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中国唐代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曾在其《调张籍》中提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充满了对二者诗歌作品的赞扬。作为志趣相投的挚友,他们不仅有不同之处,而且还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分析李、杜诗作的不同之处。李、杜二者在古体诗上的成就都极为突出,但他们在诗歌体裁、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特点。________①_______。李白擅长乐府、歌行、绝句等,而杜甫则擅长律诗。明代陈沂云:“五言绝句……唐以太白为祖。”还有人称赞“太白五、七言绝句是神品”,对李白在绝句上的成就进行了盛赞。律诗具有对字数、对偶、平仄等要求严格的特点,因此表现力易受限制,杜甫为了扩大律诗的表现力,对律诗的题材进行了拓展,不仅局限于李白等人常写的游记山水、宴饮应酬等,而且主张将时事写入律诗,故他的律诗雄浑浩荡、别具一格,大大增加了律诗的内容和表现范畴。李白和杜甫在诗歌色彩上极为不同。李白被称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而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这种区别,实际上是整个盛唐诗歌和中晚唐诗歌之间的区别。盛唐诗人在性格上普遍外向强烈,注重宣泄个人意气,他们的诗作多是流转自如,奔放豪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中晚唐诗人则由于大唐由盛转衰的国运,理想化的情感逐渐变淡,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在诗歌写作时也更注重叙事写实,与盛唐诗歌的风骨声律藻才兼备、兴象玲珑不同,更强调诗歌的干预时政、关心民情等适用性、功利性特点,形成了现实主义诗歌风格。如同样写抱负,李白这样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杜甫则这样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其次,分析李、杜诗作的相同之处。李白、杜甫皆善于打通各种体裁,使之交融互汇。李白常以自己擅长的绝句为律,如“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等句,杜甫也不例外,因熟谙律法,常以律为绝,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句。此外,_______②________。李白虽处于盛唐,但当时的盛唐已经开始由盛转衰,他看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视。杜甫更是如此,在唐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情况下,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情怀的文人,杜甫始终不忘考虑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困苦,凡是离乱之感,不平之鸣,对人民困祸苦难的感受,都会借诗叙之,诗成为他思想斗争的武器。我们回顾中国诗歌史,李白和杜甫是两个绝对不能错过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个人取得了难以超越的诗歌成就,而且无论是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语言风格、题材类型等方面都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影响深远。我们在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时,不仅仅要研究他们引领的两大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也应该看到他们同处唐朝,还是互相欣赏的挚友,以及同为诗人,不可避免地互相学习与借鉴,正是这种融会贯通,中国诗歌才如此多姿多彩,芬芳满园。(摘编自刘歌《论李白与杜甫》)材料二:文章的优劣主要凭借个人的才能,这才能包含两个方面:先天的即生命固有之能;后天的经历和修养所加之能。这两个能力合二为一便是个人的全部才能。这种综合而成的能力是其他人不可以复制和分享的。李白显然就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天才。杜甫由于过分用功,谈到在作诗方面的苦吟功夫,人们或许认为他只是汗水辛苦所成,其实倚仗的同样是不可企及的先天之才。而且单就李白来说,正是因为他拥有那种令人眩惑的天才,我们才更愿意仰望他的一切。杜甫则把自身的天才性稍稍掩盖了,所以我们总是以现实的思维去猜度和判断他。天才是既不容否认也不容视而不见的。假如我们忽略杜甫的天才,认为他是靠苦吟、靠费尽一生心血才达到了那个高度的话,那么对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那个“材”,则没有谁会怀疑。李白的诗给人张口就来的感觉,怎么吟唱都行,不必精雕却天然周正,好像不用修改也不曾修改过。但实际上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他们肯定要用心订改自己的诗作,不同的只是改动的幅度和深度而已。一首诗在开始形成的时候气息不同,质地不同,订改的功夫自然也要不同。我们今天看李白的诗和杜甫的诗,其不同是明显的——其中有许多不同就在“轻快”二字上。杜甫的诗只有少量会与李白混淆,那是“轻快”的,而大多数沉郁深沉之作,怎么也不会混同于李白。(摘编自张炜《也说李白与杜甫》)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盛赞李白和杜甫的作品的影响力如同太阳的万丈光芒,他认为他们的作品比他们本人更伟大。B.李白所擅长的乐府、歌行等诗歌体裁,相对于律诗这一体裁都比较自由灵活,限制比较少。C.李白和杜甫之所以在诗歌色彩上差别极大,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原因。D.相对于李白,杜甫的天才性常常被用功掩盖,人们大多膜拜李白的天生之才而敬佩杜甫的刻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和杜甫在诗文的创作上既有相似相通之处,又各有千秋,这使得他们成为互相欣赏,志趣相投的挚友。B.李白性格偏于外向强烈,诗作奔放豪迈,为浪漫主义诗歌代表;而杜甫则更关注现实和民情,为现实主义诗歌代表。C.李白也并非一位浪漫的天才诗人,他也重视文学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用,认为文章具有移风易俗、推究世事的力量。D.李杜作品的伟大,实则离不开他们对自己诗作的用心订正和修改;而形成条件和订改功夫的不同也是作品有差异的因素。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说李杜二人的成就和特征,再分析具体表现,最后加以总结。B.材料一善用比较和引用,既很好地区分了两个伟大诗人,也让读者对二人的作品有了更具体、直观的感受。C.材料二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说文章优劣和人的才能的关系,然后分析对李杜二人的认识。D.材料一主体部分是比较李杜二人创作上的异同,材料二主体部分是比较李白和杜甫二人的天才大小。4.根据材料一的行文思路和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5.下面是李白读《诸葛亮传》后所写的乐府诗,与杜甫的《蜀相》比较,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节选)李白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答案〗1.A2.A3.D4.①李白和杜甫擅长的诗歌体裁不同;

②李白和杜甫都很重视其作品的社会作用。5.①两人擅长的诗歌类型不同。李白擅长本诗这样的乐府,而杜甫擅长《蜀相》这样的律诗。

②两人诗风不同。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作风格浪漫豪迈。如本诗中以比喻、用典等多种手法将诸葛亮的生平写得慷慨豪迈;而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蜀相》叙事写实,风格沉郁。〖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他认为他们的作品比他们本人更伟大”错。原文“充满了对二者诗歌作品的赞扬”,只是说了对作品的赞扬,并没有比较。【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使得他们成为互相欣赏,志趣相投的挚友”强加因果。文中并未说明两人的友谊是因为诗文创作上的特征产生的。【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D.“材料二主体部分是比较李白和杜甫二人的天才大小”错。“文章的优劣主要凭借个人的才能”这一论断,指出李杜二人都是不容否认的天才,但也同样是用心订改自己作品的诗人。故“材料二主体部分是比较李白和杜甫二人的天才大小”分析有误,文章并无比较之意,而是同时肯定两人都是天才。【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结合后文“李白擅长乐府、歌行、绝句等,而杜甫则擅长律诗”可知,此处说明的是二人所擅长的诗歌体裁不同,故此处应填“李白和杜甫擅长的诗歌体裁不同”。第②空,根据“李白虽处于盛唐,但当时的盛唐已经开始由盛转衰,他看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视。杜甫更是如此,在唐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情况下,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情怀的文人,杜甫始终不忘考虑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困苦,凡是离乱之感,不平之鸣,对人民困祸苦难的感受,都会借诗叙之,诗成为他思想斗争的武器”可知,此处说明二人都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故此处可填“李白和杜甫都很重视其作品的社会作用”。【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从诗歌类型而言,《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是乐府诗,《蜀相》是七言律诗。两人擅长的诗歌类型不同。李白擅长本诗这样的乐府,而杜甫擅长《蜀相》这样的律诗。“李白被称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而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们的诗作多是流转自如,奔放豪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更强调诗歌的干预时政、关心民情等适用性、功利性特点,形成了现实主义诗歌风格”。在李诗中,“鱼水三顾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相合比作鱼水的关系。“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运用典故,将诸葛亮的生平写得慷慨豪迈。《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氶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两人诗风不同。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作风格浪漫豪迈。如本诗中以比喻、用典等多种手法将诸葛亮的生平写得慷慨豪迈;而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蜀相》叙事写实,风格沉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正红旗下(节选)老舍在亲友中,二哥福海到处受欢迎。他长得短小精悍,圆圆的白净子脸,双眼皮,大眼睛。梳着不松不紧的大辫子,既稳重又飘洒。他请安请得最好看:先看准了人,而后俯首急行两步,到了人家的身前,双手扶膝,前腿实,后腿虚,一趋一停,毕恭毕敬。安到话到,亲切诚挚地叫出来:“二婶儿,您好!”而后,从容收腿,挺腰敛胸,双臂垂直,两手向后稍拢,两脚并齐“打横儿”。这样的一个安,叫每个接受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儿还礼,并且暗中赞叹:我的儿子要能够这样懂得规矩,有多么好啊!他是熟透了的旗人,可是,他的惊人之笔是在这里:他是个油漆匠!我的大舅是三品亮蓝顶子的参领,而儿子居然学过油漆彩画,谁能说他不是半个旗人呢?按照我们的佐领制度,他应该去当兵。可是,旗人越来越多,而旗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钱粮,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于是福海二哥决定自己去学一门手艺谋生。大哥不幸一病不起,福海二哥才有机会补上了缺。于是,到该上班的时候他就去上班,没事的时候就去做点油漆活儿,两不耽误。当二哥做活儿的时候,他似乎忘了他是参领的儿子,吃着钱粮的旗兵。他的工作服,他的认真的态度,和对师兄师弟的亲热,都叫他变成另一个人,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人。大姐夫总觉得二哥的当油漆匠不足为法。大姐夫长脸,高鼻子、大眼睛,他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可是,他总坐不住,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一会儿,他要看书,一会儿想起应当放鸽子,一会儿又哼哼唧唧地往外走,到街上去看出殡的。他很珍视这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他以为这种自由是祖宗所赐,应当传之永远!因此,他觉得福海二哥去当匠人是失去旗人的自尊心。在我降生前的几个月里,我的大舅、大姐的公公和丈夫,都真着了急。他们都激烈地反对变法。大舅的理由很简单,最有说服力:祖宗定的法不许变!大姐公公说不出更好的道理来,只好补充了一句:要变就不行!事实上,这两位官儿都不大知道要变的是哪一些法,而只听说:一变法,旗人就须自力更生,朝廷不再发给钱粮了。大舅已年过五十,小辫儿须续上不少假头发才勉强够尺寸,而且因为右肩年深日久地向前探着,看起来颇欠英武。自从听说要变法,他的右肩更加突出,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大姐的公公很硬朗,腰板很直,满面红光。他每天一清早就去溜鸟儿,至少要走五六里路。尽管他这么硬朗,可是听到铁杆庄稼有点动摇,也颇动心,他的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他找了我大舅去。笼子还未放下,他先问有猫没有。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云翁!”他听说此地无猫,把鸟笼放好,有点急切地说,“云翁!”大舅听出客人的语气急切,却不马上动问。他先去看鸟,而且相当内行地夸赞了几句。直到大姐公公又叫了两声云翁,他才开始说正经话:“正翁!我也有点不安!真要是自力更生,您看,我五十多了,可叫我干什么去呢?这不是什么变法,是要我的老命!”“是!”正翁轻咳了两下,几乎完全没有音乐性。“云翁,您看我,我安分守己!可是,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难道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应该!”“咱们哥儿们没做过一件过分的事!”“是嘛!真要是不再发钱粮,叫我下街去卖……”正翁把手捂在耳朵上,学着小贩的吆喝,眼中含着泪,声音凄楚,“赛梨口耶,辣来换!我,我……”他说不下去了。老哥俩又讨论了许久,毫无办法。于是就一同到天泰轩去,要了一斤黄酒,几个小菜,吃喝得相当满意。吃完,谁也没带着钱,于是都争取记在自己的账上,让了有半个多钟头。可是,在我降生的时候,变法之议完全作罢,云翁与正翁这才又安下心去,常在天泰轩会面。每逢他们听到卖萝卜的“赛梨口耶,辣来换”的呼声,都有点怪不好意思: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儿,还是沉不住气呀!大姐夫,在变法潮浪来得正猛的时节,佩服了福海二哥。他非常严肃地跟大姐讨论:“福海二哥真有先见之明!我看咱们也得想个法!”“你有什么主意,就说说吧!”大姐问他。大姐夫惨笑了几声,说:“现而今,当瓦匠、厨子什么的,都有咱们旗人。”“你打算……”大姐微笑地问。“我看哪,我就当鸽贩子去,准行!甭多了,每月我只做那么一两号买卖,就够咱们俩吃几十天的!”“那多么好啊!”大姐信心不大地鼓舞着。大姐夫挑了两天,才狠心挑出一对紫乌头(鸽子品种)来,去做第一号生意。及至到了鸽子市上,认识他的那些贩子们一口一个大爷,反倒卖给他两对鸽铃。他没敢再和大姐商议,就偷偷撤销了贩卖鸽子的决定。变法的潮浪过去了,他横眉立目地满街走,倒仿佛那些维新派是他亲手消灭了的。同时,他觉得二哥是脚踩两只船,有钱粮就当兵,没有钱粮就当油漆匠,实在不能算个地道的旗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通过“我”的观察视角来反映旗人的生活状态,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B.二哥是“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人”,是一个从旧秩序中寻找出路的人物形象。C.面对变法,正翁和云翁都害怕朝廷不发钱粮,乱了阵脚,正翁甚至学起小贩的吆喝,打算以此糊口。D.小说中人物性格鲜明,二哥和正翁等人面对时代浪潮的不同选择,深刻揭露了八旗制度的腐朽没落。7.关于文本和《茶馆》第一幕的比较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故事的社会背景都是戊戌变法,并且都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来展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B.大姐的公公和松二爷都十分喜欢养鸟,他们整日无所事事,是清朝晚期没落旗人的典型代表。C.《茶馆》讲述人生百态,旗人只是其一;本文则是以旗人为切入点,剖析了旗人的生存状况。D.本文侧重描写和议论,采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茶馆》主要依靠人物语言展示角色的性格和心理。8.文本开头细致描写了二哥福海请安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9.老舍说“幽默是一种力量”,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使语言风趣幽默,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有助于塑造人物。“急行”“扶膝”“挺腰敛胸”“双臂垂直”等动词细致形象地写出了二哥动作的娴熟和待人接物的热情,印证了二哥“懂得规矩”,“是熟透了的旗人”。②与下文形成反差,标准的请安动作与他学做油漆匠形成反差。③丰富文章文化内涵。请安的场景也展现了旗人繁琐的礼仪,展示出老北京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9.①比喻。如大舅“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大舅在得知变法后的慌乱,诙谐风趣。②反话正说。如“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虽担心变法但也要先保护好鸟,大事和小事的错位,使语言既讽刺又幽默。③对比。如大姐夫信心满满要做鸽贩子,结果却是买了两对鸽铃,揭露出大姐夫的一无所长,令人忍俊不禁。④排比、反问,如“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一连串的反问展现出大姐公公的生活状态,语言诙谐。⑤庄谐相生。如大姐夫“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却又“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大姐公公“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书面语和口语结合,趣味盎然。〖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正翁甚至学起小贩的吆喝,打算以此糊口”理解有误,正翁学小贩的吆喝,其实是表达若朝廷不发钱粮,自己将难以为生的心酸。【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本文侧重描写和议论”错误,本文没有侧重议论,主要是描写。【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结合“他请安请得最好看:先看准了人,而后俯首急行两步,到了人家的身前,双手扶膝,前腿实,后腿虚,一趋一停,毕恭毕敬……而后,从容收腿,挺腰敛胸,双臂垂直,两手向后稍拢,两脚并齐打横儿’”可知,有助于塑造人物。“急行”“扶膝”“挺腰敛胸”双臂垂直”等动词细致形象地写出了二哥动作的娴熟和待人接物的热情,印证了二哥“懂得规矩”,“是熟透了的旗人”。②结合“当二哥做活儿的时候,他似乎忘了他是参领的儿子,吃着钱粮的旗兵。他的工作服,他的认真的态度,和对师兄师弟的亲热,都叫他变成另一个人,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人”可知,与下文形成反差,标准的请安动作与他学做油漆匠形成反差。③结合“这样的一个安,叫每个接受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儿还礼,并且暗中赞叹:我的儿子要能够这样懂得规矩,有多么好啊!”可知,丰富文章文化内涵。请安的场景也展现了旗人繁琐的礼仪,展示出老北京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结合“自从听说要变法,他的右肩更加突出,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可知,比喻。如大舅“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大舅在得知变法后的慌乱,诙谐风趣。②结合“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可知,反话正说,虽担心变法但也要先保护好鸟,大事和小事的错位,使语言既讽刺又幽默。③结合“大姐夫挑了两天,才狠心挑出一对紫乌头(鸽子品种)来,去做第一号生意。及至到了鸽子市上,认识他的那些贩子们一口一个大爷,反倒卖给他两对鸽铃”可知,运用对比手法,如大姐夫信心满满要做鸽贩子,结果却是买了两对鸽铃,揭露出大姐夫的一无所长,令人忍俊不禁。④结合“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可知,运用排比、反问,一连串的反问展现出大姐公公的生活状态,语言诙谐。⑤结合“大姐夫长脸,高鼻子、大眼睛,他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可是,他总坐不住,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一会儿,他要看书,一会儿想起应当放鸽子,一会儿又哼哼唧唧地往外走,到街上去看出殡的”可知,语言庄谐相生,如大姐夫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却又“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大姐公公“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书面语和口语结合,趣味盎然。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项脊轩志(节选)【明】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文本二:抱膝轩记【清】管同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①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本母处妻孥置厨囊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茸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②,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闻,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③。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选自《因寄轩文集》,有删节)〖备注〗①僦宅:租宅。②市廛:商店集中的处所。③《梁甫》,又作《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己志。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A署B日C激D射E阴F雨G连H绵I蒸J炕K沾L淋M顾N视O无P可Q逃R避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B.“予自归江宁”与“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含义不同。C.“家凡六徙”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两句中的“凡”字含义相同。D.“置榻一张”与“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都记叙了修葺书斋,归有光改造“老”“小”“破”“暗”的老屋,管同新辟书屋,这也是他们追求读书修身的体现。B.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读书环境,如改造后的项脊轩,室内变明亮,庭间兰桂竹木又添情趣,但是管同的读书环境却很嘈杂,他常常不堪其扰。C.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读书之乐,两人都曾“借书满架”,在书斋里研读书籍,“偃仰啸歌”这一细节,体现了他们内心的满足。D.文本二提到了“抱膝轩”命名缘由,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又是对陶渊明“审容膝之易安”的思想的效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2)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14.《项脊轩志》的“项脊生”段是课文删去的一段,请分析作者写这一段的用意。〖答案〗10.EIM11.D12.B13.(1)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北墙)对着南面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2)但每当我精神领会心满意足,大声诵读,家人常常笑着说我的声音大得吵人。14.把自己与蜀清、孔明类比;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现在虽“处败屋中”,却也胸怀天下,希冀靠苦读实现名满天下的梦想,与蜀清、孔明一样名垂后世。〖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每当夏旦骄阳暴晒,阴阴细雨连绵不绝、或蒸烤闷热或到处沾湿,环顾室内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每暑日激射”,偏正短语,“激射”为中心词,句意完整,单独成句;“阴雨连绵”,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蒸炕沾淋”,是上一句的结果,句意联系紧密,单独成句;“顾视无可逃避”,“顾视”和“无可逃避”语意顺承,联系紧密,单独成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介词,在;表比较。句意: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B.回到;女子出嫁。句意:我自从回到江宁/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C.总共。句意:共搬了六次家/共六百一十六个字。D.放置、摆放;放弃,丢下。句意:放置卧榻一张/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随员,离开这儿,独自骑马。【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他常常不堪其扰”错,文中写道“当予神会志得,抗声……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管同能沉浸在读书中,不受环境影响。【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辟”,开辟;“垣墙”,砌上围墙;“当”,对着;“洞然”,明亮。(2)“神会志得”,精神领会心满意足;“抗声”,大声;“聒人”,吵人。【14题详析】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总结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可知,作者是把自己与蜀清、孔明类比;作者自己现在虽“处败屋中”,却能想到青史留名的蜀清与诸葛孔明,表明其胸怀天下之志;且在轩中“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苦读诗书,是希冀靠读书实现名满天下的梦想,与蜀清、孔明一样名垂后世。参考译文:文本一: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渗透漏下来,雨水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北墙)对着南面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啸放歌,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来了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非常喜人。……项脊生说:“巴蜀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守着朱砂矿井,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出身陇中,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是不是要说我和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没什么不同?”文本二:我自从回到江宁,共搬了六次家。最近才租屋住在这条河的西边。是一座上百年的老屋,不时有尘埃渗漏下来。每当夏旦骄阳暴晒,阴阴细雨连绵不绝、或蒸烤闷热或到处沾湿,环顾室内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我住在这里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应的。只是这座屋只有四间,除了侍奉母亲、安置妻小、设置厨房以外,完全没有了闲居、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是觉得有所缺憾。嘉庆十五年从山东回来,才沿着第二间屋子后面腾出一间屋子的地方,修整成一座小轩,命名为“抱膝”。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放置卧榻一张,悠然自得,吟啸放歌,便得到了满意的处所。但是这里,前面靠近集市,后面连着内室,左边又与邻居家连在一起;没有隔墙,那所有的行旅之人的歌唱声,妇女儿童的呼叫声、啼哭声,鸡狗的鸣啼吠叫声,嘈杂喧闹,几乎没有一刻不传过来。但每当我精神领会心满意足,大声诵读,家人常常笑着说我的声音大得吵人。前三者的吵闹声,全都被我掩盖。当年诸葛武侯隐居隆中,抱膝吟诵《梁甫》。当时的人问他的志向,他只是笑而不答。我给小轩命名,哪敢用武侯来自命,大概也就是陶公所说的“容膝易安”的意思罢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刘克庄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①。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②。谈笑起,两河路。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用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③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④?快投笔⑤,莫题柱⑥。〖备注〗①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②谷城公曾传授张良兵书;骊山母曾为唐将军李荃解说《黄帝阴符经》。③投鞭:苻坚攻打东晋时曾说过,投鞭于江,定断其流。④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⑤投笔: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疆。⑥题柱:汉代司马相如曾在升仙桥桥柱上题字:“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15.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运用比喻,写出国家命脉已经衰微不堪,下片“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也是写照。B.“问长缨”句,一个“问”字写出了形势紧迫、统治者不作为及词人请缨报国之热忱。C.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指出在国家危急之际,应选拔经名师指点的、可以力挽狂澜的人才。D.上片使用“未必”“谁与”“试看取”“岂……也”等词,慷慨陈情,极尽抑扬顿挫之致。16.本词运用了大量典故,蕴义丰富。下片运用的典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用苻坚的典故,警示统治者要重视敌人。

②用张巡、许远死守睢阳的典故,讽刺朝廷不要认为天堑可凭,而要重用人才。

③用班超投笔从戎、相如题柱的典故,激励爱国志士不要只是追求功名利禄。〖解析〗【15题详析】本体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经名师指点的”错误。词中“岂有”“也不”指出韩世忠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像骊山老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词人借韩世忠的典故是呼吁放宽尺度,不拘一格的选拔重用人才。【16题详析】本体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君莫道投鞭虚语”,你不要认为,蒙古军说投鞭能过长江是吹牛。这是用苻坚的典故,警示统治者要重视敌人。“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坚贞不屈。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这是用张巡、许远死守睢阳的典故,讽刺朝廷不要认为天堑可凭,而要重用人才,强调任人唯贤的重要性。“快投笔,莫题柱”,有志儿郎,不要再发无聊呻吟,赶快投笔从戎,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作者大声疾呼:好汉们,不需再计较个人得失,不需发无聊之呻吟,赶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吧!这是用班超投笔从戎、相如题柱的典故,激励爱国志士不要只是追求功名利禄,是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写作者作草书、玩茶道之举,寄寓无限感慨和牢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为官的目的,用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鸥鸟,在古人笔下常常出现,或表现环境清幽,或用以表达作者的情感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香山公园西北的群山中,一处山顶上,坐落着海淀区四季青镇森林防火尖山1105瞭望塔,护林员杨生和他的妻子就驻守在这里。像他们这样长年孤守在山顶瞭望塔的,被当地人称为“夫妻哨”。十二年里,两人、三餐、四季,杨生夫妇相濡以沫,“你守护绿,我守护你”。他们终日与群山为伴,与草木为友,守护着那里的一草一木。“1105,一切正常。”平时,夫妻俩不分昼夜轮流瞭望,每天从早到晚,先后5次报告情况。他们以瞭望塔为家、远离人烟,充当着森林防火的“千里眼”。守山十二年,十二个春节,杨生夫妇都是在瞭望塔里度过的。在瞭望塔上远望,北京的白天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北京的夜晚万家团圆,灯火璀璨。多年坚守,他们的心总是始终和防火连在一起,杨生保障着一条每天短视频的更新频率。“有时在山上,没有别的声音,我就照照夜景,拍拍日出,每条视频我都会写‘守护北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杨生说。从霜重冰冻到晴空丽日,从萧萧落木到万物并秀,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的守护始终如一。一片片山、万千棵树,杨生夫妇守护了多年,让他们感到最欣慰的是,这里始终平安无虞。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下列句子中的数字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结合文段内容分别加以分析。①两人、三餐、四季,杨生夫妇相濡以沫,“你守护绿,我守护你”。②守山十二年,十二个春节,杨生夫妇都是在瞭望塔里度过的。20.电视台“中国好人”栏目要为杨生夫妇拍摄一个宣传片,请你运用对偶和比喻修辞为宣传片拟写一个导语。要求语言简明生动,不超过45个字。〖答案〗18.多年坚守,他们的心始终和防火连在一起,杨生保持着每天一条短视频的更新频率。19.①三个数字代表了两个相爱相守的人,一日三顿饭,一年四季在一起的平淡朴素却温暖积极的生活,突出了杨生夫妇默默坚守付出的形象,增强了感染力。②两个“十二年”构成反复,强调了杨生夫妇坚守瞭望塔时间之长、责任感之强,赞美了他们的奉献精神。20.示例:与群山为伴,与草木为友,多少次巡回瞭望,十二载尽职守护,只为当好森林防火的“千里眼”。〖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一是“总是”和“始终”语义重复,可以删掉“总是”;二是“保障”和“更新频率”搭配不当,把“保障”改为“保持”;三是“一条”和“每天”语序不当,把“每天”提前。故可修改为:多年坚守,他们的心始终和防火连在一起,杨生保持着每天一条短视频的更新频率。【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句中“两人”“三餐”“四季”三个数字是杨生夫妇一日三顿饭,一年四季在一起的平淡朴素却温暖积极的生活,体现了杨生夫妇相濡以沫,默默坚守的形象,数字的运用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②句中“十二年”“十二个”反复使用“十二”,说明了杨生夫妇在瞭望塔里度过的时间之长,突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赞美了他们的奉献精神。【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导语的能力。为宣传片拟写导语时,要明确宣传片的内容是对杨生夫妇生活的凝练的概括,突出他们默默坚守的品质。结合题目要求运用对偶和比喻修辞的手法,在45个字范围内即可。由“他们终日与群山为伴,与草木为友,守护着那里的一草一木”可知,杨生夫妇与群山为伴,与草木为友;由“平时,夫妻俩不分昼夜轮流瞭望,每天从早到晚,先后5次报告情况。他们以瞭望塔为家、远离人烟,充当着森林防火的‘千里眼’”“守山十二年,十二个春节,杨生夫妇都是在瞭望塔里度过的”可知,他们十二载尽职守护,只为当好森林防火的“千里眼”。故导语可拟写为:与群山为伴,与草木为友,多少次巡回瞭望,十二载尽职守护,只为当好森林防火的“千里眼”。(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陆陆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_______①________,我们都无从知道。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通宵达旦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缠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_______②________,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________③_______,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2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陆陆续续 B.通宵达旦 C.缠绕 D.亲切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D22.①还是渐渐凋零下去②若是没有它(或:因为没有它)③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陆陆续续:指有先有后,时而中断,时而继续。此处强调道路的不连续,应用“断断续续”。B.通宵达旦: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此处强调河水长时间地不停流淌,应用“不分昼夜”。C.缠绕:条状物旋绕在别的物体上。此处强调几棵树分散在水边,应用“围绕”。D.亲切:亲近、亲密。此处强调人们关系融洽,正确。【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可知,此处推测山村消失的原因,由“是……”可知,补写句应用“还是……”的句式,内容上与“一次便毁灭”相反,故可填“还是渐渐凋零下去”。②处,根据“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可知,此处强调小溪的存在的意义,应用表加假设的“如果”和“就”照应,故补写句可填“若是没有它(或:因为没有它)”。③处,根据“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可知,补写句可填“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讲述了一个“洞穴之喻”的故事:一批囚徒被困在洞穴里,他们的脖子和脚都戴着枷锁,不能环顾四周,只能面向墙壁。在他们身后,有个火堆在燃烧。把守的官兵在火堆的另一边,拿着器物制造出各种影像,通过火堆投射到囚犯面前的墙壁上。久而久之,囚犯们便认为眼前的影像,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一天,一个囚犯挣脱枷锁,回头看见影像其实是由人制造出来的,并在洞口看见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向其他人描述外面世界的光明,囚犯们不仅没相信,反而纷纷嘲笑他变得更加愚蠢了,坚信面前的影像才是真实的。史铁生曾说:“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人若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固有认知中,无异于洞穴里的囚犯,只会困住自己。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出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中国唐代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曾在其《调张籍》中提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充满了对二者诗歌作品的赞扬。作为志趣相投的挚友,他们不仅有不同之处,而且还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分析李、杜诗作的不同之处。李、杜二者在古体诗上的成就都极为突出,但他们在诗歌体裁、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特点。________①_______。李白擅长乐府、歌行、绝句等,而杜甫则擅长律诗。明代陈沂云:“五言绝句……唐以太白为祖。”还有人称赞“太白五、七言绝句是神品”,对李白在绝句上的成就进行了盛赞。律诗具有对字数、对偶、平仄等要求严格的特点,因此表现力易受限制,杜甫为了扩大律诗的表现力,对律诗的题材进行了拓展,不仅局限于李白等人常写的游记山水、宴饮应酬等,而且主张将时事写入律诗,故他的律诗雄浑浩荡、别具一格,大大增加了律诗的内容和表现范畴。李白和杜甫在诗歌色彩上极为不同。李白被称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而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这种区别,实际上是整个盛唐诗歌和中晚唐诗歌之间的区别。盛唐诗人在性格上普遍外向强烈,注重宣泄个人意气,他们的诗作多是流转自如,奔放豪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中晚唐诗人则由于大唐由盛转衰的国运,理想化的情感逐渐变淡,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在诗歌写作时也更注重叙事写实,与盛唐诗歌的风骨声律藻才兼备、兴象玲珑不同,更强调诗歌的干预时政、关心民情等适用性、功利性特点,形成了现实主义诗歌风格。如同样写抱负,李白这样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杜甫则这样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其次,分析李、杜诗作的相同之处。李白、杜甫皆善于打通各种体裁,使之交融互汇。李白常以自己擅长的绝句为律,如“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等句,杜甫也不例外,因熟谙律法,常以律为绝,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句。此外,_______②________。李白虽处于盛唐,但当时的盛唐已经开始由盛转衰,他看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视。杜甫更是如此,在唐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情况下,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情怀的文人,杜甫始终不忘考虑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困苦,凡是离乱之感,不平之鸣,对人民困祸苦难的感受,都会借诗叙之,诗成为他思想斗争的武器。我们回顾中国诗歌史,李白和杜甫是两个绝对不能错过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个人取得了难以超越的诗歌成就,而且无论是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语言风格、题材类型等方面都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影响深远。我们在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时,不仅仅要研究他们引领的两大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也应该看到他们同处唐朝,还是互相欣赏的挚友,以及同为诗人,不可避免地互相学习与借鉴,正是这种融会贯通,中国诗歌才如此多姿多彩,芬芳满园。(摘编自刘歌《论李白与杜甫》)材料二:文章的优劣主要凭借个人的才能,这才能包含两个方面:先天的即生命固有之能;后天的经历和修养所加之能。这两个能力合二为一便是个人的全部才能。这种综合而成的能力是其他人不可以复制和分享的。李白显然就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天才。杜甫由于过分用功,谈到在作诗方面的苦吟功夫,人们或许认为他只是汗水辛苦所成,其实倚仗的同样是不可企及的先天之才。而且单就李白来说,正是因为他拥有那种令人眩惑的天才,我们才更愿意仰望他的一切。杜甫则把自身的天才性稍稍掩盖了,所以我们总是以现实的思维去猜度和判断他。天才是既不容否认也不容视而不见的。假如我们忽略杜甫的天才,认为他是靠苦吟、靠费尽一生心血才达到了那个高度的话,那么对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那个“材”,则没有谁会怀疑。李白的诗给人张口就来的感觉,怎么吟唱都行,不必精雕却天然周正,好像不用修改也不曾修改过。但实际上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他们肯定要用心订改自己的诗作,不同的只是改动的幅度和深度而已。一首诗在开始形成的时候气息不同,质地不同,订改的功夫自然也要不同。我们今天看李白的诗和杜甫的诗,其不同是明显的——其中有许多不同就在“轻快”二字上。杜甫的诗只有少量会与李白混淆,那是“轻快”的,而大多数沉郁深沉之作,怎么也不会混同于李白。(摘编自张炜《也说李白与杜甫》)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盛赞李白和杜甫的作品的影响力如同太阳的万丈光芒,他认为他们的作品比他们本人更伟大。B.李白所擅长的乐府、歌行等诗歌体裁,相对于律诗这一体裁都比较自由灵活,限制比较少。C.李白和杜甫之所以在诗歌色彩上差别极大,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原因。D.相对于李白,杜甫的天才性常常被用功掩盖,人们大多膜拜李白的天生之才而敬佩杜甫的刻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和杜甫在诗文的创作上既有相似相通之处,又各有千秋,这使得他们成为互相欣赏,志趣相投的挚友。B.李白性格偏于外向强烈,诗作奔放豪迈,为浪漫主义诗歌代表;而杜甫则更关注现实和民情,为现实主义诗歌代表。C.李白也并非一位浪漫的天才诗人,他也重视文学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用,认为文章具有移风易俗、推究世事的力量。D.李杜作品的伟大,实则离不开他们对自己诗作的用心订正和修改;而形成条件和订改功夫的不同也是作品有差异的因素。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说李杜二人的成就和特征,再分析具体表现,最后加以总结。B.材料一善用比较和引用,既很好地区分了两个伟大诗人,也让读者对二人的作品有了更具体、直观的感受。C.材料二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说文章优劣和人的才能的关系,然后分析对李杜二人的认识。D.材料一主体部分是比较李杜二人创作上的异同,材料二主体部分是比较李白和杜甫二人的天才大小。4.根据材料一的行文思路和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5.下面是李白读《诸葛亮传》后所写的乐府诗,与杜甫的《蜀相》比较,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节选)李白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答案〗1.A2.A3.D4.①李白和杜甫擅长的诗歌体裁不同;

②李白和杜甫都很重视其作品的社会作用。5.①两人擅长的诗歌类型不同。李白擅长本诗这样的乐府,而杜甫擅长《蜀相》这样的律诗。

②两人诗风不同。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作风格浪漫豪迈。如本诗中以比喻、用典等多种手法将诸葛亮的生平写得慷慨豪迈;而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蜀相》叙事写实,风格沉郁。〖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他认为他们的作品比他们本人更伟大”错。原文“充满了对二者诗歌作品的赞扬”,只是说了对作品的赞扬,并没有比较。【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使得他们成为互相欣赏,志趣相投的挚友”强加因果。文中并未说明两人的友谊是因为诗文创作上的特征产生的。【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D.“材料二主体部分是比较李白和杜甫二人的天才大小”错。“文章的优劣主要凭借个人的才能”这一论断,指出李杜二人都是不容否认的天才,但也同样是用心订改自己作品的诗人。故“材料二主体部分是比较李白和杜甫二人的天才大小”分析有误,文章并无比较之意,而是同时肯定两人都是天才。【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结合后文“李白擅长乐府、歌行、绝句等,而杜甫则擅长律诗”可知,此处说明的是二人所擅长的诗歌体裁不同,故此处应填“李白和杜甫擅长的诗歌体裁不同”。第②空,根据“李白虽处于盛唐,但当时的盛唐已经开始由盛转衰,他看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视。杜甫更是如此,在唐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情况下,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情怀的文人,杜甫始终不忘考虑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困苦,凡是离乱之感,不平之鸣,对人民困祸苦难的感受,都会借诗叙之,诗成为他思想斗争的武器”可知,此处说明二人都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故此处可填“李白和杜甫都很重视其作品的社会作用”。【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从诗歌类型而言,《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是乐府诗,《蜀相》是七言律诗。两人擅长的诗歌类型不同。李白擅长本诗这样的乐府,而杜甫擅长《蜀相》这样的律诗。“李白被称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而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们的诗作多是流转自如,奔放豪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更强调诗歌的干预时政、关心民情等适用性、功利性特点,形成了现实主义诗歌风格”。在李诗中,“鱼水三顾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相合比作鱼水的关系。“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运用典故,将诸葛亮的生平写得慷慨豪迈。《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氶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两人诗风不同。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作风格浪漫豪迈。如本诗中以比喻、用典等多种手法将诸葛亮的生平写得慷慨豪迈;而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蜀相》叙事写实,风格沉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正红旗下(节选)老舍在亲友中,二哥福海到处受欢迎。他长得短小精悍,圆圆的白净子脸,双眼皮,大眼睛。梳着不松不紧的大辫子,既稳重又飘洒。他请安请得最好看:先看准了人,而后俯首急行两步,到了人家的身前,双手扶膝,前腿实,后腿虚,一趋一停,毕恭毕敬。安到话到,亲切诚挚地叫出来:“二婶儿,您好!”而后,从容收腿,挺腰敛胸,双臂垂直,两手向后稍拢,两脚并齐“打横儿”。这样的一个安,叫每个接受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儿还礼,并且暗中赞叹:我的儿子要能够这样懂得规矩,有多么好啊!他是熟透了的旗人,可是,他的惊人之笔是在这里:他是个油漆匠!我的大舅是三品亮蓝顶子的参领,而儿子居然学过油漆彩画,谁能说他不是半个旗人呢?按照我们的佐领制度,他应该去当兵。可是,旗人越来越多,而旗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钱粮,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于是福海二哥决定自己去学一门手艺谋生。大哥不幸一病不起,福海二哥才有机会补上了缺。于是,到该上班的时候他就去上班,没事的时候就去做点油漆活儿,两不耽误。当二哥做活儿的时候,他似乎忘了他是参领的儿子,吃着钱粮的旗兵。他的工作服,他的认真的态度,和对师兄师弟的亲热,都叫他变成另一个人,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人。大姐夫总觉得二哥的当油漆匠不足为法。大姐夫长脸,高鼻子、大眼睛,他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可是,他总坐不住,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一会儿,他要看书,一会儿想起应当放鸽子,一会儿又哼哼唧唧地往外走,到街上去看出殡的。他很珍视这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他以为这种自由是祖宗所赐,应当传之永远!因此,他觉得福海二哥去当匠人是失去旗人的自尊心。在我降生前的几个月里,我的大舅、大姐的公公和丈夫,都真着了急。他们都激烈地反对变法。大舅的理由很简单,最有说服力:祖宗定的法不许变!大姐公公说不出更好的道理来,只好补充了一句:要变就不行!事实上,这两位官儿都不大知道要变的是哪一些法,而只听说:一变法,旗人就须自力更生,朝廷不再发给钱粮了。大舅已年过五十,小辫儿须续上不少假头发才勉强够尺寸,而且因为右肩年深日久地向前探着,看起来颇欠英武。自从听说要变法,他的右肩更加突出,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大姐的公公很硬朗,腰板很直,满面红光。他每天一清早就去溜鸟儿,至少要走五六里路。尽管他这么硬朗,可是听到铁杆庄稼有点动摇,也颇动心,他的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他找了我大舅去。笼子还未放下,他先问有猫没有。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云翁!”他听说此地无猫,把鸟笼放好,有点急切地说,“云翁!”大舅听出客人的语气急切,却不马上动问。他先去看鸟,而且相当内行地夸赞了几句。直到大姐公公又叫了两声云翁,他才开始说正经话:“正翁!我也有点不安!真要是自力更生,您看,我五十多了,可叫我干什么去呢?这不是什么变法,是要我的老命!”“是!”正翁轻咳了两下,几乎完全没有音乐性。“云翁,您看我,我安分守己!可是,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难道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应该!”“咱们哥儿们没做过一件过分的事!”“是嘛!真要是不再发钱粮,叫我下街去卖……”正翁把手捂在耳朵上,学着小贩的吆喝,眼中含着泪,声音凄楚,“赛梨口耶,辣来换!我,我……”他说不下去了。老哥俩又讨论了许久,毫无办法。于是就一同到天泰轩去,要了一斤黄酒,几个小菜,吃喝得相当满意。吃完,谁也没带着钱,于是都争取记在自己的账上,让了有半个多钟头。可是,在我降生的时候,变法之议完全作罢,云翁与正翁这才又安下心去,常在天泰轩会面。每逢他们听到卖萝卜的“赛梨口耶,辣来换”的呼声,都有点怪不好意思: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儿,还是沉不住气呀!大姐夫,在变法潮浪来得正猛的时节,佩服了福海二哥。他非常严肃地跟大姐讨论:“福海二哥真有先见之明!我看咱们也得想个法!”“你有什么主意,就说说吧!”大姐问他。大姐夫惨笑了几声,说:“现而今,当瓦匠、厨子什么的,都有咱们旗人。”“你打算……”大姐微笑地问。“我看哪,我就当鸽贩子去,准行!甭多了,每月我只做那么一两号买卖,就够咱们俩吃几十天的!”“那多么好啊!”大姐信心不大地鼓舞着。大姐夫挑了两天,才狠心挑出一对紫乌头(鸽子品种)来,去做第一号生意。及至到了鸽子市上,认识他的那些贩子们一口一个大爷,反倒卖给他两对鸽铃。他没敢再和大姐商议,就偷偷撤销了贩卖鸽子的决定。变法的潮浪过去了,他横眉立目地满街走,倒仿佛那些维新派是他亲手消灭了的。同时,他觉得二哥是脚踩两只船,有钱粮就当兵,没有钱粮就当油漆匠,实在不能算个地道的旗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通过“我”的观察视角来反映旗人的生活状态,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B.二哥是“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人”,是一个从旧秩序中寻找出路的人物形象。C.面对变法,正翁和云翁都害怕朝廷不发钱粮,乱了阵脚,正翁甚至学起小贩的吆喝,打算以此糊口。D.小说中人物性格鲜明,二哥和正翁等人面对时代浪潮的不同选择,深刻揭露了八旗制度的腐朽没落。7.关于文本和《茶馆》第一幕的比较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故事的社会背景都是戊戌变法,并且都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来展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B.大姐的公公和松二爷都十分喜欢养鸟,他们整日无所事事,是清朝晚期没落旗人的典型代表。C.《茶馆》讲述人生百态,旗人只是其一;本文则是以旗人为切入点,剖析了旗人的生存状况。D.本文侧重描写和议论,采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茶馆》主要依靠人物语言展示角色的性格和心理。8.文本开头细致描写了二哥福海请安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9.老舍说“幽默是一种力量”,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使语言风趣幽默,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有助于塑造人物。“急行”“扶膝”“挺腰敛胸”“双臂垂直”等动词细致形象地写出了二哥动作的娴熟和待人接物的热情,印证了二哥“懂得规矩”,“是熟透了的旗人”。②与下文形成反差,标准的请安动作与他学做油漆匠形成反差。③丰富文章文化内涵。请安的场景也展现了旗人繁琐的礼仪,展示出老北京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9.①比喻。如大舅“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大舅在得知变法后的慌乱,诙谐风趣。②反话正说。如“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虽担心变法但也要先保护好鸟,大事和小事的错位,使语言既讽刺又幽默。③对比。如大姐夫信心满满要做鸽贩子,结果却是买了两对鸽铃,揭露出大姐夫的一无所长,令人忍俊不禁。④排比、反问,如“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一连串的反问展现出大姐公公的生活状态,语言诙谐。⑤庄谐相生。如大姐夫“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却又“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大姐公公“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书面语和口语结合,趣味盎然。〖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正翁甚至学起小贩的吆喝,打算以此糊口”理解有误,正翁学小贩的吆喝,其实是表达若朝廷不发钱粮,自己将难以为生的心酸。【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本文侧重描写和议论”错误,本文没有侧重议论,主要是描写。【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结合“他请安请得最好看:先看准了人,而后俯首急行两步,到了人家的身前,双手扶膝,前腿实,后腿虚,一趋一停,毕恭毕敬……而后,从容收腿,挺腰敛胸,双臂垂直,两手向后稍拢,两脚并齐打横儿’”可知,有助于塑造人物。“急行”“扶膝”“挺腰敛胸”双臂垂直”等动词细致形象地写出了二哥动作的娴熟和待人接物的热情,印证了二哥“懂得规矩”,“是熟透了的旗人”。②结合“当二哥做活儿的时候,他似乎忘了他是参领的儿子,吃着钱粮的旗兵。他的工作服,他的认真的态度,和对师兄师弟的亲热,都叫他变成另一个人,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人”可知,与下文形成反差,标准的请安动作与他学做油漆匠形成反差。③结合“这样的一个安,叫每个接受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儿还礼,并且暗中赞叹:我的儿子要能够这样懂得规矩,有多么好啊!”可知,丰富文章文化内涵。请安的场景也展现了旗人繁琐的礼仪,展示出老北京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结合“自从听说要变法,他的右肩更加突出,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可知,比喻。如大舅“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大舅在得知变法后的慌乱,诙谐风趣。②结合“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可知,反话正说,虽担心变法但也要先保护好鸟,大事和小事的错位,使语言既讽刺又幽默。③结合“大姐夫挑了两天,才狠心挑出一对紫乌头(鸽子品种)来,去做第一号生意。及至到了鸽子市上,认识他的那些贩子们一口一个大爷,反倒卖给他两对鸽铃”可知,运用对比手法,如大姐夫信心满满要做鸽贩子,结果却是买了两对鸽铃,揭露出大姐夫的一无所长,令人忍俊不禁。④结合“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可知,运用排比、反问,一连串的反问展现出大姐公公的生活状态,语言诙谐。⑤结合“大姐夫长脸,高鼻子、大眼睛,他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可是,他总坐不住,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一会儿,他要看书,一会儿想起应当放鸽子,一会儿又哼哼唧唧地往外走,到街上去看出殡的”可知,语言庄谐相生,如大姐夫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却又“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大姐公公“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书面语和口语结合,趣味盎然。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项脊轩志(节选)【明】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文本二:抱膝轩记【清】管同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①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本母处妻孥置厨囊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茸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②,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闻,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③。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选自《因寄轩文集》,有删节)〖备注〗①僦宅:租宅。②市廛:商店集中的处所。③《梁甫》,又作《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己志。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A署B日C激D射E阴F雨G连H绵I蒸J炕K沾L淋M顾N视O无P可Q逃R避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B.“予自归江宁”与“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含义不同。C.“家凡六徙”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两句中的“凡”字含义相同。D.“置榻一张”与“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都记叙了修葺书斋,归有光改造“老”“小”“破”“暗”的老屋,管同新辟书屋,这也是他们追求读书修身的体现。B.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读书环境,如改造后的项脊轩,室内变明亮,庭间兰桂竹木又添情趣,但是管同的读书环境却很嘈杂,他常常不堪其扰。C.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读书之乐,两人都曾“借书满架”,在书斋里研读书籍,“偃仰啸歌”这一细节,体现了他们内心的满足。D.文本二提到了“抱膝轩”命名缘由,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又是对陶渊明“审容膝之易安”的思想的效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2)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14.《项脊轩志》的“项脊生”段是课文删去的一段,请分析作者写这一段的用意。〖答案〗10.EIM11.D12.B13.(1)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北墙)对着南面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2)但每当我精神领会心满意足,大声诵读,家人常常笑着说我的声音大得吵人。14.把自己与蜀清、孔明类比;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现在虽“处败屋中”,却也胸怀天下,希冀靠苦读实现名满天下的梦想,与蜀清、孔明一样名垂后世。〖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每当夏旦骄阳暴晒,阴阴细雨连绵不绝、或蒸烤闷热或到处沾湿,环顾室内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每暑日激射”,偏正短语,“激射”为中心词,句意完整,单独成句;“阴雨连绵”,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蒸炕沾淋”,是上一句的结果,句意联系紧密,单独成句;“顾视无可逃避”,“顾视”和“无可逃避”语意顺承,联系紧密,单独成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介词,在;表比较。句意: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B.回到;女子出嫁。句意:我自从回到江宁/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C.总共。句意:共搬了六次家/共六百一十六个字。D.放置、摆放;放弃,丢下。句意:放置卧榻一张/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随员,离开这儿,独自骑马。【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他常常不堪其扰”错,文中写道“当予神会志得,抗声……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管同能沉浸在读书中,不受环境影响。【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辟”,开辟;“垣墙”,砌上围墙;“当”,对着;“洞然”,明亮。(2)“神会志得”,精神领会心满意足;“抗声”,大声;“聒人”,吵人。【14题详析】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总结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可知,作者是把自己与蜀清、孔明类比;作者自己现在虽“处败屋中”,却能想到青史留名的蜀清与诸葛孔明,表明其胸怀天下之志;且在轩中“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苦读诗书,是希冀靠读书实现名满天下的梦想,与蜀清、孔明一样名垂后世。参考译文:文本一: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渗透漏下来,雨水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北墙)对着南面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啸放歌,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静悄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