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四川省绵阳市2024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材料一:与郭仲翔书吴保安幸共乡里,籍甚风猷,虽旷不展拜,而心常慕仰。吾子①国相犹子,幕府硕才,果以良能而受委寄,李将军秉文兼武,受命专征,亲绾大兵,将平小寇。以将军英勇,兼足下才能,师之克殄,功在旦夕。保安幼而嗜学,长而专经。才乏兼人,官从一尉。僻在剑外,地迩蛮陬。乡国数千,关河阻隔。况此官已满,后任难期。以保安之不才,更思微禄,有望焉?将归老丘园,转死沟壑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垂特达之眷。使保安得执鞭弭,以奉周旋,录及细微,薄沾功效,承兹凯入,得预末班。是吾子丘山之恩,即保安铭镂之日。非敢望也,愿为图之。(节选自《全唐文》)材料二:与吴保安书
郭仲翔永固无恙。顷辱书未报,值大军已发,深入贼庭,果逢挠败。李公战没,吾为囚俘,假息偷生,天涯地角,顾身世已矣,念乡国窗然。海畔牧羊,有类于苏武;宫中射雁,宁期于李陵。吾自陷蛮夷,备尝艰苦,肌肤毁剔,血泪满池,生人至艰,吾身尽受。以中华世族,为绝域穷囚,日居月诸,暑退寒袭,思老亲于旧国,望松槚于先茔。忽忽发狂,不知涕之无从。行路见吾,犹为伤悯。吾与永固,虽未披款,而乡里先达,风味相亲,想睹光仪,不离梦寐。昨蒙枉问,承间便言,李公素知足下才名,则请为管记,大军去远,足下来迟,乃足下自后于戎行,非仆遗于乡曲也。足下门传余庆,天祚积善,果事期不入而身名并全。向若早事麾下,同参幕府,则绝域之人,与仆何异?吾今在厄,力屈计穷。而蛮俗没留,许亲族往赎,以吾国相之侄,不同众人,仍苦相邀,求绢千匹。此信通闻仍索百缘愿足下早附白书报吾伯父。宜以时到,得赎吾还,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唯望足下耳。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若足下不见哀矜,猥同流俗,则仆生为俘囚之竖,死为蛮夷之鬼耳。更何望哉?已矣吴君,无落吾事!(节选自《全唐文》)【注】①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②犹子:侄子。相关链接:吴保安,字永固。吴保安得到书信时,郭仲翔的伯父已经去世,但吴保安回信承诺会将其救出。他通过变卖家产、经商等途径耗时十余年,最终在姚州都督杨安居的帮助下,筹够赎金,赎回郭仲翔。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此信通A闻B仍索C百缣D愿足下E早附白F书G报吾H伯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幕府,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来也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文中指李将军的府署。B.“不遗乡曲之情”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中的“遗”字意思不同。C.“愿为图之”是一个省略句,全句补充完整之后应该是“愿您为我图之”。D.“若足下不见哀矜”与“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保安在任期已满的时候,写信给他的同乡郭仲翔,郭仲翔当时在李将军麾下效力,吴保安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B.郭仲翔在给吴保安的回信中写到,李将军率领的军队在战争中遭受了严重失利,李将军已战死沙场,自己也被俘虏。C.李将军对吴保安早有了解,郭仲翔在他询问吴保安近况时,趁机推荐吴保安担任管记一职,李将军听取了这一建议。D.郭仲翔在回信中提到,亲族可以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赎回被俘之人,但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敌人的要求有所不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保安之不才,更思微禄,艺有望焉?(5分)(2)向若早事麾下,同参幕府,则绝域之人,与仆何异?(5分)10.BDG(每处1分,共3分,有错项、断四处及以上给0分)11.D(两处“见”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为“我”)12.C(“郭仲翔在他询问吴保安近况时”错)13.(1)(划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5分)(2)假如您先前来侍奉李将军,(我们)一同参与幕府事宜,那么(您现在也是)蛮夷的俘虏,和我有什么不同?(划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5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有幸与您同居乡里,您人品非常高尚,虽一直未有合适的机会来拜会,但心里常怀仰慕之情。您是相国侄子,幕府大才,果真凭借优异才能受到重用。李将军文武兼备,受命征讨叛贼,亲统大军平息小寇。凭着李将军的神勇,更兼您的才能,大军克敌制胜,功在旦夕之间。我从小爱好学习,长大后专攻经义。才华不能超过别人,做官仅得义安县尉。(义安)偏僻远在剑外,其地接近南蛮。那里离故乡数千里,有山河阻隔。何况此官任期已满,日后任职难以预料。凭我这样没有才能的人,(却)还想求得微薄的官禄,哪里有什么希望?恐怕只好归隐园圃,辗转老死了。听说您能急人所忧,不忘乡里乡亲之情,望迅速给予特别关照,使我得以执鞭挽弓,听奉将军使唤,使大军簿籍上有我的名字,沾一些战功的光,分享大军凯旋而归的荣耀,那怕出现在末班.那么您山丘般的大恩,我也会时刻铭记于心。不敢有奢望,只愿为我尽力谋划此事。材料二:永固一切安好。先前来信未能回复,时值大军已经出发,深入蛮贼地区,结果惨遭失败。李将军战死,我被俘虏,苟且偷生于天涯地角,想到人生前程至此完结,想念故乡遥在千里之外。海边牧羊,我和苏武有些类似;上林宫射雁得书,我怎能期望被俘的李陵。我自己从身陷蛮夷,尝遍了艰难困苦,肌无完肤,血泪满池,活着的人最难忍受的苦难,我都经受过了。堂堂中原世族豪门的后代,成了偏远之地的失意囚徒,岁月流逝,寒来暑往,思念故乡的父母双亲,遥望祖坟的松楸乔木。丢魂落魄形似发狂,胸中哀思如潮,不觉泪流满面。行路之人见了我,都替我悲伤。我和您虽然不曾敞开胸襟长谈,但您为乡里先达,风度相近,想一睹丰采为快,时刻魂牵梦绕。先前承蒙书信相赠,我趁机会就提起您求职的事,李蒙素闻您的才能名声,决定请您任掌书记一职。大军已经走得很远,而您来得太迟,是您自己落后大军,不是我不顾同乡之情。也是您祖上泽及后人,上天保佑积善积德的人,结果该到职而未到职,但身名一并保全。假如您先前来侍奉李将军,(我们)一同参与幕府事宜,那么(您现在也是)蛮夷的俘虏,和我有什么不同?我今在灾难之中,计穷力竭。不过,蛮夷习俗战死或被俘的中原人容许亲戚赎回,因为我是相国的侄子,不同一般人,他们多次要挟我,索要一千匹绢。听说我们之间通了书信交流,便再要百匹缣(才放我回去),希望您尽早捎信,告诉我伯父。希望按时送至,赎我回去,使出窍的灵魂复归故体,使白骨再生肌肉,只能指望您了。今天托付的事,务请不辞辛劳。如果您不同情怜悯我,和世俗一般见识。那我只能活着为低贱的囚徒,死后做蛮夷之鬼了。还有什么希望呢?信写完了,吴君,不要耽误我的事啊!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武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举过者有赏:后宫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下不阴害:不兴宫室以费财,不多观游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宫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此贤君之治国也。”武王曰:“善哉!”武王问于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何也?”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故令出而乱,乱则更为法,是以其法令数更也。”(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材料二: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晏子对曰:“其政任贤,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在上不犯下在治不傲穷从邪害民者有罪进善举过者有赏。其政,刻上而饶下,赦过而救穷;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而危国;上无骄行,下无谄德;上无私义,下无窃权:上无朽蠹之藏,下无冻馁之民;不事骄行而尚司,其民安乐而尚亲。贤君之治国若此。”(节选自《晏子春秋》)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上不犯A下B在治不C傲穷D从邪E害民者有罪F进善G举过者有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指爱护,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B.夺,指掠夺,与《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意思不相同。C.谒,文中指请求,与《荆轲刺秦王》中“臣愿得谒之”的“谒”意思不相同。D.劳民,使百姓辛劳,“劳”与《鸿门宴》“劳苦而功高如此”中“劳”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公认为治理好国家的根本是爱护百姓,对其勿杀、勿夺、勿害、勿扰,使其生活安乐。B.太公认为贤明的君主对待百姓当如对待家人,能够真切关心百姓吃穿劳作等方面的问题。C.太公认为贤明君主治理之下的国家往往政治清平,法度严明,官吏不严苛,百姓不流浪。D.晏子认为国君若能宽严有度,不喜怒无常、不自私骄横,便能使其治下的百姓安乐团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2)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14.关于贤君如何治国的问题,太公与晏子有哪些相同看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C12.D13.(1)徭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惫,就是使他们痛苦;使他们劳苦又侵扰他们,就是使他们怨怒。(2)治理国家却多次改变法令,是因为治理国家的人不依法办事,把他所喜欢的当作法令,14.①不因自己的喜欢而增加奖赏,不因自己的恼怒而加重刑罚;②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使百姓辛劳;③官府储藏中没有腐烂虫蛀的粮食和财物,国内没有流浪饥饿的百姓。【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处上位不侵犯下级,从事于治理而不傲视穷人;放纵邪恶伤害民众的人有罪,进献善言举出过错的人有赏。“下”作“犯”的宾语,宾语后断句,B处断句;“在上不犯下”与“在治不傲穷”句式一致,单独成句,D处断句;“从邪害民者有罪”与“进善举过者有赏”句式一致,单独成句,F处断句。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B.正确。掠夺;/逼迫、强行改变。句意:给他们衣食而不要掠夺他们。/年纪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C.错误。意思相同。都是“请求”的意思。句意:不听嫔妃的干求请托。/我也要请求行动。D.正确。使动用法,使……辛劳;/劳累,勤苦。句意: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使百姓辛劳。/像这样做事勤苦,功劳很大。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不喜怒无常、不自私骄横,便能使其治下的百姓安乐团结”错误。由原文“不事骄行而尚司,其民安乐而尚亲”可知,原文说的是不侍奉骄横行为而崇尚掌握管理,他的民众就安乐而且崇尚亲近。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罢”,使……疲惫;“苦”,使……痛苦;“怒”,使……怨怒。(2)“为”,治理;“数”,多次;“法法”,依法办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太公说“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举过者有赏”,晏子说“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二人都认为贤君应不因自己喜欢而增加奖赏,不因自己的恼怒而加重刑罚;太公说“不兴宫室以费财,不多观游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晏子说“不从欲以劳民”,二人都认为贤君应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使百姓辛劳;太公说“宫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晏子说“上无朽蠹之藏,下无冻馁之民”,二人都认为贤君应使官府储藏中没有腐烂虫蛀的粮食和财物,国内没有流浪饥饿的百姓。参考译文:材料一:周武王向姜太公问道:“治国的根本方法是什么?”太公回答说:“治国的根本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武王)又问:“如何爱护百姓呢?”太公回答说:“使他们获利而不要损害他们,使他们成功而不要破坏他们,使他们生存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他们衣食而不要掠夺他们,使他们欢乐而不要使他们痛苦,使他们高兴而不要使他们怨怒。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百姓失去他们的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农事错过了季节,就是败坏了他们;对有罪的人加重刑罚,就是杀害他们;加重赋税,就是掠夺他们;徭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惫,就是使他们痛苦;使他们劳苦又侵扰他们,就是使他们怨怒。所以善于治国的人,对待百姓如同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说他们挨饿受冻就为他们哀伤,看见他们劳苦就为他们痛心。”武王询问太公说:“贤明的君王怎样治理国家?”(太公)回答说:“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他的政令平和,他的官吏不苛刻,他征收的赋税很少,他用来供养自身的财物不多;不因为私人的恩惠妨害国法,不赏赐无功劳的人,不惩罚无罪过的人,不因为高兴起来就赏赐人,不因为发起怒来就杀戮人;伤害百姓的人有罪,推荐贤能检举过错的人有赏;后宫不荒淫,不听嫔妃的干求请托;居上位的人没有邪恶不正的行为,在下位的人不会暗中作恶;不大兴宫室来耗费钱财,不多筑观赏游玩的亭台水池来使民力疲困,不在宫室、用具上雕花镂刻来满足耳目的享受;官府储藏中没有腐烂虫蛀的粮食和财物,国内没有流浪饥饿的百姓。这就是贤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情况。”武王说:“这太好了!”周武王向姜太公问道:“治理国家多次改变法令,是为什么?”太公说:“治理国家却多次改变法令,是因为治理国家的人不依法办事,把他所喜欢的当作法令;所以法令一颁布就产生动乱,一动乱就另外制定法令,因此他的法令多次更改。”(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材料二:景公问晏子说:“贤能的君主治国是怎么样的?”晏子回答说:“在政务上任用贤人,他们的行为都围绕着爱民,向下民收取赋税有节制,自身的供养较节俭;处上位不侵犯下级,从事于治理而不傲视穷人;放纵邪恶伤害民众的人有罪,进献善言举出过错的人有赏。其政务,严格要求上级而宽恕下民,赦免下民过错而救济贫穷;不因自己的喜欢而增加奖赏,不因自己的恼怒而加重刑罚;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使百姓辛劳,不结怨激怒别国而使国家危险;上级无骄横的行为,下面无谄媚的规律;上级无私下的行为方式,下面无窃取权力的行为;上级无腐朽虫蛀的钱粮,下面无饥寒交迫的民众;不侍奉骄横行为而崇尚掌握管理,他的民众就安乐而且崇尚亲近。贤能的君主治国就是这样。”(节选自《晏子春秋》)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三诊热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题。材料一:“”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材料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10.罪大恶A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G变H而为君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D.论,理论、主张,与《苏武传》中“会论虞常”的“论”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少人被判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合人情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10.BDF【解析】句意:罪大恶极的人,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来统治他,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罪大”与“恶极”结构相同,为并列成分,在此处作主语,为强调主语的特殊地位,在主语后停顿,故在B处断开。“小人”是句子的宾语,故与“诚”之间不能断开;“矣”,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故在D处断开。“以”,表目的,“临之”是“施恩德”的目的,“以”字连接,中间不能断开;“可使”后省略宾语“他”,与下句语义关联,应断在下句。故在F处断开。故选BDF。11.B【解析】A.正确。B.不正确,文中为“苟且”,“苟余情其信芳”表假设,只要,如果。C.正确。乌指乌鸦,乌合之众:像乌鸦一样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D.“会论虞常”中的“论”意思是“判罪”,所以不同。12.C【解析】“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及第二段“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的反问可知,作者实际是持批驳的态度,而非“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13.(1)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来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采分点:①“及”,等到;②“诣”,到;③“后”,后到,晚回;④“原”,原谅,赦免。4个关键词各1分,大意1分)(2)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采分点:①“是以”,因此、所以;②“本”,以......为本,依据,根据;③“逆”,违背;④“干”,求取、钓取、沽取。4个关键词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凭借英勇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爱宽容。刚即皇帝位时,有人劝他用严厉的刑法整肃天下,魏征认为不可以,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治理天下,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太宗亲自讯察囚犯,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拥有天下之后不曾多次赦免罪犯,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自从房玄龄等人修订律、令、格、式后,整个太宗年间,一直沿用没有什么变更修改。材料二: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大到极点,这又是小人中最严重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像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特别难以做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讯察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他们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己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最终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晚回的。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吗?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统治他,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所以出现了像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这样做,是他用来求得这种声誉的手段啊。”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去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己回来一定能够获得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后又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固定的法律吗?不能作为固定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4届高三三诊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帝从之,令民入粟于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上复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七》)材料二: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节选自《商君书·外内》)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圣王在A上而民不冻B饥者C非能耕D而食之E织F而衣之也G为开其资H财之道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县官,朝廷、官府,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的“县官”意思不同。B.幸,敬辞,表对方行为使人感到幸运,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意思不同。C.窃,私下,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窃”意思相同。D.地利,土地生产,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的“地利”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晁错认为,百姓都是很希望能得到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罚的,若以此来促使百姓缴纳粮食给边塞,那么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很多了。B.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命令百姓向边塞缴纳粮食,使得边塞粮食充足,能够支撑五年;晁错便又建议命令百姓转而向郡县缴纳粮食。C.汉文帝曾多次颁发诏书来鼓励百姓从事农耕,但未见成效,他认为这是因为官员没有尽心尽力地接受他的命令,而且他们并不顾惜百姓。D.材料二指出,粮食便宜,农民就贫穷,钱贵重,商人就富有;如果不约束工商业,手工业者就会获利,不从事农耕而游荡求食的人就会增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2)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14.如何促使百姓务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A12.B13.(1)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耕种,到如今已有十年,然而还有很多荒地没有开垦,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面有饥色。(2)如果能使商人和手工业者不那么多,那么国家想要不富,也是不可能的。14.①提高粮价,以粮食为贵,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②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农民租税。③增加不务农之人的赋税,加重对贸易之利的租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圣明的君王在上位而百姓不挨冻受饿,不是(君主)耕作而为他们提供食物,纺织而为他们提供衣物,而是为他们开辟积累财物的道路。“而”字连接“圣王在上”和“民不冻饥者”,中间不断开,“者”放在上句句末,是判断句的上句,后面C处断开;“耕而食之”“织而衣之”结构一致,中间断开,即E处断开;“非能……也”是判断句的下句,后面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都指朝廷。句意:现在招募天下百姓向朝廷缴纳粮食。/朝廷每天供给膳食。B.正确。敬辞,表对方行为使人感到幸运;宠幸。句意:陛下让天下百姓缴纳粮食到边塞以授予爵位。/妇女没有被宠幸的。C.正确。句意:我私下担忧边塞士兵的粮食不足以使天下粮食充分分散。/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D.正确。土地生产;有利形势。句意:所以百姓的力量都集中到土地生产上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使得边塞粮食充足,能够支撑五年”错误,根据原文可知,当边塞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时,就可以命令百姓将粮食缴纳给郡县,这是晁错再次上奏的建议,而并非已经发生的事实。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农”,耕种;“辟”,开垦;“不登”,收成不好。(2)“苟”,如果;“繁”,多;“不可得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欲民务农,在于贵粟,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可知,提高粮价,以粮食为贵,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②由“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可知,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农民租税。③由“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可知,增加不务农之人的赋税,加重对贸易之利的租税。参考译文:材料一:晁错对汉文帝说:“圣明的君王在上位而百姓不挨冻受饿,不是(君主)耕作而为他们提供食物,纺织而为他们提供衣物,而是为他们开辟积累财物的道路。现在的当务之急,莫过于让百姓务农。要让百姓务农,关键在于以粮食为贵。以粮食为贵的办法,在于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现在招募天下百姓向朝廷缴纳粮食,可以授给爵位,也可以免除罪罚。粮食,对君王的用处很大,是为政的根本要务。现在百姓缴纳粮食得到爵位至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这和(养殖)战马的功劳相差太远了。爵位,是君王所专有的,从口中说出且(数量)没有穷尽;粮食,是百姓所种植的,在土地中生长且不会缺乏。获得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罚,是人们非常渴望的。让天下百姓将粮食缴纳给边塞,以得到爵位、免除罪罚,那么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很多了。”汉文帝听从晁错的话,下令百姓缴纳粮食给边塞,授予的爵位等级按照缴纳的粮食多少来决定。晁错又上奏说:“陛下让天下百姓缴纳粮食到边塞以授予爵位,这是很大的恩惠。我私下担忧边塞士兵的粮食不足以使天下粮食充分分散。边塞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可以令(百姓)将粮食缴纳给郡县;郡县的粮食足够支撑一年以上,可以随时诏令恩赦,不收取农民的租税。这样,恩德福泽加给万民,百姓更加勤勉务农,生活就会非常富庶安乐了。”汉文帝又听从晁错的话,下诏说:“引导百姓的途径,在于(让他们)从事农耕。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耕种,到如今已有十年,然而还有很多荒地没有开垦,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面有饥色;这是从事农耕的人还少,而官员没有尽到职责。我多次颁发诏书,每年鼓励百姓种植而未见成效,这是官员没有尽心尽力接受我的命令且鼓励百姓不明确。况且农民生活十分艰苦而官员并不顾惜他们,(这样)将用什么来鼓励百姓呢?特赐农民今年的租税减半。”材料二:民众的家内事务,没有比农事更苦的了,所以轻治不能役使他们(从事农业)。什么叫轻治?就是农民穷而商人富,所以粮食便宜而钱就贵重,粮食便宜则农民贫穷,钱贵重则商人富有;不约束商业和手工业,手工业者就会获利,不从事农业而求食的人就会增多。因此农民用力最为辛苦,却获利很少,不如商人和手工业者。如果能使商人和手工业者不那么多,那么国家想要不富,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想发展农业来使国家富裕,那么国内的粮价必须要贵,而对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的赋税必须增多,对贸易之利的租税必须加重。那么百姓不得不去种田,不种田就不得不买粮食。粮食贵则种田者获利,种田者获利则务农的人增多。粮食贵,买粮就不划算,而又加重赋税,那么百姓就不得不放弃经商、手工业而从事土地生产。所以百姓的力量都集中到土地生产上了。四川地区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材料一: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大将军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材料二:何充,字次道,庐江人。丞相王导妻之姊子,故少与导善,早历显官,明帝亦友昵之。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平苏峻乱,稍迁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颜等以为佐吏。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及导薨,转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录尚书事。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权侔人主,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将为外物所攻,谋立康帝【注】,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建元初,出为骠骑将军,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以避诸庾。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翼甚恨之。充居宰相,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然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于时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节选自《晋书·何充传》)【注】康帝,即后来的晋康帝,当时身份是琅邪王。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琅邪践阼A如B孺子C何D社稷E宗庙F将G其危乎【答案】ADF【解析】“今琅邪践阼”中,“今”是状语,“琅邪”是主语,“践阼”为谓语动词,独立成句,故应在A处断开;“如孺子何”是一句疑问句,“如……何”表疑问,故应在D处断开;“社稷宗庙将其危乎”中,“社稷宗庙”连用,表示句子主语,“将其危乎”作修饰副词及谓语成分,故可于主语后断开,故应在F处断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狼籍,文中指名声不好,与《赤壁赋》中“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的“狼籍”意思不同。B.稍,这里是“逐渐”的意思,《苏武传》中“稍迁至移中厩监”的“稍”也是此意。C.假节,即“假(借)以符节”,是指皇帝将符节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D.数,文中意为“计算”,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相同。【答案】D【解析】A项,两个“狼籍”分别是“名声不好”“凌乱”之意。B项,对“稍”的解说正确。C项,对“假节”的解说正确。D项,两个“数”分别是“计算”“多次”之意,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将军王敦特意在众人面前夸赞担任庐江太守的哥哥王含政绩斐然、广受赞誉,作为下级的何充对此却持有异议。B.何充在东阳太守任上有很多有益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成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研版英语必修一教案知识点整合详解
- 学习快乐多心理健康教育
- 基层医生临床健康教育
- 借土填方合同模板
- 借贷无能力偿还抵押房产合同模板
- 外科术后饮食健康教育
- 2023年西林县委员会社会工作部招聘考试真题
- 2023年温州平阳县国资发展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python期末课程设计题目
- 2023年三门峡市供水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电大财务大数据分析编程作业2
- 叉车工安全技术交底书
- 市场营销职业规划生涯发展报告
- translated-(2024.V1)NCCN临床实践指南:心理痛苦的处理(中文版)
-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课件 第十章 俄罗斯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 《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
- (2024年)《口腔医学美学》课件
- 七年级英语下册读写综合专项训练
- 门诊护患沟通技巧(简)
- 放射性物质的标志与标识
- 2024年传染病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