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960年——1368年)总体概述

宋元时期,应称为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分为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并立时期及元朝统一时期。公元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此后,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吴越、南唐、前蜀、吴、闽、楚、南汉、南平、后蜀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山西的北汉,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与北宋同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和西夏,后期还有金。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同年(1127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1276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1368年,元朝灭亡。五代十国

北宋元朝907年960年979年1127年

南宋藩镇割据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知州、通判中书省、行省制科举制发展完善商品经济发展,交子出现;租佃关系普遍化海上丝绸之路盛行,对外贸易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棉纺织技术推广理学产生活字印刷术、宋词、风俗画散曲、杂剧1279年时间坐标: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时空观念北南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时空观念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政权对峙,有战有和,以友好交往为主流;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高潮。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阶段特征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阶段特征宋元时期(960—1368)是中华文明的成熟和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繁荣,科技文化高度繁荣、世界领先。板块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板块二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板块三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政治上:由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1)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代“收精兵、制钱谷”,实行“文人治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①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财权收归中央。②分割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③继续完善科举制,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2)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省制作为地方行政机构延续至今。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宋代(二)元朝二、中央集权的发展(一)宋代(二)元朝一、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官制演变/中枢机构)(一)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1、内容:财政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三省六部尚书省中书门下(政事堂)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行政枢密使(执政)枢密副使(执政)军政三司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宋:二府三司台谏御史中丞知谏院监察御前会议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调兵权统兵权中央:二府三司制如此一来,宰相的权力比先前大为缩小,没有了军权、财权,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又提高御史台、谏院等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从汉唐到宋朝相权逐渐削弱君权逐渐加强一、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官制演变/中枢机构)(一)宋代2、影响:(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史论: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2)不同点①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2018·滨州模拟)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C“官”“职”的含义: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差遣”的含义: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影响: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知识拓展】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C【知识拓展】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的不同(1)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行政程序,把处理一件政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级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具体来说是: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及下属六部执行。(2)二府三司制是北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具体的行政事务,由不同的机构处理不同的事情。“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一、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官制演变/中枢机构)(二)元朝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一省二院皇帝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区枢密院中书省宣政院御史台监察机关六部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代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但一省制不等于一相制,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易错提醒:正确区分唐朝、元朝的中书省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一)宋代:背景:长期的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不断威胁着中央的统治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措施:(1)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2)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知府),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转运使)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积极:达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目的,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2、影响:(一)宋代:二、中央集权的发展【知识拓展】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兵权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加强禁军,“守内虚外”集中行政权地方: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知州集中财权设转运使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加强中央集权举措将大多数禁军驻防在京城及附近地区,而边境上却只有少数禁军驻防。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宋中央集权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收权分权,相互制约③强干弱支,守内虚外中央路府州军监县安抚使司(帅司)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通判知县(或县令)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分化事权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庞大—“冗官”行政效率低下地方穷困虚弱,缺乏自主性[教材补遗]宋代的重文轻武国策为了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乃至操纵政权的教训,宋初统治者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刻制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权力,以文人代替武将出任地方官。重文轻武国策推动了宋代科举考试的发展和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也提高了士人的地位,故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但“轻武事”也为宋代的“积弱”埋下了隐患。视角1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及评价史料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史论归纳史论: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2)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3)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4)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其主要原因如下: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文官政治”表现: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玄宗朝宰相34人,出身唐宗室3人,出身世族24人,出身庶族者3人,待考者4人,唐代科举录取的人数少,一般进士科是百里取一。两宋三百余年,科举录取人数达到11万人,其中135位宰相,90%以上是通过科举等突进获得出身的。素养提升唯物史观——辩证地评价宋代的文官政治(1)积极性: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2)消极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视角2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及影响史料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然成风②。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③。——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北宋科举制度对当时国家政治治理的影响。提示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大批知识分子入仕,文官队伍壮大;出现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的局面。素养提升历史解释——宋代官僚制度完善的表现(1)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完备。宋代形成了严格的三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并辅之以搜身、糊名、誉录、锁院等措施,尽可能体现公平竞争和高素质选拔。(2)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复杂。在“制衡”原则下,实行官、职、差遣的分离。“官”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职”指较高文臣的虚衔,以彰显其清贵地位;“差遣”是指担任的实际职务,以“所任之事”为中心,体现了比较浓厚的务实色彩。(3)抑制宗亲、宦官等政治势力。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政治因素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4)士大夫集团与皇权之间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制衡关系。士大夫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抱负,通过经筵、台谏制度,牵制皇权。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成为宋代政治的基础。(二)元朝:二、中央集权的发展行省制度(二)元朝:二、中央集权的发展行省制度1、措施:(1)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2)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西藏设立宣政院辖地);(3)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影响:史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④。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⑤,……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依据史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行省既要为中央集权,同时又分留部分权力于地方。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唯物史观——行省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1)机构和官员设置有玄机,从制度设计层面防割据。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2)分权更集权。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央比较容易控制。知识拓展:行省制的区划原则—“犬牙交错”“犬牙交错”指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它使行省长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种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形势的方法不仅加强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史论归纳史论:汉至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1)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概念辨析行省与郡县的区别(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直线行政,有利于国家的统一。(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而不是直线统治。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阶段特征宋元时期(960—1368)是中华文明的成熟和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繁荣,科技文化高度繁荣、世界领先。板块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板块二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板块三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农业: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出现了高转筒车;(2)手工业:宋朝时,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元朝时,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3)宋朝时,市和坊打破了时空界限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市”内出现娱乐场所瓦肆和勾栏;农村草市更加普遍,具备比较完整的饮食服务设施;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国内贸易、边境贸易、海外贸易全面繁荣,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元朝时,大都是国际商业大都会,泉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一、农业的发展(一)生产技术(二)土地制度(三)灌溉工具(四)重心南移二、手工业的进步(一)制瓷业(二)纺织业(三)冶金业三、商业的繁荣(一)表现(二)“市”的发展(三)对外贸易一、农业的发展(一)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二)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三)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__________。(四)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__________。高转筒车江浙地区宋朝的高转筒车知识拓展: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宋代统治者顺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宋代重视经济立法,制定详实的田产交易法律,规定土地交易的契约关系以及主户与客户之间的租佃契约关系“不抑兼并”使得人们能更自由地对土地所有权进行买卖,也导致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盛行。《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材料表明了该现象A.最早可能开始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B.体现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征C.土地兼并是形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

D.租佃现象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C名词拓展租佃关系租佃制: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这两千多年中不断发展变化。租佃制租佃关系: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视角1两宋时期农耕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史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①,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②……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③。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④。——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提示

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了农耕经济的繁荣,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素养提升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宋代土地政策变革的影响(1)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直接导致的是农民身份的变化和职业的流动,或者因职业需要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地区流动。(2)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城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再就业或者到其他地区再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民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或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农。史论归纳史论: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特点经济制度变迁是唐宋变革最直接的表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也带有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具体特点如下:(1)私有制的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宋代手工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出现日渐扩大的趋势。(2)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代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宋代雇募制更成为了普遍的方式。(3)国家干预逐渐减少:唐宋时期,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4)国家更多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唐宋时期,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黄道婆二、手工业的进步(一)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你(汝窑)哥(哥窑)一定(定窑)当军(钧窑)官(官窑)”】。(二)纺织业 (1)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2)元朝:________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三)冶金业:北宋时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三、商业的进步(一)表现 (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______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二)“市”发展交子大都宋朝以前(以唐为例)宋朝以后(以宋为例)①空间上:②时间上:③管理上:“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坊分开有固定的交易时间,按时开市、闭市设市令或市长严格管理①空间上:②时间上:③管理上:市坊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打破了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北宋娱乐场所——瓦子◎元大都(二)“市”发展三、商业的进步三、商业的进步(三)对外贸易(2)元朝:______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泉州宋、元海上交通示意图视角1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史料一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①,如“山市、河市、庙市”等②,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③,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④。——摘编自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史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⑤。……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草市发展的特点及影响。(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

(1)特点:自发兴起于民间;出现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形式多样。影响:草市方便了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发展。(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素养提升历史解释——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也就是交子。(2)城市商品经济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3)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4)中唐以来,传统的商业政策——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5)海外贸易发达,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即是对外贸易税收。宋、元海上交通示意图史论归纳史论1: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表现(1)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代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2)进入宋代,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商人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3)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为后代所继承。宋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为航海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史论2: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②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③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2)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史料

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城平面图史论归纳史论: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的特征(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素养提升唯物史观——多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影响(1)城市功能: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的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而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城市的商业活动: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3)城市数量和规模: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4)城市布局: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城市有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5)市民阶层: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史料研习依据史料探究问题树立正确历史观念材料一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者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租佃制历五代而到北宋跃居主导地位,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徙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材料二宋代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捉婿之事,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概述宋代这一关年的变动。参考答案(1)表现: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官府对农民的限制松弛。影响:土地买卖盛行;贫富分化,社会流动频繁;农民受到的人身束缚减少;农民生产热情提高;推动农业经济发展。(2)原因:农业经济发达;官府放宽商业限制。变动:“贱商”观念改变;婚姻论财;门第观念淡化。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阶段特征宋元时期(960—1368)是中华文明的成熟和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繁荣,科技文化高度繁荣、世界领先。板块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板块二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板块三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上:理学形成,科技文化高度繁荣、世界领先。理学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德,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但“三纲五常”也压抑了人性,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宋朝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课时3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宋元时期的思想(一)程朱理学(二)陆九渊的心学二、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一)科技成就(二)文学成就(三)书法(四)绘画复习: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面临挑战三教并存儒学复兴;新体系—理学一、宋元时期的思想(一)程朱理学史料一理学虽然明确声明自觉承继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其思想体系中也扬弃了经学、玄学、佛学及道教的思想①,但理学能够在宋代以后获得新的发展,正是因为它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地吸取了不同思想的营养②。从唐代末期到北宋,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为主的经济形态出现③,他们的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到国家政权队伍里面,成为士大夫的主体。他们甘于吃苦的精神人格,以国家大事、以民生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代表了当时北宋儒家人格的发展方向④。——陈来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背景?1、背景提示

背景: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教融合,儒学吸纳佛道思想;唐末五代时期,社会秩序混乱,急需加强中央集权;门阀士族衰落,富有道德精神人格的知识分子涌现。素养提升唯物史观——分析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2)理学的兴起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4)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2.概念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道、佛儒(根本)(目的)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周敦颐

张载邵雍

程颢

程颐北宋五子一、宋元时期的思想(一)程朱理学理的含义:理(天理):①天理首先是指:世界的本原即宇宙的普遍精神法则——理的哲学本质,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②其次,体现在人类社会上,天理指的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理的思想核心。③最后,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人性。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神学化宋明理学=儒家+道教+佛教思辨化理学简单来说就是宋代儒学的别称,宋明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道学”一、宋元时期的思想(一)程朱理学3、内容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材料二: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伦理观: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材料三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其理而已也”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认识论:格物致知宇宙(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而后有物(核心)

闽派《四书章句集注》材料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形而上之道也,气形而下之气也,生物之俱也。宇宙(哲学)观:理气论,先理后气材料二:理先天地万物而生,是万物之本,生物之本也。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材料三:“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伦理观: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材料四:“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至也;物,犹事也。”推尽吾之知识,穷致事物之理,是为“格物致知”。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一、宋元时期的思想(一)程朱理学4、特点史料二

(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①,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②。——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概括归纳史料二体现出的宋明理学的特点史论归纳史论: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一、宋元时期的思想(一)程朱理学5、影响

“古今中外、影响深远”。(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朝形成“朱子学”学派。视角2宋代理学的社会价值及影响史料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思考(1)史料一中的名言名句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精神?结合所学分析史料中当时官员体现出这种精神的原因。提示

精神:知识分子(士大夫)心系民生、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的精神。原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儒家,本身就有重义轻利、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质;北宋重用文臣、崇尚文治、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激发了士大夫(文官)一心为民忠君报国的热情和责任感;北宋理学将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史料二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①。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②。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③。——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思考

(2)据史料二,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并根据史料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提示

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保守。影响: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的进程。素养提升家国情怀——理学影响下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更大程度的价值实现。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史论归纳史论:客观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局面,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了人们的思想。(2)消极影响①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程朱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命题点2宋明理学的影响2.(2013·全国Ⅰ卷,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C解析据题干可知,材料强调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故选C项。3.(命题点:宋代理学的影响)北宋仁宗无子,在讨论预立储君(太子)时,大臣希望后宫能提出些建议,仁宗却说:“这些事怎么能让妇人知道呢?让中书决定就行了。”这说明了宋代(

) A.程朱理学已成为当时官方哲学 B.中书掌握了最高决策权 C.后宫妃嫔对政治决策几无影响 D.纲常思想影响政治运行D解析据题干材料“这些事怎么能让妇人知道呢?让中书决定就行了”可见是对女性的歧视,受古代纲常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4.(命题点:宋代思想变化的特点)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这反映了(

) A.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

B.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 C.官方修史原则的变化

D.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D解析据题干材料中,武则天的地位在宋代受到贬低,主要是因为受儒学影响,以儒家的三纲五常为正统,故选D项;我国妇女地位并未发生逆转,排除A项;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是在元朝,排除B项;我国修史一直遵从“秉笔直书”原则,排除C项。一、宋元时期的思想(二)陆九渊的心学①“心”就是“理”,“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③提出“发明本心”(内心反省)以求理。

陆九渊的思想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陆九渊,曾在江西象山讲学,人称象山先生。南宋思想家,心学开创者。思想主张:二、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一)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1)印刷术①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②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③外传: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很快传入日本、朝鲜。向西传至西亚、北非一带,13世纪中期传入了欧洲。(2)火药①宋朝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②外传:12、13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3)指南针①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②外传:宋元时期(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其后更远传至欧洲(4)影响史料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①。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②。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③。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④。——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二、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一)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素养提升家国情怀——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1)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2)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到来奠定了基础。(3)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4)火药武器的发明: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史料实证】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影响史料一“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电的利弊》史料二“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