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福建高三模拟)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示。同姓王类型特征反叛型《汉书·诸侯王表》见有谋反字样的有15人。这些同姓王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辅卫型其中有些是绝少建树却坐享爵禄的政治庸人,更多的是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不法型骄奢逾制、荒淫不法是这类同姓王的显著特征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D)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 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 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初期,同姓的诸侯王的类型比较多样,不单是“反叛型”,且“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这说明当时的同姓王不全都是割据势力,所以不能把西汉同姓诸王一概视为割据势力,不能一笔抹杀西汉同姓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治统治腐败的结论,排除;B项,西汉分封同姓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来看,绝大多数同姓王“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说明没有背离设置时的初衷,排除;C项,西汉的同姓王不全是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没有削弱中央的权威,排除。2.(2020·广东高三测试)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这表明(C)A.藩镇都是割据势力 B.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C.藩镇延续唐朝统治 D.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的藩镇具有防卫功能,并且还可以“相互制约”,可以“维系”唐朝的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藩镇都是割据势力,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和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的相关内容,故B、D项错误。3.(2020·安徽六安一中高三模拟)阅读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C)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和困局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解析: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从表格文字中不难发现从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在二级制和三级制之间来回变更,这反映出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数据可知,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在二级制和三级制之间来回变更,体现了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和困局,而不是“诡秘多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无法体现提高了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但与材料主旨强调的地方行政编制变化不符,故D选项错误。4.(2020·四川双流中学高三月考)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B)A.通过分散相权保障皇权独尊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行政效率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解析: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可知统治者实行的是分化事权的做法,这一做法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问题,A错误;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以使其相互牵制”等信息可知,分权的目的是相互制约,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C错误;将地方的军、政、财等权分割,只是削弱地方割据的措施,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是制度造成的,并不能消除,故D错误。5.(2020·湖北高三月考)元代行省辖区包括今天的两到三个省的范围远超过了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异曲同工之效。元代这种情况(A)A.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B.总结吸收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教训C.行省扮演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D.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中央集权的困扰解析:元朝基于现实治理的需要,地方权力有所增加,但是地方大员多以蒙古贵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充任,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选项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元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特异性,而非强调其对前朝制度的改弦更张,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元朝行省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排除;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6.(2020·十堰市第二中学高三月考)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B)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 B.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 D.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析:据材料“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可知,皇帝让一些官员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实际上分化了宰相权力,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三省长官地位巩固,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效率的问题,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加剧,排除D。7.(2020·甘肃高三质检)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A)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职官体制的调整,“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是根据现实需要为提高效率而调整的,选项A符合题意,正确;北宋是皇帝决策而非集体决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崇文抑武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而非分化事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8.(2020·山西高三模拟考试)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可以总结为:卑官变高官,高官变虚衔,差遣变实官,佐官变正官,正官变虚衔,中朝官变外朝官,中央官变地方官,长官变为机关本位。这一变化(B)A.体现了官吏来源途径多元 B.符合政治发展的要求C.反映了选官制度不断变化 D.表明中央集权逐渐强化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规律,是与皇权加强的趋势紧密相连的,其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服务皇权,维护君主专制需要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无关官吏来源途径多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皇帝任官和用人规律,本质体现了君主专制加强,无关“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9.(2020·安徽高三模拟)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解析:依据材料“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九品中正制……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以官家品评取代私人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大族的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都是民众不得参与,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弊端并未得到克服;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九品中正制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10.(2020·湖北省仙桃中学高三模拟)唐代的科举取士不仅依据试卷成绩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这一做法(C)A.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C.可能影响人才选拔的公平性D.拓宽了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解析:由唐代科举取士的依据,包括“试卷成绩”“平时的文学作品”“社会声望”等,同时还存在“公荐”和“通榜”,可知影响最终结果的有多种因素,尤其是声望和考官推荐,其中的人为因素和不确定性比较明显,故C项正确。因为“公荐”和“社会声望”等中央不能统一控制,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取士时参考多种因素,不能体现“君主”对效率的追求,B项错误;从“声望”和“考官”推荐影响取士来看,“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会受到限制,并不能拓宽,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11.(2020·湖南高三模拟)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张九龄的这一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A)A.科举制选官存在缺陷B.重视对中央官员的选拔C.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D.唐以后不再以门第选官解析:材料中“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的意思是中央在选官时,要求被提拔的官员要有一定的州县工作经历,这从本质上说明了科举制选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因为科举人士往往较为缺乏实际的行政经验,直接起用他们费力不讨好,故选A。材料中强调中央官员候选人一定要有地方工作的经历,是为了使在地方任职的并了解地方实际情况的官员有机会进入中央决策机构,以提高行政的效率和决策的针对性,B项只是这一举措的表面现象,并非本质,排除;张九龄选官注重的是个人才干与工作经验的结合,并未体现出对考试的重视,排除C;唐代以后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但门第的作用并未完全根绝,D项说法错误,排除。12.(2020·河北高三模拟)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这一变化(B)A.加强谏官独立监察的权力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C.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D.有效地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解析:根据题目中“御史对百官纠弹”和“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得出监察主要针对百官,而且不断扩大到丞相,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题目中“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不相符,排除;题目中并未牵涉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问题,故C项错误;D项中“清除”表述太过绝对,排除。二、非选择题(13题25分,14题15分,共40分)13.(2020·河南郑州一中高三检测)历史学家王思治认为:皇权专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体制,但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宋以前,皇权是强大的,但又受到牵制。……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这些牵制皇权的因素逐渐消失,绝对君权才达到最完备的形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守,秦官,掌治其郡。(汉)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更名太守。……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诸侯王,(汉)高帝初置,金玺整绶,掌治其国,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材料二:(唐长庆元年正月)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门下省官职)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指皇帝诏书不当而被大臣举驳封还),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唐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判度支皇甫鏄)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津钱以赡国用。敕下,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其事方罢。——(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材料三:(清朝时)每日清晨,军机大臣依次入值,等待皇帝召见,……事先已将奏折贮一黄匣,待“起叫”时,捧入请旨。“见面”后退出,即召军机章京面授旨意。……上谕有“明发”和“廷寄”之别。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臣工有所奏请而降,且以事属机密,不由内阁发抄,令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诸侯王权力演变的过程。(2)封驳制度是唐代三省制的亮点之一。依据材料二,概括封驳制度的特点。(3)运用上述材料,论证王思治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解析:(1)制度:根据材料“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更名太守。……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诸侯王,(汉)高帝初置”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地方采取郡国并行制。变化:根据材料“高帝初置,金玺整绶,掌治其国,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可知高帝时诸侯王实际上统治其封国;根据“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可知景帝时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失去官吏的任免权;根据材料“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可知成帝时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2)根据材料“给事中(门下省官职)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指皇帝诏书不当而被大臣举驳封还)”可知给事中有封驳权;根据“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可知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观点正确,史实论证严密合理。首先要对王思治的观点正确理解,即提及皇权专制在封建社会始终是强大的;宋以前的皇权受到限制;明清时绝对君权达到最完备的形态。历史学家王思治的观点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皇权专制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在宋以前,皇权是强大的,但又受到牵制。如汉初由于诸侯国实力强大,皇权曾一度受限制,在景帝时失去了对封国的统治权和官吏的任免权,但后来经过统治者的不断努力,最终消灭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皇权专制,又如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但否决权在于皇帝。在宋以前虽然皇权有时要被限制但始终是强大的,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牵制皇权的因素逐渐消失,绝对君权才达到最完备的形态。答案:(1)制度:郡国并行制。变化:高帝时诸侯王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