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乞丐问题浅析_第1页
清朝乞丐问题浅析_第2页
清朝乞丐问题浅析_第3页
清朝乞丐问题浅析_第4页
清朝乞丐问题浅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第3页清朝乞丐问题浅析摘要:清朝乞丐在继承中国历代乞丐生活方式的同时,在生活状态和谋生方式上有了一定的变化。清朝乞丐的数量、组织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是由天灾人祸、人地矛盾、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等因素诱发的。清政府针对乞丐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采取了一些新的救济和治理措施,为我们解决当今乞丐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关键词:乞丐;管理;清朝乞丐处于社会底层,为世人所忽视,乞丐问题也长期被拒之于学术殿堂之外。直到近些年来,乞丐问题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主要对乞丐的成因、生活方式、类型等方面进行论述。目前学术界多侧重于对中国历代乞丐的描述和民国时期乞丐问题的研究,但对清朝乞丐问题的专门论述比较少。清朝的乞丐是中国古代乞丐的一个缩影,而且清朝距今时间较短,清朝乞丐问题的研究,对解决当今乞丐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值得分析。本文拟从清朝乞丐的生活现状、乞丐的组织、乞丐大量存在的原因及清政府的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一、清朝乞丐的生活现状和类型在探讨清朝的乞丐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弄清楚什么是“乞丐”。“乞丐”在我国上古文字中,最早是以单音词的形式出现的。汉字“乞”的意思是祈求、求讨,同时“乞”本身又具有相反的意义,指给予,也就是说,“乞”将一对相反的意思集于一体。无独有偶,与“乞”一样,“丐”作为一个单音词也具有相反的双重含义,即既可以作乞求用,又可以作给予用。最初“乞”与“丐”多作为祭祀用语,来表示向上天求雨、祭祀天地以求丰收,或者祈求神灵保佑、避除凶险。[1]这种祈求的意思被沿用了下来,逐步世俗化为表达一般性的求取行为,并以“乞丐”指称那些“生活没有着落,而专靠向人要饭要钱过活的人”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97.。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97.乞丐有着长远的历史,清朝乞丐的生活习俗是中国古代乞丐生活习俗的一个缩影,向世人呈现出一幅幅酸楚的画面。(一)清朝乞丐的生活现状在衣着方面,衣衫褴褛是乞丐的特殊标志。清代程趾祥的《此中人语》卷二“乞丐风流”条记,记载了一落魄乞丐的自作诗句:“鹑衣百结走风尘,落魄谁怜此一身。世路崎岖侬历遍,逢君今日独周贫。”[1]“鹑”是鹌鹑,鸟尾短秃,以此来表示衣服破烂,无法遮盖身体,由此足见乞丐生活的贫穷。在饮食方面,乞丐主要靠别人的施舍。《清稗类钞·乞丐类》中“丐者乞残羹”条记,记载了一乞丐向宴客的富翁乞食,几经周折方讨得残羹残肴之事。[2]另外,在清代也有一些乞丐通过出卖低贱的劳动力,来换取“剩饭”之类的食物。因此,“要饭的”是清朝对乞丐最通俗的一种称谓,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乞丐人生的酸楚。在住宿方面,一般来说,乞丐的居所,由于受无产无业的经济状况及身为社会底层角色的限制而显得十分简陋,比如借宿破庙、废祠或河沿之地。清钮琇《觚剩》卷七《奥觚》记载了一啖石乞丐,“幕栖三界神庙,天暑必浴于庙前之江。”车吉心.中华野史[Z].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1108.乞丐受其四处乞讨的生存方式的制约,居住地多随意而定,但也有较集中的情况,比如清政府设立的一些乞丐收容机构。在清代,还有一种民办兼有营利性质的乞丐居所,《清稗类钞·乞丐类》中称之为“火房”,专“收穷无告者居之,日取资一文,亦有不收资者,则慈善事业也”车吉心.中华野史[Z].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1108.徐珂.清稗类钞[Z].北京:中华书局,1986.5475.在相伴物方面,乞丐虽是无产无业者,但与其相伴之物还是有的。就活物方面来说(在这里除去乞丐为伴的情况),与乞丐相伴较多的有猴、狗等动物,乞丐通过这些动物的杂耍来讨取食物或钱财。在这一过程中,乞丐与动物往往会形成“伴侣”的情感。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中记其舅所述,说是一个死于道途的乞丐,其犬一直守护在其身旁,“夜有狼来啖其尸,犬奋啮不使前;俄诸狼大集,犬力尽踣,遂并为所啖。”纪昀.阅微草堂笔记[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152.就用物方面来说,清朝乞丐除拥有大家所熟知的打狗棒,还有行乞必备的讨饭碗,如钵、瓢、葫芦。《清稗类钞·乞丐类》记一自称“李仙”的乞丐,“行乞于市,恒荷大葫芦,得钱,必就肆饮。”徐珂.清稗类钞[Z].北京:中华书局,1986.5289.纪昀.阅微草堂笔记[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152.徐珂.清稗类钞[Z].北京:中华书局,1986.5289.(二)清朝乞丐的类型清朝的乞丐各式各样,依据其行乞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江湖乞丐,这是一种专门游走于江湖各地的游丐,每到一个地方即向当地的乞丐头子讨钱,一年到一地只有一两次。二是挟技乞丐,这是以卖艺来行乞的乞丐,他们游走四处,不常停留在一个地方,有的唱曲,有的吞刀,有的耍猴,这多能吸引人的兴趣,每演一段或在精彩处向群众讨钱。三是劳力乞丐,这是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钱物的乞丐,他们或充当一些体力劳动者的助手,如帮助车夫拉车上坡,或替人运送行李等物品。四是残疾乞丐,这是一种以身体的残疾作为资本,博取路人的同情而行乞的乞丐,但残疾人中,尤其在晚清时期,畸形的身体多是人为造成的,其中常有恶人强迫他们借残疾行乞,以从中获利。五是诡托乞丐,即以谎言作为依托,取怜于世人而获得乞讨之物的乞丐,如谎称父母生病而无钱医治,谎称家里有死者,但无钱下葬。六是强索乞丐,即强索硬要,耍无赖的乞讨者,要钱不给时,即刻露出无赖的本来面目,自己割破自己的头、臂或脸颊,以流血吓人,直到讨到钱财为止。七是卖物乞丐,即以卖如掏耳勺之类的小物品为乞讨来源的乞丐,其中也有以此为掩饰,为其他乞丐不法行乞充当耳目的。[2]八是庆吊乞丐,这是专门向举办红白喜事的商店、铺面或人家索要赏钱的乞丐,主人多为耳目清净而给予施舍。[3]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乞丐,组成了“大社会中的一个错综复杂的单元层次,一个小社会,肮脏、丑陋与罪恶交织的弥漫性群体。”曲彦斌.乞丐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1.这一群体又称为“丐帮”曲彦斌.乞丐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1.二、清朝的丐帮乞丐结帮的动力来自于乞丐自身生存的需要,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中讨生活,为了能在异地他乡立足,他们需要这样一个互助组织。(一)丐帮的渊源有一曲乞丐唱的“莲花落”,唱出了“丐帮”的历史渊源:“唐朝起,宋朝兴,千古流转到如今。不做强盗不做贼,不祸国来不害民,三条大路行当中。花子莫要看不起,洪武皇帝讨过米。汉朝大将算韩信,九里山前十里埋伏也把霸王困。将军少年受过贫,乞食漂母在淮阴。大宋有个吕蒙正,满腹经纶人中凤,赴考京城时运否,身无半文又生病。讨米花子义气高,讨得钱来救英豪;英豪得中龙虎榜,官居一品历三朝。卑田院里挂直匾,从此丐帮美名标。”笑生、书清.湘东卑田院拾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54-355.“莲花落”虽然没有唱出丐帮产生的具体时间,但是说丐帮出现于“唐朝起,宋朝兴”之际,则是肯定的。据曲颜斌先生考证,“南宋时,中国业已正式出现了名叫‘团’型性,“凤阳花鼓”、“凤阳婆”可谓是家喻户晓。《清稗类钞》中记载:“江、浙接壤处所,每入冬,辄有凤阳流民行乞于市,岁以为常。”徐珂.清稗类钞[Z].北京:中华书局,1986.5475.另有史书说:“明太祖时,徙苏松杭嘉湖富民十四万户以实凤阳,逃归者有禁,是以托丐潜回省墓探亲,习以为俗,至今不改”。光绪三年,皖北丰收,而照例到扬州“逃荒”者不减当年。[6]对此最好的解释便是,以流浪乞讨为业已经成为一种民风、民性,并随时间传承了下来。徐珂.清稗类钞[Z].北京:中华书局,1986.5475.第五,就业不充分。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在许多生产领域中使用雇工的现象日益增多。但资本主义萌芽毕竟发展缓慢,提供的可供剩余劳动力填充的位置有限,很多人没有厂家可工作,造成无业者多。另外,自然经济始终是清前中期的基本经济形态,这种“男耕女织”即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勉强维持着社会的平衡。农民虽然耕地少,但可以依靠织布、纺纱来增加额外收入,勉强地生活着。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洋纱洋布逐渐瓦解了自然经济,充斥了中国的市场,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倒闭,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人口。在耕与织相结合的经济形态解体后,千百万的失业人口与农民,依赖着一小块土地生活,难以维持生计,这就为乞丐的扩充提供了来源。四、清朝乞丐的影响及管理措施(一)清朝乞丐的不良影响曲彦斌的《乞丐史》分析:“乞丐社会的群体性堕落,最早也是唐五代以来,经宋、元,至明、清尤为显著。”曲彦斌.乞丐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20.清朝因贫困而乞讨的乞丐,较之以前有了不小的缩减,尤其是以丐帮为组织形式下的乞丐,给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曲彦斌.乞丐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20.第一,清代乞丐成份芜杂,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清代很多乞丐并非弱势群体,并不循规蹈矩地乞讨,而是在丐头的操纵下,强行乞讨,欺凌弱小。在闽南晋江地区:“缘有不法恶丐,贪婪无厌,窥龄等乡小人稀,强乞图赖,索钱不已,继以索饭,稍拂意辄抛石投秽,百端横行,难以杖举。”粘良图.晋江碑刻选[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73.粘良图.晋江碑刻选[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73.第二,丐匪合一,扰乱社会安定。没有生存保障的乞丐为了活命,就是踏上毁灭之途,同匪为盟,也在所不惜。这就更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更刺激了乞丐的产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清代闽台地区“各属有丐头名目,阳为约束群丐,实则把持乡里,遇民间红白事,索讨花红酒食,稍不如意,卧辙睡圹,误其吉辰,甚或移尺囊首,置人户内,以恣讹诈,谓之‘丐匪’。”郭柏苍、刘永松.乌石山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76.郭柏苍、刘永松.乌石山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76.第三,影响国民性格。乞丐长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一般人所鄙视,其堕落的不思进取的性格,足以泯灭人的廉耻之心,对经济,尤其是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毒化社会空气。同时受乞丐不劳而获、安于现状的寄生性生活态度的影响,行乞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一种职业选择,这对民族道德具有极大的腐蚀性。由此可见,乞丐中虽确有可怜者,但也确实存在大量渣滓,给社会造成了许多危害。因此不管是出于对乞丐的救助还是整治,对乞丐进行管理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的。管仲曾说:“民生而无父母谓之孤子。无妻无子,谓之老鳏。无夫无子,谓之老寡。此三人者,皆就官而众,可事者不可事者,食如言而勿遗。多者为功,寡者为罪。是以路无行乞者也。路有行乞者,则相之罪也。”管仲.管子[Z].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566.此论为解决乞丐问题提供了思路,此后,历朝对乞丐基本都有收容制度。如宋朝设有“卑田院”、“福田院”等乞丐收容机构。明朝朱元璋因是乞丐出身,故洪武初年即诏令天下设养济院以处孤贫无依者。中国古代历朝对乞丐的管理,基本采用收容救助的办法,这从政策上说并没有多少新意,但都为清朝管理乞丐问题提供了借鉴。清代对乞丐的管理实现了制度化,承认了乞丐的职业化,是历代管仲.管子[Z].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566.(二)清朝管理乞丐的措施在清代,社会上设有“养济院”、“栖留所”、“习艺院”、“孤老院”、“赈贫司”、“普济堂”等乞丐收容机构,并且设置相当普遍。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记曰:“育婴堂、养济院,是处有之。”纪昀.阅微草堂笔记[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185.这些乞丐收容机构,如养济院的院长,是由乞丐充任的,是官颁丐头,以乞丐治乞丐。纪昀.阅微草堂笔记[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185.清政府将乞丐编入地方保甲组织中进行管理,主要有四种办法:第一,选立丐头为管束之人。丐头本身也是乞丐,但他是官方指定的保甲长。其人选可由栖居地段的民户保长推荐,也可由管辖地段的衙役指定。第二,查造丐户牌册。乞丐的保甲册牌名为“丐头循环册”,列有丐头的姓名、管理乞丐的人数、年龄、籍贯、体貌特征和栖身之所,相当于今天的户籍手册。由于乞丐成员经常变动,所以在这个循环册上还需要写明旧管几人、新收几人、开除几人、实有几人。此外,册上还注明乞丐只许在指定范围内行乞,不许硬索强讨。丐头循环册必须每月月终送县里倒换。县上还各发给一块腰牌,每个乞丐必须随身携带,挂在腰间,以便随时检查。如有乞丐病故,或另迁他处,丐头对号收回腰牌,上交县政府,并在册内注销。第三,设立栖流所,安置老幼乞丐,禁止散处。为了减少乞丐流动,清政府在各地设立栖流所集中安置,但是所谓的栖流所就是偏辟处的空房或现有的空庙。清乾隆时,京师共设有六处栖流所,每年户部拨出银两,安置乞丐。第四,驱逐少壮乞丐。清代对少壮乞丐的管理办法是:不得入住栖流所,问明原籍,报官送回原籍后,强迫他们劳动就业。对于少壮乞丐的年龄也有规定:除年龄在七十岁以上,十三岁以下及身有残疾者以外,其他游食僧道、乞食壮丁,一律遣还原籍。[8]从制度层面上看,清政府的乞丐管理办法十分周密,其目的是将乞丐纳入到地方组织的管辖之中。它把乞丐管理设为常设性的工作,肯定乞丐行乞的合法性,从制度上保证乞丐的行乞权,并对乞丐本身加以区分,显出制度的人性化倾向,这与历朝历代的救济制度相比,显然是一大进步。但是“至有清以来,各地分设的乞丐处、花子院之类收容乞丐机关,多为丐头把持,成为帮会、地痞等黑社会的活动据点。”曲彦斌.乞丐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238.清朝对乞丐的管理具有很大的漏洞。曲彦斌.乞丐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238.在清朝末期,清政府一方面继续采取一些传统的赈抚政策,如发放救济粮食,收养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力者,另一方面,清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更为积极的措施。清末在“振兴实业”口号的推动下,清政府设立了“工艺局”,以解决乞丐问题为宗旨,收养贫苦无依者,教给他们一定的工艺。光绪二十九年九月,清政府首开工艺局,收养乞丐游民,同时对收留对象也进行了一些限制:身家清白,贫穷而无所归者为优先收留对象;本有行业,但遭遇困难而流离者次之;平日里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再次之;那些甘心下流,近于邪避者为最差考虑对象。[3]这些工艺局、教养院安置了部分乞丐,解决了部分乞丐的生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乞丐的文化素质,减少了社会部分不稳定因素,同时这部分人也创造了一定的价值。但由于受收留条件的限制,能被工艺局、收容所收养的毕竟是乞丐大军中的极少数,而且他们造出的产品缺乏社会竞争力,不仅成本高,而且产品质量差。另外,经费没有保障,仅靠国库拔款难以维持,而且其中又有一部分官员中饱私囊,因而成效不大。清朝除中央政府推行了一些积极政策,地方上也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主要是由府县主管负责,通过颁布有关地方规章,用行政手段进行具体管理。此外,民间也自发制定了一些有关禁止强乞的乡规民约,作为乡民对乞丐问题的一种策应,其中地方乡绅成为推动乡村乞丐管理的重要力量,如乾隆十七年的和平《五乡合禁碑》,就是“集五乡衿耆,设立禁条”。谭棣华、曹腾菲、洗剑民.广东碑刻集[Z].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21.清政府虽然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清朝乞丐问题自始至终都很严重。如果不解决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离村问题,不使城市工商业勃兴,乞丐问题无法得到真正而彻底地解决。总的来说,清朝乞丐的生活习俗是中国古代乞丐生活习俗的一个缩影,并且乞丐组织——丐帮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清朝乞丐大量存在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天灾人祸、人地矛盾、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要综合分析。清政府针对乞丐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采取了一些新的救济和治理措施,为我们解决当今乞丐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参考文献[1]王光照.中国古代乞丐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2]徐珂.清稗类钞[Z].北京:中华书局,1986.[3]李红英.略论近代中国社会的职业乞丐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1).[4]周德钧.乞丐的历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5]王新民.晚清的乞丐[J].政府法制,2004.(3).[6]池子华、朱琳.中国历代流民掠影[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7]曲彦斌.乞丐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8]杨恒.禁乞令与清代乞丐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