超过90%,对铁路运输及辅助服务超过80%,对水上运输及辅助服务贡献超过30%,对公路运输及服务辅助贡献超过60%;对仓储和邮政业贡献为30%。旅游业对住宿业、旅游购物、餐饮业的贡献也同样如此。住宿业、旅游购物、餐饮业对旅游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均仅在10%左右,而旅游业对住宿业增加值的贡献在80%以上,对餐饮业的贡献超过60%,对批发和零售业的贡献为30%以上。此外,旅游业对房地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20%,对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贡献率超过15%,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5%,是现代服务业中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二)旅游业是拉动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的重要引擎,是推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新增长点旅游业既是生产型服务业,也是生活型服务业,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与110多个行业相关、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热点,也是推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新增长点。自2014年起,中国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增速连续高于全国GDP增速,其中,2014年旅游消费的总额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从投资角度看,旅游投资需求旺盛、领域广、潜力大,正在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进入旅游业。2015年,旅游业直接投资首次突破一万亿元,达到了100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从出口看,旅游服务出口是“不出境的出口”,长期处于增长趋势,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数据,2014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列居世界第三,占出口总额的2.4%,2015年上升为2.5%。从进口看,出境旅游者在国外强劲的旅游购物消费实质是进口贸易。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2年,中国游客在海外花费上突破千亿美元,以1020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至2015年,海外花费已增至1050亿美元,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从供给侧改革角度看,中国旅游业已进入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需求为主的新阶段,对旅游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业从传统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而且要求加大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提升旅游需求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数量,促进供需协调。(三)旅游业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旅游是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就业容量大、门槛低、层次多、方式灵活,既有适合广大民众参与就业的大量岗位,又有适合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创业的众多机会,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妇女创新就业等具有特殊优势,适合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意热情。2015年,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为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约为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0.2%,比2012年的6189万人增加了1800万人。旅游业还是中国扶贫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目标准、成本低、见效快、受益面广、返贫率低、受益期长等主要特点。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国家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新一轮旅游扶贫,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旅游扶贫正在成为发挥旅游综合功能、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新方式、新路径、新载体。(四)旅游在中国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旅游是开放的窗口、友谊的桥梁,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国家层面与民间外交最活跃、最有效的渠道。中国改革开放后,旅游业走在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目前,中国每年入境和出境旅游总规模近2.5亿人次,已有1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旅游对增进民间交往、促进民众感情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国家旅游局全面加快推进中国旅游业“515战略”,将“旅游外交”正式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全方位发挥旅游在国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伴随着中俄旅游年、中韩旅游年、中印旅游年、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促进年、中美旅游年以及一系列高层次国际合作活动的举办,旅游正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闪耀亮点。2016-2018年,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将相继在中国举办,预示着旅游外交正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加强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旅游外交走向了更加活跃的前沿舞台。(五)旅游业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起到了引领作用旅游业资源消耗低,污染少、可循环发展,是世界公认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产业,是支撑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明、共享生态文明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美丽产业。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当年旅游主题确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2006年又确定了“乡村旅游年”,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了乡村风貌、富裕了农民。为了加快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2010年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颁布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评分实施细则》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先后批准了11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围绕生态和文化旅游,以“景点带动景区、景区带动社区、社区带动区域发展”的模式,建设了一批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和旅游村镇项目,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2013年,中国确定“美丽中国之旅”作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201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绿色旅游发展行动。通过构建绿色旅游发展框架和管理制度,树立绿色旅游发展理念和绿色产业形象,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性互动;通过开展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构建绿色产品产业体系,打造绿色旅游目的地开发样板地,引导旅游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启动绿色旅游标准化建设,启动绿色旅游认证体系,推动绿色旅游技术研发和基地建设;通过绿色旅游公益宣传,引导绿色旅游消费,引领全社会的低碳生活方式。三、四个阶段,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成长、拓展、综合发展4个主要阶段,探索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反映世界趋势、遵循旅游规律的旅游发展之路。(一)起步阶段(1978-1991年):是中国旅游业迈向产业发展的历史性第一步,是改革开放促进旅游产业兴起,旅游产业发展又推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由此掀开了中国旅游产业兴起的篇章。随后,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和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等第一批中外合资旅游企业诞生。1981年,中国政府第一次组织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为此,中国先后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是1978年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管理总局,1982年又将管理总局改为国家旅游局,直属国务院管理;二是推动各省区市相继成立旅游局,负责管理各地方的旅游事业;三是成立了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耿飚担任组长,国务院17个部门负责人参与工作。这一时期,国内旅游开始起步,出境旅游以出国探亲游、边境游为主要类型进入试点试行。到1991年,中国境内旅游者人数增加至3.3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51亿元人民币,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334.98万人次,旅游创汇28.45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8.4倍和10.8倍,初步具有了以创汇为主的经济产业特征。(二)成长阶段(1992-1997年):是三大旅游市场培育推进、旅游产业加快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进入亚洲旅游大国之列的关键时期。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的关键一年。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引下,中国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政府抓住机遇,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并召开出境旅游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开展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推动了内地与香港出入境双向市场起步发展,呈现出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三大市场开始同时发展的新格局。这一时期,中国旅游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特色发展模式,三大旅游市场相继开始活跃,中国步入了亚洲旅游大国行列。(三)拓展阶段(1998-2008年):是中国旅游业由经济增长点向新兴产业、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转型阶段,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跨入世界旅游大国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为了扩大内需,激活旅游市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一是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开始实行春节、五一、十一3个连续7天假期的黄金周假日制度;三是启动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定,表明中国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将从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延展到多部门、全行业、多区域,形成统筹管理、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为一体的推进模式;四是下发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国务院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五是颁布了《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规范出境旅游;六是全面展开全国红色旅游推进工作,推动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全方位拓展了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国内旅游市场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成为拉动内需的消费热点;入境旅游市场呈现高位增长态势,把中国带进世界旅游接待大国的行列;出境旅游市场走向边境游与国外游、港澳游互动发展的新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旅游业综合优势全面发挥的时期,旅游业开始走向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大舞台,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领域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国际上,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接待国。在国内,旅游功能全面发挥,旅游业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建立了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从业队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奠定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四)综合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是中国旅游业由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发展阶段。旅游业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在调结构、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等方面,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社会和谐的“润滑油”、生态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对外合作交流的“压舱石”,综合性产业地位日益凸显,迈向了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大旅游产业发展崭新时代。这一阶段,中国开启了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强国迈进的伟大进程。2009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首次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开启了中国旅游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2011年,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标志着旅游业迈入满足大众化旅游需求的新时代。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并颁布实施中国第一部旅游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新阶段。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515战略”,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五大目标,推出旅游十大行动,开展52项举措,全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2016年,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中国政府将旅游业放在了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改革开放、促进调整结构和促进改善民生的战略地位上。这一阶段,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转型提升发展时期,国内游、入境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形成了三足鼎立、活跃发展的新格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旅游业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一员。四、五大影响,凸显中国旅游业国际地位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旅游业的接待规模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对世界旅游业的影响和贡献日益突出,在国际旅游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备受世界瞩目。(一)中国已成为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旅游业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几十年,但发展很快,在旅游业起步最初几年,接待的外国过夜旅游者人数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1978年,中国旅游开放的第一年,全国共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仅为7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不到3亿美元,两项指标在世界的排名均居40位以后,分别位居第41位和48位。但是到1994年,中国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数量和旅游外汇收入在全球的排名双双进入世界前10位,分别位居第6位和第10位。1987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次大关,以后每增加1000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的时间逐渐缩短,2007年接待规模已超过5000万人次,实现从4000万人次到5000万人次的跨越仅用了3年时间。旅游收入每增加50亿美元所花的时间更短,到2015年旅游收入已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二)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客源市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需求十分强劲,2001-2015年,出境旅游者人数从1213万人次迅速上升到1.2亿人次,跨入了“亿时代”。其中自2012年起,中国就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公民在境外的人均消费水平排名全球第一,是全球规模最大、最有消费吸引力的重要客源市场,对世界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世界旅游组织《2015全球旅游报告》:“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市场,受可支配收入提高、人民币汇率坚挺、旅行设施改善和出境旅游政策鼓励等利好因素的影响,持续超常规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统计,2012年,中国游客在海外花费上突破千亿美元,以1020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至2015年,海外花费已增至1045亿美元,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出境游市场在过去20年增速喜人,让全球一批目的地,特别是亚太地区的目的地获益匪浅。”(三)中国旅游综合竞争力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年度《旅游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在全球参评的148个国家和地区中,旅游业竞争力由2009年的第47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17位,进步了30位。中国正在缩小与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差距,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四)中国旅游业对世界旅游经济的贡献日益提高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测算数据,2015年,中国旅游业对中国GDP的综合贡献达到7.34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总额的14.5%,占全球GDP总量的1.5%;旅游产业综合带动就业人数达到了7911万人,是世界旅游创造就业岗位数的27.8%。这组数据表明:世界旅游业带动的产业综合增加值中,有六分之一是由中国贡献的;世界旅游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于中国旅游业。(五)中国旅游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合作近年来,中国旅游企业加快了全球化发展步伐,海外投资、资产并购、上市融资、业务拓展等一系列举措,从新的发展空间分享中国旅游发展的红利,备受世界瞩目。中国企业的跨国旅游发展步伐强劲,模式多元,合作广泛,中国旅游业正在融入世界旅游经济体系。五、四大战略,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中国旅游业近几年重要战略主要包括“515战略”、“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战略等。(一)“515战略”中国旅游业发展“515战略”,即2015-2017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五大目标,十大行动,52项举措”。2015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作了《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的新天地》报告,剖析中国旅游业发展新形势,全面部署2015-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重点,即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五大目标,开展十大行动、52项具体举措,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十大行动包括:(1)坚持问题导向,依法整治旅游市场秩序;(2)坚决惩治旅游不文明行为,营造文明旅游大环境;(3)强化底线思维,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4)发动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大行动(厕所革命),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5)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创新旅游产业促进机制;(6)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态,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7)打破地区藩篱,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8)开展旅游外交,构建旅游对外开放新格局;(9)深化旅游体制改革,为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0)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用信息化武装中国旅游业。“515战略”是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按照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全面分析判断过去35年旅游发展和未来35年旅游业发展趋势背景下,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系统创新谋划。实施一年来,“515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取得很多新突破,形成前所未有的大格局。(二)“旅游+”战略“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研究部署实施“旅游+”战略,受到了中国各地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影响和全力推动。通过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等领域,重点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旅游+”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动态性,“+”的对象、内容、方式都不断拓展丰富、多种多样,“+”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社会跨越进步发展,“旅游+”就越丰富多彩,“旅游+”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三)全域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2015年8月19日,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随后,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并于2016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全面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开创中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将推进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旅游业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方式,符合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整体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方向。(四)“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战略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倡议,“一带一路”是沿途国家共同繁荣之有益路径,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六、五个着力,绘就中国旅游发展蓝图随着“515战略”、“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将迎来提质增效发展阶段,世界将充分分享中国巨大的出境旅游、投资市场、人才引进和资本输出。中国将与世界开展更多深层次的合作,借鉴世界经验,也与世界旅游分享更多的发展机遇,贡献更多的发展红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开辟了广阔天地,旅游业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旅游发展提供重要机遇,旅游政策红利正在加快释放,爆发式增长的旅游消费提供了巨大发展动力,全国各地发展旅游、企业投资旅游和人民群众参与旅游的热情前所未有,中国旅游发展未来几十年处于发展黄金期。2016年旅游业发展预期目标为:国内旅游43.8亿人次,增长9.5%;旅游入出境2.63亿人次,增长5%,其中入境1.37亿人次,增长2.5%;出境1.26亿人次,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3.8万亿元,增长11%;国际旅游收入1210亿美元,增长6.5%;旅游总收入4.55万亿元,增长10%。旅游投资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20%。旅游直接就业2816万人次,直接和间接就业合计7943万人次,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3%。这一目标是就全国旅游业总体发展而言的,各地情况不同,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将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迈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中国旅游业在规模、质量、效益上都达到世界旅游大国水平。到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规模将达到68亿人次,城乡平均出游次数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出游次数为5.6次,农村居民出游为4.7次,平均为人均5次,旅游将更加广泛地覆盖中国城乡人口。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5亿人次。中国人均国内旅游消费将达到1700元,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将达到10.5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6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600亿美元。到2050年,中国成为初步富裕型国家,实现从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新跨越。中国旅游将全面实现旅游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那将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更大的黄金期。到2050年,中国最终将由世界旅游大国走向世界旅游强国,全面实现“八高、八强、八支撑”。“八高”是指旅游总量高、旅游品质高(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景区环境质量)、旅游效益高、旅游综合贡献高、旅游从业者素质高、游客文明素质高、旅游安全水平高、旅游科技利用水平高。“八强”是指旅游吸引力强、旅游创新力强、旅游个性特色强、旅游持续发展能力强、国际旅游竞争力强、世界旅游影响力强、全球旅游话语权强、旅游综合带动力强。“八支撑”是指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世界一流的旅游企业、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世界一流的旅游强省强县、世界一流的旅游品牌、世界一流的旅游产品、世界一流的旅游院校、世界一流的旅游人才队伍。根据规划,中国将全面推进实现六大跨越。一是完善旅游供给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拓宽服务内涵、促进产品多元化,努力实现由旅游不足向供需基本平衡的跨越。二是优化旅游市场体系,完善提升国内旅游市场,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合理引导出境旅游市场,实现入出境市场由不平衡向协调发展的跨越。三是改善旅游服务体系,塑造优质旅游品牌,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实现由提供基本服务向精细化高品质服务的跨越。四是创新旅游发展动力,改变旅游业对资源开发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依靠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手段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创新,实现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跨越。五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依靠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六是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突出发挥旅游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进人民福祉、提升社会消费层次的重要作用,实现由小康型旅游向富裕型旅游的跨越。“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将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做好“五个着力”,即通过实施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实施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实施绿色发展,着力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实施开放发展,着力构建旅游开放合作新格局;实施共享发展,着力推动旅游普惠民生。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通过25个方面、100项具体工作,推动中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一是实施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旅游业空间规划布局,构建旅游业发展新空间;大力推进“旅游+”,构建产业新体系;坚持市场主导,培育市场新主体;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培育旅游发展新市场;谋划工作新抓手,构建旅游发展新引擎。二是实施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大力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实现供需协调;实施区域分类指导,实现区域协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协调;大力实施要素配套工程,实现软硬协调;着力推进文明旅游,实现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与游客素质持续提升协调。三是实施绿色发展,着力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树立绿色理念,引领低碳旅游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杜绝旅游铺张浪费;实施绿色开发,构建生态产业链;创新绿色产品,实现旅游节能减排坚持保护优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四是实施开放发展,着力构建旅游开放合作新格局。积极开展旅游外交;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发挥港澳台桥头堡作用,推进与港澳台旅游合作;推动中国旅游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分工与合作。五是实施共享发展,着力推动旅游普惠民生。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工程,共享全面小康;创新发展红色旅游,共享红色精神;实施国民休闲计划,共享美好生活;实施旅游大众就业创业工程,共享发展机遇;完善旅游业利益共享机制,共享发展成果。第三节全域旅游发展展望一、大众消费升级带来的历史机遇我国已经步入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显示,2019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入出境旅游总人数3.0亿人次,同比增长3.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量的11.05%。中国旅游研究院表示,2019年中国旅游经济继续保持高于GDP增速的较快增长。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稳步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基础更加稳固。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入境旅游人数达1.4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其中,外国人增长4.4%;香港同胞增长1.4%;澳门同胞增长6.5%;台湾同胞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入境过夜旅游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4.5%。国际旅游收入13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入境外国游客亚洲占比达75.9%,以观光休闲为目的游客占35.0%。按入境旅游人数排序,中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前20位国家为:缅甸、越南、韩国、俄罗斯、日本、美国、蒙古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德国、英国、朝鲜、法国、意大利(其中缅甸、越南、蒙古国、印度、朝鲜含边民旅华人数)。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5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3%。旅游成为国民的日常需求,在大众旅游时代,整体上看,旅游市场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特征:(一)旅游市场大众化、常态化、生活化大众旅游市场方兴未艾,成为常态。大众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发布,2.5天休假模式的提出,将催热周末休闲市场、自驾游、家庭游等短途周边景区旅游,使旅游成为市民的生活常态,旅游消费与日常生活融合加快,周末休闲度假市场成为未来旅游主题。XX市在此市场发展过程中,应大规模发展周边两小时交通圈内城市的周末休闲度假市场产品,从中分享大众旅游带来的相关红利。(二)旅游市场多样化、客群化、细分化大众旅游时代来临,多样化的旅游市场蓬勃发展。2019年上半年,乡村旅游、亲子游、周边游、邮轮市场、文艺、蜜月、消暑等主题目的地旅游更受游客青睐。旅游市场呈现养老旅游、研学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多样化的特征,由多样化的特征延伸出客群化的游客分类,在不同的客群化的游客中更加进一步地细分市场,呈现旅游细分的专项市场。旅游行业细分市场再升级,针对细分游客市场的目的地主题游或更受青睐,XX市全域旅游发展应该抓住这一市场特征,细分客群市场,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样化旅游产品。(三)旅游市场主体化、体验化、特色化随着80后、90后日益成长为旅游大军的中坚力量。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从“观光式”到“体验式”多元化、个性化发展。80、90后引导下的亲子、婚庆、体育、养生、特色住宿……等特色旅游将是引导中国旅游市场紧俏产品。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出主题化、体验化、特色化趋势。2015年11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中表示要积极发展主题酒店、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非标准住宿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旅游要素行业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XX市在建设全域旅游的过程中,重点考虑目前市场主力军的主题化需求,在发展观光产品的同时,着重开发80、90后生力军喜欢的体验化、特色化产品。(四)旅游客群自助化、散客化、社区化近年来,旅游消费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自驾游、自助游、自由行比例提升;大众旅游时代来临,多样化的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未来旅游市场是自驾游、家庭游占主导,旅游消费群体呈现自助化、散客化、社区化的趋势。2015年上半年,我国在线旅游总交易规模为1654.8亿元,同比增长35.6%。2015年上半年在线旅游渗透率为8.9%,互联网旅游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XX市全域旅游要注重互联网营销模式,旅行社自由行旅游产品开发,产品体系丰富,配套完善,为旅游提供更便捷的旅游生活。(五)旅游竞争国际化、系统化、全面化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们出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国内一家著名的互联网门户网站的调查上,有89.3%的人表示,现在的旅游环境不错,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出国旅游;出国旅游目的地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旅游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来自于周边和国内,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旅游消费市场的整体升级,为XX市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通过全方位、全层次地分析旅游特征,更利于XX市对接旅游新趋势,打造中国旅游的新高地,成为全国旅游发展的新热点,并成为新的旅游胜地。二、大交通网格局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随着十三五时期,XX市机场扩建,将开通济南、昆明等重点旅游城市航线,改善当前通航城市少、航班密集度不足的现状。随着国家高铁网线的不断完善及高速路的连接,XX市的外围交通呈现出网络化、国际化、快速化的特征。大交通网络格局建设带来的机遇,将为XX市带来如下改变:(一)大交通构建未来的大客源航空港:随着十三五时期,XX市机场扩建,将开通济南、昆明等重点旅游城市航线,改善当前通航城市少、航班密集度不足的现状。XX市机场通航城市,每日一班,已覆盖区域核心城市。高铁:随着国家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出台,XX市正好位于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的沿江通道和京台高铁的交汇点,铜九铁路和沿江城际客运铁路横穿东西,随着南沿江高铁、池黄高铁、XX—九华山—黄山城际铁路、宿松-石台-泾县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XX市铁路劣势将有效改善。高速:十三五时期,XX市将建设成为三纵(京台高速、德上高速、安东高速)、二横(沪渝高速、宣东高速)、三联(京台复线、XX市长江公铁大桥、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及连接线)的高速公路交通格局XX市交通格局将进一步改善,客源市场将得到有效拓展。邮轮:长江旅游黄金水道整合提升,依托“黄金水道”打造大旅游。集“水、陆、空、铁”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性立体交通枢纽已初步形成。XX市将逐步改变区域边缘化的局面,成为皖南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中心枢纽,将为XX市旅游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广巨大的客源市场。(二)交通建设带来全域化的交通格局随着XX市十三五境内高速三纵二横三联开通,形成交通全域化的局面,将全面整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长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旅游资源,形成XX市全域内资源的全面整合,便于XX市旅游的全方位开发与发展。(三)新的交通出现会出现新的业态大交通格局带来的辐射更为广阔的高铁游、自驾游,甚至包机、专列的开通,将带给XX市旅游巨大的客源市场。(四)内部交通网络的形成在未来内部旅游格局中,实现交通景观化、体验化、产品化、网络化。3A景区通市级道路,4A景区通高速(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限制除外),5A景区通高速(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限制除外),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交通格局。三、产业政策全面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一)国家作为战略支柱产业培育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一直受到国家各种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国务院及相关各部门从保障国民休闲时间、智慧城市与智慧旅游建设、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投融资等不同的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11处提及“旅游”发展,重点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体育、农业等不同产业的融合创新,推动旅游产业的改革升级。重点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体育、农业等不同产业的融合创新,推动旅游产业的改革升级。(二)地方政策引导旅游发展从省域层面看,XX省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助推皖南旅游发展;从XX市层面看,XX市将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积极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出台《XX市九华山机场旅游航线培育优惠政策及奖励试行办法》、《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XX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等旅游产业相关政策,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山、县区联动发展,推动全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全域发展浓厚氛围。从XX市来看,相继出台了《XX市九华山机场旅游航线培育优惠政策及奖励试行办法》、《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冷机房保养合同范例
- 用数据说话数据分析报告的汇报制作要点
- 私人交易房子合同范例
- 办公商务租车合同范例
- 水井报废维修合同范例
- 饭店厨师用工合同范例
- 船舶租赁服务合同范例
- 度赊销合同范例
- 高龄出国劳务合同范例
- 八下 人教版 12.2滑轮 教案
- 脱发演示课件
- 高考小说阅读分类导练:诗化小说(知识导读+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 合理使用抗生素
- 内地律师事务所委托香港律师事务所的委托代理协议
- 周周清方案全套
- 分布式光伏发电紧急事件应急预案
- 拍卖公司投标书范文精简处理
- 2023天地伟业安防产品技术参数和检测报告
-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结合
- 湖北省武汉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带答案
- 诗朗诵《强国力量》朗诵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