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四单元 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前)时期 课时检测(九)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四单元 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前)时期 课时检测(九)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四单元 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前)时期 课时检测(九)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四单元 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前)时期 课时检测(九)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四单元 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前)时期 课时检测(九)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码页码页/总NUMPAGES总页数总页数页课时检测(九)元明清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大庆一模)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朝更替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民起义的破坏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解析:选D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土地私有合法化,土地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实现土地所有制的流转,故D项正确。2.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解析:选A按照图片所示,当地工场工人占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3.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解析:选B由材料“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可知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故B项正确。4.(2017·昆明摸底)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对外贸易发达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商业城市兴起解析:选C松江地区所需的棉花主要来自北方,芜湖染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5.史书记载明朝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B.宗法血缘关系的破坏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解析:选A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材料中“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宗族传习不齐”的意思是陈氏家族传授和学习的技能并不统一,这和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与材料中“工商经纪,悉从便业”不符,故D项错误。6.(2017·河南八市联考)16世纪末期,由于中国经济的规模以及消费市场集中于各级政治中心,无论中国人的描述还是外国人的描述,大城市给人的印象总是富庶的。下列说法与材料符合的是 ()A.大多数城市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B.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团体C.中央集权大大加强D.国内贸易有巨大突破解析:选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江南部分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明末各级政治中心往往也是经济繁荣之地,表明明末大城市商业经济的发达,商帮的出现是商业经济发达的表现,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会造成地方的灵活性减弱,不能说明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明末经济的主要形式仍然是自然经济,国内贸易不可能出现巨大突破,故D项错误。7.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解析:选A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统治者的固有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故A项正确。8.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年代案件总数长工案件短工案件雍正1721~1740401921乾隆1741~17608137441761~17809343501781庆1801~1820283107176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阶级矛盾尖锐B.雇工数量增多说明清朝人地矛盾突出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清朝小农经济有破产趋势解析:选C中国农村并未酝酿资本主义萌芽关系,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9.(2017·张家口期末)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说明“海禁”政策 ()A.是自然经济决定的 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C.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 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解析:选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与材料中“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相符,故B项正确。10.(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变化的出现标志着 ()A.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的转型B.海上丝绸之路较以前有重大发展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D.朝贡贸易渐为民间海外贸易取代解析:选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与材料“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相符,故C项正确。11.《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解析:选B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是以男耕女织为劳动分工,材料中体现出“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的变化,故B项正确。12.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丝织业中心多沿丝绸之路分布B.四川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丝织业中心所在C.唐宋时期民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转向东部地区解析:选D读图可知在秦汉、唐宋时期丝织业重心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西南地区,到了元明清时期丝织业分布在苏州为代表的东部地区,说明丝织业中心转向东部地区,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康熙(1654~1722)时,“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这些商人从江南地区收买棉布、丝绸、食盐、粮食、竹木、茶叶、染料、棉花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等,贩往各地,加强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他们一般自称某省某府人,讲着家乡的方言……这些人背井离乡,常年奔波于道途之中,需要成群结队,以相互照应;尤其是因为商业的竞争,而必须形成团队的力量,所以一般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又以同乡关系为背景,结成团体,俗称“客帮”。这种客帮商人在全国范围内长途贩运货物,形成了各自的商业网络。为保护和扩大自己的商业利益,他们在经商的城镇建立会馆,他们还与当地官场、民间密切往来,以取得当地政治、社会力量的支持。——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贸易规模和市场的扩大打破了中古社会自给自足、封闭的自然经济。贸易的发展最重要的结果是造就了一支新的社会力量——商人阶层,并逐渐在西欧社会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提高商业效率和收益,商人在贸易实践中还创造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如合伙制、特权和特许公司,股份公司等。……15至18世纪是商业居主导地位的时代,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不仅对商人至关重要,它尤其与民族国家的繁荣联系起来。……贸易发展的结果是商人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阶级的兴起,依靠经济实力,商人阶级逐渐成为一支最具影响力的新兴政治力量,开始参与甚至主导国家政治生活。……商人还热心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通过资助公益事业表达他们对社会的关爱,借此赢得良好的声誉,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摘编自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中国“客帮”与西欧“商人阶级”的特点。(1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在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12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二中的省略号分层,抓住材料一中省略号前后两层含义分析总结中国“客帮”的特点;抓住材料二中三个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分析西欧“商人阶级”的特点。第(2)问,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客帮”代表的是封建的商人群体,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因此对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作用有限,而西方的“商人阶级”有利于推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西方国家向近代社会发展。答案:(1)“客帮”特点:封建商人群体;主要从事贩运贸易;地域色彩、血缘色彩浓;重视协调社会关系。(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商人阶级”特点:新兴政治力量并逐渐主导国家政治生活;采用新的商业组织形式,注重发展对外贸易;热心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关爱社会。(2)作用:“客帮”是封建性的商人群体,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其财富大多没有转化为资本,也没有投资到生产领域,而是用来买田置地或其他用途。因此,他们没有冲出封建的藩篱,也没有形成新的政治力量,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商人阶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和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形成,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产生,推动了人文主义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深入。因此,“商人阶级”在西欧社会的最初转轨中发挥了主体作用。14.(2017·黄冈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标志着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但是,历来国内采纳银两皆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材料二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其中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摘编自《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白银货币化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或观点),并就所拟论题(或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2分)解析:根据材料一“这标志着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得出观点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材料一“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得出观点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材料一“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得出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性。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论述这三个观点。答案示例:观点:白银作为主要货币,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性。论证:(1)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具有较大的价值。比其他金属铸币拥有重量轻、便于携带等优点,比纸币的购买力更加稳定。事实上,明代民间贸易冲破政府的禁令,既有前述原因,也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选择。(2)白银作为货币,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