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第1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第1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第1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第1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第1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永州模拟)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构。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这一变化有助于()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C.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D.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解析:选D。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枢密院的调整在于解除武将的军权,故选D项。材料中枢密院始终是中央机构,A项错误;枢密院的变化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B项错误;枢密院领导职权的变化着眼于君权的强化,C项错误。2.(2020·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解析:选C。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中可以看出,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当时史实,皆排除。3.(2020·河北武邑中学调研)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解析:选D。之所以出现此现象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京官对大将的轻视,但这是现象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B项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4.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解析:选D。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制衡,二府三司制“依事系任”,进行事权分割,而没有制衡体制,故D项正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由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并没有体现中央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膨胀,故B项错误;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5.(2020·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其中,“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A.中书省与行省制 B.中书省与枢密院C.枢密院与宣政院 D.中书省与宣政院解析:选B。“元承宋制”指的是元朝对宋朝制度的传承,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是元代创新的地方制度而不是传承的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是元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枢密院掌握军权是对宋代中央机构的传承,故B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创新的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故C、D两项错误。6.(2020·苏州、无锡等四市二模)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B.提升用人取士信度C.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解析:选B。题干“不问家世……严防”,体现社会的公平,提升用人取士信度,故选B项;题干没有体现基层官员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词曲文学的发展,排除C项;科举制度忽视科学研究,排除D项。7.(2020·衡阳三模)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利解析:选B。材料信息说明宋朝文官位高权重,这便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故选B项;宋朝重文传统只会有助于政治清明,起不到保证宋王朝长治久安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宋朝台谏官的权力设置延续了前代制度,因而宋朝这一传统并非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宋朝台谏官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排除D项。8.(2020·南京二模)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A.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防止选官结党营私解析:选D。材料“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表明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故选D项;材料的内容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没有涉及打击贵族特权利益,排除A项;材料的内容是科举制的改革,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没有涉及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内容,排除B项;“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反映的是科举制的改革,推进了科举的制度化,但这不是主旨所在,主旨是防止结党营私,排除C项。9.(2020·江淮十校高三联考)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这些举措()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 B.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支出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解析:选D。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设立通判的目的在于监督地方长官,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10.(2020·广州二模)宋初,朝廷重用士大夫,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宋朝这些措施()A.体现了理性施政的精神 B.维护了科举程序公正性C.扩大了平民入仕的机会 D.防范了宗室交结士大夫解析:选A。据材料“宋初……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可知,朝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宗室的政策,体现了理性的施政精神,故选A项。11.(2020·石家庄二模)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在宋代,文官被朝廷授予“职”来显示其特殊地位,而文官大多为进士出身,说明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职”的功能增强了,故选C项;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据此可知其行政效率有所降低,排除A项;题干提及了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并没有详细地介绍其中枢机构的变化情况,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就已经完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转变,排除D项。12.(2020·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元朝初年,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劝,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御史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诬陷和人身迫害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后来,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行御史台官遭行省迫害的情形才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表明()A.行御史台与行省长期紧张对立B.元朝初年监察制度逐渐完善C.行御史台代表着中央控制行省D.行省成为行御史台监察重点解析:选B。材料“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表明元代的地方监察制度逐渐走向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的变化表明监察制度的强化,故A项错误;行御史台是监察机构,与行省并非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故C项错误;行御史台本身就是中央监察机关的派出机构,监察地方,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20·南京二模)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一“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得出,唐朝设节度使,地方权力大,重外轻内;据材料一“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得出,宋朝中央集权,强干弱枝。第二小问后果,据材料一“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得出,唐朝藩镇割据;据材料一“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得出,宋朝积弱局面。(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得出,行省管辖区域大;据材料二“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得出,行省权力大,据材料二“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出,民族控制。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得出,元朝疆域辽阔;据材料二“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得出,吸取前朝教训;据材料二“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得出,民族征服。第三小问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要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信息确定一个论题,例本题可确定“重文轻武”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和“重文轻武”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两个主题;其次,根据论题从所学中搜寻历史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一:“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清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上,宋朝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观点二:“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握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