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前模拟试卷(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
的位置上,并将答题卡上的考号、科目、试卷类型涂好。
2、选择题的作答:用2B铅笔把答案标号按答题卡顺序在答题卡上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的作答: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卷纸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不能写在试题卷上,不按
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卷纸、作文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
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
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
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
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
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
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
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
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
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
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
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
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
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
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
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
1
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
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
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的事物
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这种智能是有方法培养
锻炼的,但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力、智能都是在低层次,
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但还远不
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
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
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有
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
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
目前,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质上去探讨培养智
慧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回答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智慧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话,那小娃娃就
能有智慧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智慧是神授的吗?我们也不信这种鬼话。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
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了解客观规律。人
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智慧作为现象,不可能是孤
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他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以我
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
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这里讲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有两个
特征:一是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二是开放、不断生长发展。
以上所说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了人类现在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规律的全部精华,它就是智慧的泉源,而
这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难道还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吗?因此结论是:要有智慧就必
须懂得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2
(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其前提是人类通过官能在实践中不断获取感性认知。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只有通过实践检验为真理的认识,才能指导我们去科学地改造世界。
C.人脑活动有层次高低之分,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机灵等处在低层次,而智慧则处在更高的层次。
D.那些看上去很迟钝的人,其实大智若愚,他们不愿意去思考一般问题,但善于考虑深邃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
B.人们利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实践,只要成功了,就证明这个认识就是正确的,反之就证明它是错误的。
C.钱学森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具有开放性,在不断地生长发展。
D.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就能掌握所有的客观规律,获得智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吃一堑,长一智。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D.从斗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斗争。
4.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慧?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
5.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
对此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马格比的小堂信
【英】狄更斯
我是马格比的小堂信,这就是我的身份。
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吗?多么可怜!但我想你明白,你应当明白。瞧这儿,我是马格比车站饮食店的伙计,
我们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
这是个快活的场所!真的,我们是马格比的模范餐室。我本人原来对顾客也客客气气,但我们的老板娘一
下子把我改造好了。
3
这真是个逍遥自在的地方!我认为,我们饮食业者在整个铁路线上,是唯一真正享有独立自主地位的。只
有在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当然,我这是指我们大不列颠),饮食业才合乎养生之道,对顾客的口腹之欲发挥
了如此显著的节制作用。有一个彬彬有礼的外国人,摘下帽子,要求我们的老板娘和女士们给他“一小杯白兰
地",她们只是透过他望着他背后的铁路,毫无反应,他只得亲自动手,大概这是他本国的习惯,这可不得了,
我们的老板娘顿时怒火直冒,来不及搽发蜡,便竖起眼睛,劈手夺下了盛酒器,喊道:“放下!不准自己动手!”
外国人吓得脸色发白,耸起肩膀惊呼道:“我的上帝!这是怎么回事?"我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些外国佬,我们
的老板娘才想上法国实地考察,看看那些吃青蛙的家伙怎么经营饮食业,好做个比较,明确认识到勇敢之岛和
自由之土的饮食业如何出类拔萃。我们几个女招待,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一致表示反对,因为正
如她们每人说的,尽人皆知,除了英国,没有一个国家精通做生意的门槛。既然如此,何必自找麻烦,要证明
业已证明的真理?然而老板娘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买了一张船票,动身走了。
斯尼夫是嗤夫太太的丈夫,是我们店里一名无足轻重的正式职工。有时我们忙得不可开交,便让他拿着开
塞钻站在柜台后面;但是只要应付得了,从不请他帮忙,因为他对顾客低声下气,实在叫人受不了。几个女招
待对他很不客气,看到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便把东西从他手上拍掉;看到他卑躬屈节打算
回答顾客的问题,便把他的话打断,不让他往下说。这样,她们弄得他老是眼泪汪汪的,仿佛他没有把芥末撒
进三明治,却撒进了自己的眼睛。
我们的老板娘出国考察期间,店务便由嗤夫太太负责。她常把顾客弄得哭笑不得,真是妙不可言!
老板娘回来了,据说,带回了不少骇人听闻的信息,她宣布,在一星期中生意最清淡的时刻,在梳洗室报
告她出国考察的见闻。
梳洗室布置得庄严肃穆。两个学员用花在墙上布置了三组花纹,一组的文字是:“英国永远不向外国学习!”
另一组是:"不让顾客得逞!”还有一组是:"这是我们饮食业的大宪章。”整个设计华丽美观,可以与舒坦的心
情互相媲美。
老板娘登上了庄严的讲台,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喷夫小姐和吹夫小姐坐在她的脚边。她们后面,一般人
不易看到的地方,是一位小堂信,那便是在下。
老板娘板着脸,向周围扫视了一眼,问道:"斯尼夫在哪里?”
嗤夫太太当即答道:“我想最好还是别让他参加。他是一头蠢驴。”
老板娘赞同道:“他的确是一头蠢驴。但正因为这样,不是更加应该对他加强教育吗?”嗤夫太太说道:"可
惜什么教育对他也不起作用。”
但老板娘自有主张:“以西结,叫他进来。”
我把他叫了进来。这家伙垂头丧气的,一进屋便遭到了众人的呵斥,因为他仍随身带着开塞钻。他辩解说
这是"习惯力量”。
4
"力量!"嗤夫太太道,"我的上帝,请你别再谈什么力量。听着!站在这儿别动,把背靠在墙上。”老板娘
开始道:“我本来不打算讲那些令人作呕的见闻,但我还是决定谈一下,因为我相信,这能使你们更加坚定不
移地行使你们在一个宪政国家中的权力,更加忠于我们的格言。”
那些学员,作为格言的制造者,当即响应道:”对,对,说得对!"斯尼夫刚为参加这大合唱表现了一点意
向,所有的眉毛已向他皱了起来,吓得他只好半途而废。
老板娘接着道:“法国人的卑贱无耻,从他们饮食业中奉承顾客的风气看来,已相等于拿破仑臭名远扬的
任何卑鄙行径了。”
“信不信由你们,但我得告诉你们,当我踏上,”说到这里,她狠狠瞪了斯尼夫一眼,“那个大逆不道的国
土后,我立即给领进了一家饮食店,那里——我毫不夸张——出售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食物!"
大家喊道:"可耻!"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
老板娘继续补充道:“我要求你们以最大的愤怒注意我的话:他们对顾客服务周到,不,简直可以说彬彬
有礼!”
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
骚动的会场突然安静了。原来,讨好顾客的天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住,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
屋子。
你如果到马格比车站附近饮食店来,你假装不认识我,我会把右手的大拇指伸到肩上,向你指出哪位是我
们的老板娘,哪位是喷夫小姐,哪位是吹夫小姐,哪位是嗤夫太太。但是你再也见不到斯尼夫了,因为那天夜
里他就失踪了。他是遇难了,还是给撕成碎块抛弃了,这我说不清楚,我只知道他的开塞钻作为他一味奉承顾
客的罪证,依然留在店里。
(有删改)
【注】“食蛙者"是法国人的外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段交代了"我”的身份,以嘲讽的口气与读者对话,指出马格比车站饮食店最大的骄傲是从不让一
个人吃饱过肚子,确立了全文讽刺的行文风格。
B.小说中将几个女招待取名为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这样的命名颇具嘲讽意味,直白形象地写
出了她们对待客人的服务态度。
C.小说通过种种夸张描写来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衬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使人们更易反思自我、他
人和社会,从而达到教化的作用。
D.小说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这一细节反映了在
老板娘的淫威下斯尼夫的顺从心理。
5
7.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通过"我"与店中其他服务人员的对比
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称呼法国人为“吃青蛙的家伙",认为法国人“卑贱无耻",反映出英国人的傲慢、自大的心态,恰恰
暴露其自身的顽固与愚昧。
C.小说以车站上的一个小小饮食店为故事背景,将锋芒指向了整个英国社会和制度,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
义色彩。
D.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给人以非常荒诞的感觉,但实则是作者对荒诞现实的批判,讽刺了英国人自诩
为文明人的丑态。
8.小说最后画线处,为什么"我说不清楚"?"开塞钻"为什么最后依然留在店里?(4分)
9.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必然带着时代的精神印记,可以从中看到人物所属社会的某一类人的缩影。请概括
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及其社会类型。(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目:"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歹手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
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
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
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之。宣王日:"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日:“臣闻以七十里
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
毒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日:'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
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
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善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日: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目: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
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6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壬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
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
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今?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
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万乘"即一万辆兵车,集”指四马一车,古时候"万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B."夷〃是古代对东部少数民族的统称,文中的"夷"泛指与华夏相对的中原以外的民族。
C.文中"置君面后去之”和《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两句中的"置”的含意不相同。
D."合从",即"合纵",是指齐国以外的六国联合起来以攻强齐,"合纵"成功则称王于天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能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怜惜百姓,其政策能令百姓拥护。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能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范"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之始,为防止祸乱之根,他很少言及利,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主张不被各国诸侯采用,因为诸侯们视能攻善伐之人为强者,认为孟子的仁政不合时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2)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如之何其可也?
14.孟子善用比喻说理,请从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并简要说明其作用。(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7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沈:同“沉”。②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屑沫子,也叫浮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轻盈娇美、冰清玉洁的特征。
B.词的上片和下片写梅花的角度不同,上片侧重于侧面烘托,下片侧重于正面描写。
C.“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与词人《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D.全词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16.这首词展现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李白在酒酣之际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愤慨与豪迈,其中最为直接地表达了他蔑视
富贵、醉傲尘世的情感的句子是:,O
(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士人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
路遥远。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
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①。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
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②,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
是蓝光,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
伤。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
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
8
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③,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
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分)
20.最后一段加点的"下"字为什么要加引号?请简要分析。(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兰考,树大根深的“焦桐”,被视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无论光风霁月,繁花似锦,还是寒凝大地,落
木萧萧,早已人格化的“焦桐”均遗世独立,御风而行。五湖四海的人们景仰“焦桐”,到兰考必欲一睹“焦
桐”阵厉风发的神韵,在亲炙焦裕禄手泽的英雄化身前流连忘返。但“焦桐”的前世今生,却①。
1963年开春,焦裕禄到城关公社胡集大队朱庄村组织防风固沙试点工作。兰考八十四个风口,朱庄以村
前村后五个风口和五条千米沙丘,居全县风沙危害程度之冠。焦裕禄实地走访后,从张市镇边岗村采购苗木,
带领群众在五个风口累计栽种五十亩泡桐林,形成五道防风林。这些遏阻风沙的绿色屏障,使肆虐多年的风沙
―②—o焦裕禄生前喜爱泡桐,遍及兰考的泡桐在防风固沙、涵养水土的同时,也以优良的声学品质和防腐
耐碱性能回馈伯乐、造福人民,成为兰考振兴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战略资产。“焦桐”也在声名日炽中
演化成焦裕禄精神的绿色隐喻。
半个多世纪③,又历霜雪,“焦桐”拔地参天,冠盖如云。笔直的树壬,犹如一根硕壮无比的擎天柱,
把大地的滋养、…信任和重托,.凝结成具有丰碑和图腾价值的标识。
2L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哇,我穿汉服的那组照片收获了一百多个赞!开心!”
9
开心啥啊?你看看你那美颜美的,那还是你吗?”
美颜怎么了?美颜悦人悦己呀!这不都成社交礼仪了嘛!”
亲妹啊,我更喜欢脸圆圆的你!我更喜欢单眼皮的你!”
身为教授的父亲,边意兴盎然地听着兄妹的对话,边揣摩这段对话背后丰富的社会学意义,诸如个体对自
我的认知,社会的审美风潮,时代的社交变革...
他也想听听作为高中生的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请你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前模拟试卷(七)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
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
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
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
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
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
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
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
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
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
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
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
10
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
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
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
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
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
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
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的事物
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这种智能是有方法培养
锻炼的,但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力、智能都是在低层次,
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但还远不
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
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
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有
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
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
目前,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质上去探讨培养智
慧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回答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智慧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话,那小娃娃就
能有智慧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智慧是神授的吗?我们也不信这种鬼话。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
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了解客观规律。人
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智慧作为现象,不可能是孤
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他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以我
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
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这里讲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有两个
11
特征:一是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二是开放、不断生长发展。
以上所说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了人类现在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规律的全部精华,它就是智慧的泉源,而
这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难道还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吗?因此结论是:要有智慧就必
须懂得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其前提是人类通过官能在实践中不断获取感性认知。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只有通过实践检验为真理的认识,才能指导我们去科学地改造世界。
C.人脑活动有层次高低之分,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机灵等处在低层次,而智慧则处在更高的层次。
D.那些看上去很迟钝的人,其实大智若愚,他们不愿意去思考一般问题,但善于考虑深邃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
B.人们利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实践,只要成功了,就证明这个认识就是正确的,反之就证明它是错误的。
C.钱学森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具有开放性,在不断地生长发展。
D.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就能掌握所有的客观规律,获得智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吃一堑,长一智。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D.从斗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斗争。
4.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慧?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
5.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
对此的认识。(6分)
【答案】
1.B2.C3.D
4.①要培养学生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②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智力
教育、智力竞赛测试。③要培养学生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运用知识。④要用现代
科学技术的体系去培养学生。
5.①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行之愈笃"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12
②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行之愈笃"也是检验"知"是否正确的过程;
③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行"又是对"知”的发展。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只有通过实践检验为真理的认识,才能指导我们去科学地改造世界"说法有误,原文说“一个正确的认识,
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说明只要是“认识"就可指导实践,只不过经过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形成真理。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反
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获得感性人认识是结果,但未必是目的。
B."只要成功了,就证明这个认识就是正确的,反之就证明它是错误的"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在社会斗争
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
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D."就能掌握所有的客观规律,获得智慧"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因此结论是: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会运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选项混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吃一堑,长一智”指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并没有体现出“两次飞跃"。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指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没有体现出“两次飞
跃”。
C."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而后知至"是"格物"的结果,并非"两次飞跃"。
D."从斗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斗争"中的两次"斗争"因为"学习”而有了本质的不同,体现了“两次飞跃"。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可知,要培养学
生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根据原文"所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
的大门"可知,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
根据原文"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
13
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
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可知,要培养学生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运用知
识。
根据原文"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我
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可知,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去培养学生。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
践中来”可以知道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行之愈笃"的过程就是“知之愈明"的过程;
由材料一"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
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
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
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可知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行”也是检验自己理
解的“知"是否正确的过程;
由材料一"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
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可知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行之愈笃"又
有可能产生"知之愈明”的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马格比的小堂信
【英】狄更斯
我是马格比的小堂信,这就是我的身份。
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吗?多么可怜!但我想你明白,你应当明白。瞧这儿,我是马格比车站饮食店的伙计,
我们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
这是个快活的场所!真的,我们是马格比的模范餐室。我本人原来对顾客也客客气气,但我们的老板娘一
下子把我改造好了。
这真是个逍遥自在的地方!我认为,我们饮食业者在整个铁路线上,是唯一真正享有独立自主地位的。只
有在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当然,我这是指我们大不列颠),饮食业才合乎养生之道,对顾客的口腹之欲发挥
了如此显著的节制作用。有一个彬彬有礼的外国人,摘下帽子,要求我们的老板娘和女士们给他“一小杯白兰
地",她们只是透过他望着他背后的铁路,毫无反应,他只得亲自动手,大概这是他本国的习惯,这可不得了,
我们的老板娘顿时怒火直冒,来不及搽发蜡,便竖起眼睛,劈手夺下了盛酒器,喊道:"放下!不准自己动手!”
14
外国人吓得脸色发白,耸起肩膀惊呼道:“我的上帝!这是怎么回事?"我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些外国佬,我们
的老板娘才想上法国实地考察,看看那些吃青蛙的家伙怎么经营饮食业,好做个比较,明确认识到勇敢之岛和
自由之士的饮食业如何出类拔萃。我们几个女招待,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一致表示反对,因为正
如她们每人说的,尽人皆知,除了英国,没有一个国家精通做生意的门槛。既然如此,何必自找麻烦,要证明
业已证明的真理?然而老板娘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买了一张船票,动身走了。
斯尼夫是嗤夫太太的丈夫,是我们店里一名无足轻重的正式职工。有时我们忙得不可开交,便让他拿着开
塞钻站在柜台后面;但是只要应付得了,从不请他帮忙,因为他对顾客低声下气,实在叫人受不了。几个女招
待对他很不客气,看到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便把东西从他手上拍掉;看到他卑躬屈节打算
回答顾客的问题,便把他的话打断,不让他往下说。这样,她们弄得他老是眼泪汪汪的,仿佛他没有把芥末撒
进三明治,却撒进了自己的眼睛。
我们的老板娘出国考察期间,店务便由嗤夫太太负责。她常把顾客弄得哭笑不得,真是妙不可言!
老板娘回来了,据说,带回了不少骇人听闻的信息,她宣布,在一星期中生意最清淡的时刻,在梳洗室报
告她出国考察的见闻。
梳洗室布置得庄严肃穆。两个学员用花在墙上布置了三组花纹,一组的文字是:"英国永远不向外国学习!”
另一组是:"不让顾客得逞!”还有一组是:“这是我们饮食业的大宪章。”整个设计华丽美观,可以与舒坦的心
情互相媲美。
老板娘登上了庄严的讲台,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喷夫小姐和吹夫小姐坐在她的脚边。她们后面,一般人
不易看到的地方,是一位小堂信,那便是在下。
老板娘板着脸,向周围扫视了一眼,问道:"斯尼夫在哪里?”
嗤夫太太当即答道:“我想最好还是别让他参加。他是一头蠢驴。”
老板娘赞同道:“他的确是一头蠢驴。但正因为这样,不是更加应该对他加强教育吗?”嗤夫太太说道:“可
惜什么教育对他也不起作用。”
但老板娘自有主张:“以西结,叫他进来。”
我把他叫了进来。这家伙垂头丧气的,一进屋便遭到了众人的呵斥,因为他仍随身带着开塞钻。他辩解说
这是"习惯力量”。
"力量!"嗤夫太太道,“我的上帝,请你别再谈什么力量。听着!站在这儿别动,把背靠在墙上。”老板娘
开始道:“我本来不打算讲那些令人作呕的见闻,但我还是决定谈一下,因为我相信,这能使你们更加坚定不
移地行使你们在一个宪政国家中的权力,更加忠于我们的格言。”
那些学员,作为格言的制造者,当即响应道:”对,对,说得对!"斯尼夫刚为参加这大合唱表现了一点意
向,所有的眉毛已向他皱了起来,吓得他只好半途而废。
15
老板娘接着道:"法国人的卑贱无耻,从他们饮食业中奉承顾客的风气看来,已相等于拿破仑臭名远扬的
任何卑鄙行径了。”
“信不信由你们,但我得告诉你们,当我踏上,”说到这里,她狠狠瞪了斯尼夫一眼,“那个大逆不道的国
土后,我立即给领进了一家饮食店,那里——我毫不夺张——出售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食物!"
大家喊道:"可耻!"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
老板娘继续补充道:“我要求你们以最大的愤怒注意我的话:他们对顾客服务周到,不,简直可以说彬彬
有礼!”
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
骚动的会场突然安静了。原来,讨好顾客的天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住,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
屋子。
你如果到马格比车站附近饮食店来,你假装不认识我,我会把右手的大拇指伸到肩上,向你指出哪位是我
们的老板娘,哪位是喷夫小姐,哪位是吹夫小姐,哪位是嗤夫太太。但是你再也见不到斯尼夫了,因为那天夜
里他就失踪了。他是遇难了,还是给撕成碎块抛弃了,这我说不清楚,我只知道他的开塞钻作为他一味奉承顾
客的罪证,依然留在店里。
(有删改)
【注】"食蛙者"是法国人的外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段交代了"我”的身份,以嘲讽的口气与读者对话,指出马格比车站饮食店最大的骄傲是从不让一
个人吃饱过肚子,确立了全文讽刺的行文风格。
B.小说中将几个女招待取名为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这样的命名颇具嘲讽意味,直白形象地写
出了她们对待客人的服务态度。
C.小说通过种种夸张描写来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衬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使人们更易反思自我、他
人和社会,从而达到教化的作用。
D.小说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这一细节反映了在
老板娘的淫威下斯尼夫的顺从心理。
7.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通过"我"与店中其他服务人员的对比
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称呼法国人为“吃青蛙的家伙",认为法国人“卑贱无耻",反映出英国人的傲慢、自大的心态,恰恰
暴露其自身的顽固与愚昧。
16
C.小说以车站上的一个小小饮食店为故事背景,将锋芒指向了整个英国社会和制度,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
义色彩。
D.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给人以非常荒诞的感觉,但实则是作者对荒诞现实的批判,讽刺了英国人自诩
为文明人的丑态。
8.小说最后画线处,为什么"我说不清楚"?"开塞钻"为什么最后依然留在店里?(4分)
9.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必然带着时代的精神印记,可以从中看到人物所属社会的某一类人的缩影。请概括
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及其社会类型。(6分)
【答案】
6.D7.A
8.①"我说不清楚"表明"我"对斯尼夫不幸命运是存疑的,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②而"开塞钻"最后依然留在店里,则暗示了英国这种荒诞的观念最终会被历史扫进垃圾堆,而以"开塞钻”为典
型的服务意识迟早会到来。
9.①文中的老板娘自大傲慢、专制蛮横,代表着当时的英国统治阶层。
②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完全听从于老板娘,狐假虎威,阿谀奉承,代表着英国社会中统治阶层的
帮凶及爪牙。
③“我"原本有自己的主张,但慑于淫威而屈从于老板娘,代表着英国社会中具有奴性特征、不敢反抗的人。
④斯尼夫一直有自己的主见,最终反抗老板娘的"教导",代表着英国社会中觉醒的具有正义感的人。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这一细节反映了在老板娘的淫威下斯尼夫的顺从心理"错误,从下文"讨好顾客的天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
住,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屋子"的信息可知,斯尼夫并未顺从老板娘。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通过,我,与店中其他服务人员的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错误,从文中描写来看,"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
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我"与那些女招待并没有什么不同,小说并未通过“我"与其他服务人员的对比
来揭示主题。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17
"他是遇难了,还是给撕成碎块抛弃了,这我说不清楚","说不清楚"是因为斯尼夫最后结局如何"我"并不
知道,表明"我"对斯尼夫不幸命运是存疑的;这样写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和想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开塞钻作为他一味奉承顾客的罪证,依然留在店里","开塞钻"代表什么?开塞钻是斯尼夫手里拿的工具,
结合"他对顾客低声下气""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可知,斯
尼夫身上具有服务意识,而"开塞钻”就代表这种服务意识。那么"开塞钻"最后依然留在店里,就意味着典型的
服务意识迟早会到来;与之相对的"我们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对顾客的口腹之欲发挥了
如此显著的节制作用",对顾客毫无礼貌等英国这种荒诞的观念最终会被历史扫进垃圾堆。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文中主要涉及了四类人物。
首先是老板娘,她是马格比车站饮食店的主人,在这个店里具有绝对权威,代表着当时的英国统治阶层。
她去法国考察餐饮业,回来却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本来不打算讲那些令人作呕的见闻,但我还是决定谈一下,
因为我相信,这能使你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行使你们在一个宪政国家中的权力,更加忠于我们的格言""法国人的
卑贱无耻,从他们饮食业中奉承顾客的风气看来,己相等于拿破仑臭名远扬的任何卑鄙行径了",可见她是多
么自大傲慢;她开会时板着脸,向周围扫视了一眼,问道,"斯尼夫在哪里?",并认为应当让这头蠢驴接受教
育,她对顾客拿"一小杯白兰地"的要求置之不理,并对自己动手去拿的顾客怒火直冒,"竖起眼睛,劈手夺下
了盛酒器,喊道:‘放下!不准自己动手!’”,可见她专制蛮横。
其次是“女招待们",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完全听从于老板娘,狐假虎威,当斯尼夫对顾客低声
下气时,她们觉得"实在叫人受不了",看到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便把东西从他手上拍掉";
看到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便把他的话打断,不让他往下说"。她们还阿谀奉承,老板娘要开会,
她们把“梳洗室布置得庄严肃穆","两个学员用花在墙上布置了三组花纹。一组的文字是:‘英国永远不向外国
学习!’另一组是:‘不让顾客得逞!’还有一组是:’这是我们饮食业的大宪章。‘";当老板娘讲话时,"那些学
员,作为格言的制造者,当即响应道:’对,对,说得对!’",她们代表着英国社会中统治阶层的帮凶及爪牙。
再次是"我","我"与那些女招待们本来不同,慑于淫威而屈从于老板娘,"我本人原来对顾客也客客气气。
但我们的老板娘一下子把我改造好了","我"最后也跟女招待一样了,“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
怒的狂叫"。"我"代表着英国社会中具有奴性特征、不敢反抗的人。
最后是斯尼夫,他与店里的人都不同,他对顾客客气,甚至低声下气,"他对顾客低声下气""他低声下气
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尽管他受到老板娘和包括自己的妻子在内的
人的嘲讽和打击,但他一直有自己的主见,最终反抗老板娘的"教导","讨好顾客的天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
住,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屋子"。斯尼夫代表着英国社会中觉醒的具有正义感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8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歹牛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
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
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
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之。宣王日:"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日:“臣闻以七十里
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日:'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
至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
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
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善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日: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日: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
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固定资产转让合同
- 劳务分包安全合同
- 儿童玩具购销合同书
- 工程装饰装修合同文书
- 木门签订合同协议怎么写
- 合同代保管协议
- 学术推广合同协议
- 石头加工合同协议
- 公寓楼转卖合同协议
- 员工解除合同协议书丢失
- DB21-T 3413-2021地下工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规程
- 学校食品安全管理
- 2024年安徽六安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无人驾驶除冰车研发及示范应用
- 痉挛性斜颈的物理治疗与按摩技术
- 团队沟通与协作培训
- 工作交接表表格模板
- 媒介的欺骗性:后图灵时代的人工智能和社会生活
- 老年专科护士准入(选拔)考试理论试题及答案
- 国开学习行为表现(通用11篇)
- 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管理规程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