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2_第1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2_第2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2_第3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2_第4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名师导学课程标准学习重点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核心概念:佛教传入、西学东渐、东亚文化圈2.关键问题:佛教的传入对中华文化有哪些影响?明末清初和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西学东渐的原因是什么?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华文化对世界有哪些影响?[重要概念]1.西学东渐:从明朝末年到近代

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在

两个时期,西方的哲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知识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2.东亚文化圈:在古代是以

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种种文化模式、以

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中国佛教和律令制度。3.新式学堂:晚清西学传播的重要途径,是教育领域变革的重要体现。清政府开设的新式学堂,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

学堂,以教授外国语言、培养外交和外语人才为宗旨;二是

学堂,以培养轮船制造、航海、电讯、医学、矿务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为宗旨;三是

学堂,以培养海军、陆军的指挥人员为宗旨。中国儒学语言技术军事4.大化改新:日本古代的一次政治、经济改革。645年,日本封建革新派发动宫廷政变,拥立孝德天皇,改元大化。次年起,日本仿照中国

制度实行改革,确立

,建立

。这次改革至8世纪初完成,历时半个世纪,从此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唐朝封建土地国有制中央集权制必备知识佛教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中国化(1)经过:时间概况两汉之际

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

宋明时期以

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

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本土化儒家学说宋明理学(2)影响:积极方面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

的表达③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消极方面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境界敦煌莫高窟2.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①西方:利玛窦等人传播天文、地理等新知识。《

》《

》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②中国: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清政府任命汤若望等人主持

工作并招揽西方人才。几何原本泰西水法钦天监(2)近代中国:时期向西方学习影响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和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魏源进一步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最早将西方的知识介绍到中国京师同文馆洋务运动时期①设立

,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②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以

为代表③创办

,引进、翻译西方书籍近代西方文明,如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传入中国严复詹天佑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维新运动维新运动时期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

的展开辛亥革命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民主新文化运动早期主张吸收

的思想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五四运动前后①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

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马克思主义[思维深化]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差异明末清初晚清民初(1)仅局限于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力小(2)内容局限在科技和器物层面(3)文化上中外双向交流,但未引发根本性变革(1)西学传播途径逐渐广泛,社会影响力大(2)除学习科技(器物)外,还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文化(3)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亚洲的影响(1)汉字外传: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2)儒学外传:3—5世纪,

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儒学隋唐(3)佛教外传:大约在4世纪以后,

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4)唐朝制度和文化外传:①朝鲜:基本模仿中国政治制度。②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

为蓝本。③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佛教唐制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2.华侨下南洋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3.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4.对欧洲的影响(1)四大发明:造纸术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

的到来印刷术大大推动了

和宗教改革,促进了

和社会进步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运动思想解放(2)儒学外传: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教材史料导读]1.观察教材第一子目图片《云冈石窟露天大佛》,思考这尊佛像蕴含了哪些历史信息。[提示]中国的佛像雕刻技艺糅合了佛教和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2.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思考该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一方面通过《大清时宪历》的修成,表明中华文化在欧洲天文历法的影响下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又以汤若望“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的遭遇,体现中西文化交流的艰难多变,呈现历史的复杂性,暗含了当时中国对西学的排斥态度。3.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学思之窗”,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提示]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对仗方面严格按照律诗的格式要求,还在诗中运用了历史典故,体现出作者对中华文化的熟悉,反映出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4.观察教材第二子目《韩国首尔景福宫》和《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两幅图片并阅读其下面的文字介绍,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提示]两国的建筑风格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中华文化在影响周边国家的同时,也以新的方式得以延伸。主题探究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视角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材料一一些学者将秦以前称之为中国文化原生时的独立发展时期,将汉至宋概括为中印文化的融合时期,将近五百多年以来归之为中西文化的深刻交汇时期。——摘编自戴逸《<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序》[问题](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内容,概括汉至宋“中印文化的融合时期”和近五百多年以来“中西文化的深刻交汇时期”,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结论](1)汉至宋: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日趋兴盛,宋代儒家学者吸收佛教和道教理论创立理学。佛教进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近五百多年以来: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新知识,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西方的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相继进入中国,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作出诸多努力,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越来越深。[问题](2)阅读教材“问题探究”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看法。[结论](2)一方面要兼收并蓄,学习一切民族和国家的“长处”“好的东西”;另一方面不能“无条件地照搬”,要独立思考判断,根据具体的条件加以采用,使之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化拓展]近代以来西方的冲击与中国的反应视角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材料二

西方并非是在没有东方帮助的情况下自主地开拓自身的发展……如果没有更先进的东方在500年至1800年间的帮助,西方无论如何难以率先进入现代化。——摘编自[英]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问题](3)有学者指出,虽然中华文化的辐射面较广,但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相比,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地的影响更深刻。请在教材第二子目找到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并尝试解释为何中华文化会对这些地区的影响更深。[结论](3)证据:朝鲜、日本等从文字、儒学、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全方位借鉴、模仿中国。同时期欧洲主要受中国物质文化影响,如丝绸、茶叶、四大发明等。原因:朝鲜、日本等距离中国近,便于学习;朝鲜、日本等地属于汉字文化圈范围,能够更系统、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进而更深刻地学习和模仿。[结论](4)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18世纪,伏尔泰等人借助孔子思想宣传启蒙思想,促进了欧洲社会的思想解放。[问题](4)阅读教材第二子目,结合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是如何帮助西方“率先进入现代化”的。[思维导图][提示]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发展。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并实现了本土化,中国的思想文化等方面深受影响。两次西学东渐,促进了西方科技、制度、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中华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也不断向东亚、东南亚和欧洲等地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逻辑表达]请就“思维导图”的整体或部分作出合理阐释。随堂训练1.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南朝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还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

)A.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B.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C.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D.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1234解析:A根据材料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可知,魏晋时期,一些佛教的用语逐渐采用道家思想进行解释,目的是减少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阻力,体现了佛教本土化的趋势,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佛道思想的融合,而不是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排除B项;魏晋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佛道挑战,但是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虽然魏晋时期三教并行的局面已开始出现,但材料主旨并非说明三教并行,而是佛教的本土化问题,排除D项。12342.下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画中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影响,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这体现了(

)A.唐朝文化影响世界

B.文人画的典型特点C.统治者主张三教并行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1234解析:D根据“画中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影响,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可知,《胡旋舞》融合了中外文化的特色,说明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项正确。12343.下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阶段(1918—1927年)著作文本统计简表(单位:种)。据表可知,在此期间(

)1234类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早期经典著作的中文译本海外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早期主要著作的中文诠释本国内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早期文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主要文本数量15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