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说“木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说“木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说“木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说“木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木叶”林庚思考: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而用“落木”与“落红”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乙亥杂诗》知人论世,走进人物作者简介

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天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开始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诗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林庚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林庚父亲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志钧,字宰平,沈从文称其在文学、法政、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金岳霖、张中行、吴小如均为其弟子。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楚辞、唐诗、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连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6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人物评价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葛晓音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万马奔腾、千帆竞发的辉煌,发展到现在。当代诗坛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知名的诗人如:海子卧轨自杀,食指进了精神病院,顾城杀妻后自杀……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写作背景预习课文,初步体会读准字音袅袅

灼灼

寒砧庾信

招徕

言筌疏朗

漂泊

翩翩迢远

皎皎

蛊惑人心心有余悸

接踵而至(niǎo)(zhuó)(zhēn)(yǔ)(lái)

(quán)(lǎng)(piāo)(piān)(tiáo)(jiǎo)(jì)(zhǒng)(gǔ)词语积累(1)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2)萧萧:文中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3)灼灼:形容明亮。(4)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5)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6)歧路:岔路。(7)冉冉:(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8)翩翩: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9)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10)迢远:遥远。(11)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第1段: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段: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段: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第4段: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5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6段:“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段:“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全文一共几段?找出每一段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理清全文思路第1段: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段: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段: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第

2

段:提出古诗“树”“叶”“木叶”,后来又发展为用“落木”,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根据关键句,理清全文思路第4段: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5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6段:“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外形)第5段:提出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分析“木”与“树”的暗示性,解释“木”暗示“落叶”的原因。第6段:比较“木叶”与“树叶”“落叶”“黄叶”“落木”的不同,说明“木”的二个艺术特征:“木”有微黄、干燥之感(色泽)根据关键句,理清全文思路第

7段:“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说“木叶”“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小结“木叶”“树叶”的异同(发现问题)诗人们钟爱“木叶”古诗中很少用“树叶”“木叶”与“树叶”的不同(分析问题)第一个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第二个特征:微黄、有干燥感(颜色性)(总结全文)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想象:一字千金(1—3)(4—6)(7)研读探讨,重点解读1.第一段列举几个名句说明了什么观点?壹贰叁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列举四个名句,说明木叶之美,说明“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为下文的分析张本。壹贰叁肆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树”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木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落木”2.第二段列举几个名句,证明了什么现象?

证明有“树”的名句多,有“树叶”的名句少。

探讨多用“木叶”的由来。3.第三段中“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指出诗歌语言和一般语言的不同。诗歌的形象思维(意象)和一般的概念(指表示事物名称的一般名词)有很大差别,这是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这句话非常关键,下文的探幽发微的分析实际上以此为基础。自主阅读四、五、六段“木”空阔,仿佛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01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木”透着微黄、干燥、疏朗02意图:“木”有落叶因素的艺术特征。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朝吴均《答柳恽》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北宋黄庭坚《登快阁》枯桑知天风。——汉代诗人佚名《饮马长城窟行》第四段第五段意图: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午阴嘉树清圆。——北宋周邦彦《满庭芳》第六段意图:“木”有黄色和干燥的艺术特征。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三国曹植《美女篇》)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意象区别“树”与“叶”形象十分一致,不排斥,不能带来秋的肃杀气息。满树黄色,叶子还长在树上,缺少飘零之感。“木”能够带来落叶的衰败微黄与死寂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悲凉气息和衰败飘零之感。树叶黄叶木叶意象区别给人的感觉是湿润的,含有水分绿色未退尽之感。在于“木”能够展示衰败干燥和微黄沉暮的姿态,让人联想到疏朗肃杀的清秋气息。落木落叶意象区别具有典型的清秋性格;兼有“木”的微黄与干燥和“叶”的绵密,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体。比“木叶”更空阔,连“叶”所保留下的一点点绵密生机之意都洗尽了。落木木叶

“木”的艺术魅力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体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请在此添加文字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结合意象,区别“(落)木(叶)”与“树(叶)”,并给出它的暗示意义。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情感)(落)木(叶)树(叶)春夏之交秋风叶落脱尽叶子枝叶繁茂绿(叶)褐绿(干)干燥饱含水分空阔疏朗饱满绵密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阴满地生机活力枯黄

课文小结:

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即语言的暗示性。在诗歌中多表现在意象的寓意上。意象

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寓意之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与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是诗歌的基础。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注意意象的积累正确解读意象明确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营造氛围、塑造背景或环境、塑造意境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借景抒情、奠定感情基调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课堂小练练一练:体会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暗示的意义,把它们与各自表达的情感连接起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离别之情怨恨之情思念之情忧愁情绪脱俗之境圣洁坚贞练一练: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要求: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这首诗是诗人在

的场合(环境)下,运用了

的形象,它含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