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大单元教案_第1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大单元教案_第2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大单元教案_第3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大单元教案_第4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大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

-S“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的思路:

本单元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安排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内容围绕生

活中的传统节日,同时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本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

收集信息、获取知识、交流方案等方式,以“打卡中华文化展览,弘扬华夏

千年古韵”为主题的项目式活动开展学习,以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

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这样的学习过程基于体验、基于表达、基于问题、

基于创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整体化思维的结构化学习在语文大单元整体学习中的运用

从单元的主题出发,围绕“传统文化’’到课文内容中探索发现,体现了

整读课文、归类识字、品析词句的系统学习思维。本单元包含古诗与说明文,

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使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更加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也引

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自发地查阅课外资料进行知识扩充。本

单元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围绕传统节日展开,学生在课上与课下都可

以进行实践,并通过交流与写作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

力。虽然教材将综合性学习安排在后期,但是把结合学生体验和古诗的引入

放在单元之初,让任务布置前置,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课文任务引导学生自

主学习探究,完成目标的学习理解和能力的提升。在本单元的阅读学习中学

生会发现课文能够围绕一个意思进行展开,进而产生思考,学习“怎样围绕

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学生在理解课文整合语文能力知识点的过程中

逐步培养整体的概念,更好地掌握学习能力目标。结合单元学习内容,设计

了《清明上河图,十三郎》进行整体阅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学习阅读

图文的方法,在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

单元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年级三年级

核心素养1.注重积累语言:积累文中的好词、好久、好段落。

2.领悟语言: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

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

3.语言实践: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学会根

据一段话照样子仿写。

课标要求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

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整体发展。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

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从不同

侧面展现了中华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本单元

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个活动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

有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区域、不同学科展开。

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

并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和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方式,展示学习

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三首》选编目的:了解元日、清明和重阳这三个中

国传统节日。

《纸的发明》选编目的: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概括段落

_1_J⅛

后、o

《赵州桥》选编目的:了解“赵州桥”设计的“精巧”和

"美观’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选编目的:找出重点句。

大概念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学情分析在三年级上册曾经学过“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

思”。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这个单元

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在上期的学习中,大部分学

生已基本掌握关键句出现的规律,并能准确找出一段话中的关

键句、关键词。少部分存在阅读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

提示和帮助下,找到关键句所在位置。

而三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持久,有意注意虽然有所

发展,但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此外,

他们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开

展提升思维的创新实践活动很有必要。

已学过的相关本单元主要内容后续学习相关内容

内容

三年级上三年级下册第一四年级上册第四

册语文教材第单元《寓言故事》导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

六单元:借助语:寓言是生活的一经过、结果,学习把握

关键语句理解面镜子。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段话的大意

单元目标1.认识44个生字,读准8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会写

30个词语。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四字词语。

2.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

成因作出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5.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

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6.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

节的过程,进行展示、评价、改进。

7.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8.能说出有关句子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写。

情境任务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

余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传

统节日,感受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

道,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和交

流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进

一步了解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魅力。

课程整合的1.帮助学生感受、体会、实践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思路2.激发探究性趣,感受中国文化之美,产生民族自豪感的目的。

3.让学生初步掌握围绕一个意思把话写清楚这一语文技能。

4∙了解段落中的总分结构形式特点。

课时安排13课时(2节单元整体感知,6节精读课,2课时习作课,2

节综合学习,1节梳理课)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了解节日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气氛,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

魅力。

语言应用: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深厚内涵及独特的过节风俗。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饿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

的风俗。

审美创造: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2.将课文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难点: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读三首古诗中的“屠、苏”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元日》。背诵《元日》。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元日情景。了解祖国传统节日

的风俗习惯,感受作者的心情。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一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

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语言应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思维能力:在吟诵中感受诗中欢度佳节的热闹,感受作者的心情。

审美创造: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课时重难点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我们中华民族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在这灿若星河的历史长卷中,

中华传统文化更是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古诗三首》,

一起感受古代节日的别样魅力!

2.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自由齐读这三首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的第一首古诗:元日

二、学习古诗

(-)解诗题

元日元:头,表示开始、第一元日指正月初一,二日历又分阴历和

阳历,我们中国人过节日基本上都是阴历的。阳历也叫公历,阴历则叫农历。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古时不同的叫法:元日、上日、

新元、岁日等等。

(-)知诗人,懂背景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创作了很多受人喜爱和称赞的诗文。他的诗,

不仅数量高达1500多首,更擅长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自己的政治

理想写进诗里。

当时,王安石任朝廷的宰相。可那时的北宋政治经济都陷入了困境,加

上连年的战事,百姓苦不堪言。王安石开始主持变法,废除旧政策,实行新

政策,希望改变社会的情况,使国家强大起来。

(三)读诗句,明注释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小岁除,春风送甲k屠苏。千门万放瞳日,总把新科*旧符。

1.自由读古诗2.按照节奏跟着老师示范读古诗。3找个别同学按

照节奏读古诗。

4.注释:

符: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动军队用的凭证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的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瞳瞳: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明亮的样子。

(四)明诗意

1.找一找宋朝人民在春节做了哪些事情呢?用笔圈一圈。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小岁除,春风送出屠苏。千门万日瞳日,总把新科*旧符。

人们活动: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放爆竹:相传每年除夕,年兽就会出来伤人,但是年兽却怕鞭炮声,所

以每年过年的时候人们都会放鞭炮,以示求平安。

2.选一选:以下三幅图中哪一幅是桃符呢?

桃符

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驱鬼辟邪)春联(美好祝愿)

3∙读一读古诗,想一想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节日情景呢?

诗歌为我们秒回了一幅喜庆、热闹的节日情景。

4.解诗句大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大意: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

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意: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

新的桃符。

(五)悟诗情

好一个热闹、喜庆的元日,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王安石此时的心

情,那莫过于一个“暖”字吧。板书:(暖)

在“嚅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人们喝着屠苏酒,在和煦的春风中,板书:

(春风)感受着这暖暖的春意,迎接着新的一年。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

户,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新的桃符。多么喜庆、祥和、热闹的新春佳

节啊!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了自己推行的新法,能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

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板书:(瞳瞳日)内心无比喜悦。

让我们在背诵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心情!抽取学生参照板书、课件提示进

行背诵。

三、古诗迁移,拓展延伸

我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这些节日都有着深厚的文化

内涵和独特的习俗,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和有关的风俗习惯呢?你们

是怎样知道的,又是如何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的?

预设

生1:我还知道大年初一还要给长辈拜年,我新年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给

爷爷奶奶磕头拜年,祝福他们新年快乐!

生2:我知道端午节是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南方有赛龙舟的习俗。这些

都是在语文课本上学到的。

生3:我还知道每年的清明节大概在4月4日至4月6日左右。今年清

明节前,我特意在网上查了查相关资料,并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到了我的日

记本上。

生答,师汇总。

流传至今的传统佳节,不仅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场面,更是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细细观察,感

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元日》。

2.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家乡春节的习俗,并查阅相关的资料。

3.读一读王安石写的《梅花》和《泊船瓜洲》,想一想这两首诗又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放爆竹喝屠苏酒

元日I>暖(春风瞳瞳日)

换桃符

10.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了解节日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气氛,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

魅力。

语言应用: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深厚内涵及独特的过节风俗。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饿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

的风俗。

审美创造: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2.将课文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难点: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应用: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古诗的重点词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

想象画面,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从古诗中感受到作者对

家乡、思念之情。

审美创造: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学习

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课时重难点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导入新课

1.复习古诗《元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在古代春节这一天,人们便有了放爆

竹、喝屠苏酒和换桃符、贴对联等节日习俗。

2.回忆《元日》的学习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元日》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这两首古诗。

板书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初读古诗,会读会分节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那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自由读古诗2.老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读出节奏。

三、懂方法,学古诗。

1.知诗人: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北宋苏轼称

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

(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3.解诗题

D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即中国传统的

的重阳节;“忆”,回想,想念。“山东”,华山以东的地区。

题目意思: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想念家中的亲人。

2)也可按照我们写作的六要素从题目中能知道的是哪些要素?

时间:重阳节

地点:外地他乡

人物:诗人王维

事情:思念家乡亲人

3)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又称老人节。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

老的《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所以重九也叫“重阳”。主要节俗活动是

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重阳糕。

4)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他有什么感受呢?

注释:

独:单独。

异:别的,其他的。

逢:遇到,碰到。

倍:加倍。

知:想到。

遍:都。

茱萸(zhtiyu):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古时

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

避邪、消灾。

4∙晓诗意

D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独自

异:一个人在他乡居住客:作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

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次到了节日的时候更加想念亲人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

我虽然在遥远的地方,但是我知道今天是重阳节,兄弟们都在爬山

4)遍插茱萸一人

茱萸:一种植物可以辟邪每个人

都在手臂上佩带茱萸却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5∙悟诗情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

亲人的思想感情。

6.回忆学过的表达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并背诵出来。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小结这首诗写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人一开头便写异乡异土

生活的孤独凄然,所以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

写远在家乡的兄弟,在重阳节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千百年来,“每

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诗已成为表达游子思念家乡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

子的心。

8.教你写法:诗人先写自己思念家乡亲人,后写想像中家乡亲人思

念自己。这种为亲人设想的体贴心情,即表现了亲人的手足之情,又表

现了自己思亲的真挚情感。

这种表现手法委婉曲折,更能表达思念之苦。我们在写作时可借鉴

这一写法,本来要写自己思念他人,却换个角度,写他人思念自己,这

样就会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更深刻。

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亲情。时

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也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四、板书设计

‘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倍思乡怀亲

少一人

1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了解节日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气氛,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

魅力。

语言应用: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深厚内涵及独特的过节风俗。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饿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

的风俗。

审美创造: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2.将课文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难点: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L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语言应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清明》。

思维能力:体会并能描述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课时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L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清明)

3.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

青、插柳等活动。

二、走近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

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

集》。

三、初读诗歌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

路上行人/欲断魂。

L我会认

≡jiu酒家牧mil牧童魂hun断魂

1)自由读读生字、词语2)小老师带读,教师正音

3)记生字

魂=云+鬼酒=酉+5牧=牛+攵

2.注释: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

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

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四、悟诗情

1诗句中写到了什么景物

1)清明时节雨纷纷

时节:节令、季节纷纷:细雨不停地下

这句写出了雨细、密、轻

此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

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

2)路上行人欲断魂

欲:将要魂:指情绪、心情断魂:就是心情惆怅

3)那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意是什么呢?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

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

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打听,询问

遥指:指向远处

如何排遣愁绪呢?

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

一来歇歇脚,避避雨;

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

说明上句问的对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

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

这两句诗的大意: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

可酒馆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馆,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

馆。

五、朗读指导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语速要缓慢,声音低沉。)

路上行人欲断魂。(读出悲伤语气,语调低沉。)

(轻声读。)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重读。)杏花村。(读清晰。)

诗人通过描述清明时节的所见所闻,触景伤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表达了诗人心里的落寞与深深的思念之情。

情感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清明》。

2、积累有关清明的诗句。

七、板书设计

’雨纷纷

清明《欲断魂愁闷

10.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认识“创、存”等9个字,读准“累、切”等4个多音字,会写“伟、

录”等11个字,会写“造纸术、伟大”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

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之情。

语言应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思维能力:借助课后图表,理清课文脉络,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审美创造: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2.理清纸的发明过程,并从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创、存”等9个字,读准“累、切”等4个多音字,会写“伟、

录”等11个字,理解并积累相应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能了解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

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语言应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维能力: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审美创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

课时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L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你们知道是哪四大

发明吗?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我们一起看看纸是怎么被

发明出来的。板书课题:纸的发明。

2.认识蔡伦

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东汉发明家。他在总结前人经

验的基础上,制造出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时称“蔡侯纸”。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一遍。制

2.我会读,学习生字词。

1)字词乐园

创(Ch*ng)办携(X⑹带生存(Ccln)制(ZhD作姓蔡(Cai)

似Ieln)理积累(1爸i)切(qiG)开便(P匕n)宜

鲜(X匕n)有欧(OU)盟非洲(ZhoU)社(ShV)区

自由读词语,小老师带读,老师正音。

2)识字方法

“加一加'’法

鲜=鱼+羊携=隽可社今+±蔡=祭”

伦=yf+仑累=系+田切=土+刀便=更+彳

欧=区+欠洲=州+5创=仓+U

3)“形近字”法

制——刺存——在

制作刺刀保存现在

4)趣识字——存

W存

篆书楷书

篆书是形声字,子为形,才为声。本义表示存恤、问候等;常用义为存

在、生存。

3∙我会写

术(Shco伟(w6i)录(1匕)保(%o)存(CCIn)约(yue)验(yjn)阿⑶

欧(Ou)洲(ZhoU)社(Shj)

D自由拼读生字。2)小老师带读,老师正音。

3)全班齐读

4)给生字组词

生(生存)阿(阿姨)欧(北欧)洲(亚洲)

社(社会)术(技术)伟(伟大)录(记录)

保(保护)验(考验)约(大约)

5)重点字讲解

录结构:上下结构部首:3组词:录像录音录取收录

造句:姐姐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书写指导:上短下长,第四笔居中,第五笔是点,第六笔是提,第七笔

是撇,第八笔是捺。

存结构:半包围结构部首:子组词:存款存心生存

造句:阳光、空气和水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书写指导:第一笔横要短,长撇要舒展,“子”的横略向外伸展。

洲结构:左右结构部首:)组词:非洲亚洲绿洲大洋洲

造句:长江三角洲是一块富饶的宝地。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5”呈弧形分布,“州”的第二笔是竖撇,竖撇和

后面的两竖间距要均匀。

4∙多音字

鲜xian(鲜艳)xian(朝鲜)

辨析:当意思是表示“少”时和在“朝鲜”一词中读xiM。其余情况一般读

xiano

例句:他知道许多鲜(x≡)为人知的新鲜(XiM)事情。

切qie(切开)qie(急切

辨析:表示“用刀从上往下割”时,读qie;几何学上指直线与弧线或两

条弧线相接于一点,也读qi&其他情况一般都读qi6。

例句:他关切(qi6)地说:“切(qie)菜的时候要小心点。”

累⑥(果实累累)闲(劳累)位i(积累)

辨析:表示“连缀或捆”“多余的负担,麻烦”时,读幅i。表示“疲乏,过劳”

或'使疲劳”时,读庙。其他情况一般读位i。

例句:他事业上果实累(而)累,积累(面)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

身体也被累(画)垮了。

便pian(便宜)bian(方便)

辨析:形容肥胖或价钱低时,读仇行。其他情况一般读b访n。

例句:这家便(bi&n)利店的商品很便(Pian)宜。

5∙解词义

①气势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敬仰钦佩的。(伟大)

②促使前进,•推动使发展。(促进)

③庞大沉重;不灵巧。(笨重)

④随身带着。(携带)

⑤形容读书多,学问大。(学富五车)

⑥重量较小,建造较易,或使用方便。(轻便)

⑦普遍推广,使大众化。(普及)

⑧(质料)不精细;不光滑。(粗糙)

⑨改变旧有情况,使有所进步。(改进)

⑩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贡献)

三、初读感知

1.听课文朗读音频。

2.齐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

伟大贡献之一呢?

3.默读课文,想一想:人们先后用了哪几种材质来记录文字?

预设:人们先后用了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麻纸、蔡

侯纸来记录文字。

小结:纸的发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4.默读第二至四自然段,借助表格梳理信息。

时间书写材料不足之处

造纸术发明几千年龟甲、兽骨、青铜器费时费力

以前后来竹片、木片笨重

再后来帛昂贵

西汉时代麻纸粗糙

东汉时代用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造轻便、好用、可大

的纸量制造、便宜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

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甲骨文铭文

5.如果要把生活中的一些事记录下来,每次都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

铸刻在青铜器上,你有什么感受?

很不方便。所以当时只有军事、占卜等国家大事才能记录在甲骨和兽骨

上或青铜器上。

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

<q

.(Q«

<JI

气⅛7∙

i*

f

/.

木牍

竹片、木片,竹制称竹简,木制称木牍。

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

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

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

写用木片、竹片记录的不足。

引号起强调作用,目的是强调用竹片、木片做成的书笨重、不易携带。

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轻

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把帛与竹片、木片比较,突出布帛轻便,也强调帛造价很高,这是帛不

能普及的主要原因。

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

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写用麻纸记录的不足。

6.回顾第二、三自然段,画出写几种记录文字所用材料不足之处的句子。

①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

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

②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③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麻纸比较

粗糙,不便书写。

小结:“但是”或“但”后面的内容都写出了这些记录文字所用材料的不足

之处。

四、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解决了生字词,扫清了阅读障碍。

还初读了课文,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课文按时间的先后

顺序介绍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请大家课后将课文读熟,并把要求会写的生

字认真书写两遍。

五、板书设计

10纸的发明

伟大贡献之一发明过程影响了全世界

11.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认识“创、存”等9个字,读准“累、切”等4个多音字,会写“伟、

录”等11个字,会写“造纸术、伟大”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

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之情。

语言应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思维能力:借助课后图表,理清课文脉络,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审美创造: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2.理清纸的发明过程,并从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纸的发明过程。

2.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

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3.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

语言应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课时重难点

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

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造纸术发明以前

西汉时代

课前导入

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

麻纸

使用不便

价钱太贵

粗糙难写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造纸术发明前和西汉时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这节课我

们将走进东汉时代,看看为什么只有蔡伦的造纸术被传承下来并影响了世

界。

通过对时间变化的描写,说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

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品读鉴赏

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依据。

几千年前、两千多年前

按照先后顺序介绍蔡伦造纸的方法,思路清晰,表达有序,介绍具体。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

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

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所以……”是因果关系的句子,说明了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

的原因。

这种纸的优点。

先总写造纸术是蔡伦改进的,然后介绍了造纸术的造纸过程和好处,围绕第

一句话,层层分述。

说说这一段中三句话之间的关系?

细读第2句话,圈画出蔡伦造纸术的步骤。

剪碎或切断()()()()

浸水里

捣成浆

捞出

晒干

根据第2句话中的步骤提示,介绍蔡伦的造纸方法。

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

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

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为什么蔡伦的造纸方法可以传承下来?

因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造纸原料易得,可以大量制造,价格便宜,而且用

这种方法造的纸轻便好用,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

承了下来。

造纸术的传播路径。

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

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造纸术的重大作用。

说明造纸术具有世界性的影响,照应开头。

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

展。

造纸术这一发明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课文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和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

国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

伟大贡献之一,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

化的敬仰。

主旨提炼

总起——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发明过程——西汉麻纸、东汉

造纸术

发明前一一不同器物

发明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聪明才智伟大贡献

纸的发明

板书设计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

教材习题答案

造纸术发明以前

西汉时代

东汉时代

后来

点拨:默读课文,圈出每段的内容要点,再根据这些要点,用连贯的话说一

说每段话的意思。填写图表时,抓住“造纸术发明以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

这三个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带着关键词分别从文段中提取相关信息。

造纸术发明以前

西汉时代

东汉时代

后来

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铸在青铜器上,后来在竹片、木片和帛上写

字。

人们用麻来造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造纸方法传承下来。

造纸术传到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点拨:先联系课文,想想蔡伦改进造纸术前书写材料的缺点,再对比用蔡伦

改进的造纸术造的纸的优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

传承下来的原因。

参考答案:因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造纸原料易得,可以大量制造,价格便

宜,而且用这种方法造的纸轻便好用,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蔡伦改进

的造纸术传承了下来。

选做。我国古代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就。如,张衡发明了检测

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祖冲之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毕

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查找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

张衡与地动仪的故事

东汉时期,经常发生地震,皇帝和百姓们都把地震看做不吉利的征兆,有的

人趁机宣传迷信思想。当时有个人叫张衡,对天文历法很有研究。他不相信

这些迷信说法,认为地震是

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太少了。鉴于这种情况,他加紧了对

地震的研究。

张衡细心观察和记录每一次地震现象,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了地震发生的原

因。经过多年实验,他发明了“地动仪”。这架仪器是用青铜铸造而成的,形

状像个大酒坛,上面铸着八条龙,龙头分别朝向东、南、西、北等八个方

向。龙嘴是活动的,每条

龙的嘴里都含着一颗铜球;

龙头下面各蹲着一只张大

嘴巴的大蛤蟆。按照张衡

的设计,如果哪个方向发

生地震,朝着哪个方向的龙嘴里的小铜球就会自动掉到蛤蟆的嘴里,发出

"铛''的一声,向人们发出地震警报。

祖冲之与圆周率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精确计算。东汉的《周髀算经》

中已有“径一周三''的记载,这是有记载的最古老的圆周率值,被称为“古率”。

后来人们发现古率误差太大,于

于是将其改为“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人们意见不一。直到

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即用园内接正多

边形的周长来接近圆周长,求得圆周率为3.14。刘徽指出,园内接正多边形

的边数阅读,所求得的圆周率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刻

苦钻研,反复演

算,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

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数学家。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

数学家建议把圆周率叫做“祖率”。

毕昇,北宋人,是活字印

刷术的发明者。他原是印刷铺

工人,专门从事手工印刷。据

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毕

昇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活字

印刷术。他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印刷时排版,一版印完以后,排版

再印,字印可以重复

毕昇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

印完以后,排版再印,字印可以重复使用。和调版印刷相比,大大提高了书

籍的印刷速度,是印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活动提不

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小组内交流一下。

活动任务

一是交流组内成员课外收集到的有关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资料,二是商量用怎

样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

活动指导

(1)整理资料。把收集到的资料,按照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分类,也

可以把这些资料按照不同的节日主题分类。

(2)小组讨论。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检查这些资料是否完整。

比如,是否收集了如何过节的资料等。

(3)补充资料。根据交流意见补充相关资

料,再次查找资料时要把握中心,避免资料重复。

(4)展示成果。小组商量用什么方式呈现活动成果,如用卡板、图表等。

活动展ZF

⑴端午节介绍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别称:端阳节、重午节、正阳节。

起源:天象崇拜。

习俗: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系五色丝线等。

地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意义:祈福安康,弘扬爱国精神。

⑵有关中秋节的诗词名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李商隐《嫦娥》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一宋.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

(3)关于七夕节的传说

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传说牛郎身世凄惨,和老黄牛相依为命。后

来在老黄牛的指点下,牛郎找到了

下凡的仙女们戏水的地

方,拿走了其中一个仙

女的纱衣,那个仙女就

是织女。两人相识后坠

入爱河,后生育一双儿女。但王母娘娘对织女下凡这件事非常生气,织女被

带回天界。老黄牛让牛郎在它死后把它的皮留着,碰上紧急事就披上它的皮,

可以腾云驾雾。后来牛郎终于到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织女团聚,结果王母娘

娘用头上的簪子划出一条天河,拦住了牛郎的去路。天上的喜鹊被他们的爱

情感动,化作了

“鹊桥”,牛郎织女得以团聚。王母娘娘看到此景,有些动容,便允许两人每

年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之后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牛郎就挑

着两个孩子,上天与织女团聚。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传为一段佳话。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指南针

课外拓展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根据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司南是世界上

最早的指南仪器。后来,人们制成了指南针,北宋时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后由阿拉伯人

传入欧洲,这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r”,错的打“X”。

1.相比竹片,帛比较笨重。()

2.麻纸粗糙,不便书写。()

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

×

随堂练习

二、我国古代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就。请你为大家介绍一种科

技成就。

示例: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

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12、

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

阿拉伯国家,然后传至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火药的发明和传播,改

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是军事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2.搜集关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故事读一读并与家人分享。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后作业

11.赵州桥

教学目标

1.认识”赵、省、县”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

等13个字,会写“赵州桥、石匠”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美观”写清楚的,并

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4.能用给定的词语向他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

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语言应用: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思维能力:知道赵州桥是世界出名的石拱桥及它巩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

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审美创造:感受赵州桥巩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的方法把桥栏上雕刻的“美观”图案写

清楚的。

2.了解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用词的准确。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县、拱、济”等10个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爪、横”,并会用

另外一个读音组词,会写“赵、省、县”等13个字,会写“赵州桥、石匠、

设计”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语言应用:把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审美创造: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和对中国历史遗产的热爱与保护。

课时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趣。

L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石拱桥的图像

2.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座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建造的石拱桥——赵州

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助学资料

石拱桥是用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拱桥。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

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

发挥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历史悠久。《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

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

人的杰作。最著名的石拱桥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市丰台区的

卢沟桥,其中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老的石桥。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

教师导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通读一遍。

2.我会读

县(X匕n)长拱(g3ng)门救济Gi)木匠(jijng)计。)算纵横(hCng)

史(Shi)料爪(ZhUm)牙智(ZhD者慧(hui)眼历(ID代

1)自由拼读2)小老师带读,老师正音3)全班齐读

4)玩识字游戏

3∙我会写

赵(ZhjO)省(s*ng)县(Xi台n)匠(ji^ng)设(Shv)计

史(ShD创(ChUjng)举Oei)且(q语)智(ZhD慧(hu])历(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