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温习_第1页
新版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温习_第2页
新版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温习_第3页
新版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温习_第4页
新版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温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导言:1.中哲史研究对象:①是研究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萌芽、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的学问②中华民族哲学认识的发展史③中国哲学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2.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①哲学与伦理、政治思想(社会和人生)密切联系②无神论(农业)的传说③朴素辩证法(社会与人生中)的传统④始终不离开人间(倾向实践哲学)⑤独特地表达方式(引言、比喻例证)3.学习中哲的意义:①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②明是非、知进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③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④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及其运动规律⑤分辨人间真善美和培养正义感⑥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更加全面的理解4.当前中哲史发展的状况:①与马哲、西方哲学相互渗透于交融②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创新、借鉴,一体化趋势加强③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使中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第一章哲学的萌芽1.中国哲学萌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朴素的实在思想意识(唯物)②原始宗教有神观念的产生(唯心:万物有灵论灵魂不灭观念图腾崇拜巫术思想神话)③阴阳、五行、八卦2.阴阳学说的哲学内涵①是对具体的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②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消长转化无限可分规律)3.五行学说的哲学内涵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①是四季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②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③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4.《周易》分为《易经》、《易传》5.《易经》的三原则:交易(变通)、简易(由繁化简)、不易(本体不变)三法则:理(事物的道理、原则)象(象征、形象)数(筮shi数)《易经》的构成分为上下两篇30卦,下篇34卦,每卦64爻,共384爻,64卦的卦辞384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并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6.论述《易经》的哲学思想①天人合一观念②抽象概括的观念③矛盾的观念④交感相斥观念⑤变易转化观点观念⑥中与正的观念7.《易传》的哲学思想:在吸取儒、道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和发展,其主体内容是以“阴阳”之“道”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①宇宙哲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朴素唯物论)②辩证法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相当于今天的矛盾思想)③人生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周易》哲学思想的意义、现代启示、缺陷意义:①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变化基因、价值取向、基本思维模式②代表了古代思维所能表达的最高水准③陶冶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现代启示:①事业观和民本思想对个人和社会具有进度意义②整体观、和谐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③灾异观和忧患意思识有助于促进价值观的培养④发展观、重生思想,有利于激发个人和社会的创新缺陷:①唯心主义倾向(“道”是万物本源)②形而上学观点③抽签、占卜本身是非科学的④一般占卜者的动机也是非科学的态度第二章诸子哲学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及表现:①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变革(表现:井田制的瓦解;铁工具的广泛使用;牛耕的发明和使用;大城市的出现)②政治制度上的大变革(各国变法的风起云涌官僚制度的变化)③思想文化和哲学的大发展(学术下移周天子的位的丧失士的分化)2列举诸子学派的主要特征和代表人物、代表著述儒家学派: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荀子》主要特征:①礼治②仁、仁政③主张以德治国和教化百姓。道家学派:老子《道德经》、庄子《庄子》主要特征:①道是宇宙的本源,具有普遍性②主张无为法家学派:管仲、商鞅、韩非《韩非子》《孤愤》《五蠹》《说难》主要特征:①将法置于群体社会唯一的行为规范与标准的位置上,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思想3.孔子的哲学思想①在人道观上,主张立礼复礼,纳仁入礼,仁礼结合。②在认识论上,尚未摒弃"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反复论述的"学而知之"观点。③在方法论上,孔子吸收了西周、春秋时代的"中和"观念,并发展成为"中庸"思想。"中庸"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方法。④孔子的"命--礼--仁--知--中庸"哲学思想体系,"仁"是其核心。⑤天命观,鬼神观;顺应天命,同时有强调人力、人为;没有否定鬼神,行动上有敬意,心里上却疏远4.孔子认为认识的来源:①上智:生而知之②中人之学:困而知之,学而知之过程:①感性阶段(学礼)②理性认识阶段(学思结合)对象:“仁、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知识目的:行是学的目的,是学与非学的标准对孔子认识论的评价:①认识论在其所有思想中所占比重轻②其认识论中忽视了自然界的重要地位③认为知识的来源于“上智”,要向古人学习④所强调的“行”,只是“为政”“交友”以及修身养性的活动是片面的5.老子的哲学思想道论:含义①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道是宇宙的本源,生育万物的本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不可否认、可以体验含义②道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有无相生(天地万物运动变化都是按照道的规定法则进行的);反者道之动(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它揭示了世间一切事物都会相对里面转化)德论:德是万物的自然本性,强调生命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和以何种方式进取,由此得到不同的生命境界。(贵柔守雌,上善若水;朴实无华,反朴归真;不自见、不自是、不自我、不自矜)老子思想现代价值:(积极)生态人生少私寡欲,知足常乐物极必反,祸福转化柔弱胜刚强顺其自然,清静无为不足(消极):①“返本复初:思想浓厚,不利于事物向前发展②循环论会让人产生消极的人生观③忽略了“知”和“学”引人向上的作用④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⑤理想国是不现实的⑥“柔弱处下”的主张会侵蚀人的奋发精神6.庄子的哲学思想①主观唯心主义②相对主义:齐是非(抹煞主体对一切事物是非、然否的价值判断之确切性和差别性);齐万物(一切界限和差别都只是现象的、相对的、变动的。从本质上看,万物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差异);齐物我(在主观世界中,清除物我界限)③人生哲学(绝仁弃义,斥虚去诈;求真尚朴,独舒性灵;崇尚自由,反对专制)7.韩非子的哲学思想、历史地位、影响、与现代法治的不同哲学思想:①唯物主义的天道观继承和发展了荀子“明于天之三分”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荀子“天神论”思想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学说)矛盾的统一性;斗争的不可调和性;矛盾转化的条件性③“好利”“自为”的人性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人际关系知识利害关系;人性本身无所谓善恶,故可“因”而不可“化”;对自身人性论的许可)④厚今薄古的历史观(韩非子将时代分为三个部分“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历史地位:①其天道观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无神论是深刻的唯物主义思想②矛盾学说是对辩证法的杰出贡献,其人性论是对奴隶占有值得根本否定③其历史观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积极进取精神④法、术、势结合的政治哲学为级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提供了理论和操作手段影响:积极:法治思想的核心精神是讲公平、平等,主张“法不阿贵”,这与商周以来的礼治思想正好相反。消极: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是不可能彻底实现真正的平等的法制精神的与现代法治的不同:①现代法治讲求法律至上,而法家则强调君权至上。②现代法治讲求权利平等,而法家思想则无权利平等观念③现代法治讲求权力制约,而法家则倡导极端的君主专制④现代法治讲求权利本位,而法家的“法治”是以义务为本位的8.阴阳家的哲学思想(一)阴阳家的来历:阴阳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派别。以阴阳、五行说为中心思想,故名。其代表人物亦称阴阳家、五行家。据说是由古代天文学家和占星家转化而来。战国时,阴阳五行学说盛极一时。(二)阴阳家的主要哲学思想①阴阳五行学说②五德经史说(三)阴阳家哲学思想的影响①五德终始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说明了任一历史合理性都不是永恒的②对秦汉以后的自然科学、对儒家、道家与道教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第三章两汉经学1.黄老之学:战国以来托名黄帝和老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取法家若干思想的一个学派,其学以提倡“清静无为”、恬淡寡欲“为核心,这种主张有利于安定社会与民休息,进而恢复经济,稳定政权。2.黄老之学衰微的原因:①不适应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③不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粉饰君权④不利于扭转败坏的社会风气因此而成为大有为政策的障碍3.两汉经学:独尊儒术的原因:①经济发展、社会统一需要实行有位政策②相权和地方势力强大,边境匈奴的侵扰,君主为了巩固统治,需要加强专制③社会矛盾激化,思想混乱董仲舒改造儒学的方法:糅合道家、阴阳家、法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目的:适应汉武帝积极有为的需要,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哲学思想影响:天人感应(儒学神学化)、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独尊儒术)影响:①为封建王朝存在的合理性及改朝换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体系②是地主阶级自觉地调节与农民阶级矛盾的一种努力,有重要的作用③当君权制失去合理性时其反作用就愈加突出第四章魏晋玄学(形而上学)1魏晋玄学产生的时代背景①经济(封建地主与庄园经济人口锐减②政治(国家分裂门阀政治曹魏新贵族与司马旧势力斗争民族斗争)③思想学术(经学衰落,异端思想兴起;道家兴起、儒家衰落;)大动乱时代,促进人们去思考过去与未来,人们反思:导致魏晋玄学的产生1)宇宙的未来有什么根据——本末问题2)社会的存在有什么根据——一多问题(国君与百姓)3)等级制度的存在有什么根据——名教自然问题4)人性的存在有什么根据——圣人有无情的问题2魏晋风度与魏晋名士①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名士那种自己表达出内在的、本质的、超脱的智慧、精神,行为的风貌和行为魏晋风度实际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特点:1)清淡、2)风神,3)放达、4)服药、5)商隐历史评价: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意志有人推崇;有人认为清淡误国3魏晋玄学的分期和代表人物①正始(魏齐王年号)时期,有称为正始玄学,正始之音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理论重《周易》、《老子》思想主体:名教本于自然②元康(晋武帝年号)时期、又称竹林玄学代表人物:阮籍嵇康较激进,反名教,思想多受庄子影响思想主体:越名教而任自然③永嘉(晋怀帝年号)时期,又称中期玄学代表人物:何秀郭家4阮籍哲学思想:人生哲学①对个体的人的认识人由4种因素构成:身、性、情、神②对主体的人的认识人的存在是社会性的③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④玄适方达的人生态度(母亲去世后的反常行为)第五章隋唐佛学1兴起的原因:①儒、释、道三教的斗争和合流②统治者大力提倡③经济繁荣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⑤科技的发展⑥佛教思想可弥补思想不足2基本内容(第一部分:缘起论第二部分:解脱论)3.隋唐佛教的主要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对中哲影响最大)、唯识宗、密宗、净土宗、律宗等4.禅宗极其哲学智慧①禅宗的由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拈花微笑的传说,以心传心②禅教释义:禅教是中国佛教徒于隋唐时期创立的一个宗派,最具民族特点。③禅宗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三:1)关于觉悟解脱的可能性或成佛的根据问题2)关于修行时间方法问题3)关于觉悟解脱的境界问题1)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1)认为觉悟解脱是一种豁然贯通又无所得的境界,众生成佛的根据在于自己的本心2)认为修行的实践活动3)应当是自主的,具体的修行方法没有通行固有的模式5.禅宗的哲学思想①自性是佛——关于成佛的根据(人人皆有佛性;佛性本来清净,烦恼掩盖佛性心为万法之根本;②心法与无法——关于修行的方法1、自悟自修(修行实践的基本说基本原则——心法)2、无法之法(修行实践的具体办法——法无定法)③顿悟与无心无得——关于解脱的境界1、顿悟——人的内心在瞬间实现的根本质变2、无心——没有意识努力和人为控制的心里状态3、无所得——内心对包括佛法在内的一切执者的舍弃。6.禅宗的影响和意义①对哲学发展的影响②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③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④对文学艺术的创作的影响⑤对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⑥丰富了汉语词汇第六章宋明理学1.理学:又称道学,他是以先秦儒家学说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接续道统为形式,以研究性理为中心,以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为目的的一种学术派别,他是一种新儒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①科技的进步②重建纲常的需要③内忧外患的形式④儒学复兴和疑古惑今的环境⑤三教思想的融合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①北宋庆历年间是儒学的开创阶段代表人物:周敦颐②理学的奠基阶段:熙宁前后张载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③理学的集大成阶段朱熹陆九渊④理学的解体阶段王守仁⑤理学的总结阶段: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无、王船山试析理学的基本内涵1)以探讨’道体“和性命为核心2)以穷理为精髓3)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存养功夫4)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5)以为圣为目的2.著名理学家极其学说朱熹:①客观唯心主义的“理“本体论(继承和发展韩愈的道统观,朱熹哲学以程颖兄弟的里本轮为基础)a.理是世界的本源(自然、社会、伦理道德)b.万理之源即太极(理一分殊,月印万川)c.理与气的关系(理气不可分、理是第一性的)d.道与器的关系(理决定器)e.朴素辩证法思想(变化、矛盾、质量引起质变)“理的范畴”:a.理是万事万物的原因、法则、规律理是形而上道,b.万事万物的本体、本性c.万物各自有理,又同出于一理、这就是理一分殊。朱熹从本体论的角对理一分殊就行论述②格物致知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人心——物理)、任务(穷理)、途径的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研究具体事物和思辨推理去穷理)、目的(力行:行重知轻)、朱熹的知行观要点有三:(知行的先后说,知先行后;知行的轻重言,行重知轻知行的关系说,知行相须)③唯心主义人性论(a.人生生来就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b.“道心”与“人心”c.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存天理、灭人欲))王守仁①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的唯心主义宇宙观(1)物是人的主观意念的表现(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使亲,即事亲便是物)(2)事物依赖感觉而存在(山中花树)(3)心是天地万物存在的依据,天地是良知的派生物(4)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a.心与物的关系。人的视听言动都是物,都是意念产生的,所以说没有心外之物。b.心与理的关系,王守仁认为物本身并没有理,当人们对物产生感觉的时,才有了理,没有心去感觉物,物本身就不存在,哪还有理?因此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无心,总之,王守仁将世界万物统一于心,是属于典型的主观我信主义。王阳明所谓的理并非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天理,即先验的封建道德。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唯心主义认识论a.知行合一:人的主观意念是行,知决定行,知替代行,知行都归于心b.致良知:良知是心的本质,就是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天理c.格物是去恶从善的主观意识活动知行问题,是传统思想中的一个老命题,知行合一的提出,顺为王阳明首创,其含义是?第一,批评朱熹讲知与行打成两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