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1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第8讲1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第8讲1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第8讲1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第8讲1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2024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发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农具的变化原始阶段刀耕火种石、骨、木商周时期石器锄耕(耜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少)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发达地区)铁制农具(发达地区)汉代牛耕普及全国耦犁→一牛挽犁唐代铁犁牛耕曲辕犁一、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一)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耕作技术的进步(二)水利设施建设(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反映了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2)春秋战国: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3)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4)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三)生产经验总结——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技术提高,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构成要素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作用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的主要推动力(四)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千耦其耘→个体农耕⑴构成小农经济的几大要素。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⑶小农经济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和作用。特点1.分散性2.保守性3.脆弱性4.顽强性(五)物种交流1.概况:⑴汉代:西域传入,如葡萄、胡萝卜、胡萝卜、胡椒、葡萄、核桃、哈密瓜、西瓜、番石榴⑵秦汉:棉花⑶北宋:占城稻⑷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⑸小麦和水稻等物种在美洲的推广,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2.物种交流的特点⑴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范围不断扩大,速度越来越快,交流全球化。⑵物种交流的种类越来越多,而且是双向的,中国为物种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⑶新物种的推广速度和影响程度,取决于物种的差异性和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⑷物种交流加速了生产的专业化和商业化,从而推动了贸易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了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⑸对于文明落后地区而言,物种交流冲击了该地区旧有的社会结构,客观上有利于文明的进步3.促进物种交流的原因:⑴政府重视,积极引进和推广⑵为了解决或缓解粮食危机问题⑶为了丰富食物结构,提高生活质量⑷交通道路的畅通、地区交流的增强4.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⑴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如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等。⑵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小麦在北美的推广,丰富了当地人的饮食种类。⑶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北美地区的水稻绝大部分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盈余投入市场销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⑷新物种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食草的马牛羊来到美洲,繁殖数量超出土地承载能力;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中国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使荒山、丘陵、滩涂、沙地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视角1物种交流的阶段性特点材料一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北宋从印度洋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

——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1)南北物种交融;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外来物种的引进;新物种的培育。

材料二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版图,更有人们的餐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在此之前,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而在此之后,它们被送到世界各地。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这些物品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了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美国烟草到后来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从1800到2000年,这一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无往不利。——《舶来的盛宴: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口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两宋时期的物种交流相比近现代全球物种交流的不同之处。(2)不同:交流品种增多;交流范围扩大;经济作物交流为主;

对原物品进行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品牌化的包装。视角2物种交流的全面认识材料三当今世界,更快、更频繁的交通和旅行持续推动着物种交流。昆虫、种子和细菌被带到世界各地;水生物种在世界港口间自由穿梭,如:斑马贝从里海迁移到了北美的各大湖泊河流之中,在那里定居并大量繁殖,使政府不得不每年花费数十亿美元进行治理。许多政府努力试图把杂草、害虫和细菌拒于国门之外,但它们的所有成就都是暂时性的,会随着入侵物种的下次光临而前功尽弃。还有些政府会优先考虑其他事情而不会为生物入侵担忧。因此,生物全球化这一长期的过程将会,而且是不可避免地持续下去。(3)据以上材料回答,谈谈你对物种交流和物种入侵的认识。(3)物种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交流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它会使世界各地的物种越来越多样,丰富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增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另一方面,因各国各地区的原有的生物自成体系,如果引入不当就会出现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后果。所以,物种的引进应由政府主导,做好风险评估,在保障原有生态系统不被破坏的前提下科学引入,避免出现生态危机。同时应加强相应的知识普及,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检疫,防止无意引进的物种等。(2018·全国Ⅱ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3)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深化理解』

(一)传统农耕文化的精耕细作1.形成原因⑴是由我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我国土壤和气候的特性以及频频发生的水旱灾害使大面积粗放经营难以建立,只有小面积的精耕细作才能比较有效地减轻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⑵是解决人口与土地尖锐矛盾的需要。“人多地少”的情况要求农民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增加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等手段进行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⑶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战国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自耕农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他们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精耕细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⑷是多元交汇体系的产物。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汇,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⑸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优化奠定基础。从水利工程看,都江堰、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工程兴建;从灌溉工具看,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等在农业生产中应用。⑺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⑻生产组织的小型化⑼政府的重视和推广2.发展历程

⑴萌芽于夏商周时期。

⑵战国、秦汉、魏晋是技术成型期。

⑶隋唐、宋元是扩展期。

⑷明清是深入发展期。⑹是我国劳动人民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升华。如形成并成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旱地“耕—耙—耢—压—锄”防旱保墒耕作体系,形成于宋代的南方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形成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3.评价⑴积极:中国农耕文化中“精耕细作”的生产观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农业环境和土地生产力,伴随着精耕细作的出现是农耕生产工具的进步,人类对所处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得到加强。⑵局限:精耕细作中与灌溉农业相联系的过度灌溉造成水资源过度浪费、土地盐碱化和深挖土地造成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1.原因:⑴政治因素:制度、政策以及社会秩序⑵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⑶生产经验的积累⑷水利设施的建设⑸劳动力因素:人数、态度。⑹高产农作物的引进⑺耕地面积的增加2.表现;⑴粮食总产量的提高、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⑵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⑶生产经验的积累⑷水利设施的建设⑸人口数量的增加⑹高产农作物的引进⑺耕地面积的增加3.影响:⑴政治上,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⑵经济上,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手工业和商业和发展提供条件。⑶文化上,为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物质条件。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及资本转化的进程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思想观念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思想,影响了科技创新;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变的制约因素1.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以小户家庭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下列各项与这种变化最相关的是(

)A.儒家伦理的影响 B.科举制度创新C.赋税制度的变革 D.小农经济瓦解C二、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定区域内所生产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农耕经济重心.概念解析(一)四大经济区域经济区地理位置特点形成原因山东黄河流域—鲁冀豫(崤函分界)农业区,经济实力较强(山东最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自然条件优越人烟稠密开发较早山西黄河流域—关中河西、巴蜀江南长江以南原始森林覆盖经济实力较弱开发时间较晚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以北(塞内、塞外)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农耕与畜牧经济类型之间长期对峙交流,互补互利。经济实力十分有限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一)四大经济区域特点:呈现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二、全国卷之非选择题衡量标准: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共19张PPT)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共19张PPT)概念阐释: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⑴看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⑵看该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⑶贡赋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是否占绝大多数比例。(二)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二)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⑴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⑵政局: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⑶劳力: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⑷政策: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⑸农作物: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⑹商业: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⑺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⑻政治中心的南移。2.过程:①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②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追赶北方,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③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④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超过北方。⑤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3.表现:①南方户口超过北方,户口分布重心的南移。②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③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3.特征

⑴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⑵南移趋势往往在地方割据、政局动荡、战乱时较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4.影响⑴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⑵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⑷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⑸生态环境: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中国古代的人口问题(一)古代的人口调查1.秦朝:首次全国性人口调查完成(可惜没流传下来)

2.汉朝:⑴西汉(公元2年):户口数是现存最早的全国性人口数。⑵东汉:细致的人口调查(案比)

3.隋朝:“输籍法”、“大索貌阅”。4.唐朝:户籍登记制度与貌定5.明朝:户贴与黄册制度6.清朝:有户口登记向人口普查的过渡◆史料研读:“大索貌阅”史料一自南北朝以来,户口隐漏日趋严重,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在北方,规定未婚只缴半租。有的地方户籍上都不见有妻子的登录。有的豪强大族,一户之内有数十家,人数多达数万,国家赋税收入因此锐减。史料二“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隐。于是进帐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食货志·隋书》史料三隋文帝将北朝的均田和租调制略作改动,推行到全国,授田普遍不足。接着,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大规模的”大索貌阅”,挨家挨户地检查户口。为了更好地与之配合,实行“输籍之法”,即由政府提前定好赋税徭役数目(低于地主所收的税役)及早颁布天下,使豪强地主的附属户看到作国家的编民更好,自动脱离豪强地主,成为国家的纳税户。思考:隋朝推行“大索貌阅”的原因、影响。◆隋朝推行“大索貌阅”的原因⑴南北朝以来,农民隐漏户口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⑵许多士族豪门控制的依附民,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⑶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增加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大索貌阅”的影响1.积极:⑴增加了国家增加了国家劳动力和赋税收入。⑵打击了豪强地主,加强了中央集权。⑶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调动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⑷严格控制人民,巩固封建统治。⑸有利于防止地方豪强和官僚勾结,营私舞弊。2.局限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⑵授田不足,政府编百姓入户籍,以此增收赋税,加派徭役,导致矛盾激化、为隋朝的短祚埋下隐患(民怨鼎沸是必然的)(二)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化趋势1.秦朝:约2000万。2.西汉末年:5059万,约占世界人口的1/5。3.此后至康熙初年:人口一般都约6000万。(两宋、明代中期曾达到1亿)4.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人口快速发展时期。

(1684年1亿;1762年2亿;1790年3亿;1834年超4亿。)人口数量的不确切性统计地域不全面统计角度不同隐匿、漏报现象严重遗失、损毁统计技术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的史料来源正史《地理志》典章制度的专著地方志家谱(二)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化趋势中国古代人口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⑴总人口数不断增加⑵区域人口分布呈现“南增北减”趋势北人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南迁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向江南。边疆移民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前往越族地区。华人外流我国古代出现的到海外谋生、居住现象,形成华人外流。如郑和下西洋后形成的南洋潮。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开发型交融型移植型交融型1.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向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概念解析时期迁徙状况秦朝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汉朝向北方移民屯田,前119年,一次就移民70余万;东汉初,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魏晋3—6世纪,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族迁徙到中原;北方人民大批南下唐朝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除一部分迁入内地与汉人融合外,大部分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宋朝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元朝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明清至民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谋生,前往东南亚,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史称“下南洋”。政治因素巩固边防、开垦荒地、限制富豪、文明开化等政治需要成为促成移民的因素环境因素战乱和自然灾害严重频发之地的人民向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之地迁移是历史上的一种常态经济因素落后生产方式下的人民向拥有先进生产方式的地区迁移2.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天灾;②战乱;③政策;④封建剥削(地租、高利贷等)⑤谋生:⑥人口压力;⑦文明吸引力。材料东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南迁正对应着公元前1000年至500年的寒冷时期;南宋时期游牧民族南迁正对应着公元1100年至1200年左右的寒冷期;元未明初的人口迁移对应着1400年到1900年寒冷期。每一次游牧民族迁到中原王朝,往往带到着黄河流域人口迁至更南方。可见气候变迁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北方草原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游牧民族无法继续在草原继续生活下去,就被迫要向别处迁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