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_第1页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_第2页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_第3页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_第4页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1、前言根据您的要求,我可以为您构建一个模拟的“前言”段落,但这不是《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的实际内容,而是一个虚构的例子。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冠状动脉疾病的防治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技术不断进步,疗效显著,已成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本指南旨在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为临床医生PCI治疗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我们组织了国内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专家,通过广泛的文献综述和临床实践分析,为本指南形成建议。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我国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具体特点和临床实践的实际情况,力求使指南的内容更贴近临床,为患者服务。同时,我们也强调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鼓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该指南的发布不仅有助于规范和提高我国PCI治疗的质量和水平,也促进了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发展。我们期待这一指南成为心血管医生的有力助手,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出积极贡献。2、基本知识和适应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使用导管插入术在冠状动脉内进行的微创诊断和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使用专门设计的导管和仪器在冠状动脉内进行操作,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状态,缓解心肌缺血,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PCI技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多种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使用。稳定性心绞痛: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PCI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状态,缓解心肌缺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急性心肌梗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可以快速开放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心肌坏死面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对于这些患者,PCI可以降低心肌缺血的风险,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慢性完全闭塞性疾病:对于慢性完全闭塞症患者,PCI可以打开闭塞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血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PCI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冠心病患者都适合PCI治疗。在选择PCI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变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合并症等因素。同时,PCI治疗也带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3、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确保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顺利进行的关键步骤。充分的准备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术前准备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患者健康评估、危险因素管理、术前教育、心理支持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健康评估:医生将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脏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PCI手术。风险因素管理:医生会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等,并根据需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术前教育:医生和护理人员将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手术的目的、步骤、潜在风险和预期的恢复过程,以确保患者对手术有足够的了解和准备。心理支持:术前焦虑和紧张是常见的,医务人员会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保持积极的态度。实验室检查: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血液检查、心电图、胸部X光片等,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合手术。禁食和药物管理:根据医院规定,患者在手术前可能需要禁食和饮酒一段时间。同时,医生将指导患者如何管理手术前需要继续或停用的药物。术前准备指导:医务人员将指导患者进行术前个人卫生准备,如洗澡、换衣服等,并确保患者在手术前处于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4、外科手术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以评估心脏功能和冠状动脉状况。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解释手术过程、潜在风险和预期结果,并获得知情同意。导丝和导管通过穿刺点引入血管,逐渐推进到冠状动脉的开口处。可能需要特殊的导管和导丝形状来适应不同的血管方向和病理条件。通过充气泵给气球充气,使其膨胀,从而使狭窄的血管膨胀。如果血管狭窄严重,可能需要在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以保持血管畅通。支架通过导管输送到预定位置,然后释放,将其永久留在血管内以支撑它。患者将被送往康复室进行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和穿刺点。根据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其他药物,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鼓励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以促进康复并防止血管狭窄复发。5、术后管理术后管理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确保患者在成功手术后顺利康复,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监测与观察:术后患者应进行连续心电图监测,观察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或渗出。药物治疗:术后患者通常需要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剂、他汀类药物等,以保持冠状动脉通畅,防止血栓形成和斑块进展。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类型。康复锻炼:在术后恢复期,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逐渐增加。心理干预:PCI手术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一定影响,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术后应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随访和随访:术后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和随访,以了解其病情和治疗结果的变化。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随访计划,包括随访的时间和内容。术后管理是PCI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以确保手术结果的最大化。同时,还应重视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疾病康复。6、的特殊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非手术方法。它通常用于治疗心绞痛或预防心肌梗死。PCI的常见技术包括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在特殊应用中,PCI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对于患有复杂病变、多血管疾病或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个性化的治疗策略。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需要特别考虑并发症的风险和治疗的长期效果。7、质量控制和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其质量控制和评价对确保患者安全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不断提高我国PCI治疗的质量,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质量控制是确保PCI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步骤。我们需要为参与PCI治疗的医务人员提供严格的资格认证和培训,以确保他们拥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操作程序和程序,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和操作要求,减少人为错误和操作错误的发生。我们还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PCI治疗设备、仪器和药物,以确保其稳定的性能、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客观评价PCI治疗的质量,我们需要设定一系列合理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通过定期监测和分析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提高PCI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鼓励患者和医务人员积极参与质量评估工作,并及时反映治疗过程中的问题和意见。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分析,为提高治疗质量提供依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治疗计划、操作流程和管理系统,以提高PCI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PCI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质量控制和评价是提高PCI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效果,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安全的医疗服务。8、培训与教育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建立一个全面的PCI培训和教育系统至关重要。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应侧重于PCI的基本理论知识、手术技术和术后并发症的管理。通过定期组织理论课程和实际操作培训,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PCI技术,提高手术成功率。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邀请心血管医学、外科、影像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PCI培训,形成多学科协同教学模式,提高培训效果。推广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国内外PCI领域的学术会议、研讨会和继续教育课程,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同时,建立PCI培训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对培训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培训质量。通过宣传PCI知识,我们旨在提高公众对PCI技术的认识和信任,为其普及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加强PCI培训教育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为PCI技术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9、结论和建议通过对当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研究和临床实践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优化患者选择:在接受PCI治疗之前,应对患者的临床状况、冠状动脉疾病特征和预期治疗结果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合理应用治疗指征。强调多学科团队合作:PCI治疗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手术技术的进步,还需要心脏病学、影像学和护理等多学科团队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实现对患者治疗的全面管理。持续技术创新:鼓励医护人员关注和应用最新的干预技术和仪器,如药物洗脱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等,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严格的术后管理:术后应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计划,并注意患者的心脏康复,以降低再狭窄和再次干预治疗的风险。加强数据收集和研究:建立和完善PCI治疗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临床研究,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增强他们对冠心病及其治疗的了解,促进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投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PCI治疗的普及率和可及性。通过上述建议的实施,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我国PCI治疗的整体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医疗服务,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做出更大贡献。参考资料: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实用指南,详细阐述其背景、现状、具体操作、注意事项、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包括将导管插入冠状动脉,以扩张狭窄或阻塞的血管,从而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PCI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在设备、技术和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当代心脏病学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由于其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潜在的并发症风险,规范和优化PCI治疗流程尤为重要。本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PCI治疗过程建议。患者在接受PCI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影像学和生理学评估,以确定病变程度和预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手术技术、药物选择和术后随访。同时,指南还强调了围手术期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对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的重要性。该指南建议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计划,并评估他们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PCI治疗指南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的效果。通过比较不同指南的建议,我们可以发现标准化PCI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严格遵循指南的处理流程和操作标准;其次,应注意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应盲目应用指南;第三,要加强医患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期望,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总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不仅为PCI治疗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而且突出了PCI治疗在当代心脏病学中的重要作用。该指南的实际应用将有助于提高PCI治疗的整体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多方面的。例如,如何进一步优化PCI手术的技术和程序;如何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何降低PCI治疗并发症的风险等,希望本指南能成为医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起点,共同推动PCI治疗技术的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指使用心导管技术清除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1844年,伯纳德首次将导管插入动物的心脏。1929年,德国医生Forssmann首先通过他的肘部静脉插入导管,并通过上腔静脉将其插入右心房。他还拍摄了医学史上第一张心导管胸部X光片,开创了人类心导管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先后进行了右心导管插入术和左心导管入术。1953年,Seldinger建立了经皮血管穿刺技术,结束了需要血管切开的介入手术的历史。1958年,Sones在主动脉造影过程中无意中将导管插入右冠状动脉,并注射造影剂以增强右冠状动脉造影。这一意外而危险的事件成为现代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开端。1967年,Judkins利用股动脉穿刺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了这项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来自德国的Gruentzig于1977年首次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随后,PTCA技术从欧洲迅速推广到美洲,适应症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工业产品也迅速发展,各种手术设备(如导管和球囊)不断改进,以适应不同病变的治疗。1986年,Puol和Sigmart将第一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人体。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可显著减少PTCA中的再狭窄,并可处理夹层和急性血管闭塞,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又一里程碑。2003年,药物洗脱支架(DES)投入临床,显著降低了支架的再狭窄率,开创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新时代。介入治疗是缓解有广泛心肌缺血证据的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提倡早期干预治疗。高危患者主要包括:复发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或在充分药物治疗期间活动耐受性低;心肌酶指标升高;心电图新出现ST段压低;心力衰竭或二尖瓣反流或现有反流恶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6个月内接受介入治疗;已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打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尽可能挽救垂死的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死亡的风险,改善长期预后。根据患者就诊的时间和不同的初始治疗,实施了不同的策略:(1)直接PCI: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12小时内进行PCI,以直接激活IRA。直接PCI可以及时、有效和持续地激活IRA。建议将“进入气球打开”的时间控制在90分钟以内。对于12小时内(尤其是3-12小时内)的患者,特别是有溶栓禁忌症的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行直接PCI。对于确诊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仍有缺血、心功能障碍、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严重心律失常症状的患者,也建议直接PCI。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时间可以延长到36小时。对于诊断时间超过12小时且无缺血症状的患者,不建议进行PCI。(2)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果第一家医院不具备直接经皮冠状静脉介入治疗的条件,且患者不能立即进行溶栓治疗,则将其转诊至符合直接经皮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3)补救性PCI:溶栓失败后,IRA保持闭塞,由IRA进行PCI。(4)促进PCI:在发病12小时内,计划接受PCI的患者应计划在PCI手术前提前使用溶栓或抗血小板药物,以尽快打开IRA。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使用股动脉或桡动脉入路,将导管引导至待扩张的冠状动脉,然后沿着导丝将相应尺寸的球囊输送至狭窄的节段。根据病变特点,以适当的压力和时间扩张,达到缓解狭窄的目的。然而,单纯PTCA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和再狭窄发生率更高。急性闭塞更常见于术后24小时内,发病率为3%-5%,可导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再狭窄一般发生在手术后6个月内,发生率为25%-50%。患者可能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可能需要进行血运重建。由于上述限制,目前很少单独使用。在冠状动脉狭窄段放置由不锈钢或合金材料制成的具有间隙的网状支架,以支撑血管壁并保持血液流动,可以减少PTCA后血管的弹性收缩,并阻断PTCA可能引起的剥离,大大减少PTCA手术中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然而,由于支架放置部位子宫内膜的增殖性变化,支架内的术后再狭窄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早期应用裸金属支架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率为20%-30%。药物洗脱支架(DES)在裸支架的金属表面添加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涂层和药物。植入后,平滑肌的增殖受到抑制,进一步减少了再狭窄(低于10%)。然而,DES延迟血管内皮化,导致支架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更高。冠状动脉旋转研磨是一种基于选择性切割原理,使用橄榄形金刚石颗粒旋转研磨头去除纤维化或钙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选择性切割技术,不切割弹性组织和正常冠状动脉。主要用于严重狭窄和严重钙化的病变。使用负压吸引导管从冠状动脉抽取血栓。常用于血栓性病变或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它是在气球上纵向安装3-4个微型叶片。当球囊开始扩张时,刀片将血管狭窄部位的增殖组织切割成3-4个部分,然后球囊完全扩张受影响的区域。主要用于支架内有再狭窄或纤维组织增生的病变。其他:准分子激光整形手术、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等。可用于治疗支架再狭窄,但临床应用有限。股动脉路径:股动脉相对较大,穿刺成功率较高。缺点是术后卧床时间长,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如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腹膜后血肿等。桡动脉径路:术后压迫时间短,无需卧床休息,与股动脉径路相比,患者的不适感较少,并发症较少,已逐渐成为PCI治疗的首选路径。阿司匹林:手术前3-5天开始服用,每日100-300mg。术后每日100mg,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手术前4-6天每天服用75mg,或手术前6小时负荷300mg。手术后,根据支架的类型和患者的个人情况,每天服用75mg,持续1个月至1年。目前仍有一些同类型的抗血小板新药在研发中,包括普拉格雷、替卡格雷等。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包括阿珠单抗、依替尼和替罗非班。所有这些都是静脉注射药物。冠状动脉痉挛:在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持续的局部或弥漫性收缩会导致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发病率在1%到5%之间。冠状动脉痉挛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造影剂或器械操作引起的。冠状动脉痉挛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也可能出现明显的缺血性症状,如胸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当冠状动脉痉挛发生时,可以向冠状动脉注射硝酸甘油或钙拮抗剂。冠状动脉穿孔:相对罕见,但危害严重。表现为造影剂渗入心包,严重者可导致心包出血和心包填塞。大多数冠状动脉穿孔与介入手术有关,如导丝穿透血管壁;旋转研磨会对血管壁组织造成损伤;球囊的过度膨胀会导致血管壁的过度拉伸。冠状动脉血管扭曲、钙化、成角或闭塞也容易导致手术中的冠状动脉穿孔。妇女、老年人、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也是冠状动脉穿孔的高危因素。冠状动脉夹层:常见于球囊扩张前病变,是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在造影成像过程中表现为管腔内可见的填充缺陷、造影剂滞留在管腔外或可见的子宫内膜斑块。急性冠状动脉闭塞:PCI期间或之后冠状动脉血流受阻或减慢。它是PTCA时代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应用支架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分为急性血栓(术后24小时内)、亚急性血栓(手术后24-30天)、晚期血栓(手术前30-1年)和极晚期血栓(术前1年以上)。缓慢回流或无回流:指PCI过程中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已缓解,但远端正向血流明显减慢或丢失,心肌细胞灌注无法维持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它可能是由远端微血管的血栓形成或斑块碎片栓塞引起的。外周血管并发症:通过股动脉穿刺可见的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出血、血肿、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桡动脉通路的可见并发症包括桡动脉痉挛、闭塞、前臂血肿、局部出血和骨筋膜室综合征。9出血并发症:由于PCI前后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术中需要静脉注射肝素抗凝,因此围手术期出血是PCI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穿刺部位出血、胃肠道出血,甚至脑出血。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应合理使用抗血栓药物,纠正可逆的危险因素,并尽可能采取预防措施。造影剂肾病:使用含碘造影剂后,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肾脏损伤,发病率低于5%。通常在手术后2-3天内出现,表现为与使用造影剂前相比,血清肌酐水平增加25%或5mg/dl。大多数病例可以自行康复,罕见的不可逆肾损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指使用心导管技术清除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1844年,伯纳德首次将导管插入动物的心脏。1929年,德国医生Forssmann首先通过他的肘部静脉插入导管,并通过上腔静脉将其插入右心房。他还拍摄了医学史上第一张心导管胸部X光片,开创了人类心导管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先后进行了右心导管插入术和左心导管入术。1953年,Seldinger建立了经皮血管穿刺技术,结束了需要血管切开的介入手术的历史。1958年,Sones在主动脉造影过程中无意中将导管插入右冠状动脉,并注射造影剂以增强右冠状动脉造影。这一意外而危险的事件成为现代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开端。1967年,Judkins利用股动脉穿刺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了这项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来自德国的Gruentzig于1977年首次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随后,PTCA技术从欧洲迅速推广到美洲,适应症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工业产品也迅速发展,各种手术设备(如导管和球囊)不断改进,以适应不同病变的治疗。1986年,Puol和Sigmart将第一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人体。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可显著减少PTCA中的再狭窄,并可处理夹层和急性血管闭塞,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又一里程碑。2003年,药物洗脱支架(DES)投入临床,显著降低了支架的再狭窄率,开创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新时代。介入治疗是缓解有广泛心肌缺血证据的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提倡早期干预治疗。高危患者主要包括:复发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或在充分药物治疗期间活动耐受性低;心肌酶指标升高;心电图新出现ST段压低;心力衰竭或二尖瓣反流或现有反流恶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6个月内接受介入治疗;已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打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尽可能挽救垂死的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死亡的风险,改善长期预后。根据患者就诊的时间和不同的初始治疗,实施了不同的策略:(1)直接PCI: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12小时内进行PCI,以直接激活IRA。直接PCI可以及时、有效和持续地激活IRA。建议将“进入气球打开”的时间控制在90分钟以内。对于12小时内(尤其是3-12小时内)的患者,特别是有溶栓禁忌症的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行直接PCI。对于确诊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仍有缺血、心功能障碍、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严重心律失常症状的患者,也建议直接PCI。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时间可以延长到36小时。对于诊断时间超过12小时且无缺血症状的患者,不建议进行PCI。(2)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果第一家医院不具备直接经皮冠状静脉介入治疗的条件,且患者不能立即进行溶栓治疗,则将其转诊至符合直接经皮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3)补救性PCI:溶栓失败后,IRA保持闭塞,由IRA进行PCI。(4)促进PCI:在发病12小时内,计划接受PCI的患者应计划在PCI手术前提前使用溶栓或抗血小板药物,以尽快打开IRA。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使用股动脉或桡动脉入路,将导管引导至待扩张的冠状动脉,然后沿着导丝将相应尺寸的球囊输送至狭窄的节段。根据病变特点,以适当的压力和时间扩张,达到缓解狭窄的目的。然而,单纯PTCA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和再狭窄发生率更高。急性闭塞更常见于术后24小时内,发病率为3%-5%,可导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再狭窄一般发生在手术后6个月内,发生率为25%-50%。患者可能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可能需要进行血运重建。由于上述限制,目前很少单独使用。在冠状动脉狭窄段放置由不锈钢或合金材料制成的具有间隙的网状支架,以支撑血管壁并保持血液流动,可以减少PTCA后血管的弹性收缩,并阻断PTCA可能引起的剥离,大大减少PTCA手术中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然而,由于支架放置部位子宫内膜的增殖性变化,支架内的术后再狭窄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早期应用裸金属支架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率为20%-30%。药物洗脱支架(DES)在裸支架的金属表面添加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涂层和药物。植入后,平滑肌的增殖受到抑制,进一步减少了再狭窄(低于10%)。然而,DES延迟血管内皮化,导致支架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更高。冠状动脉旋转研磨是一种基于选择性切割原理,使用橄榄形金刚石颗粒旋转研磨头去除纤维化或钙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选择性切割技术,不切割弹性组织和正常冠状动脉。主要用于严重狭窄和严重钙化的病变。使用负压吸引导管从冠状动脉抽取血栓。常用于血栓性病变或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它是在气球上纵向安装3-4个微型叶片。当球囊开始扩张时,刀片将血管狭窄部位的增殖组织切割成3-4个部分,然后球囊完全扩张受影响的区域。主要用于支架内有再狭窄或纤维组织增生的病变。其他:准分子激光整形手术、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等。可用于治疗支架再狭窄,但临床应用有限。股动脉路径:股动脉相对较大,穿刺成功率较高。缺点是术后卧床时间长,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如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腹膜后血肿等。桡动脉径路:术后压迫时间短,无需卧床休息,与股动脉径路相比,患者的不适感较少,并发症较少,已逐渐成为PCI治疗的首选路径。阿司匹林:手术前3-5天开始服用,每日100-300mg。术后每日100mg,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手术前4-6天每天服用75mg,或手术前6小时负荷300mg。手术后,根据支架的类型和患者的个人情况,每天服用75mg,持续1个月至1年。目前仍有一些同类型的抗血小板新药在研发中,包括普拉格雷、替卡格雷等。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包括阿珠单抗、依替尼和替罗非班。所有这些都是静脉注射药物。冠状动脉痉挛:在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持续的局部或弥漫性收缩会导致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发病率在1%到5%之间。冠状动脉痉挛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造影剂或器械操作引起的。冠状动脉痉挛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也可能出现明显的缺血性症状,如胸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当冠状动脉痉挛发生时,可以向冠状动脉注射硝酸甘油或钙拮抗剂。冠状动脉穿孔:相对罕见,但危害严重。表现为造影剂渗入心包,严重者可导致心包出血和心包填塞。大多数冠状动脉穿孔与介入手术有关,如导丝穿透血管壁;旋转研磨会对血管壁组织造成损伤;球囊的过度膨胀会导致血管壁的过度拉伸。冠状动脉血管扭曲、钙化、成角或闭塞也容易导致手术中的冠状动脉穿孔。妇女、老年人、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也是冠状动脉穿孔的高危因素。冠状动脉夹层:常见于球囊扩张前病变,是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在造影成像过程中表现为管腔内可见的填充缺陷、造影剂滞留在管腔外或可见的子宫内膜斑块。急性冠状动脉闭塞:PCI期间或之后冠状动脉血流受阻或减慢。它是PTCA时代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应用支架后,急性冠状动脉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