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标解读◆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与当时世界潮流进行比较,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重点知识◆明清经济领域的变化:外来高产作物的推广,农产品商品化,资本主义萌芽,白银大量流通,商帮,商业市镇◆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王守仁与心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明清文化领域的变化:小说的繁荣,戏曲与京剧◆明清科技领域的变化:总结性科技著作,西学东渐

时空坐标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中国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工业革命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9【Ⅰ】27·明代区域经济差异【Ⅱ】27·明清商业发展【Ⅱ】41·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与原因【Ⅲ】27·清代个体农耕浙江·顾炎武

江苏·明代晚期对贫穷的认识2020【Ⅰ】27·清代宗族儒家思想【Ⅱ】27·明代官营手工业变化山东·黄宗羲对“重本抑末”的解读

江苏·明代松江地主田庄日记2021【Ⅰ】27·明清善书与儒家思想山东·书籍插画浙江·王夫之江苏·明代冲破“天理”思想广东·庶民与生员的服饰差异2022【Ⅰ】27·江南市镇工商业发展广东·清代对外交流浙江·顾炎武经世致用2023全国新课标卷·28明对外贸易发展北京·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五年高考

有感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清·徐扬《姑苏繁华图》东南财赋,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南人士,姑苏最盛。——清·沈寓

《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2000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完整地表现了原作中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知识整合1.社会经济的的新发展(1)农业: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影响:①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③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④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②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的膨胀和流动;(2)南方农业多种经营盛行,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提高;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知识整合1.社会经济的的新发展(1)农业:(1)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明朝后期常熟人谭晓,因当地“田多洼芜”,低价购买了大量空闲土地,雇佣乡民百余人,“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腾,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视地形、土壤情况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亮昆虫,此类副产品稍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其本人“纤音惮费”,生活节俭,因此“货日益,窖而藏者数万计”。——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经营性地主本县地形高亢。土脉沙瘠,种稻之田约上十之一,其余只堪种棉花、豆。——明·万历《嘉定县志·田赋》棉花通邑栽之,以资纺织,邑之妇女昼夜纺织,公私诸费皆赖之,邑之民业,首藉棉布,纺织之勤奋,比户相属,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清·康熙《嘉定县志·物产》○1.宋代,人称“苏湖熟,天下足”,明代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这反映中国古代A.经济结构的变动B.东南地区经济不断衰落C.经济重心的南移D.农业区域性种植结构的变化【解析】江浙地区是宋代的产粮大区,故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代中后期,这一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经济类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明代主要的产粮区转移至湖广地区,民谚改称“湖广熟天下足”。其中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农业区域性种植结构的变动,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种植区域的变化,不能等同于经济结构的变动,故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方经济的发达,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的信息,故C不正确。【真题模拟】知识整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浙地区是宋代的主要产粮区,故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代中后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于是明代主要的产粮区转移至湖广地区,民谚改称“湖广熟,天下足”,这其中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封建政府的发展战略调整,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史实,表述错误,均排除。D项是表述不准,应该把“根本”去掉,故排除D2.两宋以来,民间流传“苏湖(今江浙地区)熟,天下足”的谚语;明嘉靖后,“湖广(今湖南湖北地区)熟,天下足”成为当时的普遍认知。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政府的发展战略调整B.江浙地区经济出现衰退C.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地区D.江浙经济结构根本改变A【真题模拟】知识整合这个呢?3.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时变为“湖广熟,天下足”,17世纪后江南地区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这表明江南地区A.

失去经济中心的地位B.

工商业获得较大发展C.

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D.

经济结构日趋单一化【真题模拟】知识整合B【解析】材料“17世纪后江南地区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不再以粮食种植为主,说明工商业获得较大发展,故B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江南地区失去经济中心的地位,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世界市场的影响,故C错误;江南地区不再以粮食种植为主,不能体现经济结构日趋单一化,故D错误。再看一个!(3)赋税制度:明“一条鞭法”和清“摊丁入亩”,放松对人口户籍的管理。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知识整合1.社会经济的的新发展(1)农业:(2)江南等地农业多种经营盛行,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提高;(1)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名词解释】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是清朝政府雍正时期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名词解释】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岀一部分统一雇人。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361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知识整合1.社会经济的的新发展(2)手工业:

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餮之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织人则腹枵,两则相资为生久矣。——蒋以化《西台漫纪》①新的经营方式和生产关系: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朝时期“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范文澜《中国通史》②逐步取消匠户制度;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宋应星《天工开物》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知识整合1.社会经济的的新发展(2)手工业:①新的经营方式和生产关系: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③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④区域性分工加强。②逐步取消匠户制度;4.(2020·全国Ⅱ卷·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解析】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D【高考真题】知识整合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知识整合1.社会经济的的新发展(3)商业:②资本聚集;商人群体——商帮;①海外白银大量流入,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大发展;④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③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3.7万吨和7.5万吨白银,两个世纪合计8.1万吨运到欧洲。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万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获得了大约6万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中国大量的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这就是著名的“丝–银”对流。——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明)谢肇淛《五杂俎》5.

(2022·全国I卷·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A.

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

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

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高考真题】知识整合【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D从三部中国农书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王祯的《农书》(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后面两部书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是前一本书的重复。品种没有增加,性能没有改变……——摘编自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国家太平日久,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乾隆年间《吴县志》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知识整合2.社会经济的的局限性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技术停滞不前。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知识整合2.社会经济的的局限性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chán,店铺)次之,典当铺又次之。——清·钱泳《履园丛话》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优势;⑤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清高宗实录》卷232

南宋时《耕织图》问世,明万历皇帝修订,清康熙、雍正编录、改绘、题诗、作序,至清末700余年,各版本的《耕织图》层出不穷。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

……

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

……

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③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影响社会转型。④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影响了国人资本转化的进程。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技术停滞不前。知识拓展一:明朝的白银货币化

知识整合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之后,明朝下令禁止全银流通,专行纸钞。但成弘年间以后,宝钞己失去货币的信誉和价值,民间支付所用主要是白银。正是这种来自民间的强大驱动力迫使明朝统治者承认既定事实,白银遂成为法定货币。明代中国对白银货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赋税货币化引起的,而这种赋税货币化的动力来自政府的财政体系运作的需要。巨大的白银需求引起供给严重不足,为获得白银,明中叶以后政府开放海上贸易。据统计,“自隆庆五年(1571年)马尼拉开港以来,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经由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可能在6000万比索以上,约合4000多万库平两。”当海外白银成为明代白银重要来源时,中国经济就日益融入美洲白银主导的世界资本市场。——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明朝货币白银化的原因:

①宝钞崩坏;

⑥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政府赋役货币化政策的推动;③民间和官方对白银的大量需求;⑤新航路开辟后,海外白银大量流入;④海禁政策放松,海外贸易发展;

⑥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①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货币体系;③抑制了恶性通货膨胀;②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和赋役制度的变革;④影响了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改变;⑤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商帮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⑦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白银货币化加快了货币流通,带来了整个明代社会结构的变动。白银货币化也约束了当权者滥发货币的权利,切断了明王朝通向恶性通货膨胀之路,这也大大推动了生产和贸易的增长。——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15世纪末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已促进了海外贸易和移民潮的出现,使得货币和财产进一步活跃起来,唤起了人们新的、更大的白银货币需求……隆庆初年,明朝不仅以法权形式确立了白银的主币地位,而且还在福建漳州开海和在广东澳门开港。同时明代的赋役改革虽然名称不一,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明朝货币白银化的影响:◆万历年间(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形成。

⑧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6.(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朝贡贸易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高考真题】知识整合【解析】据材料“渔村......‘小苏杭’”可知,体现了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的景象,这是因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故选C项;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发展作用有限,排除A项;据材料“东南沿海某港口......渔村”可知,展现的是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C二、思想领域的变化知识整合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守仁《传习录》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1.王守仁思想主张:①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认为心即理也;②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强调“知行合一”。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王守仁《传习录》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王守仁《传习录》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知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传习录·答聂文蔚》(2)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二、思想领域的变化知识整合1.王守仁思想主张:①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认为心即理也;②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强调“知行合一”。晚明个性解放的思想,滥觞于对王阳明独信自家良知的改造和发挥……王学的崛起事实上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对构成儒学权威的“圣”、“贤”、或“六经”的冲击。——《中国大通史・明卷》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王阳明《传习录》不同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范畴相同点外在的“理”内在的“心”发明本心;致良知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格物致知①都是唯心主义思想;②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③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朱程理学陆王心学

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不再沉湎于程朱陆王之空谈,而是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把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对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揭露和抨击。

——王杰《反省与启蒙:经世实学思潮与社会批判思潮——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群体为例》二、思想领域的变化知识整合2.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焚书·答邓石阳》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藏书》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李贽《初潭集·夫妇篇》

李贽是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一生正直清廉,做过一任太守,去任时“俸禄之外,了无长物”,以至于在灾荒之年,两个女儿饿死在福建老家。平日他郁郁寡欢,讨厌与假充圣贤的道学家来往。据说与人接触时,“其欣赏者,镇日言笑;意所不契,寂无一语”。76岁时,以“惑世诬民”罪被捕入狱而自杀。(1)主张:①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②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2)评价: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②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儒学正统思想;③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对于明朝的灭亡,感到最沉痛的是明朝的遗民……明朝为什么灭亡,是反思的核心内容……重要原因,就是所谓“清谈误国”……要治国平天下,应该怎么办呢?顾、黄、王的学术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回到六经”。——李申《简明儒学史》二、思想领域的变化知识整合(注:崇祯帝打算重用汤若望制造火器以对付清军和起义农民军,刘宗周强烈反对。)“臣闻用兵之道,太上汤武之仁义,其次桓文之节制,下此非所论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也。”——明·刘宗周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阴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①理学空谈义理,日益僵化;⑤西学东渐,冲击中国文化思想。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3.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1)背景: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顾炎武在《日知录》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二、思想领域的变化知识整合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2)代表人物: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顾炎武还指出“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相同点:②经济上:重视工商业;

从黄宗羲的政治理想可以看出,他虽然关注民生,承认民众物质需求的合理性,但是,这些主张仅仅停留在“利”的层次上,而没有上升到“权”的高度。民众的一切,终究还是需要依靠圣君贤臣的给予而已。——允春喜《论黄宗羲对君臣民关系的构想》

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他们提出了很多历史上闻所未闻的大胆的见解……但是,从整体上看,无论这些思想家批判的言辞多么激烈,他们都没有对已经十分成熟的儒家文化做出结构性的突破。——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评价:虽然反传统、反教条、批判君主专制,但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是批判中的新发展,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发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他们的思想虽未迈进近代的门槛,但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梁启超说这部书(《明夷待访录》):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③思想上:强调经世致用。7.

(2020·山东高考·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解析】根据材料“‘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可知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他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目的是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故选B项;“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是这一论断反映的本质,并非其作出这一论断主要目的,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主旨“崇本抑末”的经济思想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可知黄宗羲在论述本末的关系,主张工商皆本,并未涉及此时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B

【高考真题】知识整合时间作者著作地位小说施耐庵

罗贯中明中期吴承恩清中期吴敬梓

戏曲明汤显祖清孔尚任明清道光《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西游记》神话小说的杰作《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杰作《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牡丹亭》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桃花扇》昆曲长期流行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曹雪芹元末明初二、小说与戏曲知识整合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八卷《杨八老越国奇逢》元朝至大年间,西安府有个读书人杨老八,读书科举屡试不中,家里入不敷出,杨老八决定南下弃儒从商,妻子也欣然支持。后在归家途中被倭寇掳走,十九年后随倭寇再次南下,倭寇被剿灭后杨老八向郡守禀明冤情,竟发现郡守正是其子杨世道,一家终团聚。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汤显祖:《牡丹亭》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下列小说情节反映了明清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伦理观:女性地位改善婚恋观:追求真挚情爱的人文潮流财富观:崇尚奢侈,拜金逐利【解析】这几则材料的主题是歌颂爱情及人性,表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渴望突破理学的束缚,故选D项;元杂剧的出现标志戏曲发展到成熟阶段,而材料主要强调杂剧中表现的思想,排除A项;此时的杂剧成为文人表达内心苦闷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市民文化的发展,并非是借景抒情,排除C项。代表作者作品名句关汉卿《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白朴《梧桐雨》杏花雨红湿阑干,梨花雨玉容寂寞,荷花雨翠盖翩翩,豆花雨绿花萧条。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郑光祖《倩女离魂》看江上晚来堪画,玩冰壶潋滟天上下,似一片碧玉无瑕。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8.(2022·湖南省长沙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5)据表1,可知当时

A.戏曲发展达到成熟阶段B.作曲成为士人谋生手段C.士人借景抒情阐述哲理D.人们渴望突破理学束缚D【真题模拟】知识整合◆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京剧,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四大行当』京剧行当的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化而来的。起初号称"十门角色",即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和流行。随着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演出剧目的不断丰富,要求演员适应各类角色的表演需要,遂使原有的行当逐渐被打破。于是,后来简化成生、旦、净、丑四大行。行当、脸谱、戏服构成京剧文化。①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②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③唱、念、做、打有机结合;④多采用虚拟性和抽象性的动作。古往今来顷刻间演过千秋事业天涯海角平方地可走万里山河◆特点: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知识拓展二:京剧

知识整合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不断壮大;②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小说的广泛流传;④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没落,社会矛盾丛生,文人借小说等世俗文艺抒发个人情感。思考:明清时期小说等世俗文艺繁荣发展的原因?商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欲望空前膨胀,消费观念也随之转变,传统的封建礼俗崩坏,进入了“走出中世纪”的人性大解放时代。作为官方思想的程朱理学已不再适应人心的需要,人们不再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而是转向“心即天理”的人性追求。——李秀霞《秋风执扇——明代仕女画研究》③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禁锢思想、压抑人性;1.传统科技:(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分别记载了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知识。(2)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四、科技知识整合2.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1)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2)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局部)

《四库全书》(局部)【知识链接】①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②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四、科技知识整合3.西学东渐:(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2)清朝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