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精选汇编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更高原则

[捷克]扬•德尔达

他,一身乡下打扮,鼓鼓囊囊皱皱巴巴的衣服,手提一个沉甸甸的书包,里面装满

了古籍。对于七年级班的学生来说,他是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在学校里,他们又给他取了

一个外号一一“更高原则”。学生在听了他几堂拉丁文课之后,立即就这样称呼他了。这个

外号,不久就完全代替了他的本名。

“这个道德的……嗯……更高原则……对学生来说,就绝不允许自己有那些行为,例如抄袭

作业。”近来,他专心琢磨各种文句。尽管外界发生了一些可怕的事件,但在他的精神上都

不曾留下痕迹。可是正当他举起那永远沾着墨渍的食指,一本正经地宣布听写拉丁文的时候,

突然响起了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敲门声,校长正从将要关起来的狭窄的门缝里挤进来。校长

似乎被一种重压弄得喘不过气来,有气无力地挥手,示意学生们不必站起来。

这时,里沙内克向坐在身边的穆奇卡耳语,他想用一句玩笑话来抑制住此刻内心升

起的不安。而穆奇卡呢,一种突如其来的预感使他脸色苍白,他根本就没听到自己朋友讲的

这句玩笑话。他把蘸水钢笔放到墨水瓶里蘸了蘸,无意识地把它搁在练习簿的上端。笔在洁

白的练习簿上滚动。

“哈维尔卡……穆奇卡……里沙内克……跟我来!”校长的声音因激动而变得衰竭。“更高

原则”君准备开始听写而举起的手指,僵滞在一个不自然的状态中,他郑重地申辩说:

“校长先生,我们正准备听写拉丁文,根据更高原则……这些学生应该……”

那三个七年级生合上练习簿,惊慌地站起来。他们环视了一下同学们,所有的人也

都一下子想到了昨天在浴池里他们三人那番轻率的议论。

校长忍受不了在教室里久留,急促走到走廊。一想到缺席三名学生,“更高原则”

君带着一种孩子似的好奇心紧张地追赶校长。

通过门上的玻璃窗,可以瞧见穿着灰绿色军大衣的三个男人站在走廊上。穆奇卡以

恳求的目光环视全班,好象在一个可怕的问题上还没有做好准备,需要请求新人的提示。他

的额角上冒出一颗颗汗珠。哈维尔卡还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次,用难以自持的动作将墨水

瓶盖好,然后又回到已经抓住门柄的里沙内克那儿去。

教室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使教室里所有的七年级生悚然。因为这是1942年6

月①啊。

五分钟后,“更高原则”君回到教室里。他的双腿颤抖得几乎走不到讲台。他一下

子倒在椅子上,用瘦骨嶙峋的手指支撑住他巨大而凸出的前额,以一种完全异程的啼泣声,

第1页共42页

呜咽着:

''前所未闻的……骇人听闻的!”

稍后他终于站起来,望着惊呆了的学生们的眼睛,颤栗地说道:“你们的……你们

的……同学……被捕了……多么荒谬。”

晚七时整,街头扩音器大声播放由于赞同暗杀而被枪决的人的名单,播出了一串可

怕而明白无误的名字:哈维尔卡、穆奇卡、里沙内克。

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教员们都默默地聚集在休息室里。六月的阳光酒在会议桌上,

飞扬的尘土在阳光中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一切就象已经宣判了似的,连呼吸鄱停止了。只

有那个历史教员,从提包里掏出来一张折成四折的纸,把它摊到来子上,用他惯常的甜蜜声

音宣布说:

“诸位同事,我认为当务之急是给总督大人和莫拉维茨部长先生呈上一封效忠信。我不揣冒

昧地拟了一份。

在可怕的寂静中,他朗读了二十行。然后,他拧开钢笔,把纸摊到教师委员会里年

纪最大的一位教员面前,卑躬屈膝地求他签名。这位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了,天知道他还能干

多久呢,他用颤抖的指头夹着那张纸,仔细地念着。读完后,他把那张纸扔到桌子下面。

“我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在我临终之前,我不会说谎。”

于是决定,代替这封效忠信的是向不幸的七年级学生们发一个通告,谴责他们中干

出了这桩卑鄙事情的同学,并且将这一通告写进班级日志。

“可是老天爷,谁来执行这一决定呢?”

历史教员和某个突然的声音同时响起:“那当然是班主任啰!”

与己无关的教员们如释重负似地松了一口气。“更高原则”君沉默不语,眼神集中

于自己握起拳头后手指上鼓起的骨节。七年级班主任就是他。

七年级教室好象空无一人,“更高原则”君推开门。这些从课堂的板凳上站立起来

迎接他的学生却与昨天大不一样了。他只能从他们的轮廊从脑子里早已习惯了的他们的座次

上模糊地认出他们来。

当他坐下时,学生们就象机器似的也坐了下来。这不是一个班级,他们中的每一个

人都是孤独的,他们被恐惧的硬壳隔开来了,或许是仇恨的硬壳呢?

“同学们,”刚说了第一句,他就被哽塞得喘不过气来。他站了起来,想让心胸舒畅一下。

“同学们,”他紧靠在讲台的边沿处结结巴巴地说,“教师委员会委托我……让我……对

昨天的……不幸事件……给予正确评价……根据道德的更高原则来看……”

一下子二十双眼睛都抬起来望着他。好象这句用滥了的老话,突然间有了一种崭新

而惊人的意义。他费了很大劲才喘过气来。突然,他象一个快淹死的人,唯恐话未说完就会

沉入深渊里去似的,急忙向学生们叫喊起来:

“根据道德的更高原则……我只能向你们说一句话:杀死暴君没有罪!”

第2页共42页

就这一句话,使他从一切混乱中解脱了出来。他脑子清晰多了,他知道每一个人都

在等待他的回答,他能十分确切明晰地辨认出来他们了。很可能,正是他们中的某个人告发

了里沙内克。尽管如此,他能面对着他们中的哪一位说谎呢?在这些孩子面前,他如饥似渴

地说出从昨天起就憋在心里的一句话。他用缓慢而又平和的声调向全班学生说道:

“就是我自己……我也赞成暗杀亨德里希!”

他觉得什么都说出来了,于是转向讲台,准备写班级日志。当他刚坐下来,二十个

七年级生的头高高昂起,眼中闪烁着光芒,在他面前立正了。

(有删改)

【注】1942年5月27日,希特勒派往总管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纳粹头子亨德里希被捷克

人暗杀。德国法西斯为亨德里希“报仇”,肆无忌惮地屠杀成千上万无辜的捷克人民。1942

年6月成了可怕的恐怖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高原则”君的书包“装满了古籍”,他“专心琢磨各种文句”,说明他专注于所教的

拉丁文课,不太关心外界的变化。

B.穆奇卡“把蘸水钢笔放到墨水瓶里蘸了蘸”后,“搁在练习簿的上端”,说明他在片刻紧

张慌乱之后终于使自己冷静了下来。

C”与已无关的教员们如释重负似地松了一口气”,表现了在纳粹白色恐怖统治下人们的压

抑情绪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D.面对学生,“更高原则”君从“结结巴巴”到“叫喊”再到声调“缓慢而平和”,表现他

内心从混乱迟疑到沉着坚定的过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双线交织来推进情节,主线围绕“更高原则”君展开,副线叙写三位学生因赞成

暗杀法西斯头子被告密,最后惨遭杀害的悲剧。

B.从全文看,小说开头通过描写“更高原则”君的服饰、语言、外号由来乃至任教拉丁文课,

表现他的“滑稽可笑”,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C.小说设置了校长、历史教员和七十岁的老教贝等次要人物,来反衬“更高原则”君,以凸

显其勇敢无畏反抗法西斯统治的高大形象。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心理,如“眼神集中于自己握起拳头后手指上鼓起的骨节”,

暗示“更高原则”君愤慨而又无奈的心理。

(3)“更高原则”在小说中具有多重含义,请简要概括。

(4)小说以对学生的描写收尾,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第3页共42页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

沈从文

许多人,围在一个床边。床是黑木的,小的,旧的床板上面,垫褥上睡了一个男子。男

子是快要死去的人了。眼睛无光,脸色惨白。

围在病人床边的,有两个女子,一个年约二十五岁,一个年纪较幼,不到十六岁。年长

的是病人的妻,年幼的则是病人的妹。

年幼的女人坐到近窗处一张旧藤椅上去了,吁着气,用手掠头上的短发,在这天真的女

孩心上,对人生还似乎极其茫然,她并不忘记今夜是除夕!

远远的,可以听到爆竹声音,象打仗时枪声,断断续续。

同时较近地方却有人掷骰吆喝的声音,有锣鼓笙箫的声音可以听得出。除夕应已过去,

当为新正一月一日了。从各处传来的爆仗声音,可以想象到一切一切地方,这时候欢喜的空

气如何浓厚,一切一切人,是怎样欢乐兴奋度过了这个除夕,眼看着黑夜逃遁,迎接那一年

第一天的新的光明。

似乎因为听到鸡叫,那年轻女子,又起身到窗边,把一扇窗子打开。开窗以后,外面的

声音就更清楚了。且同时淡淡有煤气硝磺气在空气中混合,吹进房里。女人似乎又觉得从外

吹来的风太冷,不适宜于病人,即刻又轻轻把窗关上,走到病人这边来了。

“四嫂,你去休息休息,不要紧,大概……”年长的女人这时正低了头坐在床边,用手

捏病人的手。听到劝她休息,却不作声,只把头抬起,对这年轻女人勉强的笑了一笑。

邻家院子里忽然燃起了爆仗,毕毕剥剥响起来了。声音的骤来,使病人一惊,病人在不

断的响声中闭了目想了一会,才从记忆上找回过去的日子,知道今天是除夕了,从除夕上又

才记起一件事来,于是他把那穿中山服的男子瞅着了。

“除夕!你忘了我们说的那个……”

客人不作声.

“怎么?万里,你忘记了吗?"病人忽然眼睛有了光辉,说话声音也清朗许多了。

客人到此,目击到病人的兴奋,却冷静安详的答道:“明士,我没有忘记。凡是要办的,

我们已经办了!”

“当真么?”

“我什么时候谎过朋友?”客人沉重的说,“是的,成功了。希望的已实现了。”说这

话时他望到楼顶橡皮,重重的放了一口气。他将胜利的事告给病人了,但他却保留了另一件

因胜利而来的牺牲。

病人非知道详细情形不行,于是这客人,便把三四点钟以前的事完完全全说了。病人是

因为得到这类消息,正如同给医生打了若干针以后,忽然全身活泼,俨如顷刻霍然了。

第4页共42页

听完了客人报告的病人,脸上透着被心火灼红的颜色,微笑的说:“万里,你做的事真

空前!我看你一点不慌张,我佩服你。你还是到上海躲躲去。不过这样一来,我看你又结不

成婚了。依我劝,就到上海同雷卿同住,不要那些形式了。(各处炮声入耳)听,象打枪!

这些该死的人,都在祝贺这新年!明天早上他们的惊讶将把他们的欢喜讨回。……万里,你

送的新年礼物太好了。你……”在附近,子母炮先是作微低声音,将小炮冲上半空,旋即在

空中爆裂了,大的声音将空气荡动,病人不说话了。

女人见病人反常的清明,以为说话太多过于兴奋不相宜,故在一杯水中放了一点安眠药,

数分钟后病人熟睡了。

病人安静后,一种事啮着了名叫万里的客人的心,客人矜持不语,神情惨然。年长的女

人猜量必定还有别的缘故,轻轻的问:“万里,有牺牲的么?”客人点头。于是女人又问:

“多少呢?”

答说:“一个。”

那年青一点的女人说:“是谁?”

客人苦笑不答。他仿佛不知道这个人名字,且仿佛自己纵知道,说来女人也不会知道,

所以不说了。

女人明白牺牲的是熟人了,说:“是同你一处去的?”

“……”客人轻轻吹起哨子来了,有意回避不理会。

五妹用脚为客人吹的革命歌按拍,但过了一会又忽然问道:“万里先生,是谁牺牲了呢?”

客人又勉强的笑,且故意从桌上拈了一瓣为病人预备的橘子,送到口里去。橘子吃完后,

随即又拈一瓣放到口里,说:“橘子酸,不很好吃。”

年长一点的女人,明白这牺牲者必与客人有关系了,不好再追问,即刻就把话谈到橘子

上去了。客人不久又走到窗边去开窗,望到天上的大星已渐疏,知道去天亮不远了,同女人

说要走,乘早要到青桥去一趟。青桥是客人的爱人雷卿所住的地方,女人以为客人是去他的

朋友处告别,就说:“万里,你上海去了,就要雷卿到我这里来吧。这里不会有人注意。去

就快去,说我们欢迎她来过年。”

“……”客人想说什么并不曾说出口。

五妹与雷卿,平时极其相得。

她再三嘱咐万里先生,说是非要雷卿来不行。

客人望到这小女孩天真的脸孔,惨然的笑着,点点头,答应照她希望做,就下了楼梯。

女人把他送出大门,虽然一切处之镇定,到最后,同女人点头,告女人好好照料病人时,这

汉子,显出一点狼狈的神气,踉踉跄跄去了。

在全城爆仗声中,黑夜终于逃遁,新正是来了。随了日光而来的消息,是城中三个警官

在昨夜被人暗杀了,当场将女凶手一名捉获,这女人旋即跳河浜中淹死。女人名字是雷卿,

在光明工厂做职员,是经一个同厂工人认识出来的。

第5页共42页

作于一九二八年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明暗双线串起作品,明线写万里除夕夜探望病人明士,暗线写万里等志士除夕当

日执行刺杀行动。

B.作者善于将人物内心激烈汹涌的情绪潜藏于细微的动作中,万里的吹哨子、吃橘子就都

是这样的表现。

C小说多次暗示牺牲者可能就是雷卿,小说通过客人多次的欲言又止和几次不自然的笑等

细节作出了暗示。

D.重病的明士、牺牲的雷卿等典型形象的塑造,万里和雷卿的美好未来的毁灭,都体现了

作品的悲剧意义。

7.关于文中万里与明士交流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病的明士由爆仗声想到除夕和行动,外在精神状态立刻短暂发生极大的好转,可见信

仰力量之巨大。

B.明士知道消息后的兴奋激动,与万里叙述时的冷静安详形成较大反差,反映了两个革命

者不同的性情。

C.明士劝万里不拘形式,到上海同雷卿同住,话语中包含了革命者应当有冲破世俗礼法勇

气的意思。

D.万里沉着行动后牵挂战友,明士重病垂危不忘行动,体现了早期革命者的不怕牺牲、友

爱互助的精神。

8.“五妹”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简析小说以“除夕”为题的作用。

第6页共42页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洁的精神

张承志

那是神话般的、唯洁为首的年代。洁,几乎是处在极致,超越界限,不近人情。后来,

经过如同司马迁、庄子、淮南子等大师的文学记录以后,不知为什么人们又只赏玩文学的字

句而不信任文学的真实一一断定它是过分的传说不予置信,而渐渐忘记了它是一个重要的、

古中国关于人怎样活着的观点。

今天没有人再这样谈论问题,这样写好像就是落后和保守的记号。但是,四千年的文明

史都从那个洁字开篇,我不觉得有任何偏激。一切都开始在这座低平的、素色的箕山上。一

个青年,一个樵夫,一头牛和一道溪水,引来了哺育了我们的这个文明。如今重读《逍遥篇》

或者《史记》,古文和逝事都远不可及,都不可思议,都简直无法置信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野。山势非常平缓,从山脚拾路慢慢

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抵达箕顶。山的顶部宽敞坦平,烟树素淡,悄寂无声。在那荒凉的箕

顶上人觉得凄凉。在冬天的晴空尽头,在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远影。遗址都

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我在那个遗址上挖过很久,但是田野发掘并不能找到清

洁的古代。

《史记》注引皇甫谧《高士传》,记载了尧舜禅让时期的一个叫许由的古人。许由因帝

尧要以王位相让,便潜入箕山隐姓埋名。然而尧执意让位,追许由不舍。于是,当尧再次寻

见许由,求他当九州长时,许由不仅坚辞不从,而且以此为奇耻大辱。他奔至河畔,清洗听

脏了的双耳。

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日: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

洗耳。

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

牵犊上流饮之。

所谓强中有强,那时是人相竞洁。牵牛的老人听了许由的诉说,不仅没有夸奖反而忿忿

不满:你若不是介入那种世界,哪里至于弄脏了耳朵,想在你洗耳不过是另一种钓名沽誉。

下游饮牛,上游洗耳,既然你已知道自己双耳已污,为什么又来弄脏我的牛口?

今天恐怕少有人相信这样的故事,但是司马迁亲自去过箕山。

《史记•伯夷传》中记道: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这座山从那时就同称许由山。但是在我登上箕顶那次,没有找到许由的墓。山顶是一个

巨大平缓的凹地,低低伸展开去,宛如一个长满荒草的簸箕。这山顶虽宽阔,但没有什么峰

第7页共42页

尖崖陷,登上山顶一览无余。我和河南博物馆的几个小伙子细细找遍了每一丛蒿草,没有任

何遗迹残痕。

当双脚踢缠着高高的茅草时,不觉间我们对古史的这一笔记录认起真来。司马迁的下笔

可靠,己经在考古者的铁铲下证实了多次。他真的看见许由墓了吗?我不住地想。

箕顶已经开始涌上暮色,视野里一阵阵袭来凄凉。天色转暗后我们突然感慨,禁不住地

猜测许由的形象,好像在蒿草一下下绊着脚、太阳一分分消隐下沉的时候,那些简赅的史料

又被特别细致地咀嚼了一遍。山的四面都无声。暮色中的箕山,以及山麓连结的朦胧四野中,

浮动着一种浑浊的哀切。

我抱着考古队员式的希望,有一瞬甚至盼望出现奇迹,由我发现许由墓。但箕顶上不见

牛,不见农夫,不见布衣之士刚愎的清高;不仅登封洛阳,不仅豫北晋南的原野,都沉陷在

晚暮的沉默中,一动不动,缄口不言。那时我不知道,就在那一天里我不仅相信了这个古史

传说而且企图找寻它,虽然我并没有找到许由墓。

许由墓也许永远湮没无闻,但箕山许由的本质,后来分衍成很多传统。洁的意识被义、

信、耻、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使中国人长久地自尊而有力。

应当坚信:在大陆上孕育了中国的同时,最高尚的洁意识便同时生根。那是四十个世纪

以前播下的高贵种子,它百十年一发,只要显形问世,就一定以骇俗的美久久引起震撼。它

并非我们常见的风情事物。我们应该等待这种高洁美的勃发。

(有删改)

2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如今人们重读《逍遥篇》或《史记》,对其文学记录不予置信,表现了人们

对过去“唯洁为首”年代的不理解。

B.文章以厚重的笔触描摹了许由这个心灵“清洁”之士,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独到

的理解和深沉的缅怀。

C.文章提到《高士传》中的牵牛老人对许由洗耳的忿忿不满,批评他沽名钓誉,以此可知

作者对许由也有些许讥讽。

D.作者浓墨重彩勾勒了中国文化源头处先秦时期的典型人格——洁的意识,歌颂了这种可

贵的“士”的精神。

2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摹山顶之行状,将其比喻成“一个长满荒草的簸箕”,形象地写出了许由山的清

冷、荒凉。

B.文章重在抒情,辅以议论、描写、记叙等,充满对古仁人的崇敬和礼赞,表达对清洁精

神的赞美。

C.”许由墓也许永远湮没无闻,但箕山许由的本质,后来分行成很多传统”承上启下,引

出洁意识的表现和影响。

第8页共42页

D.文章提到今人不信任文学的真实,与作者深信洁意识形成对比,突出了对这种精神的歌

颂和呼唤。

22.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

23.从《史记》众多人物中,挑选一位符合本文所表述的“洁”精神本质的人物,为他写一

则颁奖词。要求:注意人称,运用至少一种修辞,且有对人物“洁”的精神的评论,不超过

150字。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采薇

鲁迅

伯夷和叔齐一路向北,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

这确是一座好山。既不高,又不深,没有大树林,不愁虎狼,也不必防强盗:是理想的

隐居之所。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

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他们就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地挨上去,找到上面

突出一片石头,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一面擦着汗,一面喘着气。

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倦鸟归林,啾啾唧唧地叫着,没有上山时候那么清静了,但他

们倒觉得也还新鲜,有趣。在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

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栗”,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

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

他们一早就被老乌鸦闹醒,后来重又睡去,醒来却已是上午时分。伯夷说腰痛腿酸,简

直站不起:叔齐只得独自去走走,看可有可吃的东西。他走了一些时,竟发见这山的不高不

深,没有虎狼盗贼,固然是其所长,然而因此也有了缺点:下面就是首阳村,所以不但常有

砍柴的老人或女人,并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叔齐一棵也找不出,大约

早被他们摘去了。

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然而还在想,挣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爬着爬着,

只向前。终于似乎自己变了孩子,还是孤竹君的世子,坐在保姆的膝上了。这保姆是乡下人,

在和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

他又记得了自己问过薇菜的样子,而且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

第9页共42页

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

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

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撮起一株来,放

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

“怎么样?”伯夷焦急地问。

“鲜的!”

两人就笑嘻嘻地来尝烤薇莱;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

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莱。先前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

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炳薇芽,生晒嫩薇叶……

然而近地的薇莱,却渐渐地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

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地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

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叔齐怕伯夷年纪太大了,一不

小心会中风,便竭力劝他安坐在家里,仍旧单是担任煮,让自己独自去采薇。

伯夷逊让了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从此就较为安闲自在。然而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

他没事做,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攀谈。也许

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

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

让。他遵父命,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又不料现在的周王

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

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么埋怨他;只在心里想:父亲不肯

把位传给他,可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

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

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甚至于跟着看怎样采,

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

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

不过舆论还是好的方面多。后来连小姐太太,也有几个人来看了,回家去都摇头,说是

“不好看”,上了一个大当。

这时候,伯夷和叔齐也在一天一天地瘦下去了。这并非为了忙于应酬,因为参观者倒在

逐渐地减少。所苦的是薇莱也已经逐渐地减少,每天要找一捧,总得费许多力,走许多路。

然而祸不单行。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不容易找,所以这午餐已在下午了。忽

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您吃饭吗?"她问。

叔齐仰起脸来,连忙陪笑,点点头。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

第10页共42页

“薇。”伯夷说。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她冷笑

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地斩钉截铁地说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待到清醒

过来,那丫头已经不见了。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

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有删改)

【注】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殷商遗民。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到了首阳山,所见风景让他们''满心高兴”,他们下定决心,在这个地方“坚

守主义”,绝不通融。

B.伯夷叔齐天天采薇菜,还弄出许多做法来,表现了隐居首阳山的哥俩也能享受到生活的

情趣,乐在其中。

C.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伯夷,“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表现的是叔齐责怪哥哥到处炫耀

不接受王位的做法。

D.人们对伯夷叔齐的看法不一,”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侧面表现了伯夷叔齐想隐居而

不断被打扰的无奈。

7.关于小说中叔齐采薇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齐对在首阳山上找不到可吃的野果子感到失望,但为了生存只能继续向前爬行。

B.叔齐想起保姆时充满了温馨感,他认识到乡下人的聪明,能在荒年给人指条活路。

C.叔齐采薇菜很是兴奋快乐,这与小说结尾忽然不能再采薇了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

D.伯夷多吃了两撮薇菜的细节,既写出了他的欣喜,也表现了他对叔齐劳动的肯定。

8.伯夷叔齐听了女好的话“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这个细节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请简要分析。

9.史书上说,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靠采薇而活,最终饿死。鲁迅将此

故事新编为伯夷叔齐因食周薇羞愧而死。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第11页共42页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摘橘子

沈从文

萝卜溪滕家橘子园,大清早就有十来个男男女女,爬在树梗间坐定,或用长竹梯靠树,

大家摘橘子。人人各把小梦小筐悬挂在树枝上,一面谈笑一面工作。

夭夭不欢喜上树,便想新主意,自出心裁找了枝长竹杆子,杆端缚了个小小捞鱼网兜,

站在树下去搜寻,专拣选树尖上大个头,发现了时,把网兜贴近橘子,摇一两下,橘子便落

网了,于是再把网兜中橘子倒进竹筐中去。众人都是照规矩动手,在树梗间爬来转去很费事,

且大大小小都得摘。夭夭却从从容容,举着那枝长竹杆子,随心所欲到处树下走去,选择中

意的橘子。且间或还把竹杆子去撩拨树上的嫂嫂和姐姐,惊扰他们的工作。

夭夭既不上树,离开树下的机会自然就格外多。一只蚱蟠的振翅,或一只小羊的叫声,

都有理由远远的跑去。她不能把工作当工作,只因为生命中储蓄了能力太多,太需要活动,

单只一件固定工作羁绊不住她。她一面摘橘子还一面捡拾树根边蝉蜕。直到后来跑得脚上两

只鞋都被露水湿透,裤脚鞋帮还胶上许多黄泥,走路已觉得重重的时候,才选了一株最大最

高的橘子树,脱了鞋袜,光着两个白脚,猴儿精一般快快的爬到树顶上去,和家中人从数量

上竞赛快慢。

橘子园主人长顺,手中拈着一支长长的软软的紫竹鞭烟杆,在冬青篱笆边看家中人摘橘

子。有时又走到一株树下去,指点指点。见小女儿夭夭已上了树,有个竹筐放在树下,满是

特大号火红一般橘子。长顺想起商会会长昨天和他说的话,仰头向树枝高处的夭夭招呼:“夭

天,你摘橘子不能单拣大的摘,不能单拣好的摘,要一视同仁,不可稍存私心。都是树上生

长的,同气连理,不许偏爱。现在不公平,将来嫁到别人家中去做媳妇,做母亲,待孩子也

一定不公平。这可不大好。”

夭夭说:“爹爹,我就偏要摘大的。我才不做什么人妈妈媳妇!我就做你的女儿,做天

夭。

较远一株树上,一个老长工正爬下树来,搭口说:“子树上厚皮大个头,好看不中吃。

到了十二月都成绣花枕头,金镶玉,瓢子同棉花紫差不多,干瘪瘪的,外面光,不成材。”

夭夭说:“松富满满,你说的话有道理。可是我不信!我选好看的就好吃,你不信,我

同你打赌试试看。”

长顺正将走过老伴那边去,听到夭夭的话语,回过头来说:“夭夭,你赶场常看人赌博,

人也学坏了。近来动不动就说要赌点什么。一个姑娘家,有什么可赌的?”

夭夭被爹教训后不以为意,一时回答不出,却咕叽咕叽的笑。过一会,看爹爹走过去远

了,于是轻轻的说:“辰溪县岩鹰洞有个聚宝盆,一条乌黑大蟒蛇守定洞门口,闲人免入,

谁也进不去。我哪天爬到洞里去把它偷了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只要我会想,就一定有万

第12页共42页

千好东西从盆里取出来。金子银元宝满箱满柜,要多少有多少,还怕和你们打赌?”

另外一个嫂嫂说:“聚宝盆又不是酱油罐,你哪能得到?作算你夭夭有本领,当真得到

了它,不会念咒语,盆还是空的,宝物不会来的!”

各人都在树上高处笑着,摇动了树枝,这里那里都有赤红如火橘子从枝头下落。夭夭上

到最高枝,有意摇晃得厉害,掉落下的橘子也就分外多。照规矩掉下地的橘子已经受损,必

另外放在一处,留给家里人解渴。长顺一面捡拾树下的橘子,一面说:“上回省里委员过路,

说我们这里橘子像摇钱树。夭夭得不到聚宝盆,倒先上了摇钱树。”

夭夭说:“爹爹,这水泡泡东西值什么钱?”

长顺说:“货到地头死,这里不值钱,下河可值钱。听人说北京橘子两毛钱一个,上海

一块钱两斤;真是树上长钱!若卖到这个价钱,我们今年就发大财了。”

住对河坳上守祠堂的老水手,得到村子里人带来的口信,知道长顺家卖了一船橘子给镇

上商会会长,今天下树,因此赶紧渡河过萝卜溪来帮忙。夭夭眼睛尖,大白狗眼睛更尖,老

水手还刚过河,人在河坎边绿竹林外,那只狗就看准了,快乐而兴奋,远远的向老水手奔去。

夭夭见大白狗飞奔而前,才注意到河坎边竹林子外的来人,因此也向那方面走去。在竹林前

和老水手迎面碰头时,夭夭说:“满满,你快来帮我们个忙!”

这句话含义本有两种,共同工作名为帮忙,橘子太多要人吃,照例也说帮忙。乡下人客

气笑话,倒常常用在第二点。

所以老水手回答夭夭说:“我帮不了忙,夭夭。人老了,吃橘子不中用了。一吃橘子牙

齿就发酸。你家屋后那烂甜白杏子不推辞,一口气吃十来个,眼睛闭闭都不算好汉。”话虽

如此说,老水手到了橘园里,把头上棕叶斗笠挂到扁担上后,即刻就参加摘橘子工作。

夭夭在老水手树边,仰着个小头,“满满,我想要我爹装一船橘子到武昌去,顺便带我

去,我要看看他们城里文明人吃橘子怎么下手。用刀子横切成两半,用个小机器挤出水来放

在杯子里,再加糖加水吃,多好笑!他们怕什么?一定是怕橘子骨骨儿卡喉咙,咽下去从背

上长橘子树!我不相信,要亲眼去看看。”

老水手把额纹皱成一道深沟,装作严肃却忍不住要笑笑。

“他们城里人吃橘子,自然是这样子,和我们一块钱买两百个吃来不同!他们舍不得皮

上经络,就告人说:书上说这个化痰顺气,'到处是痰多气不顺的人,因此全都留下化痰顺

气了。城里人都讲卫生,补得精精神神,文文明明。”

(节选自沈从文《长河》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顺借摘橘子“一视同仁"教育夭夭,要求她懂得公平,这体现出人物的淳朴。

B.夭夭不愿做妈妈媳妇,只愿意做女儿,做夭夭,这表现了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C.夭夭爬上高枝后,用力有意摇落了许多橘子,这主要是因为她觉得橘子不值钱。

D.橘子在当地并不值钱,卖到大城市可以获得更高利润,暗示了底层民众的挣扎。

第13页共42页

7.下列有关《摘橘子》和《边城(节选)》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夭夭和翠翠都是湘西少女的代表,二者的性格都表现出外向的延展,丝毫不会因为人生

变故而感到忧惧。

B.两篇小说的语言自然而温情,《摘橘子》多了一些乡土气息的口语,这与人物、场景已

经完全融为一体。

C.老水手古道热肠,老船夫质朴慷慨,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都体现出健康自然而又不悖

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D.相较《边城(节选)》中描摹的宁静祥和的理想生活状态,本文写摘橘子和卖橘子,体

现出对现实的观照。

8.文中借夭夭之口讲述“聚宝盆”的故事,有何作用?

9.“橘”这一意象在文中具有丰富意蕴,请结合相关情节加以探究。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铁匠的小尖刀

南翔

周日这天,曹木根有点心神不宁。昨天接到在深圳当大老板的老同学吴天放的电话,讲

是今天要带一个孙姓学者过来采访他,曹根自言自语道,采访我?我有啥子好采访的啜!

老同学的不由分说令铁匠曹根芒刺在背。直到下午三时许,一声汽车喇叭的脆响从街口

传来,曹根一直绷紧的心思,才骤然如江边解缆的船只,悄然松滑。

孙老师过来问,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曹根道,是啊。整个县里十镇八乡

不会剩下两个巴掌的铁匠,讲起什么家伙都能打的铁匠,恐怕也就是本人一个了吵。

曹木根顺着孙老师的目光,瞥见的是右侧一块灰蒙蒙的铁匾,是自家餐的一块铁牌,上

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

孙老师便谈起这次来的意图,是领着学生做一个非虚构民间匠艺的采集,可以称作“非

非遗”写作。现在上上下下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却还有很多没有列入各

级非遗的匠艺,譬如散落在乡野的铁匠、蔑匠、箍桶匠、油漆匠等工匠及他们的技艺没有引

第14页共42页

起足够的重视。正因这些“非非遗”一不来钱,二不能引起重视,所以比非遗式微得更快。

曹铁匠喉咙里响咳了一声道,《国风•那风•式微》就有一首写的是:式微,式微!胡

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孙老师赞曰,我只知“式微”一词来源《诗经》,早不记得这首诗了!环顾左右两个弟

子问,你们知道出处吗?两人均摇头,一起说:真不知道。孙老师叹道:真正是野有遗贤人

未知啊!

曹木根其实不是本地人。他父亲在饥荒年头,一路做手艺来到了江南,后来做到了天福

铁木器材厂的厂长。那时放学之后,木根都要到铁木厂来要闹,木根最迷恋的,还属铁匠炉,

无论是父亲操钳,还是其他工人掌锤,他都饶有兴致。

后来曹铁匠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又重演了他少儿时的一幕,从小在铁木厂厮混。有一次

他们调皮弄坏了车床皮带,曹铁匠大怒,收缴他们的东西,包括儿子的一把木制小尖刀,一

起折断,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几天都没理爸爸。一周之后,曹铁匠送给儿子一把精心打

制的小尖刀,挽回了儿子开心的笑容。

孙老师朝炉子那边看一眼道,我小时候是看过铁匠干活的,年头太久印象都模糊了,我

的学生则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能否劳烦曹师傅打一件铁器给

我们看看?这也是我们田野调查,或者说“非非遗”调查的一个好机会。

曹铁匠起身,朝炉子走去。俩学生都雀跃跟随。曹铁匠用火钳夹着螺纹钢送入炉膛,烧

得通红取出两面锤打,复烧,复打,淬火之后,再打、削、磨……便见他的脑门上摔下了一

粒一粒的汗珠。

吴天放贴近他的耳朵问,为何放着空气锤不用?他答,就是想让你带来的老师和学生,

看一看最本色的打铁方式。

一根生锈的螺纹钢,眼见得在曹铁匠的手中,在火红的炉膛里,在冰冷的铁毡上,在沁

凉的水桶里……该扁的扁,该圆的圆,该尖的尖,最后出示的是一把比巴掌略长的小尖刀,

上面还做了三个圆环把手。

孙老师啧啧道,这么短的时间,完全手工制作,你们看这把刀的两条刃,简直像拷贝出

来的兄弟,觉不出有任何差别。这三个环也真是圆,如同圆规画出来的,左右两个小环又是

一对李生兄弟。这就是老铁匠的功夫!

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铁匠的一撮浓眉猛地一弹。他撩起洗不净的灰色T恤擦擦额头道,

做什么事情,一是要喜欢,二是要做出年头来。熟能生巧罢了,做够年头,你们都行,没什

么稀奇的。跟当老师年头久了,教书教得好,是一个道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

时。

孙老师问,曹师傅的孩子呢?在外上学还是工作了?

吴天放这才告诉孙老师,三年前,曹根的儿子刚刚二十出头,得了白血病。从发现到去

世,不到半年,也考虑过骨髓移植,因医生意见不一致,且要花一大笔钱,他就放弃了,以

第15页共42页

后却一直后悔,人都有些恍惚。

吴天放道,曹根原本有三次出去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没走出来或未必是坏事。乡镇

里的人如果都跑出去了,哪个来种田?就像我们今天回来,你哪里采访得到老铁匠?我在深

圳也常常想,我们出来就都对吗?他们不出来就都错吗?或者,出来也对,留下也对?

这时,两个弟子看中了这把小尖刀,说你再给打一把呗,我们一起买了。

曹铁匠两眼空虚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道,给你们打剪刀、菜刀、柴刀,都行,就是小

尖刀,不行,一把都不能从这里带走……我这三年都没有给任何客户打过小尖刀了。

迎着落日开车,吴天放戴上了墨镜,将刚抽两口的烟随手掐灭。

孙老师道,你尽快找一张他儿子的照片给我,我采访过一个做铁板浮雕的师傅,他敲的

铁板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我会叫他敲一幅曹铁匠儿子的肖像,肖像一定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尖

刀。

吴天放道,好啊,发生的费用,都算在我天放头上……一语未了,哽住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等语

句,暗示了铁匠铺的生意萧条。

B.曹根吟诵《国风•邺风•式微》一诗,但孙教授的两个弟子却不知这首诗的出处,说明

曹木根有着比较高的文化素养。

C.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根道出“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一句,表明其打铁

技艺精湛并非一日之功。

D.小说中孙老师想让铁板浮雕师傅敲一幅曹木根儿子的肖像,并且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刀,

是因为他被曹木根的打铁技术所折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边城》一样,这篇小说也不以激烈的矛盾冲突见长,其最主要的矛盾冲突一一曹根

与儿子的冲突也充满温情。

B.“小尖刀”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它是曹铁匠匠艺的具体体现,承载了人物的情感,推

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文中“复烧”“复打”“淬火”“再打”“削”“磨”等一系列动作再现了打铁的过程,

表现了曹根技艺的高超。

D.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在平实、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叙述中,塑造了

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8.吴天放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现代文阅读Γ的“材料二”中提到“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

内在特征”,请简要分析本小说体现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第16页共42页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精选汇编

教师版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更高原则

[捷克]扬•德尔达

他,一身乡下打扮,鼓鼓囊囊皱皱巴巴的衣服,手提一个沉甸甸的书包,里面装满

了古籍。对于七年级班的学生来说,他是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在学校里,他们又给他取了

一个外号一一“更高原则”。学生在听了他几堂拉丁文课之后,立即就这样称呼他了。这个

外号,不久就完全代替了他的本名。

“这个道德的……嗯……更高原则……对学生来说,就绝不允许自己有那些行为,例如抄袭

作业。”近来,他专心琢磨各种文句。尽管外界发生了一些可怕的事件,但在他的精神上都

不曾留下痕迹。可是正当他举起那永远沾着墨渍的食指,一本正经地宣布听写拉丁文的时候,

突然响起了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敲门声,校长正从将要关起来的狭窄的门缝里挤进来。校长

似乎被一种重压弄得喘不过气来,有气无力地挥手,示意学生们不必站起来。

这时,里沙内克向坐在身边的穆奇卡耳语,他想用一句玩笑话来抑制住此刻内心升

起的不安。而穆奇卡呢,一种突如其来的预感使他脸色苍白,他根本就没听到自己朋友讲的

这句玩笑话。他把蘸水钢笔放到墨水瓶里蘸了蘸,无意识地把它搁在练习簿的上端。笔在洁

白的练习簿上滚动。

“哈维尔卡……穆奇卡……里沙内克……跟我来!”校长的声音因激动而变得衰竭。“更高

原则”君准备开始听写而举起的手指,僵滞在一个不自然的状态中,他郑重地申辩说:

“校长先生,我们正准备听写拉丁文,根据更高原则……这些学生应该……”

那三个七年级生合上练习簿,惊慌地站起来。他们环视了一下同学们,所有的人也

都一下子想到了昨天在浴池里他们三人那番轻率的议论。

校长忍受不了在教室里久留,急促走到走廊。一想到缺席三名学生,“更高原则”

君带着一种孩子似的好奇心紧张地追赶校长。

通过门上的玻璃窗,可以瞧见穿着灰绿色军大衣的三个男人站在走廊上。穆奇卡以

恳求的目光环视全班,好象在一个可怕的问题上还没有做好准备,需要请求新人的提示。他

的额角上冒出一颗颗汗珠。哈维尔卡还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次,用难以自持的动作将墨水

瓶盖好,然后又回到已经抓住门柄的里沙内克那儿去。

教室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使教室里所有的七年级生悚然。因为这是1942年6

第17页共42页

月①啊。

五分钟后,“更高原则”君回到教室里。他的双腿颤抖得几乎走不到讲台。他一下

子倒在椅子上,用瘦骨嶙峋的手指支撑住他巨大而凸出的前额,以一种完全异程的啼泣声,

呜咽着:

“前所未闻的……骇人听闻的!”

稍后他终于站起来,望着惊呆了的学生们的眼睛,颤栗地说道:“你们的……你们

的……同学……被捕了……多么荒谬。”

晚七时整,街头扩音器大声播放由于赞同暗杀而被枪决的人的名单,播出了一串可

怕而明白无误的名字:哈维尔卡、穆奇卡、里沙内克。

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教员们都默默地聚集在休息室里。六月的阳光酒在会议桌上,

飞扬的尘土在阳光中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一切就象已经宣判了似的,连呼吸鄱停止了。只

有那个历史教员,从提包里掏出来一张折成四折的纸,把它摊到来子上,用他惯常的甜蜜声

音宣布说:

“诸位同事,我认为当务之急是给总督大人和莫拉维茨部长先生呈上一封效忠信。我不揣冒

昧地拟了一份。

在可怕的寂静中,他朗读了二十行。然后,他拧开钢笔,把纸摊到教师委员会里年

纪最大的一位教员面前,卑躬屈膝地求他签名。这位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了,天知道他还能干

多久呢,他用颤抖的指头夹着那张纸,仔细地念着。读完后,他把那张纸扔到桌子下面。

“我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在我临终之前,我不会说谎。”

于是决定,代替这封效忠信的是向不幸的七年级学生们发一个通告,谴责他们中干

出了这桩卑鄙事情的同学,并且将这一通告写进班级日志。

“可是老天爷,谁来执行这一决定呢?”

历史教员和某个突然的声音同时响起:“那当然是班主任啰!”

与己无关的教员们如释重负似地松了一口气。“更高原则”君沉默不语,眼神集中

于自己握起拳头后手指上鼓起的骨节。七年级班主任就是他。

七年级教室好象空无一人,“更高原则”君推开门。这些从课堂的板凳上站立起来

迎接他的学生却与昨天大不一样了。他只能从他们的轮廊从脑子里早已习惯了的他们的座次

上模糊地认出他们来。

当他坐下时,学生们就象机器似的也坐了下来。这不是一个班级,他们中的每一个

人都是孤独的,他们被恐惧的硬壳隔开来了,或许是仇恨的硬壳呢?

“同学们,”刚说了第一句,他就被哽塞得喘不过气来。他站了起来,想让心胸舒畅一下。

“同学们,”他紧靠在讲台的边沿处结结巴巴地说,“教师委员会委托我……让我……对

昨天的……不幸事件……给予正确评价……根据道德的更高原则来看……”

一下子二十双眼睛都抬起来望着他。好象这句用滥了的老话,突然间有了一种崭新

第18页共42页

而惊人的意义。他费了很大劲才喘过气来。突然,他象一个快淹死的人,唯恐话未说完就会

沉入深渊里去似的,急忙向学生们叫喊起来:

“根据道德的更高原则……我只能向你们说一句话:杀死暴君没有罪!”

就这一句话,使他从一切混乱中解脱了出来。他脑子清晰多了,他知道每一个人都

在等待他的回答,他能十分确切明晰地辨认出来他们了。很可能,正是他们中的某个人告发

了里沙内克。尽管如此,他能面对着他们中的哪一位说谎呢?在这些孩子面前,他如饥似渴

地说出从昨天起就憋在心里的一句话。他用缓慢而又平和的声调向全班学生说道:

“就是我自己……我也赞成暗杀亨德里希!”

他觉得什么都说出来了,于是转向讲台,准备写班级日志。当他刚坐下来,二十个

七年级生的头高高昂起,眼中闪烁着光芒,在他面前立正了。

(有删改)

【注】1942年5月27Il,希特勒派往总管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纳粹头子亨德里希被捷克

人暗杀。德国法西斯为亨德里希“报仇”,肆无忌惮地屠杀成千上万无辜的捷克人民。1942

年6月成了可怕的恐怖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高原则”君的书包“装满了古籍”,他“专心琢磨各种文句”,说明他专注于所教的

拉丁文课,不太关心外界的变化。

B.穆奇卡“把蘸水钢笔放到墨水瓶里蘸了蘸”后,“搁在练习簿的上端”,说明他在片刻紧

张慌乱之后终于使自己冷静了下来。

C.“与己无关的教员们如释重负似地松了一口气”,表现了在纳粹白色恐怖统治下人们的压

抑情绪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D.面对学生,“更高原则”君从“结结巴巴”到“叫喊”再到声调“缓慢而平和”,表现他

内心从混乱迟疑到沉着坚定的过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双线交织来推进情节,主线围绕“更高原则”君展开,副线叙写三位学生因赞成

暗杀法西斯头子被告密,最后惨遭杀害的悲剧。

B.从全文看,小说开头通过描写“更高原则”君的服饰、语言、外号由来乃至任教拉丁文课,

表现他的“滑稽可笑”,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C.小说设置了校长、历史教员和七十岁的老教贝等次要人物,来反衬“更高原则”君,以凸

显其勇敢无畏反抗法西斯统治的高大形象。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心理,如“眼神集中于自己握起拳头后手指上鼓起的骨节”,

暗示“更高原则”君愤慨而又无奈的心理。

(3)“更高原则”在小说中具有多重含义,请简要概括。

(4)小说以对学生的描写收尾,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第19页共42页

【分析】(I)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

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

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

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

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先

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深层含义。

(4)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解答这类题常见答题思路为:首先归纳内容,即段意:然后

看结构上的作用,看是否照应标题,呼应结尾,总结全文,明确或升华、深化中心思想等等;

最后结合主旨分析表达技巧,即艺术特色。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内容主旨、结构思路、

语言修辞。

【解答】(1)B.“说明他在片刻紧张慌乱之后终于使自己冷静了下来”错误,由“无意识

地把它搁在练习簿的上端。笔在洁白的练习簿上滚动”可知,此时是“无意识”的行为,他

内心非常慌乱。

故选:Bo

(2)C.“七十岁的老教员等次要人物,来反衬'更高原则'君”错误,由“我认为当务之

急是给总督大人和莫拉维茨部长先生呈上一封效忠信”“我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在我临终之

前,我不会说谎”可知,七十多岁的老教员宁可死也不愿意说谎,不愿意屈服法西斯。因此

属于正衬。

故选:C0

(3)由“在学校里,他们又给他取了一个外号一一‘更高原则“这个道德的……嗯……

更高原则”“根据更高原则……这些学生应该……”等句可知,“更高原则”是主人公的外

号,也是主人公的口头禅。

由“我是上/岁数的人J'。在我临终之前,我不会说谎”“根据道德的更高原则……我只能

向你们说一句话:杀死暴君没有罪!”等句可知,明知道会死亡,但是他们仍然不说谎,不

屈服,因此“更高原则”是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

由“很可能,正是他们中的某个人告发了里沙内克”“就是我自己……我也赞成暗杀亨德里

希!”可知,主人公很有可能会被高发,会被法西斯杀害,但是他依然坚守自己的良知,坚

守赞成暗杀纳粹的正义,因此,“更高原则”是坚守良知、伸张正义的精神和品格。

(4)由“当他坐下时,学生们就象机器似的也坐了下来。这不是一个班级,他们中的每一

个人都是孤独的,他们被恐惧的硬壳隔开来了”“二十个七年级生的头高高昂起,眼中闪烁

着光芒,在他面前立正了”可知,学生本来出于对白色恐怖的恐惧,变得机械、孤独,听到

老师的话后,他们昂起头,并且眼睛里有了希望的光芒,这说明老师在白色恐怖中坚守良知、

第20页共42页

伸张正义的行为,震撼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感。

“二十个七年级生的头高高昂起”“在他面前立正了”是动作描写,表现了学生对老师坚守

良知,伸张正义的行为致以崇高的敬意。

小说开头写“他,一身乡下打扮,鼓鼓囊囊皱皱巴巴的衣服,手提一个沉甸甸的书包,里面

装满/古籍……他是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这个道德的……嗯……更高原则……对学生来

说,就绝不允许自己有那些行为,例如抄袭作业”可知,“更高原则”沉溺于占籍,不受学

生爱戴;结尾写“就是我自己……我也赞成暗杀亨德里希!”,表现了主人公不惧死亡,坚

守正义的性格,情节上与前文形成了对比,人物上丰富了人物性格特征,主旨上突出了小说

的主旨一一坚守良知,伸张正义。

答案:

(1)B

(2)C

(3)主人公的口头禅和外号;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坚守良知、伸张正义的精神和品格。

(4)老师在白色恐怖中坚守良知、伸张正义的行为,震撼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正义

感和爱国情感;学生的思想和精神获得了成长,他们以高昂的头、坚定的眼神和挺立的身姿

表达对老师的支持和尊敬;寓意于形,与前文形成呼应和对比,使小说情节更完整,丰富了

人物形象,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

沈从文

许多人,围在一个床边。床是黑木的,小的,旧的床板上面,垫褥上睡了一个男子。男

子是快要死去的人了。眼睛无光,脸色惨白。

围在病人床边的,有两个女子,一个年约二十五岁,一个年纪较幼,不到十六岁。年长

的是病人的妻,年幼的则是病人的妹。

第21页共42页

年幼的女人坐到近窗处一张旧藤椅上去了,吁着气,用手掠头上的短发,在这天真的女

孩心上,对人生还似乎极其茫然,她并不忘记今夜是除夕!

远远的,可以听到爆竹声音,象打仗时枪声,断断续续。

同时较近地方却有人掷骰吆喝的声音,有锣鼓笙箫的声音可以听得出。除夕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