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_第1页
解析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_第2页
解析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_第3页
解析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_第4页
解析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析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1.本文概述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以其深刻的道德寓言和心理剖析展现了人性在野心与道德抉择面前的痛苦挣扎。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麦克白这一悲剧角色命运的不可避免性,结合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理论中的“过失论”(hamartia),分析麦克白由英雄陨落至暴君的心路历程及其悲剧根源。在《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起初是一位英勇且受人尊敬的将领,面对女巫预言的诱惑以及自身潜藏的野心,他在外界因素(如女巫的预言)与自身因素(如贪婪、恐惧、愧疚等复杂情感)共同作用下,逐步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本文将围绕麦克白的悲剧命运,通过梳理剧情发展、角色塑造和主题表达,揭示其悲剧结局背后的内外因交织,从而论证麦克白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并非单纯的宿命论结果,而是个人选择与环境影响相互作用下的必然产物。2.麦克白性格特质及其内在冲突在《麦克白》这部戏剧中,麦克白的性格特质及其内在冲突是他悲剧命运的关键因素。麦克白的性格复杂多变,既有英勇、高贵的一面,也有野心勃勃、道德沦丧的一面。这种内在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麦克白的英勇和高贵是他性格中积极的一面。在剧中,他被描绘为一个勇敢的战士,屡建战功,受到国王邓肯的高度赞扬和信任。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也体现在他对抗叛乱的坚决态度上。这种英勇和高贵的品质,在他内心深处与野心和权力的渴望发生了冲突。麦克白的野心和权力的渴望是他性格中消极的一面。这种渴望最初是由女巫们的预言引发的。女巫们预言麦克白将成为国王,这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野心。麦克白的野心并非仅仅源于女巫们的预言,而是他内心深处早已存在的欲望。他的野心和权力的渴望,使他陷入了道德沦丧的深渊,最终走上了弑君夺位的道路。麦克白的性格特质及其内在冲突,导致了他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他的英勇和高贵与野心和权力的渴望之间的矛盾,使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境地。他既无法放弃对权力的渴望,也无法摆脱道德的束缚。这种内在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3.命运与自由意志的辩证关系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的悲剧命运并非完全由外部力量所决定,亦非完全出自他的自由意志。这部剧作精妙地展现了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复杂辩证关系。一方面,麦克白的命运似乎早已被女巫的预言所注定。女巫对他说:“你将进爵为王,但你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这一预言在麦克白心中种下了野心的种子,使他开始考虑如何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取王位。这看似是命运的安排,使得麦克白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另一方面,麦克白的悲剧也源于他自己的选择。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底线,谋杀了邓肯王,篡夺了王位。此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又不择手段地残害忠良,使得自己逐渐陷入孤立。这些行为都出自他的自由意志,是他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麦克白的悲剧命运既包含了命运的安排,也体现了自由意志的作用。他的命运是由外部力量所预示的,但他的选择和行为则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这种命运与自由意志的交织,使得麦克白的悲剧更加深刻和复杂。《麦克白》展示了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麦克白的命运虽然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影响,但他的选择和行为才是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这一辩证关系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命运的挑战时,应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被权力和野心所迷惑。4.社会环境与道德伦理的崩塌女巫的存在象征着超自然力量对人性的诱惑和腐蚀,她们的预言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揭示了麦克白潜在的欲望,另一方面则加剧了他对权力的痴迷,从而推动他走上了一条违背传统道德和法律的道路。社会环境中对成功和荣耀的盲目崇拜,使得麦克白原本忠诚的品质逐渐让位于对王位的贪婪,他不再坚守臣子的职责,而是选择了背叛和谋杀。同时,《麦克白》也深入探讨了道德伦理的崩溃如何加速了麦克白的悲剧进程。在剧中,麦克白及其夫人逐步丧失了基本的伦理底线,他们无视亲情、友情甚至无辜的生命,只为了实现自己对权力的掌控。这一过程中,原本稳固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纽带被肆意撕裂,整个社会陷入了恐惧与猜忌之中,进一步巩固了麦克白走向灭亡的必然性。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与道德伦理体系的瓦解共同构成了麦克白悲剧命运的重要背景,它们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也在深层次上揭示了人性在面对权力诱惑与社会责任冲突时可能产生的扭曲与沦丧。麦克白的故事警示世人,当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出现倾斜,个人的悲剧往往难以逃脱时代的烙印,而其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则成为对人性弱点和社会弊病的深刻反思。5.不可避免的毁灭与宿命论解读在《麦克白》这部戏剧中,麦克白的悲剧命运被深刻地描绘为一种不可避免的毁灭,这种毁灭不仅源自于他个人的野心和道德沦丧,还与宿命论的哲学观点紧密相连。这一段落将深入探讨麦克白命运的不可避免性,并从宿命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麦克白的悲剧命运在其性格和行动中已预先注定。他的野心和权力欲望,以及对预言的过度执着,构成了其命运的关键驱动力。麦克白在谋杀邓肯国王后,便陷入了无法回头的深渊。他的行为不仅触发了更多的暴力和阴谋,还导致了他内心的极度分裂和道德沦丧。这种不断的恶性循环,最终将他推向了毁灭的边缘。宿命论在《麦克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是预先决定的,无论个体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其最终的结局。麦克白的命运似乎正是这种观点的例证。从预言家的话语开始,到他的每一次选择和行动,都似乎在证明他的命运早已被注定。这种宿命论的解读,为麦克白的悲剧增添了一层哲学深度,使他的命运显得更加悲壮和不可逆转。莎士比亚通过《麦克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模糊性。麦克白的悲剧并非简单的善恶对决,而是人性深处的矛盾和冲突的体现。他的野心和欲望虽然是其悲剧的根源,但也反映了人类共有的弱点和追求。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麦克白的悲剧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麦克白的悲剧命运既是他个人选择和行动的结果,也是宿命论哲学的体现。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人类对命运和自由意志的深刻思考。通过《麦克白》,莎士比亚不仅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还探讨了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使这部戏剧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6.结论麦克白的悲剧命运是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一个引人深思的主题。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麦克白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源于多个因素的交织。麦克白自身的性格特点,如不安分的天性和对权力的极度渴望,使他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外部因素如女巫的预言、麦克白夫人的唆使以及邓肯国王的过度信任,都对麦克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麦克白对宗教中神圣自由的错误理解,以及他内心道德与欲望的冲突,也加速了他的悲剧走向。麦克白的悲剧命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过失和错误选择使他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这部戏剧不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也引发了观众对权力、欲望和道德等永恒主题的深入思考。参考资料:莎士比亚,这位文学巨匠的名字,自17世纪以来一直在文学的殿堂中鸣响,成为无法忽视的一部分。他的经典作品《麦克白》,创作于1606年,被公认为他的四大悲剧之一,深深地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和权力的腐蚀力量。在这部戏剧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理解和他对社会的独特见解。《麦克白》的故事基于一个古老的苏格兰编年史,故事主要围绕着麦克白这个曾经英勇无比、正直忠诚的国王展开。他的心灵在权力的诱惑下逐渐被腐蚀,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这个过程,正如莎士比亚所刻画的其他角色一样,都体现了他对人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深刻理解。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展示了权力的双面性。一方面,权力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激励因素,促使人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展现出无比的决心和勇气。另一方面,权力也是腐蚀人性的毒药,它诱使人们为了权力的欲望而放弃道德和良知。麦克白就是这种权力腐蚀人性的最好例子。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还深入探讨了人文主义思想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人的命运和自由意志的矛盾。在戏剧的开始,麦克白是一个充满野心的人,他渴望获得更多的权力。随着戏剧的发展,他的野心逐渐导致他的道德沦丧和心灵的堕落。他的命运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悲惨。这使我们不禁思考,人的命运是否是预先注定的,还是由我们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决定的?在这部戏剧中,莎士比亚通过女巫的预言和麦克白夫妇的心理变化,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女巫的预言似乎为麦克白的命运设定了一个框架,麦克白在这个框架内仍然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他的选择,虽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却也揭示了人文主义思想中对于人的自由意志的重视。《麦克白》的悲剧性不仅在于麦克白的命运,更在于他心灵的堕落和道德的沦丧。这是一个曾经充满荣誉和尊严的英雄,最终因为权力的诱惑而走向了毁灭。这种毁灭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因为当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被权力所侵蚀,那么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麦克白。《麦克白》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权力、命运和自由意志的戏剧。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人的尊严、自由和价值。它也警告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权力的腐蚀作用,坚守我们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只有我们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麦克白,走向悲剧的命运。《麦克白》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之一,自19世纪起,与《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并称为“四大悲剧”。这部戏剧的故事情节大体上根据古英格兰史学家拉斐尔·霍林献特的《苏格兰编年史》中的古老故事改编而成。它主要讲述了利欲熏心的国王和王后对权力的贪婪,以及他们最后被推翻的过程。在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很早就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根据记载,早在1916年,中国的话剧舞台上就出现了《麦克白》的演出,这是以“窃国贼”为名进行表演的。当时,正值袁世凯称帝时期,为了抨击这一事件,郑正秋的“药风新剧社”进行了演出,以加强戏剧的感染力。在中国,莎士比亚戏剧的传播经历了许多阶段。最初,《麦克白》等莎剧是以文明戏的形式上演,这种形式在当时很受欢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表演艺术家们开始将这些戏剧进行改编,以更接近中国观众的审美。例如,1945年,欧阳予倩导演并主演了根据《麦克白》改编的《欲望》,该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真正让《麦克白》在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朱塞佩·威尔第于1847年在佛罗伦萨完成谱曲,后又经过多次修订的这部戏剧的音乐剧版本。这部音乐剧在中国的演出,不仅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接受了《麦克白》的故事,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音乐剧创作和发展。《麦克白》作为一部具有普遍性的戏剧作品,在中国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不仅被视为一部文学经典,更被视为一部反映人性和权力、欲望和道德冲突的社会寓言。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出和改编,它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创作和社会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在增强。《麦克白》等莎士比亚戏剧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和增进相互理解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未来,《麦克白》等莎士比亚戏剧将继续在中国产生影响。它们不仅会以更丰富多样的形式出现在中国的舞台上,而且也将在培养中国观众的文化素养、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和拓展人类文化的视野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从长远来看,《麦克白》等莎剧在中国的影响将更为深远和持久。它们将不仅丰富中国的艺术宝库,而且也将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灵感和动力。《麦克白(Macbeth)》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创作于1606年。自19世纪起,同《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被公认为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由朱塞佩·威尔第于1847年在佛罗伦萨完成谱曲,后又经过多次修订。《麦克白》的故事,大体上是根据古英格兰史学家拉斐尔·霍林献特的《苏格兰编年史》中的古老故事改编而成。《麦克白》讲述了利欲熏心的国王和王后对权力的贪婪,最后被推翻的过程。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上遇到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精神失常而死,麦克白无一丝难过。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削首的下场。麦克白一出场即心怀异志,弑王篡位,为了巩固王位,又残暴屠杀人民,使全国血流成河,置社会于混乱,陷人民于水火,可谓与理查三世是同样的暴君。这样的暴君,其痛苦与覆亡乃罪有应得。故事发生于11世纪的苏格兰。Macbeth(麦克白)及Banquo(班柯)战胜归来,经过战地旁的树林时遇到3个女巫。第一个女巫称呼麦克白为葛莱密斯爵士(ThaneofGlamis),第二个女巫称麦克白为考特爵士(ThaneofCawdor),第三个女巫称他为苏格兰国王;班柯虽然不能当统治者,但他的后人会成为国王。女巫预言后随即消失。这个时候,国王Duncan(邓肯)的信差抵达,宣布考德的领主因叛国被处死,国王颁令麦克白继任。女巫的第一个预言应验了。在麦克白的城堡内,麦克白夫人读着丈夫的来信,信中谈到有关遇到女巫的事。她的野心勃勃,决定不惜一切要扶助丈夫登上王位。国王宣布他会在麦克白的城堡过夜。麦克白夫人怂恿她丈夫乘机弑君篡位。国王及贵族成员到临,国王入睡。麦克白在夫人的催逼下,杀死了国王。麦克白感到非常害怕,陷入失控状态。麦克白夫人不齿麦克白的懦弱,冷静地为事件善后,她将国王的血涂在熟睡中的守卫身上,并将凶刀留给他们,企图嫁祸给守卫。翌日,Macduff揭发凶案。城堡内所有人,包括麦克白夫妇,这时候一同唱和,请求上帝为国王报仇。国王死后,女巫的第二个预言又应验了:麦克白成为苏格兰国王。麦克白开始忧虑着Banquo的子孙会成为国王的预言。麦克白向他的夫人透露,为了稳坐王位,他决定于宴会上杀死Banquo及他的儿子。麦克白夫人着魔似地欢欣起舞。在城堡外,一群杀手伺机刺杀前来赴宴的Banquo及其儿子。Banquo似乎意识到大祸将至,他满心忧虑地唱着“Comedalcielprecipita”。Banquo遇刺身亡,但他的儿子侥幸逃脱。在地堡的殿堂上,麦克白迎接宾客,麦克白夫人唱着“Sicolmiilcalice”。手下向麦克白报告Banquo已经被杀,当麦克白返回餐桌的时候,看到Banquo的冤魂正正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麦克白慌乱不已,陷入疯狂。宾客以为国王疯癫了,仓皇离开。在一个黑洞内,一群女巫围着一个大锅。麦克白前来寻访女巫,希望知道更多自己的命运。女巫施展魔法,给麦克白3个隐晦的警示:1)小心提防Macduff;2)任何被女人赋予生命的人都不能伤害麦克白;3)只在在勃南森林(BirnamWood)向他移动时,他才会落败。这个时候,Banquo的冤魂及他的8个后代(8个未来的苏格兰国王)向他显现,预示本来的预言将会应验。恐怖的幻觉令麦克白惊慌倒地。在城堡来,麦克白恢复清醒,他和夫人决定铲除Macduff及Banquo的家族。一群苏格兰难民在英国边境悲歌国难。远处是勃南森林。Macduff誓要报复暴君麦克白杀害他的妻儿。Macduff投奔Malcolm(国王Duncan的儿子)的英国军队,对抗麦克白。Malcolm命令士兵在勃南森林折下一些树枝作掩护,军队前进,看起来就像勃南森林逐步迫近。军队誓要从暴君的手中夺回苏格兰。在麦克白的城堡内,医师及仆人看见麦克白夫人梦游,尝试从手上洗去看不见的血迹(“Unamacchia”)。麦克白夫人死于神智错乱。麦克白得悉军队已经迫近城堡,但他想到女巫的警示,仍然感到安心。当他接到夫人的死讯时,他显得漠不关心。他召集军队,并同时看到勃南森林已经抵达城堡之外。两军交战,Macduff赶到和Macbeth决斗,在杀死麦克白之前,麦克特夫(Macduff)告诉麦克白,他并不是自然地出生的,而是经剖腹从母体取出来的,印证了女巫的预言。《麦克白》创作1606年,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后期的一部悲剧,取材于贺林谢德的《编年史》。原书中的麦克白是11世纪苏格兰的一位王亲贵族和名将,由于受到野心的驱使和女巫预言的煽动,将国王邓肯谋杀。篡位之后,麦克白受到内心极度恐惧和疑虑的折磨,但为保住王位他实行暴政,滥杀无辜,成为疯狂残忍的暴君,最后被邓肯之子马尔康率领的讨伐之军消灭。莎士比亚在创作《麦克白》的过程中,对《编年史》中的记载作了较大的改动:把年轻的邓肯改为年老仁慈的君主,让国王在毫无提防的睡梦中被杀害,把班柯描写为天性善良、诚实的大将,以突出麦克白的阴险狡诈和残忍,而原书中的班柯是同谋犯。莎士比亚在早期创作中曾宣扬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个性解放。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野心家、冒险家、暴发户使社会风气腐败,拜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对此,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不可能不给予关注。在他后期的创作中,可看到他对极端个人主义的鞭笞。莎士比亚写《麦克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是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向人们展示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和畸形发展必然导致罪恶、导致毁灭。作为邓肯国王的一个首席将军和最亲近的军事顾问,麦克白在三个女巫预言和他妻子的阴谋的驱使下做出邪恶的行动。当他因他的军事功绩而被授予考特爵士时,他登上皇位前的一个预言实现了。他受谋杀的诱惑而去实现第二个预言。一旦他被加冕为国王,他就会制定残忍的计划,开始不加选择的杀人以确保他王位的安全。他是不敏感的,当他激怒了整个苏格兰贵族反对他的暴虐时没有有效的抵挡,最终他迫于心理压力和反抗势力而垮台。作为麦克白的妻子,麦克白夫人是那个帮麦克白登上皇位的残忍计划最早的煽动者。她野心勃勃,对权力有很强的渴望,她的阴谋就像她丈夫的行为那样冷酷狠毒。在谋害邓肯时麦克白夫人听到了乌鸦的叫声,认为这是邓肯的死兆。因此她请求魔鬼将自己妇女的柔弱抹去,取而代之的是邪恶与疯狂;她还让黑夜掩盖他们行凶的刀剑。在虐杀开始后,她没有能力去忍受她的所作所为所带来的影响,不久她成了自己罪过所带来的精神压力的受害者,最终发疯并自杀。尽管她和她丈夫的罪行有着可怕的性质,但他们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麦克白》(1606)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全剧弥漫着一种阴郁可怕的气氛。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麦克白》毕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命运悲剧。这一点与古希腊的悲剧一比较便非常明白了。在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中,命运的力量是直接作用于人的。从人物自身我们无法得出对他们命运的任何合乎逻辑的解释,最多也只是家庭遗传(如《阿伽门农》),或是祖辈的罪孽(如《俄狄甫斯王》)。但在莎剧《麦克白》,命运并不直接作用于人,而是通过人类自身的欲望、罪恶、性格等间接作用于人的。就像赫卡忒所说,命运让“种种虚伪的幻影迷乱他的本性”,让他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结局。从人情物理出发,麦克白的一切行动和最终的结局都是可以解释的。从麦克白夫人口中,我们了解到麦克白的性格,他“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有野心,但“缺少和那种野心相随联属的奸恶”,他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夺”。平定叛乱,被封为考特爵士之后,麦克白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在他之上的邓肯,又完全依赖他来保障自己国家的安定。此时,即使没有女巫预言,麦克白心中也必定会有那种念头。所以当女巫们隐去之后,他才说“我倒希望她们再多留一会儿”。他叫她们再多留一会儿,显然是他心里已经潜伏了做君王的念头,所以想从女巫口中多了解一些有关它的信息。莎翁一句简单的话,便生动地表现了麦克白潜意识的流动过程。女巫的预言使麦克白内心的隐秘的权力欲望浮出水面,而邓肯对他过火的奖赏和夸赞,增强了他的欲望,邓肯说“你的功劳太超越寻常了,飞得最快的报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点,那么也许我可按照适当的名分,给你应得的感谢和酬劳,现在我只能这样说,一切的报酬都不能抵偿你的伟大的勋绩。”这样的话说得太过火,不应出自一个国君之口,客观上表现了邓肯对麦克白的依赖性。也刺激了麦克白的野心,使认为自己攫取王位也并非是全无理由的:因为自己的功劳很大。麦克白篡夺了王位之后,又暗杀了自己的战友班柯。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班柯是麦克白唯一忌惮的人,杀邓肯之前,他就曾想收买他,“您听从了我的话,包您有一笔宝贵到手。”但班柯拒绝了他:“为了觊觎宝贵而丧失荣誉的事,我是不会干的。”既然收买不成,他又知道自己的许多秘密,为了坐稳自己的王位,麦克白干掉他,诛除异己本就是政治家惯用的伎俩,中外如此,没什么奇怪。至于后来麦克白的失败也是因自身造成的,一个暴虐而又非法的君王,必然会遭到各个阶层的反抗,人民的反抗加上众叛亲离,可以把任何一个国王掀下台。《麦克白》具有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的双重审美特质,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文艺复兴倡导“人本主义”,把人的地位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涌现出了一批天才式的巨人。莎剧中的人物多具有人文主义色彩。《麦克白》一剧中麦克白的斗争精神和他的力量体现了人的力量。从主题来说,如果把《麦克白》看作是一部关于人的追求和存在状况的悲剧,女巫三姐妹就或多或少地代表了命运。麦克白的悲剧说明了命运的反复无常——她引诱你,激起你的希望和欲望,许诺你的未来,却欺骗你,最终抛弃你毁灭你。人最终所得到的,除了虚无感和无意义感外,什么也没有。麦克白同命运三姐妹的两次相见,都处于他人生的重大关头。第一次命运许诺麦克白会成为苏格兰国王,这一步实现了。第二次见面起因于麦克白的危机感,他的国王生涯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快乐,他失去了安宁、友谊、信任和爱(同谋弑君大大削弱了麦克白夫妇之间的感情)。整个国家都在反对他,臣子们在预谋颠覆,他们同潜逃到英格兰避难的王子们取得了联系。而麦克自从女巫那儿得到的仍然是肯定的回答——没有一个妇人生的孩子能伤害他,没有人能打败他,除非勃南树林会移动。命运用她意义含混只含有一点点真实的预言,两次欺骗了麦克白。女巫的话从字面上理解是真实的。麦克白当上了国王,没有一个妇人生的孩子能伤害他;没有人能打败他,除非勃南会移动。命运又确实欺骗了他。麦克白的国王生涯简直是一场噩梦。命运答应他皇冠,却没有告诉他所伴随的无法承受的痛苦。命运告诉他没有人能够征服他,却向他隐瞒了麦克德夫是早产儿的事实,而英国军队砍下树枝做掩护,使勃南树林似乎在移动。命运引诱了麦克白,一度宠爱他,最终抛弃了他。命运被描述成一个玩弄人的淘气精灵,反复无常,不可捉摸。麦克白最终所经历到的幻灭感,使《麦克白》的悲剧有了某种普遍意义。麦克白追求的幻灭,是人的追求的悲剧,麦克白的悲剧,是人存在的悲剧。麦克白从他的追求中得到的只是一种悲剧性的意识——人生的无意义。根据美国学者斯尼德分析,《麦克白》中的角色分成两种类型:超自然世界和自然世界。三个女巫代表超自然世界,她们具备超自然的能力,代表了促使人们走向邪恶的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女巫的预言反映了生活中的一种可能性、但是并不具有确定性。斯尼德还认为属于自然世界的人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代表了国家机制的邓肯和他周围的臣子,另一类是受到女巫影响的班柯、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按理说麦克白如愿以偿当上了国王,应行使王权,富国安民。由于他的新身份的建立是对传统的伦理秩序的破坏,所以他的王国是不可能稳固的。因为“没有一个王位能脱离社会。在君主制中,国王是社会阵营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国王的身份包含两层意义:个人范畴和集体范畴。在个人方面,国王是被授予王权及头衔的个人。在集体方面,国王代表了整个社会机制。”这就是说国王的身份要得到整个社会机制的认可,他的头衔才能正式确立,才能行使国王的权力。麦克白违背了君臣伦理,他弑君篡位是对普通信念的破坏,对时代伦理联席的倒行逆施,所以他建立的王权得不到人民的承认,他的“国王”身份也校认为不合法,得不到社会和人民的承认。麦克白身份转变而引发的这场悲剧展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伦理道德倾向,说明了维护社会公认的伦理秩序的重要性。人们只有恪守自己的本分,控制住内心的欲望,遵循伦理联序,每个人从自己的伦理身份出发来实现各自的伦理价值,个人才能获得幸福生活,国家才能和平昌盛。人物命运能从自身找到合理的解释,是《麦克白》作为性格悲剧的一个审美特征。但剧中对麦克白及其夫人内心风暴的精当刻画,才是其中最精彩之处。为刻画麦克白的性格,莎翁不惜笔墨,大量运用旁白、梦幻,突出麦克白夫妇的内心风暴。所以,该剧虽有马尔康代表的道德一方与麦克白所代表的道德一方的冲突,但是主要的冲突却是麦克白自己内心的冲突。外在冲突一方的力量与气势太萎弱,不能与麦克白的气势相匹配,因而双方的冲突不具备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只有麦克白内心善恶、权欲与理性的冲突才具有动人的力量。麦克白对自己的欲望始终有清晰的理性。有人认为麦克白具有普通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其实两者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普通人犯罪时,会因为欲望的而忘记欲望可能带来的罪恶,但麦克白对自己的欲望可能会带来的罪恶始终是非常清醒的,他之所以依然在不顾罪恶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是因为权欲的力量实在太强,并且又不断受到外在力量的催化。马尔康被邓肯封为勃兰特亲王时,他意识到他是一块横在他面前的巨石,他必须跳过这块巨石。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欲望可能会带来的罪恶,因而他说:“星星啊,收起你们的火焰!不要让光亮照见我的黑暗幽深的欲望。”从中我们可以深刻而清晰地领会到麦克白内心所激起的第一次内心风暴。行功论赏之后,邓肯忽然心血来潮,要到麦克白的城堡殷佛纳斯去作客。麦克白夫人怂恿麦克白在家中干掉邓肯。但麦克白内心矛盾重重,一时难以作决定,一方面,他“跃跃欲试的野心”,“不顾一切地驱着他”去“冒颠踬的危险”。另一方面,就如他自己所说:“他到这儿本有两重的信任,第一,我是他的亲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绝对不能干这样的事;第二,我是他的主人,应当保障他身体的安全,怎么可以自己持刀行刺?而且,这个邓肯秉性仁慈,处理国政,从来没有过失,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的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喇叭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弑君重罪。”在这种两难之时,麦克白夫人的鼓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麦克白夫人是个极聪明的女性,她深谙其夫的个性和弱点。所以其鼓动言语才会有立竿见影之效。她先以爱情来挤兑麦克白:“从这一刻起,我要把你的爱情看作是同样靠不住的东西。”继而,又用一个军人最忌讳的懦弱来激将麦克白:“你宁愿像一只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的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在‘我想要’后面吗?”这两点都是麦克白的致命之处,因此他才铁定了谋杀邓肯之心,他说:“请你不要用说了,只要是男子汉做的事,我都敢做,没有人比我有更大的胆量。”麦克白夫妇定好嫁祸于卫士的计策,决定谋杀邓肯。暗杀之前,“杀人的恶念”使麦克白看到异象——把在他面前摇晃的刀子,它的形状像他拔出来的那把一模一样,它指示着他要去的方向,告诉他应当用什么利器。很明显,刀子是麦克白内心杀人恶念的外化。外化的原因在于他内心经历着激烈的内心冲突,面对善恶的抉择,麦克白并不像他所说的那样有胆量。杀人的恶念让他恐惧,他说:“坚固结实原大地啊,不要听见我的脚步声音是向什么地方去,我怕路上的砖石会泄漏了我的行踪。”他不是逃避什么外在的东西,而是逃避自己对自己的审判。之后莎翁对麦克白谋杀邓肯与暗杀班柯后的心理状态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谋杀邓肯之后,麦克白听到臆想的声音:“不要睡了!葛莱密斯已经杀害了睡眼。”暗杀班柯后,麦克白看到班柯的鬼魂,这是麦克白内心激烈冲突的结果,是他内心对自己审判的理性观念的外化。麦克白杀死了邓肯与班柯,也相当于杀死了自己的另一半――理性、善良的另一半。麦克白与班柯本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班柯也像麦克白一样,有深沉的权力欲望,但他的理性与道德的力量也一样的强,并且女巫给他的预言并不是直接针对他而是针对他的子孙的,不是他的努力可以获取的,假如女巫对班柯和麦克白的预言交换一下位置,班柯也有一个像麦克白夫人那样的班柯夫人,那班柯也很可能与麦克白走同样的一条路。杀死班柯之后,麦克白内心冲突开始减弱,从那以后,他“心里想到什么便把它实行,不再有任何的疑虑”,他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的、疯狂的暴君。人与命运的冲突也开始激化起来。“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地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但她毕竟是女人,坚强的外表掩饰不了她内心的软弱,她最后的梦游泄露了她心底的秘密,表现出她外强中干的秉性。这反而显出她的人性――具有普通人的情感。由她的梦游往回考察,可以发现,麦克白夫人内心的风暴并非像剧本表面描写的那样平静,事实上,她内心的风暴一直都是激烈的,但是她为了安慰麦克白,只好把自己的内心风暴压抑着,第三幕第二场,麦克白夫人独处时,独白道:“费尽了一切,结果不是一无所得,我们的目的虽然达到,却一点不感觉满足。要是用毁灭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置身在充满着疑虑的欢娱里,那么还不如被我们所害的人,倒落得无忧无虑。”其内心的痛苦与冲突是深邃的,但麦克白上来后,她马上隐蔽了自己的情绪,转过来安慰麦克白:“啊,我的主!您为什么一个人孤零零的,让最悲哀的幻想做您的伴侣,把您的思想念念不忘地集中在一个己死者的身上?无法挽回的事,只好听其自然;事情干了就算了。”(第三幕第二场)两段话的语气相差如此之大,都是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