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考试名词解释大全第一章全球化与国际商务全球化:是指全球向一个更加一体化和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变。有若干不同的侧面,主要包括市场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是指把历史上独特的和分离的国家市场合并为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跨国贸易壁垒的降低,使得全球市场的国际销售更加容易;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嗜好和偏爱正在趋同于某些全球标准,从而帮助建立了全球市场;技术创新也促进了市场全球化。当前最为全球化的市场不是消费品市场,而是工业品和原材料市场。生产全球化:是指从全球各地区筹供商品和服务,以利用各国在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能源、土地和资本上的成本和质量差异。通过这种做法,公司希望降低其总成本构成;提高质量或改善它们所提供的产品的功能,从而更有效地竞争。生产的全球化意味着传统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或寻求资源的投资已经转变为寻求效率的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分拆其资产,并将生产的价值链国际化,这就是使企业必然采取复杂的国际一体化战略,将自身可以移动的资源与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价值链的国际化)运输成本的下降,使生产在地理上按区域分布变得更为经济;受惠于技术革新的成果,信息处理和通信的实际成本也大大下降;因特网已成为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力量;商用喷气式客机的发展也有助于许多国际企业将其世界范围内的各营运点结合在一起。国际生产体系:(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包含了由通过直接投资、广泛的战略联盟以及契约性安排等方式整合在一起的企业所组成的复杂网络。企业将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安置在世界各地,以利用各地的成本优势、资源优势、物流优势和市场优势。其显著特点在于:第一,无论是地区范围内还是全球范围内的整合程度都较高;第二,该体系更加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因此,全球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由跨国公司组织协调的各个生产体系整体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单个工厂或企业之间的竞争。生产的国际化依赖于全球范围内的即时通信和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极为复杂的投资和外包契约关系网络的集中控制。它是“观念的贸易”的作用体现,是技术和管理的复杂、即时、跨境传递的作用体现。国际商务活动:(认识国际商务活动的形式最好不是辨别其经济组织形式,而是按业务类型/业务内容/行业进行区分,但为了轻松界定其概念,我们依然需要借助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这两个概念。)具备以下四个可能相互重叠的条件之一,就可以被定义为国家商务活动:1.作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从事的商业活动。2.跨境交付的国际服务贸易活动3.货物进出口活动4.直接为当地的进出口活动及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供服务的活动。第一个条件是经济主体的界定,二三四是经济性质的界定。进而,我们可以对国际商务活动持有以下理解:总体上看,国际商务活动既包括跨境投资和跨境贸易,也包括对其提供直接协助的国内活动;国际商务活动的主体可以是本土企业,也可以是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作为本土企业从事的有货物进出口、跨境交付的服务贸易,以及货物进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协助活动;作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从事的国际商务活动,除了涵盖本土企业从事的那些国际商务活动,还包括其他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国际服务贸易活动。具体业务类型上,涵盖了制造、有形货物的进出口、许可与特许经营、国际工程承包、国际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国际贸易融资(包括商业融资和政策性融资)、相关代理和咨询服务等。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数量的。即为什么某国出口、进口某些类型的商品,其出口、进口数量是多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国际市场相对价格的决定、国际分工、国内经济增长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以及国内经济增长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国际贸易理论可大致划分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为传统或正统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相对于传统或正统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理论中,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从技术差异角度,分别强调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决定贸易模式。新古典理论中,最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从要素禀赋相对差异解释贸易。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其他模型也从品位与偏好的差异和/或技术差异解释贸易的发生,主要研究基于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的国际贸易。正统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产品同质化和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适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包括资源密集型产品),有能力解释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放弃的新古典理论的假设,讨论1.垄断优势和或2.产品差异化和或3.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形。适于解释制成品贸易,强调于解释产业内贸易。不难理解,新国际贸易理论并不是对正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颠覆,而是国际贸易理论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贸易理论是在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分工和贸易的不断增长以及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重商主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但它是最早有关国际贸易的思想。出现于16世纪,那时黄金和白银是最重要的财富形式,各国努力尽可能积累更多的财富。重商主义认为,出口是有益的,进口是有害的,国家的繁荣来自于贸易顺差。尽可能多出口、少进口,这样一国就能积累金银,增加国民财富、声望和权力。基于这样的理念,重商主义者一贯主张政府干预以便实现对外贸易的顺差。他们建议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出口最大化而进口最小化,为此可以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并对出口进行补贴。总体而言,重商主义解释了国家希望获得贸易顺差的原因。即使在今天,仍有许多人认为贸易顺差是有益的,他们推崇一种叫做新重商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将政治势力等同于经济势力,将经济势力等同于贸易顺差。工会努力保护本国就业机会、农民希望提高作物价格、某些生产厂商非常依赖出口,都倾向于支持新重商主义。然而重商主义会损害进口企业的利益,尤其是那些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用于生产成品的企业。重商主义还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为限制进口会缩小他们可以购买的商品的范围,并且进口限制引起的产品短缺可能会导致价格提高、通货膨胀。在极端情况下重商主义者可能会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来保护本国利益。重商主义的缺陷是将贸易看成了零和博弈(指一个国家获益会导致另一国家受损)。绝对优势理论:1776年《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观点,认为国家通过自由贸易能获得最大收益。斯密认为重商主义侵犯了个人进行自由贸易并从自由交换中获利的权利。如果尽量减少进口,一个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将大部分本国资源浪费在生产低效率的产品上。因此重商主义的效率低下最终减少了整个国家的财富,仅仅使有限的一部分人和利益集团富起来。具体来说,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在自由贸易下,每个国家通过专门从事其具有绝对优势的经济活动来获益。绝对优势是指一国所具有的绝对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优势,主要是指一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的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斯密认为:1.通过专业化生产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两国都能产出更多2.通过贸易,两国都能受益更多。换言之,国际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造成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从而造成商品价格的差异,进而产生国际贸易。表格具体解释了绝对优势理论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只解释了国家之间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形,不能解释当国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贸易的产生。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与税收原理》一书中解释了即使其中一个国家生产的全部商品都具有绝对优势时,两个国家进行贸易仍有利可图的原因。李嘉图认为重要的不是生产的绝对成本,而是一国生产产品的相对效率。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只要一个国家能相对更有效率地生产另一国家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不设障碍地进行贸易就是有利的。认为贸易特点是两国都获利,两利取其重,两弊取其轻。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造成商品相对成本的差异,进而造成商品价格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国家贸易。(表格说明)比较优势理论更切合现实所以也更有用。在一个有200多个国家的世界中,一国怎样确认自己绝对地优于其他国家,从而决定其专业化产业呢?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即使不具备绝对优势,只要某产业的相对效率高于其他生产活动,专业化生产仍是有利可图。这种观点极大降低了专业化门槛,因为绝对优势不再是必须的。同时,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深刻地认识到,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各参与方均能获得经济利益。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即各个国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如劳动力、技术、土地和资本的相对丰裕程度这个角度解释国际贸易。认为,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而不同的资源禀赋产生了不同的要素成本。一种要素越丰裕,其成本越低。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导致商品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异和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进而产生国际贸易。预测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例如,美国长期出口农产品反映出它拥有非常富裕的大片可耕地,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反映出中国拥有相对丰裕的低成本劳动力。相对于李嘉图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理论,人们也常将这一理论阐述为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里昂惕夫之谜: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富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这样的观点下,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相对不足(高工资率)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进行经验检验,得出资本资源充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多于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多于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严重违背了要素禀赋理论,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为什么会出现里昂惕夫之谜,没人能解释清楚。一个解释是无数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进出口的情况;另一个解释是美国的劳动力通常技术含量较高,这使美国在出口药物和软件等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及解释完善了要素禀赋理论,体现了理论的与时俱进性,并且揭示了国际贸易是复杂的,无法用一个理论完全解释清楚的。产业内贸易:是指两国之间在同类产品中发生的进出口,交换的是不相同物品,即差异化产品,强调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新贸易理论: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理论,其产生同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比重的加大有直接关系。产业内贸易是指两国之间在同类产品中发生的进出口,交换的是不相同物品,即差异化产品,强调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新贸易理论讨论1.垄断势力和或2.产品差异化和或3.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形,更适宜解释制成品贸易。新贸易理论从1.新产品出现所创造的国外需求同当地供给的不匹配2.同需求相关的收入效应3.生产上的规模经济要求,对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现象做出了解释。1新产品出现所创造的的国外需求同当地供给的不匹配。A货物可得性。产品差异意味着各国制造的商品虽然在使用功能上并无实质性差异,但是,由于工业设计、历史卓越、广告、真实或想象的次要特征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商品会被消费者视为不同商品,自然会存在国外消费者对这些近似商品的需求。因此,一旦技术进步创造了全新产品或现有产品类型的最新改进,通过示范效应的作用,新产品在创新国之外的不可得性便为创新国创新国创造出全新的国外需求,这种需求至少一开始只能通过国际贸易来满足。B技术差距。波斯纳等人提出,由于研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差异,新产品在创新国被创造出来,其他国家在学习掌握生产技术以便有能力模仿新产品之前(模仿时滞),需要从创新国进口这些产品。不断的创新使得国际贸易持续发生。在技术差距论中,贸易基础是因创新速度差异所导致的国际技术差距,贸易模式是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贸易规模随技术差距的变化而变化。C产品生命周期。1966美国弗农。这是一个解释贸易模式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理论。弗农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类:创新领先型国家(按他的说法通常是美国)、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每种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可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在第一个阶段,新产品能够获得溢价,其生产会集中在美国,再出口到其他发达国家。在成熟阶段,其他发达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和生产能力开始上升,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变得有利可图。在第三个阶段,曾经的新产品变得标准化(初级产品化)。因此,大量的生产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换句话说,比较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全球化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挑战:首先,该理论假设产品转移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的,这至少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全球化,许多产品几乎同时在全球各地上市。其次,生产全球化的发展,促使生产区位的转移更多得被生产的全球布局所替代,新产品的部件将主要在要素成本和技术两方面最具优势的地区生产。最后,弗农所说的大多数新产品是在美国开发和引进的,这似乎带有一种民族优越感,现在不断增长的大量新产品同时从日本和发达欧洲国家传入。2收入效应。A林德理论认为,需求的相似性产生贸易,而需求偏好决定于人均收入。因此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需求越相似,差异性产品的贸易量也就越大。这同正统理论主要针对同质化产品、产业间贸易,认为国家经济的差异越大、偏好差异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大的观点正好相反。B多样性假设贝克尔从不同角度强调消费者对于多样性需求的偏好,提出多样性假设varietyhypothesis,认为真实收入的增长使得购买者可以获得更多样的产品,而更多样的产品主要来自于进口,这样,随着人均真实收入的增长,进口品总体会以更高的速度增长。3规模经济20实际70年代末克鲁格曼注意到递增规模报酬是一些企业在国际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主要原因。规模经济是指大批产出使单位成本下降,原因是分摊到每一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下降,及随着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分工更细,生产效率更高。例如,商用飞机行业具有非常昂贵的固定成本,必须大量销售方能获利。当一个国家专门生产这类产品时,生产率就会提高,单位成本会降低,从而给该国带来显著效率。许多国家市场相对狭小,国内生产厂家可能无法大量销售产品,因而无法获得规模经济。为了达到最小效率规模(在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的产量范围内,相对于更多的工厂而每个工厂生产少量产品,以少数工厂进行生产,可以更低的平均成本来服务于整个市场,实现生产上的效率。而超过这个产量范围,单位成本不再下降,甚至可能上升。我们把实现平均成本最低的最小产量水平所对应的那个规模,即生产能力称为最小效率规模),公司可通过出口获得更大的全球市场份额,以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产业(如汽车、飞机及大型工业机械)通过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也都达到了最小效率规模。规模收益递增的效果意味着一国并不一定拥有行业的要素或比较优势,也可以在少数一些行业进行专业化,从其他国家进口自己不生产的产品。最终的结果是这个国家在增加了消费品种类的同时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这些产品。新新贸易理论:进入21世纪后,国际贸易理论进入了“新新贸易理论”时代,人们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将研究视角细化到了产业内企业间的资源配置问题,甚至是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问题。在这个阶段,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被突显出来了。20世纪以前的国家贸易理论一般都假设一国内同一产业中所有的企业都是一样的,或者生产有差异的产品,但在规模上没有大小之分,也没有生产率的高低之分。哈佛大学Melitz:认为一个行业内不同的企业是“异质”的当国际间国际贸易壁垒撤除时,同一行业不同生产率的企业可能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生产率最高的企业由于贸易壁垒的撤除,获得了进入国外市场的机会,因而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由于生产利润较低,不足以弥补到国外开拓市场的固定成本只能在国内销售。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面临高生产率企业扩张的压力以及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的压力,只能退出市场。企业在面临开放后的不同变化导致市场份额和生产资源实际上会从低生产率企业向高生产率企业转移。这导致行业平均生产率上升,使整个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贸易导致行业平均生产率上升,这被认为是继传统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后的又一贸易利益来源。我们知道,国际贸易非常重要的一个效果就是由于开放引起竞争加剧,从而产生优胜劣汰的效果。可是在以前的理论中,一国同一行业中所有的企业都是一样的,企业间优胜劣汰的效果自然得不到有效分析。Antras:在开放的压力下,一个企业内部也会产生优胜劣汰的效果,企业可能会采用更好的生产组织形式、更好地区位来生产更有竞争力的产品。Antras关注,对于某个生产环节,企业到底应该是自己生产还是外包生产,企业到底应该是在本国生产,还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到东道国生产。Antras认为,产权是促进生产的一种激励手段。产权是指使用某种经济财产并从中获取收入和利益的一系列法律权益。谁拥有更多的产权,谁就有更多的动力投入生产。而最优的产权配置应该使得在生产中比较重要的一方获得更多的产权。比如对于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早期的产品来说,由于它技术含量较高,研发环节的重要性很高,装配环节重要性较低,因此产权应更多地赋予以研发为核心业务的创新型企业,而这个企业雇用装配者进行生产。但对于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后期的产品来说,研发环节可能不是很重要了,于是可以赋予装配加工者更多的产权,创新企业可以将装配环节外包给独立的装配者。总之,当产品中所含高端要素特别是研发要素较多的时候,产权的分配应偏向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者;而当产品标准化之后,产权分配应偏向于发展国家的装配制造者,这样就可以给各个市场参与者提供最优的激励。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的区位选择和组织结构选择。Helpman:将M和A的理论进行了综合,探索不同生产率的企业在进行跨国生产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选择。不过,这一综合理论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型的不同假设。到目前为止,新新贸易理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仍在进一步发展中。多国企业理论:习惯上,我们把从事国际直接投资的实体称作跨国公司,而当涉及跨国公司的理论时,则称多国企业理论。经济学家将对外直接投资现象表述为建立多国企业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多国企业理论是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同国际直接投资或国际生产有关的理论或框架,按照产生的大致时间顺序,主要有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范式,和资源观-能力观-知识观的理论四大类。这些理论都不是解释一切的“通论”。相反,它们都是侧重回答问题的某些方面的。垄断优势理论:海默的多国企业理论的完整体系由三个核心观点共同构成:垄断优势、消除冲突和交易成本。其中的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在外国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同当地的本土企业相比,由于对当地文化、制度与规则不熟悉,具有与生俱来的“外商劣势”liabilityofforeignness。跨国公司之所以还能同当地企业竞争,并通常可以实现最佳的绩效,是因为它们具备东道国当地企业所不具备的垄断优势。这些优势使跨国公司能够获得更多收益,足以抵消外商劣势导致的成本增加。垄断优势论本质上也是从资源角度出发,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足以抵消外商劣势的成本。这一理论最初也是沿着寻求市场的思维展开的。但在全球生产的情形下,效率的节约和获得战略性资产的收益,也是足以抵消外商劣势的。内部化理论:是一大类理论的通俗称谓,包括观点既有相似之处,实际又存在显著差异的若干版本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共性在于都从市场不完善marketimperfection出发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由于都使用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这些理论又经常被称为交易成本方法的多国企业理论。(不过两种称呼都缺乏严谨性)交易是指商品或服务从供应方转移到使用者手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组织来说,交易可以使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交易成本包括内部交易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内部交易成本是指由于管理和监控人事、采购原材料、采购资本设备等产生的成本。外部交易成本包括对外部资源的选择、合同管理、合同履行情况监控以及争议的解决等。影响交易成本大小的因素包括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内部化是指把市场建立在企业内部的过程,即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企业内部的转移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针对市场不完善,特别是知识市场的不完善,巴克利、拉格曼、海默、汉纳特等理论家们沿着将市场内部化或将基于知识的优势内部化的思路,提出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或以等级结构替代市场价格的各种解决方案。这是因为很多经济活动如果通过契约的形式,即市场制度来组织,会涉及很高的交易成本。比如,对基于知识的优势,如果通过许可转让的方式实现其价值,会遭遇定价困难和优势消散的可能。所以,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就是通过内部市场进行定价或以等级结构作为规避外部市场风险的机制来完成这些活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交易成本观点和内部化观点的多国企业理论实际上回答的是,为何是建立海外企业的股权形式,而非跨国市场交易的契约形式来组织国际交易。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科伊为代表的学者们从企业资源利用的角度研究了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扩张。这里所谓资源是那些缺乏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具备有价值、稀缺、无法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特点。资源观的企业理论将企业看作资源的集合体,其内部资源和外部机遇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企业的扩张。在寻求市场的逻辑下,内部管理资源的性质和可得性限制了市场扩张的方向和程度。企业通常发现,在其他条件一样时,专注于现有产品在成本和风险上都相对较低(内部资源),但为了追求增长可能会扩张进入新的领域(外部机遇)。外部机遇和内部资源,特别是那些有助于规划扩张但尚未被使用的管理资源会影响到扩张方向。设想一个生产男士钱夹的厂商考虑各种成长可能性——专业化、多元化、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假设各种扩张机会的收益都是相同的。在其他条件一样时,我们可以认为,企业更偏爱那些可以更多地利用生产性资源的扩张机会。如果分析潜在资源联系,企业通常会对以下选择表示出明确的偏好次序:专业化优于出口,出口优于对外直接投资。FDI作为最后的选择是因为这种形式的海外扩张只能在最小程度上利用现有资源的联系并进而获得其利益。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关注的是扩张的方向——专业化、多元化和进入外国市场而对于扩张的模式,比如进入外国市场是出口,还是FDI并不能做出最终的选择,职能留给内部化理论来处理。注意,方向和模式是相互补充的决策,在还没选定一方面时就确定另一方面是不明智的。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强调了资源对于市场竞争和企业扩张的重要意义。从利用现有资源的角度,明确回答了企业在国内专业化、出口和FDI之间的偏好。而从获取重要资源的角度,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不但可以明确解释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不但可以明确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中寻求战略性资产为动机的类型,而且对于某些寻求效率,乃至某些寻求市场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能提供一定见解。多国企业理论小结: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强调了资源对于市场竞争和企业扩张的重要意义。从利用现有资源的角度,明确回答了企业在国内专业化、出口和FDI之间的偏好。而从获取重要资源的角度,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不但可以明确解释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不但可以明确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中寻求战略性资产为动机的类型,而且对于某些寻求效率,乃至某些寻求市场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能提供一定见解。垄断优势论本质上也是从资源角度出发,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足以抵消外商劣势的成本。这一理论最初也是沿着寻求市场的思维展开的。但在全球生产的情形下,效率的节约和获得战略性资产的收益,也是足以抵消外商劣势的。交易成本观点和内部化观点的多国企业理论实际上回答的是,为何是建立海外企业的股权形式,而非跨国市场交易的契约形式来组织国际交易。简单地讲,资源观一类理论适宜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即“为何要”;垄断优势理论从能力角度说明了为何有能力克服外商劣势,强调“为何能”;而内部化/交易成本理论则关注“模式如何”。认识到不同理论的内在动机、能力、模式等方面的解释力,我们就可以逐步接近相对完整的理论认识。国际生产折衷范式:OIL范式是邓宁从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中汲取灵感提出的。OIL分别对应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独有的优势,包括资产性所有权优势(有形资产上的优势和无形资产上的优势)和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经营、合理调配各种资产、规避各种风险,从而全面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所获得的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拥有所有权优势的企业,为了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对企业利益的影响而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的能力。区位优势是指某一国外市场相对于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环境方面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利程度,也就是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因素中具有的优势条件。区位优势是用来解释为何服务于市场的生产活动是位于国外,而不是在其母国。运用OIL范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仅具备所有权优势,由于不能在企业内部对其进行利用,就只能通过许可的方式将优势转让;如果同时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但不具备区位优势,则可以在国内生产,再出口到国外市场,而不能在理想的国外区位生产;只有同时具备三者时,才有条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须注意:一,邓宁的折衷范式并不是一个理论,只是一个分析框架。折衷范式不同于前两种理论,它其实不是多国企业理论,而是用来解释国际生产,即企业和或国家的外国增值活动的程度与模式。因此,其作用不仅限于许可、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选择。三,所有权优势是一个中性概念,并不强调偏离竞争的垄断性质。而且所有权优势既有可能来自于结构性市场不完善,也有可能来自于交易性市场不完善,所以不能等同于海默的垄断优势。四,其内部化优势包括结构性市场不完善和交易性市场不完善两种情况下进行内部交易的利益。所以,比如技术创新能力,既是所有权优势,同时也是内部化优势,两种优势之间可能重叠。第三章国际商务的国别制度环境两大基本价值观:集体主义:是指集体目标优先于个人目标,个人特性由其所属的集体特性所决定的价值观。当强调集体主义时,整个社会的需求通常被认为比个人自由重要得多,因此一般趋向于经济和政治上的极权。在此环境中,当个人行为被认为与“社会利益”或“集体利益”相悖时,其个人行为的权利就会被限制。在当代,集体主义的衣钵被社会主义所继承。个人主义:是指个人应享有其经济和政治自由,个体特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价值观,强调个人的利益优先于集体的利益。具体讲,个人主义可理解为对民主政治体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的主张。个人主义是建立在两个核心原则基础之上的:第一个原则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表达的重要性;:第二个原则强调只有通过让人民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不是某个集体机构(如政府)来规定什么是社会的最高利益。政治制度politicalinstitution:是由一个或一群被公认拥有权力的人,通过明确的规则和通过决策过程制定的、用来规范集合起来的个体成员及其行为的正式安排。如同其他制度一样,其本质是游戏规则,用以对行为者的策略选择进行限制。政治制度影响到一个社会应建立什么样的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公正、集体认同、财产、信任和团结,进而对商务环境造成影响。民主制:是一种公民选举代理人代表他们来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通常,获得大多数选票的政党胜出并组建政府。现代民主制源于古希腊的“纯民主制”,即所有人都自由、踊跃地参与政治,而这显然是缺乏可行性的。因此,基于现实的原因,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都是代议民主制—公民选举出本团体的代表,并由他们代为表达整个团体的政治需要和观点,这些代表还要帮助国家管理人民并审议法律。当今社会,美国是典型的民主制比较完善的国家。极权制:是指不以民众支持为基础的个人或团体进行统治,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政府非人民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控制,并且领导人不允许反对意见存在的政治制度。极权制最显著的特征是强权政治。领导人往往通过军事镇压维持政权或舞弊等手段来赢得选举,政治活动明显缺乏民众参与。极权制最普遍的两种专制政体是神权极权主义和世俗极权主义。前者是当一个国家的宗教领袖同时也是该国的政治领袖时,宗教领袖极力推行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法律法规。后者指政治领导人依靠军事力量和官僚力量实行统治的政治制度。世俗极权主义又分种族制和右翼制。政府:是国家权威性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秩序化的国家管理和控制形式,是指国家政权机构中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与立法和司法相并列。政权:是指掌握国家主权的政治组织及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以维护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合法性:是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民众对统治权力的同意和承认。无论是政府还是政权,其存在都必须具有合法性。然而,政府合法性还有不同于政权合法性的另一个方面:一定时期在某国可能存在若干个政权,而能够代表该国的国家权威并且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合法政府只能有一个。其原因在于,某一政权要成为其所在国家的代表并以该国合法政府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它必须在获得国内民众认可的同时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超级大国美国的承认。如若不然,这一政权在某些国家的媒体中只能被成为***政权。政治风险:politicalrisk通常指一国政治政策、政治事件或政治环境可能影响商务环境,从而导致企业失去部分或全部投资价值,或迫使企业接受低于预期的收益率,这种由于国家政治的突然改变给外国投资企业带来的风险被称为政治风险。其主要来源有:战争、革命、政变、民主变革以及政治动乱等。政策风险:policyrisk是指政府在商业领域推行的相关经济政策可能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这一状况,其主要表现形式有:财政及货币政策变动、价格控制、贸易限制、民族主义的威胁、政府相关规定的改变、东道国对企业利润汇回母国的限制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滞后等。社会风险:根源于人民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等,而这些方面政府政策与商业惯例往往是无法反映的。当人们自己的价值观与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制度所蕴含的价值观产生冲突时,他们会采取集体行动。我们将这种集体行动在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展趋向发面的难以预知称为社会风险,集体表现为社会骚动、群众暴乱、示威游行以及小规模的恐怖主义活动等。而当这些集体行动发展到对政局构成威胁时,社会风险则演化为政治风险。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说,社会风险是政治风险的诱因或催化剂。经济体制:是指经济结构与经济进程的制度安排,它引导资源配置并决定商业活动的行为。包括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混合经济体制三种类型。经济体制不同意味着不同国家资源配置的手段和形式不同,在经济体制不同的国家进行跨国经济活动面临更多风险和冲突。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价格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亚当斯密1776《国富论》中首次提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的货物和服务及生产数量不是听命于任何一个人,价格是由供、需的相互作用来决定的,且通过价格体系来提示生产者。市场不能自发实现的产品与服务(如道路、国防等)的供给需要由政府来实现。市场经济有三项要求:自由选择、自由经营及价格灵活性。自由选择给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选择交易的机会。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具有自主选择权,很少受到限制。自由经营给公司提供了决定生产哪些商品和服务或在哪些市场进行竞争的权利。价格灵活性允许市场价格上下波动以反映供求的变化。相比之下,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价格经常是被限定在规定的水平上,对价格的干预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国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生产的数量、销售的价格都是由政府计划制定的。在计划经济中,国有企业不会破产,所它们没有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压力和动机;经济资源归政府所有限制了个人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的积极性;缺少私人竞争,市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价格对经济没有指示性,导致劳动者积极性降低。因此,计划经济缺乏推动力和创新,它不能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繁荣,而使经济趋向停滞。最终,计划经济由此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混合经济体制:介于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之间,是一种既有市场经济成分又有计划经济成分的经济体制。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混合经济体制。不同国家所采取的混合经济体制在市场或计划作用的程度、范围方面都有所区别,其核心是市场力量和计划力量的相对比重。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拥有的经济资源比计划经济体制下要少,政府主要控制那些被认为是对国家安全和长期政治稳定起重要作用的经济领域,通常包括钢铁、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汽车等行业。混合经济体制常以经济转型这一动态的形式呈现。经济转型是指那些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向基于市场体制的经济模式转变的过程。由于计划经济的诸多弊端,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或地区正经历着这样的经济转型阶段。经济转型的过程都比较典型地包含以下三项改革措施:放松管制、私有化、创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放松管制:是指撤销政府对市场自由运作的的法令限制。例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对价格严格控制,该体制下的价格失去了通常意义的指示性作用。在迈入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政府取消对价格的控制,转为由市场供求来影响的价格体系。另外,原有体制下,政府禁止非国有企业从事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并严格限制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在转型经济体制下,放松或取消对外国企业直接投资的限制性规定。私有化:是指将国家所有的财产转变为私人所有,通常通过拍卖出售国有资产的方式来实现。私有化可以为提高经济效率带来激励。创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新问题,使变革的速度放缓甚至是阻碍经济转型的进行。这时需要有一个法律体系来保护私有财产,打击经济犯罪,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并避免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国民收入:GNI是衡量经济发展最常用的指标,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各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的各种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包括劳动者报酬、业主收入、公司利润、利息和租金等,这一数据包括国内生产和国外活动产生的收入。增长率:GNI增长率是描述经济潜力的主要指标,如果GNI增长率超过(低于)人口增长率,说明生活水平在提高(降低)。GNI增长率强调可能的商机,例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是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这种增长速度使中国摆脱贫困的速度和广度超过任何国家,因此吸引了大量外资。购买力平价:PPP利用人均GNI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真实的生活成本。购买力平价指如果在外国购买的一篮子商品需要一单位货币,那么在本国购买同样的一篮子商品需要多上本币。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评估人均GNI,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一国消费者一单位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人文发展程度:HDI能对货币数字指标进行有效弥补。仅仅关注货币数字可能使人们忽略人类能力和发展的潜在作用,而人类能力和发展最终有助于增加GNI。HDI具体衡量一国在如下三方面的平均成就:1.寿命,以出生人口的平均寿命衡量。2.教育,以成人识字率和小学、中学、大学的毛入学率衡量3.生活标准,以PPP表示的人均GNI衡量。与GNI相关的货币数字指标同HDI一同提高了管理者对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认识,这些就表现在寿命、知识、体面的生活水准和经济环境中所有组成要素方面。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整体物价水平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通常由CPI来衡量。其实质是总需求增长速度超过总供给增长速度,因此导致价格上涨速度超过收入增长速度。鉴于通货膨胀影响经济环境的诸多方面,比如利率、汇率、生活成本、公众经济信心和当前政治体制的问题,管理者应关注通货膨胀。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劳动人口指所有具有工作意愿并可以提供有偿劳动的人,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该数据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力,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一直以来,失业率数字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代表经济发展放缓、经济衰退。失业率较高的国家,商业环境存在风险。公共债务:是政府金融债务的总和,度量政府向本国人民、外国企业、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借款。公共债务分为两部分: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在国内债务增长时,政府面临调整政策的压力,对投资者和企业来说,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当政府向外国借款时,就产生国外债务。一般来说,适度的外债规模可加速一国的经济增长,而超出国力承受极限的外债则有可能影响到一国的进出口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甚至严重影响该国的经济增长。主权债务:是指主权国家以自己的主权作担保,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向国际社会所借的款项。由于主权债务大多是以外币计值,向国际机构、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因此,一旦债务国家的信誉评级被调低,就会引发主权债务危机。主权债务危机除了会引发社会动荡、抑制社会消费以及严重打击市场信心,影响投资环境外,更为重要的是其对经济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并可能会严重损害一国经济的基础。因此,一个国家一旦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可能会意味着该国或地区短期内不宜成为国际商务活动的目标市场。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一国在企业、政府和个人之间发生的国际交易,是同一时期货币流入量与流出量之差。BOP有两个基本账户:经常账户,主要记录所有商品和服务贸易活动;资本与金融账户,记录国内国外间的资本流动。国际收支不平衡一般呈现出两种状态:国际收支逆差和国际收支逆差。长期持续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会对一国经济如汇率、进出口、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方面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管理者应密切注意BOP各个账户的变化趋势,这样在决定是否在某国开展业务活动时,便多了一份重要参考。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或海洋法系。以传统、先例、惯例为基础,强调“遵循先例”的原则;审判当中采取当事人进行主义和陪审团制度,对于司法程序比较重视;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的发展往往依赖司法实务人员(尤其是高等法院法官)的推动,即法官实质上通过判决起到了司法的效果。普通法系的立法精神在于:除非某一项目的法例因为客观环境的需要或者为了解决争议而需要以成文法制定,否则只需要根据当地过去对于该项目的习惯而评定谁是谁非。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成文法系,民法法系或罗马-日耳曼法系,以一套十分详尽的法律条文所组成的法典为基础。其重要特点是强调成文法的作用。成文法,又称制定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并经一定形式公布施行的条文形式的法。大陆法在结构上强调系统化、条理化、法典化和逻辑性,其方法是运用几个大的法律范畴,把各种法律规则分门别类地归纳在一起。法庭在解释大陆法时,所依据的就是这些法律条文。相对于普通法系而言,大陆法的灵活性相对有限,不像普通法系中,法官有解释法律的权力,在大陆法系中,法官只有应用法律的权力。神权法系:theocraticlawsystem是以宗教教义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律制度,其核心意旨是“神的话语是法”。法律中的宗教含义是不可易的,因为神的话语是不可以被否决或是被政府修改或制定的。但是由于宗教本身所固有的局限,不可能提出一个周全且详细的法律体系。产权
是指使用某种经济财产并从中获取收入和利益的一系列法律权益,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财产包括土地、建筑物、设备、矿产和知识产权等。侵犯产权的私人行为:是指私人或私有集团的偷窃、盗版、敲诈行为。这些犯罪行为在一些司法不健全的国家比在其他国家要严重得多。在一些国家,薄弱的司法制度甚至根本无法给国内以及国外的商务企业提供有力的保护,使他们的产权免遭私人行为的破坏。侵犯产权的公共行为:是指公共官员,如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从财产所有者那里索取钱财或经济资源。这种行为可以通过法律机制实现,包括向财产所有者征收过多的税收,索取高额的许可费用,将其资产收归国有而不予补偿,或重新分配资产而不给原来的所有者以补偿等。公共行为还可以通过非法的途径或腐败来实施。企业为获得在一个国家、产业或当地经营的权利而不得不向政府官员行贿。腐败:通常指以受贿的形式滥用公众赋予的权力来谋取私利的行为。知识产权:属于产权,又称无形产权,是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劳动成果所有权。它通常是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决定该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会花费大量的资金来保护知识产权,以保持为消费者开发和提供有竞争性的产品的能力。广义上被认为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工业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专利和商标往往是一个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专利权:是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权,同时排除他人仿造、使用或买卖该发明的一种权利。第四章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战略性贸易政策:一个国家可通过贸易保护、补贴、税收优惠、政府与工业部门的合作计划,鼓励发展半导体、计算机、远程通信和其他被认为对本国相对有利的产业。这些高科技产业有很高的风险,要求大规模生产以形成规模经济,当其成功时便可带来外部经济。主要适用于发达国家,以帮助它们在高科技产业获得或保持比较优势,是一种前瞻性策略。关税:是进出口商品进出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税,是最古老且最简单的贸易政策措施。关税按进出口货物流向可分为进口关税、出口关税和过境税。进口关税是指对输入一国关税且最终目的地也是该国的商品征收的关税。出口关税是指对输出一国关境的商品征收的关税,其目的有二: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因政治或其他原因限制某个部门的出口。过境税是指对通过一国关境而最终目的地不在该国的商品征收的关税。(一般,国家不征收出口税和过境税,所说的关税为进口税)差别关税是指由于国家间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有时对同一种进口商品由于输出国或生产国家不同而适用不同的关税。关税按进口商品的不同原产地适用不同的税率分类,分为普通关税和优惠关税。普通关税是指如果进口国未与该进口商品来源国签订任何关税互惠贸易条约,则对该进口商品按普通关税税率征税。优惠关税是指对特定的受惠国给予优惠待遇,以低于普通关税税率的标准征收关税。优惠关税又可分为特定优惠关税、普遍优惠关税和最惠国待遇。特定优惠关税:简称特惠关税,是指某一国家对从另一国家或某些国家对从另一些国家进口的商品给予特定的优惠关税,其他国家不得享受的一种关税制度。目前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特惠关税是“洛美协定”LomeAgreement下的关税。1975欧共体与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46国签订,规定当时的欧共体国家在免税、不限量条件下接受这些发展中国家全部的工业产品和96%的农产品,并且不要求其提供反向优惠,即是一种非互惠的优惠安排。以该协定为基础,2000年欧盟15国与这些国家续签科托努协议,洛美协定就此结束。普遍优惠关税: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单方面贸易优惠安排。根据普遍优惠制,发达国家承诺对于原产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半制成品和某些初级产品的进口,给予降低或取消进口关税的特惠待遇,而不要求发展中国家给予反向对等优惠。普惠关税有普遍性、非歧视性和非互惠性三项基本原则,普遍性指所有发达国家对产自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所有制成品或半制成品都给予普遍的关税优惠,非歧视性指不应对不同发展中国家实施不同的普惠制方案,非互惠性指不应要求发展中国家对其给予对等优惠。1971开始实施,对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与交流及共同发展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最惠国待遇:是指在两国签订经贸友好条约时,缔约国一方(给惠国)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一切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同样给予缔约国对方(受惠国)。给惠范围最初主要是关税优惠方面,后来扩大到通商、海航等各方面,包括关税、数量限制、航运、港口使用、仓储、转口、营业权、居住权、知识产权、投资等内容,但目前仍以关税方面的优惠为主要内容。最惠国待遇已成为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之一,即“普遍实施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它打破了传统的双边互惠关系,把最惠国待遇的权利和义务多边化,任一缔约方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优惠,均无条件地立即给予其他所有缔约方,每一缔约方是给惠国的同时又是受惠国。目前在实践中,只有个别国家对极少数国家(一般是非建交)的出口商品实行普通关税,大多只是将其作为其他优惠税率减税的基础。所以最惠国关税不是真正的优惠关税,只是现实中的正常关税,只有特定优惠关税和普遍优惠关税才是真正的优惠关税。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在数量或金额上规定一个限额,限额以内的准予进口,超过限额的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的关税甚至是罚款。进口配额可分为绝对配额与关税配额。绝对配额指对某些商品进口的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数额,达到这个数额后便不准进口;关税配额是指在配额以内实行较低的关税或免税待遇,超过配额仍可进口,但是要按正常税率计征关税或征收高额关税甚至罚款。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政府对其出口到另一国的商品自愿进行数量限制的一种贸易政策。当然,这种“自愿”是相对的,因为事实上,自愿出口限制只不过是进口国和出口国谈判达成的替代关税或者配额的一种选择。当出口国商品大量涌入进口国导致进口国相应产业的竞争对手寻求保护时,出口国为了安抚进口国并且防止其实施更加明确和强硬的贸易壁垒通常会同意自愿出口限制。作为“乌拉圭回合”的结果之一,WTO成员同意不再实施新的自愿出口限制并且在为期4年的时间里逐步消除当时已经存在的自愿出口限制。国产化规定:也称当地成分要求,是对生产商在当地的价值增殖活动即在当地进行生产的要求,可表述为实物条款(如产品部件的75%必须在当地生产)或价值条款(如产品价值的75%必须在当地生产)。作为一种直接的贸易壁垒,国产化规定通过要求进口商在国内进行进一步加工,增加了进口商的生产成本,从而达到抑制进口的目的。其中,国内加工带来的成本增量就相当于一笔关税,只不过这笔“关税”不是划入政府囊中,而是被国内生产的低效浪费了。国产化规定在发展中国家已作为一种手段被广泛使用,以便使它们的制造业基地从简单装配其他地方制造的部件转变为装配在当地制造的部件。发达国家为试图保护当地就业和当地产业免受外国竞争,也一直采用这一措施。预缴押金制度:是指进口国要求进口商在其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等存放一笔资金,数额按照进口商品价值的一定比例来确定,该笔资金没有利息并且存放时间直至进口方收到商品。这样,进口方就承担了额外的一笔成本,该成本的大小取决于存放资金占进口商品价值的比例、存放期限以及利息率。如果进口商通过借款获得这笔资金,那么该笔资金就相当于一项直接成本;如果这笔资金来源于进口商的自有资金,那么该成本便是一项机会成本。其实,预缴的押金相当于按一定比例缴纳的关税。反倾销关税:当外国企业对出口产品的定价低于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或者低于成本时,为了保护国内企业摆脱不公平的外国竞争,进口国政府通常会征收反倾销关税。反补贴关税:是指是指进口国政府对外国政府的出口补贴或生产补贴做出的回应。简单看来,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一旦征收就是一种关税。然而,征收反倾销税、发补贴税的既定程序可能会扭曲国际贸易行为,即使是在进口国政府没有实际征收的情况下。因为:1.该程序会向国外生产者发出“若想规避反倾销、反补贴惩罚就要提高定价”的信号。2.倾销、补贴是进口国政府干预贸易的合理理由——世贸组织允许政府对被认为存在倾销、补贴且会对进口国国内竞争产品的生产者造成损害的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所以出口商将难以决断如何定价才是安全的。此时,进口国的反倾销关税、反补贴关税无论是否实际征收,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进口。在实际操作中,反倾销、反补贴税措施珍贵的范围往往大大超出反对外国产品不正当竞争的领域,因而对外国产品具有很强的杀伤力,特别是对非市场经济国家。边境税调整:又称边境调节税。是指这样一种税收制度:在间接税(消费税、增值税)按目的地原则征收的情况下,对于国内生产且在国内销售的产品所征收的间接税,政府对进口的相同或相似商品同样征收,而对本国出口的相同或相似商品予以免征或退回。边境税调整有助于实现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公平竞争,以及本国产品与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公平竞争。然而边境税调整可能会导致扭曲:相同的税种,如果进口国对进口商品所征收的税高于进口国国内类似商品所缴纳的间接税,其中的差额就是一种隐性的进口关税;如果出口国政府返还给出口商的税大于其在进口国国内缴纳的间接税,其中的差额就是一种隐性的出口补贴。因此,边境税调整也可作为一种贸易壁垒使用。补贴:是指政府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经济部门的援助。从贸易政策角度理解的补贴有两种:出口补贴和生产补贴。出口补贴的形式有:1.政府按照出口商品价值的一定比例对出口上进行直接支付。2.更加优惠的信贷条件,该信贷条件与产品供应国内市场的生产商所享受的正常信贷条件之间的差额由政府来承担。3.政府承担一定出口风险的保险费。4.公共机构组织的促销活动,诸如贸易展销会、广告等。当出口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进口的原材料并且为之支付了进口关税的情况下,这一出口补贴行为被认为是合理的。生产补贴:是指政府对某商品的国内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的补贴。该补贴使得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在该商品是可进口产品的情况下,生产补贴可以刺激进口商的国内生产从而起到抑制进口的作用。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政策是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一种非直接形式。在大多数国家,政府采购占国内生产总值相当大一部分,而且通常倾向于国产而不是相同价格的外国产品或服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同样的外国产品价位更低,政府仍然采购国货也是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所允许的。政府采购在拥有大型公共部门的国家尤为普遍,如中国、俄罗斯和中东国家。行政管理政策:是指通过繁琐的政府规章或官僚审批手续来增加进口品进入一个国家的难度。比如与征收关税密切联系的海关清关程序,它包括海关对过境商品的分类和估价以及其他一些官僚程序。清关程序越严格,贸易阻力越大,进口商承担的成本也越大。行政管理政策还包括技术、安全、健康和其他一些规定。通常,各国在这些方面的规定都不尽相同。生产商为了使其商品符合目标国所制定的不同于本国的相关规定,就必须承担额外的成本。那么这些规定就自然而然得成为阻碍国际贸易的壁垒。同时,一国可能通过这些规定缩减甚至停止对特定国家的特定商品的进口,比如故意苛刻而低效地检测这些商品是否符合该国的规定,或者制定旨在限制某些外国商品进入该国的新规定。其中两个具体的例子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动物卫生检疫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制定的一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简言之,TBT是通过技术标准实现对贸易的限制。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市场准入的重要手段。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是指与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或健康相关的法律、法令、法规要求和程序等。这项措施可很好地避免疾病、动植物病害的传播,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福利。但是,只要将卫生检疫程度、技术标准制定到其他国家无法执行的地步,原本服务于人类幸福的游戏规则,就会变为巨大的、无法逾越的非关税壁垒。禁运:是指一国政府勒令禁止特定商品出口到特定国家,而其动机通常是出于对外政策的考虑。比如为了防止现实或潜在的敌对国家获得前沿的技术,或者为了以经济手段对敌对国家施加政治压力。限制性援助:也称附带条件的援助,是指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财务援助但要求接受方将该援助资金用于购买捐助方的商品。该贸易政策会导致扭曲,而且当产品价格在捐出方国家并不是最便宜的或者关于产品的其他条件在捐出方国家不是最优惠的情况下,这种扭曲会更为显著。国营贸易:是指在一些国家,政府授权特定企业从事某些商品的国际贸易。这是一项独立的非关税壁垒,原因在于:在实行国营贸易的国家,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拥有独占的垄断权力,它既是将本国产品供应外国市场的唯一出口商,也是将外国产品引入本国市场的唯一进口商。另外,如果该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那么其进出口什么商品以及这些商品的数量、价格等的决定就超出了纯粹的国际贸易理论。投资激励:是政府直接面向单个外国企业提供的转移支付或税收减免,以激励它们向该国投资。投资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还是税收减免、低息贷款、资助或补贴。这种激励的动机可能是希望从外国直接投资的资源转移和就业效应中获得利息,也可能是希望将外国直接投资从其他潜在的东道国那里争夺过来。这种激励将有助于经济发展,增加经济多样性,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逆向歧视:是指一些照顾弱势群体的做法有时会牺牲强势群体的利益,由此带来新的不平衡状态。指强势群体的成员因其身份受到不利对待。是本来处于优势地位的本土企业由于外资优惠政策的存在而相对于外资企业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现象。逆向歧视的外资优惠政策不仅损害了本土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在某些产品市场上它已沦为某些西方跨国公司扼杀内资企业的帮凶。这些西方跨国公司一方面在中国投资设厂,利用中国政府的投资优惠政策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排挤中国本土企业,另一方面在母国和其他国家针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诉讼。投资壁垒:一国可以使用很多的控制手段从各方面限制外国公司在某些行业进行投资或收购当地公司,最常见的两种方式是行业准入限制和运作限制。行业准入限制: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在一些国家,外国公司被排除在某些特定领域之外,如广播、公共事业、航空、军事科技和金融服务等行业,以及涉及国家主要财产的行业,如石油、渔业资源和主要矿产。行业准入限制的理由有两点:1.政府需要通过控制外来投资对来自外国的竞争加以限制,否则当地企业就不能得到发展,或者当地经济或国家安全将受到影响,尤其在那些较为不发达的国家。2.当地资本的参与有助于将外来直接投资所带来的资源转移效应和就业效应最大化(如)。政府规定只是在跨国公司拥有高新技术的情况下才允许本国企业与其建立合资企业。运作限制:可采取多种形式。它是对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子公司行为的控制。常见的运作限制涉及产品的国产化程度、出口量、技术转移、外汇管制以及当地居民参与高层管理等方面。这些措施能帮助东道国实现国际直接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对外贸易区:是一国境内的一个区域,在这里对进口产品进行组装或其他加工,然后重新出口。在对外贸易区,产品可不受任何关税、配额或海关规定的限制,自由进口、储存、改装、重新包装、并重新出口,除非这些产品或这些产品的制成品进入该国的非对外贸易区。企业可以利用对外贸易区将外国应征税的材料和部件组装成成品后再次出口,还可利用对外贸易区来存放企业最终需要运到其他地区的零部件或成品。关贸总协定:是以消除配额制度以及削减关税为目的的一个协议(不是一个组织),1947年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建立。GATT最基本的原则是非歧视性原则,非歧视性是GATT存在的根本,它包含两个要素: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通过协议给予另一国及其国民的待遇,不得低于其给予任何其他国家及其国民的待遇。是一种无条件的多边最惠国待遇,它要求一成员给予另一成员的优惠待遇,除给自由贸易区伙伴的特殊照顾意外,应立即、无条件地给予任何第三成员。GATT的最惠国待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即它突破了传统的双边互惠形式,只需通过缔结多边贸易协定,GATT成员就可自动无条件地获得其他成员之间相互给予的各种优惠。国民待遇:原指一国对外国人给予不低于本国国民的待遇。GATT中的国民待遇原则有其特定内涵:它不是给予外国人的待遇,而是针对进口产品,它规定进口产品所应享受的待遇标准应不低于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标准。其意义不仅在于任何加入GATT的成员都将自动享受国民待遇而无须再订立双边协定,而且还将其范围有保护诉讼权利及人身权利上升为多边贸易关系的准则。例外适用:非歧视性是GATT存在的根本,其他的许多条款都是这些基本原则的例外适用,例如自由贸易区和普惠制等。自由贸易区是由若干个国家构成的群体,相互之间取消贸易壁垒,对于非成员方仍保持不同的外部政策。作为对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GATT允许各缔约方在其领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于自由贸易区成员方之间相互给予的优惠,GATT其他缔约方不能自动获得。普惠制是最惠国待遇的例外适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是指协商、调解和争端解决程序。GATT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是“协商一致”原则,缔约双方之间的争端采用“自愿”为基础的解决办法,在“协商一致”原则的约束下,各缔约方参与机制内的各项程序。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是“反向协商一致”原则,是指在WTO争端解决机构表决时,只有当所有成员协商一致表示不同意通过某项议案时该议案才能被否决,若有一个成员表示同意,该议案就通过。因此,WTO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的成立、专家组的报告、上诉机构的报告等项目的通过就成为了一种“自动通过”,提高了WTO争端解决机构的工作效率,避免了受被起诉国的干扰。在裁决的执行上,只要胜诉一方一票同意,就使其决定得到执行,裁决的执行力度得到加强。双边协议:在双边协议中,一部分是特惠贸易协定,另一部分是双边投资协议。这些协议都关注贸易与投资的关系。双边协议的典型形式是一个实力强的贸易国与一个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协议,协议会对某些行业提供特惠待遇,但不包括农业等敏感行业。双边协议中有不平等因素,实力强的国家会使贸易条款倾向于本国,这样会损害实力较弱的国家的利益。更为贫弱的国家会被要求比在WTO框架下做出更多让步,例如对外国投资的保护。双边协议会包括涉及劳动力及环境标准的条款,而WTO框架下是没有这些条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一个地理地区内各国一致同意减少并最终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便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理论上可能有5种不同层次由低到高可划分为:自由贸易区:是由若干国家构成的群体,相互之间取消贸易壁垒,对于非成员国仍保持不同的外部政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是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除了自由贸易区的所有协议之外,关税同盟对于非成员国采取相同的关税税率和外部政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Benelux——由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个国家组成。共同市场:整合了关税同盟的一切,另外,一个共同市场允许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曾经的欧盟就是一个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具有共同市场的所有特征。经济联盟的成员也需要调整和统一其经济政策(如货币、财政、税收政策),以便将其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经济实体。今天的欧盟就是一个经济联盟,经济联盟的一个可能维度就是建立一个货币联盟,这已经由17个欧盟成员国通过采用欧元而实现了。政治联盟:是一个地区政治和经济事件的整合。如美国和苏联。第五章国际金融环境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需要,使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各国政府都共同遵守的有关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协调的相关制度,即包括了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规则以及所建立的机构。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国际货币体系负责协调和管理在一定时期内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货币比价确定的依据,货币比价波动的界限以及货币比价的调整和维持所采取的措施等。国际收支的调整及其方式。一国国际收支的情况从总体上反映了该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情况。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自检联系也愈发紧密,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调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因此,国际货币体系要对各国国际收支调整的方式进行协调和约束。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为满足国际经济交易和支付的需要,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保持一定的国际储备资产。一国政府应使用何种货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持有何种国际储备资产以确保国际支付顺利进行及满足调节国际支付的需要等,仍需要国际货币体系的协调和管理。金本位制:是指一国以法律规定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作为本位货币而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都以一定数量的黄金定值,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输入输出,价值符号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并且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受该国黄金存量的限制。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决定,汇率固定,并以黄金输送点为界小幅波动。但是金本位制有其不可避免的内在问题:一方面,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的增长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另一方面,黄金存量在各国之间分配不平衡。国际金本位制:是19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上半期,在西方各国普遍实施的一种自发性质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一种以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1816英国率先实施,之后许多国家相继效仿。在1929-1933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国际金本位制彻底走向崩溃。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间资金借贷、证券交易以及外汇买卖的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相比,国际金融市场的业务范围不受国界的限制,交易主要发生在本国居民与非居民或非居民之间。业务活动比较自由,很少受各国法律的限制。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它是与国际贸易、国际债权债务清偿以及资本转移等活动相伴相生,从而实现国际间购买力转移,以及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工具。广义的外汇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如外国货币、外币支付凭证、外币有价证券等。狭义的外币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狭义外币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国际性,即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各种金融资产。2.可兑换性,即持有者可自由将外汇兑换成其他货币或购买其他信用工具。3.可偿付性,外币必须在国外能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能作为支付手段偿付对外债务。汇率:又可称为汇价或外汇牌价。是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或者说是以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它是进行外汇买卖、实现不同货币之间相互转换的基础和依据。外汇市场:是进行外汇交易或外汇买卖的市场。外汇银行:是指由各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指定或授权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是外汇市场的主体、做市商。既提供外汇的买入价,同时也提供外汇的卖出价,因此被称为“双价制定人”。做市商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同时通过定价创造市场。外汇经纪商:是外汇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介于外汇银行之间或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为双方提供准确的信息,促成双方交易的达成,并从中赚取佣金的中介人。外汇交易:外汇交易主要包括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期货、期权等。即期外汇交易:又称现汇交易。是指外汇交易达成后,买卖双方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的外汇业务。如正常交割的那一日正逢节假日,则依次顺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中即期交易的交割日选择有其特殊性。即期外汇交易时外汇市场上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即期外汇交易可以帮助企业和公司满足临时性付款需要,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远期外汇交易:也称期汇交易,是指买卖外汇的双方签订合同,在合同中规定买卖外汇的币种、数额、汇率和未来交割的时间,到合同规定的交割日期,进行外汇交割的外汇业务。双方在期初签订合同时规定的汇率叫做远期汇率。远期外汇交易对于公司企业来讲,其主要作用是风险控制,可利用远期外汇交易防范应收应付账款及债权债务的外汇风险。期货:与现货相对,是指在未来一个确定是时间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标的资产。目前,期货合约的标的资产主要包括农产品、能源、金属、股票指数以及外汇等。期货合约均为标准化合约,即对交割的数量、标的资产的质量、时间、地点等都有标准化的规定。外汇期货也称货币期货,是在原有商品期货基础上出现的。对于公司和企业来讲,外汇期货交易主要可以用来做套期保值和投机。外汇期权:亦称货币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向期权的卖方缴纳一定的期权费后,获得了在期权到期日或之前按照协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外汇的权利,如果汇率的变动对期权买方不利,买方也可以放弃该权利。看涨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预测未来汇率会上升,因此向期权的卖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如果在约定的时期内汇率上涨,则期权的买方则以协定汇率从期权的卖方那里买入一定数量的外汇。但若在约定时期内汇率没有上涨,则期权的买方可以放弃行使该期权。因此,当企业有外币应付账款时可以利用看涨期权规避汇率上涨带来的风险,将买入外汇的最高价格锁定在协定价格。看跌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预测未来汇率会下降,因此向期权的卖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如果在约定的时期内汇率下降,则期权的买方则以协定汇率向期权的卖方出售一定数量的外汇。但若在约定时期内汇率没有下降,则期权的买方可以放弃行使该期权。当企业有外币应收账款时可以利用看跌期权避险,将卖出外汇的最低价格锁定在协定价格。欧洲货币: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流通的货币。欧洲货币市场: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进行的该国货币存贷的市场。在欧洲货币市场中,交易的主要货币是欧洲美元,其交易量占到整个欧洲货币市场交易量的80%以上。某种货币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几乎不受任何政府的管制。因此又叫离岸金融市场。欧洲货币市场按借贷方式、借贷期限和业务性质,可分为欧洲货币信贷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其中欧洲货币信贷市场又分为短期信贷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外汇管制分为数量管制和成本管制。数量管制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的数量进行限制和分配。成本管制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实行复汇率制,利用外汇买卖成本的差异调节进口商品结构。根据管制程度的不同,将外汇管制分为三种类型:实行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即对涉及国际收支的贸易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互联网金融平台借款居间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企业债务重组与不良资产清收代理协议3篇
- 2025农村养殖土地租赁合同
- 2024年锌锭新材料研发与应用采购合同3篇
- 2024版免息借款合同标准文本一
- 2025版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同范本新3篇
- 2024年股东股权转让协议书(含投资保障)
- 2024年资质认证合作条款2篇
- 2025年度消防报警系统设计与安装合同5篇
- 2024版二手车过户业务担保合同
- 精神科护理岗位竞聘
- 广西北海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非急救转运合同范例
- 车辆使用安全培训
- 肺结核的护理个案
- 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 AutoCAD2024简明教程资料
-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模板(六套)
- 民航客舱服务管理Ⅱ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儿科主任年终总结
- 2023年上海市录用公务员考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