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因声求气,诵读体会人物形象;2.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学生表演还原历史,体会烛之武论辩艺术;二、教学重难点1.因声求气,学生反复读出文章的精神;2.智者无敌,学生讨论领会论辩艺术;三、教学方法朗读、提问、表演和讨论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将思绪回到遥远的古代,春秋战国,天下大乱,诸侯争霸,狼烟四起。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名将辈出,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以口才和智慧掌控时局的人,他们可以力挽狂澜,可以舌战群儒,甚至可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公元前630年,来自一个小国家的小人物烛之武在已是垂垂老矣的风烛残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二)题解题目《烛之武退秦师》中秦师指的是秦国大军,弱弱的烛之武为何能使强秦退兵?当时郑国处于怎样的形势之下?让我们齐读课文第一段。(三)形势分析图从这幅地图上来看,此事必有蹊跷。晋国近水楼台,秦国劳师袭远,军,名作动,驻军。秦晋两个大国强强联手,形成两面夹击之势,▲这显然是一场恃强凌弱、以大欺小的侵略战争。▲春秋无义战,但是所谓师出有名,总要给自己挑起的这场战争找点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这里说的是历史上重耳流亡的故事,晋国国内废长立幼,杀了太子。这时侯另外两个儿子赶紧逃命,重耳流亡到那么多国家,人家都好吃好喝招待他,唯独在郑国却吃了闭门羹,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登上王位,他就是我们文中的晋侯——晋文公,这回可要报仇了。第二个理由是贰于楚,我们来看它的金文写法:这边是一把战刀,代表武力,一边是一个鼎,代表国家权力。底下这个二代表二分国土,这个字的本意是背叛天子,武力胁迫,二分国土,后来就引申为不专一、不忠诚。现在很多与二有关的成语,二三其德,三心二意,不是什么好词。由此看来,这场战争的主谋是谁?——晋国,秦国纯粹是友情出演,是来打酱油的,薅羊毛的。▲他们合作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扩张土地,争夺霸权。君子以义合,小人以利合,这样的客观形势为烛之武成功说秦奠定了基础,那么,还有哪些人来助力呢?来看下文。(四)因声求气本专题的主题是课文前面的四个字——因声求气,因声求气是通过感受文章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文以气为主,作品也有精气神,我们要读出藏在字里行间的“气”。我们请三个同学来读一下第2段三个人的对话。(从副词和语气词中读出气)必——读出一种底气(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其中的“气”?为什么不去见晋君?郑伯的亲弟弟去晋国已经被煮了)(语气词:国危矣;停顿: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副词:师必退)也,犹,矣,也已——怨气(我们从这段对话中,想象一下,烛之武是个高富帅吗?他不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郞,是个七十三岁的老人。他地位高吗?是个养马的,弼马温。他有才吗?他觉得自己还是有点才的,但是不受重用,老烛心里憋屈,这里要读出一种什么气?)是寡人之过也,然,亦,焉——大气(郑伯作为一国之君,九五之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面对烛之武的抱怨,他没有计较,而是放下身段,主动认错,说“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主动认错,这是什么气?但是郑国亡了对你也没好处,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许之——豪气(《左传》用字极为俭省,可以说是惜墨如金,毫不犹豫马上就答应了,这是什么气?虽然满腹牢骚,却深明大义,虽然怀才不遇,却能顾全大局。)看来,烛之武说秦与佚之狐的远见卓识,郑伯的大度也有关系。学生分组,再读一次,希望读出其中的气。(五)大勇不惧▲▲烛之武临危受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首先就碰到一个难题,别人把你团团围住,你成了瓮中之鳖,该怎么出去呢?如果是你,你怎么出去?他想了什么法子?夜缒而出,烛之武知难而上,只身赴秦,这是什么气?(勇气)(六)智者无敌▲▲弱国无外交。郑国拿什么去跟人家谈判?不能自己弱小就表现得太萎琐,除了气,还得有智。烛之武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师?我们请同学们表演一下这段历史。大家看看烛之武到底用了哪些计策?老师配音:公元前630年,一个风高月黑夜。烛之武老先生趁着夜色,用绳子把自己拴着从城墙上吊下来,为救郑国于危难之中,他只身前来见秦王。学生表演完,秦伯显得特别霸气,有权有势就任性。烛之武演得怎么样?他身上体现的是什么气?请学生回答:硬气、骨气。中国古代有兵法三十六计,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虽然老烛没有可能读过三十六计,但我发现烛之武同志此次出差一共说了九句话,我把它分成四层意思,句句计在其中。请大家相互讨论,结合学案上的三十六计,当然也可以想到其他更多的计谋,看看烛之武的这番说词里用了哪些计谋?(1)欲擒故纵:解释“敢以烦执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把刀架在脖子上,把肉放在砧板上任你砍,目的是让对方放松警惕。(要杀就杀)(2)声东击西:解释“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打我对你有害)(3)无中生有,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开了一张空头支票,他并未与郑伯商量,也并未打算兑现。(不打我的好处)(4)反间计:且君尝为晋君赐也朝济而夕设版焉(从哪里可以看出是在进谗言:尝欲)(5)釜底抽薪: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挑拨离间,进谗言。)老师小结:我也研究过《烛之武妙用三十六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间之以谗。1.烛之武的说词能否换个顺序,先说晋国不是个好东西,说话不算数,而且野心大大的?——可能马上引起怀疑,秦晋两国关系非同一般,有一个成语叫秦晋之好,指的是秦晋两国世代通婚,秦穆公的女儿怀嬴嫁给重耳,秦穆公是重耳的岳父、老泰山。反间计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前面进行了重重铺垫,然后点出晋国上屋抽梯、过河拆桥之狼子野心,秦伯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可以说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相当于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老烛的这番话,看以无意,实则暗藏机关,环环相扣,可以说是计中计,套中套,碟中碟。2.整个过程中秦王的表情有何变化?他为什么会悦?一语点醒梦中人,差点儿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秦王心里一定是好嗨哟,那为什么不是大笑?暗自庆幸,喜不自禁,但又压制着不愿表现出来,深于城府。最后,秦王做出了什么举动?——退兵,反过来与郑人结盟,派兵守住郑国,他真的是为了保护郑国吗?最终打动秦王的是什么?一个字,就是“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丘吉尔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3.烛之武形象至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丰富的烛之武形象。烛之武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总结:他是一个挺身而出深明大义的志士,也是一个勇入秦营,知难而上的勇士,还是一个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或者智士。后人有诗赞烛之武,齐读: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清人林云铭这样评述:“(烛之武)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烛之武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铁肩担道义,毅然以老病之躯,深入虎穴,化干戈为玉帛,表现出大勇不惧、智者无敌的儒者风范。(老师与学生配合再读第三段,大家都是烛之武,老师起头。)4.秦王悦了,有人不高兴了,子犯,晋文公的舅舅发火了,(他是满腔怒气)晋文公怎么说的呢?请学生翻译句子。三个不,与孔子的话不谋而合,孔子曰,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晋侯是什么样的人?————晋侯能隐忍不拔,小不忍则乱大谋,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忍了。随机应变,审时度势,表现出王者风范。(王气)故事其实没有结束,仅仅过了两年多,晋文公死,杞子、逢孙偷偷回来报告说,郑国都门的钥匙被他们掌管,可以来偷袭,我们做内应。这时候秦穆公野心勃勃,想灭郑攻晋,结果在殽山被晋军打得全军覆没。国虽大,好战必亡。可以说,课文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个性鲜明,《左传》在表现人物的时候,往往不直接用语言评价人物,而是寓褒贬于字里行间,这叫春秋笔法。《左传》介绍:《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叙写战争,都堪称典范。我给大家推送了一些经典美文:历史从来都是有血有肉的,追根溯源,从《春秋》《左传》到《国语》《国策》到《史记》《汉书》,中国古典文学一脉相承的精神源远流长,无论是其貌不扬但足智多谋的晏子晏婴,还是文中深明大义、智勇双全的烛之武,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