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709-2024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_第1页
DB37T 4709-2024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_第2页
DB37T 4709-2024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_第3页
DB37T 4709-2024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_第4页
DB37T 4709-2024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7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monitoringofoffshoremarinelivingresources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本文件对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的一般规定,及海藻/海草、软体类、甲壳类、鱼类、哺乳类等主其他海洋生物资源与生境(如海参、海蜇、单环刺螠等)调查监测参GB/T12763.2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GB/T12763.4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GB/T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GB/T12763.7海洋调查规范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GB/T12763.8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GB17378.2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DB37/T4325近海产卵场索饵场调查评估技术4.1监测计划监测方式、监测时间和频次以及监测人员、监测船只、器材4.2监测对象4.3监测方式采用不同的监测技术进行海洋生物资源监测,同步进行理化、生物环境等生境监测:a)采用拖网、笼壶、钓具等传统方式开展监测,监测时统一网具性能和规格、昼夜采样时间等4.4监测时间、监测频次a)常规监测:逐季监测,以3月~5月为春季,6月~8月b)专项监测:根据目标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特性,选择监测时间,确定监测频次。4.5站位布设根据监测计划、监测海域和范围、海底地形、水深等情况设置a)一般大陆架海域,以格状均匀定点法布设监测站位,依据监测面积的大小,站位的经纬度间b)河口、港湾等近海浅水区,按目标生物分布特征、环境将监测海区划分为几个资源分布较为均匀的小区域,根据监测水域的深度、地形和水温、盐d)潮间带区域,按不同底质类型(硬底质/软底质)设置断面,每个断面根据潮汐水e)哺乳类资源的调查监测,不预设取样站位,按其洄游规律实时监测。5.1监测要素监测要素包括海藻/海草的种类组成、分布、生态学特征、资源量及其生境要素(生境监测按第105.2监测方式根据海藻/海草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区域确定,并依据实际资源情况可选择遥感技术手段作为辅助调5.3样品采集a)潜水取样:由潜水员携带水下拍照设备b)潮间带采集调查:在大潮期间进行,人工采集取样框内所有海藻/海草。根据目标生物分布特c)遥感技术手段调查:采用卫星遥感与无人机遥感获取海藻/海草数据分布特征。5.4样品分析测定的样品采用低温冷藏保存,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数据采集及分析记录表参见补充手段,eDNA的监测技术参照DB11/T20a)游泳型:一般指头足类,采用单船有翼底拖网调查,无法进行底拖网调查的特殊海域,采用b)底栖型:一般为匍匐爬行类,根据底质复杂程度,采用三角拖网或阿氏拖网调查,无法进行c)定居型:包括潜掘栖居类、附着类、固着类,采用采泥器抓取底泥调查,无法进行采泥调查e)潜水取样:由潜水员携带水下拍照设备,在定点站位潜入水下进行图像观察记录。记录范围补充手段,eDNA的监测技术参照DB11/T20a)浮游型:包括毛虾、磷虾等浮游生活的甲壳类,采用大型浮游生物网调查,在河口、港湾等b)游泳型:包括口足类、虾类、蟹类等营游泳生活的甲壳类,采用单船有翼底拖网调查,无法c)底栖型:一般指蟹类等于海底爬行生活的甲壳类,根据底质复杂程度,采用三角拖网或阿氏拖网调查,无法进行拖网调查的特殊海域,采用潜水取样方和摄食强度采用目测法测定,划分级别参见附录B;数据采集及分析记录参见附录C、附录D无法进行拖网调查的海域,采用笼壶类、张网、钓具类渔具调查。另外依据实际资源情况可选择eDNA技术作为相应辅助和补充手段,eDNA的监测技术参照DB11/T202c)钓具调查:可根据不同类型钓具的作业特征和习惯来确定;定,划分级别参见附录B;数据采集及分析记录参9哺乳类资源监测9.1监测要素9.2监测方法段,eDNA的监测技术参照DB11/T209.3样品分析现场鉴定,填写观测记录,无法现场鉴定的样品,拍照标记保存。数据分析记录参见附学包括叶绿素a、溶解氧、pH、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铵盐适用于移动能力偏弱的小、大型底根据底质复杂程度,选用网具,网口适用于移动能力偏快的大型底栖生适用于游泳动物,无法进行拖网时A、附录C~附录F。表A.1、表A.2给出了海藻/海草样品采集和群落监测记录123456789 根13456789B.1.1.1枪乌贼和太平洋褶柔鱼b)Ⅱ期:发育期。雌体卵巢很小,成带状,卵粒大小不一、全不透明,输卵管很小、管内没有卵粒,输卵管腺小,缠卵腺和副缠卵腺已形成,但还很小,副缠卵腺呈淡黄色;雄性个体精腺有黄豆大,朱红色的斑点多,缠卵腺肥大,呈乳白色。已交尾,受精囊中有精子;雄性个体精巢很大,储精囊和精荚囊均饱满,轻压阴茎,精荚能排出,轻触精荚,能弹出精子。精巢缩小,比精荚囊还小,精荚囊中精荚饱满,挤到阴茎f)Ⅵ期:产后期。雌性个体已产过卵,卵巢萎缩,尚存的少量卵粒稍呈灰色。输卵管松弛,呈黄色,仅存少量透明卵。副缠卵腺暗红色,缠卵腺干瘪呈淡黄色,表面有皱纹,约占外套腔色,精荚囊至阴茎存有少量精荚,有的精荚膜已破裂,精子溢出;产后的个体消瘦尖细,胴b)Ⅱ期:卵巢较大,卵粒大小不一,小型的不透明卵占优势,有少数透明卵或半透明卵,并有f)Ⅵ期:已产过卵,卵巢萎缩,其中有少量卯粒稍呈灰褐色。输卵管松弛、呈黄色、尚有少数a)Ⅰ期:未成熟期。卵巢内以小型卵为主,大小卵粒(0.0230mm~O.0828mm)混杂,卵巢边缘b)Ⅱ期:成熟期。卵巢内卵粒大部分达D型及C型(D、C型的卵径约0.0时卵巢显著增大,边缘呈纹状突起,突起与突起重叠,在第一腹节背部的卵巢向两侧扩张,第二节腹节处则向上隆起,大部分雌虾交接器内已有位千第一腹节背部的卵巢己穿过上部肌肉与甲壳接触,并扩展到身体两侧。第二腹节背部的卵巢已挤开上部肌肉向上突出。卵巢呈绿色d)Ⅳ期:产卵期。卵巢边缘突起部分已无卵粒,但在卵巢中部血管附近仍有大植小型卵粒,卵巢内部空虚,或仅存极少数卵粒,卵巢外形极不一致,且左右不对称,只剩极薄的一层贴附c)Ⅲ期:发育后期。卵巢变大,前叶及中叶已成熟,通过甲壳可见,后叶增宽。肉眼易于辨别b)Ⅱ期:已交配,雌体腹部由三角形变为椭圆形,体内的两个储精囊内各有一个精荚,性腺开始发育,卵巢呈乳白色或粉红色,细带状,肉眼可c)Ⅲ期:卵巢呈淡黄色或黄红色,带状,肉d)Ⅳ期:卵巢发达,精红色或红色,扩展到头胸甲的两侧,卵粒明显可见。e)Ⅴ期:卵巢发达且柔软,红色,腹部抱卵,卵粒大小均匀。a)Ⅰ期:性未成熟的个体。性腺不发达,紧附于体壁内侧,呈细线或细带状。肉眼不能识别雌b)Ⅱ期:性腺开始发育或产卵后重新发育的个体。细带状的性腺已增粗,能辨认出雌雄。卵巢呈细管状(或扁带状),半透明,分枝血管不明显,呈浅肉红色。但肉眼看不出卵粒。精巢c)Ⅲ期:性腺正在成熟的个体。性腺已较发达,卵巢体积占整个腹腔的明显增粗,卵粒互相粘连成团块状。肉眼可明显看出不透明的稍具白色或浅黄色的卵粒,但切开卵巢挑取卵粒时,卵粒很难从卵巢膜上脱落下来。精巢表面呈灰白色或稍浅红色。挤压d)Ⅳ期:性腺将成熟的个体。卵巢体积占腹腔的2/3左右,分枝血管可明显看出。呈圆形,很易使其彼此分离,有时能看到半透明卵。卵巢呈橘黄色或橘红色。轻压精巢膜或轻压鱼腹无成熟卵流出。精巢明显增大,呈白色。挑破精巢或轻压鱼腹有少量精液流出。精e)Ⅴ期:性腺完全成熟,即将或正在产卵的个体。性腺饱满,充满体腔。卵巢柔软而膨大。卵精巢发育达最大,呈乳白色,充满精液。挤压精f)Ⅵ期:产卵、排精后个体。性腺萎缩、松弛,充血,卵巢呈暗红色。体积显著缩小,只占体腔一小部分。卵巢套膜增厚。卵巢和精巢内部常残留少数成熟或小型未成熟的卵粒或精液,m 编号雌雄项目名称:任务海区:采样日期:序号经度纬度号123456789123456789数123456789123456789m5[3]农业部渔业局.中国专属经济区生物资源及其环境调查图集(1997-2001),第四卷.气象出版社,2002.[4]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山东近海经济生物资源产卵场、索饵场及生态环境.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