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教案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教案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教案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教案_第4页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初中语文七上】《济南的冬天》教案

导语

今天为大家带来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一老舍《济南的冬天》的作者

简介、读书笔记、赏析、读后感及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相

关内容,希望能给大家的教学和学习带来帮助!

1《济南的冬天》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1966年),京派代表,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老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

"人民艺术家"称号.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笔名有“舍

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青、鸿来、予、舍、非我

等笔名.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一生主

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1899

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

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

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纳粹法西斯攻打北京城的巷战

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

禁青、絮予、非我、鸿来等.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

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

解放的思潮才巴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

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

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

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

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

《老张的哲学》、《赵子日》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

小说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

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

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

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一

一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

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

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

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

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

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

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北平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

索,买车卖车,几次后,却又穷困潦倒.误入了军营,却又从军营中牵出了几

匹骆驼.老舍整理,写下了《骆驼祥子》.本篇17余万字的小说向人们展

示了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

景.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坠落的

故事,告诫人们,城市贫农要翻身做主人,单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骆驼祥

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使世界人惊叹.

老舍的创作特点

老舍先以长篇小说著称.当他开始创作时,新文学作家中还很少有人

撰写长篇,他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

了贡献.后来,他又以剧作闻名,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成为50、60年代最重

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

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

特色.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

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老舍的小

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在戏剧创作

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和“五四"

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

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是现代中国

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

色的成绩.

这除了作家的勤奋和善于同时从中国传统的和外国的文学汲取营

养以外,还有思想上艺术上更为深刻的原因抗战爆发时老舍已经是著名

的小说家了,鉴于迫切需要以人民群众理解和喜爱的文艺形式进行抗战

鼓动,他中断小说创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艺的利用改造,并且身体力行地"

大胆去试验(通俗)文艺的多种体裁"(《三年写作自述》).随后又出于"抗

战需要戏剧,戏剧必须抗战”的考虑(《抗战戏剧的发展与困难》),转向戏

剧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启己又刚刚回国,写作《龙须沟》时,他深

知从旧中国的批判者到新中国的歌颂者,意味着多么艰巨的变化:"在我

的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个最大的冒险/我的感激政

府的热诚使我敢去冒险"(《〈龙须沟〉写作经过》).他以自己的创作实

践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在他取得话剧创作的成功以后,仍然继续

进行"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

向强调时间、地点、人物线索和情节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传统的戏剧规律

挑战,写出了别具一格、被人称为“画卷戏”的《茶馆》.在老舍身上,"不但

表现了一个艺术家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而且也表现了同样可宝贵的艺

术家的真正的勇气”(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和艺术创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也使他永

不满足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能够不断取得重要

的进展和突破.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

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日〉》)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

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

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

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

〈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

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

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

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

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

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

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

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

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

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

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

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

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

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

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

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

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

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

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

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启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

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

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

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

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

《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

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

"(《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

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

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

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依的洋奴汉口.

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

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

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

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

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

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

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

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

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

生造硬凑和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

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

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

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

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

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

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

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

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

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

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

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

者所喜爰.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

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

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2《济南的冬天》赏析

简介

作品名称:济南的冬天

创作年代:1931年

作品出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老舍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先生创作的

一篇散文,选自《一些印象》。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国讲学

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去了西南地区,因此来

到被誉为“泉城"的山东省会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标题"济南的冬

天",简洁明了了地点,节令。告诉读者,它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冬天。

因此他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

动人的冬景;老舍先生还善于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最鲜明

的印象和感受。

文章现已选入京教版初二下册第19课、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书第

16课、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书第12课,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

12课,鄂教版初二下册语文书第12课鲁教版初一上册语文书14课,

S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0课,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第3版)第

12课。

创作背景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

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o

据老舍夫人胡繁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

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该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

中的第五节,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

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济南特有的冬景的喜爱和赞美。通过对济南冬

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

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

操。

写作手法

修辞艺术

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修辞格的运用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质与量达到完美的统一。全文共八百来字,五个自然段,仅二十多个句

子,以笔者有限的水平,整理出比拟、比喻、错综、双关等近二十种,

很多不常用的辞格在文章中也大量使用,如转品、示现、迭现等。

为了追求辞格运用的高质量,作者不仅几种辞格糅在一起,还把辞

格的不同小格加以变换使用,让人感知其运用辞格的质量之高。

比喻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

为了使文章增色,使所叙述的事物更生动形象,作者在运用比喻这一修

辞手法时,并非仅使用单一的形式,而是几种小格变换使用。例如: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爰,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②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

妇。

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

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例①中,"小摇篮”将小山写得像母亲一样慈祥与体贴,让人读来

不由得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唱催眠曲时的安详情态,把济南城的地理位

置温情慈祥地交待出来。

例②用"日本看护妇"比喻矮松顶着雪的情景,贴切形象地表现了

雪后矮松清新可爱的形态,不仅使矮松有了活力,而且使人感到新奇别

致。

例③用"是"这一比喻词连接本体从天上到水面整个空间的清亮和

喻体"空灵的蓝水晶",将空间的清亮比喻为"空灵的蓝水晶",化抽

象为具体,给人以形象之感。此句还用了摹绘辞格。运用摹绘,可以增

强叙述的鲜明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这句用“蓝汪汪"把济南冬天河水的清澈、天空的蔚蓝摹绘出来,使人

如见其形,感觉水光天色如在眼前。水面到空中,从河水的清亮、水藻

的绿到整个空间的清亮。这一句还用了迭现辞格。迭现是一种描绘性的

文学修辞方式,运用迭现,能激起读者遐想,增添视觉形象。"空中"、

"半空中"、"天上"迭现出一幅独特的画面,来唤起读者的体验,使

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T牛带水纹的花衣。

例④中,借"带水纹的花衣”喻雪后山坡上由于雪分布不均而形成

的黄白相间的美景,富有层次美,使山坡美景这一宽泛的景物显得微妙

可感知,而并非遥不可及。

⑤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

树影。

倒喻是比喻的一种变式,把本体和喻体颠倒使用。例⑤中用倒喻的

形式,把树影比作"地毯上的小团花",由眼前的"小灰色树影"联想

到“地毯山的小团花",形式新颖,比喻贴切。

错综辞格,所谓错综,是为了避免语言的呆板单调,使之活泼有变

化,把本可以重复和整齐匀称的来表达,而故意写得参差不齐、错落有

致的修辞方法。错综主要有词语错综、句式错综和语气错综三种形式,

在《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中,这三种形式在作者笔下都得到了运用,

例如:文章第一段运用了词语错综,把"奇迹"换成了"怪事",避免

了词语重复。

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此例用了句式错综,本来可以写成同一格式:"下大雪济南是受不

住的",和前面构成统一格式,但作者加以变化,避免了呆板,使情感

得以自然流露。

再如:⑦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

的呢!

此例用了语气错综,前一句"并不着急"是陈述语气,后一句本来

仍可以用陈述句,但作者很自然地换为反问语气,把陈述语气和反问语

气错综使用,使文章语言整齐有变化,语气得到加强,情感得以凸显。

几种小格变换使用,使文章显得生动有活力,避免了生硬死板,每

一种辞格不仅运用合理,而且运用质量很高。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巧妙运

用修辞格,完美地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冬天的济南的不同形态。

比拟在这篇文章中运用得比较多,突显了景物的特征。

①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

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上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致地描摹了景物的

姿态:"晒"摹写出济南老城闲适的姿态,似一位老者安静祥和、与世

无争;一个"睡"进一步深化了老城的这种悠闲。连用两个动词,把老

城的闲适姿态摹写得自然贴切。此句中,还使用了反问。反问也是一种

常用的修辞方式,运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这句用商量的口吻,让人倍感亲切,好像是与读者面对面的交谈,又像

是在征求意见,但答案是不言而明的,饱含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

爱和赞美之情。作者用反问句而非一般的陈述句,增强了语气,使感情

得以完整抒发。这一句还有迭现辞格,用“一个老城""有山"、"有

水"组成的迭现把读者引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作者从上方俯瞰,勾画

出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

再如:

②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

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③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

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上两例中,作者运用比拟直接描绘出景物的神态和心理,例②中"围"

展现出小山与济南城亲密依偎的情态;"放"表现出了小山对济南城的呵

护和怜爱之情;"说"更是把小山写活了。连续用三个动词,逼真地表现

了小山对济南宠着护着的情态,突出了小山对济南城的诚挚之情。例③

中"不忍"使水人格化,把水写得脉脉含清,水的心理和神态得以完美

展现,水给他物以美的享受,同时,其他的东西又来衬托水的清澈,让

读者真切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和谐之美。

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格来表现自身独特的感

受,例如: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

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

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

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

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上例运用了对照的修辞手法。对照,又叫对比,是一种运用广泛,

很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可以使所描写事物显得更鲜明、更

透彻。作者以自身的独特感受,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对比,写济南

的冬天既无风声、又无重雾、也无毒日的"奇迹"和"怪事",突出强

调"温晴"这一特点,进而赞誉济南是个"宝地",在此,作者对济南

的喜爱之情得到深化。同时,运用了反复,”对于一个……的人”两个

间隔反复、"像我"两个间隔反复,突出作者的感受,强调"温晴",

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以及济南的冬天给"我"的惊喜和意外。

又如:

②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

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

正因为度冬如春,所以才会产生幻想,正因为冬天这样“慈善",

所以"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人们的心情也“并不着急"。作

者连用两个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重

点是答案,进一步加强语势。这一部分写济南人的感受,其实也就是作

者自身的独特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再如:

③"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

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此例用了拆词修辞格。拆词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拆

词,不仅能生动简明地阐明事理,而且还能更好地抒发感情。例中把"害

羞"拆开,不仅使整个句子音律和谐,更生动地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

娇美的情态,而且"害了羞"这样一种状态,是作者独特的感受,比起

"害羞"来说,更能反映出作者对"薄雪”的喜爱。此句也用了摹绘,

用“微微"一词把夕阳下雪的美妙神态模拟出来,使读者可以真切地感

受到"露"这一情景。

文章中作者深厚情感的表达离不开恰当、贴切、优美的语言。在《济

南的冬天》中,修辞格的使用,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并非

为了修辞而修辞。

例如:

①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例中的"干啥"是北方方言,此处是方言和普通话相混,使得文章

语言不仅朴素亲切,而且生动灵活,增添了作品的特色。

②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

来了吧?

例中的"绿"字,形容词转为动词用,使人不仅感受到山草"绿"

这样一种状态,更能体会到"绿"的动态过程。与“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一样,使文章的语言和所表达的内容都显得生动形象。

③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④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

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以上两例中,成功运用了示现修辞格。作者凭借想象,把实际没听

到没看见的事物,写得如见如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

境的修辞方式叫示现。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由现实到遐想,把事物

写得如在眼前,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例④中两个"也许",虽是

幻想,但把济南人对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形象地展现出来。

运用辞格是为文章增色的重要途径,运用好辞格,给读者对文章的

美有切实的感受,让文字灵动,给人启示,思维得到拓展,想象飞翔。

在景物描写中,作者运用好辞格,能写出作者对景物不同于别人的感受,

会给读者一种新的视觉冲击,对描写对象印象更为深刻,对景物充满向

往,产生出一种别样的想象之美。《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作者在运

用修辞格过程中,使语言表达与文中的意境营造得以完美体现,修辞格

的运用是这篇散文的活力之源,其辞格展现的艺术魅力和张力,堪为典

范之作。

重点突出

这是山水画法。描绘济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观小"

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取景方法。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飞上济南的云天俯

瞰大地,然后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画城,不画它的东西南

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济南城中的山)。一些琐碎

的细部都被略去了,画的只是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留下充分的余地

让读者去联想、想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画山,不画它的上下左右,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一起笔就抓住了

景物的主要特征,紧接着就引导读者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像:"这一圈

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

地低声地说:彳尔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借这种联想、想像,

使画面活灵飞动起来。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国画一样略去

耳鼻眉目,连形体也完全略去,而只画了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的

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与山,浑然构成一幅

完美的图画。

写景手法

1.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使全文基调一致,色彩和谐。

济南虽然地处北中国,但是冬天无大风而多日照,它在冬天最显著

的气候特点是"温晴"(温暖晴朗)。文章紧紧抓住这一点,使笔下的种

种景物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

天图景。文章写山,写水,写城,写人,都无不涂上一层温暖晴朗的色

彩,就是写雪景,也仍然跟温暖有联系一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

下点小雪”;而同晴朗分不开一因为晴朗,所以有"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的景致。

如果说,第二段主要写的是济南全景,第三、四段主要写的是济南

的山色,第五段主要写的是济南的水上景色,那么,全文就是由这几幅

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画图组成的长轴。而这幅长轴,也就靠这"温

晴"的基调统一起来,给人以和谐一致的美感。

2.景物的层次,安排得当,使眼前景物纷至沓来,而又井然有序。

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

色半城湖”的美誉。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

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先后层次问题。文章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

全貌(第二段),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三、四段),

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

冒着点热气",而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五段)。由大到小地写来,

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自然这是就各大层次来说的,

各大层次的内部,又同中有异,如第二段的由写景而兼及写人,第三段

的由写雪而兼及写晴,第五段的由写水面而兼及写天空。写来笔法活脱,

不失参差错落之致。

3.取景远近大细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毕现。

试看,偌大的一个济南,在作者笔下,竟然可以放在一个由四面群

山环抱而成的小小摇篮里,而水天一碧的宏伟景色,只不过是一块“空

灵的蓝水晶"。这是景物的远者大者。再看,"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

是景物的近者细者。远景大景使人视野开阔,顿感心旷神怡;近景小景,

叫人近看谛听,更觉景象真切。而且远景大景,还可以冲破"不识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而近景小景,又能够避免"只见树

木不见森林"的弊病。古诗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是说

的非远观不能看到高山居然有色,非近听无以觉出流水竟然无声。这说

明,写景手法,远近大细,不可偏废。运用得宜,就可以兼收其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

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写来衔接紧密,推进

自然。比如第五段的写景,就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先写水冒着点

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

而第四段的写景,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

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的房顶上的雪。这种写法,既

符合叙述的逻辑顺序,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需要,无怪乎作者乐于采用了。

4.写景映衬得法,使景物在互相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

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别的景物一映衬,就显得更美。也有的

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就显出美来了。

当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经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反倒失去原

来的美了,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在方寸的象牙版上刻一篇《兰亭序》,

至今还有‘艺术品’之称,但倘将这挂在万里长城的墙头,或供在云冈

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见了,即使热心'者竭力指点,也不

过令观者生一种滑稽之感。"(《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因此,要

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映衬得法,就可以相得

益彰,或者化平庸为神奇。

文章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

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

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鲜明悦目,都是映衬的妙笔。

文章中说到的"黄草山"、"小灰色树影",应该说,它们本身算

不上怎么美,但是文章把它们放在下边这段话里,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

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

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

的济南。

请闭上眼睛想想,睁开眼睛看看吧,这是一个怎样用缤纷的色彩点

染而成的天地!而"黄草山""小灰色树影”却正是这幅美丽的画图的

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5.写景虚实手法同时并用,使景物形似神传。

实写景物的形象,对景物描写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诸如文章

中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之类。但是,要不止

于摹状,还要传神,就得更多地仰仗虚写的手法。因此,在作者笔下,

冬天阳光照耀下的济南,就出现了"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

们唤醒"的神情;一圈围城的小山,也就说出"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

和"的细语;薄雪会有"微微露出点粉色”的羞容;水藻会有"把终年贮

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的"精神";而那水呢,对那水藻也就可以有一副

"不忍得冻上”的和善心肠了。至于小雪覆盖不匀的山坡,要"给山们

穿上T牛带水纹的花衣","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

自然也是文章中虚写传神的佳句。

6.适当点题,使景物自身蕴含的意义更加显豁。

画之所以有题跋,原因之一是题跋可以使画本身蕴含的意义更为显

豁。应该说,题跋是一幅画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虽然它并不是所画

的景物的本身。同样,对所写的景物,作者出面直接点题,也是容许的,

这些点明题旨的话,不是可有可无的。本文点题得法,寥寥数语,便收

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说,文章在描写了小山雪景之后,突然掉转笔

锋,让作者以评论者的身份,说起点题话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

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话,既可以说是在所描绘的画面

之外,又可以说是在所描绘的画面之中,因为它是画面所本有而又有点

不甚明了的。一经点出,济南下点小雪(不能是大雪)的妙处,也就跃然

纸上了。

题不可不点,也不可滥点。本文点题是恰到好处的。当我们玩味全

文,读到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的时候,我们似乎有意犹未尽、

话犹未了的感觉,似乎可以另起一段,补上两句就全文而发的点题话结

束全文:"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但仔细一想,这是多

余的,因为明敏的读者从文章所描绘的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中,应该而

且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又何待于作者再出面饶舌呢?更何况顺着

文章的逻辑,读者有权利想得更多更大更远,诸如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等等,这些题是想点也点不完的。这也许正是作者使文章戛然而止的原

因吧。[6]

名家点评

《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作者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像力,使《济南

的冬天》具有绘画艺术的特色。同时,也可以说它是一篇成功的写景散

文,它的写景艺术是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田昊明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是“语言大师"、"人

民艺术家"老舍。文章语言朴素、生动,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细细阅读,静静品味,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美丽而动人的画面,

让我们的心灵泛起温柔的涟漪,就像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好,字里行间透

出的纯真与至美的意境,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独特的童话世界。——王

春艳

在促膝而谈的氛围中,更显老舍先生的情真意切,一切尽在无言的

回味中,无须大书特书热爱、喜爱等字。全篇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慢慢体会、细细品味如撞钟已止而余音缭绕不绝,更有一番情韵在其中。

——李连鸿

作者简介

老舍Q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作家,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作品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

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

《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老舍先生在1924年赴英国讲学,1930年回国本想作职业作家,但专

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收入,经好友们的劝告,1930

年夏天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930—1931年间,

也就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3《济南的冬天》赏析

4《济南的冬天》读后感

看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我感受很大,对济南之冬的第一印象就

是,在老舍笔下,寒风刺骨的冬天,变得温暖如春。

老舍笔下的冬天啊!真温暖,真美好,真惬意!

寒风刺骨,大雪飘飞,山城阴黄土气,使冬天失去了绚烂的世界,

这是我感觉到的。而老舍笔下的冬天,确是"响晴"的,而且是常绿的。

济南的小山像一个慈祥的妈妈拥抱着济南城。她把自己编织成摇篮,

哄着人们安然入睡。人们见到这小山,心中便有了着落。小雪中的济南

更是别有姿色。本来就美丽的小山,镶上小雪的银边。更是美丽动人。

济南的冬天的树,也不是枯黄一片,而是"常绿"的。济南的冬天真美

啊!

我所知道的冬天,是使人冷的直打哆嗦的。而济南的冬天无限温情。

老舍的这篇文章让人感到的是冬天温暖,也许是老舍先生从济南的冬天

感受到的吧!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冬天竟然比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春

天更加美,美得使人如醉如痴。济南的冬天居然有这么大的魅力,能使

人迷恋冬天,甚至不过分去迷恋春天!

5、《济南的冬天》试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

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

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

暗黄,给山们穿上T牛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

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

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

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本段文字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

的?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把"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中的"顶"换成"覆盖"好不好?

谈谈理由。

3、结合想象,你认为文段中"更美的山的肌肤"指的是什么?简述

理由。

4、"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