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至秦汉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1页
(1)+先秦至秦汉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2页
(1)+先秦至秦汉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3页
(1)+先秦至秦汉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4页
(1)+先秦至秦汉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至秦汉时期1.1953年,考古学者在山西汾河两岸发现了多个地点遗址组成的遗址群。次年进行的集中发掘共发现石器及动物化石地点14个,获得2005件石制品、2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下列与该遗址群发展水平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 B.陶寺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良渚古城遗址2.下表是根据考古学研究整理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等数据。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粟米千粒重(克)27粒数占比重量占比A.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B.已具备相对成熟的灌溉技术C.古代南稻北栗的农业格局初步形成D.地区之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3.《国语》记载:“天子举以太牢(牛、羊、豕三牲),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一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羊、豕、鱼),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这一记载反映了西周()A.构建礼乐制度以巩固政治统治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建立了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D.利用血缘关系影响权力分配4.春秋战国时期,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A.商人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 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C.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D.儒学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5.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 B.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 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6.项羽被打败后,众诸侯上书推尊刘邦为皇帝说:“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秦亡汉兴成为天下大势 B.刘邦势力强于各诸侯王C.封建正统观念影响深远 D.对皇位合理存续的重视7.相传刘邦在用剑斩杀了白帝之子化身的白蛇后,得知了自己赤帝之子的身份。西汉建立后,此剑成为国之重器。到了东汉,皇帝出行时有专人背负此剑随行。两汉统治者将斩蛇剑视为国之重器的动机是()A.借助历史规范仪卫制度 B.弘扬尚武勇毅政治传统C.将汉代天命思想符号化 D.强化儒家思想统治地位8.汉早期服饰样式与楚、秦习俗密切,而汉武帝之后的日常服饰深受齐、鲁地区服饰影响,士兵的甲胄样式带有燕国、代国地区的特色。这表明西汉()A.尊崇儒术浸润到社会生活 B.服饰文化带有浓厚时代性C.抗击匈奴的斗争比较突出 D.大一统局面促成华夏认同9.西汉前期,作为地方乡官里吏的乡三老、孝悌、里正和里父老等多“有修行,能率众为善”,协同有秩、啬夫等乡官征收赋税徭役、教化民众。西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樊重“赀至巨万,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闾……推为三老”的现象。有学者推算,东汉乡官里吏一般由有资产十万钱以上富人担任。这一变化()A.增强了郡县官员对地方的影响B.体现出察举制度影响力的丧失C.易导致基层与中央政权的离心D.折射出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10.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各地输送。又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这说明当时()A.政府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 B.中央对地方管控的加强C.国家为开拓疆域进行准备 D.商人经商环境较为宽松11.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于,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这客观上()A.推动了儒学独尊的出现 B.保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D.提高了官员的行政能力12.西汉末年已有刺史干预地方行政事务;东汉时,和帝、安帝、顺帝、桓帝均曾下诏要求刺史亲预庶政,刺史由此逐渐获得选举、劾奏等人事权力,甚至染指兵权。由此可知,东汉时期()A.地方豪强受到压制 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C.刺史制度明显异化 D.监察官员品级提高13.东汉张衡在《七辨》中说:“沙饴、石蜜,远国贡储。”三国时,曹不曾将五饼石蜜作为礼物送给孙权。西晋史书《续汉书》亦有天竺国出“石蜜”之说。清人在《凉州异物志》中考证出“石蜜”为蔗糖的一种。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A.中国的甘蔗是由印度传入的 B.丝绸之路促进了食品的交流C.古代朝贡活动提倡以物易物 D.贵族之间馈赠蔗糖不合礼制14.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叙传》中指责《史记》将汉史“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所以他将《高帝纪》作为开篇,陈涉、项羽分别由世家、本纪降为传。这一史学编撰的变化反映出()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C.史学的政治功能日益扩大 D.官修史书体裁进行了变革15.《伤寒杂病论》流传至宋代时,由林亿等人整理校订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共收录方剂269方,使用的药物多达214种,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由此可知,《伤寒杂病论》()A.系统总结了我国中医药学成就 B.无愧为中医临床百科全书C.说明我国中医学缺乏创新精神 D.可佐证古代科技的实用性16.《九章算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其主要例题以解决土地的丈量与赋税计算、粮食加工与兑换比率、徭役均输的征发摊派、商品流通与关税等问题为主。由此可知,《九章算术》()A.佐证两汉民众赋役负担较沉重 B.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C.与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密切相关 D.说明古代赋税制度臻于科学完善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诗经·周颂·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根据材料一、二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国的家庭有两种陋俗:一种是倍受华夏文化影响的大家庭,到处都有,贵族亦如此,一些富有的家庭更是如此;还有一种是久受戎狄文化侵扰的家庭,即男女同室,无长幼之别,更无男女之耻。像这样的家庭,不但是腐败堕落滋生之所,更是游手分子寄生之地。商鞅很受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影响,不但要人力尽量去挖掘地力,而且还要尽量把人力挖掘出来。……因此,他两度颁布分户令,通过不同方式把家庭析分为最小单位,重组秦国的家庭制度,彻底改造华夏的传统家庭制度,也彻底纠正戎狄化的家庭结构。——郑良树《商鞅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改造秦国家庭结构的具体做法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推行家庭结构改革的作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姜女的故事原型产生于春秋时期,主要内容如下:“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吊唁)之。(杞梁妻)辞曰:‘殖(即杞梁)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意即在郊外吊唁不合礼制)齐侯吊诸其室。”——《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袭莒”材料二西汉时期,孟姜女故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庄公袭莒,殖(即杞梁)战而死……杞梁之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杞梁),曰:‘吾何归矣?夫妇人必有所倚者也。父在则倚父,夫在则倚夫,子在则倚子。今吾……内无所依……外无所倚……吾岂能更二(即改嫁)哉!亦死而后已。’遂赴淄水(即投淄水而死)”。——(西汉)刘向《列女传·贞顺传》(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春秋时期比较,西汉时期孟姜女故事有了哪些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认识传说故事所蕴含的历史研究价值。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该遗址群并没有发现农业活动的痕迹,自人类的牙齿和动物残骸都已成为化石,这说明该遗址群应该是距今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的人类早期遗址群,其发展水平与元谋人遗址同处于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和良渚古城遗址均为原始社会末期和早期国家形成期的遗址,应该有农业生产的痕迹,排除B、C、D项。故选A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在祭祀方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都有相应的规定,并且体现出等级划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巩固统治,A项正确;井田制是西周割据的经济基础,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与西周时期的经济基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是中央对地方间接管理的制度,并非垂直管理,排除C项;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地位相结合,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没有涉及血缘关系对权力分配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B项正确;商朝已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商人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排除A项;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于明清时期,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繁荣并非由儒学兴起带动的,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可知,墨子认为,作为统治者,既要“贵义”又要“尚利”,义是达到利的手段,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与儒家学说在道德价值观的范围内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不同,体现了其鲜明的政治立场,C项正确;墨子表达了其对义利的观点,并非反传统的启蒙思想,排除A项;墨子对义利的描述,体现的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政治立场,而非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排除B项;墨子认为既要“贵义”又要“尚利”,并非对法家的重义轻利观的否定,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众诸侯推尊刘邦是因为其“功盛德厚”,强调作为帝王应该有功德,这是在为其登上皇位的合理性进行解释,故选择D项,A和B跟题干关联性不大,故排除;题干并不能体现和“封建正统观念”,排除C。7.答案:C解析:相传刘邦是赤帝之子,用创斩杀了白帝之子化身的白蛇,这一传说被认为是汉朝推翻秦朝具有合法性的证明,两汉统治者将斩蛇剑视为国之重器,因为斩蛇剑是汉朝顺应天命的体现,C项正确;斩蛇剑是汉朝顺应天命的体现,并非一般的仪卫用品,排除A项;斩蛇剑象征汉朝的正统地位,而非象征勇武,排除B项;刘邦斩白蛇体现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而非儒家思想,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汉早期服饰样式与楚、秦习俗密切,而汉武帝之后的日常服饰深受齐、鲁地区服饰影响,士兵的甲胄样式带有燕国、代国地区的特色”可知,汉早期的服饰风格与楚、秦习俗密切,是因为汉政权兴起于楚,汉承秦制的原因,而到了汉武帝时代,尊崇儒学,因此服饰深受齐鲁等地影响,而汉武帝时期收复北方,打击北匈奴,因此士兵甲胄样式带有燕国、代国地区的特色,因此可以说西汉服饰文化带有浓厚的时代性,B项正确;尊崇儒术浸润到社会生活不能解释西汉初年的服饰习俗,排除A项;抗击匈奴的斗争比较突出只能解释士兵服饰呈现的特色,排除C项;大一统局面促成华夏认同和服饰呈现不同特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在郡国设均输官”“又置平准官于京师”“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均输平准政策,有利于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平抑物价,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反映了政府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管控的加强,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开拓疆域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说明汉武帝时期采取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一—察举制。依据材料可知察举制后期产生了严重的弊端,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故选C项。12.答案:C解析:材料“西汉末年已有刺史干预地方行政事务……刺史由此逐渐获得选举、劾奏等人事权力,甚至染指兵权。”体现了刺史权力的增大,说明东汉时期刺史制度明显异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地方豪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刺史权力的变化,体现不出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监察官员权力变大,没有提到品级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沙饴、石蜜,远国贡储。”,“天竺国出石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益于古代的丝绸之路,使得地区食品得到了一定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甘蔗是从印度传入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传统贸易的交易方式,排除C项:“不合礼制”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班固的做法强化了对帝王中心地位的肯定,弱化了项羽、陈胜的地位,这是儒学正统观念强化在史学的体现,C项正确;“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与材料“项羽降为传”相矛盾,排除A项;“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表述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史书体裁进行的变革,而是时代变迁,史书编撰也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5.答案:D解析:《伤寒杂病论》经过宋代医学家整理校订后,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可知该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以佐证我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性的特点,故选D项。该医书并非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排除A项;中医临床百科全书是《千金方》,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医学缺乏创新精神,排除C项。16.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必备知识“两汉文化”及史料实证素养。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是古代国家治理的核心,故本题选C;材料只涉及赋税计算,未涉及赋税比重,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九章算术》在数学史的地位,“臻于科学完善”表达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17.答案:(1)机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的周人统治范围;传播了周文件;稳定政治秩序等。(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解析:(1)第一小问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是稳定统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第一小问意义,据材料二“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得出歌颂了周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得出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18.答案:(1)具体做法:实行分户令,实行小家庭制。原因:秦国家庭存在陋俗;大家庭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发展小农经济的需要;受李悝改革的影响;促进秦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交融的需要。(2)刺激了小农户数量的增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促进了秦国社会的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利于革新风气的形成。解析:(1)具体做法:根据“两度颁布分户令,通过不同方式把家庭析分为最小单位,重组秦国的家庭制度”得出实行分户令,实行小家庭制。原因:根据“秦国的家庭有两种陋俗”得出秦国家庭存在陋俗;而且大家庭影响国家赋税收入;根据“商鞅很受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影响,不但要人力尽量去挖掘地力,而且还要尽量把人力挖掘出来”得出是发展小农经济的需要;受李悝改革的影响;同时也是促进秦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交融的需要。(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商鞅推行的家庭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