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
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
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
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②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
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
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
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
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
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
圈推出去。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
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4章“差序格局”)
材料二:
①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
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
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②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
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
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
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③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
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
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
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
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
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④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
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
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
皇之地上演。
⑤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
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
往。
⑥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
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
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
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脸才能唤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
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
重要。
⑦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
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
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洋社会,“家庭”界限分明,由夫妻双方以及他们的孩子共同组成。
B.中国人的亲属关系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能涉及无穷多的人的网络。
C.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上的。
D.受目前国家二孩三孩政策的影响,可以预期,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会出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团体分子一般立在一个平面上,界限清晰。
B.“家庭独立”的程度会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生活的质量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
C.一些年轻人往往成家立业养育子女后,才会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D.当今社会教育内卷严重地压榨了青少年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造成“断亲”现象最重要的原因。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李老师在微信中把“工作群”置顶,然后是“家族群”,这种排序体现了材料一中传统中国社会结构
的基本特性。
B.中国家庭外出访友时经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到底去了哪些人,这说明中国人的家庭
观念非常淡薄。
C.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工作所在地相距较远而导致无法频繁交往,关系淡化,这也是
一种“断亲”现象。
D.家长们因教育孩子等问题而相互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
“朋友圈”所替代。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红楼梦》中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若贾芷(贾府“草字辈”远房子孙)等
便接了……传于贾蓉(长房长孙)……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请结合
《乡土中国》中的某些论述,分析“贾家宗祠献祭”这一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
性”。
【答案】1.A2.D3.C
4.①举例论证。互联网时代,00后青年更愿沉浸在虚拟世界,造成交往惰性。
②对比论证。传统社会中,互助是人们生存的必须,而现代社会,家庭独立,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互助。
5.①“贾家宗祠献祭”传递祭品的顺序体现了儒家的人伦秩序和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②这种顺序发生在亲属关系中,以共同的祖宗为中心,类似向外推出的水波纹结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在西洋社会……由夫妻双方以及他们的孩子共同组成”说法错误,原文是“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
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是“未成年的孩子”,选项范围扩大。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是造成‘断亲’现象最重要的原因”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内容可知,教育内卷只是“断
亲”的一个原因,并非“最重要的原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了材料一中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说法错误,原文表述是“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
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
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
可见,李老师在微信中把“工作群”置顶,然后是“家族群”,不符合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以'己'为中
心”的“差序格局”。
B.“这说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淡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
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可知,这说明“家庭”的界限在中国
远比在西洋模糊。
D.“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围绕着孩子的教
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可知,原文
并没有说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替代,只是说关系被逐渐拉远。
故选C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依据原文“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
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
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分析可知,文中列举了互联网时代,00后青年更愿沉浸在虚拟世
界,造成交往惰性的事例,说明“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方
法。
依据原文“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
活下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
存方式”分析可知,文中将传统社会中互助是人们生存的必须,与现代社会的家庭独立,不需要依赖传统
的亲缘互助进行了对比。运用的是对比论证方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
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可知,“贾家宗祠献祭”这一过程中,传菜时贾府“草字辈”
远房子孙传于长房长孙……传于王夫人,最终由王夫人传于贾母,这体现了儒家的人伦秩序和乡土中国的
差序格局。
结合材料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
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i圈圈推出去。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
特性了”可知,传菜的这种顺序发生在亲属关系中,并最终传到贾母手中,这是以共同的祖宗——贾母为
中心,类似向外推出的水波纹结构。
(二)现代文阅读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固山下
张秀云
①一直以来,我对这座山无限向往。横枕长江的北固山,让辛弃疾怅恨交加留下千古名篇的北固山,
会是怎般雄伟的模样,是如何的嵯峨险峻高耸入云?我期待有那么一天,我能亲临镇江,登上北固山峰
顶,踩着词人的足迹,一览历史苍茫,江涛滚滚。
②初秋的阳光下,镇江的高楼、街道和草木都笼罩在一片刺眼的白光里,我们在一辆大巴车上,听当
地的作协主席介绍北固山。那个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朗诵起辛弃疾的这两阕词来,慷慨激昂神采飞扬,
仿佛也如词人一般,正于高山之巅俯瞰神州,正在试图“看试手,补天裂"。下车了,走一小段路,拐个
弯,前面是一片浩渺江水,这,就是长江了。北固山呢?他指着一座低矮的小山丘:“喏,这就是!”我
一下子愣住了。我心目中雄伟似辛弃疾的北固山,竟是如此一个小丘?真的很矮小很不起眼,高不过五十
多米,据说长也只是二百米左右,与黄山、华山、武当山那些我攀登过的名山相比,它真不过只是一个小
丘啊!站在山下,下巴略举,山顶就尽收眼底,山顶葱绿的树木就尽收眼底。好在,早已经过了以貌度人
的年龄,转瞬我就接受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北固山堆砌的是历史,厚重的是历史,并非寻常的山石;
曾经让辛弃疾感慨万端的,也非山石,而是无处寻觅的孙仲谋,是消失在斜阳草树里的刘寄奴,是一段段
历史的风烟历史的故事。
③当年,孙权就是站在这个小山丘上,看他的将领训练他的东吴水师。他一步步徘徊在山头,与谋士
们谈兵论道,思考兴国大计,山上的石头听过他拍案而起的愤怒,听过他失利后沉重的叹息,见证过他与
刘备商讨的破曹大计,孙刘联合。赤壁好一场大战啊,烧得曹军喊爹哭娘,江中浮尸无数。十九岁就执掌
军政大权的孙权,这个统率千军雄踞江东英姿勃发的青年,就是辛弃疾眼中的榜样,就连向来目中无人的
曹操都仰天叹息——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刘裕,那个小名寄奴的在北固山下土生土长的贫困青年,当年也
率领万千军马,平内乱,取蛮夷,收复中原,成就帝业……年少万兜箜,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们
都建立了多么大的功业,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快意,算得上圆满。
④词人站在北固山上北固楼头,举目眺望,辽阔的江水正滔滔东流,时光之水正滔滔东流,英雄总被
雨打风吹去,早已经无处寻觅,可是,他们建立的丰功伟业却长存史册,长存人们心中。而我呢?却将万
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何时才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呢?
⑤一阕《南乡子》吟罢,辛弃疾发出痛苦的、沉重的叹息。
⑥一阕《永遇乐》吟罢,辛弃疾发出痛苦的、沉重的叹息。
⑦已经六十五岁的辛弃疾,立在北固山头,怀古思今,胸中无限忧愤怅惘,此时,离他孤军深入敌营
捉拿叛贼,已经四十三年,这个当年被宋室皇帝赘美不迭的“少年英雄”,已被冷落了四十三年,不能秣
马厉兵上前线,一块好钢埋没于尘土中,眼看着再没有翻身之机。江山如此多娇,可惜功业未成,廉颇将
老,英雄已是暮年了。
⑧可是,男儿到死心如铁,四十三年里被频繁调任频繁弹劾甚至不得不几度退隐乡间的他,醉里挑灯
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直到死,他收复中原的志向,都还是尖锐和雪亮的。
三年后,金兵加紧进攻,危急之中,宋宁宗赵扩想到了骁勇善战的辛弃疾,欲起用他率兵杀敌,但此时,
他已经卧在榻上,病入膏肓了,诏书宣读的任命,不知他听懂了没,只是弥留之际,他仍口中念念有词:
“杀贼……杀贼……”消息传到朝廷,赵扩法然泪下。
⑨一切都晚了。
⑩北固山头,辛弃疾感慨着古人,北固山下,我感慨着辛弃疾。历史在一代一代人的感慨中层层堆
积,伟岸了北固山。梁武帝萧衍昔年登临时,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字,似乎早就预见到了这座山
的厚重,这个称谓,北固山担得起。这个秋阳热烈的正午,长江边上,我在北固山脚下徘徊着,胸蹋着,
五十多米的山头,终究没有去攀登,它,太雄伟,也太沉重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作者对北固山无限向往,在他的想象中,辛弃疾留下名篇的北固山是雄伟高峻的。
B.第②段强调北固山“真的很矮小很不起眼”,意在表现作者来北固山游览的失望不满之情。
C.第⑦段“廉颇将老,英雄已是暮年了”化用了“廉颇老矣”一句,表达对英雄失路悲慨。
D.第⑩段写梁武帝登临北固山时题写“天下第一江山”,表达了作者对北固山厚重感的认同。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站在山下,下巴略举,山顶就尽收眼底”一句,从正面突出了北固山的矮小。
B.⑤⑥两段使用重章复沓的手法,使辛弃疾痛苦沉重的叹息声,回荡在读者耳边。
C.第⑩段“终究没有去攀登”照应题目“北固山下”,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D.文章结尾用省略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8.请从“形散”“神聚”角度为《北固山下》写一则小评论,要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9.文章题目是“北固山下”,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讲述辛弃疾、孙权和刘裕的历史故事?谈谈你对
此的理解。
【答案】6.B7.A
8.“形散”:取材自由、内容丰富。①从对北固山的想象写到真实的北固山;②从北固山写到与其相关的历
史故事:③从辛弃疾对古人的感慨写到自己对辛弃疾的感慨;④从所见、所想写到所感。
“神聚”:①以“对北固山认识的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②写孙权、刘裕、辛弃疾的历史故事是为了突
出北固山因一代一代人的感慨,变得伟岸与沉重。
9.①三人的故事都发生在北固山。辛弃疾在此写下千古名篇《永遇乐》,孙权和刘裕据此建立功业。②英雄
迟暮、功业未成的辛弃疾,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北固山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③文章借北固山咏古抒怀,表达了作者对矢志报国却壮志未酬的辛弃疾的同情与敬佩,突出文章主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B.”失望不满”错误,作者意在表现现实中的北固山与其想象中的不同,结合最后“五十多米的山头,终
究没有去攀登,它,太雄伟,也太沉重了"可知,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A.“从正面突出了北固山的矮小”错误,应该是从侧面突出了北固山的矮小。
故选A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一直以来,我对这座山无限向往……我期待有那么一天,我能亲临镇江,登上北固山峰顶……”"初
秋的阳光下,镇江的高楼、街道和草木都笼罩在一片刺眼的白光里……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心目中雄伟似
辛弃疾的北固山,竟是如此一个小丘?……”可知,作者从对北固山的想象写到真实的北固山;
从“转瞬我就接受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北固山堆砌的是历史……”“当年,孙权就是站在这个小山丘
上……”可知,作者从北固山写到与其相关的历史故事;
从“已经六十五岁的辛弃疾,立在北固山头,怀古思今,胸中无限忧愤怅惘……江山如此多娇,可惜功业
未成,廉颇将老,英雄已是暮年了”“可是,男儿到死心如铁……”“北固山头,辛弃疾感慨着古人,北
固山下,我感慨着辛弃疾……”可知,作者从辛弃疾对古人的感慨写到自己对辛弃疾的感慨;
综上所述,作者从所见、所想写到所感。本文的“形散”,表现为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
限制,内容丰富充实。
从“一直以来,我对这座山无限向往。横枕长江的北固山,让辛弃疾怅恨交加留下千古名篇的北固山,会
是怎般雄伟的模样……”“我心目中雄伟似辛弃疾的北固山,竟是如此一个小丘?真的很矮小很不起眼,
高不过五十多米,据说长也只是二百米左右……”可知,作者以“对北固山认识的变化”为线索,贯穿全
文;
从“当年,孙权就是站在这个小山丘上,看他的将领训练他的东吴水师……”“而刘裕,那个小名寄奴的
在北固山下土生土长的贫困青年,当年也率领万千军马……”“词人站在北固山上北固楼头,举目眺
望……已经六十五岁的辛弃疾,立在北固山头,怀古思今……”可知,作者写孙权、刘裕、辛弃疾的历史
故事是为了突出北固山因一代一代人的感慨,变得伟岸与沉重。
综上所述,本文的“神聚”指描述的对象以及事件,都为中心思想服务,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当年,孙权就是站在这个小山丘上,看他的将领训练他的东吴水师……就连向来目中无人的曹操都仰
天叹息——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刘裕,那个小名寄奴的在北固山下土生土长的贫困青年,当年也率领
万千军马,平内乱,取蛮夷,收复中原,成就帝业……”“词人站在北固山上北固楼头,举目眺望……已
经六十五岁的辛弃疾,立在北固山头,怀古思今……”可知,孙权、刘裕和辛弃疾的故事都发生在北固
山。辛弃疾在此写下千古名篇《永遇乐》,孙权和刘裕据此建立功业。
从“已经六十五岁的辛弃疾,立在北固山头,怀古思今……可惜功业未成,廉颇将老,英雄已是暮年了”
和“当年,孙权就是站在这个小山丘上,看他的将领训练他的东吴水师……就连向来目中无人的曹操都仰
天叹息一一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刘裕,那个小名寄奴的在北固山下土生土长的贫困青年,当年也率领
万千军马,平内乱,取蛮夷,收复中原,成就帝业……”可知,英雄迟暮、功业未成的辛弃疾,与建功立
业的孙权、刘裕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北固山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从“已经六十五岁的辛弃疾,立在北固山头,怀古思今……可惜功业未成,廉颇将老,英雄己是暮年
了”“北固山头,辛弃疾感慨着古人,北固山下,我感慨着辛弃疾。历史在一代一代人的感慨中层层堆
积,伟岸了北固山……”可知,文章借北固山咏古抒怀,表达了作者对矢志报国却壮志未酬的辛弃疾的同
情与敬佩,突出文章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色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入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
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
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装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
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韩愈《师说》)
(二)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
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
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目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日
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
英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
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日:“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日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诲
人而丕传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敬学与尊师也。
(《吕氏春秋•尊师》)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其惟此邪
B.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其/惟此邪
C.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其惟此邪
D,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己者/则好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其/惟此邪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熨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B.今之余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很多人
C.是故圣至圣,愚益愚益:更加
D.所以用敬学与尊师也见:显示
12.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马说》《爱莲说》等。
B.《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C.《短歌行》“呦呦鹿鸣”句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句均用典,语出《诗经》。
D.“七月既望”中“既望”指每月十五日,“戊申晦”中“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13.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论述了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
论,都紧紧扣住这一点,有的放矢,不蔓不枝,很有说服力。
B.《师说》语言错综多变,如二、三段连用三个对比,三个对比的结语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语调,先感
叹,再疑问,后肯定,既富有感情色彩,又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
C.《尊师》提出尊师最重要的是尊重和发扬老师之道,把遵循和发扬老师之道视为求学者最重要的责
任,甚至把那种遵循而不尽力弘扬老师之道的行为称为背叛。
D.《尊师》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成身”,成就自我,养成理想的人格。文章认为传授知识固然重
要,但是自身的修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答案】10.C11.B12.D13.B
14.(1)巫医、乐师、各类工匠这些人,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
真是令人奇怪啊!
(2)凡学习,并不是能给人另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本性而不使它受到伤
害,这就叫做善于学习。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道呢?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而不疲
倦,大概仅此而已!”
“哉”为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排除AD;
“其……邪”,此处表揣测语气,放在句首,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此处“众人”,为“一般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指每月十五日”错误,“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先感叹,再疑问,后肯定”错误,第一个对比结语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第二个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第三个为“其可怪也欤”,应是先疑问,再肯定,
后感叹。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之”,这些;“不齿”,看不起;“乃”,竟然,去I)。
(2)“益”,增加;“全”,保全;“败”,使……受到伤害。
参考译文:
(一)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
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
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
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
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
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
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
个缘故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
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
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
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
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
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
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郑子、茂弘、师襄、老聃为师。郑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
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
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
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二)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耳有所闻反不如耳聋听不见好;使人的眼睛
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目有所见反不如眼瞎看不见好;使人的口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口有所言反不
如口哑说不出话好;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心有所知反不如狂乱无知好。因此,凡学习,
并不是能给人另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本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就叫做
善于学习。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去发扬光大。听从教诲而
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这种行为叫做“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这种行为叫做
“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不接纳他们在朝为臣,君子不跟他们交往为友。
因此,教育人是一件非常仁义的事,学习是一件非常聪明的事。仁义的事没有比给人带来利益更大的
了,而给人带来利益最大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教育。聪明的事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了,而修养身心最重
要的,没有什么能超过学习。如果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做子女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做臣下的不用
命令就忠诚了,做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其中形势最有利的就可以做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
子说:“后代将用什么话称道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道呢?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
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而不疲倦,大概仅此而已!”天子进入明堂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做过自己老师的
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做臣子看待,这是用以显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长江万里图
杨基
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
三巴②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
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
【注】①岷山:在四川省西北部。岷江、嘉陵江的发源地,长江、黄河的分水岭。②三巴:巴郡、巴西、
巴东三郡,在今四川省嘉陵江和泰江流域以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看到画卷上的万里长江,不由得倍感亲切,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B.颔联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江水东流图。冰雪融化,化为江水,江水百折千回,向东流去。
C.颈联换韵,渐渐切入正题。浩荡的长江水奔流万里,自己客居他乡,写出了游子的无奈。
D.尾联中的“猿声”与杜甫《登高》中的“猿啸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出作者的感伤之情。
16.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15.B16.(1)实写:诗人看到了画卷上曲折东流、烟波浩渺的长江,还有岸边的青草。
(2)虚写:①首联诗人由眼前的长江图联想起了位于长江上游的岷山和岷江,点明了故乡的地理位置;②
颔联诗人想象位于岷山脚下的故乡,白雪在阳光下融化,化为江水向东流;③画本无声,尾联诗人却从中听
出了三峡的风声、雨声、猿啼声,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一幅凄清的江水东流图”错误。“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意思是每到春天巴郡、巴东、
巴西三郡冰雪渐消,化为江水曲折向东流去。“雪初消”意味着江水增长,汹涌澎湃;“百折千回”写出
了水流经之地山势奇险。这两句,极写长江奔腾不息的气势。故应该是“一幅壮观的江水东流图”。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实写:题目“长江万里图”表明是一首题画诗,“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写诗人看到了画
卷上曲折东流、烟波浩渺的长江,“烟波草色时牵恨”中还写到了画中岸边的青草。
虚写:①首联“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意思是我的老家是在岷山以西,可以见到岷江发源
之地。是写诗人由实到虚,眼前的长江图让作者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它位于长江上游的岷山和岷江,点
明了故乡的地理位置;
②颔联“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意思是每到春天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冰雪渐消,化为江
水曲折向东流去。此联写诗人看到画卷,自然地想象到位于岷山脚下的故乡,白雪也会在阳光下融化,化
为江水向东流;
③尾联中“风雨猿声欲断肠”,意思是风雨之中哀啼不绝的猿声让人愁断肠。而画本无声,诗人运用丰富
的联想,却从中听出了三峡的风声、雨声、猿啼声,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以鸟、鱼作比,表达了对田园
生活和自由的向往。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写出话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
声音单调繁杂,难以入耳。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委婉细致地表
达了自己的愁苦之情。
(4)《登泰山记》中,姚鼐用“,”两句,描写日出时天边云彩片刻之间变成
五颜六色。
(5)秦观在《鹊桥仙》中写到“,”,表明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就不必在意
能否朝夕相守。
【答案】①.羁鸟恋旧林②.池鱼思故渊③.岂无山歌与村笛④.呕哑嘲啦难为听⑤.
冷冷清清⑥.凄凄惨惨戚戚⑦.极天云一线异色⑧.须臾成五采⑨.两情若是久长时
⑩.又岂在朝朝暮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羁”“渊”“呕哑嘲断”“戚”“臾”“采”“暮”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人对读书有许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南宋尤袤称''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
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此外,古人读书还留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①”等佳
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书可明理。朱熹有言:“为学之道,英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一本好书能指引人们
探寻真理,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读书可修身。”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热
爱阅读,从书中汲取营养,并将之内化为崇高的价值追求,方能使人②。读书可增智。书是桥梁,让
人思接千里:书是翅焦,让人心游万仞。读书可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成为更强更好的自己。
善读者,首先要有明确的读书目标。普通读者与学者不同,不是为研究和求证而读,读书就是为了_
③,如果读书无益于做人行事,与不读无异。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做到读与记相结合,“不
动笔墨不读书”;读与思相结合,在深思熟虑上下功夫;读书要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与做结合起来;每
读必有心得,读与写相结合,形成文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调整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顺序,与前两句构成排比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①悬梁刺股/牛角挂书/韦编三绝②行稳致远/宁静致远③学以致用
19.读与写相结合,每读必有心得并形成文字;读与做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20.(1)本体是书,喻体是桥梁、翅膀。(2)把书比作桥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书有着沟通古今中外的重
要作用;把书比作翅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读书让人增长智慧,思想活跃。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都是比喻学习认真刻苦,与之并列同类的还有“悬梁刺股/牛角挂书/
韦编三绝”等。悬梁刺股: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韦编三绝:形容好学不
倦,勤奋用功。
第二处,有了“崇高的价值追求”能让人有所作为,可填“行稳致远/宁静致远”。行稳致远:若想走得
远,必须首先走得稳。宁静致远: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第三处,此处强调读书的目的,应与“不是为研究和求证而读”相反,可用“学以致用”。学以致用:为
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前两句句式是“读与记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据此把“读书要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与做结合起来”改写为“读与做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把“每读必有心得,读与写相结合,形
成文字”改为“读与写相结合,每读必有心得并形成文字”,最后按照逻辑关系,调整语序,先“与写相
结合”,后“与做相结合”。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书是桥梁”“书是翅膀”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把书比作桥梁、翅膀。“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把
书比作桥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书沟通古今中外的作用;“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把书比作翅膀,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读书让人增长智慧,思想活跃。
(二)语言文字运用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研究表明,是否有“黑眼圈”,①。有个事实是,我们一生中都会有“黑眼圈”发生,不过是早
晚和程度轻重的问题,而遗传因素直接决定了机体对形成“黑眼圈”的损伤因素是否敏感,尽管生活习惯
和状态也会加重这些损伤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三种常见的“黑眼圈”。
血管型“黑眼圈”。首要原因是熬夜。长期熬夜、过度用眼会让眼周皮肤血液循环不好而形成“黑眼
圈”。
色素沉着型“黑眼圈”。②。日常不注意防晒、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或曾患皮炎等炎症都会导致眼
周黑色素沉淀。
③。首要原因是眼周结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个人信用卡债务代偿协议书3篇
- 2024年版农田堰塘建设协议模板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钢筋加工厂劳务分包合同范本6篇
-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分子模拟的原理和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版公墓环境维护与生态保护合作协议3篇
- 2024版影视制作与版权转让合同
- 2024英伦游学夏令营青少年领袖培养与团队建设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更新项目旧房收购合同细则3篇
-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艺术项目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与云计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开题报告(含提纲)3000字》
- ICU常见药物课件
- CNAS实验室评审不符合项整改报告
- 农民工考勤表(模板)
- 承台混凝土施工技术交底
- 卧床患者更换床单-轴线翻身
- 计量基础知识培训教材201309
- 中考英语 短文填词、选词填空练习
- 阿特拉斯基本拧紧技术ppt课件
- 初一至初三数学全部知识点
-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艺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