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良恭俭》(课件)山东友谊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下册_第1页
1《温良恭俭》(课件)山东友谊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下册_第2页
1《温良恭俭》(课件)山东友谊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下册_第3页
1《温良恭俭》(课件)山东友谊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下册_第4页
1《温良恭俭》(课件)山东友谊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第一单元敦厚指脾气温和性情憨厚,忠厚1温良恭俭1《温良恭俭》2.学习“王述忍怒”的故事,初步了解温和宽厚的美德。3.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敦厚温良的做法。1.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知道经典选文中倡导的“温良恭俭让”等几种美德。学习目标孔子思考

“温良恭俭让”是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的,你知道他是谁吗?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孔子像作者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zōuyì)人(今山东曲阜)。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论语》《论语》(lúnyǔ),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四书”是哪四部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曾参孔伋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学而》经典诵读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学而》fūyìyǔyúyúyú经典诵读想一想

“温、良、恭、俭、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具体说一说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节制)、谦让还是任何国家通“欤”,表疑问。相当于“呢、吗”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学而》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大概经典诵读解读

本章是通过子禽与子贡的问答,从侧面反映出了孔子光辉的人格和修养。

因为政事是一个国家的核心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统治者都视为国家机密,一般人很难得知。但孔子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却能很快了解到各国的政治动向,说明各国国君对孔子是高度信任的,愿意向他公开国家机密,乐于和他探讨如何安邦定国。所以,孔夫子得闻各国政务,了解各国国情,靠的是“温良恭俭让”等做人的修养。这种修养自然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信赖!思考

一个人具备了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德,就更容易获得人们的亲近和帮助,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课文写了哪几种美德?具备了这些美德,有什么作用?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经典诵读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暴,谦恭而安详。经典诵读解读

“温而厉”,是说孔子的内心温和,而仪容举止庄重严肃,让人从心底生出一股敬意,不敢过于随便。“威而不猛”反映的是孔子的内在修养,他在外表上保持着足够的威仪,却没有让人感到那咄咄逼人的压迫感,孔子是“不怒而令人敬畏”!“恭而安”这是对孔子内心状态的描述。一般情况下,人在谦恭的时候也会有些拘束。但孔子不然,他不但恭而有礼,还不会产生拘束感,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自适。也只有他这种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显现出这样的气象。总结

这两段文字都出自《论语》。第一段通过子禽与子贡的对话,勾勒出孔子待人接物“温良恭俭让”的形象。第二段是孔子对老师的描述,呈现的是孔子那种平和中正的状态。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有德行修养,就会显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透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也可以看到他的修养。用“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德去待人接物,容易获得人们的亲近和帮助,有利于团结、亲睦、向善。

王述忍怒【补充材料】

王述,东晋人,历任琅琊王(司马岳)功曹、宛陵县令,征虏(庾冰)长史、临海太守、会稽太守。行政清正严明,后出任扬州都督,加号卫将军。反对大司马桓温迁都洛阳,累迁尚书令、散骑常侍。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故事,然后简述故事并说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晓事明理

体现了王述的温和宽厚和忍让,说明“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王述的让,不是逆来顺受的忍让,而是胸怀大度的宽容。

王泰让枣晓事明理

阅读下列短文,简述故事并说说王泰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泰让枣

王泰幼时①,祖母集诸孙②,散枣于床。群儿竞之,独泰不取。问其故,曰:“争取乃非义③,当由祖母赐之。”由是家人异之④。注释:①王泰:南朝人。②诸:众。③非义:不合道理。④异之:认为他与别的小孩不一样。晓事明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人相处要懂得谦让,不能你争我抢,一定要彬彬有礼。王述的忍让,王泰的谦让,都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都值得我们学习。孔门四科

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德行”指道德修养,“言语”指交际辞令,“政事”指政治事务的管理,“文学”指对古代文献的学习。

孔门四科中,道德修养最重要,首先要学会做人,所以德行科位列首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以文学科排在最后。广闻博识孔门四科代表人物:德行科——颜渊(颜回)言语科——子贡(端木赐)

政事科——冉有(冉求)

文学科——子游(言偃)余力学文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太上感应篇》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太上感应篇》

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样高兴;看到他人有所损失,就如同自己损失一样难过;不宣扬别人的短处,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见人作恶事时应加以劝阻,见人做善事时应大加宣扬,跟人交道应辞多就少;受到侮辱时,不生怨恨心,受到宠荣时,应生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