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生态保护专题练习
话题01生态保护
一、农耕文明时代的生态保护
1.中国古代的“农本”思想
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生态的脆
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由
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古人虽然在某些方面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
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还给后人留下了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但其无法
超越当时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限制,不能深刻认识毁林开荒与生态恶化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兴修水
利来减少灾害,缺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
2.古代儒家、道家的环保思想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良性生态循环等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思想中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顺应”自然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
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1)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这里所谓的天是指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
人、天、地、万物与自然都是一体的,保持和谐相通。历代思想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天
人合一”思想。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命题,使“天人合一”思想
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环境危机和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强调儒家的天人合一,可以避免人类
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具有超越民族界限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2)儒家的“可持续”思想
孔子曾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我们知道,孝是为人之本,这就意味着他把人们
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道德要求的高度。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非常反对对山林的过度采伐
和对鱼虾的滥捕滥杀,这体现了古人伟大而朴素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也反映了我国人民质朴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3)儒家思想把环保理念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
儒家思想认为如果统治者不能有效的实行环保则“不可以为天下王”。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
便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荀子》一书中第九篇《王制》,专门谈如何做国家领导人。里面说,“草木荣
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大概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
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便以这种环保要求,称为“圣王之制也”。
(4)道家的“顺天”和“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思想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提出“天”与“人”合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
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这对中国古代保护坏境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虽然各有不同的主张,但都有一个的
共同点,那就是均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其核心思想。“和谐”观作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中
国传统文化仁厚的心胸和博大的情怀,这对保护自然环境、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
二、工业化时代的生态保护
1.工业革命,是技术发明的突破,其核心发明是瓦特的蒸汽机。因此,工业革命同时也是利用能源的
革命,而且伴随着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引起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近代的能源工业一一煤炭工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起来,煤炭成为工业文明
的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世界石油开采和炼油业的飞速发展,近代石油工业开始建立,并且逐步
代替煤炭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能源;二战后,原子弹、氢弹的制造成功揭开了人类使用核能的序幕。
2.罗斯福新政:修建水利如田纳西水利工程、整体规划粮食生产等。
3.赫鲁晓夫改革:大规模垦荒,耕作粗放,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顾自然条件限制,盲目扩大
玉米种植面积,违背自然规律。
4.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如气候变暖),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下发展科技;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三、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的生态保护
知识经济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经济,其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知识的创新和技术创新,我们应充满信心地相
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
四、现代中国的环境问题
建国后的50年经历了三次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大跃进”导致的第一次资源环境恶化,二是
“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第二次资源环境恶化,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三次资源环境恶化。前两次均系国家
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而第三次则是人口惯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建国后环境保
护工程、政策与法制不健全。
【限时检测】(建议用时:30分钟)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D)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
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己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
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
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
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2.(2019—2020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
程示意图。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
A.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B.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C.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
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发展,自然植被的破坏范围和程度虽然有波动,但总体是呈
现不断扩大和增强的趋势,故C项正确;“天然植被破坏”无关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天然植被破
坏”涉及的是经济领域,不是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B项;农具改进或者农业耕作技术不会使“天然
植被”遭到破坏,D项不符合题意。
3.(2019年晋冀鲁豫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下表是古代帝王某些诏书布告的国家大政方针的内容或主
张。据此可知,当时的统治者
时间人物举揖
元时元年
汉武帝春正月.曾诏令「禁无伐其草木汉书•武帝纪》)
(前110年)
中元二年东汉十二月甲寅,下诏目:“方春成节.人以挤桑.其教有司务”时气.使无烦
(57年)汉明帝扰(《后汉书•明帝纪》)
元和三年
汉章帝诏三公日:“方春■生养.万物草甲.它助盟阳.以育时物.”(<后汉书•章帝纪》)
(854)
A.顺应社会发展,使得时令观念深入民心
B.重农抑商,关注民生爱惜民力
C.尊重自然规律,拥有朴素生态环保理念
D.节制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经济思想。根据图表中列举的古代帝王在诏书中布告的国家大政方针的内容,可
知两汉帝王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政策,促进农桑耕植,因时耕种,维护民生,因此
涉及环境保护的多个方面,蕴含了有益的生态保护理念,故C项正确。A项中的“时令思想深入人心”不
正确:B项中的“爱惜民力”、D项中的“节制利用”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
4.(2019年甘肃青海宁夏高三联考)《唐律疏议》载:“诸于山陵兆域内失火者,徒二年;延烧林木者,流
二千里……其在外失火而延烧者,各减一等。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
年半。若盗他人墓至内树者,杖一百。”由此可知,唐代
A.司法判决轻罪重罚B.官方禁绝开发山林
C.政府重视生态保护D.底层民众生存艰难
【答案】C
【解析】材料主旨为唐代法律规定对于失火造成林木焚毁或者盗伐林木者给予惩处,可以看出当时政府重
视生态保护,选项C正确:唐律根据不同情节给予惩处,如“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至
内树者,杖一百”,未体现轻罪重罚,选项A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状况,
选项D排除。
5.(2019—2020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半期考试)“黄河宁,天下平。”中华民族治理黄河史也是一部
治国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提、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
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
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饲粮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
省督抚饬令地方官吏疏液积源”、“晓逾绅民等量力捐资先是地方官绅百姓为自救计在新河道两岸修筑卑
矮小玲,继而地方督抚在屡次向清廷推脱未果情形下勉强筑起差强人意的大堤,事实上将原河督的治河职
责无奈地承担下来。然地方治河步履维艰、问题重重,这一切折射出清代统治基础之败落。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二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治黄
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
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1954年
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
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
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并分析清朝前后期黄河治理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的成效及原因。
【答案】(1)特点:治河历史悠久,形成一定的治河理论与治河技术,历代政府重视,设有专门机构负责;
治河效果有限。
变化:晚清时期黄河治理呈现地方化。
影响:治河效果不彰;加重地方和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加速清朝灭亡。
(2)成效:顺利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
路。
原因:人民政权的建立,领导人的重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综合规划,科学治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
热情。
【解析】(I)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
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
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然地方治河步履维艰、问题重重”等
信息可从历史悠久、形成一定的治河理论和治河技术、政府重视,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效果有限等方面
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
变化:依据材料一中“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清廷遂撇手河务……事实上将原河督的治河职
责无奈地承担下来。”信息可知,晚清时期黄河治理呈现地方化。
影响:依据材料一中“先是地方官绅百姓为自救计在新河道两岸修筑卑矮小塘,继而地方督抚在屡次向清
廷推脱未果情形下勉强筑起差强人意的大堤”、“然地方治河步履维艰、问题重重,这一切折射出清代统治
基础之败落”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治理效果有限、加重地方及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和加速清朝灭亡等方
面分析其影响。
(2)成效:依据材料二中“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
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信息可概括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的成效。
原因:依据材料二中“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
“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
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
“以工代赈”、“按劳记工”、“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等信息结合
所学从人民政权的建立、领导人的重视、综合规划,科学治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热情和计划经济体制的
优势等方面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的原因。
6.(2020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三上学期新起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城区域是我国历史上森林分布的重要地区,但从明代尤其永乐迁都之后,随着这一地区冶铁、
采木烧炭等行业的发展,很多地方“斧斤如雨,喊听震天”,导致明中后期许多地方“山场树木砍伐尽绝,
以致今柴炭价贵”。明朝政府一直对皇陵山脉、名山、边境执行禁伐政策,但很多时候对于盗砍边林树木者
“沿边守备操防,不惟不能禁约,且索斧锯等钱,通同卖放。”
材料二中世纪时期,英格兰至少有400万英亩林地。随着16—18世纪进步观念不断被英国人接受,砍伐
森林被视为征服自然、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合理行为。这一时期,英国森林覆盖率不断下滑,到1800年,
英格兰与威尔士总共还有不超过200万英亩的林地。1875年,议会下议院特别委员会提出:新森林地区作
为英格兰唯一幸存的原始森林,应该加以保护。187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森林法案》。1878年《埃平森
林法》的通过制止了对埃平森林的圈占,并在四年后对公众免费开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明代长城地区森林遭到破坏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明代相比,16—18世纪英国森林覆盖率下降的不同原因,
并概况19世纪中后期英国森林保护措施的特点。
【答案】(1)原因:传统手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禁伐范围有限(或禁伐出于政治军事目
的);禁伐措施执法不严。
影响: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不同原因:国内圈地运动的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带动造船发展;早期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经
济思想的影响;近代进步主义思想的影响。
特点:国家主导;通过立法进行保障;与培养民众环保观念结合。
【解析】(1)关于原因,材料“冶铁、采木烧炭等行业的发展”,可见传统手工业经济发展;材料“明代尤
其永乐迁都”,可联想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材料“一直对皇陵山脉、名山、边境执行禁伐政策,但很多时
候对于盗砍边林树木者……不惟不能禁约,且索斧锯等钱,通同卖放",可见禁伐范围有限,且禁伐措施执
法不严。关于影响,可以从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引发社会问题等方面归纳。
(2)关于原因,由材料“16-18世纪”,当时英国圈地运动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带动造船业发展,而造船
业需要消耗大量木材:早期工业的发展,也要消耗大量木材;而推动英国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活动,也与
流行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和近代进步主义思想相关。关于特点,由材料“议会下议院特别委员会”,可见国
家主导;由材料“《新森林法案》”“《埃平森林法》”,可见通过立法进行保障;由材料“制止了对埃平森林
的圈占,并在四年后对公众免费开放”,可见与培养民众环保观念结合。
7.(2019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远古时期,华北丛林密布,人口稀少,薪柴供应充足。战国时期,华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即已不甚
丰富,已有“宋无长木”的说法。西晋时期,木炭竟成富豪们炫富之道具。进入宋代,人口大大增长,传
统燃料的蓄积量急剧减少。宋庆历四年“正月庚午,京城雪寒,诏三司减价出薪来以济之”。靖康元年十二
月金军兵临开封,宋皇降诏“风雪大寒,小民阙乏柴薪,多致冻馁,皆朕不德所至。万寿山许军民任便斫
伐”。
宋代冶铁业发展迅速,以宋代华北地区两大冶铁的产量来计算,原额铁合计宋制3530674斤,今制
4214354斤,合2107吨,需消耗33712〜74798.5立方米木材,显然华北地区的植被状况不足以支撑长期用
木炭冶炼钢铁的生产方式。宋以后北方冶铁业迅速衰落,而南方闽铁、广铁异军突起。金元以后,华北地
区的丝织业急剧衰落,燃料扮演的角色也极为重要。
——摘编自《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向国会呈交《通过开展有效的公共事业来救济失业及其它目的的议案》称:“我建
议设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只在这些领域开展,其工作范围限定在森林工作,防止土壤侵蚀,抗洪及相似的工
作”。保护队所开展的项目主要有: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土壤资源和开展户外旅游。森林资源保护是保护队
最初开展的项目,保护林区工作主要是防止外部因素破坏森林,最主要的破坏因素为火灾。新政时期,保
护队一共保护了2000万英亩林区免受害虫和树疾摧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华北地区传统燃料危机严重的原因。并简析燃料危机给宋元时
期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资源保护队对美国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启示?
【答案】(1)原因:过度开发造成植被破坏;人口的增多,传统燃料的贮备减少;城市的发展:手工业发
展带来的消耗;战争的影响;灾害天气的影响;煤炭等替代性燃料尚未普及。
影响:造成北方手工业衰退: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促进煤炭等替代性燃料的使
用。
(2)影响:有利于增加就业,缓和社会矛盾;缓解经济危机,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增强了民众的环保意识;
保护「美国的自然资源;增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
(3)启示:积极寻找可替代能源以利于社会进步;加强环境保护以利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
的共同职责。(至少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关于原因,由材料“战国时期,华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即已不甚丰富”,可推知过度开发造成植
被破坏;由材料“人口大大增长,传统燃料的蓄积量急剧减少”,可得出人口的增多,传统燃料的贮备减少;
结合所学,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木材,而且木材也是手工业的重要材料;由材料“万寿山许军民任便斫伐”,
可得出战争的影响:由材料“京城雪寒,诏三司减价出薪米以济之”,可得出灾害天气的影响:由材料“华
北地区的丝织业急剧衰落,燃料扮演的角色也极为重要”,可得出煤炭等替代性燃料尚未普及。关于影响,
木材减少,意味着手工业重耍原料减少,造成北方手工业衰退;北方经济相对衰退,加之北方长期战乱,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由于北方生态长期失衡,导致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薪材减少,反而促进煤
炭等替代性燃料的使用。
(2)由材料“救济失业”,针对当时失业严重,可得出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就业,缓和社会矛盾,另一方面,
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促进美国经济发展;长期自然资源的保护及其成效,增强了民众的环保意识;由材
料“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土壤资源”,可得出保护了美国的自然资源;就环境保护本身而言,体现了政府的
干预,增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3)本题言之成理即可。从我国古代的燃料由薪材到煤炭来看,积极寻找可替代能源以利于社会进步;就
美国资源保护队对美国的影响,加强环境保护以利于可持续发展;就中美环境保护的经验与教训来看,保
护环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职责.
8.(2019年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西周至明清环保法制与生态环境状况
朝代上地制度生态环保联"设K生奎环城全*时期全内序地区牛塞
的法憔保MAliftt环地状a
职官lrft祖形大(万人)
西周土地联始国"以为h法、令1000口”
制的坏地取计体系
Hit上地国仃寅■(生态环保职能令、农书5200合用开发西圜
制克餐)*K.生态环
唐堆保护
Hit上地*"■(生口环保取他衣行明6100向牌地区环堆
M(也出占主tt*H>开购45化
明清体地位)N41000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中国古代史上两大区域的人口数量(单位:万)
时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41171448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27891915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31742398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28414257
明弘治四年(1491年)24325177
——数据源于张国雄《长江人口发展史论》
材料三丝绸之路被誉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世界文化的大运河”。西北丝绸之路正式被官方开通,始于
汉代的张骞通西域(遣副使访问中亚、南亚及西亚各国)。当时我国的冶铁技术、铁器、井渠法传入西域,
西方的玻璃、琉璃等特产和葡萄、苜蓿、石榴、胡桃等植物传入中国。印度的艺术、佛教、音乐、舞蹈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定清晰目标的重要性计划
- 烟台大学《数据结构与算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应急管理部暗访检查粉尘涉爆企业
- 邢台学院《复变函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线管理者的回顾与展望计划
- 信阳师范大学《绘本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篮球社团活动安排计划
- 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成果总结
- 西华师范大学《经典文学作品选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1月11021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期末试题答案
- 侧钻井工艺技术简介
- 孕检化验单模板
- 数控铣技师论文
- 自己编制的表格-两孔箱涵(结构、配筋、裂缝、基底应力)箱涵结构计算(恒载+活载)
- 年级组长工作手册(共25页)
- 35KV输变电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及控制措施
- 诫勉谈话记录
- 我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井控装备判废管理规定
- 离心通风机设计
- 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
- 帕金森病医学必看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