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课
件(共46张PPT)+学案
知识点、考点梳理
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
1.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体裁是寓言。作者名寇(御
寇)是战国前期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我们曾在七年级学过他的一
篇文章是《杞人忧天》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从黄帝到汉武帝
共3000余年的历史。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杰出的传记文学,鲁迅
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
阳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文学、文体常识
4.陶渊明,东晋诗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
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5.杜甫,唐朝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
“李杜”。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6.李贺,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
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7.《赤壁》,作者杜牧,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
8.《渔家傲》,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
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二)文体知识
1.《孟子》
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
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
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
人的必读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
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
2.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
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典诗歌一般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近体诗有:绝句:五绝、七绝(四句);律诗:五律、七律(八
句)、排律(十句以上)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
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
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歌""行”"吟”"引”即是古诗的一
种形式。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
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
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
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类:
(1)成语典故,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课内知识点
1.典故。
2.古人年龄称谓。
3.山水“阴"“阳”
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二如“洛(洛河)阳"位于洛河
北岸;“华(华山)阴”位于华山北面。
4.行冠礼。
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
始。男子20岁时举行,与之相对应的女子成年礼被称为笄礼,一般
在女子15岁时举行。
5.古代礼仪的词语(《周亚夫军细柳》)。
(1)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2)揖:古代的拱手礼。
(3)拜:屈膝、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
(4)改容式车:从车上站起身来,然后用双手扶车前的横木(扶
手),身子也微微往前躬,表示敬意。这里是汉文帝被周亚夫所感动。
1.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
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
用的就是它的本义。
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
失"。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wii,解释为“没有”,如“河
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二
文言文基础知识
・单元整理
2.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去”,古义是“离开”,
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
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
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
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
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①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
②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③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④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⑤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丈夫之冠也(古义:对男子的通称。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⑦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生命、命令)
⑧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不偏斜,与“歪”相对)
⑨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
词)
⑩人则无法家拂士(古义:指在国内。今义:进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指在国外。今义:出去)
------《孟子》三章
・单元整理
①方七百里
(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今义:常指方向或方形)
②河阳之北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③达于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④年且九十
(古义:将近。今义:并且)
⑤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⑥聚室而谋曰
(古义:家。今义:房屋)
⑦指通豫南
(古义:直。今义:手指;指向等)
⑧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今
义:曾经)
⑨荷担者三夫
(古义:肩负、扛。今义:荷花)
⑩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虽我之死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惧其不已也
(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边。今义:尾巴、末端)
-------愚公移山
①天子先驱至
(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在思想和行为上走在前端的人)
②军中闻将军令
(古义:听从。今义:用鼻子嗅)
③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节日)
④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古义:菅垒。今义:墙壁)
⑤请以军礼见
(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⑥使人称谢
(古义:致意,问候。今义:感谢)------周亚夫军细柳
3.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
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凡是通假字,
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如《三峡》中“略无阙处"中的“阙",通"缺",空隙、缺口的
意思。
・单元整理
①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
②往之女家
(同“汝”,你)
③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④衡于虑
(同“横",梗塞、不顺)
⑤人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⑥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⑦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⑧无陇断焉
(同"垄”,高地)
⑨军士吏被甲
(同“披”,穿着)
⑩改容式车
(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4.词的活用o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
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
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
“打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⑴使动用法
①富贵不能淫(使……惑乱、迷惑)
②贫贱不能移(使……改变、动摇)
③威武不能屈(使……屈服)
④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⑤劳其筋骨(使……劳累)
⑥饿其体肤(使……饥饿)
⑦所以动心忍性(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⑧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
⑵动词作状语
①人则无法家拂士
(指在国内)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指在国外)
⑶名词作动词
①军棘门
(驻军)
②介胄之士
(披甲戴盔)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犯错误)
⑷形容词作动词
①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②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⑸形容词作名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⑹名词作状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竹蔑、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⑷被动用法
帝感其诚(被……所感动)
5.文言文句式。
(1)判断句。
①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③此真将军矣!
④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省略句。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省略句)
②(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③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3)倒装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正常的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②告之于帝。
(正常的语序:于帝告之。)
③舜发于吠亩之中
(正常语序为“舜于吠亩之中发",文中后面的五个句子也是状语
后置倒装句)
④何苦而不平?
(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苦何而不平)
⑤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4)被动句
②天子为动。②帝感其诚。
6.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二
翻译的方法有:留、删、换、调、补。
留:
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
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名)、“张怀民”
(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删:
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
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换:
古语换为今语,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调:
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
语的语序来表达。
如:“相与步于中庭"调为"相与于中庭步”。
补:
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省略的成分,翻
译时则要适当补充。
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文:(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听
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考点一:读音和节奏
文言文节奏与停顿划分方法:
(1)主谓之间一般要停顿。如“绝/多生怪柏”。
(2)句首发语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后要停顿。
如“盖/竹柏影也”。
(3)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
要分开读。如“可/以为师矣"。
(4)表转折意思的句于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
节奏。
如“人不知/而不愠:
(5)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
古诗文考点
・小试牛刀
【解析】B项应为: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C应是:其将/
固可袭而虏也;D应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A
考点二:字词解释
结合句意和语境,对重点字关键词的解释要正确。
・小试牛刀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
A顺:归顺,服从;
C"约"规定;
D“言”应是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B
考点三:句子翻译
(1)重点词、关键字要一一落实。
(2)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到位,有些意思跳跃过大的,翻译时则
要适当补充词语或短语,以使意思连贯。
(3)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4)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
求和习惯。
・小试牛刀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译: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警戒,不要违背你的
丈夫!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
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C.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译:至于周亚夫,谁敢随便去冒犯他呢?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为报答君王的厚爱,手把宝剑自刎而死。
B
考点四:内容理解与概括
【答题要求】
(1)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
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
答题的切入点。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
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
(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
达充分。
・小试牛刀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B.《愚公移山》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
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
这是应该批判的。
C.《周亚夫军细柳》一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典型的细节描写,不仅
表现了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优秀品质,还表现了汉文帝圣明大度的天子
风范。
D.《赤壁》中“铜雀春深锁二乔"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怨
诗。
B
考点五: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答题思路】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
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
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或态度。
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
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小试牛刀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
(2)《孟子•尽心上》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与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句话与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这句话意思相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说“不得
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这样。"普遍的观
点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后半句体现了儒家
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前半句则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和出世境界。
・小试牛刀
(3)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无惧困难,意志坚强,毅力顽强,
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
道理。
考点六: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答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
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
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
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
令人信服。
・小试牛刀
(1)“人和"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
大影响。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能怎样获得“人和”呢?
明确:一个人拥有“人和”无疑会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
的利益,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人和只要你有一颗宽容、仁爱、
善良的心,就能获得“人和",就可以获得无穷的正能量,成为一个
强大的人。
(2)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仍具有可贵
的启发意义。他强调艰难困苦的磨炼可以增长人的才能。经受住挫折
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
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
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在
任何时代都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3)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愚公解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
迂也"的问题?
明确:可以搬家、修盘山公路、打通隧道或者发展旅游事业,让
别人进山来等等。但前提是不能破坏自然环境。不管是什么举措,都
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即: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为后人造福。
(4)谈谈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明确:当今时代,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恪尽职守,敬业乐业,
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
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
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
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考点七:比较阅读
【答题思路】
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
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
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
解答时要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
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二
(1)“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
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2)“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
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小试牛刀
比较阅读下面两文,回答问题。
【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
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
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
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
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
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1)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
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
他们的痛惜之情。
(2)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
现的?
答案: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
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D
考点八:古诗词鉴赏
1.主旨情感。
答题点拨:(1)知人论世(2)寻抒怀句(3)析景与情
(1)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
大历史事件有关?
答:安史之乱。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二句议论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
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
种逼人的英气。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
们答: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
怀抱。
2.词句赏析。
答题策略:
①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
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答: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
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在结构
上有什么作用?
答:比拟(拟人)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③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④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⑤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
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
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
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⑥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感伤时世,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而恨,
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愧悸心动。(或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
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3.诗歌形象、意境。
常见题型: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诗中某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4)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题技巧:
形象赏析:外在特征+内在品质十思想情感+(形象意义)
画面描绘:找出景物(或事物)+概括其特点+描写画面。
・小试牛刀
(1)《赠从弟》实际上是一首咏物诗,题目能换成《咏松柏》吗?
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答:不能。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
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
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
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
趣?
答: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
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
什么?
答: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4)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渔家傲》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答: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
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
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
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
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
第六单元
文学、文体常识
(一)作者作品
1.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体裁是寓言。作者名寇(御
寇)是战国前期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我们曾在七年级学过他的一
篇文章是《杞人忧天》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从黄帝到汉武帝
共3000余年的历史。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杰出的传记文学,鲁迅
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
阳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4.陶渊明,东晋诗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
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5.杜甫,唐朝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
称“李杜"。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6.李贺,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
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二
7.《赤壁》,作者杜牧,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
8.《渔家傲》,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
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二)文体知识
1.《孟子》
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
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
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
人的必读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
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
2.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
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典诗歌一般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近体诗有:绝句:五绝、七绝(四句);律诗:五律、七律(八
句)、排律(十句以上)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
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
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歌”“行”"吟”"引”即是古诗的一种
形式。
二、课内知识点
1.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
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
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
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类:
(1)成语典故,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2.山水“阴”“阳”
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如”洛(洛河)阳”位于洛
河北岸;“华(华山)阴"位于华山北面。
3.古人年龄称谓。
4.行冠礼。
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
始。男子20岁时举行,与之相对应的女子成年礼被称为笄礼,一般
在女子15岁时举行。
5.古代礼仪的词语(《周亚夫军细柳》)。
(1)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2)揖:古代的拱手礼。
(3)拜:屈膝、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
(4)改容式车:从车上站起身来,然后用双手扶车前的横木(扶
手),身子也微微往前躬,表示敬意。这里是汉文帝被周亚夫所感动。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
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
",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
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wii,解释为
“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
・单元整理
①利②得
③戒④道
⑤居⑥发
⑦士⑧拂
⑨且⑩焉
军使
骑诏
2.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去",古义是“离开”,
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
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
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https:
//baike./item/%E9%BE%9F%E8%99%BD%E5%AF%BF/2356846"\t
[blank)》)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
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
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单元整理
①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
②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③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④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⑤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丈夫之冠也(古义:对男子的通称。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⑦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生命、命令)
⑧以顺为正者(古义:准贝1],标准。今义:不偏斜,与“歪”相对)
⑨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
词)
⑩人则无法家拂士(古义:指在国内。今义:进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指在国外。今义:出去)
------《孟子》三章
①方七百里(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今义:常指方向或方形)
②河阳之北(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③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④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并且)
⑤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⑥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今义:房屋)
⑦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指向等)
⑧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
“连……都……今义:曾经)
⑨荷担者三夫(古义:肩负、扛。今义:荷花)
⑩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投诸渤海之尾(古义:边。今义:尾巴、末端)
-------愚公移山
①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在思想和行为上走
在前端的人)
②军中闻将军令(古义:听从。今义:用鼻子嗅)
③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
队的凭证。今义:节日)
④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营垒。今义:墙壁)
⑤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⑥使人称谢(古义:致意,问候。今义:感谢)
--------周亚夫军细柳
3.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
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凡是通假字,
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如《三峡》中“略无阙处”中的“阙",通"缺”,空隙、缺口的
意思。
・单元整理
①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②往之女家(同“汝”,你)
③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④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⑤人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⑥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⑦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⑧无陇断焉(同“垄”,高地)
⑨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
⑩改容式车(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4.词的活用。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
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
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
“打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单元整理
(1)使动用法
①富贵不能淫(使……惑乱、迷惑)
②贫贱不能移(使……改变、动摇)
③威武不能屈(使……屈服)
④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⑤劳其筋骨(使……劳累)
⑥饿其体肤(使……饥饿)
⑦所以动心忍性(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⑧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
(2)动词作状语
①人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指在国外)
(3)名词作动词
①军棘门(驻军)
②介胄之士(披甲戴盔)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
(4)形容词作动词
①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②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
担心)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5)形容词作名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6)名词作状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竹箧、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
装土石的意思)
(4)被动用法
帝感其诚(被……所感动)
5.文言文句式。
(1)判断句。
①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③
此真将军矣!④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省略句。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省略句)
②(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③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3)倒装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正常的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②告之于帝。(正常的语序:于帝告之。)
③舜发于吠亩之中(正常语序为“舜于吠亩之中发”,文中后面的
五个句子也是状语后置倒装句)
④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苦何而不平)
⑤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遂率荷担者子
孙三夫)
(4)被动句
②天子为动。②帝感其诚。
6.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翻译的方
法有:留、删、换、调、补。
留:
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
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名)、“张怀民”
(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删:
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
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换:
古语换为今语,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调:
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
语的语序来表达。如:“相与步于中庭”调为“相与于中庭步"。
补:
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省略的成分,翻
译时则要适当补充。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文:(我乘船)随
着江流漂荡,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四、古诗文考点
考点一:读音和节奏
文言文节奏与停顿划分方法:
(1)主谓之间一般要停顿。如“绝/多生怪柏"。
(2)句首发语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后要停
顿。如“盖/竹柏影也"。
(3)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
要分开读。如“可/以为师矣”。
(4)表转折意思的句于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
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
(5)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
・小试牛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D)
A.胶鬲(g6)法家拂士(fii)亲戚畔之(pdn)
B.始研(ch心n)朔东(sti)雍南(yOng)
C.按辔(pei)曩者(ndng)介胄(zhbu)
D.未销(xiGo)谩有(mdn)蓬舟(p6ng)
2.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答案】A【解析】B项应为: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C应是: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D应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考点二:字词解释
结合句意和语境,对重点字关键词的解释要正确。
・小试牛刀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以天下之所顺(顺:通顺,顺利)
B.何苦而不平(苦:愁苦,文中指担心)
C.将军约(条约)诏将军(下诏)
D.欲辨已忘言(名词,言语)
【解析】A顺:归顺,服从;C“约”:规定;D"言"应是名词作
动词,用言语表达。
考点三:句子翻译
答题要求:
(1)重点词、关键字要一一落实。
(2)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到位,有些意思跳跃过大的,翻译时则
要适当补充词语或短语,以使意思连贯。
(3)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4)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
求和习惯。
・小试牛刀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译: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警戒,不要违背你的
丈夫!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
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C.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译:至于周亚夫,谁敢随便去冒犯他呢?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为报答君王的厚爱,手把宝剑自刎而死。
考点四:内容理解与概括
答题要求:
(1)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
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
答题的切入点。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
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
(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
达充分。
・小试牛刀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B.《愚公移山》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
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
这是应该批判的。
C.《周亚夫军细柳》一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典型的细节描写,不仅
表现了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优秀品质,还表现了汉文帝圣明大度的天子
风范。
D.《赤壁》中“铜雀春深锁二乔”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怨
诗。
考点五:观点或态度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
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
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
态度。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
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小试牛刀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
(2)《孟子•尽心上》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与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句话与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这句话意思相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说“不得志
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这样。”普遍的观点
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后半句体现了儒家的
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前半句则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和出世境界。
(3)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无惧困难,意志坚强,毅力顽强,
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
道理。
考点六: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答题要求: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
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
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
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
令人信服。
・小试牛刀
(1)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仍具有可贵
的启发意义。他强调艰难困苦的磨炼可以增长人的才能。经受住挫折
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
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
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在任何时代都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人和"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
大影响。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能怎样获得“人和”呢?
明确:一个人拥有“人和”无疑会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
的利益,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人和只要你有一颗宽容、仁爱、
善良的心,就能获得“人和",就可以获得无穷的正能量,成为一个
强大的人。
(3)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愚公解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
迂也”的问题?
明确:可以搬家、修盘山公路、打通隧道或者发展旅游事业,让
别人进山来等等。但前提是不能破坏自然环境。不管是什么举措,都
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即: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为后人造福。
(4)谈谈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明确:当今时代,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恪尽职守,敬业乐业,
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
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
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
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考点七: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
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
写作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