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_第1页
必修三-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_第2页
必修三-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_第3页
必修三-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_第4页
必修三-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教材分析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族运动的高潮。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促使世界殖民体系在战后土崩瓦解。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概况,理解其原因和影响。2.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分析其原因和影响。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概况,理解其特点和影响。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国家间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本课难点:认识战争对文化的双重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文明的冲突》封面图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普遍文明的一统天下,而是一个不同文明集团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它文明共存。——[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教师讲述: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说了这样一段话“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普遍文明的一统天下,而是一个不同文明集团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它文明共存。”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曾想要主宰世界,不断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文化侵略,随着现代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殖民主义遭到致命打击,虽然两次世界战争给人类文化带来巨大灾难,但在战争结束后,亚非拉地区的新兴国家提倡传统文化复兴,促使世界文化朝着多姿多彩的方向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设计意图)通过一本书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直接过渡到本课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知识解析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因后果后再讲解新课。【讲授新课】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背景(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然而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出示一战前夕的巴尔干半岛示意图及三对主要矛盾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然后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如巴尔干半岛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等国受到奥匈帝国与俄国的压迫,由于巴尔干半岛的动荡局势,它在一战前被称为“火药桶”。(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其残酷的方式,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大量的人员、经济损失。但它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出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反殖民运动及材料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等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教师讲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宗主国把大量殖民地人民投入战场。在为宗主国的生存而战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3)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问题探究】观察两幅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哪些新的国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后讲述: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如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等。这些新兴民族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4)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出示材料和一战中的印度士兵图民族自决原则: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人民可以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自决的权利称为民族自决权,而其所依据的原则,称为民族自决原则。民族自决的概念,初倡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但当时并不具备国际法的意义。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颁布的《和平法令》谴责帝国主义大国强制合并弱小民族,宣布破坏自决权的行为为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普遍承认和迅速发展。《联合国宪章》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将其作为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殖民帝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但是,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2.事例(1)亚洲①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从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出示材料和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图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教师讲述:在亚洲,这种变化和斗争尤为深刻。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为对西方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回应,亚洲大地上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在中国,1919年1月,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参加巴黎和会,但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山东主权、废除外国在华一切特权等正义要求,消息传到中国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②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③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比甘地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出示胡志明、甘地、尼赫鲁图教师讲述:在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也曾指望宗主国法国给予印度支那独立和民主,遭遇失败后,1920年他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在胡志明的领导下,二战结束后,越南赢得独立。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受到甘地影响与信任的尼赫鲁,在1929年当选为国大党主席,在他主持下的国大党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斗争目标。此后他成为全国知识分子和青年的领袖,并多次当选为国大党主席。在尼赫鲁的领导下,二战结束后,印度赢得独立。(2)非洲和拉丁美洲: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出示扎格鲁尔、桑地诺、卡德纳斯图教师讲述:与此同时,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方式斗争,终于迫使英国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的主权国家。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在尼加拉瓜,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桑地诺的部队与美军及政府军战斗近两百次,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在墨西哥,1910年爆发了革命,1917年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但因美国干预,国内冲突不断,军事政变频繁,宪法在实行起来困难重重。墨西哥进步势力为维护宪法做出了不懈努力。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总统,他继续进行护宪斗争,并推行对内对外改革,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道路。3.影响(1)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出示材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中国五四运动之后,又建立了共产党……印度发生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非洲,埃及发生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虽然没有发展到亚洲国家那种全国性的斗争规模,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摘编自王春良主编《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各国独立运动除了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封建、反动势力之外,还彼此配合,聚集成一股声势浩大的革命洪流,给国际帝国主义极大震撼,改变了殖民统治策略。由于反对帝国主义是各国民族运动的共同目标,因此不管各国运动属于何种类型,采取何种斗争形式,都表现了其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性和进步性。——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知识拓展】泛非会议【问题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疲于战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掠夺有所放松,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2)帝国主义国家从殖民地大量征兵,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械,他们反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3)一战使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遭到严重削弱,而此时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迅速壮大,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4)受西方启蒙思想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逐渐成长壮大,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概况,认识其原因和影响。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历史解释素养。过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背景(1)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如《大西洋宪章》《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联合国宪章》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出示材料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协助从纳粹德国统治下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以及欧洲的前轴心附庸国人民,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要和其他爱好自由的各国合作以建立一种在法治下的世界秩序,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2)二战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出示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示意图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动营中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教师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国家的实力遭到极大削弱,亚非拉地区的经济有所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深受西方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此时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促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2.表现(1)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2)尽管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3)法国总统戴高乐不得不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出示材料和多国独立图片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节选自1943年中、美、英《开罗宣言》教师讲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中、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2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协调对日作战的共同军事问题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政治问题,史称“开罗会议”。《开罗宣言》对中国和朝鲜的领土有明确规定。随着二战结束、日本的战败,根据《开罗宣言》的协定,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对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说,尽管他极力维护英帝国,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在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在非洲,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了亲英的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领导民族解放军与法国殖民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法国付出了沉重的人力、武力代价,导致国内反战运动高涨,政局不稳。对法国总统戴高乐来说,面对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反法斗争,他不得不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结束了法国在阿尔及利亚130多年的殖民统治。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出示亚、非、拉独立形势示意图和材料据统计,截至1990年,联合国159个成员国中,有近100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布独立的。这些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在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后自成体系,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对20世纪后半期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教师讲述: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影响了当今世界的国际局势。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认识其原因和影响。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历史解释素养。过渡:伴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诞生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1.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出示材料在东亚、东南亚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时,对这些新生国家的前途,西方的政治界和思想界,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悲观的,他们预测新独立的国家将无法克服面临的巨大困难,将长期深陷种族矛盾、阶级冲突、社会动乱而不能自拔。一种是乐观的,他们认为,新独立国家如同十八九世纪的欧洲国家,只要学习西方,走西方所走过的道路,必定会成为现代化的国家。……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教师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他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道路,而是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且将西方文化和本国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新文化。2.印度(1)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2)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3)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4)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出示印度文化图及材料对印度的任何评价都是正确的,但是相反的观点可能也是正确的,因为它太复杂了。——马可·吐温教师讲述:独立后,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如行政机关对立法机关负责,实行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印度也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印度宗教非常多,有伊斯兰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等等。此外,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印度国家博物馆是印度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整体建筑是一座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但里面保存的是印度的传统文化。马克·吐温曾感叹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对印度的任何评价都是正确的,但是相反的观点可能也是正确的,因为它太复杂了。”3.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出示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校徽、韩国安东儒教文化馆图及材料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及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李光耀《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儒家文化提倡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并鼓励人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些成为韩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激励民众建功立业的感召力和鞭策力。例如,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喆积极倡导“第一主义”的经营哲学,使“三星集团”最终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行列。——遆昶颖《儒家文化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教师讲述: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引人注目。它们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移民国家,华人大量移入新加坡,也随之带去了儒家文化与价值观念及生活习俗。儒家文化是新加坡华人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韩国自古就与中国关系密切,儒家文化早在卫满朝鲜时期就传入朝鲜半岛,长久以来影响着朝鲜和韩国人民。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家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加坡和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就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等美德,造就了有生产力的新加坡人民,推动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喆在企业管理中贯彻儒家文化,使三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在发扬儒家文化的同时,新加坡和韩国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4.现代埃及文化(1)特点: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2)表现①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②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③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