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考试重点仅供参考_第1页
中医学考试重点仅供参考_第2页
中医学考试重点仅供参考_第3页
中医学考试重点仅供参考_第4页
中医学考试重点仅供参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1、四大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3、《本草纲目》作者是明代的李时珍。

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子和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李东垣,为补

土派代表。朱丹溪称“滋阴派”

5、中医儿科第一部专著《颅囱经》。

6、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特点: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

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

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第三章

脏腑: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受盛传化水谷

和糟粕,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

包括胆、脉、脑、髓、骨、女子胞。

⑴心的主要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②心主神志。

系统连属:①心在志为喜;②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③心在窍为舌;④心

在液为汗。

⑵肺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肺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和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

百脉,主治节。

系统连属:①肺在志为悲忧;②肺在液为涕;③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④

肺在窍为鼻。

⑶脾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脾主运化;②脾气主升;③脾主统血。

系统连属:①脾在志为思;②脾在体合肌肉;③脾在液为涎;④脾在窍

为口。

⑷肝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肝主疏泄;②肝藏血。

系统连属:①肝在志为怒;②肝在体合筋;③肝在液为泪;④肝在窍为

目。

⑸肾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肾藏精;②肾主水;③肾主纳气。

系统连属:①肾在志为恐;②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③肾在液为唾;④肾

开窍于耳和二阴。

气的分布与分类:

元气:原气、真气。

生成:先天之精为基础,后天之精作完善。

分布: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

功能:①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温煦、激发人体生理活动)。

②代表人体的正气。

宗气:生成:肺吸入自然界清气和脾化生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

分布: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

功能:①走息道以司呼吸;②贯心脉以行气血。

营气: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

分布:行于脉内,分布全身。

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卫气: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活力最强的部分。

分布:行于脉外,分布于皮毛、肌肉、胸腹等。

功能:①护卫肌表,抵御外邪;②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③调节肌媵开

合,维持正常体温。

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

2、气与血的关系:⑴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

⑵血为气之母:①血能载气;②血能养气。

第四章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六气"。

2、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为“六淫之首”

⑴风为阳性,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⑵风性善行而数变;⑶风为百病之长;⑷风

性主动。

3、痰饮:是机体谁也待续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

4、瘀血:指血液停滞,包括里精致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

腑脏内的血液。

瘀血临床有以下共同特点:⑴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

痛甚。⑵肿块,外伤局部见青紫肿胀;⑶出血,血色紫黯或血块;⑷望诊,久瘀

见面色焦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舌下脉络曲张;⑸脉象,

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

第五章

1、望色:⑴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⑵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

五色主病:⑴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⑵赤色:主热。(实热证可见高热,口渴,便秘,面赤)

⑶黄色:主湿、虚、黄疸。

⑷白色:主虚、寒、失血。

⑸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2、望唇:色红明润为正常;唇色红紫为实热;鲜红为阴虚;呈樱红色为煤气中

毒;淡白为脾虚血少;白枯晦暗其证凶险;青紫多属血瘀;淡青为寒;

青黑多属寒甚,极痛。

3、望呕吐物:胃热则吐物稠浊酸臭;胃寒则吐物清稀无臭;呕吐黄绿苦水,多

为肝胆郁热。

4、望舌:正常舌象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

5、望舌苔:⑴腐苔:颗粒粗大,苔厚疏松,状如豆腐渣,边中皆厚,易于刮脱

着。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

⑵腻苔:颗粒细小,致密而黏,中厚边薄,刮之不脱者。主湿浊,

痰饮,湿温。

苔色:⑴苔白滑黏腻多主痰湿。⑵苔黄黏腻,为湿热或痰热食滞。灰

白苔:主热极或寒盛。

6、脉诊: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临床意义大致为:左手寸候心,关候肝

胆,右手寸候肺,关候脾胃,两手迟脉候肾。

7、脉象:

⑴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反减。

主病:主表证,虚证。见于表证者,为卫阳与邪气之争,脉气鼓动于

外而致;见于虚证者,多因精血亏损,阴不敛阳或气虚不能

内守,脉气浮散于外而致,为虚像严重。

⑵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主里证,所主里实证可见于气滞血瘀,积聚等,为邪气内郁,

气血困阻,阳气被遏,不能浮应于外而致。脉沉而有力,按

之不衰;所主里虚证,为气血不足,阳气衰微,不能运行营

气于脉外而致,多脉沉而无力,愈按愈弱。

⑶弦脉:脉象:形直体长,如按琴弦。

⑷紧脉:脉象:如牵绳转索。

⑸涩脉:脉象: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第八章

1、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2、五位:指药物具有酸、甘、苦、辛、咸五种滋味。

3、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

4、重要独行可分为三级:大毒,有毒,小毒。

5、用药禁忌:⑴配伍禁忌;⑵妊娠用药禁忌;⑶证候用药禁忌;⑷服药时饮食

禁忌。

6、服药时间: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早晚空腹服;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

驱虫药及泻下药宜空腹服;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

7、常用中药功效主治:

⑴麻黄:1、辛温解表;2、宣肺平喘;3、利水消肿。

⑵桂枝:1、辛温解表;2、温经通脉;3、助阳化气。

⑶茵陈:1、利湿退黄;2、除湿止痒。

⑷金银花:1、清热解毒;2、疏散风热;3、凉血止痢。

⑸生地黄:1、清热凉血;2,养阴生津。

⑹山楂:1、消食化积;2、行气散瘀。

⑺大黄:1、泻热通便;2、凉血解毒;3、逐瘀通经。

⑻三七:1、化瘀止血;2、消肿定痛。

⑼党参:1、益气补中;2、益气补肺;3^益气生津;4、益气生血。

⑩当归:1、补血调经;2、活血止痛;3润肠通便。

第九章

1、方剂的组成:⑴君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⑵臣

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

药物。⑶佐药:一是佐助药;二是佐制药;三是反佐药。⑷使药:一是引经药;

二是调和药。

2、常用方剂:

⑴银翘散:

组成: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荆芥穗,牛劳子,淡

豆豉,芦根。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

红,苔薄黄,脉浮数。

⑵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桅子,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皮肤巩膜具黄,小便赤黄,大便不畅,腹微满,舌苔黄腻,

脉滑数。

⑶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黄苓、桅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甘草、柴胡、生

地。

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眩,胁痛,口苦,烦躁易怒,目赤肿痛,耳聋耳肿,

舌红苔黄,脉弦数;肝胆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妇女带下黄臭,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⑷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功用:滋补肾阴。

主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

潮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⑸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桂枝、浮子(炮)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清长,或夜

尿多,阳痿,或水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第十章

1、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

脉和络脉的总称。

2、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

“十二经”。

3、手足三阴三阳走向交接示意图:

腹一(手三阴经)一手一(手三阳经)一头一(足三阳经)一足一(足三阴经)

课本P217表格。

4、八脉之中,督任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督脉称

“阳脉之海”;任脉称“阴脉之海”,与妊娠有关,又称“任主胞胎”。冲脉称

“十二经脉之海”,与妇女月经有关,称“血海”。任督二脉与十二正经合称“十

四经”。

5、十四经脉:定位

列缺:槎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L5寸,或两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压在槎骨茎

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合谷:在第1、2掌骨之间,约当第2掌骨横侧之中点。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

三阴交: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

太溪:内踝监狱跟腱之间凹陷中。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槎骨与尺骨之间。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太冲: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水沟: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

关元:脐下3寸腹正中线上。

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6、小儿疳积,针刺四缝穴。

7、进针方法:⑴指切进针法,主要适用于短针进针;

⑵夹持进针法,主要适用于长针进针;

⑶提捏进针法,主要适用于皮肉进薄部位的穴位,如面部进针。

⑷舒张进针法: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皱纹部位,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