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蓄冷工程设计规范》_第1页
《水蓄冷工程设计规范》_第2页
《水蓄冷工程设计规范》_第3页
《水蓄冷工程设计规范》_第4页
《水蓄冷工程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SGIPAXXXX—2024水蓄冷工程设计规范为使水蓄冷工程设计在绿色低碳要求、施工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绿色施工、系统调试与验收过程中,做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技术先进,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水蓄冷工程的设计、调试、检测、验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GB/TGB/TSB/T26194-201019412-200326194-201010343-2012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蓄冷设备的性能标定JGJ158-2018蓄能空调工程技术标准T/CECS799-2021蓄能空调工程测试与评价技术规程GB/T37227.1—2018制冷系统绩效评价与计算测试方法第1部分:蓄能空调系统T/GAPEC015—2022蓄冷设备监理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水蓄冷空调系统Waterstorageandcoolingair-conditioningsystem将冷量以显冷或潜冷的形式储存在某种介质中,并在需要时释放出冷量的空调系统。其中,储存、释放冷量的系统称为水蓄冷空调系统。3.2载冷剂coolingmedium在蓄冷系统中,用以传递冷量的中间介质。3.3蓄冷介质Coldstoragemedium在水蓄冷空调系统中,以显冷、潜冷形式储存冷量的介质。3.4蓄冷装置Coldstoragedevice由蓄冷设备(如蓄水槽等)及相关阀门、配管、板换、自动控制等相关附件组成的储存能量的装置。3.5水蓄冷系统Waterstorageandcoolingsystem利用水的显冷蓄存和释放能量的整个系统工程。2T/SGIPAXXXX—20243.6蓄冷-释能周期Coldstorage-energyreleasecycle蓄冷空调系统完成一个蓄冷-释能循环所需的运行时间。3.7蓄冷效率Coldstorageefficiency在一个蓄冷-释能周期中,蓄冷装置的输出的释能量与系统输入蓄冷装置的能量的比值。3.8蓄冷水槽Storageofcoldwatertrough水蓄冷工程用于灌装蓄冷介质的容器。常见的蓄冷水槽有钢制圆柱体水罐(常称呼为蓄冷水罐常建设于地上;混凝土制方体或异形体水池(常称呼为蓄冷水池常建设于地下;还有钢制小型方体水池等形式。3.9基载负荷Baseload在蓄冷-释能周期内较为恒定部分的负荷。3.10蓄冷温度Coldstoragetemperature蓄冷工况时,进入水蓄冷装置的水温称为蓄冷温度。3.11释冷温度Releasetemperature释冷工况时,水蓄冷装置的向用能末端供能的温度称为释冷温度。3.12蓄冷速率Coldstoragerate蓄冷工况时,水蓄冷装置单位时间蓄冷量的大小。3.13电负荷削减量Powerloadreduction采用水蓄冷系统后整个用能系统设计电负荷下降的数值。3.14控制策略controlstrategy控制和设定制冷机、锅炉、热泵、水泵、冷却塔、蓄冷水槽、板换等设备或阀门的运行状态,以实现某种运行模式或控制目标的方法。4设计4.1一般规定4.1.1蓄冷空调系统设计前,应对建筑物的冷负荷、空调系统的运行时间和运行特点,以及当地电力供应相关政策和分时电价情况进行调查。4.1.2以电力制冷的空调工程,当符合《蓄冷空调工程技术标准》JGJ158-2018所规定的相关条件且经技术经济分析应当合理时,宜采用蓄冷空调系统。4.1.3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4.1.3.1空调冷负荷计算;4.1.3.2确定蓄冷方式和蓄冷介质;4.1.3.3确定系统流程、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3T/SGIPAXXXX—20244.1.3.4计算制冷设备定蓄冷装置的容量;4.1.3.5确定其他辅助设备的形式和容量;4.1.3.6编制蓄冷一释冷负荷逐时分配表;4.1.3.7计算蓄冷一释冷周期内的移峰电量、减少的电力负荷以及总能效比。4.1.4应根据蓄冷一释冷周期内冷负荷曲线、电网峰谷时段及电价、建筑物能够提供的设置蓄冷设备的空间等因素,经综合比较后确定采用全负荷蓄冷或部分负荷蓄冷。4.1.5根据工程需要经技木经济比较后,蓄冷装置可采用下列类型∶4.1.5.1水蓄冷装置;4.1.5.2封装式蓄冷装置。4.1.6蓄冷空调系统设计宜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和能耗分析。4.1.7对于改、扩建的蓄冷空调系统,应根据设备重量对放置部位的结构进行校核。4.2负荷计算4.2.1当进行蓄冷空调系统设计时,应对设计蓄冷-释能周期内的空调冷负荷进行逐时计算。蓄冷-释能周期应根据空调负荷的特点、电网蜂谷时段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4.2.2高冷系统冷负荷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相关规定,并应计算蓄冷—释冷周期内逐时负荷和总负荷。4.2.3当进行蓄冷-释冷周期的逐时负荷平衡计算时,应计入蓄冷装置、冷水管路。4.2.4间歇运行的蓄冷空调系统负荷计算时,应计算初始降温冷负荷。4.2.5对于改建、扩建工程,蓄冷空调负荷宜采用实测和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得出。4.2.6在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可采用冷负荷系数法或平均法对逐时冷负荷进行估算。4.3水蓄冷系统设计4.3.1在设计阶段,应根据经济技术分析和冷负荷曲线,确定蓄冷一释冷周期内系统的逐时运行模式,以及对应的制冷机和蓄冷装置的状态。4.3.2全部负荷蓄冷时的总蓄冷量,应按在设计工况下平、峰段的逐时空调冷负荷的叠加值确定。4.3.3部分负荷蓄冷时的总蓄冷量,应根据工程的冷负荷曲线、电力峰谷时段划分、用电初装费、设备初投资费及其回收周期和设备占地面积等因素,通过经济技术分析确定。4.3.4蓄冷时段仍需供冷时,宜设置直接向空调系统供冷的基载制冷机;蓄冷时段所需冷量较少时,也可不设基载制冷机,由蓄冷系统同时蓄冷和供冷。4.3.5制冷机、蓄冷装置的容量应按下列原则确定∶4.3.5.1制冷机、蓄冷装置的容量应保证在设计蓄冷时段内完成全部预定蓄冷量的储存;4.3.5.2蓄冷空调系统的制冷机应能适应制冷工况,其制冷量应根据生产厂商提供的性能资料,并对工况的情况进行计算;4.3.5.3基载制冷机容量应保证蓄冷时段空调系统需要的供冷量。4.3.6蓄冷系统设计时,制冷机应根据蓄冷方式和蓄冷温度合理选择。4.3.7当地电力部门有其他限电政策时,所选蓄冷装置的最大小时释冷量应满足限电时段的最大小时冷负荷的要求。4T/SGIPAXXXX—20244.3.8蓄冷系统设计时,应对不同运行模式下蓄冷装置与制冷机的进、出介质温度进行校核。蓄冷时,应保证在蓄冷时段内储存充足的冷量;释冷时,应保证能取出足够的冷量,且释冷速率应能满足蓄冷空调系统的用冷需求。4.3.9制冷机的逐时制冷量宜根据白天和夜间的室外温、湿度,选用不同的冷凝器入口温度进行计算。4.3.10蓄冷空调系统的蓄冷方式应根据建筑物蓄冷周期和负荷曲线、蓄冷系统规模、蓄冷装置的蓄冷和释冷特性以及现场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蓄冷装置的蓄冷和释冷特性应满足蓄冷空调系统的需求。4.3.11水蓄冷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4.3.11.1建筑物中具有可利用的消防水池时,应尽可能考虑其兼做蓄冷水池;4.3.11.2蓄冷混凝土水池不宜小于100;4.3.11.3确定蓄冷混凝土水池深度时,应考虑到水池中冷热掺混热损失,在条件允许时宜尽可能加深;4.3.11.4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7℃,蓄冷容积不宜大于0.048/;4.3.11.5水蓄冷蓄水温度在4~7℃时,宜采用常规制冷机组;4.3.11.6蓄冷水槽宜采用温度分层法,也可采用多水槽法、隔膜法或迷宫与折流法;4.3.11.7采用分层法的蓄冷水槽,应合理设计水流分配器,使供回水于蓄冷和释冷循环中在槽内形成重力流,并保持一个合理稳定的斜温层;4.3.11.8蓄冷时,蓄冷水槽的进水温度应保持恒定;4.3.11.9水路设计时,应采用防止系统中水倒灌的措施;4.3.11.10蓄冷水槽宜远离震动设备,当与振源较近时,应对震源采取相应的减、隔振措施。4.3.12水蓄冷系统的蓄冷、蓄热共用水池不应与消防水池合用。4.3.13蓄冷装置保冷层的表面温度不应低于空气的露点温度,保冷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15586及《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GB/T8175的规定。4.3.14现场制作开式蓄冷槽时,材料可采用钢板、混凝土或玻璃钢,并应符合下列规定:4.3.14.1蓄冷槽必须满足系统承压要求,埋地蓄冷槽还应能承受土壤等荷载;4.3.14.2蓄冷槽应严密、无渗漏;4.3.14.3蓄冷槽及内部部件应做耐腐蚀处理;4.3.14.4蓄冷槽应进行槽体结构和保温结构的设计。4.3.15当开式系统的最高点高于蓄冷槽水位时,应采取措施以防止水泵停止时管路中发生倒空。4.3.16空调水系统规模较小、工作压力较低时,可采用载冷剂作为冷媒直接进入空调系统供冷;否则宜采用间接连接的蓄冷空调系统。4.3.17应根据运行模式、控制策略合理设计系统配置和流程,蓄冷空调系统的基本流程应包括∶4.3.17.1蓄冷装置与制冷机并联布置;4.3.17.2蓄冷装置与制冷机串联布置,制冷机位于上游;4.3.17.3蓄冷装置与制冷机串联布置,制冷机位于下游。4.4末端空调系统4.4.1蓄冷空调系统宜采用大温差供水或低温送风空调系统。5T/SGIPAXXXX—20244.4.2当采用风机盘管机组的低温送风系统时,风机盘管机组应进行专项设计。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风机盘管机组》GBT19232在相应低温工况下的性能要求。4.4.3低温送风系统的空气处理机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组合式空调机组》GBT14294的规定,并应满足低温设计工况下的性能要求。4.4.4低温送风空调系统采用送风末端装置时应避免送风口结露。4.4.5低温送风系统的送风管道保冷层厚度应按设计送风温度确定,保冷层应设隔汽层。送风管道的法兰、阀门及其他连接附件应采取保温措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4.4.6低温送风风管系统的严密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相关规定。4.4.7低温送风空调系统在每次启动后应采用逐渐降低送风温度的控制方案。4.5系统监测与控制4.5.1蓄冷空调系统应配置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和《蓄冷空调工程技术标准》JGJ158-2018的规定,并宜实现规定所要求控制的内容:4.5.1.1参数监测与设备状态显示;4.5.1.2空调负荷的预测、记忆;4.5.2蓄冷空调系统的检测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采样时间间隔应根据数据规律设定,且记录时间间隔不宜大于15min,并宜对相关标准与管理办法的参数和设备状态进行监测。4.5.3运行模式为制冷机蓄冷时,蓄冷工况的结束宜按下列方式确定∶4.5.3.1依据设定的制冷机进口或出口温度或温度差,当低于该设定值时蓄冷工况结束;4.5.3.2依据监测的蓄冷装置蓄冷量;4.5.3.3依据设定的时间。4.5.4冷水机组的电机、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等内部设备的自动控制和安全保护宜由设备自带的控制系统进行监控。蓄冷监控系统应具有进行数据交换的数据总线通信接口。4.5.5用于蓄冷量测试的温度、温差、流量传感器精度应满足表4.5.4的要求。表4.5.4蓄冷量测试温度、温差、流量传感器精度项目))读取流量(%)精确度(复现)精密度分辨率4.5.6设计文件中应说明蓄冷空调系统可实现的各种运行模式和实现各运行模式的控制动作,控制动作应适用相应运行模式下的各种真有率和工况。4.5.7蓄冷系统中,载冷剂循环泵宜配置变频器,并宜符合下列规定∶4.5.7.1宜通过调试确定各设计工况对应的变频器频率设定值;6T/SGIPAXXXX—20244.5.7.2宜按系统控制要求,根据压差或湿度监测值和设定值,调节变频器以改变系统流量。4.5.8运行模式为制冷机蓄冷同时供冷时,可通过控制载冷剂侧三通调节阀或两个联动的两通调节阀,调节进入板式换热器载冷剂的流量,来保证空调水侧供水温度的恒定。4.5.9运行模式为制冷机单独供冷时,可根据设定的制冷机出口水温调整单台制冷机的制冷量,同时根据负荷变化进行制冷机启停台数控制。4.5.10运行模式为蓄冷装置单独供冷时,应根据空调水侧供水温度,控制载冷剂侧三通调节阀或两个联动的两通调节阀,调节蓄冷装置的释冷量。4.5.11当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模式为制冷机组与蓄冷装置联合供冷时,宜根据系统效率、运行费用及系统流程选择下列控制策略之一:4.5.11.1制冷机组优先,即设定制冷机组出口温度,使其满负荷运行或限定制冷机制冷量运行当空调系统的负荷超出制冷机组的制冷量时,调节蓄冷装置的流量。实现供水温度的恒定。4.5.11.2蓄冷装置优先,即设定蓄冷装置的进、出水流量,使其满负荷运行或限定释冷量运行,当空调系统的负荷短出释冷量时,按设定的出口温度开启并运行制冷机组,实现供水温度的恒定。4.5.11.3比例控制,即根据器冷装置的制余冷量和融冰率,按单位时段调节制冷机组与蓄冷装置的投入比例。投入比例可通过调节限定朝冷量,或调节限定的蓄冷装置释冷量。4.5.12设计文件中应对系统的运行策略进行描述,并应包括不同时间段、负荷率等条件下的运行模式选择、设备优先级别设定以及其他控制和调节措施。4.5.13蓄冷-释能周期内的运行策略应根据空调负荷和电价制定;全年运行策略应根据全年负荷、电价及运行费用变化情况进行相应调整。5蓄冷水槽5.1蓄冷水罐设计5.1.1技术规范1)《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油罐设计规范》GB50341-20032)《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28-2005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4)《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JB4708-20005)《承压设备无损测试》JB/T4730-20056)《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87)《入孔标准》HG/T21519-20055.1.2罐体规格5.1.2.1罐体应为圆柱形拱顶罐,采用钢材质:罐体设梯,罐顶周边设置护栏,罐体侧面应设进、出水口,钢短管并配法兰盘口;根据现场排水情况定长度的溢流口(含管道);根据现场排水情况定长度的排污口;检修人孔。5.1.2.2罐顶孔口:长度根据现场情况定的补水口(含补水管道),短管并配法兰盘口,检修入孔。5.1.2.3罐底设固定支耳与基础预埋件用螺栓固定,并作防腐防锈处理。5.1.2.4罐体壁厚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水罐内检修平台按照图纸制作安装。7T/SGIPAXXXX—20245.1.2.5蓄冷水罐内顶部应设立检修平台,罐顶应设置检修人孔,检修人员可从检修人孔直接下到检修平台;检修平台以中心立管为中心做十字型或一字型平台,两边需做栏杆扶手,平台尽量做到罐体边缘,方便检修人员观察、检修各个区域布水器。5.1.2.6蓄冷水罐罐体设计需符合国家设计规范要求。5.1.2.7蓄冷水罐的高度与直径的比例不可超过2:5:1,特殊情况除外。5.1.3罐体防腐5.1.3.1罐内壁在罐体焊缝检查合格后表面应采用打磨除锈或喷砂除锈,达到除锈标准后刷环氧富锌漆3遍,罐外壁在罐体焊缝检查合格后经除锈,刷防锈漆2道以上。5.1.3.2爬梯、护栏、检修平台等外露金属配件经后除锈后刷防锈漆2道刷环氧富锌漆2遍,非镀锌的管道、支吊架及护栏均应除锈后刷铁红防锈漆2道,面漆2道。5.1.3.3防雷接地,将蓄冷罐体与基础制作时预埋的镀锌扁铁可靠连接,规格大小须符合防雷规范,并作防锈和防腐处理。5.1.4罐体保温5.1.4.1水罐外部保温、保护都有特殊的要求,需根据钢制蓄冷水罐实际情况,提供最优的保温、保护工艺方案。蓄冷罐采用外保温方式:保温层外应覆盖保护层:覆盖层应固定在预埋在保温层里的防冷桥装置上。5.1.4.2蓄冷罐外壁及罐顶保温:采用柔性聚氨酯现场无缝喷涂发泡,应保证其连续性、均匀性,完整性。5.1.4.3聚氨酯性能指标:阻燃等级须达到国家标准,罐壁容重≥45kg/m3,罐顶容重≥55kg/m3,导热系数,0.024W/(mk),不透水性(无结皮)0.2MPa,30min不透水,吸水率≤2,闭孔率≥92,增加防冷桥措施。保温厚度应确保在24小时内平均变化不超过规定值。底部保温:珍珠岩混凝土保温层,强度应满足罐体设计压强要求(此部分由土建专业负责,按图施工)。5.1.4.4罐壁和罐顶保温保护层:彩钢瓦楞板或不锈钢板保护,瓦楞板固定螺丝采用不锈钢自攻螺丝,采用彩钢瓦楞板保护的板面烤漆应加厚至20μm。5.2蓄冷水池设计5.2.1一般规定5.2.1.1钢筋混凝土蓄冷水池土建部分应由具有设计资质的专业公司设计。单位可提供技术咨询,水池设计基本原则是采用自然分层方式蓄冷,在同等体积的情况下数量尽量少,深度尽量深;须由单位提供进出水管、补水管、溢流管、安装检修口、排污井的位置及尺寸。5.2.1.2钢筋混凝土蓄冷水池,多采用内保温防水方式。单位根据本工程各个水池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保温防水的深化设计。水蓄冷系统采用钢筋混凝土水池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要满足保冷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考虑避免水温周期性变化给保温防水带来的破坏。采用内保温的方式,可以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槽体内因结构梁、柱形成的冷桥;防止温度变化产生的应力而使储槽破坏并减少由于储槽内壁传导行成的冷温水间传热,造成内部冷损失。同时,需考虑到保温防水的有效性,保证水池内外在不同水压情况下都能安全有效,使用寿命更长。5.2.1.3水蓄冷行业标准“蓄冷水池整体保温效果须达到24h内,热损失不超过3%。保温要求应能满足在工作温度下,蓄冷水槽外表面不得结露。”根据这一要求,计算保温厚度。8T/SGIPAXXXX—20245.2.2保温防水方案5.2.2.1JS保温防水方案:由于内壁部分采用聚氨酯发泡保温层。基面处理后,混凝土池底,JS防水涂层三遍,之后喷聚氨酯防潮底漆,再采用聚氨酯现场发泡,发泡后由于聚氨酯发泡面凹凸不平,宜做一层聚合物找平层,也可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其他方案,然后采用聚脲防水。再根据池底需要安装布水器等后续工作,为防止施工中造成保温层和防水层的破坏,需做混凝土保护层,采用细石混凝土砂浆,所有工艺材料的厚度需根据设计要求计算得出。5.2.2.2玻璃泡沫板保温方案:在内壁洒水湿润后在墙面上刮抹粘贴层,采用玻璃泡沫保温板,保温完成面要求平整,粘贴的泡沫玻璃保温板应贴严。粘牢,施工过程中破损的板材应及时更换。保温层做好后,做混凝土保护层。高强砂浆刮抹工序要求均匀无漏刮,刮抹方向相互垂直。现场清理:现场清理,保持环境卫生:保温施工完的后24小时内禁止踩踏已施工的保温层。5.2.2.3XPS保温板保温方案:5.2.2.3.1对于水池外保温可采用XPS保温板的保温方案,宜采用胶钉+胶水固定法。绝热挤塑式聚苯乙烯保温板采用专用粘结剂点贴法施工,采用平头接缝。在粘贴聚苯乙烯保温板之前,必须根据墙面实际尺寸排板并预先将板切割好以后方可向墙上粘贴,尽量从阴角部位开始粘贴。聚苯乙烯保温板采用点粘法,粘板时应自下而上,在底层板的下面要有托板,避免下滑。板与板之间的缝不许打胶。上下层板要错缝粘贴,在墙面的阴阳角部位要咬茬拼接。对于角部或其他部位需使用半板或更小块板的部位,可采用手锯切割而成。粘板结束后,检查板逢宽度,大于15mm的板逢要用泡沫密封膏填缝。5.2.2.3.2泡沫玻璃砖这种产品的原始用途是作为烟囱的保温防腐材料,耐腐蚀性能很好。但作为水蓄冷水池的防水是值得商榷的,根据对十几个运用泡沫玻璃砖保温防水的水蓄冷用钢筋混凝土水槽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水槽在运行当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槽外壁结露、水槽渗水、保冷效果差、保温材料吸水的现象。5.2.2.3.3方案一中聚氨酯发泡的热导率低。保温性能优于泡沫玻璃砖和XPS板。由于粘粘剂和表面防水材料,对于水温的变化适应性差,与泡沫玻璃、XPS板热胀冷缩性能各异,容易引起开裂。泡沫玻璃和XPS板属于硬质材料,其对保温体的连续性能差,不利于防止冷量泄漏。水槽一旦出现裂缝,防水层和保温图层都将出现开裂。粘贴剂和防水涂层都容易脱离且故障率高,并且对于不规则面的适用性差,不宜用于壁面转角处和管道接口处。XPS板的保温则是由多个板拼接而成,其缝隙大很难达到防水要求,因此对于室内水池和对保温防水要求较高的设计方案应采用方案一,对于室外、防水要求不高或者很难做防水的水池则可采用方案二,对于水池外保温则可采用方案三。5.2.3水池共用对改造项目的原有水池及消防水池作为蓄冷水池应增加如下标准:1)在施工前需对消防水池进行检漏,若水池漏水则消防水池的防水标准与新建蓄冷水池的标准通用。2)由于消防水池较特殊做蓄冷水池用时应先与消防局沟通,在进行下一步的工作。6蓄冷水池布水器设计9T/SGIPAXXXX—20246.1Ultimate布水器是工业化生产的全新产品,原材料采用国际通用工程塑料,完全执行国家关于工程塑料的相关标准,不存在金属管道腐蚀的问题,正常使用寿命可达五十年以上。6.2Ultimate布水器没有复杂的结构,强度远远超出了使用极限,其材质采用的是不结垢不生菌的工程塑料,所以在使用过程中无需维护。6.3Ultimate布水器是由布水主管及若干个单体布水单元组成的,每个布水单元由梳妆集分水器、布水分支管道、布水平衡阀、缓冲腔、布水头组成,安装顺序如下:1)安装上布水器(布水分支管道、布水平衡阀、缓冲腔、布水头、主管以及吊架根据图纸要求从一角一起安装并依次推进)。2)装下布水器(布水分支管道、布水平衡阀、缓冲腔、布水头、主管以及支架根据图纸要服求=从一角一起安装并依次推进)。3)接蓄放冷管道。4)蓄放冷泵过滤器上增加清渣过滤布。5)蓄放冷泵清洗池体及布水管道。6)水量做布水试验。7)满水池配合系统做满液运行试验。8)调试结束。7绿色施工、安装7.1一般规定7.1.1蓄冷空调工程施工前应有完备的施工图纸、技术文件、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并应已完成技术交底。7.1.2进场材料、设备的产品合格证和技术文件应齐全,标志应清晰,外观检查应合格,抽样检测结果应合格。7.2设备安装7.2.1当重大设备运输及吊装时,应制定专项方案并采取防护措施,并应做到施工安全。7.2.2制冷机、蓄冷设备及其他设备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7.2.2.1机组安装前应进行设备基础验收,基础应满足设备承重要求,表面平整;7.2.2.2设备到场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生产厂家应联合进行设备开箱验收,并应进行验收记录;7.2.2.3当设备临时存放时,应采取防潮、防磕碰等措施;制冷机组不应在高温、低温环境下长时间存放;7.2.2.4安装人员进入现场后,应按设备、电气、给水排水等图纸核对预留孔洞及预埋件标高与位置、设备基础等;7.2.2.5设备安装应符合说明书及安装手册要求。7.2.3蓄冷装置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7.2.3.1盘管式蓄冷设备运输及安装宜水平;7.2.3.2整装蓄冷设备在临时存放及运输过程中,与设备底面接触的地面应平整;T/SGIPAXXXX—20247.2.3.3整装蓄冷设备的基础应平整,倾斜度不应大于1/1000;7.2.3.4设备安装应采用加垫片的方式进行找平;7.2.3.5整装蓄冷设备底部与基础之间应加设绝热保温措施;7.2.3.6系统冲洗时,不应经过蓄冷设备;7.2.3.7蓄冷装置安装完毕应进行水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7.2.4大温差低温供水的风机盘管,应具有按现行国家标准《风机盘管机组》GB/T19232在相应低温工况下逐项检验合格的检验报告。7.2.5低温送风系统的风管和风口,均应具有可证明在设计送风温度下表面不发生结露的检验报告。7.2.6低温送风系统漏风量测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执7.2.7载冷剂管路系统应无冷桥现象,管道支架、阀门、法兰等绝热施工应符合设计中对于载冷剂管路系统安装的要求。7.2.8系统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清洗,清洗环节应符合下列规定∶7.2.8.1应从蓄冷槽、管路、过滤器中除去系统中的残渣、废料以及脏物等;应使冲洗水分段充满管段后排放,管路铁锈、残渣不应进入蓄冷系统;7.2.8.2应将清洁水注入系统,开通系统中所有阀门和管路,工频开启循环泵,使清洁水在整个管路系统中高速循环;7.2.8.3添加清洗剂溶液时,清洗剂溶液应在管路系统中充分溶解和扩散,不应在系统中的任何部位沉淀清洗时间宜为8h~24h。同时应检查过滤器、除污器的堵塞情况;应在水路高速循环时打开系统低处的放水阀排出清洗溶液,并应避免同体废物在系统中沉淀;7.2.8.4系统重新充水,开始漂清循环时应确保系统清洁。当有污染物留存时应重复清洗、排放全面清洗完成后,应注入新水漂洗循环,排出漂洗水,再注入新水,至没有清洗液痕迹为止;7.2.8.5系统处于清洁状态后,应注入新水,并应对金属表面进行钝化处理和镀膜。7.3控制系统的安装7.3.1蓄冷控制系统的安装应根据设计文件进行控制系统深化设计,并应在系统安装前提供深化设计7.3.2当蓄冷系统低温液体管路控制设备安装时,传感器应采取防结露措施,应防止电动控制阀与传感器、发送器、执行器进水,并应对测量电路采取隔离与绝热措施。8调试、检测及验收8.1一般规定8.1.1蓄冷空调系统调试与检测应在设备、管道、绝热、配套电气施工全部完成,且设备单机试运转完成后进行。8.1.2蓄冷空调系统的联合调试宜在最冷月或与设计室外参数相近的条件下进行。8.1.3系统调试完成后应提供书面报告。8.1.4蓄冷空调系统的调试、检测及验收除按本规程执行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及设计文件的要求。T/SGIPAXXXX—20248.1.5检测、调试所采用的测试仪器仪表,应经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标定,并提供相应测量范围、精度的标定证明。8.2设备调试蓄冷空调系统调试前,应进行冷热源主机、水泵、蓄冷装置、换热器、冷却塔、末端空调系统等单体设备的试运行和调试。8.3控制系统调试8.3.1控制系统调试前应符合下列规定∶8.3.1.1系统设备已安装完毕,线路敷没和接线应符合设计要求;8.3.1.2系统的受控设备、子系统单体及自身系统的调试已结束,设备或子系统的测试数据应符合设计和工艺要求;8.3.1.3系统的调试环境和工业卫生条件(温度、湿度、防静电、电磁干扰等)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要求。8.3.2控制系统设备单体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8.3.2.1设备的外观和安装状况应符合设计要求;8.3.2.2按控制器的要求应已完成运行可靠性测试;8.3.2.3控制系统的传感器应已校对,且应读数准确,工作正常;8.3.2.4控制器、输入输出组件和监控点元件的硬件、接线位置应与软件的地址、型号、状态一致,完成控制程序编写并下载到控制器中;8.3.2.5应使用计算机或现场测试仪器,对控制器和现场控制设备以手动控制方式,按设计要求测试模拟量、数字量的输入输出,并作记录;8.3.2.6现场网络通信系统应稳定可靠。8.3.3控制系统调试后应符合下列规定∶8.3.3.1应具备与其他子系统通信能力;8.3.3.2对蓄冷系统内各类设备控制应安全、可靠;8.3.3.3应具备实时采集、记录并应保存设备、关键点运行数据的能力,并应方便导出;8.3.3.4应有历史记录存储容量和保存时间,应满足趋势分析要求;8.3.3.5应具备故障诊断和报警功能;8.3.3.6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上下兼容性,在系统升级或有新设备接入后,能方便集成到控制系统中;8.3.3.7根据季节和机器运行情况,控制系统具备工况转换功能;8.3.3.8控制制冷主机、及外围设备的启停的数量及监测设备的工作状况与运行参数,如∶电动阀开关、调节与阀位显示及蓄冷量测量与显示等。8.4系统调试和验收8.4.1当兑制载冷剂时,宜选用蒸馏水、去离子水或冷凝水;水的总硬度应低于100mg/L,氯化物和硫酸盐的含量宜分别小于25mgL。8.4.2载冷剂充灌应在系统冲洗和试压完毕后进行,充灌前管路及设备中的水和冲洗液应已排净、泄T/SGIPAXXXX—2024水阀关闭、排气阀开启。8.4.3载冷剂充注前宜进行水压试验和水溶液的试运行。并应确保整个系统运行正常。8.4.4蓄冷空调系统联合调试前,应对设计文件要求的各运行模式进行压运转。试运转一个蓄冷一释冷周期结束后,应做不少于两个蓄冷一释冷周期的工况测试。8.4.5蓄冷-释能周期的工况检测和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8.4.5.1系统的运行模式应包括蓄冷水池单独供冷、制冷机单独供冷、制冷机与蓄冷水池联合供冷和充冷供冷同时进行四种供冷运行模式;8.4.5.2制冷主机、蓄冷装置、水泵、阀门等的运行状态;8.4.5.3载冷剂及空调供回水温度、流量及压力;8.4.5.4制冷主机、水泵等设备的耗电量、变频水泵运行频率;8.4.5.5蓄冷控制系统通过对制冷主机、水蓄冷槽、系统水泵、冷却塔、系统管路调节阀等设备的运行进行监测和控制,调整蓄冷系统应用工况的运行模式,在安全和经济的条件下给空调末端系统提供稳定的供水温度。8.4.6制冷机组单独供冷工况调试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8.4.6.1系统连续运行正常、平稳,水泵压力及电流无大幅波动,系统运行噪声应符合设计要求;8.4.6.2各水系统压力、温度、流量应符合设计要求;8.4.6.3当多台制冷机组及冷却塔并联运行时,各机组及冷却塔的水流量与设计流量的偏差不应大于8.4.7制冷机组蓄冷及蓄冷装置单独供冷工况的调试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8.4.7.1系统载冷剂的流量、压力、温度应符合设计要求;8.4.7.2系统实际蓄冷量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