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以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历史为中心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2/3A/2C/wKhkFmYi-gmAUPJAAAIcm7eVy4A274.jpg)
![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以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历史为中心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2/3A/2C/wKhkFmYi-gmAUPJAAAIcm7eVy4A2742.jpg)
![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以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历史为中心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2/3A/2C/wKhkFmYi-gmAUPJAAAIcm7eVy4A2743.jpg)
![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以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历史为中心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2/3A/2C/wKhkFmYi-gmAUPJAAAIcm7eVy4A2744.jpg)
![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以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历史为中心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2/3A/2C/wKhkFmYi-gmAUPJAAAIcm7eVy4A27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以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历史为中心一、本文概述《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以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历史为中心》一文,旨在深入探索察哈尔蒙古在十七世纪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轨迹。察哈尔蒙古,作为蒙古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历史地位与影响在蒙古族及至中国北方地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七世纪,正值明清易代之际,察哈尔蒙古本部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诸多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塑造了察哈尔蒙古自身的历史走向,也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十七世纪察哈尔蒙古本部的历史进行细致梳理与深入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与整理,重构察哈尔蒙古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架构与社会形态,揭示其内部权力结构、族群关系以及与其他政权之间的互动。结合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对察哈尔蒙古的经济生活、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变迁与发展。通过对察哈尔蒙古历史的深入研究,进一步理解蒙古族及北方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为当下及未来的区域历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历史地理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研究方法,力求在全面、客观地呈现十七世纪察哈尔蒙古本部历史的基础上,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与影响,为深化对蒙古族及北方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做出贡献。二、察哈尔蒙古概述察哈尔蒙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蒙古族群,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当时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并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察哈尔部是蒙古帝国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名称来源于成吉思汗的护卫军“察哈尔”。在17世纪,察哈尔部在蒙古地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时,察哈尔部的领导者是林丹汗,他是蒙古的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试图恢复蒙古的统一和辉煌,但面临着来自满洲的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强烈挑战。在17世纪中叶,后金的皇太极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征服和政治联姻,逐渐削弱了察哈尔部的力量,最终在1635年击败了林丹汗,察哈尔部被迫归顺后金。这一事件标志着蒙古地区力量格局的重大变化,也为清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察哈尔蒙古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国北方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传统、语言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发展。察哈尔蒙古的历史研究不仅对了解蒙古族群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边疆政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三、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历史研究十七世纪是察哈尔本部历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不仅深刻影响了察哈尔蒙古的内部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其在整个蒙古地区乃至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林丹汗,即察哈尔部的最后一位大汗,他的统治标志着察哈尔本部在十七世纪初的辉煌。林丹汗致力于复兴蒙古帝国,并试图通过联合其他蒙古部落以及与明朝的对抗来实现这一目标。随着明朝与后金(即后来的清朝)的联盟,林丹汗的统治逐渐陷入困境。他的军事行动屡次受挫,最终在1634年病逝,察哈尔本部开始走向衰落。林丹汗逝世后,后金迅速展开了对察哈尔本部的征服。1635年,后金军队攻破察哈尔都城,俘虏了林丹汗的遗孀及其子嗣,察哈尔本部正式成为后金的附庸。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察哈尔本部在政治上的衰落,也导致了其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在清朝的统治下,察哈尔蒙古逐渐融入了更大的满族统治体系之中。尽管察哈尔本部在清朝时期失去了独立的政治地位,但其作为蒙古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对清朝的统治和蒙古地区的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察哈尔蒙古人在清朝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参与了清朝对西藏、新疆等地的征服与治理。同时,察哈尔本部也保留了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些文化和传统在清朝时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十七世纪的察哈尔本部历史是一段充满变革与转型的时期。从林丹汗的统治与衰落,到后金的征服与察哈尔的变迁,再到清朝时期的地位与影响,察哈尔本部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多重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深刻影响了察哈尔蒙古自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蒙古地区乃至中国历史的进程。四、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与其他蒙古部落的关系十七世纪的察哈尔本部,作为蒙古高原上一个具有显著影响力的部落,与其他蒙古部落之间形成了复杂且多元的关系网络。这些关系既体现在政治联盟与对抗,也体现在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个层面。在政治层面,察哈尔本部与喀尔喀蒙古、科尔沁蒙古等部落时有合作,也有冲突。例如,察哈尔林丹汗在位时期,他曾试图通过政治联姻和军事援助等方式巩固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以共同对抗来自明朝和后金的压力。随着后金势力的崛起和林丹汗的去世,察哈尔本部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逐渐紧张,最终爆发了多次边境冲突。经济层面,察哈尔本部与其他蒙古部落的互动主要表现在贸易和资源共享上。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察哈尔本部与周边部落形成了互补的经济结构。例如,察哈尔本部以畜牧业为主,而科尔沁蒙古则以农业和手工业著称。双方通过定期的贸易集市,交换马匹、皮毛、粮食和手工艺品等商品,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利益的共享。文化层面,察哈尔本部与其他蒙古部落的交流与融合表现得尤为明显。蒙古高原上的各部落虽然语言、习俗和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属于同一个民族共同体,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察哈尔本部作为蒙古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之一,通过与其他部落的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也为蒙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军事层面,察哈尔本部与其他蒙古部落的关系更为紧密。在面对外敌入侵或内部纷争时,各部落往往会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抵御外敌或平息内乱。例如,在林丹汗统治时期,察哈尔本部与喀尔喀蒙古、科尔沁蒙古等部落联手对抗后金军队的入侵,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团结精神。十七世纪的察哈尔本部与其他蒙古部落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元的。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个层面,察哈尔本部都与其他部落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互动。这些关系不仅影响了当时蒙古高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发展,也为后世的蒙古历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和深刻的启示。五、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与清朝的关系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与清朝之间的关系复杂而深远,既有冲突也有合作,两者之间的互动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清朝初期,察哈尔本部作为蒙古族的一个重要部落,与清朝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军事冲突为主。察哈尔本部在明朝灭亡后,一度试图保持其独立地位,与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对抗。随着清朝实力的逐渐增强,察哈尔本部在多次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清朝也意识到与察哈尔本部进行和平合作的重要性。为了稳定边疆,清朝开始对察哈尔本部进行招抚,并通过联姻、册封等手段加强与其的联系。例如,清朝将察哈尔本部的首领册封为亲王,给予其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特权,同时也通过联姻来巩固双方的关系。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清朝与察哈尔本部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双方之间的贸易逐渐恢复,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察哈尔本部的牧民开始向清朝提供马匹、皮毛等物资,而清朝则向察哈尔本部提供粮食、布匹等生活用品。这种经济交流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也加深了双方之间的文化联系。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与清朝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冲突到合作的过程。尽管双方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通过和平合作和经济文化交流,双方逐渐建立了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历史的影响和遗产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历史在蒙古族乃至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察哈尔,不仅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在维护国家统促进民族融合、传承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上,察哈尔本部作为蒙古大汗的直辖领地,对于维护蒙古各部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起到了关键作用。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使得察哈尔成为了连接蒙古高原与中原地区的桥梁和纽带。在经济上,十七世纪的察哈尔本部经济繁荣,畜牧业、农业、商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种繁荣不仅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促进了蒙古高原与中原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推动了整个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文化上,察哈尔本部作为蒙古族文化的中心,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传统的蒙古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还有独特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等。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对于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历史还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为后人研究蒙古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为研究蒙古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历史的影响和遗产是多方面的,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这些影响和遗产不仅对于蒙古族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七、结论如果您需要撰写一个关于十七世纪察哈尔蒙古历史的结论段落,我可以基于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来帮助您。十七世纪的察哈尔蒙古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察哈尔蒙古部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和变化。在这一时期,察哈尔部与周边的满族、汉族以及其他蒙古部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些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七世纪察哈尔蒙古部落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它们如何与当时的清朝政权互动。经济方面,察哈尔蒙古如何通过贸易和畜牧业维持和发展自身的经济实力。文化上,察哈尔蒙古如何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传统,同时也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察哈尔蒙古在军事上的角色和贡献,以及它们在地区冲突和战争中的表现。结论可能会提出这一时期察哈尔蒙古历史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蒙古族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和建议。参考资料:察哈尔蒙古,作为中国蒙古族的重要分支,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期。关于察哈尔蒙古的历史研究仍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本文旨在探讨察哈尔蒙古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术界对察哈尔蒙古的历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关于其起源和发展历程仍存在许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察哈尔蒙古起源于元朝时期,是由成吉思汗的子孙所建立。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察哈尔蒙古是在明朝时期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蒙古族分支。察哈尔蒙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期,他们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在元朝时期,察哈尔蒙古的祖先曾是蒙古帝国的统治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察哈尔蒙古逐渐失去了其对蒙古帝国的主导地位。在明朝时期,察哈尔蒙古开始向内蒙古地区迁徙,最终在那里扎下了根。在近代,察哈尔蒙古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在清朝时期,他们曾被纳入到满族的统治之下,并被迫接受清朝的文化和宗教。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战争的爆发,察哈尔蒙古逐渐成为了中国政治变革的前沿地带。在这个过程中,察哈尔蒙古开始接触并接受现代化的思想和制度,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察哈尔蒙古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作为中国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察哈尔蒙古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对于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蒙古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察哈尔蒙古在现代国家建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传统游牧生活方式和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重要的生态和环境管理经验。目前,学术界对于察哈尔蒙古的历史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关于察哈尔蒙古起源和早期历史的研究仍缺乏足够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证据。对于察哈尔蒙古在近代的发展历程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研究尚不充分。关于察哈尔蒙古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研究也亟待加强。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未来学术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察哈尔蒙古历史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和国家建设中的角色与价值。应该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中,以推动其研究的深入发展。察哈尔部是蒙古族最著名的部落之一,历史上号称蒙古中央万户。在北元时期是蒙古大汗的直属部落,其各鄂托克的领主历来都由“黄金家族”达延汗的长子图鲁博罗特(大部分鄂托克)和六子斡齐尔博罗特(克什克腾鄂托克)的子孙承袭。明嘉靖二十六年,察哈尔部达来逊库登汗惧为俺答所并,率领所部十万东迁,移牧于大兴安岭东南半部。不仅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罕有事件;由于移动的结果,在蒙古内部引起了重大变化,并使明廷辽东大为疲蔽,不久便形成清朝兴起的基础。这个事件对整个明清历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史称左翼蒙古南迁。到了清代以后,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克什克腾、敖汉、奈曼等鄂托克脱离察哈尔部成为独立的蒙古部落,但是历史上他们源于察哈尔部,其领主都是察哈尔部的后裔,他们仍然是察哈尔部派生出来的部落。1675年(康熙十四年),清廷将察哈尔部众从辽西义州边外迁徙到宣化、大同边外安置,按满洲八旗建制,设置左右两翼察哈尔八旗。至此,察哈尔部就特指两翼察哈尔八旗了。对“察哈尔”一词,一般史学界认为源于波斯语,其意为“家人”、“奴仆”、“卫士”、“宫殿卫队”之意。蒙古军队西征以后把这个名词带回到蒙古高原,融入蒙古语。据史料和成吉思汗祭词记载,“察哈尔”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成吉思汗建国初期。成吉思汗于1211年对金朝发动战争,其中派往金朝传达檄文的使臣名叫“察哈尔火者”。另外成吉思汗生前把以“察哈尔”命名的自己一部分家人和贴身仆人赐给幼子拖雷之妻。以后,“察哈尔”一词又见于蒙古文史书《黄金史纲》、《黄史》中。在汉文史籍中见于《皇明九边考》、《武备志》、《登坛必究》、《国榷》等史籍中。在这些汉文史籍中“察哈尔”一词有几种不同的译写:察罕儿、擦汗儿、叉罕儿等。在蒙古族历史史诗《江格尔》中,“察哈尔”一词频繁出现,目前的汉文“察哈尔”一词从清代开始沿用至今。查阅蒙古历史文献,“察哈尔”有其久远的历史。1206年成吉思汗称汗,蒙古帝国从此建立。成吉思汗在赐封了各位功臣之后,首先扩充了号称“怯薛”的万人护卫军。成吉思汗把这一万名护卫,分成10个千户。每1000名为一个集体,各有他们不同的职责。成吉思汗亲自为这一万名怯薛军制定了明确的分工和规则。这支怯薛军是成吉思汗保障自身安全和巩固其政权的一个重要支柱。成吉思汗为这支军队制定严密的护卫制度的同时也给予他们种种特权,并使他们直接归属于自己掌管和在嫡系亲信控制之下。成吉思汗之后的窝阔台汗,照例继承了成吉思汗的怯薛军制度。元朝建立以后,也始终继承着这一制度,怯薛军由大元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其军队数额都保持在万人以内。据史料记载,在元朝时,有部分西域的钦察人、康里人、阿速人、唐兀人被编入护卫军内,这说明在怯薛军内还融入了西方人种。元朝灭亡,蒙古人退回漠北以后,蒙古人仍保留着其旧制,特别是到了北元达延汗时代,这一点更为明显。达延汗再度统一蒙古,在重新划分各万户时,依照成吉思汗的旧例,建立了自己的护卫军——中央察哈尔万户。成吉思汗的怯薛军也就延续到了察哈尔中央万户。察哈尔万户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蒙古大汗贴身护卫军,同时也具备了军事和生产双重任务。元朝灭亡,元廷北迁后,北元军队继续与明军作战,形成了北元与明朝的南北对峙局面,蒙古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明朝对蒙古进行了为时半个世纪之久的战争。蒙古内部内讧时有发生,大大削弱了中央汗庭和黄金家族的权力和地位,使他们的权威逐渐衰落,蒙古异姓王领主的势力乘机崛起,兼并领地,并企图篡夺蒙古大汗之位。从此蒙古陷于长时期无休止的战乱、分化和重组之中。蒙古族人民,包括领主,对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各部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争斗深感失望。他们缅怀着祖先的辉煌业绩,更渴望巩固昔日大汗的正统地位。在这时,人们为了增强蒙古大汗身边的护卫军的崇高地位和激励士气,开始使用成吉思汗时代就已经出现的“察哈尔”之词来命名护卫军和大汗的直属中央部落。从此“察哈尔”一词名扬天下,使蒙古大汗直属部落又添加了一个神圣的光环,使得“察哈尔”部在蒙古各部中与众不同。从此以后,察哈尔部的传统特殊的地位,如同成吉思汗直系后裔被后人尊奉为“黄金家族”一样,继续被后人确认,一直居于蒙古宗主部的地位,成为北元大汗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时与大汗后裔相提并论,成了蒙古政权的代名词。达延汗时代蒙古六万户重新划分的方式是完全按照成吉思汗时期的惯例进行的。达延汗把六万户分成左翼三万户和右翼三万户,大汗驻帐于察哈尔中央万户中。在察哈尔万户内部也划分为左右两翼,大汗驻帐于居中的老察哈尔营。这种划分与成吉思汗的中军及左右两翼的军事行政划分非常相似。元朝末年,全国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动摇了元王朝的统治。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建立了明王朝,同年8月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朝政权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元顺帝率领着黄金家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少数民族政权从中原全身而退的“奇迹”。这要归功于从成吉思汗开始的扩张,使得蒙古帝国幅员辽阔,而元朝的中国版图只算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对于蒙古各大汗国和部落享有宗主权。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原的领土,而蒙古帝国依然存在。蒙古贵族退出中原后,仍保持着对蒙古高原大漠南北的统治,与明王朝相抗衡,这个政权史称“北元”。元廷北迁后,元惠宗仍然企图重新入主中原,不断进行收复大都的军事反攻。而明朝则打算乘胜消灭北元势力,统一全国,于是他们之间不断有战争爆发,双方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取胜。这样北元蒙古与明朝两个政权对峙局面维持了长达二百余年。然而北元方面由于对明战争的失利,以及统治层内部的斗争,使蒙古的实力大大削弱,难以恢复昔日元王朝的辉煌。明初以北元大汗为中心的蒙古各部,居住在漠北、漠南的蒙古高原上,与西部卫拉特蒙古相区别称为“东蒙古”。北元大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被视为蒙古的正统。但是元亡之后,北元大汗再也无力实现对各部的控制,西蒙古卫拉特部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388年西蒙古卫拉特领主与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相勾结,在土剌河杀害了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又拥立也速迭儿为蒙古大汗。在一百多年前,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曾与忽必烈争夺皇位以失败告终。百年以后阿里不哥的子孙也速迭儿起兵杀死了忽必烈的后代报了前辈一箭之仇,这在蒙古汗统上是一件大事。因为自元朝以来,无论汗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如何激烈,忽必烈家族的汗权从来没有动摇过。这一事件的发生,使西蒙古卫拉特部进一步发展成为与大汗分庭抗礼,与东蒙古并驾齐驱的政治、军事力量,开始了与东蒙古的争霸阶段。蒙古东西部相争,明朝开始插手,形势变得复杂起来。也速迭儿不久死去,从1389年至1415年26年间相继有六位大汗走马灯般地上任,这其间充满着卫拉特领主与蒙古黄金家族的权利争夺,同时,蒙古军队同明朝军队也进行了多次的战争。1425年,北元大臣阿鲁台(阿速特部首领)拥立东蒙古科尔沁部首领哈萨尔七世孙阿岱台吉为全蒙古大汗,称阿岱汗,阿鲁台自任太师。蒙古大汗之位在黄金家族内部由忽必烈元裔转到了哈萨尔系子孙,阿岱汗在位期间,与明朝和卫拉特部进行了几次大的战争。1433年,卫拉特领主脱欢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政治地位并与东蒙古争雄,另拥立黄金家族成员,元裔的脱脱不花为汗,自己以太师名义掌握实权,汗廷出现了太师专制的局面。而东蒙古的贵族们在阿岱汗统领下与卫拉特部抗衡,蒙古汗廷同时出现了两位大汗同时执政的局势。但是随后在1438年脱脱不花在脱欢的支持下袭杀阿岱汗于母纳山(今乌拉特前旗乌拉山),但实权掌握在卫拉特领主脱欢手里。于是卫拉特取代了蒙古的实际统治地位,称雄于蒙古高原,成为明王朝的劲敌。脱欢于1439年死去,他曾谋求自己登上汗位的遗愿最终由儿子也先实现了。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卫拉特部首领也先太师率部南下,对明王朝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明王朝50万大军全军覆没,也先在土木堡俘获了明王朝的英宗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役”。在这之后也先暂时统一了东西蒙古。也先得势之后毫无顾虑地将脱脱不花在内的大批黄金家族成员逐一除掉,于1453年自称为汗,称大元天盛汗,卫拉特部势力达到了鼎盛时代。1454年,也先称汗后,当时在脱脱不花汗时期任枢密院知院一职的阿剌因谋取太师之位未成与也先反目,遂起兵杀死了也先汗。从此卫拉特部势力瓦解,也先余部退出东蒙古地区。此后,蒙古各部相继争夺蒙古高原上的霸主地位,互相攻杀。在这一时期,蒙古汗位名义上仍由黄金家族占据。实权落入喀喇沁部领主孛来和翁牛特部领主毛里孩(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里古台之后裔)手中。继而称霸蒙古政坛的,是卫拉特部的癿加思兰。他们的相继登台,使全蒙古的统治核心再度多次发生政变和内讧,混乱局面交互出现。不过这个时期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权威再度衰落,从元朝灭亡以后开始的百余年的政治风云已将蒙古黄金家族扫荡得所剩无几。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脱脱不花汗死后,留下两个同父异母兄弟的儿子:摩伦与其弟马可古儿吉思,他们成为孛来和毛里孩争权夺利的工具。1455年,孛来起兵攻杀阿剌,拥马可古儿吉思为汗,自称太师。1465年,与马可古儿吉思不和,将其杀死,自己也死于毛里孩之手。毛里孩拥摩伦为汗,自为太师,掌握了蒙古的实权。次年,与摩伦汗反目,将其杀死,不久自己也被满都鲁、孛罗忽(巴延蒙克)等合兵诛杀。马可古儿吉思和摩伦汗都没有子嗣。摩伦汗死后,汗位空缺八年之久。元室后裔只剩下脱脱不花汗的幼弟满都鲁和长弟之子哈尔固楚克。哈尔固楚克在亡命他乡途中被惨遭暗害。其妻子是也先的女儿齐齐克,她在丈夫死后,于1452年生下遗腹子巴延蒙克。为免遭也先的迫害,她将巴延蒙克送到斡罗出少师那里。后来巴延蒙克娶斡罗出少师的女儿锡吉尔做了妻子,于1472年生下一子,取名巴图蒙克,他就是后来中兴蒙古的达延汗。1475年,满都鲁在巴延蒙克和癿加思兰拥戴下,即位称汗,封巴延蒙克为济农(副汗),并给予孛罗忽的称号,世称孛罗忽济农,癿加思兰任太师。但是好景不长,满都鲁汗和孛罗忽济农中了恶人的离间之计,相互猜疑。最终孛罗忽济农在逃亡途中被杀,癿加思兰太师的“族弟”亦思马因乘机掠取锡吉尔夫人做了自己的妻子。随后亦思马因联合其他领主,将癿加思兰杀死,自己继任太师。满都鲁汗于1479年去世,无子嗣。察哈尔是世代侍卫蒙古大汗的一支特殊的怯薛军。它不是以血缘关系,而是以职业关系为纽带,由万户、千户、百户等大小贵族子弟和蒙古精英人物混合组成的军事组织。那么,怯薛军何时成为察哈尔部落集团的呢?据1958年从茂明安部发现的哈萨尔《圣主成吉思汗祭祀经文》手抄本中记载:对于成吉思汗的祭祀活动“全部赋役由察哈尔各鄂托克承担”,该祭祀经文形成于北元初期。另据蒙古文史书《黄金史纲》记载,“察哈尔”一名称最早出现于也先太师专权时期。达延汗祖父哈尔固楚克台吉被害后,其妻子(也先之女)生下了遗腹子巴延蒙克,为使儿子免遭也先的仇杀,她把儿子巴延蒙克与家中佣人的孩子以偷梁换柱的形式进行了掉换,裹在摇车中,瞒过了也先派来的侦探,保住了黄金家族的血脉。这名佣人就是出生于“察哈尔呼鲁巴特鄂托克”部的鄂台老媪。由此可见,察哈尔至少作为一个鄂托克此时已经存在了,察哈尔部的形成比此时应该更早一些。察哈尔部是蒙古族最著名的部落之一,历史上号称蒙古中央万户。在北元时期是蒙古大汗的直属部落,其各鄂托克的领主历来都由“黄金家族”达延汗的长子图鲁博罗特(大部分鄂托克)和六子斡齐尔博罗特(克什克腾鄂托克)的子孙承袭。明嘉靖二十六年,察哈尔部达来逊库登汗惧为俺答所并,率领所部十万东迁,移牧于大兴安岭东南半部。不仅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罕有事件;由于移动的结果,在蒙古内部引起了重大变化,并使明廷辽东大为疲蔽,不久便形成清朝兴起的基础。这个事件对整个明清历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史称左翼蒙古南迁。到了清代以后,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克什克腾、敖汉、奈曼等鄂托克脱离察哈尔部成为独立的蒙古部落,但是历史上他们源于察哈尔部,其领主都是察哈尔部的后裔,他们仍然是察哈尔部派生出来的部落。1675年(康熙十四年),清廷将察哈尔部众从辽西义州边外迁徙到宣化、大同边外安置,按满洲八旗建制,设置左右两翼察哈尔八旗。至此,察哈尔部就特指两翼察哈尔八旗了。对“察哈尔”一词,一般史学界认为源于波斯语,其意为“家人”、“奴仆”、“卫士”、“宫殿卫队”之意。蒙古军队西征以后把这个名词带回到蒙古高原,融入蒙古语。据史料和成吉思汗祭词记载,“察哈尔”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成吉思汗建国初期。成吉思汗于1211年对金朝发动战争,其中派往金朝传达檄文的使臣名叫“察哈尔火者”。另外成吉思汗生前把以“察哈尔”命名的自己一部分家人和贴身仆人赐给幼子拖雷之妻。以后,“察哈尔”一词又见于蒙古文史书《黄金史纲》、《黄史》中。在汉文史籍中见于《皇明九边考》、《武备志》、《登坛必究》、《国榷》等史籍中。在这些汉文史籍中“察哈尔”一词有几种不同的译写:察罕儿、擦汗儿、叉罕儿等。在蒙古族历史史诗《江格尔》中,“察哈尔”一词频繁出现,目前的汉文“察哈尔”一词从清代开始沿用至今。查阅蒙古历史文献,“察哈尔”有其久远的历史。1206年成吉思汗称汗,蒙古帝国从此建立。成吉思汗在赐封了各位功臣之后,首先扩充了号称“怯薛”的万人护卫军。成吉思汗把这一万名护卫,分成10个千户。每1000名为一个集体,各有他们不同的职责。成吉思汗亲自为这一万名怯薛军制定了明确的分工和规则。这支怯薛军是成吉思汗保障自身安全和巩固其政权的一个重要支柱。成吉思汗为这支军队制定严密的护卫制度的同时也给予他们种种特权,并使他们直接归属于自己掌管和在嫡系亲信控制之下。成吉思汗之后的窝阔台汗,照例继承了成吉思汗的怯薛军制度。元朝建立以后,也始终继承着这一制度,怯薛军由大元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其军队数额都保持在万人以内。据史料记载,在元朝时,有部分西域的钦察人、康里人、阿速人、唐兀人被编入护卫军内,这说明在怯薛军内还融入了西方人种。元朝灭亡,蒙古人退回漠北以后,蒙古人仍保留着其旧制,特别是到了北元达延汗时代,这一点更为明显。达延汗再度统一蒙古,在重新划分各万户时,依照成吉思汗的旧例,建立了自己的护卫军——中央察哈尔万户。成吉思汗的怯薛军也就延续到了察哈尔中央万户。察哈尔万户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蒙古大汗贴身护卫军,同时也具备了军事和生产双重任务。元朝灭亡,元廷北迁后,北元军队继续与明军作战,形成了北元与明朝的南北对峙局面,蒙古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明朝对蒙古进行了为时半个世纪之久的战争。蒙古内部内讧时有发生,大大削弱了中央汗庭和黄金家族的权力和地位,使他们的权威逐渐衰落,蒙古异姓王领主的势力乘机崛起,兼并领地,并企图篡夺蒙古大汗之位。从此蒙古陷于长时期无休止的战乱、分化和重组之中。蒙古族人民,包括领主,对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各部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争斗深感失望。他们缅怀着祖先的辉煌业绩,更渴望巩固昔日大汗的正统地位。在这时,人们为了增强蒙古大汗身边的护卫军的崇高地位和激励士气,开始使用成吉思汗时代就已经出现的“察哈尔”之词来命名护卫军和大汗的直属中央部落。从此“察哈尔”一词名扬天下,使蒙古大汗直属部落又添加了一个神圣的光环,使得“察哈尔”部在蒙古各部中与众不同。从此以后,察哈尔部的传统特殊的地位,如同成吉思汗直系后裔被后人尊奉为“黄金家族”一样,继续被后人确认,一直居于蒙古宗主部的地位,成为北元大汗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时与大汗后裔相提并论,成了蒙古政权的代名词。达延汗时代蒙古六万户重新划分的方式是完全按照成吉思汗时期的惯例进行的。达延汗把六万户分成左翼三万户和右翼三万户,大汗驻帐于察哈尔中央万户中。在察哈尔万户内部也划分为左右两翼,大汗驻帐于居中的老察哈尔营。这种划分与成吉思汗的中军及左右两翼的军事行政划分非常相似。元朝末年,全国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动摇了元王朝的统治。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建立了明王朝,同年8月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朝政权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元顺帝率领着黄金家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少数民族政权从中原全身而退的“奇迹”。这要归功于从成吉思汗开始的扩张,使得蒙古帝国幅员辽阔,而元朝的中国版图只算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对于蒙古各大汗国和部落享有宗主权。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原的领土,而蒙古帝国依然存在。蒙古贵族退出中原后,仍保持着对蒙古高原大漠南北的统治,与明王朝相抗衡,这个政权史称“北元”。元廷北迁后,元惠宗仍然企图重新入主中原,不断进行收复大都的军事反攻。而明朝则打算乘胜消灭北元势力,统一全国,于是他们之间不断有战争爆发,双方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取胜。这样北元蒙古与明朝两个政权对峙局面维持了长达二百余年。然而北元方面由于对明战争的失利,以及统治层内部的斗争,使蒙古的实力大大削弱,难以恢复昔日元王朝的辉煌。明初以北元大汗为中心的蒙古各部,居住在漠北、漠南的蒙古高原上,与西部卫拉特蒙古相区别称为“东蒙古”。北元大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被视为蒙古的正统。但是元亡之后,北元大汗再也无力实现对各部的控制,西蒙古卫拉特部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388年西蒙古卫拉特领主与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相勾结,在土剌河杀害了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又拥立也速迭儿为蒙古大汗。在一百多年前,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曾与忽必烈争夺皇位以失败告终。百年以后阿里不哥的子孙也速迭儿起兵杀死了忽必烈的后代报了前辈一箭之仇,这在蒙古汗统上是一件大事。因为自元朝以来,无论汗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如何激烈,忽必烈家族的汗权从来没有动摇过。这一事件的发生,使西蒙古卫拉特部进一步发展成为与大汗分庭抗礼,与东蒙古并驾齐驱的政治、军事力量,开始了与东蒙古的争霸阶段。蒙古东西部相争,明朝开始插手,形势变得复杂起来。也速迭儿不久死去,从1389年至1415年26年间相继有六位大汗走马灯般地上任,这其间充满着卫拉特领主与蒙古黄金家族的权利争夺,同时,蒙古军队同明朝军队也进行了多次的战争。1425年,北元大臣阿鲁台(阿速特部首领)拥立东蒙古科尔沁部首领哈萨尔七世孙阿岱台吉为全蒙古大汗,称阿岱汗,阿鲁台自任太师。蒙古大汗之位在黄金家族内部由忽必烈元裔转到了哈萨尔系子孙,阿岱汗在位期间,与明朝和卫拉特部进行了几次大的战争。1433年,卫拉特领主脱欢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政治地位并与东蒙古争雄,另拥立黄金家族成员,元裔的脱脱不花为汗,自己以太师名义掌握实权,汗廷出现了太师专制的局面。而东蒙古的贵族们在阿岱汗统领下与卫拉特部抗衡,蒙古汗廷同时出现了两位大汗同时执政的局势。但是随后在1438年脱脱不花在脱欢的支持下袭杀阿岱汗于母纳山(今乌拉特前旗乌拉山),但实权掌握在卫拉特领主脱欢手里。于是卫拉特取代了蒙古的实际统治地位,称雄于蒙古高原,成为明王朝的劲敌。脱欢于1439年死去,他曾谋求自己登上汗位的遗愿最终由儿子也先实现了。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卫拉特部首领也先太师率部南下,对明王朝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明王朝50万大军全军覆没,也先在土木堡俘获了明王朝的英宗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役”。在这之后也先暂时统一了东西蒙古。也先得势之后毫无顾虑地将脱脱不花在内的大批黄金家族成员逐一除掉,于1453年自称为汗,称大元天盛汗,卫拉特部势力达到了鼎盛时代。1454年,也先称汗后,当时在脱脱不花汗时期任枢密院知院一职的阿剌因谋取太师之位未成与也先反目,遂起兵杀死了也先汗。从此卫拉特部势力瓦解,也先余部退出东蒙古地区。此后,蒙古各部相继争夺蒙古高原上的霸主地位,互相攻杀。在这一时期,蒙古汗位名义上仍由黄金家族占据。实权落入喀喇沁部领主孛来和翁牛特部领主毛里孩(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里古台之后裔)手中。继而称霸蒙古政坛的,是卫拉特部的癿加思兰。他们的相继登台,使全蒙古的统治核心再度多次发生政变和内讧,混乱局面交互出现。不过这个时期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权威再度衰落,从元朝灭亡以后开始的百余年的政治风云已将蒙古黄金家族扫荡得所剩无几。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脱脱不花汗死后,留下两个同父异母兄弟的儿子:摩伦与其弟马可古儿吉思,他们成为孛来和毛里孩争权夺利的工具。1455年,孛来起兵攻杀阿剌,拥马可古儿吉思为汗,自称太师。1465年,与马可古儿吉思不和,将其杀死,自己也死于毛里孩之手。毛里孩拥摩伦为汗,自为太师,掌握了蒙古的实权。次年,与摩伦汗反目,将其杀死,不久自己也被满都鲁、孛罗忽(巴延蒙克)等合兵诛杀。马可古儿吉思和摩伦汗都没有子嗣。摩伦汗死后,汗位空缺八年之久。元室后裔只剩下脱脱不花汗的幼弟满都鲁和长弟之子哈尔固楚克。哈尔固楚克在亡命他乡途中被惨遭暗害。其妻子是也先的女儿齐齐克,她在丈夫死后,于1452年生下遗腹子巴延蒙克。为免遭也先的迫害,她将巴延蒙克送到斡罗出少师那里。后来巴延蒙克娶斡罗出少师的女儿锡吉尔做了妻子,于1472年生下一子,取名巴图蒙克,他就是后来中兴蒙古的达延汗。1475年,满都鲁在巴延蒙克和癿加思兰拥戴下,即位称汗,封巴延蒙克为济农(副汗),并给予孛罗忽的称号,世称孛罗忽济农,癿加思兰任太师。但是好景不长,满都鲁汗和孛罗忽济农中了恶人的离间之计,相互猜疑。最终孛罗忽济农在逃亡途中被杀,癿加思兰太师的“族弟”亦思马因乘机掠取锡吉尔夫人做了自己的妻子。随后亦思马因联合其他领主,将癿加思兰杀死,自己继任太师。满都鲁汗于1479年去世,无子嗣。察哈尔是世代侍卫蒙古大汗的一支特殊的怯薛军。它不是以血缘关系,而是以职业关系为纽带,由万户、千户、百户等大小贵族子弟和蒙古精英人物混合组成的军事组织。那么,怯薛军何时成为察哈尔部落集团的呢?据1958年从茂明安部发现的哈萨尔《圣主成吉思汗祭祀经文》手抄本中记载:对于成吉思汗的祭祀活动“全部赋役由察哈尔各鄂托克承担”,该祭祀经文形成于北元初期。另据蒙古文史书《黄金史纲》记载,“察哈尔”一名称最早出现于也先太师专权时期。达延汗祖父哈尔固楚克台吉被害后,其妻子(也先之女)生下了遗腹子巴延蒙克,为使儿子免遭也先的仇杀,她把儿子巴延蒙克与家中佣人的孩子以偷梁换柱的形式进行了掉换,裹在摇车中,瞒过了也先派来的侦探,保住了黄金家族的血脉。这名佣人就是出生于“察哈尔呼鲁巴特鄂托克”部的鄂台老媪。由此可见,察哈尔至少作为一个鄂托克此时已经存在了,察哈尔部的形成比此时应该更早一些。后金攻察哈尔蒙古之战是后金天聪二年至九年(明崇祯元年至八年,1628—1635年),后金军攻灭察哈尔部,统一漠南蒙古的作战。十七世纪初,建州女真兴起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控制了女真各部。天聪六年(1632年)四月,皇太极率大军西进,多尔衮从征。至西拉木伦河畔,会集蒙古诸部兵,共击林丹汗。面对势力远胜自己的后金军,林丹汗无奈之下从归化城驱人畜十万西渡黄河逃走。大势已去的林丹汗部众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林丹汗逃奔青海,两年后在青海打草滩病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与岳托等领兵万人渡河,招降林丹汗部众于额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儿子归降,交出可汗印信,整个漠南蒙古完全纳入了后金版图。明朝后期,蒙古诸部活动于长城以北的辽阔地区。按其游牧区域,以大沙漠为限隔,分称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亦称厄鲁特蒙古)。察哈尔部属漠南蒙古,驻牧于插汉儿(察哈尔,蒙古语为"边地"),因此定部落名为察哈尔。其首领林丹汗系元太祖成吉思汗后裔。其他各部分处不同地区,遂形成敖汉、扎鲁特、苏尼特、鄂尔多斯等九部。林丹汗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即汗位后,欲复祖业,着手统一蒙古各部,一度强盛,把漠南蒙古诸部置于统治之下。被征服的各部不堪忍受其统治,纷纷投后金请求庇护,引起林丹汗的恐惧与忌恨,遂与明廷联合抵抗后金。努尔哈赤对蒙古诸部采取分化政策,先后同科尔沁、扎鲁特诸部通过联姻等手段,结成军事政治同盟,仍未能制服林丹汗。蒙古各部大多逐水草而居,从事游牧的畜牧业经济,政治上处于互不统属的状况。各部落封建主之间,为了掠夺牲畜、土地和财产、争夺统治地位,常常发生矛盾,互相杀戮、征伐,他们为了获得后金政权实力的支持,保护自己,壮大自己,免于为对方所统治和奴役,16世纪起就纷纷和后金政权建立联系。努尔哈赤崛起后,对蒙古各部采取了既不同于中原汉族皇帝,也不同于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他用编旗、联姻、会盟、封赏、围猎、赈济、朝觐、重教等政策,加强对蒙古上层人物及部民的联系与辖治。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春,后金在宁远之战失败后怨恨内喀尔喀阴助明朝,乃第二次讨伐内喀尔喀,内喀尔喀被打得落花流水,其领袖卓里克图败走西拉木伦河时遇到林丹汗,林丹汗严厉责备卓里克图对自己不忠以及内喀尔喀在明朝和后金之间朝秦暮楚之事,并趁机合并了他的余部,至此内喀尔喀五部之一的炒花部(乌齐叶特)不复存在。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死,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当年十月,皇太极以内喀尔喀五部中的扎鲁特部屡次劫杀后金派往科尔沁的使臣为由第三次讨伐内喀尔喀,林丹汗再度趁火打劫,攻击内喀尔喀残部,服从者进行安抚,抗拒者被杀。林丹汗的扩张行为与正在兴起中的后金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内喀尔喀五部在后金和林丹汗的夹击下土崩瓦解,只剩下了巴林部和扎鲁特部。故而皇太极即位后,继续笼络蒙古诸部,孤立察哈尔部,并对其采取军事行动。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四月,后金攻击喀尔喀五部,辽东经略王在晋就认为这是后金攻打蒙古的开始,朵颜各部将不能独自保全,而林丹也有离开故地迁往宣大的意思。以此推测林丹汗因惧怕后金攻击而有西迁的意图。十月,后金再次攻击喀尔喀五部,林丹汗为夺取明朝给与喀尔喀五部的赏赐,出兵兼并了喀尔喀五部。辽东巡抚袁崇焕认为“如今察哈尔突然兼并炒花部,这无异于后金占领山海关,今察哈尔部来京领赏的有万人之众,察哈尔明知大明东有后金之患,还在西部要挟我后方以满足私欲,只要加以赏赐他们就会停止兼并。臣大体知道了他们的意图,因而借助对他们的赏赐以求得炒花部的存留,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赏赐,日后的祸端恐怕旷日持久。”袁崇焕出于辽东整体防御的考虑,要借察哈尔部前来领赏之际,命他们仍停驻在五大营之后,做明朝的藩篱。明廷出面干涉引发双方关系紧张,致使察哈尔部处于孤立局面,不得不独自面对强敌后金。更为严重的是林丹汗对喀尔喀五部兼并又引发察哈尔属部的恐慌,导致敖汉与奈曼二部于天聪元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间叛逃至后金,并与后金签订反对察哈尔的军事同盟,林丹汗唯恐其他属部也纷纷效仿,故而发兵乃蛮(奈曼部的余部)、黑石炭(克什克腾部)等部,将他们一并占领,只留下了拱兔(阿剌克绰特部)一家,拱兔部驻于宁远边境,对察哈尔最为恭顺,不过很快就被察哈尔一并兼并。林丹汗这种自撤藩篱行为加速察哈尔各属部投奔后金进程。可见,由于对林丹汗兼并政策的不满,察哈尔各属部贝勒开始投奔后金,最终导致察哈尔汗庭东南与后金之间的屏障全部丧失。所以西迁哈喇慎、土默特与鄂尔多斯等西部蒙古诸部。天聪二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后金与喀喇沁的拦路虎部多罗特部被后金迅速击溃,其部众大部分沦为后金的奴隶。随着两地交通的打通,皇太极立即遣使要哈喇慎部速派人商议同盟之事。自此,后金最终扫清了察哈尔部在辽东残余势力,为双方同盟奠定基础。天聪二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秋,林丹汗与土默特部、永邵卜、袄儿都司诸部在挨不哈(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查哈干哈达苏木境内的艾不盖河)进行会战,右翼蒙古诸部被彻底击败。至此,林丹汗在宣大塞外站稳了脚跟,西迁取得了成功。被击溃的哈喇慎汗与台吉寄希望于后金拯救,所以积极挑唆皇太极出兵察哈尔。皇太极采纳他们的意见,决定趁察哈尔部在宣大地区站立未稳之际,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天聪二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皇太极事先遣人命令科尔沁、喀喇沁、敖汉、奈曼部、喀尔喀等归附蒙古各部率军与后金军会合,共同出征察哈尔部。接到命令的蒙古各部陆续抵达指定地点与后金军会合。与后金结盟最早、势力强大的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却不热衷于出征察哈尔。科尔沁首领奥巴台吉没有按照皇太极指示,与出征大军会合,仅率领直属部落袭击了察哈尔边境数户后,便私自返回;科尔沁其他各部首领由于没有得到奥巴指令也纷纷错过出征。由于人马众多的科尔沁部没有前来会师,皇太极认为在察哈尔部还有一定反击能力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十分危险,所以率军只攻击西拉木伦河流域东侧的席尔噶、锡伯图、英、汤图四路,翌日又追击至大兴安岭南麓就匆匆撤军,没敢进一步深入察哈尔境内,给其致命的打击。皇太极从中意识到:后金与蒙古同盟“必须以主从关系为前提,而作为同盟的目的对察哈尔部采取行动也应以自己的意愿为令,从而掌握所有的主动权。”天聪五年(明崇祯四年,1631年)十一月,林丹汗东征西拉木伦河,侵袭已降金的阿鲁科尔沁达赉楚琥尔牧地,带走了塞棱阿巴海的部众。皇太极亲率2000名精锐骑兵赶来,林丹汗早已撤走。林丹汗还杀了漠北外喀尔喀诸部派到右翼的使者,引起漠北诸部的恐慌。林丹汗击溃了右翼的哈喇慎、土默特、鄂尔多斯等三部后,陆续遣使向明朝索取右翼蒙古在宣府、大同、山西、延绥等镇的市赏,以及察哈尔、内喀尔喀五部原在辽东地区领取的市赏。明朝为了利用察哈尔牵制后金,经过一番讨论后,最终同意将几处的市赏全部给予,自此林丹汗控制了整个蒙古地区与明朝的贸易。林丹汗西迁以来,虽然取得一些军事胜利,但却得罪了大多数蒙古封建主,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离统一蒙古的梦想也越来越遥远。当时漠西和漠北原本就不臣服林丹汗,漠南诸部则在林丹汗的打击下纷纷东投后金。林丹汗虽获得富庶的右翼故地,但因为战争和天灾,畜牧匮乏,各部人民流离失所。加上塞外地区下霜时间早,田地颗粒无收,瘟疫流行,蒙古诸部几入绝境。而各部的抵抗也大大削弱了察哈尔部本身的力量,察哈尔部已经面临国困民乏的境地,连年战乱其兵员严重减耗,察哈尔每年的马匹仅收获四万匹,而察哈尔部的民众也已不满五万。皇太极看准了察哈尔部内外离心、国困民乏的机会,决定发动对林丹汗的决战,彻底征服察哈尔蒙古。天聪五年(明崇祯四年,1631年)四月,皇太极就已经准备讨伐林丹汗,在科尔沁部的劝说下推迟。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1632年)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健康食品供应合同范例
- 2025年分销商销售业绩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电竞主播选手转会及签约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互联网服务策划委托开发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土地抵押贷款合同范本(生态保护)
- 202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店面租赁合同规范
- 2025年全球汽车技术转让合同
- 2025年合作伙伴终止合同协议书
- 2025年产品保养维护合同范本
- 音乐教育合同
-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探究
- 2024年保安员考试题库【典型题】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课堂同步练习
- 第一章创新意识课件
- 2024-2029年中国R290制冷剂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售后工程师绩效考核指南
- 自动测试系统第1章第1节测试系统发展综述
- 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Unit 7 Careers Topic Talk 导学案
- 春节复工复产安全教育培训
- 2024年广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护理质量改进项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