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学】教案_第1页
【医学生理学】教案_第2页
【医学生理学】教案_第3页
【医学生理学】教案_第4页
【医学生理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部分教案

医学院医学生理学教研重教案

第一章绪论

课程名称生理学

授课对象本科临床医学及麻醉学专业课时2学时(80分钟)

授课章节第一章:绪论

课题第一节〜第四节

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10分钟

2.机体的内环境:10分钟

3.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30分钟

学时分配4体.内的控制系统:25分钟

非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5.小结:5分钟

使用教材生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五版,姚泰主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体液调节、负反馈的概念。机体的内环境

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的概念。

2.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反射弧五个基本

环节;反馈控制系统。反射概念、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机体的内环

境。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

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二、教学重点、唯点:

重点:1.机体的内环境2.生理功能的调节3.反馈控制系统

难点:1.反馈控制系统2前.馈控制系统

三、教学方法设计:

1.介绍反射的要领,回顾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及反射

的种类,结合实例讲授神经调节的特点

2.介绍体液调节的概念和神经-体液调节概念并联系实际分析其调节特

点。

3.从人体功能调节具有自动控制的特征入手,分析人体内的控制部分和受

控部分,然后分别以排尿反射和血压的调节为例着重介绍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

及其特点。

4.对全章内容进行简要小结。

四、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生理学的概念及任务

1、什么是生理学?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function)

的科学。包括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一切生理学的理论都来自实验。

3.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

蛋白质和核酸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至少包括以下三种基本

活动。

(1)新陈代谢(Metabolism)

⑵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及兴奋性

具有对刺激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excitability)。

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ation)o

阈刺激的倒数(1/thresholdstimulation)可以作为测定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⑶生殖(Reproduction)生物体能产生与自己相类似的个体称为生殖。一个

单细胞经过分裂成为两个子代细胞,就是生殖。因此,生殖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

表现之一。

二、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在这个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对象是细胞和构成细胞的分子,这方面的知识称为

细胞生理学(cellphysiology)或普通生理学(generalphysiology)0

(-)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

要了解一个器官或系统的功能,它在机体中所起的作用,它的功能活动的内

在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它活动的影响,这都需要从器官和系统的水平上送行现

察和研究。

(三)整体水平的研究

从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就是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在各种生

理条件下不同的器官、系统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协调的规律。

上述三个水平的研究,它们相互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

要阐明某一生理功能的机制,一般需要对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

三个水平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近年来随着物理、化学、数学、电子计算机等的发展,应用这些科学成果,

研究生理功能活动,发展出很多新兴的研究领域,如数学模型、系统分析、计算

2

机模拟等等。相信随着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对生理学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

成人液体占身体重量的约60%。分为两大类:

约2/3的液体(约占体重的40%)分布在细胞内——为细胞内液。

其余1/3的液体(约占体重的20%)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外液。

约1/4(约占体重的5%)分布在心血管系统内,也就是血浆。

约3/4(约占体重的15%)分布在心血管系统之外,即组织液。

细胞直接接触的外界环境称为外环境(externalenvironment)0例如环境的温

度、

湿度、阳光、空气等等(人类不仅接触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

人体的细胞•般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发生接触,直接生存的环境是细胞外

液。所以,细胞外液是机体中细胞所处的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

只有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复杂的多细胞动物才有可能生存。内环境各种理

化因素经常保持相对的恒定---稳态(homeostasis)。

机体的-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恒定。

第三节生理功能的调节

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和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1.神经调节(Nervousregulation)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是调节全身

各种功能活动的系统。通过nervous的调节称为nervousregulationo

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reflex)o反射的通路包括五个组成部分

(反射弧):

感受器一传人神经一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器。五部分中任何一部分结构被

破坏或功能障碍都会使反射不能完成。

图1—1反射弧模式图(仿A,C・Guyton)

2.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一般是指由某一器官或组织分泌的化学

物质(hormone,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另一器官,调节它的功能活动。

很多内分泌腺并不是独立于神经系统的,它们也直接或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

调节,因此,也可以将体液调节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成为“神经一体液

调节”(nervous-humoralregulation)。人体内的功能调节大多是这种复合式的调节。

图1—2神经-体液调节示意图

某些组织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它们并不随血流流到其他器官起作用,而是

在组织液中扩散,调节邻近组织的功能活动,称为局部体液因素和旁分泌调节

(paracrineregulation)o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机体内有些调节既不依赖神经也不依赖

体液,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称为Autoregulation。

例如将心肌或骨骼肌拉长后,再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其收缩力明显加强。

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

3

任何控制系统都由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组成。从控制论的观点来分析,控制

系统可分为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三大类。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系统内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影响控制部

分的活动。这种控制方式是单向的,即仅由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发出活动的指令。

这种控制方式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实际上不能起调节作用o在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

调节中,这种方式是极少见的。

二、反馈控制系统

在整体,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在功能活动发生改变时,往往这一变化的

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形成一种调节回路。

人们常常用“反馈”(feedback)一词表示这种调节方式。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的活动可发生不同的影响:如果它

的终产物或结果降低这.•过程的进展速度,称为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

如果是加速或加强这一过程的进展速度则称为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o

(-)负反馈控制系统

负反馈控制系统的作用是使系统保持稳定。机体内环境之所以能维持稳态,

就是因为有许多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存在和发挥作用。

(二)正反馈控制系统

正反馈控制系统的活动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与负反馈相反,正反馈不

可能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正反馈控制系统数量很少,例如,血液凝固是正反馈控制、排尿反射、正常

分娩过程等。

人体中的各种反馈调节回路中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则很复杂,它可以包括复

杂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综合完成调节某一生理功能活动。

三、前馈控制系统

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中,除反馈控制外,还有前馈控制(feed-forward

contro1)

例如控制部分发出信号,指令受控部分进行某一活动,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

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六、小结:

1、为什么要学习生理学?

2、归纳本章要点

3、怎样学好生理学?

七、作业:

1、反应、反射、反馈有何区别?

2、试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3、举例说明前馈控制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4、要引起组织或细胞反应,刺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6、试述生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人、双语词汇:

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稳态(homeostasis)神经调节(nervousregulation)

4

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反馈(feedback)反射弧(reflexarc)

九,参考资料:

1、徐丰彦,张镜如主编,人体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2、王志均,陈孟勤主编,中国生理学史,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

学联合出版社1993

3、范少光,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4、.GuytonAC.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10thed,WBSaundersCo,Philadelphia,

2000P382-429

5、.GanongWF.Reviewofmedicalphysiology.20thed,McGraw-HillpublishingCo,New

York,1999

十,教学小结:

本章的讲解比较简单,因为有中学生理卫生的基础,学生更容易理解。所不

同的是,要比原来的生理卫生讲得更深入些。

这一章的内容不算多,主要是些概念性的东西,但是必须强调和务必使学生

记住,如兴奋性、内环境、稳态等。

在上生理学的第一课即绪论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有关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

方法,教师应当重视这一章的讲授。通过这一章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对生理学

的研究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和学好生理学,

即明了医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目的,生理学在整个医学教育及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及

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和自觉性,为学好本门课程打下良好的

基础。

绪论最好由教研室主任或高年资老师上,而且最好教研室全体老师或青年教

师参加听课,以增加课堂气氛。

5

医学院医学生理学教研宣教案

第二幸细胞的基本功能(1)

课程名称生理学

授课对象本科临床医学及麻醉学专业课时2学时(80分钟)

授课章节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课题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20分钟

2.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

学时分配

动转运,出胞入胞:55分钟

3.总结:5分钟

使用教材生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五版,姚泰主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跨膜物质转运的基本功能中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机制。

2.熟悉:单纯扩散;通过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质和膜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

3.了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跨膜物质转运的基本功能。

难点: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三、教学方法设计:

首先指出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接着复习细胞的基本结构(重点是细

胞膜),然后结合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讲授各种物质转运方式,重点介绍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讲授过程中结合启发性提问。

印、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第一节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传递功能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图)

组成:脂质、蛋白质、糖类(图)

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含:磷脂、胆固醇、鞘脂

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

6

细胞膜的跆膜物质转运功能

单纯扩散

1.定义

扩散: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移动的过程

2.扩散通量:Mmol/s.cm2

影响因素:膜内外物质浓度差、电压差

膜的通透性

3.转运的物质:02.CO2

4.特点:①高浓度-低浓度

②不耗能

易化扩散

1.定义

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2.特点

①高浓度f低浓度

②不需耗能

③具有选择性

④通透性可改变

3.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离子通道

①转运的物质:离子:Na+、K+等

②特点:a.通道蛋白功能状态可以改变(图)

激活(开放)、失活(关闭)、备用(静息)

b.通过“闸门”进行调控

c.有选择性

③转运结果:电化学势能平衡

分类:

化学门控通道:N-Ach受体、

电压门控通道:Na卡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内耳毛细胞

4.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图)

转运的物质:GS、AA进入一般细胞

共同特点:

①结构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1.定义:指细胞膜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和电位差转运的过程

2.生物泵:实质就是ATP酶,如“钠-钾泵”、“质子泵”等

钠泵:钠-钾泵或Na+-K,-ATP酶(图)

激活:细胞内的[Na,]、细胞外的[K*]

作用:3个Na卡移到膜外,2个K+移入细胞内

生理作用:形成细胞外高Na+、细胞内高K+

a.离子势能贮备是生物电产生的基础;促进某些物质的逆浓度差的跨膜转

运。如GS

b.细胞内高K+是某些生化反应必需

7

C.防止细胞水肿

3.分类

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图)

各种跨膜转运机制的特征

出胞和入胞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出胞:各种分泌活动、神经递质的释放

2.入胞:受体介导式入胞(图)

六,小勇:

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2.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七、作业:

1.试述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2.简述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人、外语要求:

液体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通透性(permeability)

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化学『J控通道(chemiscally・gatedchannel)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channel)载体(carrier)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ctivetransport)

钠-钾泵(Na+-K+pump)出胞(exocytosis)入胞(endocytosis)

九、参考资料:

1、徐丰彦,张镜如主编,人体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2,范少光,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3、孙庆伟,等医用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GuytonAC.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10thed,WBSaundersCo,Philadelphia,2000

P382y29

5、GanongWF.Reviewofmedicalphysiology.20thed,McGraw-HillpublishingCo,NewYork,

1999

十、教学体会:

本节教学要配合生物学中有关细胞知识的复习以及多媒体课件中动画效果的使用来讲

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理解能力。但从目前的动画效果来看,还不是很满意:

一是画面粗糙,二是动作太快,不易很好地观察,有待改进。

8

医学院医学生理学教研宣教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2)

课程名称生理学

授课对象本科临床医学及麻醉学专业课时2学时(80分钟)

授课章节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课题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1.跨膜信号转导概念的提出5分钟

2.通过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20分钟

3.由膜的特异性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

转导系统20分钟

学时分配

4.由酪氨酸激的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和原癌基

因10分钟

5.兴奋、兴奋性及其衡量指标、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10分钟

6.小结5分钟

使用教材生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五版,姚泰主编)

一、教学的与要求:

1.掌握:儿种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兴奋、兴奋的标志、兴奋性、可兴奋组织、阈值、

阈刺激的概念;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2.熟悉:跨膜信号转导和原癌基因;熟悉强度与时间的依从关系。

3.了解: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的形式和影响因素

2.兴奋、兴奋的标志、阈值、阈刺激

难点:绝对不应期。

三、教学方法设计:

首先在已有膜通道知识基础上介绍化学门控通道和电压门控通道的分子结构、在膜中的

存在形式及信号传递原理。简要介绍机械门控通道。重点讲授受体-G-蛋白-膜效应器酶跨膜

信号传递系统。在复习已有的兴奋性概念基础上,以兴奋的电学本质为主线讲授兴奋、兴奋

的标志、可兴奋组织等。结合生活实例介绍阈值和阈刺激概念,分的强度-时间依从关系。

讲深进透绝对不应期现象、本质和意义。最后介绍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四、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功能

9

跨膜信号转导概念:

指外界信号(化学分子、光、声音等)作用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引起膜结构中一种或

多种特殊蛋白质构型改变,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靶细

胞功能改变。

儿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由离子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

刺激信号一膜通道蛋白开放f离子移动一膜电位变化一膜内信息一细胞功能改变。

1.化学门控通道(配体门控通道)

举例:N-型乙酰胆碱受体又称:通道型受体、促离子型受体

2.电压门控通道

在跨膜电位改变时,通道开放。

如:Na\K*、Ca2+通道

3.机械门控通道:内耳毛细胞中

4.细胞间通道:即缝隙连接(图)

举例:神经兴奋引起肌收缩

神经冲动一神经末梢一释放ACh-终板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一终板电位一电压门控Na,

通道一肌膜AP一胞浆Ca2+升高一肌收缩。

由受体、G-蛋白、膜效应器酶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

1.受体

概念:指能与配体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特性:(1)特异性(2)饱和性(3)可逆性

2.G一蛋白

结构:(图)

分类:GsGi

3.效应器酶:Ac、PLC、离子通道

利用胞浆或胞膜中的物质生成第二信使

2+

4.第二信使:cAMPcGMPIP3DGCa

信号传递过程(图)

化学信号(激素、递质等)一特异性受体—受体-配体复合物一G蛋白中介一激活效应

器酶系一第二信使一激活蛋白激酶一蛋白质磷酸化一生理效应

由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受体结构与功能(图)

1,膜外段:能与配体相结合。

2.跨膜:a一螺旋。

3.膜内段:

区自身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受体激活Y)一~►蛋白磷酸化

、底物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跨膜信号转导和原癌基因

原癌基因:与致癌病毒DNA碱基排列顺序相一致,存在于正常细胞,其正常表达为生

命必需。

表达产物与跨膜信号转导有关。

10

即刻早期基因:又称快速基因、即早基因、第三信使。

六、小结:

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七,作业:

1.试述细胞膜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2.什么是原癌基因?

人、外语要求:

跨膜信号转导(trasmembranesignaltranduction)跨膜信号传递(trasmembranesignaling)促离

子型受体(ionotropicreceptor)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channel)配体(ligand)受体

(receptor)G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coupledreceptor)促代谢型受体(metabotropicreceptor)

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kinasereceptor)原癌基因(cellularproto-oncogene)

九、参考资料:

1、徐丰彦,张镜如主编,人体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2、范少光,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3、.孙庆伟,等医用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GuytonAC.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10thed,WBSaundersCo,Philadelphia,

2000P382-429

5、GanongWF.Reviewofmedicalphysiology.20thed,McGraw-HillpublishingCo,New

York,1999

十、教学体会:

本次课的内容较为重要,必须要求学生将儿种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掌握住。为了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方面要配合多媒体动画效果进行教学,二方面要多举实例,三方面还

要将儿种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相区别,只有这里搞懂了,后面的相关内容才能理解得更清楚。

另外,应当要求学生将生理学的这部分内容与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知识作横向联系,这

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大。

医学院医学生理学教研室教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3)

课程名称生理学

授课对象本科临床医学及麻醉学专业课时2学时(80分钟)

授课章节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课题第三节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一、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20分钟

学时分配

(二)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35分钟

二、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20分钟

II

小结5分钟

使用教材生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五版,姚泰主编)

一、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射)、超极

化和复极化的概念。

2.熟悉动作电位曲线的组成及其与兴奋性变化的时间关系。

3.了解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电压钳实验及其基本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2.难点: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概念

三、教学方法设计:

首先举例介绍生物电现象,接着介绍生物电的记录方法及结果(胞外和胞内),进而引

入静息电位概念,借助物理学手段着重讲授极化、去极化等概念,然后讲授动作电位概念并

抓住重点讲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最后用图来归纳、说明动作电位组成及其与

兴奋性变化的时间关系

四、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第三节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兴奋性与兴奋的概念

1.兴奋性:指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

2.兴奋:指产生的反应

兴奋的外部表现与实质:

3.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一定的强度

一定的作用持续时间

一定的时间-强度变化率

4.反应及两种形式(兴奋和抑制)

5.阈强度:固定刺激时间及强度时间变率,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筒

称阈值。

阈值大则兴奋性低,反之亦然

阈上刺激阈下刺激阈刺激

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生物电记录方法(图)

1.静息电位RP

概念:指细胞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图)

极性:内负外正,大小用负值表示

12

大小:神经元:一90mv

2.动作电位AP

概念:AP是膜两侧电位在RP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图)

去极相:去极化超射锋电位

复极相:复极化初期

后电位复极化后期(负后电位)

后超极化(正后电位)

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

1.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静息时,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细胞膜对K+通透,对Na卡不通透,

干外流的形成K+平衡电位。(表)

静息电位是K+平衡电位

影响因素:

(1)细胞外K+浓度(图)

胞外K+浓度升高,静息电位减小

(2)钠-钾泵的作用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锋电位

上升支:去极相

由Na卡内流形成,是Na+的平衡电位

有效刺激f部分Na,通道开放-少量Na+-膜去极化一阈电位一大量Na卡通道开放一大

量Na+内流一膜内负电位消失,出现正电位

下降支:复极相

Na卡通道失活-K+通透性升高一Na卡内流停止,K+外流一膜内电位由正向负值变化一静

息电位。

AP的产生实质上是受刺激后Na*、K+通道状态改变导致膜对Na,、iC通透性(电导)

改变的结果。(图)

右通道:是电压依赖式离子通道,有开、关两种状态

阻断剂:河豚毒素、局麻药

Na卡通道:是电压及时间依赖式离子通道,有开、关、失活三种状态(图)

阻断剂:四乙基胺、四氨基毗咤。

(2)后电位

后去极化:快速K,外流堆积,复极化减慢

后超极化:钾通道开放时间长,过多钾外流

3.动作电位的特点:

a.“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其幅度不会因刺激强度的加强而

增大。

b.不衰减传导

c.脉冲式,不会重合

d.不同细胞,AP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图)

4.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一低常期〜正常(图)

动作电位的引起和阈电位

13

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

刺激一阈电位1AP

阈电位TP:

是一种膜电位的临界值,能触发AP,

是引起钠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值,即钠内流形成正反馈的膜电位值。

RP和TP的差值大,细胞兴奋性低;

差值小,兴奋性高。

阈强度:使细胞膜去极化到阈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局部兴奋(图)

特点(图)

(1)电位幅度小,呈衰减性传导

(2)等级性,非“全或无”式

(3)可以总和:

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

动作电位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

AP在同--细胞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局部电流:已兴奋膜与未兴奋膜之间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的电荷移动。

神经纤维AP的传导:神经冲动

(1)无髓神经纤维AP的传导(图)

(2)有髓神经纤维AP的传导

在两个相邻的郎飞结间呈跳跃式传导

传导速度快,节能。

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

轴突直径

是否有髓鞘

六、小转:

1.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2.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七、作业:

1、分析增加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对RP和AP有何影响?

2、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比较各有何特征?

3、试述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人、双语要求:

兴奋性(excitavitity)刺激(situmlus)

膜电位(memgranepotential)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

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超级化(overshotpolarization)

去极化(depolarization)复极化(repoarization)

阈刺激(thresholdsitumlus)全或无定律(allornonelacal)

神经冲动(nerveimpulse)

14

九、参考资料:

1、徐丰彦,张镜如主编,人体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2、范少光,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3、.孙庆伟,等医用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GuytonAC.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10thed,WBSaundersCo,Philadelphia,

2000P382-429

5、GanongWF.Reviewofmedicalphysiology.20thed,McGraw-HillpublishingCo,New

York,1999

十、教学体会: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是本章的关键内容也是重点和难点内容,讲好这一部分

可为心肌的电生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讲好这一部分内容,需先复习物理学有关电的

知识,即要让学生搞懂生物电是怎么记录出来的(先讲普通电流计的记录后讲微电极的记

录)。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比较好讲,就是抓住两点:-是膜内外离子的不均匀分布,二是

膜上离子通道的特异性开放,由于受到膜内外电场力的作用造成了K+的平衡电位;而动作

电位的产生原理就更难讲了。先要把去极化、超级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概念讲清,然后再

结合Na*通道、K+通道的活动讲动作电位上升支、下降支的产生原理,配合多媒体动画画面

来讲,效果更好。

医学院医学生理学教研室教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4)

课程名称生理学

授课对象本科临床医学及麻醉学专业课时2学时(80分钟)

授课章节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课题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10分钟

2.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收缩的分子机制40分钟

学时分配3.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20分钟

4.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5分钟

5.总结:5分钟

使用教材生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五版,姚泰主编)

九、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机制,兴奋一收缩耦联,骨骼肌的收缩机

制。

2.熟悉: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15

3.了解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2、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3、肌肉前、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难点:1.终板电位的产生

2、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3、长度-张力曲线

四、教学方法设计:

先简要介绍骨骼肌的结构,然后依次讲授滑行理论、滑行过程和兴奋-收缩耦联。重点

讲解等张收缩、等长收缩,联系心肌的舒缩和生活实例讲深讲透。以在体骨骼肌为例讲解强

直收缩,最后分析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对收缩的影响。整个讲授过程中要及时前

后联系。

平滑肌的结构叮功能只作简单介绍,其详细内容可放在消化生理讲解。

五,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引起和收缩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1.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结构(图)

接头前膜

接头后膜(即终板膜)

接头间隙

2.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AP-接头前膜Ca2+通道开放fCa?+内流一囊泡移动、融合f出胞作用fAch释放一

ACh与后膜N-型ACh受体结合,通道开放一Na.内流一终板电位一肌膜Na卡通道开放一

AP

终板电位及微终板电位

Ach的释放:量子式释放

Ach的灭活:胆碱脂酶(被新斯的明抑制)

N一型受体阻断剂:箭毒、A一银环蛇毒

3、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征

a、单向传递

b、时间延阁

c、易受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

d、是1对1的传递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图)

16

(1)肌原纤维

明带:长度可变,其正中的暗线为Z线

喑带:长度固定,正中相对透明区为H带,H带中央的喑线称为M线。

(2)肌小节:两条Z线间的区域

长度=1/2明带+暗带(1.5—3.5Um)

2.肌管系统(图)

(1)横管:由胞膜向内凹入形成

(2)纵管(肌浆网):

三联管:由每一横管和来自两侧肌小节的纵管终末池构成

作用:把横管传来的信息和终池Ca2+释放联系起来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三个步骤:(图)

(1)肌膜动作电位经横管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甘油高渗任氏液可破坏横管系统

(2)三联体处的兴奋传递

横管膜兴奋一终末池Ca?+通道开放fCa?+进入肌浆fCa?+与肌钙蛋白结合一肌丝滑行一

肌收缩。

3.肌浆网对Ca2+的释放和回收

释放:AP使终池膜Ca2+通道开放

回收:钙泵作用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学说

肌丝滑行学说:肌细胞收缩时肌原纤维缩短,是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间滑行的结果。

1.肌丝的分子结构

(1)粗肌丝:由肌凝蛋白构成(图)

横桥的作用:

a.具有与细肌丝结合的位点

b.具有ATP酶的活性

(2)细肌丝(图)

a.肌动蛋白,又称肌纤蛋白具有与横桥结合的位点

b.原肌凝蛋白覆盖结合位点

c.肌钙蛋白与Ca2+结合f原肌凝蛋白构象改变f暴露结合位点

收缩蛋白:肌凝蛋白与肌动蛋白

调节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

2、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图)

肌浆中Ca2+升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后构象改变一原肌凝蛋白的双螺旋结构发生扭

转一肌纤蛋白的横桥结合位点暴露一横桥和肌纤蛋白结合,横桥扭动、脱离、再结合、再

扭动(横桥循环)~细肌丝向M线方移动

ATP的作用:提供能量、使横桥脱离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外部表现:肌肉缩短、产生张力、作功

肌肉的收缩形式

1、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图)

等长收缩:指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

等张收缩:指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而无肌张力的变化。

17

2、单收缩与单收缩的复合(图)

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1、前负荷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长度-张力曲线(图)

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就作用于肌肉的负荷,将肌肉拉长于某一状态。

最适初长度:使肌肉收缩时产生最大张力的初长度。

最适前负荷:产生最适初长度的前负荷。

在最适初长度和前负荷时,肌张力最大,收缩速度最快,缩短的长度最大,横桥与细

肌丝结合最多,作功效率最高。(图)

2、后负荷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张力•■速度曲线(图)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负荷。

后负荷愈大,产生张力愈大,肌肉缩短的速度及缩短的长度愈小。

适度的后负荷(百分之三十最大张力处)才能获得肌肉作功的最佳效率。

3、肌肉收缩能力

指与前、后负荷无关的肌肉本身的收缩能力,即肌肉内部的功能状态。

平滑肌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平滑肌细胞的结构特点(图)

平滑肌细胞的功能特点:

1、肌浆网不发达,收缩时需要外Ca2,

2、收缩缓慢而持久,不易疲劳

3、对牵拉刺激敏感

4、具有自律性

5、受自主神经支配,对各种体液因素敏感

七、小结: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2.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3.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七、作业:

1.兴奋是如何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的?

2。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与Ca?.有何关系?

3.横桥有何特性?其在肌丝滑行中有何作用?

4.试比较单收缩与复合收缩的特点及意义。

人、外语要求:

终板电位(endplatepotentail)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

滑行学说(slideingtheory)前负荷(preload)后负荷(afterliad)

等长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等张收缩(isotoniccontraction)

九、参考资料:

1、徐丰彦,张镜如主编,人体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18

2、范少光,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3、孙庆伟,等医用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GuytonAC.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10thed,WBSaundersCo,Philadelphia,

2000P382-429

5、GanongWF.Reviewofmedicalphysiology.20thed,McGraw-HillpublishingCo,New

York,1999

十、教学体会:

骨骼肌收缩的机理较难理解,必须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效果同时结合解剖学和组织胚胎

学的内容来配合讲解。

这一章讲课结束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但还不巩固。如有时间,再给

学生放映细胞生物电现象及骨骼肌收缩的生理录像片或给学生作一次专题讲座,效果会更

好。

19

医学院医学生理学教研室教案

第三章血液生理(一)

课程名称生理学

授课对象本科临床医学及麻醉学专业课时2学时(80分钟)

第三章血液

授课章节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课题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血液的组成:10分钟

血液理化特性:30分钟

学时分配

造血过程的调节:5分钟

红细胞生理:35分钟

使用教材生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六版,姚泰主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等渗、低渗、高渗及等张溶液;红细胞的

数量、形态与功能。

2.熟悉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及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3.掌握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红细胞的功能、生理特

性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1.红细胞比容;

2.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和血沉;

4.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难点:

1。血浆渗透压的产生,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2.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疑点:促红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三、教学方法设计

血液这一部分内容是以前接触较多的一个内容,大部分内容比较好理解,在这一次课,

重点也是难点就在血浆渗透压的产生及其生理意义,在讲述血浆渗透压的时候,首先给出装

有低渗液的水槽,然后再插入有半透膜的内含高渗液的漏斗,引出渗透现象,然后向同学们

提出问题:什么是渗透现象,渗透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然后再对渗透现象产生的机制,尤其

是对渗透压的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半透膜及溶液中溶质颗粒与渗透压的关系进行讲解,由

20

渗透现象引出渗透压的产生,再到影响渗透压产生的因素,这样层层深入对提出的问题进行

说明。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是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应注意给同学们留下思考的时间,并

且强调渗透压主要影响的是水分的转移,由此影响到水的平衡,影响到细胞的功能及血容量

等。

对于血细胞生理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述的是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应

作详细讲述,了解它的生理特性才能更好地说明它所具备的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主要讲

述它的悬浮稳定性,也就是红细胞在正常血液中存在的状态,可结合临床血沉的概念及血沉

异常时的病因等进行讲述,同时联系对血液粘滞性的影响。在讲述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时,重

点讲述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作用。可先提出问题:人由平原进入高原地区的时候,空气中

的氧分压下降,此时,人体如何满足自身对氧的需求?然后再由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输氧,

因此红细胞的数量是影响氧运输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红细胞的数量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

调节。这样引出经EPO这种物质,接着再介绍EPO产生的部位,结合EPO对红细胞生成

调节的反馈图把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作进一步的讲述。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鞭等教具,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突出重点,讲透

难点,讲清疑点。通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表格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充分理解和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多提问题,可采用自问自答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

学生寻找答案,最终解决问题,加强教学课程的互动性。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的场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