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db323709-2019》详细解读_第1页
《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db323709-2019》详细解读_第2页
《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db323709-2019》详细解读_第3页
《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db323709-2019》详细解读_第4页
《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db323709-2019》详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db32/3709-2019》详细解读目录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基本要求5规划与选址6专项设计目录7避难建筑8功能维护与启用附录A(规范性附录)避难场所项目设置要求附录B(规范性附录)应急转换附录C(规范性附录)应急避难标识附录D(规范性附录)专项功能校验标准011范围0102适用性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应对。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防灾避难场所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不适用范围不适用于临时性、应急性的避难场所。不涉及核、生、化等特殊灾害的避难场所建设。022规范性引用文件国家标准该规范规定了建筑设计的防火要求和措施,包括建筑分类、耐火等级、防火间距、消防车道等,是防灾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该标准规定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规划、设计、建设和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要求,为防灾避难场所的建设提供了指导。《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该标准规定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内容、方法和要求,包括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防灾空间布局、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规划等,对于防灾避难场所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JGJ/T242)该规范规定了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原则、选址要求、功能分区、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内容,为防灾避难场所的设计提供了具体指导。《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CJJ/T246)行业标准《江苏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DB32/TXXXXX-XXXX)该标准是江苏省内关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标准,规定了场所的选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对于推动江苏省内防灾避难场所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其他相关地方标准不同地区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这些标准也是防灾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地方标准033术语和定义定义指为应对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按照规划和相关标准建设,可用于居民紧急疏散、临时或较长时间避难及生活,确保避难居民安全,避免灾后次生灾害危害,并可供政府组织开展救灾工作的安全场所。分类根据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数和避难功能,分为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三类。3.1防灾避难场所用于灾害发生时的紧急疏散和临时避难的场所,也是通往固定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的过渡性场所。定义面积较小,布局灵活,服务半径小,数量多,应满足居民3天内的避难需求。特点3.2紧急避难场所用于避难人员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场所。面积较大,功能较全,服务半径适中,数量适中,应满足居民10天内的避难需求。3.3固定避难场所特点定义规模较大、功能较全、起避难中心作用的固定避难场所。定义面积大,功能全,服务半径大,数量少,应满足居民30天内的避难需求,并具备应急指挥、医疗救治、物资储备和供应等功能。特点3.4中心避难场所044基本要求避难场所应选在地质稳定、远离危险源和易受灾害影响较小的区域。安全性可达性配套设施避难场所应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便于灾时人员快速到达。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生活和应急设施,满足避难人员基本生活需求。0302014.1场所选址根据避难人员数量和需求,合理规划避难场所的容量和布局。容量规划避难场所应明确不同功能区域,如安置区、医疗救护区、物资储备区等。功能分区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和警示标识,方便避难人员识别和寻找。标识系统4.2场所规划

4.3建筑设计建筑结构避难场所的建筑结构应符合抗震、防火等安全要求。应急设施配备独立的应急供电、供水和排水系统,确保灾时正常运转。无障碍设计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进行无障碍设计。合理配置绿化植物,改善避难场所环境。绿化配置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疫情传播。污染防治设置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保持避难场所环境卫生。垃圾处理4.4环境保护055规划与选址以人为本安全优先均衡布局可持续发展规划原则确保避难场所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居民提供避难服务。根据城市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合理规划避难场所的数量和位置,确保各区域居民均能便捷到达。避难场所应选在地质条件稳定、远离危险源和易受灾害影响的区域。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协调,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选择地质构造稳定、不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质条件确保避难场所周边无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源,以及高压线、放射性物质等潜在安全隐患。周边环境选择交通便利、易于疏散和救援的区域,确保灾害发生时居民能够快速到达避难场所。交通状况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医疗救护设施和基本生活保障设施,以满足居民避难期间的基本需求。配套设施选址要求066专项设计供水系统设计根据避难场所规模和需求,合理设计应急供水系统,包括水泵、水管、储水设施等。水源选择应优先采用市政给水管网或附近天然水体作为应急水源,确保水质安全可靠。供水设施配置在避难场所内适当位置设置应急供水点,方便人员取用,同时考虑特殊人群的用水需求。6.1应急供水设施03照明设施配置在避难场所内设置必要的照明设施,如应急照明灯、疏散指示灯等,保障夜间避难人员安全。01电源选择应接入城市电网供电,并考虑配置备用发电机组,确保避难场所内用电需求。02供电系统设计根据避难场所用电负荷和分布情况,合理设计供电系统,包括变配电设施、电缆线路等。6.2应急供电设施123根据避难场所规模和人员容量,合理配置移动式或固定式厕所、化粪池等排污设施。排污设施配置设计合理的排污系统,确保避难场所内生活污水和雨水能够顺畅排放,避免环境污染。排污系统设计对避难场所内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或回收利用,节约水资源。污水处理与利用6.3应急排污系统医疗救护设施配置在避难场所内设置医疗救护点,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提供紧急医疗救护服务。卫生防疫措施制定卫生防疫方案,加强避难场所内的卫生管理和消毒工作,防止疾病传播。特殊人群关照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提供专门的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服务,保障其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6.4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077避难建筑避难建筑应根据避难场所类型、规模和避难人员数量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避难建筑应具备良好的结构安全性能和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提供可靠的避难空间。避难建筑应符合相关规划和标准,满足避难人员基本生活需求和安全保障。7.1一般规定避难建筑应根据避难需求和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包括避难区、生活区、医疗救护区等。建筑设计应满足人员疏散、避难和救援等需要,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和引导设施。避难建筑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排水等条件,确保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设计应考虑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抗震、防火等措施。010203047.2建筑设计避难建筑应配备必要的供水、供电、供暖、通讯等设备,确保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避难建筑应设置独立的应急电源和备用电源,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持续供电。7.3建筑设备避难建筑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和有效处置。避难建筑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修维护,确保建筑和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避难建筑应加强对避难人员的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避难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7.4安全管理088功能维护与启用对防灾避难场所的各类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定期检查按照设施的使用说明和维护保养要求,对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维护保养发现设施损坏或故障时,应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确保设施的正常使用。损坏修复功能维护明确防灾避难场所的启用条件,如自然灾害发生、战争等紧急情况下需要启用。启用条件制定防灾避难场所的启用程序,包括启动、响应、组织、指挥等环节,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启用。启用程序明确防灾避难场所启用后的管理措施,如人员安置、物资调配、医疗保障等,确保避难场所内的秩序和安全。启用后的管理启用条件与程序09附录A(规范性附录)避难场所项目设置要求可达性应选在交通便利、道路状况良好的地区,便于受灾人群迅速到达。配套设施应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满足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安全性应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易发区等危险区域,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性。A.1避难场所选址要求建设规模应根据当地人口分布、灾害风险等因素,合理规划避难场所的建设规模。容量设定应根据避难场所的面积、设施条件等因素,科学设定避难场所的容量。A.2避难场所建设规模与容量生活设施应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如住宿、餐饮、医疗等。公共设施应设置公共信息标识、指示牌等,方便避难人员了解场所情况。应急设施应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如应急照明、应急通讯、应急厕所等。A.3避难场所设施配置要求A.4避难场所管理与维护要求管理制度应建立完善的避难场所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维护保养应定期对避难场所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培训演练应定期组织避难场所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演练,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0附录B(规范性附录)应急转换VS应急转换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将平时使用的场所、设施或设备迅速转换为防灾避难场所,以提供临时避难、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应急功能的过程。目的通过应急转换,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定义应急转换的定义和目的应急转换的原则和要求原则遵循“平战结合、快速转换、安全可靠”的原则,确保应急转换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要求应急转换应满足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确保转换后的场所、设施或设备符合防灾避难的需求,同时考虑环保、节能等因素。应急转换的流程包括预案制定、资源调查、方案设计、实施转换、功能验证等环节。具体步骤包括确定转换目标、制定转换方案、组织实施转换、进行功能验证和评估等。流程步骤应急转换的流程和步骤注意事项在应急转换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造成二次灾害,同时考虑转换成本和效益的平衡。建议加强应急转换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对应急转换的认识和参与度;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应急转换的效率和效果。应急转换的注意事项和建议11附录C(规范性附录)应急避难标识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用于指示避难场所内部设施、区域等位置的标识,如卫生间、医疗点、物资存放区等。指示性标识警示性标识用于提醒避难人员注意安全或遵守相关规定的标识,如“禁止吸烟”、“保持安静”等。包括场所名称、功能、位置等信息的标识牌,应设置在避难场所入口处或显眼位置。标识种类与设置要求标识制作与安装要求应选择耐用、防水、防晒、不易褪色的材料制作标识。根据避难场所规模和实际需要确定标识尺寸,确保标识清晰可见。标识应安装在避难人员易于看到的位置,高度适中,避免遮挡。标识安装应牢固可靠,不易被风吹倒或被人为破坏。标识材料标识尺寸安装位置安装方式定期检查及时更新维护保养建立档案标识维护与更新要求01020304应定期对避难场所标识进行检查,确保标识完好、清晰。如避难场所内部设施或区域发生变化,应及时更新相关标识。对损坏或褪色的标识应及时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功能正常发挥。对避难场所标识的制作、安装、维护等情况应建立档案,方便管理和查询。12附录D(规范性附录)专项功能校验标准避难场所容量应满足规划与设计要求,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容纳足够的避难人员。校验方法应包括现场勘查、测量和计算,确保容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难场所容量校验避难场所应配备完善的应急设施,包括应急照明、应急通讯、应急广播、应急厕所等。校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