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则
1.0.1为规范空气源热泵冷剂直热式建筑辐射供暖;空气源热泵冷剂直热直冷式建筑辐射供暖
供冷;空气源热泵冷剂直热式建筑辐射供暖空调供冷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工作,做到技
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以空气源热泵为热源机,以热源机供给的制冷剂为热媒,以流过热媒的毛
细盘管为加热元件的辐射供暖工程及以空气源热泵为热源机,以热源机供给的制冷剂为热媒、
冷媒,以流过热媒、冷媒的毛细盘管为加热、冷却元件的辐射供暖供冷工程或以空气源热泵
为热源机,以热源机供给的制冷剂为热媒、冷媒,以流过热媒的毛细盘管为加热元件、以流
过冷媒的室内空调机为冷却元件的辐射供暖空调供冷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1.0.3空气源热泵冷剂直热式建筑辐射供暖、空气源热泵冷剂直热直冷式建筑辐射供暖供冷、
空气源热泵冷剂直热式建筑辐射供暖空调供冷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空气源热泵冷剂直热式建筑辐射供暖系统
简称冷剂辐射供暖。以空气源热泵为热源机,以热源机供给的制冷剂为热媒,以埋设于
建筑物围护结构内层或安装于室内的辐射换热板中流过热媒的毛细盘管为加热元件,加热元
件以热传导方式提高围护结构内表面中的一个或多个表面的温度,形成热辐射面,以辐射和
对流的换热方式向室内供暖的系统。系统原理见附录A图A.0.1。
2.0.2空气源热泵冷剂直热直冷式建筑辐射供暖供冷系统
简称冷剂辐射供暖供冷。以空气源热泵为热源机,以热源机供给的制冷剂为热媒、冷媒,
以埋设于建筑物围护结构内层或安装于室内的辐射换热板中流过热媒、冷媒的毛细盘管为加
热、冷却元件,加热、冷却元件以热传导方式提高、降低围护结构内表面中的一个或多个表
面的温度,形成热或冷辐射面,以辐射和对流的换热方式向室内供暖供冷的系统。系统原理
见附录A图A.0.2。
2.0.3空气源热泵冷剂直热式建筑辐射供暖空调供冷系统
简称冷剂辐射供暖空调供冷。以空气源热泵热源机输出的制冷剂为热媒、冷媒,以流过
热媒的毛细盘管为加热元件,加热元件以热传导方式提高围护结构内表面或安装于室内的辐
射换热板中的一个或多个表面的温度,形成热辐射面,以辐射和对流的换热方式向室内供暖、
以流过冷媒的室内空调机为冷却元件的空调供冷系统。系统原理见附录A图A.0.3。
2.0.4空气源热泵热源机
简称热源机。一种由电动机驱动,采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具有从低品位热源中吸收热量、
向高品位热汇中排出热量功能的热源设备。供暖时向室内加热元件循环供给吸收了低品位热
源(空气)中热量并能够通过室内加热元件直接转移热量至室内的制冷剂,实现供暖目的;
供冷时向室内冷却元件循环供给能够吸收室内热量的制冷剂,通过冷媒直接将热量转移至室
外空气中,实现供冷目的。
2.0.5毛细盘管
一组包含两个分液头、多根毛细分路管、及其安装附件,其中流体为制冷剂的金属管组
件,其分路管埋设于辐射体中(地板、墙体、顶板),制冷剂在其中循环流动的过程中通过管
壁与辐射体换热并发生相变。组件基本结构示意图见附录A图A.0.4。
2.0.6总分式
2
多个毛细盘管的制冷剂进出口分别与同一分集气器或分集液器相连接的系统的管路连接
方式。该方式连接示意图见附录B图B.0.1。
2.0.7同程式
由多个毛细盘管组成的系统,使每个毛细盘管中的制冷剂流程相同的管路连接方式,每
个毛细盘管的两个制冷剂端口分别接于输配管路中不同的气分支器或液分支器上。该方式连
接示意图见附录B图B.0.2。
2.0.8分集气器
在空气源热泵冷剂辐射供暖供冷系统中,用于连接热源机输气连接管,并向毛细盘管分
配或汇集气态制冷剂的装置。组件基本结构示意图见附录A图A.0.7。
2.0.9分集液器
在空气源热泵冷剂辐射供暖供冷系统中,用于连接热源机输液连接管,并向毛细盘管分
配或汇集液态制冷剂的装置。组件基本结构示意图见附录A图A.0.8。
2.0.10气分支器
连接输气连接管、输配气管和毛细盘管或输配气管、输配气管和毛细盘管的三通装置。
组件基本结构示意图见附录A图A.0.9。
2.0.11液分支器
连接输液连接管、输配液管和毛细盘管或输配液管、输配液管和毛细盘管的三通装置。
组件基本结构示意图见附录A图A.0.9。
2.0.12输气连接管
热源机和集分气器之间、热源机与第一根输配气管之间、分体式新风除湿室外机与分体
式新风除湿室内机之间的制冷剂气态连接管道统称为输气连接管。组件基本结构示意图见附
录A图A.0.5。
2.0.13输液连接管
热源机和集分液器之间、热源机与第一根输配液管之间、分体式新风除湿室外机与分体
式新风除湿室内机之间的制冷剂液态连接管道统称为输液连接管。组件基本结构示意图见附
录A图A.0.5。
2.0.14输配气管
分集气器与毛细盘管之间或气分支器之间、输气连接管与气分支器之间的连接管道,起
气态制冷剂中间输配作用。组件基本结构示意图见附录A图A.0.6。
3
2.0.15输配液管
分集液器与毛细盘管之间或液分支器之间、输液连接管与液分支器之间的连接管道,起
液态制冷剂中间输配作用。组件基本结构示意图见附录A图A.0.6。
2.0.16制冷剂换向器
与热源机相联接,使制冷剂供暖和供冷时在不同的换热设备中循环的装置。
2.0.17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填充式地面辐射供暖供冷
加热或冷却元件敷设于绝热层之上,需填充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后再铺设地面层的地面辐
射供暖供冷形式,简称混凝土填充式地面辐射供暖供冷。
2.0.18预制沟槽水泥板辐射供暖供冷
加热或冷却元件敷设于预制沟槽水泥板的沟槽中,用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或导热胶泥填充
沟槽使沟槽处的尺寸与水泥板顶面持平后再铺设面层的辐射供暖供冷形式。预制沟槽水泥板
可铺设于地板中也可铺设于墙体中。预制沟槽水泥板的基本结构见附录C图C.0.4。
2.0.19面层(装饰面层及其找平层)
建筑地面与室内空气直接接触的构造层,包括装饰面层及其找平层。
2.0.20找平层
在垫层或楼板面上进行抹平找坡的构造层。
2.0.21隔离层
防止建筑地面上各种液体透过地面的构造层。
2.0.22填充层
在混凝土填充式地面辐射供暖供冷地面绝热层上设置加热冷却元件用的构造层,起到保
护加热冷却元件、并使地面温度均匀的作用。
2.0.23绝热层
用于阻挡冷热量传递,减少无效冷热损耗,在现场单独铺设的构造层,绝热层分辐射面
绝热层和侧面绝热层。
2.0.24防潮层
防止建筑地基或建筑物地面下潮气透过地面的构造层。
2.0.25伸缩缝
补偿混凝土填充层和面层等膨胀或收缩用的构造缝。分为填充层伸缩缝和面层伸缩缝。
2.0.26发泡水泥
4
将发泡剂、水泥、水等按配比要求制成泡沫浆料,浇筑于地面,经自然养护形成具有规
定的密度等级、强度等级和较低导热系数的泡沫水泥。
2.0.27填充板
预制沟槽水泥板辐射供暖供冷系统中,用于敷设输配管或用于填充未铺设加热元件区域
的水泥板。
2.0.28温度控制器
简称温控器。能够感应温度,并实施系统参数设置、查询、控制调节的自动控制装置。
2.0.29集中控制系统
由计算机、网络线路与设备、IC卡、计算机软件等组成的实现对多个系统控制与管理的
控制系统。
5
3设计
3.1一般规定
3.1.1根据建筑的规模、类型、负荷特点、参数要求及其所在的气候区域等,经技术、经济、
安全比较确认合理时,可选择采用冷剂辐射供暖、冷剂辐射供暖供冷、冷剂辐射供暖空调供
冷方式。
3.1.2空气源热泵冷剂辐射供暖、冷剂辐射供暖供冷、冷剂辐射供暖空调供冷时制冷剂冷凝温
度和蒸发温度由计算确定,供暖时冷凝温度不应大于55℃。一般民用建筑冷凝温度宜采用
35℃-40℃,制冷剂的过冷度不宜小于5℃且不宜大于10℃;供冷时蒸发温度宜采用8℃-12℃,
过热度应大于5℃但不宜高于10℃。
3.1.3同一空气源热泵冷剂辐射供暖、冷剂辐射供暖供冷系统、冷剂辐射供暖空调供冷系统,
不同区域的供暖设计冷凝温度、供冷设计蒸发温度必须相同。
3.1.4空气源热泵冷剂辐射供暖和冷剂辐射供暖空调供冷方式辐射供暖表面平均温度计算值
宜符合表3.1.4的要求。
表3.1.4辐射供暖表面平均温度(℃)
设置位置宜采用的平均温度平均温度上限
人员经常停留25~2729
地面人员短暂停留28~3032
无人停留35~3840
房间高度2.5~3.0m28~30—
顶棚
房间高度3.1~4.0m33~36—
距地面1m以下31—
墙面
距地面1m以上3.5m以下40—
3.1.5冷剂直冷辐射供冷系统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应保证供冷表面温度高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
6
度1℃~2℃。辐射表面的平均温度宜符合表3.1.5的规定。
表3.1.5辐射供冷表面平均温度(℃)
设置位置平均温度下限值
人员经常停留19
地面
人员短暂停留19
墙面17
顶棚17
3.1.6冷剂直冷辐射供冷系统应结合除湿系统或新风系统进行设计。
3.1.7系统中的毛细盘管、室内空调机、连接管道等元件均应与该系统所配置的热源机相匹配,
应根据设备生产厂家的产品样本及技术手册要求选择配置。
3.1.8地面上固定设备或卫生器具下方不应设置加热冷却元件;地面为辐射面时,房间中的家
具宜采用有腿家具以利于换热。
3.1.9卫生间及厨房不宜采用冷剂直冷辐射供冷。
3.1.10采用地面冷剂直热直冷供暖供冷时,房间内的生活给水等其他水管、电气系统管线等
不得与地面加热、冷却元件敷设在同一构造层内。
3.1.11对于冷剂直热供热量不足的系统应设置辅助供暖措施,当采用加热电缆作为辅助供暖
措施时,辅助供暖的加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部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热电缆应与热源机联动控制。
2加热电缆的布置应不影响毛细盘管及其他连接管路的布置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3加热电缆的布置应考虑家具位置影响。
4加热电缆的布置间距应不小于50mm,间距为50mm时其功率不宜大于17W/m;间距大
于50mm时其功率不宜大于20W/m。
3.1.12采用冷剂辐射供暖、冷剂辐射供暖供冷及冷剂辐射供暖空调供冷工程,应提供以下施
工图设计文件:
1设计说明;
2主要设备、材料表;
3供冷供热系统图和局部详图;
4供暖供冷系统和加热冷却部件(包括毛细盘管、分集气器、分集液器、输配气管、输
7
配液管、气分支器、液分支器、输气管、输液管、室内空调机等)平面布置图;
5系统分集气器、分集液器、制冷剂换向器的接管以及地面构造示意图;
6温控装置及相关管线布置图,当采用计算机网络、IC卡式集中控制系统时,应提供通
讯及控制布线图;
7当采用计算机网络、IC卡式集中控制系统时,应提供供电系统图及相关管线平面图。
3.1.13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详细说明以下内容:
1室内外计算温度;
2房间总热冷负荷、热源机的选型及其相关技术参数;
3系统采用的供暖、供冷方式及其控制方式;
4热源机的配电方案及电能计量方式;
5毛细盘管、室内空调机的选型及其主要参数;
6绝热材料的类型、导热系数、密度、规格及厚度等;
7填充层、面层伸缩缝的设置要求;
8热源机、制冷剂换向器的安装位置及相关要求。
3.1.14加热冷却设备平面布置图应绘制下列内容:
1各房间毛细盘管的具体布置形式,标明敷设间距;
2分集气器、分集液器、气分支器、液分支器的布置位置;
3输配气管、输配液管的布置位置、长度、管径;
4输气管、输液管的布置位置长度、管径等;
5室内空调机的安装位置,当采用风管机时应标明风道规格、安装位置、出回风口规格、
安装位置等。
3.2地面构造
3.2.1辐射地面的地面构造应根据设置位置,选择下列各基本构造层组成,相关供暖地面构造
图示见附录C图C.0.1和图C.0.2。
1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
2防潮层(对与土壤相邻的地面);
3绝热层;
8
4加热冷却元件;
5填充层;
6隔离层(对潮湿房间);
7面层。
3.2.2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供冷房间相邻的地板作为冷剂直热直冷辐射供暖
供冷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
3.2.3冷剂直冷直热辐射供冷供暖地面的构造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当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地面作为辐射供冷供热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设置绝热层时,
绝热层与土壤之间必须设置防潮层;
2潮湿房间的混凝土填充式供暖地面的填充层上、预制沟槽水泥板供暖地面的面层下必
须设置隔离层。
3.2.4地面辐射供暖供冷面层宜采用热阻小于0.05㎡·K/W的材料,不宜采用架空木地板面层,
地面上不宜铺设地毯。
3.2.5冷剂直冷直热地面辐射供暖供冷的绝热层采用泡沫塑料绝热板时,其热阻不应小于表
3.2.5-1的数值;采用发泡水泥时其厚度不应小于表3.2.5-2的数值。
表3.2.5-1泡沫塑料板绝热层热阻
绝热层位置绝热层热阻(㎡·K/W)
楼层之间楼板上0.488
与土壤或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上0.732
与室外空气相邻的地板上0.976
表3.2.5-2发泡水泥绝热层厚度(mm)
干体积密度(kg/m3)
绝热层位置
350400450
楼层之间楼板上354045
与土壤或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上404550
与室外空气相邻的地板上505560
3.2.6混凝土填充式冷剂直热直冷地面辐射供暖供冷地面的填充层和面层构造应符合下列规
9
定:
1填充层材料及其厚度宜按表3.2.6选择确定;
2豆石混凝土填充层上部应根据面层的需要铺设找平层;
3没有防水要求的非潮湿房间,水泥砂浆填充层可同时作为面层找平层;
4辅助加热电缆应敷设于填充层中间,不应与绝热层直接接触。
表3.2.6地面填充层材料和厚度
绝热层材料填充层材料最小填充层厚度(mm)
豆石混凝土
泡沫塑料板30
水泥砂浆
发泡水泥水泥砂浆25
3.2.7采用水泥、石材、陶瓷面层的地面冷剂直冷直热辐射供暖供冷系统可不设填充层,但面
层下的水泥砂浆和粘接层的总厚度应不小于25mm。
3.2.8采用预制沟槽水泥板的地面冷剂直热直冷辐射供暖供冷系统,沟槽内应用水泥砂浆或导
热胶泥填充,并宜设置均热层,均热层可为面层下的水泥砂浆找平层,也可以在填充后的预
制水泥板上表面敷设金属铝箔。
3.2.9采用预制沟槽水泥板冷剂直热直冷地面辐射供暖供冷系统,房间内未铺设的部位和敷设
除毛细盘管外的其他系统管道和元件的部位应敷设填充板。
3.2.10当地面荷载大于供暖地面的承载能力时,应会同结构设计人员采取加固措施。
3.2.11当整幢建筑全部安装且不要求分区域独立供冷供暖时,除底层的地面构造应符合3.2.1
的要求外,其它层可不铺设地面绝热层。对于顶层,根据热负荷的需求可在顶板上铺设供冷
或者供热元件以满足顶层的供冷供暖需求。顶板可依据建筑物屋面的绝热情况增加绝热层。
3.3房间热负荷与冷负荷计算
3.3.1冷剂直冷直热辐射供冷供暖房间及冷剂直热辐射供暖空调供冷房间的冷热负荷应按现
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的有关规定计算。
3.3.2全面辐射供暖室内设计温度可降低2℃,全面辐射供冷室内设计温度可提高0.5℃~
1.5℃。
10
3.3.3局部冷剂直热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应按全面辐射供暖热负荷乘以表3.3.3给出的计算
系数确定。
表3.3.3局部地面供暖热负荷的计算系数
供暖区面积与房间
≥0.750.550.400.25≤0.20
总面积的比值
计算系数10.720.540.380.30
3.3.4进深大于6m的房间,宜以距外墙6m为界分区,分别计算热负荷和冷负荷,并进行加热
设备布置。
3.3.5在计算房间热冷负荷时,对敷设加热冷却元件的建筑地面和墙面,不应计算其传热损失。
3.3.6采用冷剂直热地面供暖的房间(不含楼梯间)的高度大于4m时,应在基本耗热量和朝
向、风力、外门附加耗热量之和的基础上,计算高度附加率。每高出1m应附加1%,但最高
不超过8%。
3.3.7房间热负荷的计算,应考虑间歇运行和户间传热等因素。
3.4辐射面传热量和系统供热量计算
3.4.1冷剂直热直冷辐射供暖供冷系统辐射面的传热量应满足房间所需供热量或供冷量的需
求。辐射面的供冷、供热量应根据辐射面的构造、毛细盘管的敷设间距、制冷剂的冷凝温度、
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室内空气温度等通过计算确定。辐射面传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qqfqd(3.4.1-1)
844()
qf510tpj273tfj2733.4.1-2
全部顶棚供暖时:
1.25()
qd0.134tpjtn3.4.1-3
地面供暖、顶棚供冷时:
0.31
qd2.13tpjtntpjtn(3.4.1-4)
墙面供冷或供暖时:
0.32
qd1.78tpjtntpjtn(3.4.1-5)
地面供冷时:
1.25
qd0.87tpjtn(3.4.1-6)
11
式中:q——辐射面单位面积传热量(W/㎡);
qf——辐射面单位面积辐射传热量(W/㎡);
qd——辐射面单位面积对流传热量(W/㎡);
tpj——辐射面表面平均温度(℃);
tfj——室内非加热表面的面积加权平均温度(℃);
tn——室内空气温度(℃)。
3.4.2冷剂直冷直热地面辐射供暖供冷房间所需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供热量或供冷量应按下式计
算:
Q1
q1(3.4.2-1)
Fr
Q1QQ2(3.4.2-2)
式中:房间所需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供热量或供冷量(㎡);
q1——W/
Q1——房间所需向上供热量或供冷量(W);
房间内敷设供热供冷元件的地面面积(㎡);
Fr——
——考虑家具等遮挡的安全系数,根据户型大小、房间用途、不同家具对地面
的遮挡等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大户型取较小值;
Q——房间热负荷或冷负荷(W);
Q2——自上层房间地面向下的传热量(W)。
3.4.3确定冷剂直热地面辐射供暖地面向上的供热量时,应校核设计工况下地表面平均温度,
地表面平均温宜按式(3.4.3)计算,并确保其值不高于本规程第3.1.4条的规定的限值。
0.969
q
tt9.82(3.4.3)
pjn100
式中:tpj——地表面平均温度(℃);
室内计算温度;
tn——(℃)
q——地面单位面积向上的供热量(W/m2)。
12
3.4.4确定冷剂直冷辐射供冷辐射面的供冷量时,应校核设计工况下辐射面平均温度,并确保
其值不低于本规程第3.1.5条的规定的限值。顶棚辐射供冷表面平均温度可按式3.4.4-1计算,
地面辐射供冷表面平均温度可按式3.4.4-2计算:
0.976()
tpjtn0.175q3.4.4-1
0.989()
tpjtn0.171q3.4.4-2
式中:tpj——地表面平均温度(℃);
室内空气温度;
tn——(℃)
q——辐射面单位面积向供冷房间的供冷量(W/m2)。
3.4.5冷剂直热直冷辐射供暖供冷房间的冷剂供热量或供冷量,应包括辐射面对房间的有效供
热热量或供冷量和向下的传热量或向土壤的传热损失。
3.4.6采用混凝土填充式、预制沟槽水泥板式冷剂直热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向上有效散热量和
向下热损失可通过计算或按本规程附录D确定。
3.4.7当辐射系统为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共用时,为了同时满足夏季供冷和冬季供暖的需要,
应综合考虑房间冷热负荷和辐射面的供冷量与供热量。
3.5系统设计
3.5.1应根据建筑物的负荷特点、所在的气候区域、管理模式等因素,确定系统和热源机的类
型及其控制方式。
3.5.2应根据房间的使用特点、房间位置分布、辐射面结构及面层材料、地面供热量等确定冷
剂直冷直热辐射供冷供暖系统区域。负荷特性或地面供热量相差较大的房间或区域,宜分别
设置系统区域。
3.5.3在同一个冷剂直冷直热辐射供冷供暖系统区域中的毛细盘管区域划分应按房间划分,原
则上每个房间为一个毛细盘管敷设区域,对于进深和面积较大的房间应划分成多个毛细盘管
敷设区域。
3.5.4毛细盘管的选型及分布位置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个毛细盘管敷设区域宜配置一盘毛细盘管;
2毛细盘管选型应依据房间负荷、房间可敷设面积、敷设间距及该区域的冷剂供热量供
13
冷量确定;
3一个系统配置毛细盘管的规格和数量应符合生产厂家的产品技术要求;
4毛细盘管接口的位置应方便管路连接、利于毛细管的合理敷设、方便检修等,并应遵
循连接管路最短、利于各毛细盘管的输配阻力平衡的原则;
5在毛细盘管的两端处毛细管的排布应分层布置,其间应有不小于2.5倍管径的间距。
3.5.5毛细盘管分路管的敷设分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同一系统区域不同毛细盘管区域的分路管的敷设间距应确保该系统的运行参数符合热
源机的运行参数;
2宜采用平行排布,一般不允许交叉,不可避免时应在空间位置上分开,并用保温材料
隔离;
3弯曲半径宜不小于管径5倍。
3.5.6应根据系统区域的冷热负荷、系统区域的冷剂供热量供冷量、建筑物的所在地区、产品
的技术参数,选型配置系统热源机的规格型号;对于供冷采用空调方式的系统空调末端的选
型配置应符合热源机产品的技术要求;对于冷剂供热量或供冷量不能满足时应采用其他措施
作为辅助补充,供热量不足宜采用加热电缆辐射供暖作为辅助措施。
3.5.7冷剂直冷直热辐射供冷供暖系统宜采用总分式,一个系统应配置一套分集气器、分集液
器,其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依据产品技术要求与热源机的规格相匹配;
2其分路数与毛细盘管的配置数量一致,接口口径与对应毛细盘管接口口径一致;
3安装位置应利于安装便于检修,并遵循管路最短、利于系统阻力平衡的原则。
3.5.8冷剂直热供暖系统及冷剂直热供暖空调供冷系统宜采用同程式,连结毛细盘管的分支器
应符合毛细盘管、热源机等产品的技术要求。
3.5.9系统连接管路的设计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1规格应符合所连接毛细盘管、热源机的产品技术要求;
2连接管路的最大长度、热源机与毛细盘管间的最大高位差、毛细盘管间的最大距离最
大高位差,均应不超过产品的技术要求;
3构造层中连接管两管间距应不小于100mm;
4所有室外部分的连接管路应做保温,保温层外应加保护层;具有辐射供冷功能的系统
对于构造层中易造成辐射面凝露的连接管均应设置保温层。
14
3.5.10所有结构层中敷设的管道不应设置连接件,其距离外墙内表面不得小于100mm,与内
墙距离宜为200mm~300mm,距卫生间墙体内表面100mm~150mm。
3.5.11热源机的布置应宜美观、整齐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设置在通风良好、安全可靠的地方,且应避免其噪声、气流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应远离含腐蚀性、油雾等有害气体的排风;
3侧排风的热源机的排风方向不应与当地采暖季的主导风向相对,必要时可加挡风板;
4热源机的安装基础或固定支架应有不小于热源机自重4倍的承载能力。
3.5.12热源机的化霜水应有组织的排放,并符合以下要求:
1应确保化霜水顺畅排走,且不产生其他有害影响;
2对于采暖季室外易造成排水管冻结的地区,排水管道必须采取防冻结措施;
3对于采暖季室外易造成排水管冻结的地区,排水管宜就近进入室内排水系统。
3.5.13采用冷剂直热供暖空调供冷系统的室内机的布置、室内气流组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室内温湿度参数、允许风速、噪声标准和空气质量等要求,结合房间特点、内
部装修及设备散热等因素确定室内空气分布方式,并应防止送回风短路问题的出现;
2当室内机采用风管式时,空调房间的送风方式宜采用侧送下回或上送上回,送风气流
宜贴附;当有吊顶可利用时,可采用散流器上送;
3送风口的出风速度应根据送风方式、送风口类型、安装高度、送风风量、送风射程、
室内允许风速和噪声标准等因素确定;
4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或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地点;当采用侧送风时,回风口宜设在送
风口同侧下方;
5回风口的吸风速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的规定。
3.5.14冷剂直热供暖空调供冷系统的室内机的冷凝水应有组织的排放,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的规定。
3.6辅助加热电缆系统的设计
3.6.1加热电缆热线间距不宜小于100mm。加热电缆热线与外墙内表面距离不得小于100mm,
与内墙表面距离宜为200~300mm。
3.6.2加热电缆长度和布线间距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5
(1)Q
L1(3.6.2-1)
Px
F
S1000r
L(3.6.2-2)
式中:L-按加热电缆产品规格选定的电缆总长度(m);
δ-向下传热量占加热电缆供热功率的比例,根据地面构造按表3.6.2取值;
β-考虑家具等遮挡的安全系数;
Q1-房间所需辅助地面向上的散热量(W),即按本规程3.4.2条计算的Q1与设计
冷剂直热供热量的差值;
Px-加热电缆额定电阻时的线功率(W/m),根据加热电缆产品规格选取;
S-加热电缆布线间距(mm);
2
Fr-敷设加热电缆的地面面积(m)。
表3.6.2加热电缆供暖地面向下传热量占加热电缆供热功率的比例
面层类型
绝热层材料
瓷砖塑料面层木地板地毯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0.160.210.230.27
发泡水泥0.150.210.230.26
注:计算条件为:加热电缆外表面温度为45℃、辐射间距为200mm;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时,绝热
层厚度为20mm,填充层厚度为40mm;采用发泡水泥时,绝热层厚度为40mm,填充层厚度为35mm。
3.6.3同一系统区域不同房间的辅助加热电缆的功率与该房间所需的总供热量的比值应相同,
每个房间宜设置独立的辅助加热电缆回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区域设置辅助加热电缆总功率应不超过该系统热源机所要求的辅助热源额定功
率。
2不应超过产品规格限制。
3.6.4辅助加热电缆宜采用平行型布置。
3.7绝热
3.7.1下列设备、管道及附件等均应采取绝热措施:
1可能导致冷热量损失的部位;
16
2要求防止外壁、外表面产生冷凝水的部位。
3.7.2设备管道的绝热,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冷层外表面不得产生冷凝水;
2管道穿墙、穿楼板处,管道与支架之间均应采取防止冷桥和热桥的措施;
3室外管道保温层外应设保护层。
3.7.3绝热材料的主要技术性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与管道绝热技术通则》GB/T4272和
《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的要求确定,并应优先采用导热系数小、湿阻因子大、
吸水率低、密度小、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材料;绝热材料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
3.7.4保冷层、保温层的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与管道绝热技术通则》GB/T4272和
《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的要求确定,凝结水管应防止表面结露。
3.7.5设置有防冻加热电缆的化霜排水管的保温层,应采用不燃材料。
3.8消声与隔振
3.8.1热源机及系统产生的噪声、振动,传播至使用房间、周围环境的噪声级和振动级,均应
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3.8.2住宅、学校、医院和旅馆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
规范》GBJ118的规定。
3.8.3热源机的安装位置不应靠近对声环境、振动要求较高的房间。当其噪声及振动不能满足
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时,应采取降噪和减振措施。
3.8.4系统室内机及配件产生的噪声,当自然衰减不能达到允许噪声标准时,应设置消声设备
或采取隔声隔振等措施。
3.8.5冷剂直热辐射供暖空调供冷系统的室内机为风管式时,其风管内的风速宜按表3.8.5选
用。
表3.8.5室内允许噪声及风管内风速要求
室内允许噪声dB(A)风管风速(m/s)
≤35≤2
35~502~3
50~653~5
3.8.6消声设备及隔振装置的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
范》GB50736-2012的规定。
17
3.9电气与控制设计
3.9.1住宅用冷剂直热辐射供暖系统应分户独立设置,应能分户独立控制和运行,并设置与热
源机联动的室温调控、参数设置及监测装置。
3.9.2温度调控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带温度传感器的室温控制器及室温温度传感器应设置在附近无散热体、周围无遮挡物、
不受风直吹、不受阳光直晒、通风干燥、周围无热源体、能正确反映户内空气温度的位置,
且不宜设在外墙上,设置高度宜距地面1.4m或与照明开关在同一水平线上;
2在需要同时控制室温和限制地表温度的场合,应采用双温型温度调控装置;
3对于开放大空间场所,室温调控装置应布置在对应的系统敷设区域附近,当无法实现
时,可采用地温型温度调控装置;
4埋设于辐射面结构层中的温度传感器宜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的位置且在加热部件之
间,传感器所在位置不应被家具、地毯等覆盖或遮挡;
5对于浴室、带沐浴设备的卫生间、游泳池等潮湿区域,宜选择温度传感器与操控部分
分离型室温调控装置,将温度传感器布置在潮湿区域,操控部分避开潮湿区域设置,对于整
体设置于潮湿区域的室温调控装置,其防护等级和安装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
3.9.3具有辐射供冷功能的系统应设置防止辐射面结露的控制装置并符合下列规定:
1用于防结露的辐射表面温度传感器埋设点应靠近最易结露的位置的冷却管上部面层之
下,也可埋设在辐射体表面;
2防止辐射面结露的控制装置设置应与系统区域相对应。
3.9.4根据建筑物类型系统的电气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用户自行操控管理的系统,其供电应采用建筑物配置的空调供电线路,并应确保该供
电回路为户内独立回路;
2采用集中管理的系统,其供电应与户内用电分开设置和计量,并应另行设计配置计量
表及楼内供电系统;
3电度表的设置应符合当地供电部门规定并满足节能管理的要求;
4当系统供电需要单独计费时,该系统的供电回路应单独设置,并应独立设置配电箱和
电度表;
5系统配电应设过载、短路及剩余电流保护器,剩余电流保护器脱扣电流应为30mA,
18
分断时间<0.1s;
6辅助加热电缆应采用电压等级为220V/380V的交流供电方式。
3.9.5一个系统中的各辅助加热电缆应做等电位连接,且等电位连接线应与配电系统或热源机
的地线连接。
3.9.6应合理布置辅助加热电缆配电导线接线盒的位置,减少连接管线的长度,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导线应采用铜芯导线,导线截面应按敷设方式、环境条件确定,确保导线载流量不应
小于预期负荷的最大计算电流和按保护条件所确定的电流;
2固定敷设的电源线的最小芯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2;
3电气线路的敷设方式应符合安全要求,导线穿管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与
加热电缆系统的设备或元件连接的部分宜采用柔性金属导管敷设,其长度应满足国家现行相
关标准的要求。
3.9.7埋设于结构层中的温度传感器的穿线管、通讯线穿线管等均应选用硬质套管,感温处的
防护装置应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3.9.8辐射供暖空调供冷系统,采用室内机电热风方式作为辅助供暖措施时,电加热器应与送
风机联锁控制,并应设置无风断电、超温断电保护装置;连接电加热器的金属风管应接地。
19
4设备与材料
4.1一般规定
4.1.1系统中所配置的热源机、毛细盘管等应符合在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备案的的企业标准。
4.1.2系统中所用材料,应根据工作温度、工作压力、荷载、设计寿命、现场防水、防火要求,
以及施工性能,经综合比较后确定。所有材料均应符合相关国家或行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4.1.3所有材料与设备均应按国家有关现行标准和企业标准检验合格,并经进场检查确认合格
后,方可使用。
4.2绝热层材料
4.2.1绝热层材料应采用导热系数小,难燃或不燃,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的材料,并且不应含
有殖菌源,不得散发异味及可能危害健康的挥发物。
4.2.2采用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其质量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表4.2.2绝热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主要技术指标
性能指标
项目模塑挤塑
供暖地面绝预制沟槽保温供暖地面绝
预制沟槽保温板
热层板热层
类别Ⅱ1)Ⅲ1)W2002)X150/W2002)
表观密度(kg/m3)≥20.0≥30.0≥20.0≥30.0
压缩强度3)(kPa)≥100≥150≥200≥150/≥200
导热系数4)(W/m·K)≤0.041≤0.039≤0.035≤0.030/≤0.035
尺寸稳定性(%)≤3≤2≤2≤2
水蒸气透过系数(ng/(Pa·m·s))≤4.5≤4.5≤3.5≤3.5
吸水率(体积分数)(%)≤4.0≤2.0≤2.0≤1.5/≤2.0
断裂弯曲负荷(N)2535--
熔结性5)
弯曲变形(mm)≥20≥20--
燃烧氧指数≥30≥30--
性能燃烧分级达到B2级
注:1)模塑Ⅱ型密度范围在20kg/m3~30kg/m3之间,Ⅲ型密度范围在30kg/m3~40kg/m3之间;
2)W200为不带表皮挤塑材料,X150带表皮挤塑材料;
3)压缩强度是按现行国家标准《硬质泡沫塑料压缩性能的测定》GB/T8813要求的试件尺寸和试验
条件下相对形变为10%的数值;
20
4)导热系数为25℃时的数值;
5)模塑断裂弯曲负荷或弯曲变形有一项能符合指标要求,熔结性即为合格。
4.2.3预制沟槽水泥板的沟槽中应填充水泥砂浆或导热系数不小于水泥砂浆的其他导热材料,
填充导热材料应与预制沟槽水泥板牢固结合;面层采用木地板的预制沟槽水泥板供暖地面,
面层与预制沟槽水泥板之间无找平层时,应设置金属均热层,均热层的导热系数应不小于
237W/(m·K),均热层厚度应不小于0.1mm。
4.2.4发泡水泥绝热层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当条件受限制时,可采
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等;水泥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
2发泡水泥绝热层的技术参数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表4.2.4发泡水泥绝热层物理学性能
干体积密度抗压强度(MPa)导热系数
(kg/m3)7天28天[W/(m·K)]
350≥0.4≥0.5≤0.07
400≥0.5≥0.6≤0.08
450≥0.6≥0.7≤0.09
4.2.5当采用其它绝热材料时,其技术指标应按本规程表4.2.2的规定,选用同等绝热效果的
绝热材料。
4.3填充层材料
4.3.1豆石混凝土填充层材料强度等级宜为C15,豆石粒径宜为5~12mm。
4.3.2水泥砂浆填充层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采用中粗砂水泥,且含泥量不应大于5%;
2宜选用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
3水泥砂浆体积比不应小于1∶3;
4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0。
4.4系统材料和设备
4.4.1系统包括热源机、输气连接管、输液连接管、分集气器、分集液器、输配液管、输配气
管、气分支器、液分支器、毛细盘管、制冷剂换向器、及相关附件等。系统设备、材料、附
21
件及安装用焊接材料的选用,必须依据设计文件确定。其中输气连接管、输液连接管、输配
液管、输配气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材内外表面应光滑、清洁,不得有分层、砂眼、粗划痕、绿锈等缺陷;
2管材截面圆度和同心度应良好;
3管材应经过脱油脂处理;
4管材应保持干燥、密封。
4.4.2管道的保冷、保温材料应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
GB/T4272的有关规定。
4.4.3冷凝排水配管材料宜采用排水塑料管或热镀锌钢管,管道应采取防凝露措施。
4.4.4空调系统的风管材料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通风管
道技术规程》JGJ141的有关要求。
4.5辅助加热电缆系统材料
4.5.1辐射供暖用辅助加热电缆产品必须有接地屏蔽层。
4.5.2加热电缆冷、热线的接头应采用专用设备和工艺连接,不应在现场简单连接;接头应可
靠、密封,并保持接地的连续性。
4.5.3加热电缆外径不宜小于5mm。
4.5.4加热电缆的型号和商标应有清晰标志,冷、热线接头位置应有明显标志。
4.5.5加热电缆应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部门检验合格。产品的电气安全性能、机械性能应符合
本规程附录E的规定。
22
5施工与安装
5.1一般规定
5.1.1施工安装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设计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齐全;
2施工现场具有供水或供电条件,有储放材料的临时设施;
3土建专业已完成墙面内粉刷(不含面层),外窗、外门已安装完毕,地面清理干净;
4直接与土壤相邻的地面,已完成铺设防潮层;
5相关水电预埋等工程已完成。
5.1.2所有进场材料、设备的型号、规格、性能及技术参数等必须符合设计文件要求,设备外
表面应无损伤、密封应良好,随机文件和配件应齐全。
5.1.3应对系统的管材、管件、设备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应进行遮光包装后运输,不得裸露散装;
2在运输、装卸和搬运时,应小心轻放,不得抛、摔、滚、拖;
3不得暴晒雨淋,宜储存在温度不超过40℃、通风良好和干燥干净的库房内;
4应避免因环境温度和物理压力受到损害。
5.1.4系统管路、设备、电气的安装应与建筑、结构、电气、给水排水、装饰等专业相互协调,
合理布置。
5.1.5施工时不宜与其它工种交叉施工作业,所有地面留洞应在填充层施工前完成。
5.1.6敷设加热或冷却元件的基础面应平整、干燥、无杂物、无积灰;
5.1.7施工过程中,加热或冷却元件敷设区域,严禁穿凿、穿孔或进行射钉作业。
5.1.8施工过程中应防止油漆、沥青或其他化学溶剂接触污染加热供冷部件的表面。
5.1.9施工过程中,严禁人员踩踏地面铺设的所有管道。
5.1.10施工过程中,辅助加热电缆间有搭接时,严禁电缆通电。
5.1.11施工全部结束后,应绘制竣工图,准确标注毛细盘管的铺设区域,传感器、检修盒及
其他连接管道的埋设位置。
5.2绝热层、预制沟槽水泥板的铺设
5.2.1铺设绝热层的原始工作面应平整、干燥、无杂物,边角交接面根部应平直且无积灰现象。
23
5.2.2泡沫塑料类绝热层,板间的相互接合应严密,接头应用塑料胶带粘接平顺。直接与土壤
接触或有潮湿气体侵入的地面应在铺设绝热层之前铺设一层防潮层。
5.2.3在铺设辐射面绝热层的同时或在填充层施工前,应由供暖供冷系统安装单位在与辐射面
垂直构件交接处设置不间断的侧面绝热层,侧面绝热层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绝热层材料宜采用高发泡聚乙烯泡沫塑料,且厚度不宜小于10mm;应采用搭接方式连
接,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mm;
2绝热层材料也可采用密度不小于20kg/m3的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其厚度应为
20mm,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接头处应采用搭接方式连接;
3侧面绝热层应从辐射面绝热层的上边缘做到填充层的上边缘;交接部位应有可靠的固
定措施,侧面绝热层与辐射面绝热层应连接严密。
5.2.4发泡水泥绝热层的施工现场应具备下列设备:
1平整发泡水泥绝热层和水泥砂浆填充层表面的装置;
2适应不同工艺特点的专用搅拌机;
3活塞式泵或挤压式泵,或其他可满足要求的发泡水泥或水泥砂浆输送泵。
5.2.5浇注发泡水泥绝热层之前的施工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设备、输送泵及输送管道进行安全性检查;
2根据现场使用的水泥品种进行发泡剂类型配方设计后方可进行现场制浆;
3在房间墙上标记出发泡水泥绝热层浇筑厚度的水平线。
5.2.6发泡水泥绝热层现场浇筑宜采用物理发泡工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浇筑中应随时观察检查浆料的流动性、发泡稳定性,并应控制浇筑厚度及地面平
整度;发泡水泥绝热层自流平后,应采用刮板刮平;
2发泡水泥绝热层内部的孔隙应均匀分布,不应有水泥与气泡明显的分离层;
3当施工环境风力大于5级时,应停止施工或采取挡风等安全措施;
4发泡水泥绝热层在养护过程中不得振动,且不应上人作业。
5.2.7发泡水泥绝热层应在浇筑过程中进行取样检验;宜按连续施工每50000m2作为一个检验
批,不足50000m2时应按一个检验批计。
5.2.8预制沟槽水泥板、填充板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面铺设时,可直接将相同规格的标准板块拼接铺设在聚苯乙烯泡沫板或发泡水泥绝
热层上;墙面铺设时应用水泥钉在墙面上进行固定;
24
2当标准板块的尺寸不能满足要求时,可用切割机裁下所需尺寸的预制沟槽水泥板对齐
铺设;
3相邻板块上的沟槽应互相对应、紧密依靠。
5.3辐射加热供冷管系统的安装
5.3.1辐射加热供冷管系统在敷设前,应对照施工图纸核定其所有元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应
对元件外观质量和内部是否有杂质等进行检查,确认后再进行安装。
5.3.2辐射加热供冷管系统中的元件、连接管路应按照设计图纸标定的位置定位、按照设计图
纸标定管间距和走向敷设;安装间断和完毕时,敞口处应随时封堵。
5.3.3所有管道宜选用无缝铜管,铜管的切割应符合下列规定
1必须使用专用割刀;
2除去开口处的毛边、磨平开口、清洁管内壁,应确保切口平整、管内清洁,断口面垂
直管轴线。
5.3.4所有管道弯曲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管道安装时应防止管道扭曲;
2铜管的弯曲半径不宜小于5倍管外径;
3外径≥6mm的铜管应采用专用机械弯管;
4所有管道弯曲处不得出现“死折”。
5.3.5系统中管路、元件的连接宜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采用焊接连接时,必须采用氮气保护
措施。
5.3.6结构层中的管路连接处均应设置在检修盒中,其他地面面层下的所有管道不应有接头。
在铺设过程中管材出现死折、泄漏等现象时,应当整根更换,不应拼接使用。
5.3.7施工验收后,发现检修盒以外的管道损坏时,应按下列要求施工: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房屋借款合同范本
- 主材供应及合作框架合同 2024年版版B版
- 2025服装辅料采购合同
- 屋顶电竞比赛场地租赁合同
- 2025年度委托反担保合同样本:旅游项目投资合作3篇
- 临时员工培训用车协议
- 油田注水泵房改造项目合同
- 2025养殖场兽医的聘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建筑项目专用PE排水管及配件销售合同2篇
- 环境监测科技合同管理办法
- 矫形器师(三级)试题
- 2024-2030年中国硅氧负极材料行业竞争状况与发展形势预测报告
- 2025届天津市河西区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登高车高空作业施工方案
- 2024年广东揭阳市揭西县集中招聘事业单位人员85人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猪肉配送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财务尽职调查资料清单-立信
- 2024至2030年中国柔性电路板(FPC)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IGCSE考试练习册附答案
- 小学三年级下一字多义(答案)
- Unit 6 同步练习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