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已成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全面研究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程、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程,梳理了改革的主要阶段和特点,分析了改革的主要动力和推动力量。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包括改革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文章认为,当前事业单位改革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人事关系不顺畅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针对当前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要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事业单位向法人治理结构转变。要加强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还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绩效评估,确保公共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公共服务的优质供给。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查等。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文章梳理了事业单位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同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文章揭示了事业单位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文章还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了一线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为改革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旨在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文章认为,只有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才能推动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二、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事业单位改革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不仅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措施。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主要源自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全球化、信息化等趋势的加速发展,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改革有助于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改革有助于推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和竞争力。改革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改革的深入实施。通过改革,我们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三、事业单位改革的历程与现状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主要是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和人事制度进行初步的改革尝试。进入90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事业单位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了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力图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通过改革,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得到了优化,运行机制更加灵活,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事业单位改革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事业单位的数量和规模仍然偏大,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效率不高。二是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事业单位的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事业单位向更加高效、灵活、开放的方向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未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还需要加强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推动事业单位向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四、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成就与问题优化了资源配置:事业单位改革通过合并、撤销、下放等方式,优化了资源配置,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鼓励事业单位引入市场机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激发了事业单位活力:改革赋予了事业单位更多的自主权,激发了其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了公共服务的创新和发展。推动了社会公平:改革促进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均衡化,推动了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改革进展不均衡:尽管总体上看,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的改革进展不均衡,一些地区和领域的改革仍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制度机制尚不完善:改革过程中,一些新的制度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或完善,如法人治理结构、绩效评估体系等,影响了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才流失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事业单位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影响了公共服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公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尽管改革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但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公共服务的质量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较低。五、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与挑战事业单位改革作为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诸多难点和挑战。改革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事业单位遍布于各行各业,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改革不仅涉及到单位内部的职工利益,更关系到广大民众的服务需求和社会稳定。改革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人员安置与分流难度大。事业单位改革往往伴随着机构精简和人员调整,如何合理安置分流人员,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是改革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计问题,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职能转变与市场接轨的挑战。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承担着大量的公共服务职能,如何将这些职能逐步转向市场,实现与市场的有效接轨,是改革面临的又一挑战。这要求事业单位在保持公益性质的同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法律法规不完善,改革缺乏制度保障。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法规,但仍然存在不少空白和模糊地带。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改革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法律纠纷和争议,增加了改革的难度。改革成果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健全。改革成果的评估和监督是确保改革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对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难以对改革过程和成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从而影响了改革的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着多方面的难点和挑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同时建立健全评估和监督机制,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取得实效。六、国内外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与启示在国内外,事业单位改革都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国内外在这一领域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实践,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例如,新加坡的公共部门改革注重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英国则通过推行“新公共管理”理念,实现了事业单位的去行政化,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这些国际经验表明,事业单位改革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历经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先行改革的事业单位,如科研机构、高校等,通过实行岗位管理、绩效工资等制度改革,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了整体运行效率。同时,部分地区在事业单位改革中还注重引入社会资本,推动事业单位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形成了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这些国内经验表明,事业单位改革需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激发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国内外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改革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要注重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事业单位的发展动力。要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应当在借鉴国际经验、总结国内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发展。七、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的对策与建议政府应加强对事业单位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的总体目标、阶段任务和保障措施。要系统谋划改革的整体布局,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相互衔接、协同推进,形成改革的合力。要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理顺政事关系,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政府应逐步减少对事业单位微观事务的干预,加强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和创造力。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的关键。应明确事业单位法人的权责,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形成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同时,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整体队伍素质。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督和审计。推行绩效管理,建立与绩效挂钩的经费分配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事业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推动市场化运作,增强事业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加强对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的监管,确保公益性质不改变。要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事业单位改革,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事业单位改革需要政府、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改革合力。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政事分开、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经费管理与监督、推动社会化服务与市场化运作以及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与政策支持等措施的实施,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八、结论与展望经过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可以明确的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其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结论部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的转变,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制度。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也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同时,改革还推动了事业单位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展望未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还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未来,应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时,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推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参考资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事业单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围绕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展开讨论,分析现状、目标、原则及成果,旨在推动事业单位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政策法规方面,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实践层面,各地事业单位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为全国范围内的事业单位改革积累经验。这些改革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事业单位的转型和发展。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机制转换、服务水平提升和人员素质优化。机制转换主要是指通过改革推动事业单位由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转变,提高单位的活力和效率。服务水平提升是指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应更加社会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员素质优化主要是指通过培训、引进人才等措施,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事业单位改革应遵循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在改革过程中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改革措施符合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强调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避免一刀切。循序渐进则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改革,确保改革的稳步实施。经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市场活力得到释放。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事业单位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推动了公共服务的优化和升级。服务效率显著提升。事业单位更加社会需求,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协调,使公共服务更加贴近群众实际需求,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人员结构得到优化。通过培训、引进人才等措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事业单位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机制转换、服务水平提升和人员素质优化等目标,遵循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仍需继续努力,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法规的完善和细化,为改革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导;另一方面,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改革模式,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多元化发展。还要注重强化监督评估机制,确保事业单位改革成果的落实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提升。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深入推进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以期为有关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回顾相关文献时,我们发现事业单位改革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许多学者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事业单位存在诸多问题,如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公共服务缺失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优化机构设置、加强监督管理、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等。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总结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在过去几年中,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改革的进程缓慢,很多地方尚未进行实质性改革。已进行的改革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机构设置依然庞大、人事制度改革不彻底等。针对事业单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制度安排方面,事业单位改革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导致地方在推进改革时缺乏明确的指导。在管理体制方面,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仍存在越位、缺位现象,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在用人机制方面,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过于僵化,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探讨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策略。应完善改革的制度安排,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路线图,为地方推进改革提供指导。应改革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职责关系,减少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干预。应创新用人机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结论部分,我们总结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并指出了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应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制定更加完善的改革方案。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应创新用人机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加强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改革取得实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方面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深入推进改革,才能解决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事业单位是我国政府和公共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推进,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也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本文将对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背景、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推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薪酬结构单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同时,随着人才流动性的增强,事业单位需要更加灵活、合理的薪酬制度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成为了必然趋势。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开始实施绩效工资制度,通过将绩效与薪酬挂钩,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一些事业单位还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虽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存在主观因素过多、客观指标不足等问题。一些事业单位的薪酬结构仍然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一些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存在违规操作、滥发津贴等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要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减少主观因素,增加客观指标,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完善薪酬结构。要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和工作性质,制定多元化的薪酬结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等,以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加强制度执行力度。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执行机制,确保绩效工资制度的严格执行。对于违规操作、滥发津贴等行为要严肃处理,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动信息化管理。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绩效工资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绩效工资的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加强监督和反馈机制。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对绩效工资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鼓励员工对绩效工资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制度。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和质量、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薪酬结构、加强制度执行力度、推动信息化管理和加强监督反馈机制等多方面的努力和实践探索,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关键要从体制机制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调整和规范政事关系。2011年4月初,中央已经确定了一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共涉及到超过126万个机构,4000余万人。该表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特殊产物,它虽然有别于国外的非政府组织(NGO)和所谓的非营利组织(NPO),但是又同它们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定义,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我国的事业单位就其定位而言,主要具备以下特征: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科、教、文、卫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系统。如教育事业单位,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卫生事业单位,主要功能是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使其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等等。缺乏这些服务支持,或服务支持系统不健全,生产力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并影响社会稳定。经济愈发展,社会愈进步,对服务功能的要求标准也愈高,范围也愈大。服务性,是事业单位最鲜明的特征。公益性,是由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在一些领域,某些产品或服务,不能或无法由市场来提供,如教育、卫生、基础研究、市场管理等。为了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就要由政府组织、管理或委托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都分布在公益性领域中,主要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有的虽然也从事某些物质产品的生产,但多数不属于竞争性生产经营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性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手段。虽然事业单位主要不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其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地位,对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事业单位作为非政府、非企业组织,有着政府机构和营利性市场主体所不具备的优点。由此可见,改革后的中国事业单位应当是主要从事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营利组织。其基本特点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业(也非准企业);非营利(也非变相营利)。长期以来,各项事业一直采取全部由政府直接组织方式,大到机构设立、目标确定、经费供给,小到人员管理、具体业务活动组织等等,几乎全部都要依靠政府。近些年来,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全面扩大了事业单位的自主权,但总体上看,由政府直接组织社会事业的体制,特别是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基本关系模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我国政事关系错乱已成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在法律上虽然属于两类不同的组织,由于事业单位法人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政府机关不仅通过各种权力、运用多种方式直接管理事业单位,而且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缺乏严格的组织界限,事业单位往往依附于政府及政府的各个部门,有的甚至出现了以“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行政的、事业的)的形式存在的行政事业混编机构。许多事业单位套用行政级别,建立科层制组织形式,按行政机关的形式运行,按政府管理的方式提供服务,形成行政化、官僚化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1993年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2002年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逐步将机关人事制度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分离开来,但行政一体化问题依然突出。而所谓的“全员聘用”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基本上就是“全部聘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拥有的“事业身份”,“国家干部身份”并未根本取消,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也并未随聘用制的推行而解决。事业单位领导基本由政府主管部门委任,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尚未形成。政府作为事业单位的出资人,无偿提供事业单位建设资金和运营资金。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约60%财政全额拨款,约20%财政差额拨款,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事业单位日常运营及基本建设高度依赖政府财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业单位财产的独立性。个别机关与事业单位资产实行一体化管理,在资产分类上机关与事业单位资产均属于非经营性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长期以来按照一种体制进行管理,事业单位资产难以同行政单位资产彻底分离。同时,一体化管理不利于事业单位通过盘活资产优化配置进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再次,许多事业单位缺乏独立的财产权,尽管随着“搞活”、“创收”等政策被事业单位积极乃至过度使用,事业单位经济方面的自主权开始扩大,但主管部门调用事业单位财产情况仍经常发生,甚至许多事业单位成了主管部门的“小金库”。①部分事业单位依托行政权力进行创收,如许多事业单位拥有“政策性收入”权力,“政策性收费”实质是行政权力收费,由此形成的收入明显属于政事不分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及不少地方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基本改革内容就是全面扩大事业单位在业务活动及内部分配制度等各个方面的自主权,并允许事业单位利用所占有的资源或结合业务内容进行创收,而且创收收入可以全部或部分由各个机构自主支配,可以或多或少与员工收入和福利挂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社会事业不仅由政府直接组织,事业单位的所有内部事务也都要接受严格的计划管理。这种僵化体制的结果就是机构及个人都缺乏积极性,运行效率极其低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与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传统观念。例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活动都属于“事业”,而凡是“事业”都应该由政府举办,并应由财政供给经费。这些观念既是形成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又是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现实反映。再加上我国长期以来对公共事业资源配置缺乏明确的目标,各事业部门和单位之间不通有无,相互分割,相互封闭,互不开放,从而导致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公共事业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传统观念已经成了阻碍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必须进行彻底的转变。从立法角度来看,缺乏公共事业组织单行法。政府虽然承认公共事业组织的多样性,但对不同性质的公共事业组织仍然采取了“一法统揽”的做法,这样就使公共事业组织的特殊性在法律上得不到体现。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法规的立法层次较低,立法的权威性不足,约束力不强。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三个公共事业管理条例(即1950年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及1989年和1998年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都属于程序性法规。虽然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较前两个法规多了一些实体性的规定,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主要是以社团登记管理为核心的程序性规定,缺乏实体性内容的体统规范。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中还存在政府监管体制不健全,公共事业运行机制效率低下和财务管理不严,导致资金严重浪费等不良现象,急需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有统计称,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来自高层的判断认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有的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质性推进,与‘十二五’时期切实解决与百姓利益直接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难题,以及‘民富’战略相吻合、相呼应。”汪玉凯说。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说,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织支撑,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力军,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包括政府的职责定位,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创新等,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可重点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如何明确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职责划分,切实保证政府与事业单位在职能、机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分开;如何收回和整合事业单位行使的行政职能,实现行政职能的有机统一,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如何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减少对事业单位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二是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如何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属性,实施分类改革,将主要承担行政职能和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分离出去;如何从财政投入、税收政策、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促进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如何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的用人权、薪酬分配权、职称评聘权、经费设施使用权、自主运营权等法人自主权。三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如何根据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不同,实施分类管理;如何实现政府管理职能和出资举办职能的适度分离;积极探索管办分离有哪些有效的实现形式;如何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四是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如何加大投入力度、改革投入方式、完善投入监督机制,形成职权明确、分级负担、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事业单位投入机制;如何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公益服务责任,举办相应事业单位。五是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一方面,如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打造政策平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的提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对社会公益组织行为规范的监管,完善有关收费标准、资产处置、收益分配、服务质量等政策,规范社会力量的公益服务行为。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现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意见。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5.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7.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8.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9.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具体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10.严格认定标准和范围。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按照是否主要履行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从严认定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11.区分不同情况实施改革。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涉及机构编制调整的,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主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调剂出来的空额逐步解决。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要重新明确事业单位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确需单独设置行政机构的,要按照精简效能原则设置。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在过渡期内继续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职责,使用事业编制且只减不增,人事、财务、社会保险等依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实施管理。12.推进转企改制。周密制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方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核实债权债务,界定和核实资产,由同级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转制单位要按规定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并依法与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或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内部改革,转变管理机制,并依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逐步与原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其国有资产管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13.完善过渡政策。为平稳推进转制工作,可给予过渡期,一般为5年。在过渡期内,对转制单位给予适当保留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在离退休待遇方面,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支付方式和待遇调整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保证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在医疗保障方面,离休人员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转制前已退休人员,转制后继续按规定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障等待遇。有条件的转制单位,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要进一步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14.明确改革目的。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15.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制定机构编制标准,合理控制总量,着力优化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监督管理。16.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要继续完善现行管理模式。17.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分类人事管理,依据编制管理办法分类设岗,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18.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结合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实施绩效工资,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对其他事业单位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实施绩效工资。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改革进程,探索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分步实施到位。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19.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实行省级统筹,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统筹考虑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20.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负责人奖惩与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加强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重要事项和年度报告要向社会公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益服务事项要进行社会公示和听证。21.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及时调整党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促进事业发展、完成本单位中心任务中的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事业单位的贯彻执行。22.大力发展公益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不断拓展公益服务领域,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增强公益事业发展活力。通过改革,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的公益服务。23.强化政府责任。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优先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公益服务,促进公益服务公平公正。加快发展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公益事业,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益服务水平差距,切实满足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医疗、教育、文化等公益服务需求。优化公益服务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布局,科学设置事业单位,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推进资源共享。创新公益服务提供方式,完善购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24.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进入公益事业领域。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并切实加强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赠公益事业。大力倡导和发展志愿服务。25.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为社会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26.加大财政对公益事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制定和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财政政策,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严格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27.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按照国家政策和以事定费的原则,结合不同事业单位的具体特点和财力,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支持办法,合理制定标准,实行动态调整,健全监管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对公益一类,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对公益二类,根据财务收支状况,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28.推进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建立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强化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与执行,规范政府采购操作执行行为。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严格收费项目和标准审批。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29.加强领导。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任务复杂艰巨。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坚定信心,精心组织,攻坚克难,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为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建立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交流改革情况、研究共性问题、提出工作建议等工作,具体工作由中央编办承担。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等部门要按照现行的领导体制和政策规定,继续推动行业体制改革。中央和国家机关负责组织所属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指导做好相关工作。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的改革负总责,要建立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并抓好组织落实。30.稳步实施。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注意把握节奏,加强统筹协调,做到条块结合、上下结合,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要继续深化改革试点,不断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切实加强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改革氛围,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已经在部分行业和某些地方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这一阶段主要是拨乱反正,恢复社会事业,适当下放各类事业单位的管理权,大多数事业单位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对本单位有经营管理权、机构设置权、用人自主权和分配决定权。1985年3月,中央下发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科研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是改变许多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研究、设计与教育、生产相脱节以及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况,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按照《决定》,从事技术开发的研究机构,有的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实体,有的在联合的基础上并入企业,有的自我发展为科研生产型的企业,或者成为中小企业联合的技术开发机构。在科研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同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对卫生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要求:扩大卫生机构自主权,实行院、站、所长负责制;发展集体卫生机构,鼓励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城镇和街道组织举办医疗卫生设施,支持个体开业行医,村一级卫生机构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举办,也可以承包给乡村医生和卫生员集体举办,也可以由卫生院下乡设点。5月,中央又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对教育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之后,中办、国办又转发了文化部《关于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意见》,对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作出了部署。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从1985年开始,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在科研、卫生、教育、文艺等领域陆续展开。第二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1993年,党中央印发的《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和《关于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实行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机关要减少对事业单位的直接管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要下放;打破部门所有制和条块分割,拓宽事业单位的服务领域,使事业单位成为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的独立法人,促进事业单位与经济建设相结合;鼓励集体、企业、个人和各种社会力量兴办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在职能、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都要与党政机关区别开来。事业单位按照经费的不同来源分为三类:一是经费自收自支的,享受企业的各项自主权,实行企业化管理;二是由国家实行差额补助的,政府在管理上适当放活;三是国家全额拨款的,其数量和规模从严控制。这期间,事业单位的改革,结合党政机构改革同步进行。在此基础上,1996年,中办、国办印发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这是党和国家就事业单位改革下发的第一个专门文件。文件提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措施:合理划分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职责,行政管理职责原则上交归行政机关,党政机关分离出来的一些辅助性、技术性工作由事业单位承担;遵循“区域覆盖”和就近服务的原则,按照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要求,对事业单位的设置进行统筹规划;中央和省市所属事业单位,主要为所在地服务的,下放给所在地管理;积极发展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急需又在经费上实行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压缩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事业单位。按照这一文件,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事业单位,原则上改为企业;一些实行企业化管理可以主要由市场引导资源配置的应用技术开发单位等,并入企业或改办为科技先导型企业。为了使事业单位改革有可供遵循的具体政策,这期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一系列具体文件,主要有:1998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决定》,国办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1998年12月,国办转发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央编办《关于深化国务院各部门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意见》;1999年2月,国务院转发了科技部、中央编办等5部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1999年4月,国办转发了国土资源部、中央编办、体改办《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1999年8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调整中央国家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报刊结构的通知》;1999年8月和2000年5月,国办分别下发了《关于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的通知》、《关于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实行脱钩改制意见的通知》;2000年2月,国办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的意见》;2001年8月,中办、国办转发了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所有这些文件,对各类事业单位的改革都提出了具体政策,事业单位改革分领域不断推进。第三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四中、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这些精神,各省区市都选择了一些领域和若干地市开展分类改革的综合试点。这期间,有9个省、区、市出台或研究拟定了分类改革方案,13个省、区、市对事业单位进行了摸底调查和清理整顿,7个省、区、市对事业单位进行了模拟分类,13个省、区、市推进了改革试点工作,其中进展较快的省、区、市已完成试点。各地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综合试点的主要做法有:合理划分政事职责,把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把机关承担的一些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职能交给事业单位;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鼓励支持事业单位实行横向联合,变事业单位由国家举办、靠国家花钱为“花钱买服务”;对重复设置、业务相近、规模过小、任务已完成或严重不足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或合并,将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部分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并入行政机关。这期间,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亮点。从2003年7月开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在全国9个地区和35个单位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试点将文化事业单位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前者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后者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经过试点,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有了较大突破,一大批事业单位通过改革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05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在从2003年开始的农村配套改革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把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结合乡镇行政机构一并进行改革。第四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至今。党的十七大要求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强化公益属性,整合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监管。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相关财政政策”。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的要求,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有关部门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紧起草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方案和配套改革措施。为了探索经验,2008年国务院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进行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整体推进,各地在已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改革继续扩大范围,深入发展。为了推动改革,2008年10月国办印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明确了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到2008年底,全国333个地级市中,开展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已达117个。2009年,对出版社进行改革,全国出版社除保留4家外,全部转企改制为企业;杂志社的转企改制工作也逐步展开。多年来,卫生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没有停止。在新农合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健全后,2009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事业单位改革要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着力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等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2月,卫生部、中央编办、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决定在各省、区、市已经分别选择1-2个城市(城区)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同时,国家选16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编办、人保部等相关部委正在抓紧制定《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两份文件可能会一同出台。这意味着,此番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将与事业单位改革本身同步推进。据工资改革参与人士透露,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对政策和经济管理工作有明确辅助作用,以及明显以社会公益性为属性的事业单位,将继续得到财政保障;目前这类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大多以"参照公务员"和"全额拨款"的形式获得,在国家部委所属的事业单位中,比例在少数。对于一些以业务突出、主要以行业或专业业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将继续获得财政扶持。此类事业单位工资收入主要以财政补贴形式获得。但对于一些工资收入"自收自支",主要面对市场,并已经开展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将在相关部委的扶持下,尽快推向市场。一些职能重合、长期亏损、课题任务量不多的事业单位将会被打包重组或彻底剥离。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津补贴发放依旧是改革重点。津补贴是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在2006年人事部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并没有对津补贴的发放做出规定。这也让津补贴成为事业单位工资收入的另一隐蔽但却重要的收入来源。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福利研究室主任何凤秋说,事业单位津补贴情况繁杂,占总收入比重差异较大。如何将合理的津补贴规范到统一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来,同时又不至于引发新的矛盾,是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人保部相关人士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终的目标是尽量推向市场,变成类咨询公司。但该人士表示,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需要很长时间。国务院共有社科院中科院等直属事业单位14个,有国资委、科技部等相关部委29个,税务总局、工商局等直属机构18个。以及部委管理的国际局10个。在这些机构基本上都有数目不等的相关事业单位。这些种类繁多,人员规模庞大的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成为此次改革的难点。事实上,中科院和社科院在2008年被选为进行工资改革的试点。两年已过,这两个"先行先试"的事业单位推进的工资改革依然困难重重。社科院人士说,院里工资改革基本已经停止,没办法再推进了。该人士透露,停止的原因在于社科院向人保部争取的"一级以上研究员岗位比例达到60%以上"这一要求至今没有得到批复。他称,定岗定薪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最上面的人员级别定不下来,下面都不好做。即便是在中科院,推进的工资改革也仅仅停留在定岗定薪的层面,而对于绩效究竟该如何考核,相关的薪津补贴参考标准如何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由于体制遗留原因,科技部掌管着包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众多部委下属的科研型事业单位的工资费用。这一权利,由前国家科委承袭而来。每年,科技部都要对几乎全部部委所属的科研事业单位的支出费用统一匡算,然后上报财政部拨款。科技部人士称,最近几年来的局面是,国务院部委设置瘦身,但是相应事业单位却在逐年扩编。仅以科技部为例,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科技部下属事业单位只有两三家,单现在已经发展至近10家。每年科技部匡算出来的国务院部委相关事业单位的工资等费用支出已经近500亿。而十年前,才不过几十亿的规模。科技部人士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应该推进,否则都吃财政,只会包袱越来越重。对于那些盈利能力强,能挣钱的事业单位应该剥离出去,推向市场。但他也表示,一步到位推向市场根本做不到。事实上,多数部委事业单位都不看好此轮工资改革,某部委的一家事业单位负责人预测,"这一轮改革依旧会胎死腹中"。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受到工人、农民的欢迎。但一如既往地,受到以教职工为代表的事业单位从业者的坚决抵制。2008年底,广东起草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拟为其后的养老制度改革铺路。此方案刚一提交各事业单位内部征求意见,“就引起混乱和不稳定,一些人直接写信给省委领导,大批人申请提前退休或买断工龄。”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官员告诉记者,分类改革本身就困难重重。尽管从单位性质上看,要进行分类划分并不困难,但由于所有事业单位都与政府行政机关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平衡和照顾各方利益,要进行公平有效的划分争议极大。按照此征求意见稿,广东拟将全省所有事业单位分为三类:行政类事业单位、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及公益类事业单位。后者是养老制度改革对象。第一类事业单位要与国家机关合并,他们对改革双手赞成;第二类拟通过改制成为企业,这类单位绝大部分自成立之日起就按企业模式纳入养老保险序列,在养老保险改革方面争议不大,但对自己要被直接改成企业的做法,反应激烈。很多列入转制计划的事业单位人员,纷纷打报告要求回到公务员系统工作。这是第一重阻力。第二重阻力是,征求意见稿在以高校教职工为代表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内,掀起了一股提前退休潮。华南农业大学一位已退休的教师告诉本刊记者,当时有教师测算过,按老办法退休,退休金在3500元/月以上;若不申请提前退休,退休金则可能只有1600元/月左右。按照广东省的征求意见稿,在2008年12月31日前,凡工作年限满30年的;或个别工作年限满20年,因身体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经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亦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对这部分职工,可按“老人老办法”实行退休养老待遇。据广东当地媒体报道,2008年12月20日前后,各大高校的人事处办公室门前,前来询问退休政策的教职工川流不息,“不少符合条件的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临沂下载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系统试题
- 中国道路设施连接杆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变速传动轴承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高纯化学试剂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外商投资有限公司设立合同模板
-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材料成型装备及自动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证券投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洗碗工的合同书范文
-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合唱团排练5》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计算机网络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微机系统与汇编语言》-课程设计-实时时钟的设计与实现
- 智能电网建设与发展趋势
- 门诊部预约诊疗制度
- 收发管理工作流程
-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数数有几个》
- 基于PLC的变频恒压供水控制系统设计
- 突发性耳聋的护理查房
- 物品移交接收单(模板)
- 小米科技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分析(全面完整版)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中山一中物理高二上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班级活动安排表秋季学期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安排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