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英国的殖民扩张1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斗争2美国政治中的妥协3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专业分工对工业革命的影响4垄断组织5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天朝观念受到冲击6近代报刊发展的特点7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在华外国传教士的影响8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9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10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民族危机对史学研究的影响11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北京海淀区一模)1757年起,印度的一部分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另一部分是附属于东印度公司的众多“土邦”。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新的《东印度公司法》,规定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A.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B.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C.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D.印度人民非暴力不合作斗争取得成果解析:B印度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控制到由英国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这说明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而是强调英国议会对“民政”“军政”的监督,故A项排除;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故C项排除;印度非暴力不合作斗争是在20世纪初,故D项排除。【新知生成】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它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组成。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随时间的变迁,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到1858年被解除行政权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助理政府和军事职能。2.(2018·山东济南二模)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据此可知英国()A.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B.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C.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D.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解析:C英国16世纪进行了宗教改革,材料中对国王宗教信仰的限定是政治领域的斗争,A项错误;此时英国尚未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仍有行政权,尚未完全实现国王“统而不治”,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议会对国王宗教信仰的限定,进一步明确议员资格要求,并将法官任免权收归议会,可知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C项正确;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并不意味着议会掌握了司法权,议会掌握立法权,D项错误。3.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方案二(新泽西方案)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解析:C国会建设的最终方案综合考虑了方案一和方案二,兼顾大小州利益,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说明政治具有妥协性,故C项正确。4.(2018·吉林长春三模)18世纪英国的手工工场中,做出一根大头针大约需要十八道工序,每天一个工人能制造出4800根大头针。如果他们彼此无关独立工作,一个人一天也做不出二十根大头针。这对工业革命发生所起的作用是()A.可以省时省力地完成更多工作B.将秩序和规律带到生产实践C.对生铁的需求量有较大的增加D.专业分工有利于技术的创新解析:D注意题中的设问,分工劳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技术的创新,而分工的细化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这无疑会助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D项正确。A项未体现对工业革命的作用。B项应指工厂组织的形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与设问不符。C项是工业革命中机器大量发明使用的结果。5.(2018·山东潍坊期末)19世纪末,美国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等,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这反映了()A.技术改造推动旧工业部门的发展B.自由放任不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C.生产力发展导致垄断组织的产生D.国家调节经济避免了生产盲目性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美国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竞争加剧导致运价下跌等,其国内铁路大量破产,这为纽约金融界大肆兼并创造了契机。在兼并中,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绝大部分,这4个大集团实际上就是垄断组织。由此可推出,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技术改造,也难以看出旧工业部门的发展,排除A项。自由放任仍然是当时美国占主流地位的经济政策,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国家调节经济,D项错误。6.(2018·湖南永州一模)“中国官府不知外国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署中养有善译之人,洋商、通事、引水等二三十位,四处打听,按月呈递。有他国讨好,将英国书卖与中国。”材料反映出当时()A.闭关锁国政策被彻底打破B.国人对西方认识有了根本改变C.天朝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D.广州成为政府对外开放的窗口解析:C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前林则徐着力了解外国政事、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反映出在闭关锁国政策下形成的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故C项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当时只有极少数官僚知识分子关注世界,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广州成为通商口岸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排除。7.(2018·湖南张家界三模)《申报》自1873年6月中旬开始通过各地信局招徕通商码头之外的零散订户。声明“不拘多少,数张或十余张均可”。至1875年3月,《申报》更雄心勃勃、大张旗鼓地进京销售报纸,同年3月9日《申报》头版刊发了进京销售报纸的广告,这说明《申报》()A.采用饥饿营销策略 B.具有现代市场意识C.推动了广告业发展 D.在全国设文化销处解析:B“饥饿营销”策略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调整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显然与材料中不论订单大小,《申报》均提供服务的理念不符,A项错误。通过信局招徕订户、刊发广告都说明《申报》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B项正确。广告仅仅是《申报》市场拓展的途径,在于壮大《申报》影响力增大发行量,目的并非推动广告业发展,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申报》在上海和进京销售的信息,不能说明“在全国设文化销处”,D项错误。8.(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纷纷要求列强出兵,迫使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并为“联军”直接镇压义和团摇旗呐喊。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叫嚣:“把势力伸展到中国的好机会到了,上帝不允许我们放过这个机会。”这表明当时在华外国传教士()A.为本国的殖民扩展效力B.鼓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C.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D.要求深入中国内地传教解析:A材料中外国传教士要求列强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在华势力,但是,并未提及对华侵略的具体方式和对华侵略的影响,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9.(2018·河北唐山二模)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这次考试()A.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人才基础C.充分暴露了清末科举改革的虚伪面目D.折射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解析:D某种程度上,科举考试试题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并非“虚伪”,考《四书》《五经》反映了清政府固守封建道德,折射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考中国治史论和各国政治、艺学策则体现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努力,D项正确,A、C两项错误。辛亥革命的主力是留学生,并非科举学子,B项错误。10.(2018·河北衡水摸底)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大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A.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解析:B工人罢工,工会组织的出现能够体现工人阶级民主意识增强,但“迅速提高”材料体现不出,A项排除。材料反映出工人阶级已经意识到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并非一致,开始提出自己的主张,逐渐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并在之后的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两大阶级矛盾尖锐,C项错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力增强,并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1.(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九一八”后,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潮,历史研究除了重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的研究外,另一个重要趋向就是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关注。这表明()A.边疆史地研究易于出成果B.重视历史成为国人共识C.重视国史是史学界的传统D.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解析:D材料中指出“九一八”之后,民族危机加深,而研究中国通史可以阐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增强民族自信心及认同感;研究边疆史地,可以直接为政府提供处理边疆危机的经验,也可以明确边疆的沿革,为政府决策提供历史依据,由此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和边疆史地的热潮,故D项正确。12.(2018·广东茂名二模)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于8月21日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五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周刊立即发表评论指出“不侵略间的结合便是对于侵略者有力的打击”。该条约的签订()A.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斗志B.表明国民党反苏政策的失败C.促使国共两党开始考虑合作D.扭转了抗日战场的不利局面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不仅对中国的抗战给予道义支持,也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鼓舞,中国共产党评论中“是对于侵略者有力的打击”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斗志高昂的体现,故A项正确。国民党的政策与当时的主要矛盾相关,B项说法错误。C项材料主体为中苏两国签订条约,与国共两党合作无关,且“开始”表述错误;D项夸大了条约的作用,排除。【新知生成】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和影响第一阶段从七七事变到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从自身战略目的出发大规模对华军事援助。对鼓舞中国政府抗日信心和稳定中国抗战形势起了重要作用。第二阶段从苏德战争爆发到德黑兰会议。苏联减少对华援助,并要求国民党军队和中国共产党集中兵力攻击中苏边境的日军,对国民党发动的反共摩擦视而不见,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共气焰,这一时期,要求其他国家的斗争,服从于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第三阶段,1945年,苏联派兵进入中国东北,迅速解放了中国东北和热河,减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牺牲和损失,对于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出兵中国东北,提出附加政治条件,严重损害中国主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村集市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中叶以后,万历年间已形成一个粗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明末清初的战乱天灾使这一集市网遭到很大破坏,康熙、雍正年间逐渐恢复,乾隆、道光年间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清代中叶,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万多个,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千米1~2集。农村集市网的形成,沟通城乡市场,使商品流通几乎可覆盖全国的每一个州县,使地区之间分工互补,调整经济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可能。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内在的动力与活力,主要就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正是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许檀《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材料二19世纪前期,美国经济中心一直在东北部一带,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西部地区逐步发展起来,一批中小城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有联系而完整的城市经济体系,这一体系对周围地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大多是大规模企业,能够更多地利用新技术、新产品。如,到1870年时芝加哥钢铁业平均雇佣人数是纽约的6倍。“卡耐基钢铁公司”在匹兹堡获得迅速发展,后与摩根的联邦钢铁公司合并,组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垄断企业。在公司规模化的基础上又使其向着专业化生产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又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专业城镇。由于此时企业规模的增大,使企业面临着对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应地产生了公司制和经理制,在科学的管理下企业将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赵明杰《浅析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农村集市网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作用。(14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城市化的扩展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综合以上材料,阐述你对中国推进城市化的认识。(11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万历年间已形成一个粗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康熙、雍正年间逐渐恢复,乾隆、道光年间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结合清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加以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中“农村集市网的形成,沟通城乡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可能”“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内在的动力与活力”加以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西部地区逐步发展起来,一批中小城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有联系而完整的城市经济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城市大多是大规模企业,能够更多地利用新技术、新产品”“由于此时企业规模的增大,使企业面临着对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应地产生了公司制和经理制”加以概括。第二小问,结合中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加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原因:明朝初步形成农村集市网的基础;清朝前期至中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的社会环境;大中型城市发展的带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促进;交通的改善和长途贩运的兴盛;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海禁的开放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作用:便利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地区间的分工互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有利于沟通城乡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8分)(2)促进作用:城市化使美国经济中心发生转移,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促使企业改革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6分)认识: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应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吸取其城市化中的教训,总结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5分,言之成理即可相应赋分)14.(2018·黑龙江哈三中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印刷术简史大事年表(古代近代部分)868年,唐代雕版印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1世纪,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13世纪左右,雕版印刷术传入欧洲。1456年,德国人古登堡改良技术用移动金属活字排版印刷42线《圣经》。1456~1487年间,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由德国先后传播到意大利、法国、荷兰、比利时、波兰、西班牙、英国、瑞典、挪威、葡萄牙等欧洲各国。15世纪末,仅威尼斯就有417家印刷厂。到1500年,西欧约印刷了900万册图书。到1600年,机器印刷书的总量已经超过两亿本。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开设印刷所,创办《察世俗》月刊,随后古登堡的铅活字印刷技术被引入仍停留在活字印刷初期的中国。1810年,凯尼格制作了第一台蒸汽动力印刷机。1846年,费城建造了第一台轮转印刷机,大大促进了报纸时代的来临。1882年,随着公共供电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