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1.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变得尤为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遗产不仅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还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对旅游业的响应机制。文章首先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布进行梳理,分析其地理、文化和经济特征。接着,通过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探讨这些遗产在旅游业中的利用现状及其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2.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述介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重要性。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世代相传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活方式所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概述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广泛,遍布全国各地,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原,从南方的水田到北方的旱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业文化景观。这些遗产地不仅包括传统的农田水利系统、农业种植模式,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村落布局、民居建筑、农耕节庆等。再次,分析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农业文化遗产地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发展乡村旅游、体验农业生活的宝贵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和体验,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探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和人为破坏。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的双赢。3.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特征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这些遗产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在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的地区,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珠江流域等。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因此保存了大量的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的分布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例如,在水资源丰富的江南水乡,发展了一系列与水利工程相关的农业文化遗产,如灌溉系统、水车等。而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则形成了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农业文化遗产,如梯田、坎儿井等。再者,农业文化遗产的分布也受到历史时期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结构、技术水平和文化观念的差异,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例如,一些地区可能因为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文化交流而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和农业技术。农业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还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开发程度有关。一些经济较为发达、旅游业较为兴旺的地区,其农业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也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但可能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导致这些遗产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特征还体现在其多样性和综合性上。不同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技术、农业工具等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农耕节庆、民间传说、农业谚语等。这些遗产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景观。4.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现状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因其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这些地区不仅展现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如梯田耕作、稻鱼共作等,还包含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例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以其壮丽的梯田景观和哈尼族独特的农耕文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在旅游开发模式上,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主要采取了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展示传统农业生产过程、提供农事体验活动、举办文化节庆等方式,吸引游客参与和体验。例如,浙江青田稻鱼系统通过举办“稻鱼节”,让游客亲身体验稻鱼共作的农耕文化和当地的生活方式。目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市场主要面向国内游客,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感兴趣的游客。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也开始对这些地区产生兴趣。随着健康旅游和绿色旅游的兴起,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旅游发展为农业文化遗产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一方面,旅游活动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另一方面,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造成破坏。如何平衡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强化规划与管理: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游客体验质量。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加强宣传与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确保在促进旅游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和传承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5.旅游响应策略与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旅游经营者应寻找保护环境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平衡,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包括避免过度利用受保护的自然景区、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以及水资源等。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在旅游景点开发之前,应进行充分的环境评估,并制定合适的保护措施。例如,使用环保材料进行建筑,推广节能环保设备,控制人流,以及妥善处理废弃物和污水等。推广本地文化:当地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国家或地区的特殊财富。通过推广本地文化,不仅可以增加当地社会的文化自豪感,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更深入的旅游体验,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当地人才:旅游业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员工。支持当地员工的培养和成长,可以提高他们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文化保护区:为了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可以建立文化保护区。这有助于保护古迹或其他文化景点,同时也为旅游业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促进文化传承:通过支持非遗传承人、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业的内容,还可以增强游客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通过综合运用上述策略,可以实现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响应和可持续发展,使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社会和文化。6.结论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旅游业的响应,得出以下几点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这些遗产不仅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和农耕智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GIS空间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遗产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集聚性,特别是在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地区,如江南水乡、西南山地等。农业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响应呈现出积极态势。旅游活动不仅促进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发现成功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项目能够有效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凝聚力,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过度商业化、环境污染和社区参与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本文建议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强化社区参与,确保旅游活动与遗产保护相协调。本文提倡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其价值,为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建议政府、社区、旅游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健康发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总体而言,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响应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能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做出贡献。这个结论段落总结了文章的主要发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展望,体现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参考资料:中国,作为世界上农业文明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代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智慧和技艺,同时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将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地域性: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以及水资源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各有特色。例如,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农业、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长江中下游的水稻种植等,都充分体现了地域性的特点。多样性: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这使得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从平原到山地,从沙漠到湿地,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都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文化传承性: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产物,更是文化的载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如节气、习俗、信仰等,这些都在农业文化遗产中得到了体现。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影响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首要因素。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发展方向,从而影响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社会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也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也在不断演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演变和分布。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影响农业文化遗产的另一重要因素。我国各地区独特的农耕文化、习俗和信仰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影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分布。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的农业政策、土地政策等都会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产生影响。例如,土地改革政策、农业现代化政策等都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布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政策因素等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分布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制定保护措施和发展策略。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共同推动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其目的是交流经验,增进交流,研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基本信息会议名称(中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会议名称(英文):InternationalForumonGIAHS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GIAHS)保护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已成为GIAHS保护试点国家之间沟通、交流、协作、学习的重要平台,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2011年年会基本信息开始日期:2011-06-09结束日期:2011-06-12所在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在城市:北京市东城区具体地点:北京蟹岛(1)分享和评价试点国家在GIAHS项目实施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5)GIAHS试点及候选地介绍与农产品展览。论坛期间,还将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研讨会,并安排于6月12日前往张家口宣化古葡萄园(GIAHS候选点)进行实地考察。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度不断提高,世界遗产的数量和类型也在不断扩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本文将介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意义以及分布情况,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新兴的文化遗产类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技术和农业文化。这些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对于研究人类农业文明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认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旨在加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全球各地,其中包括中国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意大利的皮埃蒙特葡萄酒产区、日本的近江牛等。这些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代表着不同的农业文化和技术。例如,中国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是世界著名的农业文化遗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意大利的皮埃蒙特葡萄酒产区则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种植技术,其葡萄酒酿造技术更是传承了数百年。活态性:这些遗产是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具有活态性。可持续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和传承的,以保证其永久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综合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技术和农业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这些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保护濒临灭绝的农业物种和技术,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它们也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滋养。总结来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具有独特性、活态性、可持续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它们不仅代表着人类农业文明的卓越成就,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加强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文化瑰宝。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简称GIAHS),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023年11月,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和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当月,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22项,数量保持世界首位。在许多国家,一代代农民、牧民、林农和渔民以多样化的物种及其相互作用为基础,利用适用于当地条件的独特的管理实践和技术,创造、发展并保持着一些专门的农业系统和景观,通过反复试验,不断调整着捕鱼、耕作和放牧的方式,既保护了环境,又获得了收益。这些建立在当地动态知识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农业系统巧夺天工的,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美学景观,维持了具有全球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和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而且最重要的是为人类持续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了人类的生计安全和生活质量。这种农业系统或农-林-牧系统,在人口密集地区或者由于某种原因需要建立复杂的、具有创新性的资源利用和管理途径的地区很容易发现,这些原因包括地理隔绝、生态脆弱、政治边缘化、自然资源短缺和/或极端气候条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不仅反映了丰富且通常是独特的种内和种间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而且反映了生态系统和生态景观的多样性。这些系统出现于古代农业文明中,其中一些与驯化植物和动物的起源地或多样性密切相关,因此其保护就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这些农业系统的恢复能力与适应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以适应诸如自然环境、新技术、社会条件与政治形势的变化,以保障食物与生计安全和缓解风险。人类管理策略的动态变化,使得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可以适应技术与文化创新、代际之间传承以及与其他社区和其他生态系统之间交换的变化。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的知识与经验的不断积累,是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重要资源,需要保护和发扬,同时也需要发展。当今技术、文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威胁着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及其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环境基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高度关注农业生产能力、专业化水平和全球市场,而忽视了相关的外部性与适应性管理的策略,导致全面忽视对这些多种多样、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系统的研究和发展的支持。生存的压力阻碍了农民的创造性,迫使他们采用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实施农业专业化生产,引进外来物种等。严重的基因污染、相关知识体系和传统文化的丧失以及重要的全球性遗产传承断裂的风险,并可能将社区拖入到贫穷和社会经济动荡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这些农业生产系统应对所面临的威胁,那么GIAHS将难以避免世界上无数的农村社区消失于工业化、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中的厄运。GIAHS项目的提出和实施适逢其时,因为当前各国和国际社会正致力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承认农民和原住民对于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体系方面的贡献,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于这一自然与文化综合遗产的关注。GIAHS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表现在从动植物遗传资源到景观的不同尺度水平上。通过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农民们甚至可以通过较低水平的技术,利用有限的资源,就可以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并长期保持较为稳定的产量,获得最大的收益。这种生产技能还促进了饮食结构的多样化。当地农民所栽培的许多植物都是世代相传的本土品种,这些品种经过多年的选择,具有所需要的生产性状。与现代所选育的品种相比,这些本土品种具有更高的遗传异质性,能够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对于本土动物品种也是如此,这些被驯化了数百年的品种能够满足当地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特征的农业生产系统中,还包含营养丰富的植物、捕食昆虫的动物、授粉动物、固氮和分解氮的细菌,以及大量具有各种有益生态功能的其它有机物。许多这类农业生态系统还为野生动物(包括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显然,传统的农业生产通常包括了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多种利用方式,农耕地与其相邻的栖息地通常被有机地结合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之中。采用极少使用化学物品的传统种植方式,产生了多种多样、高度异质的生态景观,甚至可能比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异质程度还要高。事实上,作物生产、畜禽养殖和相邻的栖息环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农民们在其中有序进行着植物采集、鱼类捕捞、畜禽养殖和作物生产等活动。这些结构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景w观,只有通过系统整体的途径,通过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并以当地人民的传统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的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遗产类型,GIAHS与其他世界遗产类型相比,有着显著区别:一方面,它是一类专属于农业的遗产类型;另一方面,GIAHS是一种更加注重人地和谐的活态的、复合型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项目负责人曾对此作过准确界定:“GIAHS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它不仅是杰出的景观,对于保存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持可恢复生态系统和传承高价值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也具有重要作用。与以往的单纯层面的遗产相比,GIAHS更强调人与环境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按照定义及粮农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典型的GIAHS包括:①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②以玉米和块根作物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③以芋头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④游牧与半游牧系统;⑤独特的灌溉和水土资源管理系统;⑥复杂的多层庭园系统;⑦狩猎—采集系统。在项目准备阶段,6个国家5种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被选为首批保护试点,后又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增加了另外两个国家的传统农业系统。按照粮农组织的计划,将逐步建立起100~150项保护试点在内的GIAHS保护网络。更重要的是,该项目旨在利用这些GIAHS试点开发出一种基于适应性管理的保护计划,以在此基础上,探索该系统的经济可行性,确定日益显著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经济与环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保护小型农户或以传统的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结构和本土社区的权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GIAHS)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下,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于2002年发起的一个大型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该项目将努力促进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对当地农民和少数民族关于自然和环境的传统知识和管理经验的更好认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应对当代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促进可持续农业的振兴和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按照项目设计,将在世界范围内陆续选择符合条件的传统农业系统进行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的示范。一般而言,这些农业生产系统是农、林、牧、渔相结合的复合系统,是植物、动物、人类与景观在特殊环境下共同适应与共同进化的系统,是通过高度适应的社会与文化实践和机制进行管理的系统,是能够为当地提供食物与生计安全和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系统,是在地区、国家和国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系统,同时也是目前快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威胁的系统。2005年,粮农组织在6个国家选择了5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保护试点,截至2013年1月被列为保护试点的共有19个,分布在11个国家。分别是:秘鲁的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智利的智鲁岛屿农业系统,菲律宾的伊富高稻作梯田系统,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的绿洲农业系统,坦桑尼亚的草原游牧系统和农林复合系统,肯尼亚的草原游牧系统,日本的能登半岛乡村景观和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印度的藏红花种植系统和科拉普特传统农业系统,中国的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和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在敖汉旗)。从国际上看,通过研究与试点,已经在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保护与利用途径探索、保护理念与经验推广、遗产地文化自觉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粮农组织的财委会、农委会和理事会上,都将推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写入会议文件中,并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推进。2022年5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国际部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秘书处获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周年纪念活动将于10月27日至28日在罗马举行。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之一,并在项目执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首批保护试点。之后,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加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编制完成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国家行动框架》和试点保护与发展规划,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和论坛、培训等多种形式,指导试点地区进行项目实施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粮农组织的高度赞赏,也为其他试点国家提供了经验。2012年10月2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会见来访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先生一行时,将加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合作作为重要建议,写入《合作备忘录》中。2014年初,农业部在京成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立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由农业、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相关领域25位院士、专家组成。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出席成立大会并致辞,为与会专家颁发聘书。特别是在试点示范与推广方面,我国通过开展培训、生产标准化、市场开拓、种养殖技术与产品加工服务、示范户带动、基础条件改善、科学研究、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提高了干部和群众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保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稻鱼文化,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国内外的知名度,带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此同时,许多地区积极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积极开展申报工作。截止2013年10月,我国共有8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两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这8个分别是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两个试点分别是陕西佳县古枣园、江苏兴化垛田。2014年4月29日,联合国粮农组合新评选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又增加了三个中国项目: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江苏兴化的垛田传统农业系统、陕西佳县的古枣园。中国这次申报三个项目,全部入选。至此,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的项目全世界仅31个。中国占11个,位居各国之首。农业部于2012年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工作,目前已经确定了20个候选地,这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