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尚书》中,“天”已不是人所不能认识的东西,反而是人能认识它,并在行动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到了与《尚书》不同的《周易》及先秦诸子出现后,天人观的内涵才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这其中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主要流派,基本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涵。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道数将为天下裂”,三人都在言说“道”,可见那时“道”已经成为当时思想的主题。《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老子认为是不可以命名的,也即无法用概念来加以界定的,一旦给它强行取了名字,那就不是“道”了。也就是说,“道”是不可以用概念来确切把握的,天不再是最高的存在,而是要师法道,即“天法道”。由此,天成为从属于道的范畴,从而获得了形而上的哲学意义。可以说先秦诸子思想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这一时期,先秦诸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道”,用以沟通天人,摆脱原始巫术和传统天命观的束缚,促进了人性的觉醒。而由此形成的“天人”关系被视作一种新的“天人合一”,“道”正式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思想主题和核心范畴,一切都要以“道”为本源依据和最终旨归。而由于这种“道”是祛魅后的形而上的范畴,使得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实现了人文的转向,而且形成了沟通天人、物我的媒介。无论是哪一种思想,天人关系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其发展确实是经过原始宗教的信仰阶段而逐步发展到形而上的理性层面。经过先秦诸子的改造,天基本上脱去了其神秘外衣,呈现出更多人文理性的色彩。但不论是具有神秘意义的天,还是自然意义上的天,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并指导人事活动的依据,其最终目的都是明吉凶顺人事。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比象(比拟象征)”思维,就被赋予了更多政治伦理层面的内涵。因此,虽然“比象”思维的对象还是天地,但经过先秦诸子的创造性阐释,这时所“比象”的天地的内涵、意义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转化为哲学上具有本体意义的天。当然,经过改造,天的内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具有了强烈的人文理性的色彩,但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主宰之天的影子。中国“比象”思维的形成,是在原始思维基础上的更高层面的发展。中国原始巫术在神秘形态下固有的直观性,使“比象”思维保留了巫术的形象性、想象性等特征,使“象”具有了超越的形上意义,使得“象”在后来可以与“道”“德”“心”等联系起来,逐渐祛除了神秘色彩,获得了形而上的理性内涵。统而观之,“比象”思维强调直感,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注重想象作用的发挥,同时又不脱离理性思维。此外,随着先秦诸子百家提出“道”“德”“心”等概念范畴,天逐渐演变为一种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由此出发,“比象”天地逐渐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从而获得了哲学、政治、伦理等层面更广泛的内涵。这种转变深刻地影响到了“比象”思维的内在结构,使“比象”思维呈现出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比道”。(摘编自王海龙《“比象”探源——“比象”与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先秦诸子都提出了自己的“道”,但只有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才真正改变了之前的天人关系。B.“比象”是一种强调直感的思维,因为被赋予了更多政治伦理内涵而使天地的内涵等发生明显变化。C.“比象”思维是在原始思维基础上的更高发展,保留了巫术的特征,让“象”具有了超越的形上意义。D.“象”与诸子百家的“道”“德”“心”等概念联系后,“比象”天地获得了哲学、政治、伦理等层面更广泛的内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列举《尚书》《周易》等对“天”的认识,是为了论证先秦诸子对“天”的认识与此不同。B.文章引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从“道”内涵深刻的角度诠释老子对“道”的理解。C.在证明先秦诸子思想奠定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时,文章从“道”入手,讨论天人关系的变化。D.文章在讨论不脱离具象和理性的“比象”思维时,注重分析先秦诸子对天的内涵的理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尚书》中,先民们已经能够全面认识“天”的特征,并能在行动中达到自己的目的。B.经过先秦诸子的改造,“天”基本被祛除了神秘的原始宗教因素,天人观的内涵呈现出更多的人文理性色彩。C.具有神秘意义的天和自然意义的天的内涵经改造有了新的变化,从而不再作为先民指导人事活动的依据。D.道让“比象”从原始巫术和传统天命观逐渐转为人文理性,并使“比道”成为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答案〗1.A2.A3.B〖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只有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才真正改变了之前的天人关系”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三段“先秦诸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道’……而由此形成的‘天人’关系被视作一种新的‘天人合一”可知,构成新的“天人合一”是诸子百家共同所为,不是老子一人。【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文章列举《尚书》《周易》等对‘天’的认识,是为了论证先秦诸子对‘天’的认识与此不同”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到了与《尚书》不同的《周易》及先秦诸子出现后,天人观的内涵才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可知,文章没有列举《周易》对天的认识,也并非为了论证与先秦诸子观点的不同,选项无中生有。【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能够全面认识”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在《尚书》中,‘天’已不是人所不能认识的东西”可知,有了认识,但未必“全面”,选项曲解文意。C.“不再作为先民指导人事活动的依据”错误,由倒数第二段原文“经过改造,天的内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主宰之天的影子”可知,说明天还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指导人事活动的依据,选项曲解文意。D.“道让‘比象’从原始巫术和传统天命观逐渐转为人文理性,并使‘比道’成为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理解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此外,随着先秦诸子百家提出‘道’‘德’‘心’等概念范畴,天逐渐演变为一种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由此出发,‘比象’天地逐渐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这种转变深刻地影响到了‘比象’思维的内在结构,使‘比象’思维呈现出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比道’”可知,“由此出发,‘比象’天地逐渐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中的“此”不是单指“道”,为范围缩小;“使‘比道’成为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中的“成为”应是“呈现出”。(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与北京首钢朗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宣布,经多年联合攻关,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首钢朗泽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制备核心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反应速度(22秒合成),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获得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并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无中生有”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将无机的氮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氮和碳,实现了从0到1的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摘编自瞿剑《全球首次实现规模化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材料二: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来源于饲料所与首钢朗泽的偶然结合。数年前,首钢朗泽专注于气体生物发酵合成乙醇工艺研发。研究人员发现,在乙醇分离蒸馏过程中还有一种“麻烦的黏稠的物质”,于是就把它分离出来想要弄清楚其成分,把样品送到饲料所后,饲料所赫然发现,这些黏稠物居然主要是蛋白质(乙醇梭菌蛋白)。乙醇梭菌最早于1994年由比利时科学家从兔子肠道分离出来,是一种可从一氧化碳产生乙醇的厌氧茵。这个菌很特殊,几乎关注能源的人都只关注它能生产乙醇,菌体被当做废弃物丢弃;而专注于蛋白研究的人,也主要集中在酵母、乳酸菌、微藻等传统被认为可食用菌种上。因此,乙醇梭菌蛋白在蛋白质领域长期“默默无闻”。面对这个具有超常黏度的蛋白,饲料所研究团队开始思考它能不能在低淀粉膨化饲料中发挥功能。于是他们对乙醇梭菌蛋白的功能特性、营养价值加工适宜性等做了系统研究,发现它具有优异的饲料蛋白质原料特性。(摘编自郑琳《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工业尾气竟变成饲料》)材料三: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有什么重大意义呢?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所长戴小枫认为,一步生物合成饲料蛋白实现工业化生产有助于我国摆脱“大豆进口依赖综合征”和实现“碳中和”。据测算,中国每年至少可产生1.2万亿立方米富含一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如将这些工业尾气采用生物发酵技术进行高效清洁利用,可年产乙醇梭菌蛋白1000万吨,用于替代鱼粉和大豆蛋白。戴小枫说,以工业化生产1000万吨乙醇梭菌蛋白(蛋白含量83%)计,相当于2800万吨进口大豆当量,即我国大豆年进口量的1/3。同时,人工合成蛋白还开辟了一条“低成本非传统动植物资源生产优质饲料蛋白质”的新途径,每生产1000万吨该蛋白,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亿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爱科认为,该成果最大的亮点在于“以微生物蛋白生产来破解蛋白质短缺难题”。他介绍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将“微生物蛋白生产”列为研究课题,但进步较缓;国际上也长期研究从碳化合物合成蛋白的问题,但一直都没能实现产业化,而联合研发团队让这一构想变为现实。他说,如果能实现生物合成蛋白更大规模的产业化,对我国饲料蛋白供应、粮食安全等意义重大。(摘编自赵广立《乙醇梭菌蛋白何以成了“香饽饽”》)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B.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钢朗泽通过多年努力攻关,终于掌握了一氧化碳到蛋白质(乙醇梭菌蛋白)的合成技术,并将其合成速度提高到了22秒。B.首钢朗泽本是研发气体生物发酵合成乙醇工艺的,结果却制造出了乙醇梭菌蛋白,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C.我国对国外大豆的依赖性强,每年进口约8400万吨,但目前我国乙醇梭菌蛋白年产量已达千万吨,可以大量减少大豆进口。D.如果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对中国每年产生的富含一氧化碳的工业尾气进行高效清洁利用,就可生产大量乙醇梭菌蛋白。6.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技术的形成,给科研工作带来哪些启示?其规模化生产又有哪些意义?〖答案〗4.A5.D6.启示:①进行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懈攻关。②要善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③要善于发现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意义:①减少大豆进口,增加蛋白质生产,保障粮食安全。②有助于破解蛋白质短缺难题。③大量消除工业尾气,保护环境,助力实现“碳中和”。〖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可见还需要其他原料,选项内容不全。C.“属于首钢朗泽独有技术”说法错误,首钢朗泽只是“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获得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未必只有它自己有这门技术。D.结合材料三“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将‘微生物蛋白生产’列为研究课题”“国际上也长期在研究从碳化合物合成蛋白的问题,但一直都没能实现产业化,而联合研发团队让这一构想变为现实”可知,“生物合成蛋白产业化”不是“微生物蛋白生产”研究课题的构想。【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终于掌握了一氧化碳到蛋白质(乙醇梭菌蛋白)的合成技术”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表述为“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合成”,选项少了“一步”这个关键词。B.“有心栽花花不开”于文无据,文中没有说首钢朗泽在研发气体生物发酵合成乙醇工艺方面失败了。C.“目前我国乙醇梭菌蛋白年产量已达千万吨”说法错误,从材料三第三段中“据测算,中国每年至少可产生1.2万亿立方米富含一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如将这些工业尾气采用生物发酵技术进行高效清洁利用,可年产乙醇梭菌蛋白1000万吨”可知,“1000万吨乙醇梭菌蛋白”在材料中是假设的内容,不是现实。【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关于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技术给科研工作带来的启示,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经多年联合攻关”可知,进行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懈攻关。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来源于饲料所与首钢朗泽的偶然结合”“联合研发团队让这一构想变为现实”等内容可知,要善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研究人员发现……于是就把它分离出来想要弄清楚其成分,把样品送到饲料所后,饲料所赫然发现,这些黏稠物居然主要是蛋白质(乙醇梭菌蛋白)”可知,要善于发现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关于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技术给科研工作的意义,结合材料三第四段“以工业化生产1000万吨乙醇梭菌蛋白(蛋白含量83%)计,相当于2800万吨进口大豆当量,即我国大豆年进口量的1/3”可知,减少大豆进口,增加蛋白质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结合材料三最后一段“人工合成蛋白还开辟了一条‘低成本非传统动植物资源生产优质饲料蛋白质’的新途径”可知,有助于破解蛋白质短缺难题。结合材料三第三段“中国每年至少可产生1.2万亿立方米富含一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如将这些工业尾气采用生物发酵技术进行高效清洁利用,可年产乙醇梭菌蛋白1000万吨,替代鱼粉和大豆蛋白”“每生产1000万吨该蛋白,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亿吨”可知,大量消除工业尾气,保护环境,助力实现碳中和。(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子传李洱“《孔子传》?您刚才说,要组织人马重写——”费鸣终于开始发问了。“很好,有什么不明白,都可以说出来。”“您不是已经开始写了吗?”“你是听季宗慈说的吧?他想跟我们合作。我口头答应了,但还没有签协议。这事得往后放。我想,这本书应该集中所有儒学家的智慧来写。不同时代的人,对孔子会有不同的理解。你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孔子。人类那些伟大的思想导师的著作,我差不多都看完了,最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孔子把修行和道德完善的过程,看成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也只有孔子把道德完善首先看成是自我要求。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相信奇迹,不依赖神灵,他把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放到日常化的世界去考察。孔子还把知识和行动看成是一体的,所以《论语》开宗明义,上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者,鸟数飞也,也就是做,也就是实践。孔子的价值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在应物兄的印象中,与费鸣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还从来没这么激动地说过话。说着说着,他自己都有点感动了。同时也感觉到,费鸣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了。而当费鸣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的时候,他突然又想到了那篇拿他的容貌取笑的文章,说他有一张焦虑、疲惫和渴望相交织的脸。那么,你现在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张脸?不是焦虑和疲惫吧?你说的渴望是对名利的渴望,你觉得我这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吗?这话,他当然没问。他听到自己的喉咙在斯嘶作响。突然,应物兄想起费鸣好像说过,他的支气管曾出过问题,就问道:“你的支气管怎么样了?”费鸣愣了一下,说:“谢谢您挂念。小时候的事了,多年没有感觉了。”他对费鸣说:“你或许不知道,我小时候也是支气管扩张,至今尚未完全痊愈,只是很少发作罢了。这个病没有真实的危险,却能给你一个真实的死亡的幻觉。就是这个幻觉,容易让你养成内省的习惯。”他接着说:“后来我看海德格尔,看到他提到什么向死而生,我就想,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很多年来,这种死亡的幻觉一直缠绕着我。不过,现在我是不担心了。有事干喽。一开始可能会累一点。求仁得仁,有何怨乎?怎么样,我们卷起袖子,大干一场?”说到“卷起袖子,大干一场”,我们的应物兄反而把袖子放下了,而且还把袖口上的扣子系了起来,好像正要整装待发。他再次发现虎口在跳动,跳动,跳动,好像里面有虫子,好像那些虫子也受了他的感染而蠢蠢欲动。他示意费鸣到露台上接着说话。出了房间,首先听到了一声声鸟叫。有喜鹊,有乌鸦,也有布谷鸟。叫得最多的就是布谷鸟,但你却看不见它,只能听见它的叫声,四声一度:布谷布谷,布谷布谷。“昨天,程先生的助手,一个名叫敬修己的人又跟我联系,让我把济大的材朴寄一份给他。“这么说来,你已经开始为研究院工作了。”“我们还通了电话。”“跟谁?”“还是敬修己。敬修己问,怎么听见有很多鸟在叫。我告诉他,那是布谷鸟。敬修己先生问我知道不知道布谷鸟还有一个名字叫鸤鸠,我说知道的,《诗经》有一首诗就叫《鸤鸠》,诗中的布谷鸟是君子的象征。我告诉他,我是从应老师的书上看的。”他一时有些感动:那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费鸣竟然也读了。现在他们是在高处,那些鸟叫是从下面浮上来的,是从悬铃木的顶端浮上来的。空间的距离把布谷鸟的叫声拉长了,并给它赋予了某种颤音。目光收回,他看到露台的栏杆上落着鸟粪。是很久以前的鸟粪了,白的,形同化石,好像来自远古。他的思绪一下子飘得很远:比起地球上有机生物的历史,人类五万年的历史只是相当于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的最后两秒钟。按这个比例,人类的文明史只占最后一小时最后一秒的最后五分之一。他很想对费鸣说,如果我们想对人类文明史做点有益的事情,一分钟都耽搁不起。不过,他没有说,他担心费鸣说他矫情。后来,回到房间,他问费鸣:“这间办公室,你一定很熟悉吧?”“这不是葛校长的办公室吗?”“现在归我们了。你尽早搬过来吧。”“这么急啊?”他的声调又变了,那是因为激动。一激动就要抽烟,可他却突然找不到打火机了。费鸣跑到露台上找打火机的时候,他从口袋里摸出了三个打火机。费鸣回来的时候,看到那三个打火机,不由得笑了。费鸣说:“即便是在原始社会,您也是氏族领袖,负责管理火种。”他当然知道这是恭维。但这句话,却奇怪地激励了他。当他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时候,他发现自己颧骨发亮,鼻尖上沁出了汗珠,连面颊的阴影里也跳动着激情。(节选自《应物兄》,有删改)〖备注〗应物兄:现代儒学者,济州大学教授,受命主抓济大儒学研究院成立事宜。费鸣:曾任济大校长葛道宏的秘书的助手。季宗慈:出版商。敬修己:学者,去美国后拜在儒学大师程济世(即文中程先生)门下,专攻儒学。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即写《孔子传》创作问题,起笔简洁,紧接着是应物兄围绕孔子话题进行的大段慷慨陈词,这样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文中费鸣“盯着他看”引发应物兄的心理活动和奇特感觉,表明筹备《孔子传》创作给应物兄带来精神状态的变化,推动情节再发展。C.文中写布谷鸟在《诗经》中是君子的象征,写鸟粪形同化石,都以联想或想象完成行文结构的突转,并着力形象塑造与文化氛围营造。D.文章运用较多的对话进行学术探讨和知识分析,表达了广缈浩远的思绪及对文化命运的思考,给我们审视历史及面向当下以启示。8.小说把叙述与议论,把事件与认知融汇在一起。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9.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认为,获奖作品《应物兄》表现了“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礼敬”。就筹备《孔子传》重写一事看,应物兄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礼敬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答案〗7.C8.①人物形象塑造:在叙事中融入议论,穿插了大量的认知,写应物兄的日常举止、精神状态,表现他的学识和追求,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
②主旨表达:小说在叙事中插入很多知识讲述、思想分析、学术观念,内容丰富,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深化小说主题。
③审美意义:叙述与议论是两种不同的笔调,二者的穿插变化,避免行文节奏的呆板,增添了小说的审美趣味。
④内容呈现:小说叙述的过程中融入知识的思考,增加了知性写作和探寻的维度,使小说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9.①筛选创作人员,成立济大儒学研究院,《孔子传》这本书应该集中所有儒学家的智慧来写。
②对孔子的理解及高度评价,肯定孔子的价值的现实意义。
③对重写《孔子传》的紧迫感及使命感。他认为这是对人类文明史有益的事情,觉得一分钟都耽搁不起,并为自己能为文明火种的流传做工作而激动。〖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都以联想或想象完成行文结构的突转”错误。文中由布谷鸟的象征引出他的感动,由鸟粪形同化石,好像来自远古,引发他的思绪,行文结构自然,并不“突转”。【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技巧的能力。人物形象塑造:结合“最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孔子把修行和道德完善的过程,看成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也只有孔子把道德完善首先看成是自我要求。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相信奇迹,不依赖神灵,他把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放到日常化的世界去考察。孔子还把知识和行动看成是一体的,所以《论语》开宗明义,上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者,鸟数飞也,也就是做,也就是实践。孔子的价值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现在归我们了。你尽早搬过来吧”可知,应物兄认为孔子的价值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让我尽早搬过来开始工作,不要耽误时间。在叙事中融入议论,穿插了大量的认知,写应物兄的日常举止、精神状态,表现他的学识和追求,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主旨表达:“我想,这本书应该集中所有儒学家的智慧来写。不同时代的人,对孔子会有不同的理解。……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相信奇迹,不依赖神灵,他把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放到日常化的世界去考察。孔子还把知识和行动看成是一体的,所以《论语》开宗明义,上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者,鸟数飞也,也就是做,也就是实践。孔子的价值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敬修己先生问我知道不知道布谷鸟还有一个名字叫鸤鸠,我说知道的,《诗经》有一首诗就叫《鸤鸠》,诗中的布谷鸟是君子的象征。我告诉他,我是从应老师的书上看的”可知,不同时代的人,对孔子会有不同的理解;《诗经》有一首诗就叫《鸤鸠》,诗中的布谷鸟是君子的象征。小说在叙事中插入很多知识讲述、思想分析、学术观念,内容丰富,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深化小说主题。审美意义:结合“《孔子传》?您刚才说,要组织人马重写——”“费鸣终于开始发问了。‘很好,有什么不明白,都可以说出来。’”“您不是已经开始写了吗?”可知,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叙述;结合“那么,你现在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张脸?不是焦虑和疲惫吧?你说的渴望是对名利的渴望,你觉得我这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吗?这话,他当然没问。他听到自己的喉咙在斯嘶作响”可知,在叙述中穿插议论。叙述与议论是两种不同的笔调,二者的穿插变化,避免行文节奏的呆板,增添了小说的审美趣味。内容呈现:结合“不同时代的人,对孔子会有不同的理解。你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孔子。人类那些伟大的思想导师的著作,我差不多都看完了,最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孔子把修行和道德完善的过程,看成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也只有孔子把道德完善首先看成是自我要求。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相信奇迹,不依赖神灵,他把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放到日常化的世界去考察。孔子还把知识和行动看成是一体的,所以《论语》开宗明义,上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者,鸟数飞也,也就是做,也就是实践。孔子的价值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可知,应物兄认为不同时代的人,对孔子会有不同的理解,孔子还把知识和行动看成是一体的,所以《论语》开宗明义。小说叙述的过程中融入知识的思考,增加了知性写作和探寻的维度,使小说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你是听季宗慈说的吧?他想跟我们合作。我口头答应了,但还没有签协议。这事得往后放。我想,这本书应该集中所有儒学家的智慧来写。不同时代的人,对孔子会有不同的理解”可知,这本书应该集中所有儒学家的智慧来写。筛选创作人员,成立济大儒学研究院,《孔子传》这本书应该集中所有儒学家的智慧来写。结合“最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孔子把修行和道德完善的过程,看成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也只有孔子把道德完善首先看成是自我要求。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相信奇迹,不依赖神灵,他把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放到日常化的世界去考察。孔子还把知识和行动看成是一体的,所以《论语》开宗明义,上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者,鸟数飞也,也就是做,也就是实践。孔子的价值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可知,认为只有孔子把道德完善首先看成是自我要求,还把知识和行动看成是一体的,对孔子的理解及高度评价,肯定孔子的价值的现实意义。对重写《孔子传》的紧迫感及使命感。结合“他的思绪一下子飘得很远:比起地球上有机生物的历史,人类五万年的历史只是相当于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的最后两秒钟。按这个比例,人类的文明史只占最后一小时最后一秒的最后五分之一。他很想对费鸣说,如果我们想对人类文明史做点有益的事情,一分钟都耽搁不起”“他的声调又变了,那是因为激动。一激动就要抽烟,可他却突然找不到打火机了”可知,他认为这是对人类文明史有益的事情,觉得一分钟都耽搁不起,因为激动他的声调又变了,一激动就要抽烟,为自己能为文明火种的流传做工作而激动。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曰: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①,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令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节选自《墨子·贵义》)〖备注〗①倍蓰:亦作“倍屣”,亦作“倍徒”,谓数倍。倍,一倍;蓰,五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B.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C.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D.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事莫贵于义”与“窜梁鸿于海曲”(《滕王阁序》)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但用法相同。B.“令彭氏之子御”中“御”指驾驭车马,与射、礼、书、乐、数并称为“六艺”。C.“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与“燕相受书而说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两句中的“说”含义相同。D.“彼苟然,然后可也”与“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两句中的“然”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墨子的言论,通过这些“义”的言论表达了墨子“贵义”的观点。B.在天下没有谁行义的情况下,墨子在行义,他认为老朋友也应该勉励自己行义,而不是制止。C.墨子劝说穆贺,“穆贺大说”,说明穆贺赏识墨子,但他担心楚惠王不会采纳墨子的建议。D.墨子认为,虽然世俗的君子不喜欢行义之人的言论,甚至有非议、诋毁,但是负粟者还是比不上世俗的君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2)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答案〗10.D11.C12.D13.(1)(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仅仅让自己受苦来行义,你不如停止。”(2)所以虽然是低贱之人,向上比农夫,向下比药,难道还不如一把草根吗?〖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士坐着道说义,没有关卡的艰难,没有盗贼的危险,即使这样还不实行。那么士人计算利益,不如商人明察了。“义”作“言”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应断开,应在“义”后断开,故排除AC;“计”作“利”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可胜计”句意完整,应在“计”后断开,故排除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A.正确。介词,比;介词,到。句意: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使梁鸿到海边。C.“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传说;通‘悦’,高兴”。句意:况且献惠王也曾听说过商汤的传说吧/燕相收到信很高兴。D.正确。均为“这样”。句意:如果惠王能像(商汤)这样,以后就可以采纳普通百姓的主张了/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是负粟者还是比不上世俗的君子”错误。由原文“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曰: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可知,没有转折关系,并且不是“负粟者还是比不上世俗的君子”,而是“世俗的君子比不上负粟者”。【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莫”,没有人;“独”,仅仅,只有;“自苦”,宾语前置,应为“苦自”,使自己受苦;“已”,停止。(2)“贱人”,低贱之人;“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曾”,难道;“本”,树根。参考译文:墨子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假如现在对别人说:‘给你帽子和鞋,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帽、鞋不如手、脚珍贵。又说:‘给你天下,但要杀死你,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自身珍贵。因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身珍贵。所以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仅仅让自己受苦来行义,你不如停止。”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墨子南游到了楚国,去见楚献惠王,献惠王借口自己年老推辞了,派穆贺会见墨子。墨子劝说穆贺,穆贺非常高兴,对墨子说:“你的主张确实好啊,但君王是天下的大王,恐怕会认为‘这是一个普通百姓的主张而不加采用吧’!”墨子答道:“只要它能行之有效就行了,比如药,是一把草根,天子吃了它,用以治愈自己的疾病,难道会认为‘是一把草根’而不吃吗?现在农民缴纳租税给贵族,贵族大人们酿美酒、造祭品,用来祭祀上帝、鬼神,难道会认为‘这是普通百姓做的’而不享用吗?所以虽然是低贱之人,向上比农夫,向下比药,难道还不如一把草根吗?况且献惠王也曾听说过商汤的传说吧?过去商汤去见伊尹,叫彭氏的儿子给自己驾车。彭氏之子半路上问商汤说:‘您要到哪儿去呢?’商汤答道:‘我将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天下的一位普通百姓。如果您一定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而问他,这在他已蒙受恩遇了!’商汤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喜欢而努力吃药。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象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于是叫彭氏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如果献惠王能像商汤这样,以后就可以采纳普通百姓的主张了。”墨子说:“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人还不如一个背粟的人。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背着粟,在路边休息,想站起来却起不来。君子见了,不管他是少、长、贵、贱,一定帮助他站起来。为什么呢?说:这是义。现在行义的君子,承受先王的学说来告诉世俗的君子,世俗的君子,即使不喜欢不实行行义之士的言论也罢,却又加以非议、诋毁。这就是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士,还不如一个背粟的人了。”墨子说:“商人到四方去,买卖的价钱相差一倍或数倍,即使有通过关卡那种艰难,碰见盗贼那种危险,也一定去做买卖。现在士坐着道说义,没有关卡的艰难,没有盗贼的危险,即使这样还不实行。那么士人计算利益,不如商人明察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①白居易闻停岁仗轸②皇情,应为淮西寇未平。不愤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备注〗①元和十二年春江州作。岁仗是新年大礼,皇帝主持朝会,接受四方朝贺。②轸:忧虑。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听说朝廷因淮西叛军没有平定而停止朝会大典,对此感到无限忧愤。B.诗人心中的不平之气和无名怒火油然而生,借助痛饮狂歌方得以抒发和缓解。C.诗人忽然想到要迅速飞檄声讨,请缨作战,表达了为王前驱、平定叛乱的决心。D.全诗一气直下,流转自如,不同于白居易诗歌的平和朴实,是其诗歌中难得的变奏。15.本诗题中的“率尔”与《论语·侍坐章》子路“率尔而对”的“率尔”相比,有哪些异同?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子路的“率尔而对”表现了他急于表达自己志向的迫切心情。②白居易的“率尔”有匆忙之意,但体现出诗人在听闻叛乱、朝廷受辱后迅速迸发的爱国热情,表现他身在江湖仍心忧天下的情怀。“率尔”亦有轻率之意,诗人因自己往日多言妄动造成江州被贬,表现他自嘲背后隐含的忠而被谤、志不能伸的愤懑。〖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借助痛饮狂歌方得以抒发和缓解”错。诗歌颔联写“不愤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结合首联“闻停岁仗轸皇情,应为淮西寇未平”可知,诗人听说朝廷因淮西叛军没有平定而停止朝会大典,感到无限忧愤,心中有不平之气和无名怒火,从而借助痛饮狂歌抒发内心的情感,没有体现“缓解”之意。【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子路“率尔而对”中,“率尔”是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子路的回答是不谦虚的,表现了他急于表达自己志向的迫切心情。白居易“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中,诗人是在听闻淮西叛军没有平定、朝廷停止朝会大典后迅速迸发的爱国热情,此处的“率尔”有匆忙之意,表现作者身在江湖仍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另外,本诗题目是“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结合尾联“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联想白居易曾有过被贬江州的经历可知,“率尔”亦有轻率之意,诗人因自己往日多言妄动造成江州被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自嘲背后隐含的忠而被谤、志不能伸的愤懑。(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梁惠王下》体现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述而》中体现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只要符合“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贫寒、简单的生活中也有快乐。(3)《庄子·逍遥游》中,借两种“小年”生物无法感受早晚、春秋的变化,来说明见识受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始终①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②谁更无所关爱。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③油然生爱?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对比是把具有相反或相对性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对比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7.示例;①耿耿于怀;②无所顾忌;③肃然起敬18.用冷眼、是非不管与热肠、悲慨万端分别作对比,可以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在对比中既凸显了庄子看待世界的“无为”的方式,又揭示了庄子的内心是火热的、不能释怀的;一面是“无为”之冷,一面是“关怀”之热,在对比中鲜明地揭示了庄子在二者之间徘徊“作困兽之斗”的“哲学困境”。〖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庄子冷眼相看,又“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内心始终不能安宁,所以应选成语“耿耿于怀”。耿耿于怀:形容有心事而不安宁的样子。第二空,语境与“无所关爱”照应,适合用四字成语,宜用“无所顾忌”。无所顾忌:没有什么顾虑和害怕的。第三空,由“油然生爱”可知,补写部分应表达敬重之意,可补成语为“肃然起敬”。肃然起敬:形容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恭敬的神态,产生敬佩的心情。【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中用“冷眼”与“热肠”,用“是非不管”与“悲慨万端”分别作对比,在矛盾中可以使庄子的形象更鲜明,使读者的感受更强烈;“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因此只能采取“无为”的方式,划线句在对比中既凸显了庄子看待世界的“无为”的方式,又揭示了庄子的内心是火热的、不能释怀的特征;后文“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反观划线句,一面是“无为”之冷,一面是“关怀”之热,在对比中鲜明地揭示了庄子在二者之间徘徊“作困兽之斗”的“哲学困境”。(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华文明是多源的,①,西辽河上游、黄河下游、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等地区在史前时期也都孕育了发达的文明。但到夏代时,其他地区的文明相继衰落,只有中原文明一枝独秀,成为连续发展的文明。②,但优越的地理位置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因为中原文明位居几大文明的中心,容易与周边地区产生互动和交流,发挥“边缘效应”的优势,吸收其他地区文明中的先进因素。“边缘效应”原本是一个景观生态学概念,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时,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边缘效应带群落结构复杂,某些物种特别活跃,其生产力相对较高;边缘效应③,以和谐共生结束,从而使得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边缘效应”对群落景观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人类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边缘效应”同样运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边缘效应”原是景观生态学概念,却能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请参考“边缘效应”的最初定义简述中华文明的“边缘效应”现象。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①除中原地区外②原因是多方面的③以激烈竞争开始20.①中华文明在多个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其中中原文明因处于几大文明的中心地区,与其他文明交流频繁,吸收了其他文明中的先进因素,生产力水平较高。
②一开始中原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有激烈的竞争,但经过互相交流借鉴,不断融合,共同形成了中华文明。21.“边缘效应”在研究群落景观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解析〗【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中华文明是多源的”可知,此处要填的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再结合后文“其他地区的文明相继衰落,只有中原文明一枝独秀”可知,此句指的是中原文明,为了和后文“……也都孕育了发达的文明”衔接连贯,此句应填“除中原地区外”;第二空,分析后文“但优越的地理位置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可知,这是“中原文明一枝独秀,成为连续发展的文明”的原因,所以此空的意思是原因有很多,据此可写“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三空,此句应和“以和谐共生结束”结构上相照应,故其结构为“以……开始”,再结合后文“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可知,该空应填写为“以激烈竞争开始”。【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边缘效应”的最初定义在第二段: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时,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根据第一段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中一枝独秀的原因“因为中原文明位居几大文明的中心,容易与周边地区产生互动和交流,……吸收其他地区文明中的先进因素”可概括出,中华文明在多个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其中中原文明因处于几大文明的中心地区,与其他文明交流频繁,吸收了其他文明中的先进因素,生产力水平较高。根据第二段介绍的“边缘效应”的特点“边缘效应带群落结构复杂,某些物种特别活跃……从而使得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可概括出,一开始中原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有激烈的竞争,但经过互相交流借鉴,不断融合,共同形成了中华文明。【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三:(1)“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中“对……中”搭配不当,应把“对”改为“在”;(2)成分残缺,在“群落景观”前加“研究”;(3)“发挥着重要影响”搭配不当,应把“影响”改为“作用”。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在饥渴时得饮食,可能反而得不到“饮食之正”。人常在渴求中得到事物,但渴求有时反而让人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品不到事物的真正内涵,体会不到事物真正的趣。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尚书》中,“天”已不是人所不能认识的东西,反而是人能认识它,并在行动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到了与《尚书》不同的《周易》及先秦诸子出现后,天人观的内涵才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这其中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主要流派,基本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涵。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道数将为天下裂”,三人都在言说“道”,可见那时“道”已经成为当时思想的主题。《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老子认为是不可以命名的,也即无法用概念来加以界定的,一旦给它强行取了名字,那就不是“道”了。也就是说,“道”是不可以用概念来确切把握的,天不再是最高的存在,而是要师法道,即“天法道”。由此,天成为从属于道的范畴,从而获得了形而上的哲学意义。可以说先秦诸子思想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这一时期,先秦诸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道”,用以沟通天人,摆脱原始巫术和传统天命观的束缚,促进了人性的觉醒。而由此形成的“天人”关系被视作一种新的“天人合一”,“道”正式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思想主题和核心范畴,一切都要以“道”为本源依据和最终旨归。而由于这种“道”是祛魅后的形而上的范畴,使得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实现了人文的转向,而且形成了沟通天人、物我的媒介。无论是哪一种思想,天人关系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其发展确实是经过原始宗教的信仰阶段而逐步发展到形而上的理性层面。经过先秦诸子的改造,天基本上脱去了其神秘外衣,呈现出更多人文理性的色彩。但不论是具有神秘意义的天,还是自然意义上的天,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并指导人事活动的依据,其最终目的都是明吉凶顺人事。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比象(比拟象征)”思维,就被赋予了更多政治伦理层面的内涵。因此,虽然“比象”思维的对象还是天地,但经过先秦诸子的创造性阐释,这时所“比象”的天地的内涵、意义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转化为哲学上具有本体意义的天。当然,经过改造,天的内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具有了强烈的人文理性的色彩,但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主宰之天的影子。中国“比象”思维的形成,是在原始思维基础上的更高层面的发展。中国原始巫术在神秘形态下固有的直观性,使“比象”思维保留了巫术的形象性、想象性等特征,使“象”具有了超越的形上意义,使得“象”在后来可以与“道”“德”“心”等联系起来,逐渐祛除了神秘色彩,获得了形而上的理性内涵。统而观之,“比象”思维强调直感,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注重想象作用的发挥,同时又不脱离理性思维。此外,随着先秦诸子百家提出“道”“德”“心”等概念范畴,天逐渐演变为一种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由此出发,“比象”天地逐渐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从而获得了哲学、政治、伦理等层面更广泛的内涵。这种转变深刻地影响到了“比象”思维的内在结构,使“比象”思维呈现出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比道”。(摘编自王海龙《“比象”探源——“比象”与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先秦诸子都提出了自己的“道”,但只有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才真正改变了之前的天人关系。B.“比象”是一种强调直感的思维,因为被赋予了更多政治伦理内涵而使天地的内涵等发生明显变化。C.“比象”思维是在原始思维基础上的更高发展,保留了巫术的特征,让“象”具有了超越的形上意义。D.“象”与诸子百家的“道”“德”“心”等概念联系后,“比象”天地获得了哲学、政治、伦理等层面更广泛的内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列举《尚书》《周易》等对“天”的认识,是为了论证先秦诸子对“天”的认识与此不同。B.文章引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从“道”内涵深刻的角度诠释老子对“道”的理解。C.在证明先秦诸子思想奠定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时,文章从“道”入手,讨论天人关系的变化。D.文章在讨论不脱离具象和理性的“比象”思维时,注重分析先秦诸子对天的内涵的理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尚书》中,先民们已经能够全面认识“天”的特征,并能在行动中达到自己的目的。B.经过先秦诸子的改造,“天”基本被祛除了神秘的原始宗教因素,天人观的内涵呈现出更多的人文理性色彩。C.具有神秘意义的天和自然意义的天的内涵经改造有了新的变化,从而不再作为先民指导人事活动的依据。D.道让“比象”从原始巫术和传统天命观逐渐转为人文理性,并使“比道”成为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答案〗1.A2.A3.B〖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只有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才真正改变了之前的天人关系”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三段“先秦诸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道’……而由此形成的‘天人’关系被视作一种新的‘天人合一”可知,构成新的“天人合一”是诸子百家共同所为,不是老子一人。【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文章列举《尚书》《周易》等对‘天’的认识,是为了论证先秦诸子对‘天’的认识与此不同”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到了与《尚书》不同的《周易》及先秦诸子出现后,天人观的内涵才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可知,文章没有列举《周易》对天的认识,也并非为了论证与先秦诸子观点的不同,选项无中生有。【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能够全面认识”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在《尚书》中,‘天’已不是人所不能认识的东西”可知,有了认识,但未必“全面”,选项曲解文意。C.“不再作为先民指导人事活动的依据”错误,由倒数第二段原文“经过改造,天的内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主宰之天的影子”可知,说明天还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指导人事活动的依据,选项曲解文意。D.“道让‘比象’从原始巫术和传统天命观逐渐转为人文理性,并使‘比道’成为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理解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此外,随着先秦诸子百家提出‘道’‘德’‘心’等概念范畴,天逐渐演变为一种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由此出发,‘比象’天地逐渐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这种转变深刻地影响到了‘比象’思维的内在结构,使‘比象’思维呈现出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比道’”可知,“由此出发,‘比象’天地逐渐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中的“此”不是单指“道”,为范围缩小;“使‘比道’成为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中的“成为”应是“呈现出”。(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与北京首钢朗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宣布,经多年联合攻关,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首钢朗泽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制备核心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反应速度(22秒合成),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获得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并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无中生有”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将无机的氮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氮和碳,实现了从0到1的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摘编自瞿剑《全球首次实现规模化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材料二: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来源于饲料所与首钢朗泽的偶然结合。数年前,首钢朗泽专注于气体生物发酵合成乙醇工艺研发。研究人员发现,在乙醇分离蒸馏过程中还有一种“麻烦的黏稠的物质”,于是就把它分离出来想要弄清楚其成分,把样品送到饲料所后,饲料所赫然发现,这些黏稠物居然主要是蛋白质(乙醇梭菌蛋白)。乙醇梭菌最早于1994年由比利时科学家从兔子肠道分离出来,是一种可从一氧化碳产生乙醇的厌氧茵。这个菌很特殊,几乎关注能源的人都只关注它能生产乙醇,菌体被当做废弃物丢弃;而专注于蛋白研究的人,也主要集中在酵母、乳酸菌、微藻等传统被认为可食用菌种上。因此,乙醇梭菌蛋白在蛋白质领域长期“默默无闻”。面对这个具有超常黏度的蛋白,饲料所研究团队开始思考它能不能在低淀粉膨化饲料中发挥功能。于是他们对乙醇梭菌蛋白的功能特性、营养价值加工适宜性等做了系统研究,发现它具有优异的饲料蛋白质原料特性。(摘编自郑琳《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工业尾气竟变成饲料》)材料三: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有什么重大意义呢?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所长戴小枫认为,一步生物合成饲料蛋白实现工业化生产有助于我国摆脱“大豆进口依赖综合征”和实现“碳中和”。据测算,中国每年至少可产生1.2万亿立方米富含一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如将这些工业尾气采用生物发酵技术进行高效清洁利用,可年产乙醇梭菌蛋白1000万吨,用于替代鱼粉和大豆蛋白。戴小枫说,以工业化生产1000万吨乙醇梭菌蛋白(蛋白含量83%)计,相当于2800万吨进口大豆当量,即我国大豆年进口量的1/3。同时,人工合成蛋白还开辟了一条“低成本非传统动植物资源生产优质饲料蛋白质”的新途径,每生产1000万吨该蛋白,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亿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爱科认为,该成果最大的亮点在于“以微生物蛋白生产来破解蛋白质短缺难题”。他介绍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将“微生物蛋白生产”列为研究课题,但进步较缓;国际上也长期研究从碳化合物合成蛋白的问题,但一直都没能实现产业化,而联合研发团队让这一构想变为现实。他说,如果能实现生物合成蛋白更大规模的产业化,对我国饲料蛋白供应、粮食安全等意义重大。(摘编自赵广立《乙醇梭菌蛋白何以成了“香饽饽”》)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B.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钢朗泽通过多年努力攻关,终于掌握了一氧化碳到蛋白质(乙醇梭菌蛋白)的合成技术,并将其合成速度提高到了22秒。B.首钢朗泽本是研发气体生物发酵合成乙醇工艺的,结果却制造出了乙醇梭菌蛋白,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C.我国对国外大豆的依赖性强,每年进口约8400万吨,但目前我国乙醇梭菌蛋白年产量已达千万吨,可以大量减少大豆进口。D.如果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对中国每年产生的富含一氧化碳的工业尾气进行高效清洁利用,就可生产大量乙醇梭菌蛋白。6.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技术的形成,给科研工作带来哪些启示?其规模化生产又有哪些意义?〖答案〗4.A5.D6.启示:①进行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懈攻关。②要善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③要善于发现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意义:①减少大豆进口,增加蛋白质生产,保障粮食安全。②有助于破解蛋白质短缺难题。③大量消除工业尾气,保护环境,助力实现“碳中和”。〖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可见还需要其他原料,选项内容不全。C.“属于首钢朗泽独有技术”说法错误,首钢朗泽只是“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获得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未必只有它自己有这门技术。D.结合材料三“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将‘微生物蛋白生产’列为研究课题”“国际上也长期在研究从碳化合物合成蛋白的问题,但一直都没能实现产业化,而联合研发团队让这一构想变为现实”可知,“生物合成蛋白产业化”不是“微生物蛋白生产”研究课题的构想。【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终于掌握了一氧化碳到蛋白质(乙醇梭菌蛋白)的合成技术”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表述为“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合成”,选项少了“一步”这个关键词。B.“有心栽花花不开”于文无据,文中没有说首钢朗泽在研发气体生物发酵合成乙醇工艺方面失败了。C.“目前我国乙醇梭菌蛋白年产量已达千万吨”说法错误,从材料三第三段中“据测算,中国每年至少可产生1.2万亿立方米富含一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如将这些工业尾气采用生物发酵技术进行高效清洁利用,可年产乙醇梭菌蛋白1000万吨”可知,“1000万吨乙醇梭菌蛋白”在材料中是假设的内容,不是现实。【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关于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技术给科研工作带来的启示,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经多年联合攻关”可知,进行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懈攻关。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来源于饲料所与首钢朗泽的偶然结合”“联合研发团队让这一构想变为现实”等内容可知,要善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研究人员发现……于是就把它分离出来想要弄清楚其成分,把样品送到饲料所后,饲料所赫然发现,这些黏稠物居然主要是蛋白质(乙醇梭菌蛋白)”可知,要善于发现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关于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技术给科研工作的意义,结合材料三第四段“以工业化生产1000万吨乙醇梭菌蛋白(蛋白含量83%)计,相当于2800万吨进口大豆当量,即我国大豆年进口量的1/3”可知,减少大豆进口,增加蛋白质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结合材料三最后一段“人工合成蛋白还开辟了一条‘低成本非传统动植物资源生产优质饲料蛋白质’的新途径”可知,有助于破解蛋白质短缺难题。结合材料三第三段“中国每年至少可产生1.2万亿立方米富含一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如将这些工业尾气采用生物发酵技术进行高效清洁利用,可年产乙醇梭菌蛋白1000万吨,替代鱼粉和大豆蛋白”“每生产1000万吨该蛋白,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亿吨”可知,大量消除工业尾气,保护环境,助力实现碳中和。(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子传李洱“《孔子传》?您刚才说,要组织人马重写——”费鸣终于开始发问了。“很好,有什么不明白,都可以说出来。”“您不是已经开始写了吗?”“你是听季宗慈说的吧?他想跟我们合作。我口头答应了,但还没有签协议。这事得往后放。我想,这本书应该集中所有儒学家的智慧来写。不同时代的人,对孔子会有不同的理解。你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孔子。人类那些伟大的思想导师的著作,我差不多都看完了,最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孔子把修行和道德完善的过程,看成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也只有孔子把道德完善首先看成是自我要求。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相信奇迹,不依赖神灵,他把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放到日常化的世界去考察。孔子还把知识和行动看成是一体的,所以《论语》开宗明义,上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者,鸟数飞也,也就是做,也就是实践。孔子的价值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在应物兄的印象中,与费鸣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还从来没这么激动地说过话。说着说着,他自己都有点感动了。同时也感觉到,费鸣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了。而当费鸣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的时候,他突然又想到了那篇拿他的容貌取笑的文章,说他有一张焦虑、疲惫和渴望相交织的脸。那么,你现在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张脸?不是焦虑和疲惫吧?你说的渴望是对名利的渴望,你觉得我这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吗?这话,他当然没问。他听到自己的喉咙在斯嘶作响。突然,应物兄想起费鸣好像说过,他的支气管曾出过问题,就问道:“你的支气管怎么样了?”费鸣愣了一下,说:“谢谢您挂念。小时候的事了,多年没有感觉了。”他对费鸣说:“你或许不知道,我小时候也是支气管扩张,至今尚未完全痊愈,只是很少发作罢了。这个病没有真实的危险,却能给你一个真实的死亡的幻觉。就是这个幻觉,容易让你养成内省的习惯。”他接着说:“后来我看海德格尔,看到他提到什么向死而生,我就想,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很多年来,这种死亡的幻觉一直缠绕着我。不过,现在我是不担心了。有事干喽。一开始可能会累一点。求仁得仁,有何怨乎?怎么样,我们卷起袖子,大干一场?”说到“卷起袖子,大干一场”,我们的应物兄反而把袖子放下了,而且还把袖口上的扣子系了起来,好像正要整装待发。他再次发现虎口在跳动,跳动,跳动,好像里面有虫子,好像那些虫子也受了他的感染而蠢蠢欲动。他示意费鸣到露台上接着说话。出了房间,首先听到了一声声鸟叫。有喜鹊,有乌鸦,也有布谷鸟。叫得最多的就是布谷鸟,但你却看不见它,只能听见它的叫声,四声一度:布谷布谷,布谷布谷。“昨天,程先生的助手,一个名叫敬修己的人又跟我联系,让我把济大的材朴寄一份给他。“这么说来,你已经开始为研究院工作了。”“我们还通了电话。”“跟谁?”“还是敬修己。敬修己问,怎么听见有很多鸟在叫。我告诉他,那是布谷鸟。敬修己先生问我知道不知道布谷鸟还有一个名字叫鸤鸠,我说知道的,《诗经》有一首诗就叫《鸤鸠》,诗中的布谷鸟是君子的象征。我告诉他,我是从应老师的书上看的。”他一时有些感动:那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费鸣竟然也读了。现在他们是在高处,那些鸟叫是从下面浮上来的,是从悬铃木的顶端浮上来的。空间的距离把布谷鸟的叫声拉长了,并给它赋予了某种颤音。目光收回,他看到露台的栏杆上落着鸟粪。是很久以前的鸟粪了,白的,形同化石,好像来自远古。他的思绪一下子飘得很远:比起地球上有机生物的历史,人类五万年的历史只是相当于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的最后两秒钟。按这个比例,人类的文明史只占最后一小时最后一秒的最后五分之一。他很想对费鸣说,如果我们想对人类文明史做点有益的事情,一分钟都耽搁不起。不过,他没有说,他担心费鸣说他矫情。后来,回到房间,他问费鸣:“这间办公室,你一定很熟悉吧?”“这不是葛校长的办公室吗?”“现在归我们了。你尽早搬过来吧。”“这么急啊?”他的声调又变了,那是因为激动。一激动就要抽烟,可他却突然找不到打火机了。费鸣跑到露台上找打火机的时候,他从口袋里摸出了三个打火机。费鸣回来的时候,看到那三个打火机,不由得笑了。费鸣说:“即便是在原始社会,您也是氏族领袖,负责管理火种。”他当然知道这是恭维。但这句话,却奇怪地激励了他。当他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时候,他发现自己颧骨发亮,鼻尖上沁出了汗珠,连面颊的阴影里也跳动着激情。(节选自《应物兄》,有删改)〖备注〗应物兄:现代儒学者,济州大学教授,受命主抓济大儒学研究院成立事宜。费鸣:曾任济大校长葛道宏的秘书的助手。季宗慈:出版商。敬修己:学者,去美国后拜在儒学大师程济世(即文中程先生)门下,专攻儒学。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即写《孔子传》创作问题,起笔简洁,紧接着是应物兄围绕孔子话题进行的大段慷慨陈词,这样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文中费鸣“盯着他看”引发应物兄的心理活动和奇特感觉,表明筹备《孔子传》创作给应物兄带来精神状态的变化,推动情节再发展。C.文中写布谷鸟在《诗经》中是君子的象征,写鸟粪形同化石,都以联想或想象完成行文结构的突转,并着力形象塑造与文化氛围营造。D.文章运用较多的对话进行学术探讨和知识分析,表达了广缈浩远的思绪及对文化命运的思考,给我们审视历史及面向当下以启示。8.小说把叙述与议论,把事件与认知融汇在一起。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9.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认为,获奖作品《应物兄》表现了“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礼敬”。就筹备《孔子传》重写一事看,应物兄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礼敬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答案〗7.C8.①人物形象塑造:在叙事中融入议论,穿插了大量的认知,写应物兄的日常举止、精神状态,表现他的学识和追求,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
②主旨表达:小说在叙事中插入很多知识讲述、思想分析、学术观念,内容丰富,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深化小说主题。
③审美意义:叙述与议论是两种不同的笔调,二者的穿插变化,避免行文节奏的呆板,增添了小说的审美趣味。
④内容呈现:小说叙述的过程中融入知识的思考,增加了知性写作和探寻的维度,使小说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9.①筛选创作人员,成立济大儒学研究院,《孔子传》这本书应该集中所有儒学家的智慧来写。
②对孔子的理解及高度评价,肯定孔子的价值的现实意义。
③对重写《孔子传》的紧迫感及使命感。他认为这是对人类文明史有益的事情,觉得一分钟都耽搁不起,并为自己能为文明火种的流传做工作而激动。〖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都以联想或想象完成行文结构的突转”错误。文中由布谷鸟的象征引出他的感动,由鸟粪形同化石,好像来自远古,引发他的思绪,行文结构自然,并不“突转”。【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技巧的能力。人物形象塑造:结合“最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孔子把修行和道德完善的过程,看成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也只有孔子把道德完善首先看成是自我要求。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相信奇迹,不依赖神灵,他把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放到日常化的世界去考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艺术摄影服务合同
- 定制公司工作服合同
- 合同协议订金合同的合同争议解决
- 购买招标文件关键要点介绍信
- 房地产招标函全解析案例
- 酒店式办公室租赁合同
- 购房合同安全保证函
- 正规不锈钢购销合同
- 合同违约处理律师协助
- 烟煤粉采购合同的采购流程
- 全国仿真职业技能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版)读写教程1(思政智慧版) 课件 Unit 4 Social media matters Section A
- 小学一年级上册 综合实践教学课件
- GB_T4897-2015刨花板(高清版)
- 2018年陕西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春季高考单招文理科语文数学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
-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试行)
- (完整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一种半导体激光器多模光纤耦合技术
- 关于格宾石笼的设计计算的探讨
- 国检小学美术功能室记录表12页
- 园林工程材料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