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江苏省南京市协同体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予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已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着这种精神。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理解为“循”,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解释为“叙述”“陈述”“阐述”等。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就是孔子的观点。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B.“三年之丧”的礼制古时就有,孔子的理解是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而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B.“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C.“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C2.D3.A4.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例如①引用论证: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②因果论证:由结果探究原因(“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让论证深刻;③比喻论证:如“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化抽象为具体;④举例论证:如文中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⑤对比论证,如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孝”不同的理解进行对比。(言之成理即可)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这种理解就是孔子的观点”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是这样的“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关系是作者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孔子并未论及孝的内涵,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两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点。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D.“因而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错误。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可知,原文说的是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选项与原文表述有出入。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A.选项说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B.该项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强调要拥有真理或安宁,与传承无关,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C.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有关“孝”传承的观点。D.只是就孝顺父母宗亲而言的,与传承无关,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方法的分析理解能力。(1)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2)类比论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3)举例论证: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4)对比论证:“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孝”的理解不同……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观点。(5)因果论证法:从现象看本质(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或由结果探究原因(“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让论证深刻,说理透彻。(6)比喻论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分析积极方面的作用: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是“‘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概括为:“述而不作”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2)总结出消极方面的内容:从材料三第二和三两段,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二)现代文阅读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布衣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在采煤工作面经常见到老范。老范是位有意思的人,岁数一大把了,满头白发如秋日芦苇。他上班不像我们这样,一月二十四五个班,很少休息。他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候十天半月不见一次。他上班也不固定岗位,上次在巷道搞超前支护,这次又成了采煤机司机。哪里工作紧张,他就盯在哪里。有一次,他跟着我在工作面上隅角盯了半班瓦斯探头。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顶板压力大,处于应力集中区的上隅角,必须搁人专盯,观察顶板来压周期。更重要的是盯紧瓦斯,严防瓦斯聚集报警。老范在放顶工和瓦斯检查工之间不停地互换角色。他一会儿观察采空区垮落迹象,一会儿拿出瓦斯鉴定器,有模有样地测量空气中的瓦斯含量。瓦斯浓度达到了百分之零点六左右,他就示意采煤机司机停止割煤。老范操作起这些岗位器具,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毫无拘泥之感。我上了三四个月班,也没弄清老范究竟是干啥的。我问老范:“你具体是干啥的?”“啥都干。”老范说,“煤矿的活儿,没有咱干不了的。”我竖起大拇指,恭维他:“没想到你还是位干啥啥行的多面手。”老范笑笑,露出一嘴白牙:“干一辈子煤矿,就要爱一辈子煤矿。”他说:“出身不能选择,但勤恳改变命运。”他还说:“煤矿是咱衣食饭碗,不用心怎么能行?咱不仅要多出煤,而且要出好煤,支援国家建设。”他这些话有些假大空,有些居高临下,有些不接地气,有些不清楚自己是老几。煤矿工人为养家劳作,为糊口下井,天天累得身体像散了架,哪里有这么多道理和高大上的理由啊。这让我有些看不起老范。我看不起,并不等于别人看不起。主管区长、带班班长见了老范,都服服帖帖的,像是下级见了上级,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主管区长老李是个大老粗,看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张嘴就骂恨。但和老范说起话来,温言暖语,很是客气。班长老马是当地人,说话硬朗,做事果断,大有不服就干的意思。但和老范说起话来,低眉顺眼的,很是服气。有一次,老范正在头上处理上巷安全出口。老马慌里慌张地跑来,说:“地面有人找你。”老范说:“这会儿,谁还会想我呢?”老马实话实说:“这个真不知道。”老范叮咛老马要盯紧安全出口,绝不能让顶板出了事。交代完注意事项,老范顺着运料巷向外走了。老范走了,我也想走。老范半路能脱岗,我为啥不能脱岗?“懒驴上套屎尿多。”我还没走几步,老马就逮住了我:“张布衣,你要敢溜号,我就勾了你的工。”溜号是老马的口头用语,就是脱岗走人。我不服。我说:“地面也有人找我。”老马鄙夷地看着我,问:“谁找你?”我胡编乱造:“我对象来了。”老马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甭说是你对象,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行。”嘿,没想到在老范面前如同老鼠见猫的老马对我立马硬气起来……这让我对老范不仅刮目相看,而且充满了好奇,私下里问工友老装:“老范是谁?”老装看了我一眼,说:“老范就是老范,老范还能是谁?”偶尔上班的老范还会发脾气,而且发起脾气还特别凶。原因很简单,工作面没有应急备用材料,缺少应急排水泵,缺少加强支护的板材,他指着主管区长老李,情绪有些激动地说:“李发财,你干了半辈子煤矿了,这难道还用教!”老李毕恭毕敬,大气都不敢喘。指责完老李,又喊老马:“老马,老马,你给我滚过来。”老范的声音瓮声瓮气,像是一记重锤锤懵了现场的人。大家噤若寒蝉,默不作声。老李说:“老马滚不过来了。”老范问:“为啥?”老李说:“这家伙看见你来了,出去到大巷找应急物资去了。”老李这么说,老范也不好意思再说别的了,说:“这次暂且饶了他,如果再有下次非狠狠地惩罚他不可!”老李儿子婚礼,我随份子去吃酒,看到老范也在。老范坐在主席上,大大咧咧地吃喝。有人过来敬酒。来人不喊老范,喊:“范矿长。”这时,我猛然发现,老范的模样和矿办公楼前公开栏上的矿长范金山的照片挺像。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把这一发现告诉了老马。老马白了我一眼:“傻缺,啥叫挺像,就是一个人!”这让我感情上有些无法接受,老范啥时候成了矿长呢?我宁愿老范是我的工友,而不是矿长范金山,但老范就是矿长范金山。老范说:“我首先是一名矿工,然后才是一名矿长。”以至于若干年后的今天,我都无法忘却那个在井下东奔西走的老范。掐指一数,此时的老范已过了古来稀的年龄了。【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首段直接指出写作对象老范后,就描述其外貌特点、工作内容及技能水平,使读者对老范有个初步印象。B.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如“干一辈子煤矿,就要爱一辈子煤矿”,运用语言描写突出老范热爱煤矿事业的形象。C.小说将主管区长老李、班长老马对待别人和老范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有力地表现出老李和老马欺下媚上的形象特点。D.“我”既是故事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讲述者,既烘托了老范的形象,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7.关于老范发脾气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范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老李和老马没有准备好工作面需要配备的应急备用材料,这会给采煤工作带来安全隐患。B.这一情节和前文“煤矿是咱衣食饭碗,不用心怎么能行?”相照应,同时为下文“我”发现老范是矿长做了铺垫。C.老马一看老范来了,就赶紧去找应急物资,表明老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知道老范一定会发火,得想办法补救。D.“大家噤若寒蝉,默不作声”,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大家面对老范发脾气时的害怕心理,从侧面表现了老范的形象。8.从认识老范到发现老范是矿长,“我”对老范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9.有人认为,“老范”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标题可以直接改为“老范”,你认为哪一个标题要更好?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C7.B8.①看到老范上班时间和岗位都不固定,且干啥都得心应手,疑惑老范到底是干啥的。②听到老范说的关于热爱煤矿事业的一番话,觉得有些假大空,不接地气,对老范不服、不屑。③看到主管区长、带班班长都对老范毕恭毕敬,低眉顺眼,对“我”的态度却很硬气,对老范刮目相看且充满好奇。④随份子吃酒时,发现老范和矿长长得像,感到很惊诧;经过老马证实后感情上有些无法接受。9.原文标题“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更好。①“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的标题不仅交代了主人公的名字,还突出了其身份,比单纯以其简称“老范”为题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的标题与小说最后老范说“我首先是一名矿工,然启才是一名矿长”相呼应,突出老范虽为矿长但甘于吃苦,勤恳务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老范的敬意。仅以“老范”为题,达不到这种效果。〖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有力地表现出老李和老马欺下媚上的形象特点”错误。小说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老范,他爱岗敬业的精神等,老李和老马的行为是从侧面衬托老范的形象,并无“欺下媚上”一说。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同时为下文‘我’发现老范是矿长做了铺垫”错误。老范发脾气的情节主要目的是塑造人物,表现老范对工作兢兢业业,作为矿长把工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意识。老范发脾气和他是矿长没有关系,没有为下文“我”发现老范是矿长做铺垫的作用。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由原文“老范是位有意思的人,岁数一大把了,满头白发如秋日芦苇。他上班不像我们这样,……我问老范:‘你具体是干啥的?’”可知,看到老范上班时间和岗位都不固定,且干啥都得心应手,疑惑老范到底是干啥的。由原文“我坚起大拇指,恭维他:……煤矿工人为养家劳作,为糊口下井,天天累得身体像散了架,哪里有这么多道理和高大上的理由啊。这让我有些看不起老范”可知,听到老范说的关于热爱煤矿事业的--番话,觉得有些假大空,不接地气,对老范不服、不屑。由原文“主管区长、带班班长见了老范,都服服帖帖的,……但和老范说起话来,低眉顺眼的,很是服气”“交代完注意事项,老范顺着运料巷向外走了。……嘿,没想到在老范面前如同老鼠见猫的老马对我立马硬气起来……”“这让我对老范不仅刮目相看,而且充满了好奇,私下里问工友老裴:‘老范是谁?’”可知,看到主管区长、带班班长都对老范毕恭毕敬,低眉顺眼,对“我”的态度却很硬气,对老范刮目相看且充满好奇。由原文“老李儿子婚礼,我随份子去吃酒,看到老范也在。老范坐在主席上,大大咧咧地吃喝。……这让我感情上有些无法接受,老范啥时候成了矿长呢?”可知,随份子吃酒时,发现老范和矿长长得像,感到很惊诧;经过老马证实后感情上有些无法接受。【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首先表明原标题更好。再是分析,“干一辈子煤矿,就要爱一辈子煤矿”“煤矿的活儿,没有咱干不了的”“我宁愿老范是我的工友,而不是矿长范金山,但老范就是矿长范金山”可知,“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的标题不仅交代了主人公的名字,还突出了其身份,比单纯以其简称“老范”为题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由原文“我首先是一名矿工,然后才是一名矿长”“老范操作起这些岗位器具,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毫无拘泥之感”“老范叮咛老马要盯紧安全出口,绝不能让顶板出了事”“原因很简单,工作面没有应急备用材料,缺少应急排水泵,缺少加强支护的板材,他指着主管区长老李,情绪有些激动地说”可知,“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的标题与小说最后老范说“我首先是一名矿工,然启才是一名矿长”相呼应,突出老范虽为矿长但甘于吃苦,勤恳务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老范的敬意。仅以“老范”为题,达不到这种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已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救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B.臣素卑贱/君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C.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D.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孽:姬妾所生的孩子,与嫡长子相对而言,这些人无继承爵位之权,政治地位亦甚低。B.闾伍:闾,闾里,里巷,管理平民的基层编制。伍,里巷中的居民五家为一组,称为一“伍”。同时,“伍”又是军队里的基层编制,一“伍”五个人。C.亲戚:内外亲属,包括母系亲属和父系亲属。文中的亲戚是指父母兄弟,有别于现在的亲戚。D.日中:表时间,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中太阳正中时,相当于现在时间的12~13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穰苴出身卑贱,却深受皇帝赏识。在齐国连遭败绩时,晏婴识才举荐穰苴,他认为自己出身卑贱,请求君王派大臣来做监军,齐王最终答应了。B.穰苴治军严厉。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时,穰苴逆君命将他斩首于三军之前,君王的使者驾车驰入军中,使者的仆人也被处置。C.穰苴体恤士卒,得到士卒的拥护。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对体弱者关怀有加,穰苴率兵抗敌,士卒都争先出战。D.穰苴威震敌军。穰苴起兵后,晋国知道了,就把军队撤了回去;燕国军队知道后,也渡过黄河向北撤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2)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14.穰苴做将军后,为什么要求景公派宠臣监军?请简要说明。〖答案〗10.A11.D12.B13.(1)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想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2)规章号令全都明确之后,到了傍晚时分,庄贾这才赶到军营。穰苴说:“为什么比我们约定的时间晚到了呢?”14.①庄贾身为监军,却迟迟未到,耽误了军队的行程,违反了军纪。②司马穰苴试图通过此举,达到严明军纪,树立权威的目的。〖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我的地位一向是卑微的,君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置于大夫之上,士兵们不会服从,百姓也不会信任,人的资望轻微,权威树立不起来,希望能派一位君王宠信、国家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才行。“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D。“百姓不信”是主谓结构,应在“信”后断开,排除BD。“人微权轻”是并列的四字句式,“人微”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宠臣”是一个词语,“宠”作定语,修饰“臣”,指君王宠信的大臣,排除C。故选A。【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D.“相当于现在时间的12~13时”错误,应该是相当于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穰苴逆君命将他斩首于三军之前”说法错误,原文为“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是在君命还未到达之前就将庄贾斩首了,所以不能说“逆君命将他斩首”。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另外,此句也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将军(于)河北战,臣(于)河南战”,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意”,料想;“不自意”,自己没有料想到;“得”,能,能够;“得复见将军于此”,状语后置,即“得于此复见将军”,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2)“约束”,明确规章号令;“何……为”,为什么……呢;“后期”,比约定的时间晚到。【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分析,司马穰苴处死庄贾是因为庄贾身为监军,却迟迟未到,耽误了军队的行程,违反军纪。根据“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分析,司马穰苴为了威震三军,让其他人明白军纪严明,不容违反。参考译文: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子孙。齐景公时,晋国出兵攻打齐国的东阿和甄城,燕国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国的军队都被打得大败。齐景公为此非常忧虑。于是晏婴就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说是田家的妾生之子,可是这人的文才能使大家归服、顺从;武略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试试他。”于是齐景公召见穰苴,跟他共同议论军国大事,齐景公非常高兴,任命他做了将军,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说:“我的地位一向是卑微的,君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置于大夫之上,士兵们不会服从,百姓也不会信任,人的资望轻微,权威树立不起来,希望能派一位君王宠信、国家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才行。”于是齐景公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庄贾去做监军。穰苴向景公辞行后,便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营门会齐。”(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军门,立起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等待庄贾。庄贾一贯骄傲自大,以为统率的是自己的军队,而自己又是监军,所以不急不忙;庄贾的亲戚朋友为他饯行,挽留他喝酒。已经等到了正午,庄贾还没到来。穰苴就打倒木表,摔破漏壶,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饬军队,宣布了各种规章号令。等他部署完毕,已是日暮时分,庄贾这才到来。穰苴说:“为什么约定了时刻还迟到?”庄贾表示歉意地解释说:“朋友亲戚们给我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规定号令后,就应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略已经深入国境,国内骚乱不安,战士们已在前线战场暴露,无所隐蔽,国君睡不安稳,吃不香甜,全国百姓的生命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谈得上什么送行呢!”于是把军法官叫来,问道:“军法上,对约定时刻迟到的人是怎么说的?”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很害怕,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请他搭救。报信的人去后不久,还没来得及返回,就把庄贾斩首,向三军巡行示众,全军将士都震惊害怕。过了好长时间,齐景公派的使者才拿着节符来赦免庄贾。车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又问军法官说:“驾着车马在军营里奔驰,军法上是怎么规定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异常恐惧。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斩首。”就斩了使者的仆从,砍断了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边驾车的马,向三军巡行示众。士兵们安营扎寨,掘井立灶,饮水吃饭,探问疾病,安排医药,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慰他们。还把自己作为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一样平分粮食。把体弱有病的统计出来进行特别照顾,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准备出战。病弱的士兵也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地为他战斗。晋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把军队撤回去了。燕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便渡过黄河向北撤退,而围困解除。于是齐国的军队趁势追击他们,收复了所有沦陷的领土,然后率兵凯旋。还没到国都,就解除了战备,取消了战时规定号令,宣誓立盟而后才进入国都。齐景公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来迎接,按照礼仪慰劳将士后,才回到寝宫。齐景公接见了田穰苴,敬重、推崇地任命他做大司马。从此,田氏在齐国的地位就一天天地显贵起来。(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使次安陆寄友人〖备注〗刘长卿新年草色远萎萎,久客将归失路蹊。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备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中的“涢口”“穆陵”都在安陆。②三户:语出《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安陆本楚地,故以“三户”言百姓稀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交代了诗人因公事而在外漂泊,并点明了本诗的写作地点和目的。B.“暮雨”与“春风”,语意双关,既指自然气候,又暗指朝廷的恩泽。C.倒数第二句表面上是询问友人是否思念自己,实际上却是诗人思念友人。D.“空花落”与“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皆有悲叹年华易逝之意。16.全诗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达“伤时”之情,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赏析。〖答案〗15.D16.①双关(象征、比喻)。颈联中“暮雨”“春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又指朝廷的恩泽,表达对偏远之地的百姓仍受兵扰之苦的忧虑与同情。②寓情于景。颈联“空花落”“自鸟啼”,描写萧瑟凄清之景,表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诗人的沉痛心情。③用典。颔联借“三户”的典故,反映了战乱之地百姓离乱、成为孤城的社会现状,表达诗人的痛惜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皆有悲叹年华易逝之意”错。“无可奈何花落去”有悲叹年华易逝之意,而“空花落”意在表现因战乱而造成的孤城荒凉之景。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手法的能力。“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暮雨好像忘掉了涢口这个地方,春风也只吹到穆陵的西面。正是安史之乱期间,所用“春风”一词,妙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又指政治气候,暗喻朝廷的恩泽只及于穆陵以西。暮雨与春风是同义,这两句诗说的是同一个意思,皇上的恩泽到不了安陆这个偏僻的地方。表达对偏远之地的百姓仍受兵扰之苦的忧虑与同情。运用了双关(象征、比喻)。“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孤寂的城池只有花儿整日地空自飘落,家家户户空无一人只有鸟儿孤自在鸣叫,寓情于景。“空花落”“自鸟啼”写出了一片凄清之景,表现了安史之乱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诗人的沉痛心情。结合注释②内容“三户:语出《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安陆本楚地,故以“三户”言百姓稀少”分析,运用典故,颔联借“三户”的典故,写出战乱后,百姓人数稀少,突出战争带来的灾难,诗人对此非常痛心。(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l)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3)在《静女》一诗中,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男主人公不见女主人公时焦急神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l)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①,在今天也后无来者。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接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主,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②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物尾③的纨绔子弟。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B.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C.诗社的兴亡不仅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D.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前无古人②才思敏捷(秀外慧中、下笔成文)③不学无术19.D20.①引用“芳心一点娇无力”等诗词,增加了文学性,富有感染力;②三个“却“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③引用与排比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文“后无来者”可以用“前无古人”。“前无古人”,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或者从没有过的。也指空前的。第二空,语境是形容林黛玉的才华,可以用“才思敏捷”或“秀外慧中”或“下笔成文”。“才思敏捷”,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秀外慧中”,指外表秀丽,内心聪明。“下笔成文”,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第三空,语境指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宝玉会成为一个没学问的富家子弟,可以用“不学无术”。“不学无术”,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多用于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不仅”应该放在“诗社的兴亡”之后;二是搭配不当,“寓意”应改为“寓示”。C.“不仅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语序不当,应该是: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泪眼观花泪易主,泪干春尽花憔悴”“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引用诗词,增添文化底蕴,富有感染力。“却挡不住秋风肆虐”“却经不起秋雨摧残”“却笑不住命运戕害”,三个“却“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节奏感强。引用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前文“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富有形式美、音韵美、文化美。(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谈到药物,就避不开靶点。任何药物都必须和体内特定目标(靶点)结合,对靶点介导的生物过程加以调节,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想了解药物疗效,就必须①。药物没有直中靶点的功夫,想改变靶点的生物功能,就必须和靶点“亲密无间”地结合。靶点是分子,因此绝大多数药物也是分子级别的,分为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两类。药物一般通过两个方法改变靶点功能:改变靶点的催化功能,或者改变靶点和其他分子的相互结合。对于具有催化功能的酶来说,②,反应在此进行。这个“活性中心”常常具有小而深的特点,很适合“塞”一个小分子进去。因此,在改变酶的活性这方面,小分子药物得天独厚。但是和酶的“活性中心”相反,靶点和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往往又大又浅,“浅”让小分子无处着手,“大”让小分子力不从心。因此,在干涉分子间相互作用这方面,③。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C.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D.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C22.①先要了解靶点
②它们拥有“活性中心”
③大分子药物更加有效〖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强调。A.表示引用。B.表示否定。C.表示突出强调。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C。【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首先提到药物和靶点的关系,强调靶点的重要性,因此此处由上一句“想了解药物”可知,此处可填“先要了解靶点”这样的内容。第②处,由后文“反应在此进行”及“这个‘活性中心’常常具有小而深的特点”可知中心词是“活性中心”,又根据后文“酶的‘活性中心’”的内容可知,这里主要说的是酶拥有“活性中心”,故此处可填“它们拥有‘活性中心’”。第③处,由前文“在改变酶的活性这方面,小分子药物得天独厚”和“但是和酶的‘活性中心’相反,靶点和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往往又大又浅,‘浅’让小分子无处着手,‘大’让小分子力不从心”可以得出结论“在干涉分子间相互作用这方面,大分子药物更加有效”,故此处可填“大分子药物更加有效”。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孟子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说:“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对于如何处世,孟子主张积极有为,而庄子则追求顺应自然的“无为”。在“内卷”日盛的当前社会,激烈竞争带来的焦虑感常常侵扰着我们内心的平和。身处其间,你希望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请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江苏省南京市协同体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予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已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着这种精神。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理解为“循”,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解释为“叙述”“陈述”“阐述”等。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就是孔子的观点。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B.“三年之丧”的礼制古时就有,孔子的理解是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而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B.“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C.“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C2.D3.A4.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例如①引用论证: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②因果论证:由结果探究原因(“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让论证深刻;③比喻论证:如“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化抽象为具体;④举例论证:如文中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⑤对比论证,如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孝”不同的理解进行对比。(言之成理即可)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这种理解就是孔子的观点”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是这样的“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关系是作者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孔子并未论及孝的内涵,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两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点。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D.“因而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错误。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可知,原文说的是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选项与原文表述有出入。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A.选项说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B.该项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强调要拥有真理或安宁,与传承无关,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C.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有关“孝”传承的观点。D.只是就孝顺父母宗亲而言的,与传承无关,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方法的分析理解能力。(1)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2)类比论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3)举例论证: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4)对比论证:“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孝”的理解不同……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观点。(5)因果论证法:从现象看本质(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或由结果探究原因(“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让论证深刻,说理透彻。(6)比喻论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分析积极方面的作用: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是“‘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概括为:“述而不作”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2)总结出消极方面的内容:从材料三第二和三两段,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二)现代文阅读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布衣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在采煤工作面经常见到老范。老范是位有意思的人,岁数一大把了,满头白发如秋日芦苇。他上班不像我们这样,一月二十四五个班,很少休息。他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候十天半月不见一次。他上班也不固定岗位,上次在巷道搞超前支护,这次又成了采煤机司机。哪里工作紧张,他就盯在哪里。有一次,他跟着我在工作面上隅角盯了半班瓦斯探头。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顶板压力大,处于应力集中区的上隅角,必须搁人专盯,观察顶板来压周期。更重要的是盯紧瓦斯,严防瓦斯聚集报警。老范在放顶工和瓦斯检查工之间不停地互换角色。他一会儿观察采空区垮落迹象,一会儿拿出瓦斯鉴定器,有模有样地测量空气中的瓦斯含量。瓦斯浓度达到了百分之零点六左右,他就示意采煤机司机停止割煤。老范操作起这些岗位器具,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毫无拘泥之感。我上了三四个月班,也没弄清老范究竟是干啥的。我问老范:“你具体是干啥的?”“啥都干。”老范说,“煤矿的活儿,没有咱干不了的。”我竖起大拇指,恭维他:“没想到你还是位干啥啥行的多面手。”老范笑笑,露出一嘴白牙:“干一辈子煤矿,就要爱一辈子煤矿。”他说:“出身不能选择,但勤恳改变命运。”他还说:“煤矿是咱衣食饭碗,不用心怎么能行?咱不仅要多出煤,而且要出好煤,支援国家建设。”他这些话有些假大空,有些居高临下,有些不接地气,有些不清楚自己是老几。煤矿工人为养家劳作,为糊口下井,天天累得身体像散了架,哪里有这么多道理和高大上的理由啊。这让我有些看不起老范。我看不起,并不等于别人看不起。主管区长、带班班长见了老范,都服服帖帖的,像是下级见了上级,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主管区长老李是个大老粗,看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张嘴就骂恨。但和老范说起话来,温言暖语,很是客气。班长老马是当地人,说话硬朗,做事果断,大有不服就干的意思。但和老范说起话来,低眉顺眼的,很是服气。有一次,老范正在头上处理上巷安全出口。老马慌里慌张地跑来,说:“地面有人找你。”老范说:“这会儿,谁还会想我呢?”老马实话实说:“这个真不知道。”老范叮咛老马要盯紧安全出口,绝不能让顶板出了事。交代完注意事项,老范顺着运料巷向外走了。老范走了,我也想走。老范半路能脱岗,我为啥不能脱岗?“懒驴上套屎尿多。”我还没走几步,老马就逮住了我:“张布衣,你要敢溜号,我就勾了你的工。”溜号是老马的口头用语,就是脱岗走人。我不服。我说:“地面也有人找我。”老马鄙夷地看着我,问:“谁找你?”我胡编乱造:“我对象来了。”老马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甭说是你对象,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行。”嘿,没想到在老范面前如同老鼠见猫的老马对我立马硬气起来……这让我对老范不仅刮目相看,而且充满了好奇,私下里问工友老装:“老范是谁?”老装看了我一眼,说:“老范就是老范,老范还能是谁?”偶尔上班的老范还会发脾气,而且发起脾气还特别凶。原因很简单,工作面没有应急备用材料,缺少应急排水泵,缺少加强支护的板材,他指着主管区长老李,情绪有些激动地说:“李发财,你干了半辈子煤矿了,这难道还用教!”老李毕恭毕敬,大气都不敢喘。指责完老李,又喊老马:“老马,老马,你给我滚过来。”老范的声音瓮声瓮气,像是一记重锤锤懵了现场的人。大家噤若寒蝉,默不作声。老李说:“老马滚不过来了。”老范问:“为啥?”老李说:“这家伙看见你来了,出去到大巷找应急物资去了。”老李这么说,老范也不好意思再说别的了,说:“这次暂且饶了他,如果再有下次非狠狠地惩罚他不可!”老李儿子婚礼,我随份子去吃酒,看到老范也在。老范坐在主席上,大大咧咧地吃喝。有人过来敬酒。来人不喊老范,喊:“范矿长。”这时,我猛然发现,老范的模样和矿办公楼前公开栏上的矿长范金山的照片挺像。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把这一发现告诉了老马。老马白了我一眼:“傻缺,啥叫挺像,就是一个人!”这让我感情上有些无法接受,老范啥时候成了矿长呢?我宁愿老范是我的工友,而不是矿长范金山,但老范就是矿长范金山。老范说:“我首先是一名矿工,然后才是一名矿长。”以至于若干年后的今天,我都无法忘却那个在井下东奔西走的老范。掐指一数,此时的老范已过了古来稀的年龄了。【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首段直接指出写作对象老范后,就描述其外貌特点、工作内容及技能水平,使读者对老范有个初步印象。B.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如“干一辈子煤矿,就要爱一辈子煤矿”,运用语言描写突出老范热爱煤矿事业的形象。C.小说将主管区长老李、班长老马对待别人和老范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有力地表现出老李和老马欺下媚上的形象特点。D.“我”既是故事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讲述者,既烘托了老范的形象,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7.关于老范发脾气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范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老李和老马没有准备好工作面需要配备的应急备用材料,这会给采煤工作带来安全隐患。B.这一情节和前文“煤矿是咱衣食饭碗,不用心怎么能行?”相照应,同时为下文“我”发现老范是矿长做了铺垫。C.老马一看老范来了,就赶紧去找应急物资,表明老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知道老范一定会发火,得想办法补救。D.“大家噤若寒蝉,默不作声”,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大家面对老范发脾气时的害怕心理,从侧面表现了老范的形象。8.从认识老范到发现老范是矿长,“我”对老范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9.有人认为,“老范”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标题可以直接改为“老范”,你认为哪一个标题要更好?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C7.B8.①看到老范上班时间和岗位都不固定,且干啥都得心应手,疑惑老范到底是干啥的。②听到老范说的关于热爱煤矿事业的一番话,觉得有些假大空,不接地气,对老范不服、不屑。③看到主管区长、带班班长都对老范毕恭毕敬,低眉顺眼,对“我”的态度却很硬气,对老范刮目相看且充满好奇。④随份子吃酒时,发现老范和矿长长得像,感到很惊诧;经过老马证实后感情上有些无法接受。9.原文标题“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更好。①“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的标题不仅交代了主人公的名字,还突出了其身份,比单纯以其简称“老范”为题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的标题与小说最后老范说“我首先是一名矿工,然启才是一名矿长”相呼应,突出老范虽为矿长但甘于吃苦,勤恳务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老范的敬意。仅以“老范”为题,达不到这种效果。〖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有力地表现出老李和老马欺下媚上的形象特点”错误。小说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老范,他爱岗敬业的精神等,老李和老马的行为是从侧面衬托老范的形象,并无“欺下媚上”一说。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同时为下文‘我’发现老范是矿长做了铺垫”错误。老范发脾气的情节主要目的是塑造人物,表现老范对工作兢兢业业,作为矿长把工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意识。老范发脾气和他是矿长没有关系,没有为下文“我”发现老范是矿长做铺垫的作用。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由原文“老范是位有意思的人,岁数一大把了,满头白发如秋日芦苇。他上班不像我们这样,……我问老范:‘你具体是干啥的?’”可知,看到老范上班时间和岗位都不固定,且干啥都得心应手,疑惑老范到底是干啥的。由原文“我坚起大拇指,恭维他:……煤矿工人为养家劳作,为糊口下井,天天累得身体像散了架,哪里有这么多道理和高大上的理由啊。这让我有些看不起老范”可知,听到老范说的关于热爱煤矿事业的--番话,觉得有些假大空,不接地气,对老范不服、不屑。由原文“主管区长、带班班长见了老范,都服服帖帖的,……但和老范说起话来,低眉顺眼的,很是服气”“交代完注意事项,老范顺着运料巷向外走了。……嘿,没想到在老范面前如同老鼠见猫的老马对我立马硬气起来……”“这让我对老范不仅刮目相看,而且充满了好奇,私下里问工友老裴:‘老范是谁?’”可知,看到主管区长、带班班长都对老范毕恭毕敬,低眉顺眼,对“我”的态度却很硬气,对老范刮目相看且充满好奇。由原文“老李儿子婚礼,我随份子去吃酒,看到老范也在。老范坐在主席上,大大咧咧地吃喝。……这让我感情上有些无法接受,老范啥时候成了矿长呢?”可知,随份子吃酒时,发现老范和矿长长得像,感到很惊诧;经过老马证实后感情上有些无法接受。【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首先表明原标题更好。再是分析,“干一辈子煤矿,就要爱一辈子煤矿”“煤矿的活儿,没有咱干不了的”“我宁愿老范是我的工友,而不是矿长范金山,但老范就是矿长范金山”可知,“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的标题不仅交代了主人公的名字,还突出了其身份,比单纯以其简称“老范”为题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由原文“我首先是一名矿工,然后才是一名矿长”“老范操作起这些岗位器具,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毫无拘泥之感”“老范叮咛老马要盯紧安全出口,绝不能让顶板出了事”“原因很简单,工作面没有应急备用材料,缺少应急排水泵,缺少加强支护的板材,他指着主管区长老李,情绪有些激动地说”可知,“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的标题与小说最后老范说“我首先是一名矿工,然启才是一名矿长”相呼应,突出老范虽为矿长但甘于吃苦,勤恳务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老范的敬意。仅以“老范”为题,达不到这种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已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救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B.臣素卑贱/君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C.臣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家用医疗电子设备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冬凌草种子行业市场发展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中国纱卡裤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外卖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辅助生殖市场前景展望与投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年组装5000万套医疗器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
- 中国盲点警示系统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中国烟草物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中国铝钢丝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女式正装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预测报告
- 医院院长年终工作总结报告精编ppt
- 大连市小升初手册
-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 造价咨询结算审核服务方案
-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机动车综合商业保险条款
- 燃气工程监理实施细则(通用版)
- E车E拍行车记录仪说明书 - 图文-
- 人才梯队-继任计划-建设方案(珍贵)
- 《健身气功》(选修)教学大纲
- 王家岩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总结)
- 《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