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沭青云镇中心中学2015-2016学年初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卷(解析版)_第1页
山东临沭青云镇中心中学2015-2016学年初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卷(解析版)_第2页
山东临沭青云镇中心中学2015-2016学年初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卷(解析版)_第3页
山东临沭青云镇中心中学2015-2016学年初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卷(解析版)_第4页
山东临沭青云镇中心中学2015-2016学年初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山东临沭青云镇中心中学初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C.创设了科举制度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隋朝的历史.隋朝是继秦汉后又一次实现了大一统,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个是唐朝的事件。所以答案选D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荣一时的隋朝。2.无锡是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古运河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留下了一段“运河版、江南水弄堂”,堪称古运河之精华绝品。“水弄堂”两岸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码头石埠,错落有致,勾画出江南“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让无数中外游客如痴如醉,你知道京杭大运河最早是谁统治时期开凿的?(

)A.隋文帝B.唐太宗C.隋炀帝D.唐玄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荣一时的隋朝。3.“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话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是()A.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B.沟通了涿郡和余杭C.有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D.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答案选D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荣一时的隋朝。4.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炀帝B.隋文帝C.唐太宗D.唐玄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正式创立于隋炀帝时期。所以答案选A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5.“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之一。当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年间在位的皇帝是(

)A.唐高宗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所以答案选B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6.“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太宗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两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魏征被唐太宗比作一面知得失的镜子。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7.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吕后B.杨贵妃C.武则天D.慈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8.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C.进士科和明经科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D.科举制度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所以可见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这个是不正确的。所以答案选A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9.唐朝时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指()A.洛阳B.扬州C.长安D.成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有关长安的史实。唐朝的都城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10.在古代,要取得“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这些称号,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取得()A.皇帝御赐B.九品中正制C.科举考试制D.察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这些称号,都是科举的称呼。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11.年号“开元”是指()A.唐太宗统治时期B.武则天统治时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玄宗统治的前半时期,也是唐朝最繁盛,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12.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不畏艰险到天竺取经的我国古代著名的高僧是()A.空海B.鉴真C.玄奘D.晁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俗名陈袆。贞观元年,他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玄奘在印度期间,在当时的佛教中心的那烂陀寺向戒贤学习,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家,以其在佛学的学识上受人钦佩。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13.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A.王莽B.杨坚C.李渊D.李世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其资本在长安,位于洛阳作为首都。589,隋和陈,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所以答案选B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荣一时的隋朝。14.曾经六次东渡并最终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中国僧人()A.玄奘B.鉴真C.晁衡D.戒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鉴真是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和弟子创建的。所以答案选B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15.唐朝读书人要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A.辛勤耕作B.参加科举考试C.经商致富D.作战立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所以答案选B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16.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的提示词为“武举考试”,是科举制度的一种,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所以答案选D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17.对比下面的两枚古钱币,得出的结论中不应有()A.二者都是圆形方孔钱B.钱币上都有汉字C.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D.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唐朝时,日本曾广泛学习中国文化,但在政治上并不隶属于唐朝。所以答案选D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18.唐朝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④为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物,激化民族矛盾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辖;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②战争:唐初与东突厥开战,打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③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④和亲: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唐蕃会盟。所以答案选D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19.下列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开元盛世②政启开元志宏贞观③贞观之治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②①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贞观之治说的是唐太宗,肯定在①开元盛世,之前,因为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所以答案选B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20.“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说此话的人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是()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贞观遗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唐太宗。解题关键是知道“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是谁说的。“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说此话的人是唐太宗,唐太宗时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所以答案选B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美)斯塔夫利亚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什么时期?(2)科举考试科目繁多,一般以哪两科最为重要?(3)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隋炀帝时(或隋朝)(2)进士科、明经科(3)改善用人制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炀帝时;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考试科目繁多,一般以进士科、明经科最为重要;科举制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是:改善用人制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冲破了世家大组垄断仕途的局面,遏制了士族势力的发展,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对促进文化发展,尤其是唐诗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政局稳定。影响深远,科举制度为后代历朝沿用。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2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外甥是先皇帝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的书信请回答:(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材料中的“先皇帝”指的是谁?“先皇帝”时发生了什么类似的历史事件?有何影响?(3)材料中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哪两家的关系?【答案】(1)8世纪初,唐朝皇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关系日益密切。(2)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3)唐朝吐蕃【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所反映的是8世纪初,唐朝皇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关系日益密切。中宗李显景龙四年(710)春,吐蕃遣使迎公主入藏,中宗亲送至始平(今陕西兴平),赠以锦缯、杂伎百工和龟兹乐,命左卫大将军杨矩持节护送至吐蕃,赞普为另筑城居。(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先皇帝”指的是唐太宗;“先皇帝”时发生的历史事件是: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影响是: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唐朝、吐蕃的关系;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有的以牧游业,有的以农耕为生。他们的纺织业和冶铸业水平也很高。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以上摘自《贞观政要》(1)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答案】(1)有。(1分)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负担,开创了“贞观之治”(3分)(2)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2分)他说这番话的意图是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2分)(3)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2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关系,因为: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负担,开创了“贞观之治”。(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的实质问题是: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他说这番话的意图是: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