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知识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01/35/wKhkFmYlmLmAKFhUAAHzT-8cY3Y892.jpg)
![地质学基础知识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01/35/wKhkFmYlmLmAKFhUAAHzT-8cY3Y8922.jpg)
![地质学基础知识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01/35/wKhkFmYlmLmAKFhUAAHzT-8cY3Y8923.jpg)
![地质学基础知识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01/35/wKhkFmYlmLmAKFhUAAHzT-8cY3Y8924.jpg)
![地质学基础知识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01/35/wKhkFmYlmLmAKFhUAAHzT-8cY3Y89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地质学基础知识地质入门
地质学基础知识
1.1地球及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改变与进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
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
10、地震:是地壳快速抖动或摆曳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70km〕中源地震,范围〔70㎞~300㎞〕深源地震,范围〔300㎞~700㎞〕。
1.2岩浆作用和火成岩
1、岩浆成份分类: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少量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4、火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入岩。
5、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程度分火山按喷发猛烈为:猛烈式、清静式。
7、喷发形式:中心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气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石
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火山锥、岩钟、岩熔流。
2、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二部分》倾入作用与倾入岩
1、倾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入四周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2、倾入体的产状:岩墙、岩床、岩盘与岩盖、岩株、岩基。
3、火成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4、火成岩的分类:依据二氧化硅含量分为: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
5、岩浆岩最主要造石矿物:石英、正常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
地质入门
辉石和橄榄石。前四种为浅色矿物,后四种为暗色矿物。
3.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面环境中形成的岩石。
2.外力地质作用科分为:分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沉积岩等作用。
〔二〕剥蚀作用:地下水体、地下水、冰川和风等介质在运动状态下对地壳表面岩石进行破坏并将产物搬运的过程。剥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化剥蚀作用。
〔三〕1.风化和剥蚀的作用:风化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河流、海浪、风、冰川等运动介质转移离开原地到它处的作用,称为搬运作用。可分为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
2.1.搬运过程中的物质由搬运介质能量减弱或物理化学条件的转变以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脱离搬运介质形成松散沉积物的过程,称为沉积作用。可分为机械沉积和化学沉积、生物沉积。
3.固结成岩作用
1.松散的沉积物形成以后渐渐转变成硬的沉积岩的过程称为固结成岩作用。
2.沉积岩在固结成岩的过程中主要发生以下: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
4.沉积岩的结构:碎屑结构、2.泥质结构、生物结构、豆状结构。
5.沉积岩的构造
1.层状结构及原理:块状层1m厚层1m~0.5m中厚层0.5m~0.1m薄层0.1m。
2.根据层理结构分类:水平和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交织层理。
3.层面构造:〔1〕.波痕〔2〕.泥裂
4.沉积岩分类:〔1〕.火山碎屑岩〔2〕.陆源沉积岩〔3〕.内源沉积岩。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一、变质作用
㈠变质作用的概念
变质作用是内力地质作用的一种,它是地壳物质不断改变和相互转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是原岩转变其成分、结构、构造变成新岩石的作用。
特点:是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的,并且物质的改变在固态下㈡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
一起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这些因素在矿物和岩石的变质过程中常常是相互协作,共同期作用的。
1.温度
温度在变质作用中主要起以下作用:
〔1〕在化学成分不变的条件下的重结晶作用
〔2〕促使矿物成分之间重新组合形成新矿物。
2.压力
压力一般可分为俩种压力:由重力引起的静压力和由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
〔1〕静压力:这是由于上覆岩层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它随深度的增加而增
加。
〔2〕定向压力:主要是由构造运动或岩浆作用产生的。在地下深处的高温环境
中岩石处于塑性状态。
3.化学性流体
这些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在岩浆倾入时,这些物质在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能
地质入门
渗入到围岩中,与围岩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矿物。
〔三〕变质作用的类型
1.区域性变质作用
广阔地区内的岩石在地下深处受到构造运动长期和猛烈地影响而发生的变质作用,称为区域变质作用.
2.接触变质作用
岩浆倾入时的高温顺从岩浆中逸散出的大量挥发性物质使围岩发生变质,称为接触性变质作用.
3.动力变质作用
岩石在构造应力〔定向压力〕作用下发生碎裂变形及稍微重结晶的变质作用,称为动力变质作用。
4.混合岩化作用
亦称超深变质作用,它是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变的过渡性地质作用。当区域变质作用进一步进展,特别是在温度很高时岩石受热而发生部分熔融并形成酸性成分的熔融体,同时由地下深部也能分泌出富含钾、钠、硅的热液这些熔融体和热液沿着已形成的区域变质岩的裂隙或片理渗透、扩散、贯入,甚至与变质岩发生化学反应,以形成新的岩石,这就是混合岩化作用。
二.变质岩的特征及主要类型
〔一〕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1.变质岩的化学成分:SiO2、AI2O3、Fe2O3、FeO、MnO、CaO、K2O、Na2O、H2O、CO2、等
2.变质岩的矿物成分:一类是沉积岩和火成岩中常见的矿物,另一类是在变质过程中形成的新矿物。
3.变质岩的结构
⑴变晶结构
⑵变余结构
4.变质岩的构造
⑴变成构造
⑵变余构造
〔二〕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1.角岩2.大理岩3.石英岩4.矽卡岩5.片麻岩6.片岩7.千枚岩8.板岩
地质入门
地质时代及底层系统
1.地质时代:是指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项发生的时代。
相对地质时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项发生的先后顺次。
绝对地质时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项发生距今有多少年。
一.相对时代的确定
1.地层层序率:地层形成时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并且先形成的在下部,后形成的在上部。既正常产状的地层存在上新下老的关系,这称为地层层序率。
2.化石层序率:生物的演化是有规律的生物总是由简约向繁复,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含有高级生物化石的地层时代新,含有低级生物化石的地层时代老,含有相同种类化石的地层不论相聚多远,原那么上划归同一时代,这一规律称为化石层序率。
3.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经受的地壳运动在当地的地层中留下了物质记录。不同时代形成的地层彼此之间的接触关系也可分为三种:整合、假整合及不整合。
1〕整合
新老俩套地层彼此平行接触,它们之间是连续沉积,没有沉积间断。
2〕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新老俩套地形虽然是平行全都的,但它们之间并不是连续沉积,而曾有过或长或短的沉积间断,因此地层有或多或少的损失。
3〕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新老俩套地层彼此不平行而有一交角,其间有明显的剥蚀面。
4.岩体的切割或穿插关系
倾入岩与围岩的新老关系,可以依据其切割或穿插关系确定。倾入者时代新,被倾入者时代老,这一规律为切割率。
地质入门
二.同位素年龄的确定
人们利用矿物和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及其衰变产物的数量比来推算这些矿物和岩石在地壳中存在的时间,也就是它们的地质年龄。人们把利用这种方法所测到的岩石的年龄称为同位素年龄。其计算公式为
t=1/λ1n(1+D/N)
式中t--岩石产生的地质年龄,Ma年;
λ--衰变常数,与放射性同位素有关;
D--产生的终极元素的原子数;
N--测得的放射性的原子数。
第二节地质时代及地层系统
一.地层单位和地质时代单位
〔一〕岩石地层单位
1.组:组是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为区测填图时常用的地层单位。
2.群:群是比组高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
3.段:段是比组低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
4层:层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
二、时代地层表和地质时代表
时代地层表和地质时代表是俩个不同的概念,时代地层表是由岩石组成的物质单位,而地质时代表那么是地质时间单位,但它们之间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第三节地史简述
1.地质时代表
顺口溜:寒武奥陶志留纪,泥盆石炭二叠纪三叠侏罗白垩纪第三第四纪。
新生代:第三第四纪,中生代:三叠侏罗白垩纪,古生代:1.晚古生代:泥盆石炭二叠纪,2.早古生代:寒武奥陶志留纪
地质构造
沉积岩形成时除局部倾斜外,基本上是水平产出的,而在肯定范围内是连续分布的;岩浆岩那么具有原生的整体性。
第一节岩层产状
一、岩层产状及产状要素
岩层在空间产出的状态称为岩层的产状,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这三个用来说明岩层产状的参数称为岩层产状要素。
(一)走向:倾斜岩层面与任一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
(二)倾向:在岩石面上,垂直走向线,沿岩石面往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线。
(三)倾角:岩石面与水平面的锐夹角。
第二节褶皱构造
一.褶皱构造的概念
由于构造运动等地质作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连续弯曲的各构造形态,称为褶皱构造。
二.褶曲概念
褶皱的形态多种多样,规模大小悬殊,大的可达数十公里,小的在手标本中可见。褶皱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一)褶曲要素:为了讨论和描述褶曲的空间形态特征,需要弄清褶曲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通常把褶曲的各个组成部分称为褶曲要素。
地质入门
〔二〕褶曲要素主要分为:核部,翼部,枢纽,轴面,轴。
三.褶曲的基本类型
(一)褶曲的基本类型有俩种:背斜和向斜。
1.背斜:背斜的形态是岩层向上拱的弯曲,其俩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经剥蚀后出露于地表时,其核部相对为老地层,俩翼依次相对变新的对称重复排练的新地层。
2.向斜:向斜是岩层向下凹的弯曲形态,其俩翼岩层一般相像倾斜。
四.褶曲分类
〔二〕依据褶曲的横剖面分类
1.直立褶曲
2.斜歪褶曲
3.倒转褶曲
4.平卧褶曲
〔三〕依据褶曲的纵剖面分类
1.水平褶曲
2.倾伏褶曲
〔四〕依据褶曲的平面形态分类
1.线形褶曲
2.短轴褶曲
3.近等轴褶曲
第三节断裂构造
一.断裂构造定义
自然界岩石受力后,当作用力超过其强度时,就会产生断裂,使其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这种岩石脆性变形的产物称为断裂构造。
〔一〕断裂构造可分为节理和断层
二.节理
〔一〕节理定义:节理是指断裂面俩侧岩石没有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1.依据节理形成的力学性质,可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俩类。、
〔1〕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碎面。
〔2〕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碎面。
三.断层
断层是指断裂面俩侧的岩石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一〕断层要素
1.断层面:断层面是指岩层断裂后发生位移的破碎面。
2.断层线: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地表面的交线,也就是断层面在地表上的出露线,它大致反应了断层的延伸方向和延展规模。
3.断盘:断盘是指断层面俩侧相对位移的岩块〔岩体〕
4.交面线:交面线是指断层面与岩层面〔一般为岩层底面〕的交线。
5.断层位移:断层俩盘岩石沿断裂面的相对错动叫断层位移。
〔二〕断层分类
1.依据断层俩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分类
〔1〕正断层:指上盘相对下降,上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2〕逆断层:指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3〕平移断层:指断层俩盘沿断层面作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断层.
地质入门
2.依据断层走向与所切割岩层走向的关系分类
〔1〕走向断层:指断层走向与所切割岩石层走向基本全都的断层.
〔2〕倾向断层:指走向与所切割岩层倾向基本全都〔既与岩层走向垂直〕的断层。
〔3〕斜交断层:指断层走向与所切割岩层走向明显斜交的断层。
3.依据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关系分类
〔1〕纵断层:指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全都的断层。
〔2〕横断层:指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垂直的断层。
〔3〕斜断层:指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明显斜交的断层。
〔三〕断层的组合类型
1.地堑:指有俩条或俩条以上倾向相对的正断层组合,致使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俩侧岩块相对上升的组合类型。
2.地垒:指有俩条或俩条以上倾向相背的正断层组合,致使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俩侧岩块相对下降的组合类型。
3.阶梯状构造:指由俩条或俩条以上产状基本全都的正断层组成,致使上盘在剖面上呈阶梯状向同一方向依次下降的组合类型。
4.叠瓦状构造:指由俩条或俩条以上产状基本全都的逆断层组成,致使上盘在剖面上呈叠瓦状向同一方向依次上推的组合类型。
地质入门
地质学基础知识
1.1地球及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改变与进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电脑镇痛泵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电动汽车高压直流继电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IO-Link信号灯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堆栈式CMOS图像传感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经典居间合同
- 农机作业服务合同
- 环保设施运营管理合同
- 热长期供货合同
- 安全监控系统集成服务合同
- 政府与企业合作协议
- 普通话培训班合作协议书
- 《西方思想经典》课件
- 中医诊疗设备种类目录
- 战略管理与伦理
-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课件
- 徐金桂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新讲义
- 沥青拌合设备结构认知
- GB/T 13234-2018用能单位节能量计算方法
- (课件)肝性脑病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第5课时 人民币兑换
- 工程回访记录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