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今年暑期,国内“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据媒体报道,河南博物院暑期每日接待量达1.2万人次以上,是2019年同期的近两倍。杭州博物馆7月16日入馆人数超过1.28万,创下建馆以来单日最高客流量纪录。不少博物馆都出现入口处排起长队、一票难求的热闹景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博物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同时,也有部分年轻人“打卡式观展”的行为,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和吐槽。2023年8月1日,《隽永的异彩》俄罗斯美术作品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开展,吸引了不少人前去观展。南宁市民吴芳却在观展时,发生了不愉快的经历。当时,她正驻足欣赏穆萨·穆萨耶夫的《高加索的婚礼》,突然一名打扮时髦的女生轻拍了一下她的肩,请她让一下。原来是几名年轻人想在画前打卡留影。吴芳本想等她们迅速拍完后接着看展,可这几名女生轮流拍完后,有人觉得没拍好,又换个姿势让同伴继续拍,其中一人还带了好几套衣服,要拍不同造型的组图。见状,吴芳只好移步去其他展区。“之前,我参观潘玉良画展成都博物馆站时,几名年轻人在拍照时大声讨论,使原本安静的展厅变得吵闹,又或是长时间在一幅画前摆姿势,影响其他人观展。”四川成都市民李丹表示,这类“打卡式观展”的游客有个共性,就是我行我素,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有时对保安的制止也置之不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杨红的研究指出,年轻人“打卡式观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网络社交需求的推动,人们通常会追求现实生活中更加新鲜、有趣的场景和活动为自己的网络虚拟社交提供素材,而“观展”这种“短平快”的活动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影像的过度依赖,导致人们无暇顾及展览的内容价值和社会意义。在社交媒体时代,获取流量成为一些人打卡摆拍的目的。抖音发布的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在该短视频平台上,过去一年,博物馆相关话题播放量同比增长165.97%,博物馆相关话题分享量同比增长558.52%,共有196万用户发布446万个视频打卡博物馆。发布与博物馆相关的视频俨然成为新的流量密码。从策展方的角度来看,除了少部分展览不允许拍照,大多数展览都会在宣传时突出“拍照”这一特点,以此来吸引受众。郑州OUTSIDER画廊销售总监明月认为,对于策展方来说,不同角度的摆拍是大部分艺术展览开幕后的第二阶段宣传,帮助更多人了解展览信息。“现在因为更多人的拍照分享,使看展由一小部分专业爱好者的娱乐变成大众娱乐,让参观者变成了旅游者,让展厅变成了景点,提高了艺术行业的营收,这也算是一件好事。”对于年轻人热衷于看展打卡摆拍这一现象,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燕敏认为,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看展,无论抱着怎样的目的都值得鼓励。在她看来,人们看展是基于对美的追求,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我审美、开阔眼界、培养美学意识,因此应该鼓励而不是拘泥于形式,且观展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感也远大于对其价值和内涵的理解。针对一些人不遵守看展礼仪、给他人带来困扰的问题,燕敏提出了几点建议:“不论是参观博物馆还是美术馆或其他性质的展览,首先要遵守场馆规定,提前了解是否能拍照以及使用闪光灯。其次要适度拍照,不能妨碍他人正常观展,更不能在馆内大声喧哗或跑动。另外,馆内工作人员也应加强引导和管理,规范观展人的行为。”(《“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打卡式观展”引争议》)材料二为回应大众高涨的观展热情,东一美术馆宣布将“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展览延期至10月15日,久事美术馆宣布为稚拙派艺术中国首展“白日梦——稚拙派艺术家的奇妙世界”增开夜场。看展在今天中国的很多城市已渐渐成为人们熟悉的生活方式,然而很多人看展仅停留在走马观花或拍照打卡阶段。展览该怎么看?“艺游未尽”的观展体验该如何解锁?这些都关涉到展览如何才能真正丰富大众的文艺生活、精神世界。展览究竟该怎么看?在展签中寻找信息和故事,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固然值得鼓励;但直面作品及展览现场尽情感受,被认为格外重要。沈奇岚说道,看展的时候,不妨首先把自己的心灵打开,不评判,不抱先入之见,尽可能地在展览中去感受、去建立和作品的连接。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出身的向琦认为,在展厅里,人们不仅在观看艺术品本身,更像在充满各种物件与故事线的剧院,编排一出演给自己的大戏。观众可以自己决定每件展品的出场时间,走近去放大每一个细节,再退后去观看全貌;收入视线之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是展品、文本、陈列台、画框、灯光、声音,甚至是旁边的观众。若是去看热门展,盛泺颖建议拉上一两位聊得来的好友一起去。在她看来,与身边人多交流观展感受,可能比每个人带着导览器听陌生人输出信息要有意思得多。无需担心自己说错,艺术本就没那么多对错,你的感受与思考通常更重要。“看当代艺术展,时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别人觉得索然无味,自己却看得津津有味。”沈奇岚说,“这个时候不妨多看多体验。”她认为,对任何人而言,没有“比较好的看展方式”,只有“更合适的看展方式”。一切外在的信息和专业意见,最后都是为了形成自己心头的感知,这才是真正宝贵的东西。这其实也引人思考,人们为何需要去看展,看展的价值何在。或许恰如墨白提到的:看展,也许在看到的当下并没有帮助,但所见之物都会成为储藏和积累,帮助你打开视界和心灵。(《看展热潮下,书展上一场关于艺术欣赏的讨论正当时——“艺游未尽”是选择题更是思考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2023年暑期,国内“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这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博物馆,想要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B.虽然年轻人去博物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是件好事,但他们“打卡式观展”的行为,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和吐槽。C.“打卡式观展”的某些游客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有时对保安的制止也置之不理,这实际上是一种十分自我的行为。D.对于年轻人热衷于看展打卡摆拍这一现象,燕敏认为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审美、开阔眼界、培养美学意识,因此应该鼓励而不是拘泥于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除了在展签中寻找信息和故事,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还要直面作品及展览现场尽情感受,这被认为是看展最为重要的事。B.人们在看展中不仅观看艺术品本身,还可以远近结合,放大每一个细节,包括展品、文本、陈列台、画框、灯光、声音、观众。C.作者建议去看热门展时,拉上聊得来的朋友一起去,与身边的人多交流观展感受,不要担心说错,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和思考。D.燕敏认为在看展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审美、开阔眼界、培养美学意识,因此不应拘泥于形式。

3.下列不属于“更合适的看展方式”的一项是(

)(3分)A.广西大学学生朱倪萱前不久与朋友一起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参观了“《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广西巡展,其间两人给彼此拍了许多照片,并分享到各自的社交媒体账号上。B.臧晗骁是北华大学的大三学生,最初看展是为了去打卡,但随着看过的展览越来越多,他逐渐掌握了欣赏展品及分配看展时间的技巧,也更懂得了享受观展本身带来的乐趣。C.某视频网站主播在今年过年期间,身穿中国古代新娘礼服,来到博物馆婚俗文化馆进行现场直播,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围观。D.天津网红博主周游全国各省博物馆,通过拍摄视频并配上生动幽默的讲解,不仅获得了流量,还带红了不少博物馆文创产品。

4.材料一中作者介绍市民吴芳、李丹的看展经历,其意图是什么?(4分)5.在如今“看展热”持续升温的环境中,怎样才能让人们有更好的看展体验?请根据材料概括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五更转曲①木心一六四五年,清廷贵族豫亲王多铎统率大军渡江,金陵不战而降,南明的福王朱由崧被执,臣宦作鸟兽散,明朝末矣。清兵攻陷南京后,便悍然下“薙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抗命者,斩首示众。当时江阴县有位秀才,姓许名用,在“薙发令”的胁逼下,悲愤裂膺,六月初一那天,奔入学宫正殿明伦堂,挂起明太祖的画像,带领诸生哭拜,聚而同声者逾万,祭罢,众人奉新任县尉陈明选做守城领袖,陈明选道:“论智论勇,我都远不如阎应元②,这样的大事,除非他来,才有希望,①我,不离他左右就是。”许秀才当夜骑往寻阎应元,阎应元聆议,投袂而起,仓卒就道,平明已入城理事了。东西南北四门部署甫定,清兵已临城下,汹汹十万,列数十重团团包围,引弓仰射,伤了不少雉堞上的逻卒,而城端打石头的礌炮,用机关发射的强弩,乘高纷纷下袭,清兵死伤越多,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亲临督战,见状暴怒,下令驾来大炮,猛轰西门,城垣裂。应元指挥若定,用铁皮包钉门板,贯以大铁索,吊下去掩护豁口,又取空棺填实泥土,叠起来障住隤处。清军转攻北门,炮火连天,眼看城要穿了,下令:“每人搬一大石块,在城内更筑坚垒。”通宵达旦,第二重城墙立起来了。是夜,南门也做了要紧事:扎稻草人,衣之帽之,且持一灯,遍立城头女墙间,兵士伏垣内,鸣鼓大噪,好像要缒城劫营了,清兵大恐,仰弓乱射,稻草人受箭无算,取下分捆备用。也是这夜,东门出奇兵,十勇士以麻索系腰,乘月黑,倏忽缒落,潜窜清营,顺风纵火,清军仓皇失措,自相蹂践,死者数千。清军撤离三里,止营。静了两昼夜,城下出现单骑便装的人影,抬头扬声喊道:“我与阎公是老朋友,快去通报,请来相见。”应元问明那人模样,暗暗骂声“无耻”,便上城头看个究竟。南明弘光在位之际,刘良佐是四个“国之重镇”之一,此刻在城下拱手作揖的就是他:“应元兄啊,你知道,弘光大势已去,江南不再有主,你还苦守,又是为谁呢?我以当朝总兵的身份来劝你,献了城,日后的富贵荣华……”应元答:“我阎应元不过是明朝一典史,你是广昌伯、大将军,‘弘光四镇’之一,吃过宗庙的祭肉,拿过封地的邑土,你可以来见我,你有何面目见江淮父老?”那姓刘的惭退回营,贝勒斥为无能,又把新近从苏州松江得来的降将,裸裎反缚了架到城下充说客,嗄声高呼,涕泗交颐……应元喝道:“败了,就罢了,速速死掉就完,哪里来这许多不是人说的话!”贝勒“劝降”技穷,改以“撤围”诱之,派人传谕:“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就不再攻城。”应元叱曰:“贝勒痴人,敢来说梦?”这样几个口舌回合后,暂时不见动静。又近中秋节。应元与明选议定,普给军民赏月钱。歇业的糕团作场,连夜赶制各式甜咸月饼。孩童们以为城已解围,欢叫腾踊,②反使父母潸然泪落,叹道:“能吃得着明年的月饼才是好哩!”话虽如此,看到应元魁梧的躯肢,苍黑微髭的脸,人人都有一股说不出的信赖油然于心。陈明选一天到晚巡回抚慰士卒,竭尽所能,故若有明选所不能者,无人抱怨。中秋夜,市廛城垛,到处飘散酒香,四门戒备森严,全县乐于如此难得的一醉。兵士击刁斗,鸣军笳,庶民中的善讴者,竞出献声。许秀才依照古乐府的格调,作了一首应时应景的《五更转曲》,这么“一更里来……”“二更里来……”唱到“五更”,再从“一更”唱起,听着听着,大家都会背会唱了。十六夜,歌声与刁斗笳吹声依然相和不辍,直到深宵。十七日傍晚,许用说:“今夜不要再唱了,别弄得不像话。”黄昏时分,应元与明选驾马车,循四门,分送酒浆肴果,招呼道:“再唱一夜吧,《五更转曲》都会唱了,都来唱!”③顿时城上歌声大作,金铁皆鸣,街坊闻知应元明选之意,于是全城百姓引吭放声,那些个素擅丝竹的,急切检出弦琴箫管,咿咿呜呜满街边行边奏,梵刹击鼓撞钟以为应和,声传三里,勒克德浑步出营帐,对着月光,叹道:“汉人之心如此!”围城已逾七旬,豫亲王多铎限令贝勒十日之内攻克江阴县,否则要坏勒克德浑的前程了。清兵架云梯、推冲车,炮声昼夜不绝,百里方圆,地震水飞,硝烟蔽空,城中伤亡日多,号哭四起,人心都往最后一决想。那天,曙色迟迟不明,大雨滂沱,近午时,墙垣俄陷,清军蜂拥进城,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八次冲破恶阻,杀敌千数,再夺门,门不得启,应元自知路绝,纵身跳入前湖,湖水浅不灭顶,清兵涉水围集,遂被缚上岸来,押至清营,上囚车转解乾明佛殿。刘良佐闻报,坐立不安,“必欲生致应元”的军令是他下的,而他实在怕见应元,此时强作镇静,应元泥水淋漓站在面前,他跃起抱住号啕大哭,应元认为刘良佐这层痛苦并非虚伪,便闲闲笑道:“不要哭了,我,一死而已。”那边贝勒催命,即将抱哭者拽开,挟持应元急入内殿,卫士厉喝:“跪下!”应元挺立不屈。贝勒左右,传卒横枪刺应元小腿,骨折,扑地血流如注。晼晚,雨住了,押解应元至栖霞禅寺,锁于空堂柱上。④夜静,禅院老僧兀坐不寐,但闻一声声:“快来杀我……快来杀我……”丑时过后,痛呼渐微——乃息。老僧知应元死。陈明选指挥到城破后,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库门前,遭两路夹击,背腹重创,手握刀倚壁僵立不仆。上述八十一日壮烈事,清宫史官不实录,栖霞禅院老僧目睹耳闻,口传于青门山人邵长蘅,邵子善诗文,一切就历历于纸上了。围城的清兵——二十四万。攻打而死者——六万。巷战而死者——七千。(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城中死者——五六万。(尸体满街巷,无一投降者)(有删改)【注释】①本文是木心根据明末清初邵长蘅《阎典史传》改写的历史小说,邵长蘅以传记的形式讲述了明末英雄阎应元率领江阴百姓拒24万清军于城下,孤城碧血81天,最后壮烈赴死的真实故事。②小说前文阎应元本为江阴县典史,到任未满三天便率百姓击退盗贼,但之后只循例升为广东英德县主簿,因母病未能赴任,寄居在江阴东郊。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刘良佐曾为明朝重臣却因利变节叛国,利诱劝降阎应元,一如卫律劝降苏武。但阎应元被捕,他也痛心恸哭,其情不虚。B.清军压境,江阴即将城破,典史阎应元带众顽强抵抗,“小人物”的历史身份凸显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节与傲骨。C.小说结尾罗列清军和江阴死者人数,一可见双方众寡悬殊,二可见战况惨烈,但军民面对强敌拼死抵抗,大义凛然。D.本文叙事段落大多用逗号分隔,只在段末用句号,既使节奏更加紧凑,彰显了画面感,也隐含了江阴战事的激烈紧张。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子①节奏铿锵,写出陈明选话语掷地有声,其官职高于阎应元,但在危急关头却能自降身份配合,更显大义。B.句子②与孩子们的天真欢喜形成对比,表明大人们明白江阴危在旦夕,身为百姓朝不保夕,悲剧色彩浓重。C.句子③进行铺叙,从四门守军到全城百姓,从金铁丝管伴奏到佛寺钟鼓相和,一曲《五更转曲》唱出同仇敌忾的精神。D.句子④用全知视角,以老僧的耳闻与猜测写阎应元之死,展现其怆然傲岸的民族精神和不畏死亡的英勇气概。

8.小说为什么以《五更转曲》为标题?(4分)9.木心曾感叹,中国历史小说中英雄故事的感人力量“近乎西方的史诗,不过史诗有历史真实,有艺术真实。中国历代英雄传多半虚构,太想入非非,成不了一流历史小说”(《文学回忆录》第三十四章)。这篇由阎应元的故事改写成的历史小说具有史诗的特点吗?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外平①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节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材料二:《左传》,楚庄王围宋,宋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子反惧,与之盟,而退三十里。杜注曰:“兵法因其乡人而用之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之姓名因而利道之。华元盖用此术,得以自通。”予按前三年晋、楚邲之战,随武子称楚之善曰:“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军政不戒而备。”大抵言其备豫之固。今使敌人能入上将之幕而登其床,则刺客奸人,何施不得?虽至于王所可也,岂所谓军制乎?疑不然也。《公羊传》②云:“楚使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其说,比左氏为有理。(节选自洪迈《容斋四笔·卷八》)【注释】①平,讲和。②《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本儒家经典。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兵法A因其乡人B而用之C必先知D其守将E左右谒者F门者之姓名G因而H利道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易,指交换,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的“易”意思相同。B.析,指劈开、剖开,与汉语成语“析微察异”“剖玄析微”中的“析”意思都不相同。C.矜,指怜悯、同情,与《促织》中“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的“矜”意思相同。D.豫,指防备、准备,和“备”同义,与“可以尽豫游之乐”中的“豫”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司马子反从华元口中知道宋城的情况之后,也主动说出了楚军粮食只有七天的情况,体现了华元和子反两位大夫以诚相待的优秀品质。B.楚庄王原本想要司马子反探查敌情,但没有想到子反泄露了己方军机,在宋军知道楚军粮不足的情况之下,楚庄王只能选择退军回国。C.司马子反和华元在《春秋》中只被称为“人”,这是含有贬低他们的意味。因为他们没有经过国君同意私下讲和,超越了自身的权限。D.随武子称赞楚国治军有方,是因为军队出行,右军跟着主将的车辕,左军征集草蓐供歇宿,前军探路以防意外,中军谋划,后军为坚固后盾。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2)今使敌人能入上将之幕而登其床,则刺客奸人,何施不得?14.《公羊传》和《左传》所记录的楚宋之战时司马子反退兵的原因并不相同,请分别指出其记录的退兵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夜坐吟李白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①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一语不入意,从②君万曲梁尘飞。【注释】①金缸:铜制灯盏。②从:听凭,尽管。一说同“纵”。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以冬夜起兴,三个“夜”字,节奏顿挫,强化了冬夜的凄冷和凝滞之感,直击人心。B.第三、四句写井水结冰,月入幽闺,青灯凝明,映照着女子的泪光,营造出慵懒寂寞的氛围。C.灯火熄灭,可知时间推移;耳畔传来男子的歌声,这歌声里有某种与女子情感相通的力量。D.本诗从女性视角着笔,歌咏爱情应当建立在情投意合的基础上,是觉醒的女性的爱情独白。

16.本诗三次改变句式,使诗歌节奏不但灵活多变,且均切合女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两句用讽喻手法表明诗人百无聊赖之“闲”。(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群山深谷中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3)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据史料记载,长白山曾发生过数次大的火山喷发:一次是1597年8月,一次是1688年4月,一次是1702年4月,最大一次喷发大约发生在宋庆元五年至宋嘉泰元年(1199年至1201年)左右,溢出的火山灰降落到日本海,喷发出的玻璃质浮石堆积在山顶,加上海拔高,常年积雪,远远望去,

,故称长白山。长白山是“东北屋脊”,也是中国的名山。长白山是典型的休眠活火山,因火山喷发形成了16座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奇峰。山峰罗列在火山口四周,

,雄浑壮丽:有的状如金鸡,酷似骆驼,宛如观音;有的像姑娘依偎着情人,母亲怀抱着爱子……而我觉得,长白山的山峰像一口锅,稳稳地放在山顶,那锅中是一棵棵直冲云霄的树,一丛丛密密麻麻的草,把长白山装扮得

。18.结合上下文和语境,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改正。(4分)20.下列句子中“像”的含义与文中加点字“像”相同的一项是(

)(3分)A.看着周总理的照片,像是又听到了他那爽朗的笑声。B.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C.“张伯伯,我们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党把我们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D.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了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了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1982年,我来北京读书。来年元宵节,我第一次吃到了北京的元宵。那天,学校食堂请每名同学免费品尝两个元宵。来自北方的同学吃得很开心,

。那次吃的元宵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至今都记得那是青红丝馅儿,里边带着冰糖,和我家乡吃的不一样。后来我才知道,元宵是把和好的馅儿切成方方正正的小块儿,直接放进有很多糯米粉的平箩里摇出来的。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南北方的元宵节美食都有较大差异。南方至今很多地方仍保留着在冬至和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四的时候)吃汤圆的民俗,而北方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才吃元宵。内容上的差异就更大了。元宵一般用白汤煮,里边有些掉了渣的糯米粉;汤圆的汤是清澈的,里面有放醪糟的,放桂花的,放糖的,还有放青菜的。元宵基本上是甜馅儿,比如芝麻馅儿、红枣馅儿、豆沙馅儿;汤圆除了芝麻、花生这种馅儿之外,

,比如,贵州毕节有一种用鸡油和麻籽做馅儿的汤圆,浙江金华有一种猪油渣加辣椒的辣馅儿汤圆。关于什么是最好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并没有标准答案。春节最重要的一部分,恰恰就是这种关于家的味道、关于食物的情感温度。这些都是个人化的记忆。当一个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的家乡,到了陌生的地方,也许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也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景物,

。人间至味,酝酿在人与人之间。食物与所在地区气质的某种连接,以及食物自身流变的奥秘,一直深深吸引着我。食物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满足饱腹感的东西,它身上富集的信息,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强烈的生活气息。纪录片的拍摄工作需要与人打交道,而食物恰好是人与人便捷交流的媒介之一。借用我们制作的纪录片《风味人间》里的一句旁白:“人的口味就是这样,有时像岩石般顽固,有时又像流水一样豁达。”而食物,用“味觉记忆”标识着我们的归属,指引着我们回家的路。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儿化音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和部分方言中常见的语音现象,不同地域的儿化读音产生的表征也有所不同,试分析文中儿化音的表达效果。(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那什么样的人生是诗意人生?有人说是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人说是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也有人说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人说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选好角度,拟定在主题班会“诗意人生”上的发言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4月阶段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B【解析】以偏概全,原文是“有部分年轻人‘打卡式观展’的行为”,不是所有的年轻人。

2.(3分)D【解析】A“最为重要”有误,原文是“被认为格外重要”。B原文是“走近去放大每一个细节,再退后去观看全貌”,不是远近都放大细节。C偷换主语,是盛泺颖建议,不是作者建议。

3.(3分)C【解析】该网红直播行为吸引游客驻足参观,过年期间人流量大,容易造成秩序混乱,也会产生噪音,干扰其他游客看展。

4.(4分)①运用具体事例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用两个人的亲身经历说明“打卡式观展”对其他人的具体影响);②为下文分析“打卡式观展”的原因做铺垫;③例证法能够增加文章的阅读性,提升对读者的吸引力。(前两点每点2分,最后一点1分,答出前两点即可给满分)

5.(6分)①从观众的角度,应遵守看展礼仪和规定,不妨碍他人,不喧哗或跑动;②从策展方的角度,应加强引导和管理,规范观展人的行为;③从参观者内心的角度,可以直面作品及展览现场尽情感受,注重交流感受与认真思考。(每点2分)

(二)(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A【解析】文章没有说刘良佐是因利而投降的,毕竟在明朝已经是高官厚禄,另外刘良佐劝降阎应元与“卫律劝降苏武”不同,卫律威逼利诱,苏武以死相争,而刘良佐只以利诱,遭阎应元痛斥后惭愧回营。

7.(3分)D【解析】“全知视角”错误,句子④是在小说整体全知视角的叙述中插入了一段老僧的有限视角,叙事角度产生变化,也与下文老僧“口传其事”呼应。

8.(4分)①《五更转曲》是秀才许用依照古乐府格调作的曲子,存亡之际军民慷慨高歌,使敌人都感叹“汉人之心如此”,这首曲子象征的是汉人的傲骨与气节。②用卑微的秀才所作的歌曲名作为小说的标题,强化了底层人物之“小”,反衬了典史阎应元“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大义。③《五更转曲》在兵临城下的中秋节被连唱三夜,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以此为标题,更凸显了江阴人民宁死不屈的气节。(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6分)①阎应元的故事取材于真实人物传记,具有历史真实性。阎应元身为小吏,却敢当家国大义,为国捐躯,本身就具有感人的力量,可以成为史诗的题材。②木心对阎应元故事的再创作具有艺术真实。文中有对阎应元外貌、语言、动作的刻画,有抗清军民群像的塑造,有激烈交战和军民同歌等场面的描写,展现出史诗中英雄形象的感人力量。③本文叙述文白相间,言简意丰,多用四字词语,节奏感强,语言风格庄严雄壮,典雅蕴藉,具有史诗的语言特点。(每点2分,答出三点6分。如答文章篇幅短小,人物形象、性格比较单一,没有史诗特点,言之成理,可给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共5小题,20分)10.(3分)A

C

G

11.(3分)C【解析】B“析微察异”“剖玄析微”中的“析”是“剖析”的意思。C《促织》中的“矜”是“得意、骄傲”的意思,不相同。D“可以尽豫游之乐”中的“豫”是指帝王秋天出巡。

12.(3分)B【解析】楚庄王在知道司马子反透露军机之后,依然想要攻下宋城再回去,只是司马子反要先行回去,楚庄王不得以才撤兵。

13.(8分)(1)小小一个宋国,尚且有不肯欺骗人的大臣,难道楚国就没有吗?因此我向对方说了实话。(“区区,小”“犹,尚且”“是以,因此”各1分,句意1分)(2)现在能让敌人进入上将军的营帐并登上上将军的床,那么使用刺客、奸细探子,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幕,营帐”“奸人,奸细探子”“何施,宾语前置”各1分,句意1分)

14.(3分)《公羊传》:楚国军粮不足;华元和子反两位大夫以诚相待主动讲和。《左传》:华元在夜晚潜入楚营,登上司马子反的床,警告他两国交战的危害,司马子反害怕,于是主动退兵。

【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国以外的诸侯之间讲和,《春秋》都不记载;这次楚宋两国讲和,为什么破例记载呢?是为了赞扬这次讲和是出于两国大夫的主动。为什么要赞扬两国大夫主动讲和?楚庄王围攻宋国,军队只剩下七天的口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只好回去了。于是派司马子反登上土山去窥探宋国都城的情况。宋国的华元也登上土山,出来会见子反。司马子反说:“你们城内的情况如何?”华元说:“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司马子反说:“我听说,被围困的军队,总是让马儿衔着木棍后喂它,不让它吃饱,只牵出肥马给客人看,你怎么这样对我吐露真情?”华元说:“我听说:君子看见别人处于困厄之中就怜悯他们,小人看见别人处于困厄之中就幸灾乐祸。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据实相告。”司马子反说:“嗯,努力防守吧!我们也只有七天的军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会撤军了。”说罢向华元拱手行礼,然后离开。司马子反回去见楚庄王。庄王说:“敌情如何?”司马子反说:“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庄王说:“呀,(他们也)很疲惫了!即使如此,我现在要攻下宋城,然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我已告诉对方,我军也只有七天的口粮了。”庄王大怒:“我叫你去侦察敌情,你为什么向对方泄露军机?”司马子反说:“小小一个宋国,尚且有不肯欺骗人的大臣,难道楚国就没有吗?因此(我)向对方说了实话。”庄王说:“嗯,那就算了吧。即使如此,我还是要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既然这样那就请君王住在这里,我请求回去了。”庄王说:“你丢下我回去,我和谁住在这儿呢?我也跟你回去吧。”于是带领军队离开宋国。因此君子赞扬两国大夫主动讲和。他们都是大夫。《春秋》为什么只称之为“人”呢?这是含有贬低他们的意味。为什么要贬低他们?因为他们私下讲和,超越了自身的权限。材料二:《左传》记载:楚庄王派兵围攻宋国,宋国的华元在夜里潜入楚军军营,登上楚将司马子反的床,叫他起来,说:“我国国君派我来把(两国交战的)危害告诉你。”司马子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