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导学案 语文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2/1E/05/wKhkFmYmlJaAONcvAAMv98_n5js670.jpg)
![为政以德导学案 语文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2/1E/05/wKhkFmYmlJaAONcvAAMv98_n5js6702.jpg)
![为政以德导学案 语文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2/1E/05/wKhkFmYmlJaAONcvAAMv98_n5js6703.jpg)
![为政以德导学案 语文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2/1E/05/wKhkFmYmlJaAONcvAAMv98_n5js6704.jpg)
![为政以德导学案 语文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2/1E/05/wKhkFmYmlJaAONcvAAMv98_n5js67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政以德》导学案
制作:郸城二高高二语文组窦慧杰时间:..
教学目标、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及文言句式。
.背诵、、章和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德”的内涵。
.重点掌握“必、社稷、相、国家、过、劝”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
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预习必读
一、《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
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
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
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
并且有重复的章节出现。
二、孔子(公元前一前)名丘,字仲尼,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时,
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
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
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
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
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
小吏。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定公八年(公元前年)季氏家
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
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
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
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但他的思想被认为
不合时宜,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
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
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
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
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
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
一变,至于道”。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他主张以德育为
先,全面发展。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
及。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孔子一生从事的实践
活动,主要有两类:一是政治活动,二是教育活动。前者的时间比较短。在他岁的时候,曾
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后又升迁为司寇。孔子在岁时被迫离开鲁国,开始长达年的周游列
国的活动,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用。他从事教育活动的时间相当长,经过了他一生
中的三个时期。从岁到岁期间,收受了最早的一批弟子;从岁到岁期间,他的弟子已遍及各
诸侯国;其后返回鲁国后的教育活动一直终其晚年,其杰出弟子在一些诸侯国政治生活中开
始发挥积极作用。相比之下,孔子政治活动远不如教育活动的成绩辉煌。但是他的政治思想
和教育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
.道千乘之国()
二、实词(一词多义,解释加点的词)
道:.道之以政().道千乘之国()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过:、无乃尔是过与().是谁之过与()
、且尔言过矣()
相:、则将焉用彼相矣()、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劝:、使民敬、忠以劝()
偃:..草上之风,必偃()
若:、君子哉若人()
三、实词(古今异义,解释括号里词语的古今意思)
.民免而无耻(无耻)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
.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
四、实词(词类活用,解释括号里的词语)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
.富之(富)
.于斯三者何先(先)
.则修文德以来之(来)
.既来之,则安之(来、安)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无道、有道)
、举善而教不能。(善、不能)
五、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
以:.为政以德().以就有道()
.使民以时().忠以劝(
而:.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民免而无耻()
.必不得已而去().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固而近于费()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而在萧墙之内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子欲善而民善矣().举善而教不能()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于:.于斯三者何先()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兜出于柳().季氏富于周公()
.哀公问于有若()
何.何以伐为().如之何其彻也()
必:,必不得已而去().草上之风,必偃(
然:.俱不得其死然()
是:无乃尔是过与()
六、固定结构(标注并解释)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何以伐为(何以……为)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如之何)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孰与”)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如之何),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何如,)
.有若对曰:“盍彻乎?”(盍……乎)
七、特殊句式
主谓倒置:“君子哉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尚德哉若人!”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补充说明: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表示强烈感情的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为政〈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使,使用,役使。
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补充说明: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用”。”使民
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照。状语后置,也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古代的介词结
构(介词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将后置的
介宾短语提前到谓语前面来。
宾语前置:①“既富矣,又何加焉?”“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
疑问代词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介
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指前置
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八、解释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
②陈力就列:
③开种出虎:
④既来之,则安之:
⑤分崩离析:
⑥大动干戈:
⑦祸起萧墙:
⑧鸣鼓攻之:
⑨风行草偃:
⑩化若偃草:
课文探索
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
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探究之二: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探究之三: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
同?
探究之四: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千乘之国
不患寡而患不均道之以德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草上之风,必偃偃,仆,倒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
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足食足,足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民免而无耻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使民以时为政以德.季氏富于周公哀公问于有若.必
不得己而去草上之风,必偃.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危而不持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富之.既来之,则安之
.于斯三者何先.足兵,民信之矣
[].下列加点的固定结构不表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有若对曰:“盍彻乎?”
[1.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道之以政.君子哉若人
.季氏富于周公.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体现了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三个条件是
足食,足兵,民信之,民信乃为政之首要。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认为财富应平均分配,即均贫富才能使人心安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⑴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⑵概括孔子的观点。(分)
三、阅读(、)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分)
⑴写出出自上述语段的一个成语。(分)
⑵找出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分)
⑶从全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分)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
不能,则劝。”()
⑴从以上四章文字来看,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首先做到什么?(分)
⑵结合以上四章文字,说说孔子的政治主张是怎样的。(分)
五、给下列文字断句。(用“I”标注)(分)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日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
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取材于《韩非
子•说林上》)
拓展知识
文言句式归纳(一)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
“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
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
褒禅山记》)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
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
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
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
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另外,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
二、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一谓一宾”“定(状)一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
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
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其条件是:
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分析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⑵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
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
志,没有实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分析“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
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⑷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
时,有时也前置。
例、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业文南向坐”中的“南”为方位名词,此处做了“坐”的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
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
后置定语十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
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
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
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
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至!]“生”的前面做状语。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天天学语文,语文天天学。
以政为德答案
知识积累
-O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环抱,环绕。).道之以政(通“导”,训导。)
.道之以德(通“导”,训导。).道千乘之国(通“导”,治理。)
.无乃尔是过与(通“欤”,吧。).是谁之过与(通“欤”,呢。)
-O实词(一词多义,解释加点的词)
.道之以政(通“导”,训导。).道千乘之国(通“导”,治理。)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指道德规范,为人处事的准则)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齐,整治,整顿。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见,拜见。).无乃尔是过与(过,动词,责备。)
.是谁之过与(过,名词,过错。).且尔言过矣(过,形容词,错。)
.则将焉用彼相矣(相,扶着盲人走路的人。这里是比喻。)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足食(足,使……充足。)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足,富足。).使民敬、忠以劝(忠,对人对事尽心竭力。劝,努力。).
草上之风,必偃(仆,倒伏。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化。)
.君子哉若人(指示代词,这)
三。实词(古今异义,解释加点的词语)
.民免而无耻(无耻,没有羞耻心。)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使用武力,发动战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以之为,把……当做。)
.既来之,则安之(已经让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定下来。)
四。实词(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语)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足。信,动词使动用法,使……信任。).
富之(使动用法,使……富裕起来)
.于斯三者何先(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放在前面,先做……)
.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用法,使……来).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来;使……
安定。).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使……来)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无道”指无道者,不守道义的人。“有道”,作
宾语,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
、举善而教不能。“善”指优秀者;“不能”指能力差的人。
五。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
.为政以德(介词,用).以就有道(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使民以时(介词,按照、依照).忠以劝(相当于连词“而",表并列)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连词,表并列).民免而无耻(连词,表转折,去D
.必不得已而去(连词,表修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连词,表并列)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却).固而近于费(连词,表递进,而且)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连词,表转折,去》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连词,表并列)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连词,表转折,去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连词,表轻微的转折,反而)
.而在萧墙之内也(连词,表并列).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连词,表修饰)
.子欲善而民善矣(连词,表并列).举善而教不能(连词,表承接)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连词,表转折,却。).于斯三者何先(介词,在)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不译)
.虎兄出于柳(介词,从).季氏富于周公(介词,比)
.哀公问于有若(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不译)
.何以伐为(语气词,用于句末,表反问语气。).如之何其彻也(副词,表反问语气)
,必不得已而去(必,连词,表假设,如果。),草上之风,必偃(副词,加强肯定语气,一定).
俱不得其死然(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
.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
六。固定结构(标注并解释)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揣测、估计。这里表示一种委婉语气,恐怕……吧)
.何以伐为(何以……为,固定句式,表反问,为什么……呢?)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如之何,固定格式,对怎么办。)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孰与:由代词“孰”和介词“与”组成的介宾短语。用于比较问句。
可译为“与……相比怎么样”或“比……怎么样”)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如之何,固定格式,表反问,怎么……呢?),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何如,固定格式,怎么样?)
.有若对曰:“盍彻乎?”(盍……乎,固定格式表反问,何不……呢?)
八、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押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
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
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
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
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
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
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
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朱熹说::
“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
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
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
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探究之二: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
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
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
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
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
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
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
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孔子的时代,天下已呈礼乐崩坏之象。当时周天子号称拥有天下,实际上只控制着自己的都
城。而诸侯国君也步其后尘,大夫们一个个扩张自己的势力,国家呈尾大不掉之势,国君变
成了傀儡。如鲁国在鲁襄公十一年由三桓“三分公室”: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贵族将
鲁国一分为三,各占其一。后来,随着季氏家势的强大,又四分公室,季氏独得其二,季氏
又做鲁国的卿相,拥有鲁国的实权。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它是当年周天子封给鲁国的属国。
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在当时鲁国公室被瓜分的情况下,颛臾倒是鲁君的势力范围。他一针见
血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
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孔子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
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初年,孔子的政治
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礼”,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孔子认为:“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以下犯
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以孔子要坚决反对。
探究之三: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
同?“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
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
- 生产设备维护与升级策略
- 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协议书范本
- 社区农业的未来发展数字化农贸市场建设
- 电影产业发展报告教育领域的新机遇
- 网站设计服务协议书(2篇)
- 电能质量评估与电力工程测绘服务的结合
- 网络服务授权协议书(2篇)
- 网络安全审计协议书(2篇)
- 无产权纠纷门面房租用协议书范本
- 公路工程节后复工安全教育
- 小王子-英文原版
-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最新)11623
-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与处理PPT课件
- 电缆生产所需原材料采购规范汇总
- 道路桥梁实习日记12篇
- 第十章运动代偿
- 《企业经营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 如何做好健康沙龙
- 交通安全设施养护技术.ppt
- 环锤式碎煤机使用说明书(参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