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双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正是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余年之久。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古人和今人对此又有颇为繁多的说明。因为“赋”比较单纯和清楚,便大都集中在比兴问题的讨论上。因为所谓“比兴”与如何表现情感才能成为艺术这一根本问题有关。中国文学(包括诗与散文)以抒情胜,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品,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所谓“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钟嵘《诗品》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实际上,“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这样,也就使文学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更不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相反,它成为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王夫之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休,不道破一句。”(《姜斋诗话》)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司空图《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都是指的这种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这种特征正是通过“比兴”途径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的产物。《诗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最早的范例,从而成为百代不祧之祖。明代李东阳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寄情思而壮实也(《怀麓堂诗话》)”。这比较集中而清楚地说明了“比兴”对诗(艺术)的重要性所在,正在于它如上述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综合统一体。“托物寓情”“神爽飞动”胜于“正言直述”,因为后者易流于概念性认识而言尽意尽。即使是对情感的“正言直述”,也常常可以成为一种概念认识而并不起感染作用,“啊,我多么悲哀哟”,并不成其为诗,反而只是概念。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能有审美效果。所以后代有所谓“以景结情”、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等等理论,就都是沿着这条线索而来的。(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中国古人讨论诗歌时常提及的“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比兴思维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实现物我交互,四时万物在激发人的情感的同时,又成为情感的寄托,物我相照,贯通交融。比兴思维不同于理性判断,它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象都可起兴,任何一物都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联系到他物,起兴之物象和所咏之物象两者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但这样的联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须遵循“类”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比兴思维中有两方面的体现。其一,主体基于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的感知,将此物与彼物联系在一起,此为以物喻物的基础。共二,两个事物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是都具有能够与主体的某种情意产生共鸣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将物与情联系起来的关键,也是“取譬引类”与以类比逻辑为特征的理性思维之间的重要区别。如作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形貌上相去甚远,并没有相似性特征。但是,由于松树岁寒不凋、翠竹经冬不衰、梅花凌寒独放,三者共同拥有的耐寒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因此使其成为人们联类讴歌、表情达意的对象。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基于比兴思维展开的类比联想,是审美意象动态生成的一种表现。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的认识传统,在这个浑然为一的系统之中,物与物、物与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强调彼此间的互相感应、转换与影响。(选自何琪琦《论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理过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经》中归纳出的“比兴”原则与诗歌抒情的根本问题密切相关,历来讨论颇多。B.只要运用“比兴”就能使情感的抒发表现成为艺术,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C.“岁寒三友”形貌上并不相类,却因耐寒的共同属性与主体情志产生共鸣而被联类赞美。D.在诗歌创作中遵循“类”的原则不是做简单的类比,而是有情感共鸣的“取譬引类”。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学作品中,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都具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艺术特征。B.对情感的“正言直述”是一种概念性的认知,言尽意尽,所以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有审美效果。C.“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体现了“比兴”的理论,通过想象和反面理解使情感客观化,这体现了古诗贵情思而轻事实的特点。D.如果具有能与主体情感产生共鸣的某一属性,任何一物都能突破时空限制和与之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联结。3.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C.“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D.“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5.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理解“‘不道破一句’是中国诗歌美学的重要标准之一”。〖答案〗1.B2.D3.C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朱熹、钟嵘的话和《文心雕龙》中的句子解说了“比兴”的概念,有权威性;引用李东阳的话清楚地阐释了“比兴”对诗的重要作用;引用王夫之、司空图和严羽的评论交代了艺术审美标准和特征,强化了作者的观点。5.①“不道破一句”是中国诗歌运用“比兴”手法借助外物表达情志,从而达到既有理知干预又有情感抒发的艺术高度。②“不道破”不是概念的直接表达,而是物我相照交融的过程,具有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感感染力,也就有了艺术审美效果。③相较于正言直述,“不道破一句”则不会穷尽而难于感发,而是形容摹写有所寓托,通过反复讽咏来使读者自己慢慢领会,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只要……就能……产生……”错误,绝对化。“比兴”是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的具体途径,只有产生审美效果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都具有……”错误,从材料一可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指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并不是所有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都具有这个特征。B.“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错误,原文表述为“即使是对情感的‘正言直述’,也常常可以成为一种概念认识而并不起感染作用”,是也可以,并非必需。C.“反面理解”错误,“乐景写哀”既不是反面理解景物,也不是反面理解情感,而是乐景与哀情构成矛盾而反衬哀情。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比兴思维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A.由梅到人,能支撑材料二观点。B.由鹿儿吃草时不停地呼唤同伴共同进餐到主人对客人的盛情款待,能支撑材料二观点。D.由景的萧索到人心情的寥落,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C.通过弹琴讨论“事物关联合作”的哲理,没有运用比兴的手法,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二的观点。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回答论证的方法,这个问题不难,因为材料一中多出引用朱熹的话以及《文心雕龙》《诗品》《姜斋诗话》《怀麓堂诗话》中的句子,所以主要使用引用论证。第二问要回答引用论证的作用,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内容上,可以从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入手,如第一段引用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对“赋比兴”进行解释,第三段引用钟嵘《诗品》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进一步对“比”和“兴”进行解释,所以引用这二人的话是解释了“比兴”的概念;第三段引用王夫之“《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休,不道破一句”、《姜斋诗话》所谓“不道破一句”、司空图《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些交代了艺术审美的标准;第三段引用明代李东阳“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寄情思而壮实也”解释了“比兴”对诗歌的价值。二是从引语本身的特点上,文中所引都是经典性的作品和权威性的言论,这样的言论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首先要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不道破一句”的内涵,效果。材料一第三段提到“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可知,设题的区域应该在材料一的三、四段。“不道破一句”就是不直接表达,而是借助比兴的手法委婉表述,由“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可知,诗歌中的“不道破”就是通过“比兴”手法来表达情志,达到“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高度。由“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不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相反,它成为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言有尽而意无穷”可知,这里的“不道破”不是概念的直接表达,而是物和我相互交融合二为一的过程,从而达到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由“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综合统一体。‘托物寓情’‘神爽飞动’胜于‘正言直述’,因为后者易流于概念性认识而言尽意尽”可知,“正言直述”因流于概念而言尽意尽,但是“不道破一句”因有所寓托而让读者有了自我领会的余地,所以不会穷尽。(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云中的红围巾郝明连长放下手中的高倍军用望远镜,揉了揉眼睛。瞭望塔外漫长的边境线上,除了铁丝网和柱桩上还能看到些许黑色,剩下就是满眼的雪白,刺得眼睛生疼。“报告连长,军区正午时分将有物资抵达!”连长转过身,接过通信员手里的电报本,签上字,回敬了军礼。“这几场暴风雪呀!”连长心里有些感慨。在内蒙古二连浩特驻守了快二十年了,这是他见过的最大的几场雪了。运输道路都被齐人深的积雪填埋,推雪机没日没夜地在抢挖,但等挖到这里,估计要年后了。往年军区都是提前几天就把慰问物资运到,今年也不知为什么耽误了。看着瞭望塔外的天空,灰蒙蒙的阴云像一群无人看管的野马,又在慢慢地压低地面并随风移动着,“做好接收准备。”“是!”通信员答道,“连长,班里的战士们还有一个特殊的准备呢。”通信员有些神秘的笑。“什么准备?要注意安全,年三十了,可以搞点创新。”连长有些心疼地望着通信员。这帮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自全国的各个省市,头一次在最前沿的萨麦哨所过年,他希望新兵们能过好头一个春节。在回营房的路上,连长几次从军大衣兜里拿出手机,又几次放回去。过年的这个电话怎么打呢?他是亏欠这个家的,平时照顾不到,就连过年,他不是有任务在身,就是把回家的机会让给下级,今年又不能好好陪家人了。连长此刻的心,就像是自己脚底下踩着的莹白积雪,正发出嘎吱嘎吱的断裂声。正午时分,连长站在营房前,他望着草原异常寒冷的天空,乌云黑压压堆成整坨厚铁,正准备压向地面,压向屋顶,仿佛所到之处,一切都会被碾压成扁扁的形状。“通信员,停机坪提前做好准备!”“是!”通信员接到命令,快步跑向指挥中心,他隐隐约约看到远处天空中一架军用直升机像只小蜻蜓般往这里飞来。“报告机长,目前积云层覆盖严重,地面风速50km/h,顶风25km/h……”副驾拿着记录本,神色凝重地望着机长,并且偷偷瞄了一眼后排坐着的霞姐和孩子,两人正一无所知地望着窗外飞来飞去的云彩在指指点点。“尝试悬停,油耗目前如何?”机长沉稳地拉起操纵杆,在积云层中间的一条缝隙中果断地穿行过去,开始寻找合适地准备降落。“油量仅够维持返航。”副驾尽量把声音压低了说。地面上的连长感觉今天空中的直升机有些异常,平时如果不具备降落条件,直升机会通知地面部队,然后从缆绳上把物资空投下来,今天这是怎么了?一圈圈地反复寻找着机会降落,不断在低矮密集的云层中穿梭,仍在试图寻找着机会。“连长,连长!”通信员手里拿着电文和望远镜,有些跌跌撞撞地从指挥中心跑过来。“慌什么?”连长有些训斥道,“怎么了?”“雄鹰呼叫,不具备降落条件,空投后准备返航。”通信员因为跑得太快,回答得有些结结巴巴。“那就接收好了。”连长说。“是准备好了接收,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它还总是在盘旋。”通信员和连长一起怔怔地望着天空上的直升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霞姐,松开小宝,他想哭就哭吧!”直升机上的副驾大声地喊着。小霞捂着小宝嘴的手不由得松开了,自己的眼眶里也蓄满了泪水,小宝因为妈妈的手松开了,继续自己的号啕大哭,自打他知道还要飞回去,便不顾一切地开始哭,他感到所有的新年愿望都将会落空。“霞姐,你搂紧小宝,舱门要打开空投了——”“等等。”小霞望着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把自己脖子上围着的一条鲜艳的红羊绒围巾系在物资的缆绳上,“把这个系上。”副驾看着红围巾,不知道为什么,恍惚了一下,他努力保持着镇定。“连长,那物资上绑的是标语吗?红红的一长条。”通信员用手里的望远镜仔细地看着,“怎么看着像是一条红围巾呀?”连长看着离自己头顶越来越近的物资,还有那条系在上面的红围巾,突然像是被罩进暖融融的红色光环里,沐浴在温存和幸福之中,一种感动和血液绞在一起,开始在体内奔涌。那飘在空中的红围巾,就那么柔软地无声无息地一路过来。连长目不转睛地望着天空,漫卷的风肆意吹打着他的脸,而这张脸上除了像被刀刻过般的刚毅,再看不出任何表情。他缓慢而坚定地抬起右手,向空中敬着标准的军礼,一字一顿地大声说道:“回电雄鹰,预祝返航顺利,祖国在萨麦哨所心中!”“妈妈,你看那是什么!”哭闹的小宝忽然发现新大陆一样,指着地面闪闪发光的东西。小霞透过舷窗看到,地面H形的停机坪上,出现了一张闪烁的中国地图,那应该是一种EL发光带围成的,里面站着一排小小的人影,个个如雕塑般执着站立,小霞抹去小宝脸上未干的泪水说道:“那是爸爸和叔叔们驻守的地方,他们在守护着国家。”“妈妈,爸爸会看到你系的红围巾吗?我将来也要和他们一起站在里面好不好?”小宝似懂非懂地望着妈妈认真地说。“会的!好!”小霞看着儿子稚嫩的脸蛋欣慰地笑着,湿润的眼睛深情地望着远去的发光的中国地图,远去的营房,远去的草原,窗外墨灰色的云朵也被远远地甩在舷窗后。(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第2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长对暴风雪这一恶劣环境的感叹,既有对即将空投的慰问物资能否顺利抵达的担忧,也有对戍边战士的关爱之情。B.副驾大声让小宝哭,表现出对小霞管不了任性孩子的严厉态度,因为一旦小宝的哭闹影响了飞机的正常驾驶,后果不堪设想。C.通信员跌跌撞撞从指挥中心跑来,急于把飞机无法降落的情况报告连长,也表现出对飞机无法降落的失落。D.小霞把围着的红羊绒围巾系在缆绳上,表现出她在飞机无法降落不能团聚时的机智灵活,用红围巾把亲情连在一起。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将阴云比作野马,运用比喻写出了边境风云变幻、环境恶劣,为下文装载慰问物资的飞机无法降落埋下伏笔。B.连长对直升机的异常举动心存疑惑,衬托了边防战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的互助互爱,也把对飞机上的妻儿的牵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C.这篇小说通过场景的不断转换,从地面到空中,再从空中到地面,反反复复,一步步地引出空中的红围巾。D.小说结尾运用反复手法,一连写几个“远去的”,写出了飞机无法降落飞去的情景,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8.小说以“云中的红围巾”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9.结合文本,请从叙事人称、叙事顺序以及叙述线索三个方面分析小说在叙述上的特征。〖答案〗6.B7.B8.①从塑造人物看,“红围巾”传达自己对守边战士的理解与支持,使小霞的形象丰满而感人。
②从情节结构看,红围巾连接了天空与地面两条故事,“那飘在空中的红围巾,就那么柔软地无声无息地一路过来”彰显了连长看到红围巾内心的感动和幸福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从主题看,“云中的红围巾”从守边战士家属的角度表达家人对戍守边防的理解与支持,彰显了更深广的爱国的情怀,深化了主题。
④从艺术效果看,“云中的红围巾”运用象征手法,象征了给边防军人传递温暖、希望和力量。9.①从人称看,用第三人称,以连长为叙述的主体,客观地叙述故事,展示连长的心理活动,第三人称叙事使文章叙述灵活自然。
②从叙事顺序看,以时间为顺序,围绕“正午时分”前后展开故事情节。
③从叙述结构看,小说以地面和空中两条线索同时推进,以“红围巾”把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结构紧凑而巧妙。〖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B.“表现出对小霞管不了任性孩子的严厉态度,因为一旦小宝的哭闹影响了飞机的正常驾驶,后果不堪设想”错误,副驾大声让小宝哭,体现了他对小霞母子不能与亲人团聚的理解与怜惜之情。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B.“对飞机上的妻儿的牵挂心理”错误,此时连长不知道自己的妻儿在飞机上。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的作用-般有:概括情节,揭示主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暗示象征,深化主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解答此类题目需注意运用专业术语,还要结合文本作具体阐释。“云中的红围巾”作为小说的标题,从塑造人物看,“小霞望着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把自己脖子上围着的一条鲜艳的红羊绒围巾系在物资的缆绳上,‘把这个系上。’”,小霞在不能降落的情况下,灵活机智的以“红围巾”传达自己对守边战士的理解与支持,使小霞的形象丰满而感人;从情节结构看,“云中的红围巾”起到了纽带作用,连接了天空与地面两条故事,“连长看着离自己头顶越来越近的物资,还有那条系在上面的红围巾,突然像是被罩进暖融融的红色光环里,沐浴在温存和幸福之中,一种感动和血液绞在一起,开始在体内奔涌。那飘在空中的红围巾,就那么柔软地无声无息地一路过来”彰显了连长看到红围巾内心的感动和幸福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主题看,“云中的红围巾”是妻子的随身之物,没能如愿去看望丈夫,把自己的“红围巾”空投下去,以寄托对丈夫的惦念,从守边战士家属的角度表达家人对戍守边防的理解与支持,彰显了更深广的爱国的情怀,深化了主题;从艺术效果看,结合“突然像是被罩进暖融融的红色光环里,沐浴在温存和幸福之中,一种感动和血液绞在一起,开始在体内奔涌”可知,“云中的红围巾”运用了象征手法,“红色”象征了给边防军人传递温暖、希望和力量。【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及艺术手法的能力。从人称看,“连长放下手中的高倍军用望远镜,揉了揉眼睛”“连长转过身,接过通信员手里的电报本,签上字,回敬了军礼”“地面上的连长感觉今天空中的直升机有些异常,平时如果不具备降落条件,直升机会通知地面部队,然后从缆绳上把物资空投下来,今天这是怎么了”等,以连长为叙述的主体,展示连长的心理活动,第三人称叙事使文章叙述灵活自然。从叙事顺序看,以时间为顺序,围绕“正午时分前后”展开故事情节,写了准备接物资,送物资的飞机到来,接收物资等故事情节。从叙述结构看,“报告连长,军区正午时分将有物资抵达!”“通信员,停机坪提前做好准备!”“报告机长,目前积云层覆盖严重,地面风速50km/h,顶风25km/h……”“尝试悬停,油耗目前如何?”“连长看着离自己头顶越来越近的物资,还有那条系在上面的红围巾,突然像是被罩进暖融融的红色光环里,沐浴在温存和幸福之中”小说以地面和空中两条线索同时推进,以“红围巾”把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结构紧凑而巧妙。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赵宏伟,字子英,甘陵人。至元十三年,国兵攻宋,宏伟以书谒元帅宋都于军中,奇之,俾以兵略地临江。至吉州,宋主将管忠节、路分邹超悉众出战,宏伟败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祸福,知州周天骥以城降。宋都嘉宏伟有功,赏银三十两,署为吉州参佐官。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魅。一州遂安。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诱新附五营军为乱。事觉,昌就擒;宏伟夜袭云,斩首以献,俘其党五百人。宋都欲尽诛之,宏伟曰:“此属诖误,非得已也,今悉就诛,何以安反侧?”众得免死。以功授太和县尹。十七年,改衡州路总管府治中。群盗出没其境,宏伟计其地,兴屯田,民既足食,盗亦为农,郡遂宁谧。大德五年,起佥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镇江旱,蠲民租九万余石。吏畏飞语,复征于民,民无所出,行台令宏伟核实,卒蠲之。大风海溢,润、常、江阴等州庐舍多荡没,民乏食。宏伟将发廪以赈,有司以来得报为辞,宏伟曰:“民旦暮饥,擅发有罪,我先坐。”遂发之,全活者十余万。迁江南行台都事。十一年,江南大饥,宏伟请以赃罚钱赈之,民赖以生。至大二年,召为内台都事。仁宗在东宫时,闻其名,遇之甚厚,常以字呼之。及出为浙东廉访副使,陛辞之日,仁宗出币帛,俾择所欲者即赐之。宏伟至浙东,闻郡人许谦得朱熹道学之传,延致为师,于是人知向慕。皇庆二年,致仕。泰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追封天水郡侯,谥贞献。(节选自《元史·赵宏伟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B.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C.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魅/D.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县尹,楚国于春秋时不断在边地设县,其长官称县尹;宋元时期作为县令的副手,参与县域治理。B.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C.东宫,是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指居住东宫的太子,历史上也曾用“东宫”指称皇太后。D.致仕,辞去官职。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宏伟主动请缨,破敌荣立战功。元军攻宋,赵宏伟给元军主帅宋都写信并到军营拜谒,宋都认为他不一般,让他带兵夺取临江,他接连取胜。B.赵宏伟果断勇决,平乱出其不意。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引诱新归附的五营军作乱,在王昌被抓后,赵宏伟夜晚偷袭,斩杀张云。C.赵宏伟反对滥杀,注重安顿抚慰。宋都想把王昌、张云的五百同党都杀掉,赵宏伟认为他们是被连累的,免除众人死罪,因此获得提拔。D.赵宏伟善于治理,多次赈济百姓。任职衡州时,赵宏伟兴办屯田,盗贼因有活路而止息;任职镇江、润州、常州、江阴等地时,他多次开仓放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宏伟败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祸福,知州周天骥以城降。(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14.赵宏伟任职浙东时,在文化教育方面有怎样的做法?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答案〗10.B11.A12.D13.(1)赵宏伟打败了他们,追逐败兵二十多里,迫近他们的城池,把祸福的情况告诉他们,知州周天骥献城投降。(2)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如果从头到尾都谨慎地对待,就不会失败。14.①邀请精通朱熹道学的许谦做老师。
②吸引了众多人士学习道学。〖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从语法来看,“桥下”是设伏的状语,表示设伏的地点,不是“以火攻之”的状语,故“设伏桥下”中间不能断,排除AC;“宏伟旋兵袭其背”中“兵”是“旋”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画线句意思是:吉州有作乱的民众,赵宏伟在桥下设置埋伏,用火烧他们,作乱的人战败逃跑,埋伏的士兵冲出来,敌人被蹂躏而死几乎净尽,赵宏伟乘胜去捣毁他们的巢穴,剩余的贼众都冲出来抵御抗击,赵宏伟让军队绕过去在他们后面袭击,斩杀了他们的头目。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宋元时期作为县令的副手”错误,后世把县尹当作县令的别称。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D.“他多次开仓放粮”错误,依据原文“镇江旱,蠲民租九万余石”可知,在镇江,是免除百姓的租税,不是开仓放粮。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北”,动词作名词,败兵;“薄”,迫近;“示”,把……指出来使人知道;“以”,率领、带领。(2)“从事”,从事事业;“几”,将近;“慎”,谨慎。【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宏伟至浙东,闻郡人许谦得朱熹道学之传,延致为师”可知,赵宏伟听说郡里人许谦得到了朱熹道学的真传,就邀请他做老师,因此,他的做法是“邀请精通朱熹道学的许谦做老师”。由“于是人知向慕”可知,人人知道应向往仰慕朱熹道学,因此,结果是吸引了众多人士学习道学。参考译文:赵宏伟,字子英,是甘陵人。至元十三年,元军攻宋,赵宏伟给元军主帅宋都写信并到军营中拜谒,宋都认为他不一般,让他带兵夺取临江。到了吉州,宋主将管忠节、路分邹超带领全部军兵出战,赵宏伟打败了他们,追逐败兵二十多里,迫近他们的城池,把祸福的情况告诉他们,知州周天骥献城投降。宋都赞许赵宏伟有功,赏银三十两,让他暂任吉州参佐官。吉州有作乱的民众,赵宏伟在桥下设置埋伏,用火烧他们,作乱的人战退逃走,埋伏的士兵冲出来,敌人被蹂躏而死几乎净尽,赵宏伟乘胜去捣毁他们的巢穴,剩余的贼众都冲出来抵御抗击,赵宏伟让军队绕过去在他们后面袭击,斩杀了他们的头目,全州就安定下来。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引诱新近依附的五营军作乱。事情被发觉,王昌被擒拿;赵宏伟夜晚袭击张云,斩首献上,俘虏他们的五百同党。宋都想把他们都杀掉,赵宏伟说:“这些人是被连累的,迫不得已,现在把他们都杀掉,怎么安定不顺服的人呢?”众人得以免死。赵宏伟因功被任命为太和县尹。至元十七年,赵宏伟改任衡州路总管府治中。成群的盗贼在他的辖境内出没,赵宏伟计算了那里的土地,兴办屯田,百姓吃饱以后,盗贼也就务农了,郡里就安宁平静了。大德五年,赵宏伟起任佥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镇江发生旱灾,他免除百姓租粮九万多石。官员害怕流言蜚语,又向百姓征收,百姓没有办法拿出来,行台命令赵宏伟核实,最终还是免除了。因为刮大风海水涨溢,润州、常州、江阴等州房舍有很多被冲毁,百姓缺少食物。赵宏伟要打开粮仓赈济百姓,有关部门以没有得到朝廷回复为理由推辞,赵宏伟说:“百姓整天挨饿,如果擅自开仓有罪过,我先承担罪责。”于是打开粮仓,保全救活的人有十多万。赵宏伟被提升为江南行台都事。大德十一年,江南发生大饥荒,赵宏伟请求用追赃罚款赈济百姓,百姓赖以活命。至大二年,朝廷召他任内台都事。仁宗在东宫的时候,听说了他的名声,对待他很是优厚,常常用字称呼他。等到赵宏伟出京任浙东廉访副使,上殿辞别皇帝那一天,仁宗拿出缯帛,让他挑选他想要的就赐给他。赵宏伟到浙东以后,听说郡里人许谦得到了朱熹道学的真传,邀请他做老师,于是人人知道应向往仰慕朱熹道学。皇庆二年,赵宏伟辞官归家。泰定三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朝廷追封他为天水郡侯,定其谥号为贞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古风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备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沉郁、悲伤、苍凉的感情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一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之处。C.七、八句紧承“波澜”一词,叙写了秋天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此时摇摆不定的心情。D.“秋”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常常被赋予特殊的情感,秋山、秋水、秋霜等常用来寄托诗人的愁思,本诗也不例外。(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结尾句中“行路难”所表达思想感情。〖答案〗(1)C(2)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认为荣华如东流河水一去不返,万事盛衰,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表达了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际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人用比喻的方式,说枳棘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屈鸾凤去栖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鸳鸾所居,而今却让燕雀做巢占据,表达对贤愚颠倒、是非不分的不满。③诗人用鸾凤自喻,高洁却只能屈居草丛,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能力。C.“表现了诗人此时摇摆不定的心情”错误,这里是说明他不顺遂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晖,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诗人在这句中通过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化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变幻莫测的感受。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全诗来分析,“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是说人生亦如自然万物,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河水一去不返,万事盛衰不一,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表达了诗人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际遇的感慨。“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以落日的余晖为浮云所掩蔽,比喻玄宗为谗邪所惑。“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意谓枳棘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屈鸾凤去栖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鸳鸾所居,而今却让燕雀作巢占据,来比喻贤愚颠倒、是非不分。表现“小人得志,君子失所”,揭露了统治者亲信奸佞、压抑贤才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中,作者以鸾凤自比,鸾凤高洁却只能屈居草丛,而自己如鸾凤一样,身负奇才却不被重用,朝廷当道的则是一群如燕雀般的小人,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际遇的激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询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治国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表明自己治国能力中的不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谏逐客书》开篇“臣闻吏议逐客”引出话题后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表明李斯的态度。他认为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是不能成就统一大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窃以为过矣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沿路有无数人家的桃树李树,果实全把树枝压得弯弯的,等待我们去为它们减除一分担负。还有多少黄泥田里,红萝卜大得如小猪头,没有我们去吃它、赞美它,便始终委屈在那深土里!除此以外,路塍上无处不是莓类同野生樱桃,大道旁无处不是甜滋滋的地枇杷,无处不可得到充饥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时无处不可以随意低下头去喝水。至于茶油树上长的茶莓,则长年四季都可以随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讳。即或任何东西没得吃,我们还是依然十分高兴。就为的是乡场中那一派空气、一阵声音、一分颜色,以及在每一处每一项生意人身上发出那一股不同臭味,就够使我们觉得满意!我们用各样官能吃了那么多东西,即使不再用口来吃喝,也很够了。总而言之,这样玩一次,就只一次,也似乎比读半年书还有益处。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伪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俱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总而言之,就只这样玩一次,也似乎比读半年书还有益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7.①用小猪头比红萝卜,突出了萝卜个大、鲜嫩的特点;②用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情趣;③表现了乡间物产的丰饶、诱人。18.①相较于改句,原句“就只一次”放在“这样玩”之后单独成句,强调了这样玩一次的莫大益处;②原句比改句短促,兼用反复,表达更斩截有力。〖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红萝卜大得如小猪头”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红萝卜比作小猪头,小猪头强调了猪头的鲜嫩,所以将红萝卜比作小猪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萝卜个大、鲜嫩的特点。红萝卜、小猪都是乡间具有的事物,所以运用比喻的手法,小黄泥田里的红萝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情趣。前文写到桃树李树的果实,这里又写到黄泥田里的红萝卜,写出了乡间物产的丰饶、诱人。【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这样玩一次”“就只一次”相对于“就只这样玩一次”是两个短句,句子比较短促,并且“一次”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表达更斩截有力。原句“就只一次”放在“这样玩”之后,并且单独成句,起强调的作用,强调了这样玩一次的莫大益处。(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一片翠绿之间,星罗棋布地点缀着一块金黄的色彩,颜色稍微跳脱,但并不显得突兀。这便是山里的麦田。山里不比平地,没有广袤的①的土地,也没有如黑土地般膏腴的土壤,不过勤劳的山里人总能用他们的智慧去创造出耕地。一次次挥锄,一次次弯腰,一趟趟担肥,他们清除荒草,拣尽石块,让原本硬结的土地变得松软、肥沃。于是,山间就有了耕田。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大的能顶上两个篮球场,最小的还不过三五尺见方。因为只能依据地势而开垦,它们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更多的是叫不出名字的不规则图形,几乎没有方方正正的标准的农田。进入5月,麦穗开始泛黄,麦芒恣意,被包裹着的麦粒开始膨胀,饱满,麦秆弯曲,就像满载而归的乡亲们,手捧着沉甸甸的喜悦。初夏的风一起,它们便欢腾起来,笑得②。一株麦穗倒向另一株麦穗,挤挤挨挨,互相推搡着涌向一边,再兴奋的奔涌回来,③地进行着一场场接力。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21.下列各项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答案〗19.①一望无垠②前仰后合③乐此不疲20.①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②“一次次”“一趟趟”叠用,写出了山里人的勤劳艰辛,赞颂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之情;③“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用数量词借代,借指耕田,描写出山中耕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特点。21.D〖解析〗【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形容土地的广袤,可以用“一望无垠”。一望无垠:指辽远广阔,看不到边际。②处语境形容麦穗被风吹起,像人一样笑得前后晃动的样子,可以用“前仰后合”。前仰后合: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③处语境形容麦穗来回推搡、奔涌、不停歇的状态,可以用“乐此不疲”。乐此不疲:指对一事情产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得疲倦、劳累。【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句式看,“一次次挥锄,一次次弯腰,一趟趟担肥”由三个偏正短语构成,“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由三个数量短语构成,这样构成了整齐的排比句式;从用词看,“一次次”“一趟趟”重复使用,形成反复的修辞效果,强化了山里人创造耕地时的艰辛,满含着赞美之情;从修辞看,“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运用借代修辞,用数量词借指耕田,形象地描写耕地的状态。【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互相推搡着涌向一边”运用拟人手法,把麦穗人格化,形容麦穗涌动的状态。A.“譬如朝露”比喻,把时间比作晨露,转瞬即逝。B.比喻,将节奏紧密、精湛无比的琴声比喻成大小珍珠落入玉盘时那清脆、轻重交织的声音。C.借代和夸张,用“樯橹”代指曹操的军队,用“灰飞烟灭”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同时“谈笑间”是夸张手法,表达了战争取胜的轻松。D.拟人,将羌笛和杨柳人格化,用羌笛的声声“怨”,表达了诗人的情绪。故选D。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美学家朱光潜有一段时间喜欢作诗填词,兴之所至,常信笔直书,想到什么,便写什么,自觉不错。后来将习作拿给朋友看,却碰了壁:“你的诗词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喜欢取巧。”一语,点醒梦中人。他由此方悟,最后词作达到精妙境界。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双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正是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余年之久。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古人和今人对此又有颇为繁多的说明。因为“赋”比较单纯和清楚,便大都集中在比兴问题的讨论上。因为所谓“比兴”与如何表现情感才能成为艺术这一根本问题有关。中国文学(包括诗与散文)以抒情胜,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品,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所谓“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钟嵘《诗品》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实际上,“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这样,也就使文学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更不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相反,它成为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王夫之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休,不道破一句。”(《姜斋诗话》)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司空图《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都是指的这种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这种特征正是通过“比兴”途径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的产物。《诗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最早的范例,从而成为百代不祧之祖。明代李东阳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寄情思而壮实也(《怀麓堂诗话》)”。这比较集中而清楚地说明了“比兴”对诗(艺术)的重要性所在,正在于它如上述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综合统一体。“托物寓情”“神爽飞动”胜于“正言直述”,因为后者易流于概念性认识而言尽意尽。即使是对情感的“正言直述”,也常常可以成为一种概念认识而并不起感染作用,“啊,我多么悲哀哟”,并不成其为诗,反而只是概念。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能有审美效果。所以后代有所谓“以景结情”、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等等理论,就都是沿着这条线索而来的。(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中国古人讨论诗歌时常提及的“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比兴思维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实现物我交互,四时万物在激发人的情感的同时,又成为情感的寄托,物我相照,贯通交融。比兴思维不同于理性判断,它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象都可起兴,任何一物都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联系到他物,起兴之物象和所咏之物象两者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但这样的联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须遵循“类”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比兴思维中有两方面的体现。其一,主体基于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的感知,将此物与彼物联系在一起,此为以物喻物的基础。共二,两个事物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是都具有能够与主体的某种情意产生共鸣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将物与情联系起来的关键,也是“取譬引类”与以类比逻辑为特征的理性思维之间的重要区别。如作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形貌上相去甚远,并没有相似性特征。但是,由于松树岁寒不凋、翠竹经冬不衰、梅花凌寒独放,三者共同拥有的耐寒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因此使其成为人们联类讴歌、表情达意的对象。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基于比兴思维展开的类比联想,是审美意象动态生成的一种表现。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的认识传统,在这个浑然为一的系统之中,物与物、物与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强调彼此间的互相感应、转换与影响。(选自何琪琦《论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理过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经》中归纳出的“比兴”原则与诗歌抒情的根本问题密切相关,历来讨论颇多。B.只要运用“比兴”就能使情感的抒发表现成为艺术,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C.“岁寒三友”形貌上并不相类,却因耐寒的共同属性与主体情志产生共鸣而被联类赞美。D.在诗歌创作中遵循“类”的原则不是做简单的类比,而是有情感共鸣的“取譬引类”。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学作品中,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都具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艺术特征。B.对情感的“正言直述”是一种概念性的认知,言尽意尽,所以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有审美效果。C.“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体现了“比兴”的理论,通过想象和反面理解使情感客观化,这体现了古诗贵情思而轻事实的特点。D.如果具有能与主体情感产生共鸣的某一属性,任何一物都能突破时空限制和与之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联结。3.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C.“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D.“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5.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理解“‘不道破一句’是中国诗歌美学的重要标准之一”。〖答案〗1.B2.D3.C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朱熹、钟嵘的话和《文心雕龙》中的句子解说了“比兴”的概念,有权威性;引用李东阳的话清楚地阐释了“比兴”对诗的重要作用;引用王夫之、司空图和严羽的评论交代了艺术审美标准和特征,强化了作者的观点。5.①“不道破一句”是中国诗歌运用“比兴”手法借助外物表达情志,从而达到既有理知干预又有情感抒发的艺术高度。②“不道破”不是概念的直接表达,而是物我相照交融的过程,具有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感感染力,也就有了艺术审美效果。③相较于正言直述,“不道破一句”则不会穷尽而难于感发,而是形容摹写有所寓托,通过反复讽咏来使读者自己慢慢领会,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只要……就能……产生……”错误,绝对化。“比兴”是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的具体途径,只有产生审美效果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都具有……”错误,从材料一可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指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并不是所有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都具有这个特征。B.“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错误,原文表述为“即使是对情感的‘正言直述’,也常常可以成为一种概念认识而并不起感染作用”,是也可以,并非必需。C.“反面理解”错误,“乐景写哀”既不是反面理解景物,也不是反面理解情感,而是乐景与哀情构成矛盾而反衬哀情。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比兴思维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A.由梅到人,能支撑材料二观点。B.由鹿儿吃草时不停地呼唤同伴共同进餐到主人对客人的盛情款待,能支撑材料二观点。D.由景的萧索到人心情的寥落,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C.通过弹琴讨论“事物关联合作”的哲理,没有运用比兴的手法,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二的观点。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回答论证的方法,这个问题不难,因为材料一中多出引用朱熹的话以及《文心雕龙》《诗品》《姜斋诗话》《怀麓堂诗话》中的句子,所以主要使用引用论证。第二问要回答引用论证的作用,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内容上,可以从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入手,如第一段引用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对“赋比兴”进行解释,第三段引用钟嵘《诗品》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进一步对“比”和“兴”进行解释,所以引用这二人的话是解释了“比兴”的概念;第三段引用王夫之“《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休,不道破一句”、《姜斋诗话》所谓“不道破一句”、司空图《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些交代了艺术审美的标准;第三段引用明代李东阳“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寄情思而壮实也”解释了“比兴”对诗歌的价值。二是从引语本身的特点上,文中所引都是经典性的作品和权威性的言论,这样的言论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首先要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不道破一句”的内涵,效果。材料一第三段提到“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可知,设题的区域应该在材料一的三、四段。“不道破一句”就是不直接表达,而是借助比兴的手法委婉表述,由“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可知,诗歌中的“不道破”就是通过“比兴”手法来表达情志,达到“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高度。由“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不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相反,它成为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言有尽而意无穷”可知,这里的“不道破”不是概念的直接表达,而是物和我相互交融合二为一的过程,从而达到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由“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综合统一体。‘托物寓情’‘神爽飞动’胜于‘正言直述’,因为后者易流于概念性认识而言尽意尽”可知,“正言直述”因流于概念而言尽意尽,但是“不道破一句”因有所寓托而让读者有了自我领会的余地,所以不会穷尽。(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云中的红围巾郝明连长放下手中的高倍军用望远镜,揉了揉眼睛。瞭望塔外漫长的边境线上,除了铁丝网和柱桩上还能看到些许黑色,剩下就是满眼的雪白,刺得眼睛生疼。“报告连长,军区正午时分将有物资抵达!”连长转过身,接过通信员手里的电报本,签上字,回敬了军礼。“这几场暴风雪呀!”连长心里有些感慨。在内蒙古二连浩特驻守了快二十年了,这是他见过的最大的几场雪了。运输道路都被齐人深的积雪填埋,推雪机没日没夜地在抢挖,但等挖到这里,估计要年后了。往年军区都是提前几天就把慰问物资运到,今年也不知为什么耽误了。看着瞭望塔外的天空,灰蒙蒙的阴云像一群无人看管的野马,又在慢慢地压低地面并随风移动着,“做好接收准备。”“是!”通信员答道,“连长,班里的战士们还有一个特殊的准备呢。”通信员有些神秘的笑。“什么准备?要注意安全,年三十了,可以搞点创新。”连长有些心疼地望着通信员。这帮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自全国的各个省市,头一次在最前沿的萨麦哨所过年,他希望新兵们能过好头一个春节。在回营房的路上,连长几次从军大衣兜里拿出手机,又几次放回去。过年的这个电话怎么打呢?他是亏欠这个家的,平时照顾不到,就连过年,他不是有任务在身,就是把回家的机会让给下级,今年又不能好好陪家人了。连长此刻的心,就像是自己脚底下踩着的莹白积雪,正发出嘎吱嘎吱的断裂声。正午时分,连长站在营房前,他望着草原异常寒冷的天空,乌云黑压压堆成整坨厚铁,正准备压向地面,压向屋顶,仿佛所到之处,一切都会被碾压成扁扁的形状。“通信员,停机坪提前做好准备!”“是!”通信员接到命令,快步跑向指挥中心,他隐隐约约看到远处天空中一架军用直升机像只小蜻蜓般往这里飞来。“报告机长,目前积云层覆盖严重,地面风速50km/h,顶风25km/h……”副驾拿着记录本,神色凝重地望着机长,并且偷偷瞄了一眼后排坐着的霞姐和孩子,两人正一无所知地望着窗外飞来飞去的云彩在指指点点。“尝试悬停,油耗目前如何?”机长沉稳地拉起操纵杆,在积云层中间的一条缝隙中果断地穿行过去,开始寻找合适地准备降落。“油量仅够维持返航。”副驾尽量把声音压低了说。地面上的连长感觉今天空中的直升机有些异常,平时如果不具备降落条件,直升机会通知地面部队,然后从缆绳上把物资空投下来,今天这是怎么了?一圈圈地反复寻找着机会降落,不断在低矮密集的云层中穿梭,仍在试图寻找着机会。“连长,连长!”通信员手里拿着电文和望远镜,有些跌跌撞撞地从指挥中心跑过来。“慌什么?”连长有些训斥道,“怎么了?”“雄鹰呼叫,不具备降落条件,空投后准备返航。”通信员因为跑得太快,回答得有些结结巴巴。“那就接收好了。”连长说。“是准备好了接收,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它还总是在盘旋。”通信员和连长一起怔怔地望着天空上的直升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霞姐,松开小宝,他想哭就哭吧!”直升机上的副驾大声地喊着。小霞捂着小宝嘴的手不由得松开了,自己的眼眶里也蓄满了泪水,小宝因为妈妈的手松开了,继续自己的号啕大哭,自打他知道还要飞回去,便不顾一切地开始哭,他感到所有的新年愿望都将会落空。“霞姐,你搂紧小宝,舱门要打开空投了——”“等等。”小霞望着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把自己脖子上围着的一条鲜艳的红羊绒围巾系在物资的缆绳上,“把这个系上。”副驾看着红围巾,不知道为什么,恍惚了一下,他努力保持着镇定。“连长,那物资上绑的是标语吗?红红的一长条。”通信员用手里的望远镜仔细地看着,“怎么看着像是一条红围巾呀?”连长看着离自己头顶越来越近的物资,还有那条系在上面的红围巾,突然像是被罩进暖融融的红色光环里,沐浴在温存和幸福之中,一种感动和血液绞在一起,开始在体内奔涌。那飘在空中的红围巾,就那么柔软地无声无息地一路过来。连长目不转睛地望着天空,漫卷的风肆意吹打着他的脸,而这张脸上除了像被刀刻过般的刚毅,再看不出任何表情。他缓慢而坚定地抬起右手,向空中敬着标准的军礼,一字一顿地大声说道:“回电雄鹰,预祝返航顺利,祖国在萨麦哨所心中!”“妈妈,你看那是什么!”哭闹的小宝忽然发现新大陆一样,指着地面闪闪发光的东西。小霞透过舷窗看到,地面H形的停机坪上,出现了一张闪烁的中国地图,那应该是一种EL发光带围成的,里面站着一排小小的人影,个个如雕塑般执着站立,小霞抹去小宝脸上未干的泪水说道:“那是爸爸和叔叔们驻守的地方,他们在守护着国家。”“妈妈,爸爸会看到你系的红围巾吗?我将来也要和他们一起站在里面好不好?”小宝似懂非懂地望着妈妈认真地说。“会的!好!”小霞看着儿子稚嫩的脸蛋欣慰地笑着,湿润的眼睛深情地望着远去的发光的中国地图,远去的营房,远去的草原,窗外墨灰色的云朵也被远远地甩在舷窗后。(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第2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长对暴风雪这一恶劣环境的感叹,既有对即将空投的慰问物资能否顺利抵达的担忧,也有对戍边战士的关爱之情。B.副驾大声让小宝哭,表现出对小霞管不了任性孩子的严厉态度,因为一旦小宝的哭闹影响了飞机的正常驾驶,后果不堪设想。C.通信员跌跌撞撞从指挥中心跑来,急于把飞机无法降落的情况报告连长,也表现出对飞机无法降落的失落。D.小霞把围着的红羊绒围巾系在缆绳上,表现出她在飞机无法降落不能团聚时的机智灵活,用红围巾把亲情连在一起。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将阴云比作野马,运用比喻写出了边境风云变幻、环境恶劣,为下文装载慰问物资的飞机无法降落埋下伏笔。B.连长对直升机的异常举动心存疑惑,衬托了边防战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的互助互爱,也把对飞机上的妻儿的牵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C.这篇小说通过场景的不断转换,从地面到空中,再从空中到地面,反反复复,一步步地引出空中的红围巾。D.小说结尾运用反复手法,一连写几个“远去的”,写出了飞机无法降落飞去的情景,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8.小说以“云中的红围巾”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9.结合文本,请从叙事人称、叙事顺序以及叙述线索三个方面分析小说在叙述上的特征。〖答案〗6.B7.B8.①从塑造人物看,“红围巾”传达自己对守边战士的理解与支持,使小霞的形象丰满而感人。
②从情节结构看,红围巾连接了天空与地面两条故事,“那飘在空中的红围巾,就那么柔软地无声无息地一路过来”彰显了连长看到红围巾内心的感动和幸福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从主题看,“云中的红围巾”从守边战士家属的角度表达家人对戍守边防的理解与支持,彰显了更深广的爱国的情怀,深化了主题。
④从艺术效果看,“云中的红围巾”运用象征手法,象征了给边防军人传递温暖、希望和力量。9.①从人称看,用第三人称,以连长为叙述的主体,客观地叙述故事,展示连长的心理活动,第三人称叙事使文章叙述灵活自然。
②从叙事顺序看,以时间为顺序,围绕“正午时分”前后展开故事情节。
③从叙述结构看,小说以地面和空中两条线索同时推进,以“红围巾”把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结构紧凑而巧妙。〖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B.“表现出对小霞管不了任性孩子的严厉态度,因为一旦小宝的哭闹影响了飞机的正常驾驶,后果不堪设想”错误,副驾大声让小宝哭,体现了他对小霞母子不能与亲人团聚的理解与怜惜之情。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B.“对飞机上的妻儿的牵挂心理”错误,此时连长不知道自己的妻儿在飞机上。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的作用-般有:概括情节,揭示主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暗示象征,深化主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解答此类题目需注意运用专业术语,还要结合文本作具体阐释。“云中的红围巾”作为小说的标题,从塑造人物看,“小霞望着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把自己脖子上围着的一条鲜艳的红羊绒围巾系在物资的缆绳上,‘把这个系上。’”,小霞在不能降落的情况下,灵活机智的以“红围巾”传达自己对守边战士的理解与支持,使小霞的形象丰满而感人;从情节结构看,“云中的红围巾”起到了纽带作用,连接了天空与地面两条故事,“连长看着离自己头顶越来越近的物资,还有那条系在上面的红围巾,突然像是被罩进暖融融的红色光环里,沐浴在温存和幸福之中,一种感动和血液绞在一起,开始在体内奔涌。那飘在空中的红围巾,就那么柔软地无声无息地一路过来”彰显了连长看到红围巾内心的感动和幸福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主题看,“云中的红围巾”是妻子的随身之物,没能如愿去看望丈夫,把自己的“红围巾”空投下去,以寄托对丈夫的惦念,从守边战士家属的角度表达家人对戍守边防的理解与支持,彰显了更深广的爱国的情怀,深化了主题;从艺术效果看,结合“突然像是被罩进暖融融的红色光环里,沐浴在温存和幸福之中,一种感动和血液绞在一起,开始在体内奔涌”可知,“云中的红围巾”运用了象征手法,“红色”象征了给边防军人传递温暖、希望和力量。【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及艺术手法的能力。从人称看,“连长放下手中的高倍军用望远镜,揉了揉眼睛”“连长转过身,接过通信员手里的电报本,签上字,回敬了军礼”“地面上的连长感觉今天空中的直升机有些异常,平时如果不具备降落条件,直升机会通知地面部队,然后从缆绳上把物资空投下来,今天这是怎么了”等,以连长为叙述的主体,展示连长的心理活动,第三人称叙事使文章叙述灵活自然。从叙事顺序看,以时间为顺序,围绕“正午时分前后”展开故事情节,写了准备接物资,送物资的飞机到来,接收物资等故事情节。从叙述结构看,“报告连长,军区正午时分将有物资抵达!”“通信员,停机坪提前做好准备!”“报告机长,目前积云层覆盖严重,地面风速50km/h,顶风25km/h……”“尝试悬停,油耗目前如何?”“连长看着离自己头顶越来越近的物资,还有那条系在上面的红围巾,突然像是被罩进暖融融的红色光环里,沐浴在温存和幸福之中”小说以地面和空中两条线索同时推进,以“红围巾”把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结构紧凑而巧妙。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赵宏伟,字子英,甘陵人。至元十三年,国兵攻宋,宏伟以书谒元帅宋都于军中,奇之,俾以兵略地临江。至吉州,宋主将管忠节、路分邹超悉众出战,宏伟败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祸福,知州周天骥以城降。宋都嘉宏伟有功,赏银三十两,署为吉州参佐官。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魅。一州遂安。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诱新附五营军为乱。事觉,昌就擒;宏伟夜袭云,斩首以献,俘其党五百人。宋都欲尽诛之,宏伟曰:“此属诖误,非得已也,今悉就诛,何以安反侧?”众得免死。以功授太和县尹。十七年,改衡州路总管府治中。群盗出没其境,宏伟计其地,兴屯田,民既足食,盗亦为农,郡遂宁谧。大德五年,起佥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镇江旱,蠲民租九万余石。吏畏飞语,复征于民,民无所出,行台令宏伟核实,卒蠲之。大风海溢,润、常、江阴等州庐舍多荡没,民乏食。宏伟将发廪以赈,有司以来得报为辞,宏伟曰:“民旦暮饥,擅发有罪,我先坐。”遂发之,全活者十余万。迁江南行台都事。十一年,江南大饥,宏伟请以赃罚钱赈之,民赖以生。至大二年,召为内台都事。仁宗在东宫时,闻其名,遇之甚厚,常以字呼之。及出为浙东廉访副使,陛辞之日,仁宗出币帛,俾择所欲者即赐之。宏伟至浙东,闻郡人许谦得朱熹道学之传,延致为师,于是人知向慕。皇庆二年,致仕。泰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追封天水郡侯,谥贞献。(节选自《元史·赵宏伟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B.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C.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魅/D.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县尹,楚国于春秋时不断在边地设县,其长官称县尹;宋元时期作为县令的副手,参与县域治理。B.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C.东宫,是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指居住东宫的太子,历史上也曾用“东宫”指称皇太后。D.致仕,辞去官职。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宏伟主动请缨,破敌荣立战功。元军攻宋,赵宏伟给元军主帅宋都写信并到军营拜谒,宋都认为他不一般,让他带兵夺取临江,他接连取胜。B.赵宏伟果断勇决,平乱出其不意。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引诱新归附的五营军作乱,在王昌被抓后,赵宏伟夜晚偷袭,斩杀张云。C.赵宏伟反对滥杀,注重安顿抚慰。宋都想把王昌、张云的五百同党都杀掉,赵宏伟认为他们是被连累的,免除众人死罪,因此获得提拔。D.赵宏伟善于治理,多次赈济百姓。任职衡州时,赵宏伟兴办屯田,盗贼因有活路而止息;任职镇江、润州、常州、江阴等地时,他多次开仓放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宏伟败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祸福,知州周天骥以城降。(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14.赵宏伟任职浙东时,在文化教育方面有怎样的做法?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答案〗10.B11.A12.D13.(1)赵宏伟打败了他们,追逐败兵二十多里,迫近他们的城池,把祸福的情况告诉他们,知州周天骥献城投降。(2)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如果从头到尾都谨慎地对待,就不会失败。14.①邀请精通朱熹道学的许谦做老师。
②吸引了众多人士学习道学。〖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从语法来看,“桥下”是设伏的状语,表示设伏的地点,不是“以火攻之”的状语,故“设伏桥下”中间不能断,排除AC;“宏伟旋兵袭其背”中“兵”是“旋”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画线句意思是:吉州有作乱的民众,赵宏伟在桥下设置埋伏,用火烧他们,作乱的人战败逃跑,埋伏的士兵冲出来,敌人被蹂躏而死几乎净尽,赵宏伟乘胜去捣毁他们的巢穴,剩余的贼众都冲出来抵御抗击,赵宏伟让军队绕过去在他们后面袭击,斩杀了他们的头目。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海上工程船舶租赁光租赁合同(04版)
- 二零二四年度能源供应合同模板
- 加工合作合同的技术规范
- 培训班合作合规协议
- 转让协议与合同的法律关系探讨
- 农村自建房买卖合同的贷款政策
- 住宅装修工程分包协议
- 沥青路面施工安全措施落实购销合同
- 精密机械转让协议书
- 甲方购销合同操作
- 送达地址确认书(诉讼类范本)
- 《比的化简》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
- ASME-第Ⅸ卷焊接工艺评定,焊工技能评定
- 法在我身边-小学生法律知识科普讲座课件
- 趣味语文-对联课件
- 会计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2000字(5篇)
- 蓝色简约老师工程师医师高级职称晋升答辩报告PPT
- 光盘行动节约粮食主题班会PPT
- 西门子RWD60控制器说明书
- 2022-203学年(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试题2试卷带答案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