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九年级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基本信息学科道德与法治实施年级九年级设计者课程标准模块第四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使用教材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单元名称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单元课时4课时二.单元教学规划1.主题名称:守护文明与家园2.主题概述:(1)本单元将“守护文明与家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指明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目标,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围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和感受文明和生态环境与生活变化间的关联性,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以文明与和谐为价值追求,形成对文明和家园的价值体认。从文明与美丽中国的视角,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正视发展中的问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2)通过分析课标及教材内容,梳理本单元知识结构,体现结构化(如下图)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立足守护文明与家园主题,本单元采用现实情境转化为问题或任务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以“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引领,基于主题“守护文明与家园”,设计“读经典——看解释——落行动”的单元活动,在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中,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经典名作,通过收集资料、看官方解释,探寻对文化的底气。在第六课“建设魅力中国”中,讲述“国之创新—万众创新—我的创新”故事,探寻创新引领国家发展,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中国奇迹,建设创新型国家,塑造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新形象。依托文本、视频、图片资源和数据分析等,结合学生身边的本土资源为情境,设置守护文明与家园任务,以此为基点,分解出1.中华文化的特点;2.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3.增强文化自信的措施。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活动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名人经典语录形式呈现、能提供学科核心素养进阶、与学生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有力引导学生完成这些核心任务,在分课时中设计了“赏中华文化,寻文化之根”、“续中华文化,延文化之脉”、“传——美德万年长”小情境,通过从身边案例起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情感人,摆脱空洞抽象的政治话语说教与价值观念灌溉,化解学生疏离感。3.主题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科知识的积累,九年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和操作层面,对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认识和思考不多。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学生受其身心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淡漠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忽视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这个关键时期,帮助学生打牢中华文化底色,传承中华美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4.开放性学习环境:学生实地走访、图书馆、互联网、多媒体设备、图片和视频等数字资源、5.单元学习目标: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善、求大同的核心理念。2.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3.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4.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5.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6.单元评价建议:基于课程标准,从教材出发,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学情,制定了如下的单元评价任务:1.是否具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向。2能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3.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4.能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5.能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7.反思性教学改进:本单元将“守护精神与家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指明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目标,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围绕文明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发现和感受国家富强与生活变化间的关联性,体验富强的发展意义,以文明与和谐为价值追求,形成对文明和家园的价值体认。从文化自信与魅力中国的视角,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正视发展中的问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本单元内容属于国情国策篇,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教师应当做好充足准备,随着时代发展,学生思维更加多元,对知识的汲取要求更高,传统的单个知识点教学已经不再适应学生发展需要。进行大单元教学,站在更高的角度,打破教材知识、学段限制,把时政资源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迁移,重构符合教学实际的新知识系统,使教学环节更紧凑、教学内容更丰富。*8.单元作业/测试(自选项):(1)作业设计理念阐释本单元以“守护幸福”为单元作业主题,立足国情,以“幸福之树、幸福之花、幸福之果”方式逐层展开,从学生的视角结合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美丽中国为主线,讲好守护文明与家园的故事,通过探寻目前国家发展面临的挑战探寻中建设美丽中国的方法。本单元作业设计共分为三个层次:幸福之树——基础过关:本部分作业内容凸显大单元背景下的整体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巩固本课时必备基础知识的同时,坚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的原则,设问相对清晰直接、思维灵活开放、注重基础知识夯实、指向素养培育等。幸福之花——能力提升:本部分作业为能力提升作业,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汇集社会或生活万象,紧扣核心知识,聚焦综合素养,突出学习重点,精准突破学习难点。通过完成本部分作业,引导学生实现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幸福之果——素养提升:本部分立足“单元视角”,打破作业碎片化倾向,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有效呼应,实践性与综合性并进。既注重联系社会实践,突出了思想性、时效性、生活性、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能力的提升、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2)单元作业评价面群星闪耀时——耿耿星河欲曙天项目课时点亮那颗星星课时作业1.【中华文化我传承】☆2.【民族精神牢记心】☆3.【发展问题要正视】☆4.【美丽中国要建成】☆累计共点亮___________颗星星成长和收获▲◆★1.分层标志:▲了解知道;◆理解分析;★运用综合。2.评价标准:▲稍差、及格;◆中等、良好;★优等、优秀。3.奖励机制:①高质量完成课时实践作业的同学,可在课时评价点亮天空中最亮的星星。②课时作业“星星”,点亮最多星☆的同学成为本单元的“耀眼之星”。(三)课时教学设计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1.基于单元视角下的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题作为讲述“文明与家园”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包括“中华文化根”和“美德万年长”两个目题,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使学生自觉重视中华文化的价值,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认同与自信,践行中华传统美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个人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此外,本节课还应培养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参与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的核心素养。因此,本框题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延续,也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2.基于学生身心特点的课时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科知识的积累,九年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和操作层面,对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认识和思考不多。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学生受其身心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淡漠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忽视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这个关键时期,帮助学生打牢中华文化底色,传承中华美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3.基于学生发展水平的课时学习重点: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4.基于学生发展水平的课时学习难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5.开放性学习环境:黑板、多媒体设备、图片和视频等数字资源6.基于核心素养的课时学习目标:文化认同: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自信的意义,能够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责任意识:明确文化自信的途径,作出符合文化自信要求的判断和选择,坚定文化自信。道德修养: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知懂得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7.基于活动引领的课时教学过程:(一)飞花令引课近年来随着热播综艺“中国诗词大会”开播以来,其对优秀文化传播的独特的形式,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尤其是“飞花令”的抢答形式,更是倍受社会青睐。今天,我们也把“飞花令”带到了课堂,“抢答飞花令”看看同学们的文化知识知多少。(设计意图:聚焦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借中国诗词大会的契机,以“抢答飞花令”的形式展开。一方面让学生快速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认同(展示课题:延续文化血脉)(二)讲授新课环节一:中华文化根创设情境:赏中华文化,寻文化之根材料呈现: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图片。【教师提问】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回答】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发现的基础上,辅以答疑解惑有助于深化学生认知,提升能力。如:对中华传统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讲解。深化学生对不同特点的侧重点的认识与辨析,突破重难点)【教师引导】(1)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中华文化(2)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师提问】:你能从这些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归纳出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呢?【教师引导】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特点。环节二:续中华文化,延文化之脉【活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师提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新时代,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各抒己见。(设计意图:在自学中,学生能充分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多媒体展示情境2:中华文化“保卫战”播放视频:中国人应该有的自信(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认识到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从而思考到怎样才能做到文化自信。)环节三:传——美德万年长【活动2】析——美德播放视频:中国人的样子(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且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所在。)【活动3】学——美德向学生讲述济南交警吕玮被授予“济南好人”称号的故事。(设计意图:通过讲述“济南好人”吕玮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之中,引导学生见贤思齐、身体力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三)巩固提升环节三:颗粒归仓畅谈收获在下列主题中任选一个进行三分钟即兴演讲:探寻中华文化根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传统美德(设计意图:通过演讲活动让学生将本节课主要观点进行提炼,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把学到的知识输出位自己的能力,深化对延续文化血脉的情感体验。)教师寄语: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凝结着民族的价值追求。文明是个体教养和开化的表征,也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辉煌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8.课时教学板书设计:9.课时作业设计:1.中华世纪坛序言中写道:“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

)A.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B.中华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C.中华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答案】D2.有一种浪漫,叫“中国人给航天器取名”:导航卫星叫“北斗”、科学卫星叫“悟空”,月球探测叫“嫦娥”、火星探测叫“天问”……每一个响亮的名字背后,都是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这些响亮的名字彰显了(

)①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③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从不敢、不能到不想,要靠铸牢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魂”“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下列对文化自信理解正确的有(

①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③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④增强文化自信不需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学校决定组织一次“文化之旅”研学活动,安排路线如下:听非遗传承人讲福州脱胎漆器悠久的历史;参观鼓楼区文化馆“改革开放之文化繁荣”图片展:参观黄花岗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故居暨福州辛家革命纪念馆。根据材料,回答小题。4.根据参观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文化有(

)A.中华传统文化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一革命文化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一革命文化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一革命文化一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答案】B5.开展“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意义在于(

)①增强文化自信

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③吸收一切文化

④培养爱国情怀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二、分析说明题6.【解字“家”与“国”】中国象形文字是表意的,每个文字都讲述着一个故事。今天,我们从“家”、“国”二字说起,感受中国文化中的家国情怀。(1)“家”、“国”二字的数千年演变,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2)有同学说,“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你是否赞同这位同学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2)不完全赞同。①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国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幸福之果——探究拓展幸福之果——探究拓展三、课后延伸:将即兴演讲其余两个组内完成10.课时教学反思(实施后填写):本课教学的开展,主要基于学生自学的基础,进行相应的知识点拨,配以相应的讨论以及习题演练。对学生自学能力、专注度以及分析总结能力要求较高。同时,本课引用大量的文化的内容,融入大量的时政热点,不过大部分都是浅尝辄止,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对时政热点以及材料的挖掘力度有待提高。本课立足于教材具体知识点的讲解,疑难点的辨析,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理解与升华,但缺少相关的文化熏陶以及情感培养。第2课时凝聚价值追求1.基于单元视角下的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作为讲述“文明与家园”这一单元的第二节,包括“高扬民族精神”和“构筑中国价值”两个目题,总的来说,本课包含两个核心概念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来说都很熟悉。符合本课内容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学生在语文课文学习或各种活动中,都有很多的了解,因此理解上难度不大。重在帮助学生挖掘这些典型人物身上的共性,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从而更好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基于学生身心特点的课时学情分析: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深入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从认识和情感体验层面,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了解只停留在为数不多的英雄人物身上,尚缺乏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的理解。学生总认为爱国是丰功伟绩,是伟大的牺牲,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很难从日常生活中体验爱国情感。从理解力方面,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有生活体验,例如学习和生活中的刻苦努力、热爱班级的集体意识、以及学校各种活动过程中关于品质和能力的锻炼等等,但很难抽象到精神层面、爱国情感这种高度。此外,生活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受到诸多挑战,学生可能出现价值观盲目认同。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会将积极的态度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小事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3.基于学生发展水平的课时学习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4.基于学生发展水平的课时学习难点: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开放性学习环境:黑板、多媒体设备、图片和视频等数字资源6.基于核心素养的课时学习目标:政治认同: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道德修养:认识民族精神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达成价值认同与共识。法治观念: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责任意识: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基于活动引领的课时教学过程:(一)鲁迅文章节选引课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设问:举例说明什么样的人物可以被称作中国的脊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察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而导入本课主题。)(展示课题:凝聚价值追求)(二)讲授新课环节一:高扬民族精神创设情境:时代精神话共识材料呈现:出示教材资料,鲁迅先生的文章节选。出示“中国脊梁”的人物照片,从古至今以及现在的“中华脊梁人物”【教师提问】讨论并交流: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请列举体现“中国脊梁”的人物或故事。【学生回答】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由鲁迅先生的文章,引出“中国的脊梁”,学生们在分享自己所知的英雄故事时体会民族精神的自古至今在不断延续,初步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及意义,为下一环节做好情感及认知上的铺垫。)【教师引导】我们“中华脊梁人物”体现的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活动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时代精神的图示,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依据介绍的时代精神找共同点,总结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通过学生的分享发言,教师进行提炼总结。(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成组学习抗战精神、大庆精神、以及载人航天精神等内容,通过自主学习英雄事迹体会民族精神,并总结归纳时代精神的共性之处,自主分析民族精神的内容,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方法。)多媒体展示:播放《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强大精神动力》视频并提出问题。提问:为什么要高扬民族精神?【教师引导】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设计意图:运用视频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视频内容有助于触动学生的情感。在分析讨论中,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思考民族精神的具体作用。教师在总结过程中用不同时期的历史配图,帮助学生进行归类和总结,加强对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理解。)环节二:构筑中国价值【活动2】请你来推荐请同学们向“好人榜”推荐一位身边的好人?并谈谈你推荐的理由(价值观)。学生分享交流教师追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榜样,用学会运用核心价值观的观点来推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归纳总结分享的答案,从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作用?归纳总结: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学生阅读材料及图片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辨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在辨析四位同学不同认识的基础上,巩固和深化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要求。)归纳总结:①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②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③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志则国振兴。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环节三:颗粒归仓畅谈收获【知识交流】学生根据个人对民族精神的理解进行才艺大比拼,述说有关民主精神的成语、名言名句、故事典故、史事故事等。【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中学生志愿者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关爱老人儿童、保护环境等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为了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他们那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倡议1.在家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设计意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教师寄语: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要积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同时构筑中国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的新篇章。课时教学板书设计:课时作业设计: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下列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有()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②礼之用,和为贵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C2.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下列关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之间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BCD【答案】B3.“爷爷在移山,奶奶在磨杵,奔跑的夸父日行两万五;精卫衔石来,女娲把天补,是谁卧薪尝胆吃的是苦中苦……”一曲《中华好儿孙》唱出中华儿女的豪迈,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代代相传。这些故事和歌曲中饱含的是 ()①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②时代精神③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精神④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答案】C4.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践行美德,青少年应培养()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④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的生存法则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5.“不求最好但求无愧于心,希望我能成为大山里孩子们的一盏明灯,永远照亮他们前行的路。”“吉林好人·最美教师暨黄大年式好老师”孙金士从教二十多年,扎根大山,无私奉献,独自一人撑起教学点,把教育好学生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启示我们要()①传承民族精神②弘扬传统美德③维护国家荣誉④践行价值准则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二、分析说明题6.材料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中,孕育并诞生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它既为打赢这场总体战、阻击战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又必定以它的深刻内涵载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册。材料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庞茜是贺州市人民医院第一批赴湖北抗疫医疗队队长。报名出征湖北,在庞茜看来,既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一名医护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作为妈妈,她也为孩子树立了善良、勇敢而行的好榜样。(1)伟大的“抗疫精神”是哪一精神的具体体现?(2)庞茜自觉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哪些价值准则?材料三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制定了重振民族精神的法案;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由政府主导,培育“韩国精神”;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3)材料三中所提到的国家为什么都强调要培育民族精神?(4)阅读下表,请在表格①②③处分别填写对应的内容。典故、事例或名言警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团结统一“和为贵”①

勤劳勇敢司马迁忍辱著《史记》③

【答案】(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2)敬业、友善。(3)①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②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①爱好和平②日出而作、前仆后继③自强不息幸福之果——探究拓展幸福之果——探究拓展三、课后延伸:每组策划一个关于中学生如何传承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方案。10.课时教学反思(实施后填写):本课对学生自学能力、专注度以及分析总结能力要求较高。同时,本课引用大量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大量的案例材料,不过大部分都是浅尝辄止,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对时政热点以及材料的挖掘力度有待提高。本课立足于教材具体知识点的讲解,疑难点的辨析,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理解与升华,但缺少相关的实践。第3课时正视发展挑战基于单元视角下的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学生要有基本的国民身份确认能力,这一能力的发展,体现出明显的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循序渐进的特征。本课旨在加大对中学生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生态意识教育的力度,增强青少年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育。基于学生身心特点的课时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深度不够且具有一定片面性,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必然性、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对问题的分析不科学、不全面。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内涵了解不全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不深。基于学生发展水平的课时学习重点: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和资源问题。基于学生发展水平的课时学习难点:我国的人口政策以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开放性学习环境:黑板、多媒体设备、图片和视频等数字资源基于核心素养的课时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当前的人口状况,知道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和呈现出的新特点。理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明确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理解人口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了解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7.基于活动引领的课时教学过程:暖身活动引课观看视频《2020年7月联合国警告:人类不及时行动,将有更多灾难爆发,疫情会源源不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本课时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正视发展挑战”。讲授新课知识点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1.人口方面的国情和特点[活动设计](1)活动一:阅读教材P75“相关链接”,说说该内容反映了什么问题。(2)截止2020年03月16日,全球230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585,204,179人,其中中国以1,400,050,000人位居第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以1,354,051,854人位居地球第二,第三至第十名分别是: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思考:从上述材料中你读出哪些信息?[教师点拨]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探究与分享](1)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人口总量由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全国总人口由1949年的5.4亿人发展到2018年的近14亿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4%。(2)图片:(3)材料: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14.1178亿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注:全国人口是指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思考:上述材料分别说明我国人口现状具有哪些基本特点。[教师点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如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教师讲解]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对此,我国实施了怎样的人口政策?推行这项政策有何意义?2.计划生育的历史变迁[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77第一个“探究与分享”,并观察漫画(课件展示),思考下列问题。(1)结合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思考:“全面三孩”政策是迎合哪一特点制定的?(2)由计划生育到“全面二孩”政策再到“全面三孩”政策,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教师点拨](1)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2)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3.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探究与分享]阅读教材P77“探究与分享”思考:(1)从上述材料中,你能看出我国近年来劳动力人口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结合生活事例,说一说劳动力人口状况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教师点拨]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知识点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1.我国资源形势严峻、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77—80,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讨论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哪些严峻挑战?讨论二:我国的资源形势及其形成原因、造成的影响分别是什么?讨论三:我国面临怎样的环境形势?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现象会产生什么危害?[教师点拨](1)我国资源总体特征: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2)我国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2.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活动设计](1)阅读材料:为整合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环保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的部分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2)阅读教材P78“探究与分享”,分组讨论左边第二位同学的观点并思考,面对我国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点拨]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8.课时教学板书设计:课时作业设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创新驱动我认识【课时作业】1.人口问题已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当前我国人口现状的新特点是(C)①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②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③男女性别比例平衡,出生率低④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0•邵阳)当前,中国面临着人口基数大、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性别比失衡、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分布不均等问题。这些问题(A)①对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②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④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3%、33%、28%,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7%,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雾霾现象凸显。材料体现了我国(C)A.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B.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C.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和环境问题D.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4.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①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②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命至上的文明发展道路③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④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习近平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加强协同,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体现我国(B)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把坚持保护环境作为国家的工作中心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良好生态环境④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的核心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幸福之花——幸福之花——能力提升二.实践探究幸福之果——探究拓展以“转变发展方式”为议题,观看环保类节目,了解法我国如何正视发展的挑战。

幸福之果——探究拓展课后延伸:拓展作业:第4课时共筑生命家园1.基于单元视角下的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学生要有基本的国民身份确认能力,这一能力的发展,体现出明显的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循序渐进的特征。本课旨在加大对中学生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生态意识教育的力度,增强青少年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育。基于学生身心特点的课时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深度不够且具有一定片面性,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必然性、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对问题的分析不科学、不全面。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内涵了解不全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不深。3.基于学生发展水平的课时学习重点:面对快速发展导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更加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生命家园。4.基于学生发展水平的课时学习难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5.开放性学习环境:黑板、多媒体设备、图片和视频等数字资源6.基于核心素养的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知道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2.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路径,知道走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基于活动引领的课时教学过程:暖身活动引课观看视频《绿水青山,美丽中国》大自然是美好的,带给我们丰富的物质支持、无穷的精神享受,给我们提供精神滋养,我们要爱护自然,爱护我们的生命家园。本课时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共筑生命家园”。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活动设计]展示材料。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以公路桥的形式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其范围北起虎门,口宽约4千米,南达香港、澳门,半径60公里内有14个珠三角大中城市、7个机场。此地经过珠江主航道,经过该海域的海上运输繁忙,香港机场航线起落较多,同时该水域内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为了减少对海上航道、飞机起落和中华白海豚生存区域的干扰(海洋生态的保护),就在相应的区域采用了这种海底隧道+岛+桥的方式。思考:(1)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遵循了什么原则?体现了什么发展理念?坚持了哪些基本国策?(2)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师点拨]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④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探究与分享](1)、展示材料。在一个牧场中,牧民有两种做法,一是适当地控制自己的牲畜头数,尽量与牧场的承载力相适应;二是尽可能多地增加自己的牲畜头数……思考:假如你是牧民,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你作出选择的依据是什么?(2)、展示材料。地处浙江省安吉县的余村,森林覆盖率高,山清水秀。在这里,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红红火火,一年四季游客不断。生态旅游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百姓收入高了,生活富了,当地人精心呵护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们明白:当代人享受着自然美景带来的经济收益,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思考:余村在发展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学习?[教师点拨](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知识点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活动设计](1)、展示材料历史上的塞罕坝曾是一片绿洲。后来,由于过度开垦伐木,塞罕坝在百年间由“美丽高岭”退化为茫茫荒原,黄沙漫漫。20世纪50年代,塞罕坝已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林场人发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建成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的人间奇迹。塞罕坝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恢复。如今的塞罕坝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是“华北绿宝石”。思考:材料告诉了我们什么(2)阅读教材P85“探究与分享”思考: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谈谈理由。[教师点拨]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活动设计]阅读材料: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过“绿色发展”理念,突出绿色惠民、绿色富国、绿色承诺的发展思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份承诺。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思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请你列举几个例子。[教师点拨]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